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三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9:10:57
 
      
 
    首页 > 走进平邑 > 蒙山文化研究 > 详细信息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三期(2008年第一期)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三期(2008年第一期 清伟
--------------------------------------------------------------------------------
 
2008-03-21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三期(2008年第一期)
蒙山文化研究会  
-------------------------------------------------------------------------------- 
2008-01-20
 
蒙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祥栋 刘家骥 李富山 冯增田 高 明 张传普 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 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 麻建东 王丽云 刘仕江 郑晓廷 王 霞 赵景元   高彦坤会 长:魏殿玉副 会长:刘文锋 唐少青 刘兆存 魏丕清 宋玉田 李常松徐 斌 廉 金 顾  问:刘家骥 冯增田 高 明 孔祥广 王林山 陈一兵 程新安  孙印远 李中经 郑晓廷 编委会主任:魏殿玉委  员: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王 健 宋玉田  魏丕清 刘兆存 唐少青 彭志军 华 强 王江华   邱春力  沙振霄  杨 岩 王鸿烈 潘景文 李智信  胡乃夫 孟宪华 魏 文  李洪廷 王相臣 彭殿龙 王庆全  王 莉 高远图主  编:魏殿玉副 主编:刘文锋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本期执行主编:徐 斌本期 编辑:廉 金刊名 题字:刘 岳封面设计:彭殿龙电脑制作:临沂日报社印刷厂业务制 作部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2007年第12号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四楼邮  编:273300电  话:0539-7187112 4211327http://www.mswh.gov.cnE-mail:mswhyj@163.com印  刷:临沂日报社印刷厂出版日期:2008年1月20日
目 录刊首寄语推进蒙山文化创新 本刊编辑部(1)本期特稿亲切的关怀 巨大的支持——中共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对加强蒙山文化研究作重要批示 (4)蒙山论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中共平邑县委调研室(5)溯源探流曾子在沂蒙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李常松(8)曾子故里武城考略 李洪廷(11)今日平邑唱响碧水欢歌 打造省级园林县城——平邑县以城市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孙钦龙 公晓玲 张波(14)史海钩沉凤凰为蒙山的象征 刘家骥(18)蒙山白云岩清虚观初考 赵玉春(19)老子故地孝义村考 张宗云 郭永远(22)东山书院与郭翘楚 郭东昌(23)史海遗珠 康成三味 蔺峰(24)子宿村名的由来 孙士纯(25)百年疑云迷雾散 英雄兄妹归宿明 王有瑞(26)孝道纵览弘扬孝文化 建设新农村——由农村今日之“不孝”想到的 廉金(27)“二十四孝”故事选编 鲁聪(30)往事追忆平邑石膏是怎样发现的 于泽方(35)人物春秋老表兄——寄庵 王学仲(37)忆张寄庵先生 公彦海(39)旅游在线蒙山游 陈东升(41)蒙山深处的明珠——大洼 徐 斌(43)感受蒙山 夏之蝉 赵玉春(45)养生长寿环境是决定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李 深(46)蒙山(山东·平邑)百岁老人长寿因素调查研究阚士宇、田德茂、张庆伟、陈利、周廷智、陈如芳、刘德异 (50)亲情驿站86岁沂蒙红嫂蒋怀秀一生的牵挂——希望再见养子段进军一面 蒋胜峰(54)唱吟蒙山蒙山魂 王鸿烈(56)蒙山赋 孟 君(57)蒙山颂 孙印远(58)蒙山赞 刘学英(59)贺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 李洪廷(59)蒙山组诗 梁富友(60)蒙山传说迎仙桥 高 岩(61)编读往来(64)
刊首寄语推进蒙山文化创新本刊编辑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传统文化要与当前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给我们开展蒙山文化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正是基于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的深刻理解,本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做出了成立“蒙山文化研究会”和创办《蒙山文化研究》会刊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反映了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表明了带领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平邑的伟大进程中,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开展蒙山文化研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建设性的工作。蒙山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蒙山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展示出了一种新境界。县委县政府这一开创性的举措,为推动平邑县的软实力建设,推进蒙山文化创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为此,不论是办会还是办刊,需要切实体现“研究蒙山文化,推进现代文明,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谐平邑”这一宗旨,努力实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尊重历史,古为今用,研究创新、服务社会”的要求。