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科学与中国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12:53
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
●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一、我们的时代
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以及近300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本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观念的耀刻变化。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台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又呈现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具有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明显特征:
1.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经济。
2.在知识经济中,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产业主要已不是量的发展,而是依靠知识的创新,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的支柱将转移到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高技术产业,
科技、教育与文化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咨询服务业。
3.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设 施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见表1。
4.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的劳动结构将发生根车性改变。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包括R&D、创造性的经营管理,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作等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和领衔力量,社会将全面知识化。
5.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经济时代许多传统经济规律,如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j竟”原理,知识经济已呈现 收益递增”的现象。
6.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将更加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艺术化,因而制造业将呈现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
表1 工业经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

7.知识经济时代是对工业化社会的继承和扬弃,人们追求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人类将更自觉地控制自身的生育和消费,保护地球的生态和环境。
8.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创新人才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必然会如同农业经济时代追求土地,工业经济时代追求资本那拌去追求知识。知识产权的价值将显著提高,创新人才将成为国际间、企业问争夺的最重要的资源。人们将把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看成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终身学习将成为时代的潮流。
表2 21世纪世界的变化
C&C以及多媒体网珞的普及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突破
农业与医学保健的革命
功能材科、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可再生材料
全球化分市式,虚拟设计及制造
认知和教育革命
全球化合作与竞争
全球化经济文化交融
敛字化、网培化
消费的1、性化、艺术化、多样化
新的经济和国寡安全观
赏源、生态和环境的压力
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绿色工艺和材料.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
开发空间和海洋
9.全球化竞争和合作知识在垒球范围的即时传播和利用,人才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竞争,知识化产品全球性的生产与行销,全球性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和法规,全球化宽带数字多媒体网络,全球化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所处的时代将是充满挑战和机会的时代。见表2。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经济莲续20年平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社会主义民主健康发展,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一国两制”香港顺利回归,澳门即将回归。
当前,中国正在为实现下世纪中叶选到中等发选国家水平这一新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表3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目标
12~16亿人口从小康需求
到中等发达的需求食物、
健康、文化教育、就业
调整经济结构、工业化、信
息化、高拄术化
提高我国产品与经济的国
际竞争力
缩小东西都差别
资源、环境、生态的制约
经济安全、国家安全
开放音作、自主自强,
民主法制、科学文明、
公平公正、稳定发展
全球化经济竞争和合作全球化
知识经济挑战全球化人才竞
争和合作全球化知识创新和
合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基磕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科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知识传播、知识应用
体制创新、结构创新
机制更新、创新文化
展望未来我们确实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
2.国际竞争和合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将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巨大压力。
3.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制约将迫使我们只能走一条依靠科技、节约资源、分配公平、节制消费、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中国在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赶上信息化、知识化的步伐,在实现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中国应当逐步缩小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抑制城多发展水平的差距和贫富收人水平的差距。
6.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加(GDP达到10万亿美金),更需要经济质量和结构的优化,劳动生产率也必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7.科学技术能力,包括自主剖新和吸收、消化再创造能力应当先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2OlO年,我国
科技能力应进^世界前10名。
8.文化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需要大幅度提高,凝聚和组织大批优秀人才,否则难以满足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9.社会基础设施即水利、能源、变通、通讯,城乡公共设施,教育、科研等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的基础,应当科学规划,先期实现
l0.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l1.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将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成为社会安全和繁荣的政治和法律保证。
三、科学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特点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新活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基石。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世界。
