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三次试图收回香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23:53

蒋介石曾三次试图收回香港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04-14 来源: 老人报

1943年,蒋介石、宋美龄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期间的合影。

  抗战期间及日寇投降时,蒋介石趁着中国在反法西斯阵线中地位增强的机会,曾先后三次提出收回香港,然因中国是大国而非强国,或遭英国无理拒绝,或美、英狼狈为奸施加压力,使公理难敌强权,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在废除旧约签订新约谈判中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不过半月,日军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香港。美、英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中国发布《宣战训令》,公开对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并宣布:所有一切条约、约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中德、中意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

  1942年3、4月间,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和宋美龄,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希望尽早废除先前强加于中国的旧约,另签平等互利的新约。其时的中国,已与美、英建立了反法西斯的盟国关系,又是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四大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又因为坚持抗日六个年头的中国军民,紧紧拖住了百万日军,显示了无尽伟力。

  罗斯福把美国政府的意向通报给了英国,英国首相丘吉尔声称条约只能部分废除。保留的部分,就包括了香港。

  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同时通知中国,准备马上就废约问题与中国谈判。次日下午,蒋介石公布了这一喜讯,内有语云:“我国百年来所受各国不平等条约之束缚,至此可以根除。”中国与美、英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谈判展开,朝野都以为,随着中英间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只等打败日本,香港就可以回归祖国怀抱了。

  事与愿违,虽然与美国的谈判颇为顺利,但中英之间的谈判却在香港问题上陷入困境。

  英国首席代表、驻华大使薛穆,根据首相丘吉尔与外交大臣艾登的指令,在向中国政府递交的《备忘录》中,对于归还香港只字未提,且公开宣称: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决不会发生丝毫动摇与妥协。英国首相丘吉尔更说:“我当国王的首席大臣,并非为了主持清算大英帝国,决不会放弃大英帝国的任何一块土地。”

  蒋介石虑及英国的态度,从维护盟国友谊以利反法西斯大局出发,作出了让步,只要求废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即归还九龙租借地,至于被割占的香港本岛及尖沙咀一线,且待以后另行谈判收回。

  英国却连九龙的新界也不愿归还,远东司司长克拉克申述其所谓理由:“租借地的大部分地区在对香港的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坚决抵制中国的这一建议,毫无疑问,中国的计划是要把我们一步一步地挤出香港。”11月20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指示薛穆:“中英之间要讨论的条约,与包括九龙租借地在内的香港任何部分毫无关系。”

  中国政府亦针锋相对,外交部处长吴国桢批驳说:“租借地与租界本属同一范畴,既然中英新约将取消在华租界,理所当然应在谈判之列。”中方首席代表宋子文,也曾一再强调收回新界的要求。蒋介石甚至表示,如果中英新约内不包括收回新界,他就不同意签字。

  但英方也抱强硬态度,坚持此前方针。12月23、24日,艾登一连两次电令薛穆:新界问题不在此次谈判范围之内。他甚至扬言,即使因此使谈判破裂也在所不惜。

  蒋介石再作让步,放弃在新约中载入收回新界的条文,但要求英方声明,承诺战争结束后归还新界。

  英国政府又拒绝了,其在内阁会议中决议:“不能接受中国要英国作出战后承诺的要求。”艾登指示薛穆:如果中国坚持,我们只好不签订条约。12月30日,薛穆将英国政府的这一决定通知了宋子文。

  由于英国的顽固执守,中英间的谈判进入了死胡同。

  要么谈判告吹,要么签约而不提收回新界,左右为难的蒋介石最终听从了宋子文与驻英大使顾维钧、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的建议:新约是英国人送上门来的厚礼,先收下了再说,不能错过。但中国政府在签订新约的同时,公开声明要求英国在战后归还香港。

  在美中英三国首脑开罗会议上

  1943年夏秋季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显现。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下,11月22日起,美、中、英三国首脑聚集开罗召开会议,商讨战后重建世界秩序事宜。

  蒋介石十分重视此次会议,认为这是再一次争取英国归还香港的良机。他一到开罗,赶紧与夫人宋美龄会晤罗斯福,请求美国的支持。罗斯福作了令人鼓舞的表态:英国是不应再在香港享有帝国主义的特权了,战后可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香港为全世界的自由港。