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继承传统而不泥古,就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是从战略高度制定蒙山文化发展战略,在发展平邑文化事业和产业方面有所创新;二是加大对蒙山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在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和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上有所创新;三是积极推进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广交天下朋友,增强蒙山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提高蒙山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影响方面有所创新,进而推动平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亲切的关怀 巨大的支持——中共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对加强蒙山文化研究作重要批示 编者按 为了扎实地搞好蒙山文化研究,蒙山文化研究会于2007年10月8日,就研究会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书面请示报告。同月15日,县委书记王林山就有关问题作了重要批示。县长陈一兵多次就办会、办刊问题作出具体指示。两位领导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蒙山文化研究工作的亲切关怀、巨大支持,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平邑经济社会发展,已踏上了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入地、持续地开展好蒙山文化研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建设富强、和谐新平邑多做贡献。
王林山书记批示请转陈县长、魏主任阅:蒙山文化研究会业已成立,社会各界反响较好。成立初期,困难较多,如何运转需逐步规范:1、解决好办公经费,先期由财政全额拨付,以后可以过渡到财政拨款和刊登广告或“软广告”相结合;2、《蒙山文化研究》可暂定季刊,随着会员的增加并视稿源情况,适时办成双月刊;3、设立“蒙山文化研究网站”很有必要,请县网管中心予以全方位支持;4、机构、编制问题,当前以兼职人员为主,运作一段时间后再深入规范;5、《蒙山文化研究》以赠阅为主,在县内也可适当范围内订阅。以上意见请酌商。王林山二○○七年十月十五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中共平邑县委调研室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更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县呈现出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和城市全面繁荣的良好局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GDP103亿元,增长20.6%;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66元,增长20%。一、突出产业建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我县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优势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建基地。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引导瓜菜、果品、金银花、畜牧等传统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见雏形。瓜菜形成了土豆、大蒜、西瓜、食用菌等专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土豆14万亩、大蒜14万亩、西瓜8万亩。果品形成了美国黑提葡萄、美国凯特杏、乌克兰樱桃、日本苍方早生桃、曙光油桃、雪枣、水晶梨等20多个优质果品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发展果品生产专业大户400多个、专业村300多个、专业乡镇2个。金银花在巩固郑城、流峪两个专业乡镇的同时,把白彦、铜石、临涧、丰阳、保太、魏庄等乡镇建成了新的金银花生产基地,提高了金银花生产规模和水平。全县金银花栽植面积达到37万亩,年产量470多万公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场300个,总数达到6000个;新建养殖小区60个,总数达到300多个。全县年出栏牛1.2万头、猪70万头、羊46万只、禽4000万只、兔120万只,生猪、禽出栏量均居全市第二位。肉蛋奶总产量16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二)兴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发展现代农业有力的“助推器”。为此,我们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突出抓大放小、龙头带动,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名牌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企业,从立项用地、融资税收、卫生注册、检疫和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大力推行“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8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了六和公司、康发食品、奇伟食品、中慧饲料、蒙山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年加工果品蔬菜5亿公斤,肉类产品7500万公斤,中药材240万公斤,4 3%的农副产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转化后进入市场。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骨干企业带动、加大投资拉动、高新技术推动、招商引资促动等措施,着力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33家,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兴起,对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企业较多的平邑、地方、仲村、保太等乡镇,3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都在企业上班,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保太镇万庄村依托石膏资源,先后建起了石膏产品、不锈钢板等20多个企业,现有农民身份的职工1500多人,职工年人均收入可达1万多元。(三)活流通。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主要牵动力。我们以传统的集镇和路边市场等初级集贸市场为依托,建成了果品、瓜菜、苗木、金银花等农产品市场75处,提高了交易水平,活跃了城乡市场。保太镇的鲁阳蔬菜批发市场,年吞吐土豆1亿公斤,成交额5000多万元。