科学具有:
真理性——发现并揭示了客观规律;
系统性——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
交叉性——各学科知识与方法具有相关性;
发展性——科学有无止境的前沿;
统一性——因为自然界本来就是统一整体;
可用性—— 知识就是力量。
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技术具有:
功利性一一满足特定的功利需求;
科学性——符合科学原理:
创造性~ —是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系统性——是或大或小的系统集成;
进步性——不断进步与发展:
社会性——符合社会需求、法规、道德和文明;
经济性——经济上可行、有竞争力;
生态性——符合生态环境要求;
艺术性——符合文化与美学要求。
1 当代科学技术活动越来越显示以下一些特性
(1)交叉性、复杂性、多样性
学科间交叉,门类问的交叉;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均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2)科技知识创新、传播、转化、应用的空前快捷和广泛。
(3)科技活动的社会化、规模化、全球化,竞争和合作并存。
重大基础科学命题如物质的基本结构、宇宙的起源、清洁核能的探索、生命和认知的本质等成为跨国乃至全球化
的科学实践活动。然而,知识创新过程尤其是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知识创新活动,同时又存在着剧烈的国际竞争。
(4)当代科技创新活动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足够稳定的物质支持,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术氛围,需要科学的组织管理和高教率的技术后勤支持。
(5)剖新人才、创新文化和创新基地依然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条件和基础。我们不但需要吸引和凝聚一流的创新队伍,而且需要建立和完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规律,鼓励创造,协调合作的剖新文化,需要创建诸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德国马普会、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及AT&T的Bell实验室和 IBM 的汤姆生实验室那样一流的创新研究基地。
2.当代科学的特点
(1)数学、系统科学依然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基础。
(2)物质科学的研究重点转向极端条件的物性与相互作用,并转向创造新的材料、新的能源、新的清洁高效工艺过程。
(3)生命科学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正酝酿着重大突破,并将为农业、医疗和健康带来新的革命。
(4)信息科学以需求为动力,向着最为广泛的应用领域渗透,并与科技、经济、文化相结合形成宏大的支柱产业。
(5)认知与脑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进展与突破将为人类教育、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科技带来革命。
(6)宇宙科学的进展不但为人类认识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而且为物质世界的统一图景提供新的知识。
(7)地球科学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致力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的探索、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具区域化、全球化特点。
3.当代高技术的展望
(1)信息高技术:微电子与光电子结合;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结合;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结合;超级平行计算机与虚拟现实结合;智能计算与认知、脑科学结合??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环境友好、可再生,纳米材料与技术、表面技术、微细工艺、微机电系统,智能、柔性、虚拟制造体系等。
(3)生物技术: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将带来农业、食品与医药的革命。
(4)新能源:清洁安全核能、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燃料电池、超导应用等,致力于能源的洁净、高教、可再生性、口』储存性、可分配性:
(5)环保技术:环境与生态规划,环境监测,绿色材料与工艺,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和生态等方法对环境缘台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6)航天高技术:洁净、高教运载工具,应用卫星与卫星利用,天基网络,航天材料,空间环境。
(7)海洋高技术:海洋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与全球变化,海洋环境与生态。
4.当代知识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原始性发现和发明。
(21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
(3)知识创造性集成和应用。
(4)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51不仅是指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包括经营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文化的创新。
(6)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 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全部知识创新活动。知识创新推动了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四、教育的未来
i.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才,在于培育德育、智育、体育、能力、美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i)德育:在于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等。服膺真理,遵守法纪,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2)智育:在于开发人的智慧,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
(3)体育:在于发展强健的体魄,足 承担人生工作重负。
(4)能力:在于培养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倒造和开拓事业的能力,专门的职业技能,在社会上自信、自立、自强,与人合作共事、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等。
(5)美育: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心灵美,对于艺术美、环境美、自然美具有高尚的追求和鉴赏能力。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2.教育的价值
(1)继承、传播、发展知识的主要途径:
(2)发展人类民主文明社会的基础。
(3)孕育和发展社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园地。
(4)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和民族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
(5)培养未来产业大军、科技人才和社会精英的基地。
(6)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和支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乃是至理名言。
3.教育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教育不仅应当传授已被认识的科学真理。
(2)教育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致力于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
(3)教育不仅应坚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而且应遵循认知的规律,研究和遵循教育的规律,追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41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塑造未来的事业,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必须具有前瞻性。
(5)教育内容应反映人类最新的科学成就,反映科学技术和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鼓励学生批判和发展的眼光观察世界;教育内容、方法和层次、结构应该顺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教育部门的领导者、校长、教师不但应该研究教育的科学规律,还应该研究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跟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原则,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育的普及和多样化