  罗斯福言行一致,真的向丘吉尔提出了香港问题,转达了蒋介石的要求,他说:“香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是中国人,又十分靠近中国的广州,应该还给中国。”但丘吉尔拒绝与罗斯福讨论香港问题:“只要我还在首相任上,就不想使大英帝国解体。”

  开罗会议讨论对日作战计划时,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向参谋长、美籍将军史迪威提出,由中美联军收复广州、香港等中国沿海地区。丘吉尔极力反对,主张应有英军参与,并振振有词地说:“香港是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军队必须参加广州湾登陆作战,从日本人手中夺回香港。”蒋介石反驳道:“香港原本是中国领土,被英国强加不平等条约所割占。而今,中国正在为独立自由而战,正在以鲜血和生命为收复香港而战,所以香港必须归还中国。”丘吉尔口气强硬地拒绝道:“英国曾与清政府签有《江宁条约》,香港是英国领土的一部分。”

  见丘吉尔如此的蛮横无理,蒋介石气愤之至:“《江宁条约》本就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香港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是被你们强占去的,理应归还。”

  谈判不欢而散,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收回香港的努力,以丘吉尔的霸道而失败。

  在抗战胜利香港日军投降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统帅部公布了各盟国接受日军投降的地区,香港被规定在中国受降区内。这样,理所当然是由中国接受香港的日军投降,蒋介石决定乘此机会,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但英国一心想重占香港。8月16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一项照会,告之英国政府正在安排派遣必要的军队,去重新占领香港,恢复香港行政。

  国民政府外交部处长吴国桢,遵照蒋介石的旨意复照薛穆:英国的要求与盟军统帅部关于受降的命令不符,英国政府及任何国家不得在中国战区擅自接收。18日,蒋介石任命张发奎为第二方面军受降主官,接受广州、香港、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地区的日军投降。张发奎命令第13军集结于宝安,待命进入香港执行受降接收任务。其时,支持中国收回香港的原美国总统罗斯福病逝,由杜鲁门接任总统。杜鲁门违背了美国政府的原有立场,接受了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的请求,让英国接受香港日军投降,并重新管理之。

  对于美国政府的出尔反尔,蒋介石失望不满又无奈,在致杜鲁门的电报中改变了收回香港的初衷,仅要求由中国受降。蒋介石的让步是够大的了,连收回香港也不再坚持了。但杜鲁门认为没有达到英国的要求,他支持英国、牺牲中国的主意已定,复电蒋介石,坚持香港日军只能向英国投降。

  蒋介石为了挽回面子,减轻舆论压力,提出了“授权受降”法:即由他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授予英国军官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权。结果又是大失所望,英国首相艾德礼并不领情,通过驻华大使薛穆转告蒋介石:“英国政府不能接受‘授权受降’,接受香港日军投降之权只在英国。”

  英国人连这点面子都不给,令蒋介石难堪之余,大为光火,他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不管英国方面接受与否,余均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身份,任命哈克尔为余之受降代表。这时,第13军已奉蒋介石之命,浩浩荡荡开进了九龙。蒋介石如此强硬,为英、美所始料不及。

  美国总统杜鲁门眼看中、英双方的军队都已接近香港,极有可能发生冲突,如果打起来,会让苏联集团坐收渔翁之利,于是急电艾德礼,希望他晓以得失,适可而止。艾德礼经反复推敲,提出了一个有所让步的折衷方案——“双重身份受降”:就是同意蒋介石的委托方式受降,但哈克尔少将不但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而且代表英国政府。

  蒋介石认为终于迫使英国接受了自己的“授权受降”方案,总算挽回了一点面子。于是复电艾德礼,对英国“双重授权受降”方案表示准允。9月16日,香港日军投降仪式举行,日本守备司令冈田梅吉及华南舰队司令藤田平太郎在降书上签字,哈克尔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及英国政府代表的双重身份,接受了日军投降。国民政府代表罗卓英出席了受降典礼。“米”字旗又在香港升起,英国再度霸占了香港。蒋介石战后收回香港的愿望又告落空。

  (据《档案春秋》 陆茂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