流峪、郑城两镇的金银花市场,年销售收入20万元以上的营销大户或销售大户已发展到300多家,金银花交易量约占全国的80%,成为全国最大的金银花集散地。同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生力军作用,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全县有10万农民从事农产品销售贩运流通活动。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2006年以来,全县新发展经合组织60个,总数达到595个,辐射到60%的村、约10万农户,60%以上的主要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通过合作组织销售,农民在生产上对政府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二、突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和现代文明。为此,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向农村倾斜的有利时机,加大项目争引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生态能源、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平台。(一)抓规划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三通、四化、五有、六好”的目标要求,确定在全县率先建设40个高标准的新农村示范村。目前,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档案已全部建立,各示范村按照规划紧张建设。在村庄规划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节约资源、保护耕地、健全设施、美化环境的原则,加快村庄改造和建设规划修编工作,突出村庄特色,搞好控制性详规,严格杜绝“有新房无新貌”及乱搭乱建等现象。首先对全县85个村庄编制了总体规划且经过县政府批复,占全县行政村的11.52%,完成旧村改造144个,正在改造村庄286个。在村庄建设上,不搞“千村一面”,结合各村的实际,由建设部门设计了多种民居图纸,供各村群众选择,构筑了风格各异、特色独具的村庄建设格局。在村庄管理上,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村容整洁为目标,以沼气项目建设为抓手,目前已完成2.3万个沼气池建设,形成了家庭内部物质和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营造了整洁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二)抓农业投入。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客车等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打通致富渠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大农业投入,着力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新品种引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建设,县财政每年以直接投资、贴息、鼓励等形式投入农业资金达1亿多元。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先后投入3亿多元,重点加强农村道路、电网改造、水利及环保设施建设,完成了1800公里的“村村通”道路建设任务,738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村村通客车的标准,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和固定电话,使农村的物流、人流、信息流更加畅通、便捷。针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和耕地整理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今年前三季度,投资1.1亿元,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90项,完成了公家庄水库三期工程和21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14处,涉及17个村、1.55万人,改善、扩大、恢复灌溉面积5.6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三是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坚持把每年新增社会事业发展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城乡社会事业投入。加强镇村卫生一体化建设,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2.8%,参合人数7 0多万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有3万多名农民入保,累计收缴保费1290万元,每年发放养老金50多万元。积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3511户群众发放低保金46.5万元。狠抓敬老院建设配套工作,实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2563人,集中供养率达38.8%。认真实施“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在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等方面向低收入农户倾斜。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0亿元,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三)抓文明创建。深入开展“美在农家”、争创“文明户、文明村、文明街”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千村美化”工程,采取政府资金、实物扶持、农户投资投劳的方式,集中开展“清五堆、抓五改”(即:清土堆、柴堆、石堆、粪堆、垃圾堆,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院)活动,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在加强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把全县738个行政村划分为三类,一类村庄为327国道以北和汶泗公路两侧的村庄;二类村庄为乡镇驻地和中心村为主的村庄;三类村庄为327国道以南的山区村庄和汶泗路以北的山区村庄。在一类村庄中选择20个基础条件好的行政村作为全县文明生态村建设示范点,组织力量对这些村进行重点包扶。目前全县有全国重点镇2个、省级中心镇3个、省级示范镇1个、市级重点镇2个,有省建设厅命名的明星村庄27个、示范村庄9个。三、突出科技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农产品竞争正逐步由价格转到质量上来,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转向主要靠提高附加值。