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之一。教育的普及,全民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建设一个民主、文明、繁荣的现代化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普及一定水平的义务教育是每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共同追求。12亿人13的中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实现丁l2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的已提出让愿意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的普及在全世界具有普遍共识,但教育普及的程度又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是渐进发展的过程。目前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尤其是山区、海岛及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包括家庭条件、个人兴趣、社会职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的多样化。不仅需要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和阶段,还需要区分不同的教育目标。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分和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不同。职业和高等教育还区分不同的大学、学院、学系和专业。按学校教育资源来源区分有国立、公立、立、社区等不同。教育多样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国家在制定教育法和各类教育质量标准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容纳教育多样性,允许和鼓励人们利用社会多样化教育资源和受教育者的自身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和发展。
5.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和科学知识的统一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的流动性,决定了教育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原则。我们希望培育青少年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在德、智、体、能、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乃至大学本科教育都应注重基础性综合化的原则。不宜过早或过分地偏科然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和未来择业目标的差别,以及不同社会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专长的客观差别等剜是教育专业化的原因和根据。我E上为统一两者之间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学分制。因为学分制对于学员和学校都能保持一定的选择权和调控权,学分结构调整也具有充分的柔性。由于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化的质量和水平应考虑到国际可比性,以利学分和学历、学位的互认和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
6.教育的全球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和未来人才的全球化流动、竞争和合作,决定了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学校应当将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将人类文明的精粹传播给受教育者,使他们了解全世界的地理、政治、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与竞争和合作并存的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同时应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成就,以及辽阔、富饶、美丽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地理疆域与自然资源;使他们具有爱国情怀井充满自信地与世界各民族平等地交流与合作,为祖国和人类的和平繁荣贡献力量。教育全球化还体现在师资和学生垒球性交流规模的不断发展,国际间课程、学分和学位的互认、全球化网络教育的兴起等。对于我们,这不仅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7 教育的终生化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El新月异,人类知识飞速发展,我们已面临信息知识爆炸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对应这样的形势,人们必须终生学习才能适应 “毕业”的传统概念早已成为历史,6O年代就出现了继续教育的概念,即大学毕业取得职业后继续受教育,以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职业水平和能力,乃至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更自己的就业岗位,或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攻读研修新的知识、技能、业务方向,或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艺术修养。社会教育服务业的起,全球化多媒体数字网络及网络远程大学等为教育的终生化和学习的终生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以网络为基础的终生教育与学习将推动教育和网络信息服务业成为未来社会宏大的知识产业。
8.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与教育方法的革命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以灌输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并力图以统一标准去测度不同的个体:这实际上是违背
人的本性和教育目标的。人区别于动物正在于其有主动的认知欲望和认知能力,在于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教育的目的正在于鼓励、引导和发展这种认知欲望和认知能力,发展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体魄和社会工作能力和爱美、审美、剖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承认和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别因材施教,促使其发展个性和优势,引导发展的多样性。因此现代教育观念应以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应用知识和求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学习过程中应以学员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并实行因材施教,注重发展个性和忧势,鼓励学员各具特色地多样化、多途径发展。教育方法上应从课堂灌输 ——课后复习—— 考试检查的传统方式,改变为自学——课堂辅导——计算机分析与仿真/实验研究——论文/设计或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习过程转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更应该废止浩繁的记忆和背诵(外语等除外),注重掌握基本概念、重点和方法.学会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工具处理问题。
9.学校教育与教育的社会化
过去的教育是学校的专利,而现在的教育已成为社会共同的事业,井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产业。个人与家庭祝教育为未来最好的投资;企业将教育视为提高员工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根基,国家和杜会将教育看成提高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和社会文明安定的根本。教育更加社会化了。不仅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学生培养需要社会、家庭、企业的配合和朴充,毕业生需要社会吸蚺、检验和评价,而且教育过程也离不开社会的直接参与和支持。社会通过媒体、政治和职业杜团、社会活动影响学生,企业、私人、杜区开办教育事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新兴产业。我们的教育立法,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应适应教育社会化的新形势,鼓励支持和规范教育社会化的健康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