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任脉14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5:14:38

十三、任脉

    1会阴  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别名]下阴别,屏翳,金门,下极,平翳,海底。
     [穴义]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
     [名解]
     1)会阴。会,交会也。阴,阴液也。会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会阴。
     2)下阴别。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阴,阴液。别,别走。下阴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本穴物质为汇聚的地中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相通,汇聚的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故名下阴别。
     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不光为地部经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经水,性温热,在由本穴回流体内时亦蒸发出大量水湿之气,此水湿之气如同人体的卫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与屏翳同。
     4)金门。金,肺金特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本穴有大量凉性水气循任脉上行。理同屏翳名解。
     5)下极。下,下部也。极,极点也。下极名意指本穴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海底名意与下极同。
     6)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本穴物质一是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二为督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三为冲脉之气的冷降之液,故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天部之气则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生发任脉经气。
     [治法]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曲骨  任脉足厥阴之会。
     [别名]尿胞,骨端,屈骨端,回骨,耳骨。
     [穴义]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名解]
     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曲骨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曲骨。
     2)尿胞。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中极  膀胱募,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别名]气原,玉泉,膀胱募,气鱼。
     [穴义]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名解]
     1)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中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穴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中极。
     2)气原。气,气态物也。原,源也。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
     3)气鱼。气,气态物也。鱼,阴中之阳也。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
     4)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5)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膀胱经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4关元  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下纪,次门,三结交,丹田,大中极,关原,中大,大海,溺水,大困(应带三点水),昆仑,持枢,五城,产门,脖秧,子处,血海,命门,血室,下肓,精露,利机,子户,胞门,子宫,子肠,肓之原,气海。
     [穴义]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名解]
     1)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2)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
     3)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4)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称此部位为丹田,故名。
     6)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
     7)大海。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8)溺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大(水困)名意与溺水同,(水困)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9)昆仑。昆仑,广漠无垠之意,此指穴内气血充斥大范围内的各个天部层次。
     10)持枢。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11)五城。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12)产门。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
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13)脖胦。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14)血海。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水也。血海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之性。血室名意与血海同。
     15)命门。命,生命也。门,门户也。命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盛衰关系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17)精露。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18)利机。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19)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水也。气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5石门  三焦募。
     [别名]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
     [穴义]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名解]
     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石门。
     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
     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三焦经气血。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6气海
     [别名]脖胦,丹田,下肓,下言,气泽,膊胦,季胦。
     [穴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名解]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阴交  任脉冲脉之会。
     [别名]少关,横户,少目,丹田,小关。
     [穴义]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
     1)阴交。阴,阴水之类也。交,交会也。阴交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阴交。
     2)少关。少,与老相对,阴也。关,关卡也。少关名意指任脉上行的气血中滞重的水湿之气被关卡于下不得上行。小关名意与少关同。
     3)横户。横,横向而行也。户,户门也。横户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气在此为横向上行。本穴物质为气海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水气散热冷缩而处天之下部,此冷缩之气只能横向下传神阙穴,故名横户。
     4)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风也。小目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以微弱的风气向上传输。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腹下皆为丹田,故名。
     6)任脉冲脉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亦有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故为任脉冲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横向下行神阙穴。
     [功能作用]收引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8神阙
     [别名]脐中,脐孔,气合,气舍,气寺,维会,命蒂。
     [穴义]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
     [名解]
     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神阙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
     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9水分
     [别名]中守,中管,分水。
     [穴义]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名解]
     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水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
分水名意与水分同。
     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功能作用]分流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10下脘  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下管。
     [穴义]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建里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建里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建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和胃建脾。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2中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3上脘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别名]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