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足少阴肾经9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21:09:24

    47魂门
     [穴义]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魂门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48阳纲
     [穴义]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阳纲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阳纲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阳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所处为天之天部。
     [运行规律]由本穴散输于肩背各部。
     [功能作用]散热降火。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49意舍
     [穴义]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意,脾之神也,脾气也。舍,来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脏的热燥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热燥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50胃仓
     [穴义]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1肓门
     [穴义]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
     [名解]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内调节的物质对象为膏盲穴外传的膏脂之物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盲门名意指天部气血中夹带的膏脂物质在此冷降。本穴与膏盲穴相对应,膏盲穴为膏脂之物的输出之处,而本穴则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处,故名肓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冷凝后的膏脂。
     [运行规律]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积脂降浊。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泻之。

    52志室
     [别名]精宫。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志室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少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并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内散肾脏之热,外降体表之温。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3胞肓
     [穴义]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胞,包裹胎儿的膜质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胞宫中的膏脂之物,它与心下膈膜中外输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对应,气血物质的来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来推导,本穴物质应该是膀胱腑气化的干燥气态物,何以本穴物质为膏脂之类呢?这是因为本穴与膀胱俞二穴的气血物质并非只来自膀胱腑,而是来自膀胱腑与胞宫。从人体重力场来看,膀胱与胞宫皆处于同一层次,坐标位置的高度相同,气血物质的特性相同,气血物质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输膀胱经,只不过胞宫外输的气血物质中脂质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输的气血物质中水湿成份偏多罢了。但在人体重力场中,由于膀胱俞与胞肓穴所处的坐标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输的气血物质才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特征,这就是胞肓穴的气血物质是以脂质为主而非以干燥水气为主的原因所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膏脂。
     [运行规律]在本穴散热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积脂散热。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54秩边
     [穴义]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
     [名解]秩,古指官吏的俸禄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本穴所在为膀胱经,五行之水当值为官,其俸禄者金气也。边,旁也,侧也。秩边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湿之气由此传于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肌肉层中气化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循膀胱经而行,冷降之气补充了膀胱经的地部经水,故名秩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凉湿。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为水液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降温生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55合阳
     [穴义]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
     [名解]合,会合、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合阳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合阳。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水湿少。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上传于委中穴。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治法]寒湿则补之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

    56承筋
     [别名]腨肠,直肠。
     [穴义]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
     [名解]
     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风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经的上行阳气在此化风而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为风行之状,故名承筋。
     2)腨肠。腨肠者,直肠也。腨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的气血物质特性相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足下部各穴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与大肠经气血同性,故名腨肠。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取合阳穴而泻,禁刺。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刺者,乃膀胱经下部的水湿靠本穴运化也,针刺则风停气息,膀胱经下部的水湿无以运化,故列禁刺。

    57承山
     [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
     [穴义]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名解]
     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2)鱼腹。此是从类象的角度来言穴内气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内为堆积之状,如同鱼之腹部丰满的肌肉,故名鱼腹。鱼腹山、鱼肠、鱼腰名意与鱼腹近同。
     3)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经气血中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干燥,在穴内为堆积之状,有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与肉柱同。
     4)伤山。伤,伤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伤山名意指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对穴内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较大的伤害。本穴物质为干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经上行的阳热风气又从本穴经过,脾土微粒中水湿不足则将被上行的风气吹散伤害,故名伤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风气。
     [运行规律]风气循膀胱经上行,脾土则屯固于穴周。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固化脾土。
     [治法]寒湿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之或水针。

    58飞扬  络穴。
     [别名]厥阳,厥阴,厥扬。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向上飞扬。
     [名解]
     1)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2)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温。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膀胱经上行,小部分别入足少阴肾经。
     [功能作用]联络表里。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59跗阳  阳跷脉郄穴。
     [别名]付阳,附阳。
     [穴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名解]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
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吸热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0昆仑  经穴,属火。
     [别名]上昆仑。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名解]
     1)昆仑。昆仑,广漠无艮也。昆仑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寒湿,由于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外散之热作用,寒湿水气吸热后亦上行并充斥于天之天部,穴内的各个层次都有气血物存在,如广漠无艮之状,故名昆仑。上昆仑名意与昆仑同。
     2)膀胱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行,动而不居,故为膀胱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原本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61仆参
     [别名]安邪,安耶,安邦。
     [穴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名解]
     1)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2)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62申脉  足太阳阳跷脉之会。
     [别名]鬼路,阳跷。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
     [名解]
     1)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
     2)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旨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3)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4)足太阳阳跷脉之会。同阳跷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

    63金门  郄穴。
     [别名]关梁,梁关。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名解]
     1)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
     2)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3)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4京骨  原穴。
     [穴义]膀胱经的湿冷水湿在此聚集。
     [名解]
     1)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园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京骨。
     2)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经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气血。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点或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65束骨  俞穴,属木。
     [穴义]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名解]
     1)束骨。束,捆也、束缚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和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二气交会后聚集穴内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缚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的水湿之气来路为膀胱经,去路则是膀胱经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对外输出气血的作用,故为膀胱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运行为横向的向外传输,有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横向传于穴外。
     [功能作用]输布水湿。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6足通谷  荥穴,属水。
     [穴义]膀胱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足通谷。
     2)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冷降归地后回流至阴穴,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补之。

    67至阴  井穴,属金。
     [穴义]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
     [名解]
     1)至阴。至,极也。阴,寒也,水也。至阴名意指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为来自体内膀胱经的寒湿水气,它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是人体寒湿水气到达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2)膀胱经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与体内相通,为膀胱经体内与体表的气血交换处,故为膀胱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主要是体内输出的温热水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凉,表现出肺金之气的秋凉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并交于足通谷穴。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治法]寒则深刺闭孔出针,莫留针,热则浅刺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