动画论文-论世界市场中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25:41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自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中国动画片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到世界动画片的轨迹当中,与世界动画发展保持一致。随后,中国动画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引起世人的注目。中国动画片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可是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从21世纪的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片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在中国的动画片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对民族动画寄予厚望的广大观众对民族动画呼声甚高,国家也大力地扶持民族动画事业,中国动画艺术家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花费大量心血,国产动画虽有起色,但尚不尽如人意。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关键词:
动画 荣誉 沉寂 发展 积极 创新
正文:
动画的历史很长,真要追溯其起源,大概要推至两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其中记载着人类藉图画表现动作的欲望,但它进入近代科技的生产领域,结合魔术幻灯、绘画、电影的观念,进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则要到十九世纪末期,几乎和电影的发明同时,甚至更早。
动画的技巧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早就不再局限于用线条描绘的一种方式而已了。现在,动画已经在多方面领域实现应用。
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这位动画大师就说过: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
中国动画同样随着世界的步伐前进,中国动画片发展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动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优秀作品。中国动画从它创始初期就与世界动画紧密相连。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在中国动画史上,1950年到1964年是中国动画片的“黄金时期”,“文革”期间,动画片的创作几近中断。1977年,动画片开始恢复创作。1984年到198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行了体制改革,于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影片,如《金猴降妖》、《夹子救鹿》、《草人》、《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奇异的蒙古马》、《擒魔传》等,都各有特色。到1986年为止,我国有31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被国际评论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然而,从1991年以来,中国动画已经10年与国际奖项无缘。而所推出的动画影片包括《舒克和贝塔》、《鹿女》、《魔方大厦》、《白色的蛋》、《百鸟衣》、《春天里的歌》、《蜗牛过生日》等等,明显出现观众幼龄化、艺术性减弱的趋势。中国动画创作力萎缩,正是在这段期间日美动画作品长驱直入。
中国动画大片《魔比斯环》,这部肩负着“拯救中国动画电影”神圣使命的电影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外惊喜。尽管它创下了中国动画界若干第一、尽管它披着无数赞誉的外衣,但颓势显而易见。作为向中国动画百年献礼影片,《魔比斯环》适时推出意义重大。然而,心理上的虚荣满足却掩饰不了票房上的惨淡。五年时间、1.3亿投资,千万的票房则给旨在振兴中国动画的人浇了一盆冰水。在青春年少的皮克斯面前,中国动画真的已经到了耄耋之年?
中国动画不乏好作品。《大闹天宫》(前称“美术片”)《宝莲灯》在上世纪中后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昔日经典已经成过往烟云,面对好莱坞、日本动画的强势,我们不能再沉浸于经典带来的快意中。
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解构故事的技巧:我们的动画故事不是大道理(《三个和尚》)就是纯娱乐(《大闹天宫》),情节波澜不惊,没有张力、想象力,要么离生活太近缺乏新意,要么离生活太远过于虚幻。中国动画片不会娱乐,即使是娱乐也处于初级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编剧有良好的专业水准更需要投资人长远、锐利的眼光;落后的技术水平:曾经引以自豪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叫美术片,《宝莲灯》也多少夹杂着旧日的影子。这表明我们的动画制作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好莱坞。在新技术含量极高的动画电影领域,不改进技术,就只能苟延残喘直至消失;滞后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十分关键,对动画片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不难发现,皮克斯在每部影片发行之始,其与电影相关的产品就已经上市,有的甚至提前面市为影片造势。而相关产品的推出往往是电影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只有电影赚了钱,公司才会投入更多资金开发新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它创始初期就是积极开拓的,在动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创作误区,就是纯儿童展现。动画片的创作对象就是少儿。虽然在创作初期动画片也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但在动画走入正轨后,动画创作的对象日益单一化。《小猫钓鱼》、《没头脑与不高兴》、《聪明的小鸭子》、《大闹天宫》等多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倾向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动画创作中留下一块空白,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一块空缺。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动画在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有动物,有儿童少年,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等等。迪斯尼动画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以动画特有形式,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极力表现温情世界。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获得了儿童及家庭观众的喜爱。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给中国人以巨大的冲击。《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这是美国改编它国的经典故事获得成功的又一范例。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代理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且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花木兰》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可以说它有几个取巧的地方。首先,这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其次,东方一直对西方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动画这一手法是新之又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会是什么样,每个人充满了好奇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迪斯尼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创造强烈期待感,市场的成功是必然的。美国人塑造的花木兰并非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它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体现的大胆想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发展中,特别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走向世界。中国动画时刻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中国动画在新的世纪里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想像创造能力的拓展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
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
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值得借鉴学习。
三、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玩具总动员》便全是三维动画制作,还有《小鸡快跑》等。《恐龙》更将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这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宝莲灯》当中也运用了3D制作,丰富影片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尝试,在以后的创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会更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影片献观众。
但是高科技的运用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高科技运用超过动画艺术本身。美国的动画制作在追求高科技的运用当中,动画的朴属性丧失。追求场面的精致豪华,可是故事情节模式却没有更大突破,在《恐龙》、《泰山》当中讲述的还是和《狮子王》差不多的内容。技术是附丽于故事的,内容大于形式。影片具有内涵才会有发展。纯粹的高科技展示,观众也会厌烦的。在动画片中拥有更多人文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东西只具备商业属性,它就会逐渐消亡。在社会发展中要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才会促进发展。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二是对好莱坞的过度模仿。动画片制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东西。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很快就走出这个误区,拨正了方向。可是现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要极力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在人物的风格上便丧失了中国特色。影片的内核才是关键。
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它的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而市场意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际商业文化的交流更为广泛和快速,中国动画面临一次挑战,美国、日本动画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占据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动画片也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从未放弃这一探索。动画前辈在动画创作中显现的坚韧不挠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励后辈。在中国动画是有巨大的市场前途的,摆在动画人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动画应吸收目前世界动画制作发行上的优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的动画制作能力和美国、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世界一流。
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突破思维定势,挖掘市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艺术水准为影片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在新世纪里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除与国际接轨外还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动画是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参考文献:
1.尹岩 《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2.万籁鸣 《我与孙悟空》
3.张松林 《中国动画片必须走向世界市场》 《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4 阎评 张勃 《现代动画艺术设计分析》
5 张慧临 《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
6 贾否 《动画概论》
7 新浪网 网易 等网络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