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科技发展水平,着重实施了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信息服务和农民培训“四大工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科技推广工程。巩固和建立了以县科技推广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农、林、畜等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三级农村科技推广网络,引进和推广了金银花、果品等农林牧渔业新品种96个,大力推广无土栽培、大棚覆盖、嫁接换种、节水灌溉等高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科技贡献率。二是标准化工程。建立健全了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坚持关口前移,从生产源头抓起,积极引导群众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围绕能源综合利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高产高效农业等内容,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建设投入,重点创办了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6万亩;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3.18万亩;有机食品认证基地10万亩。基地原料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优种率达到98%以上,“资邱牌”西瓜、“蓝浚牌”大蒜、“保太牌”土豆等9个品牌的产品通过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三是信息服务工程。利用县农口部门加入国内国际信息网的优势,收集和发布市场与科技信息,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开辟农业信息节目或专栏,有关农口部门兴办内刊发布信息,设立农事热线电话,多方面为群众解疑答难。四是农民培训工程。认真抓好远程教育和“阳光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提高农民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的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年均培训农民劳动力3万人次,全县80%以上的农民学会了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农民工13万人,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曾子在沂蒙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李常松沂蒙山区文明古老,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沂蒙众多历史名人中,曾子是古代最突出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儒家思想在整个封建社会沂蒙文化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产生过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曾子(前505~前432),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人。后世尊其为“宗圣”,与颜子、孟子、子思合称“孔门四圣”。曾子的先祖是始建于夏朝的鄫国国君。鄫国子爵,商朝西周时期史迹不详,春秋中期为莒国所灭。鄫国故城位于今苍山县鄫城村。鄫国被灭后,鄫世子巫西逃奔鲁,定居武城。为纪念故国,他将“鄫”字的“邑”字旁(古代“阝”写作“邑”)去掉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后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曾皙、曾参父子二人同为孔子弟子。曾子少年时在家务农,17岁拜孔子为师。刚开始孔子对曾子的印象是“参也鲁”,认为不太聪明。曾子从师后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不久受到孔子的重视,孔子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曾子跟孔子学习时,孔子的学说已日趋成熟,通过长期认真学习实践,曾子对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解较深,能够得其要旨。《论语·里仁》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病故后,曾子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传授弟子的教学活动,同弟子一起参与了儒家经典--《论语》一书的编订整理。曾子流传后世的著作有《曾子》、《大学》、《孝经》。教授的弟子有乐正子春、单居离、阳肤、公明子仪等七十余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是鲁国东部沂蒙山区人。曾子思想的核心是孝,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他强调为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尽力为双亲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要娱亲、顺亲,使之精神愉快。要慎行其身,不给父母留恶名。父母死后,慎重办理丧事,虔诚地追念先祖恩德。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①“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咎。”②曾子提倡以孝治天下,认为狭义的孝事父母可以扩展到广义的忠诚于国家朝廷。家孝必然国治,孝子可为良臣。曾子将孝于父母长辈的家庭宗亲伦理情感转化为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观念,把行孝纳入政治的范畴,体现了其以孝治民、为政的政治思想,成为儒家孝治学说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曾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曾子还特别强调“慎独”,讲求正心诚意的慎独工夫,主张当别人不知或不在而自己独立处理事情时,也要严格按照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自律,不做损人利己或伤天害理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心诚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情操,以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④“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⑤“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⑥曾子的修身思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关于宇宙起源,曾子认为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道为阳、为明,地道为阴、为幽,阳吐气,阴含气,宇宙万物皆起源于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同时,一方面宇宙一切运动都会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人类的行为也会对自然界产生意义不一的反作用。曾子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属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纵观沂蒙文化发展历史,人们一般认为沂蒙文化呈现过两个辉煌时期,这两个辉煌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个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前一时期沂蒙山区经济、文化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教育、科技等许多方面处于同时期全国前列。后一时期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优秀传统美德形成并发展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沂蒙精神。如果此种观点不至谬误的话,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活跃于沂蒙山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宗圣”的儒家学派著名代表人物曾子,其对沂蒙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在沂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应当是不言而喻的。曾子的思想在沂蒙文化中产生过重大影响。曾子小孔子46岁,是孔子著名弟子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孔子在世时,曾子就已经受到孔子重视。孔子去世后,孔子弟子守孝三年,纷纷离开鲁国流散各地,而曾子数十年居鲁武城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儒家由孔子向子思、孟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曾子传授的儒家思想被视为孔子嫡传,带有“正统”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子在孔门传道人行列中所处地位很快发生变化,成为公认的承传儒学的重要和有威望的人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从《论语》、《孟子》等诸多先秦文献多次提及曾子其人,引述曾子言论来看,到战国中期,曾子的声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由于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曾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其在沂蒙乃至全国的影响日益扩大,最终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孝子、贤人、完人的典型。以孔、曾、思、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其产生发展的初期是一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意识形式,它的若干思想原则,至今仍然具有一定价值。曾子的孝治思想在西汉初开始受到封建统治阶级重视,以后历代都把孝作为维护封建家族的纽带,巩固封建秩序的重要的伦理道德。曾子孝论对沂蒙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是绵延流长的,它不仅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薪传不息的伦理理念,而且内化为一种民族精神。崇尚孝道,以孝为荣,以孝治天下,成为历代服膺的价值观。《孝经》,汉代设讲经博士,五代以后列入《十三经》,宋朝朱熹作章句集注。元朝郭居敬编《二十四孝》,将曾子等24人孝行事迹集中介绍后,曾子的孝道更加广泛传扬,影响一直深入民间。曾子《大学》所讲的治国安邦之道,为历代推崇备至,奉行无违。南宋时,朝廷将其与《论语》、《中庸》、《孟子》定为《四书》,与《五经》并行。元代确定考试科目限于《四书五经》,历明清数百年八股取士,相沿勿替。《大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最流行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曾子坚持正义,追求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历史上一直鼓舞沂蒙有志之士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而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曾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⑧的名言,今天仍然是向青少年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注重自我修养,提倡理性的自觉,主张通过自省达到人格完美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其“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千百年来鼓舞人们积极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其虚怀若谷,爱日以学,博学而孱守,微言而笃行,影响人们注重培养深思、勤学、谦虚、踏实、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优秀品德。其“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主张用道德的力量和人生有为的价值取向克服私欲,以达到所要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的思想和“曾子杀猪”所反映的其言行一致、办事认真的精神,至今都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曾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如孝敬父母到父亲暴怒打人至昏的程度也不躲避,慎独修养到了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等,也在沂蒙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代沂蒙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沂蒙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代沂蒙文化中,曾子及其儒家思想整体的社会统治地位虽然已经被否定了,但曾子注意修身、提倡孝敬老人等许多合理的价值观念、伦理追求与其他传统思想文化精华一样,还在对沂蒙社会与人们精神生活起着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注:①②《曾子十篇·曾子大孝》。③《论语·学而》。④《大学·释诚意》。⑤⑥《曾子十篇·曾子立事》。⑦⑧《论语·泰伯》。(作者系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曾子故里武城考略李洪廷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前432)。他是孔子著名弟子,儒家思想重要传人。曾子故里鲁武城,又名南城、南武城,即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前554)筑城,北距今县城35公里。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当地文化部门考古调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原始社会末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相当繁荣。西周时期属鲁国,为鲁武城邑的治所。孔子弟子高柴、子游曾为武城宰。子游为宰时,用弹奏琴瑟,吟诵诗歌等形式对民众进行儒家学说教育,因治理政务有方,受到孔子的赞扬。《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1]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澹台灭明推荐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武城因地势险要为兵家用兵之地。据《左传》载:昭公二十三年,邾人筑完翼城后西归返邾,途经离姑、武城,遭到武城鲁军的袭击,邾师大败,徐鉏、丘弱、茅地被鲁军俘获。哀公八年,吴国攻打鲁国,从险道进攻武城,并由原来曾与武城人因种田闹过矛盾的鄫国人带路,武城很快被吴军攻克。后来,吴军又连克东阳,从五梧、蚕室、庚宗,一直打到今泗水。鲁哀公十一年,齐军攻伐鲁国,“及清。……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卒徒”。冉有率师在清地击败齐军,获“甲首八十”,齐师溃不成军。[2]战国时,季氏据费为国,武城为费国所属。战国中期一度为齐国所有,武城始称南城。战国末为楚所辖。《说苑·尊贤》称:“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3]《战国策》卷四《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载:“曾子处费。”[4]《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5](P1891)秦统一中国后,武城属薛郡。汉以后设南城县,又名南武城县,并一度为侯国。北齐撤南武城县并入武阳县,唐贞观元年(627)省武阳县并入费县,后历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初期,南武城均属费县。1940年8月后为费南县所属。1943年12月后为费南县改称的费县所属,1946年4月为平邑县所辖至今。“武城”始见于《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晋杜预注曰:“泰山南武城县。”《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哀公八年、哀公十一年所言之武城及《论语·阳货》“子之武城”均指此地。《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6]《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又引《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5](P2205)这里的兖州是指唐贞观十四年所设兖州上都督府,下辖鲁郡、泰山郡、沂州郡。《齐乘》:“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7]可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谓的“武城”与“南武城”为一地,系地处费西滕东两县之间之武城,其地理位置,确然明白,非指他地。后人之所以将曾参、澹台灭明视为两地人,源于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和“澹台灭明武城人”的误解。孔子弟子曾子、澹台灭明本皆武城人,为什么独于曾子里籍前加一“南”字呢?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曾子南武城人》云:“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记》曰:‘武城有四:左冯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县名。……’清河特曰东武城者,以其与定襄皆隶赵,且定襄在西故也。若子游之所宰,其实鲁邑,而东武城者,鲁之北也,故汉儒又加南以别之。史迁之传曾参曰南武城人者,创加也,子羽传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8](P721)清代学者阎若璩《四书释地》“武城”条亦认为:“曾子居武城,即《仲尼弟子列传》之南武城,鲁边邑也。在今费县西南八十里石门山下。吴未灭与吴邻,吴既灭与越邻。……《史记》加‘南’于武城上者,别于鲁之北有东武城也,明曾子之为费邑人也。”[9]其说甚是。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辩》卷一第三十五“曾参南武城人”条考澹台子羽(灭明)、曾参本籍时亦认为南武城、武城为一地。钱氏云:“传云:‘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是子羽为近吴之南武城,确有明证。故子游之所宰,曾子之所居,即子羽之邑,为近吴之武城,亦曰南武城。《史记》所载,本甚明白。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别寻一地以说之,皆非也”[10]《明史》卷二百八十四《儒林传·曾质粹》载: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碣曰‘曾参之墓’。”[11](P1301)此后,嘉祥南武山之阿城遂被附会为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的地望便被认为在今嘉祥县地。但今嘉祥县,为《禹贡》“大野之地”。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2]战国时为亢邑地,秦置亢父县,汉为亢父县地、巨野县地,隋任城县地、巨野县地,唐、五代、宋因之。金皇统中析任城及巨野置嘉祥县,县城初设于原巨野山口镇,嘉祥县之阿城位于县城南40里,西周春秋战国从未设邑,东汉始为金乡县城,后魏时金乡县城南迁原夏缗国、周宋缗邑、汉东缗县故址,即今金乡县县城所在地。此后,阿城无县治所在,北魏《水经注》称此为故城。嘉祥县设立后阿城为嘉祥县所属。嘉祥阿城不是鲁武城,更非曾子所居之武城。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七《圣里志·四配世家·曾子》说:“西汉改武城为南武城县,今南城山有曾点墓是也。向使曾子不家武城,胡其母之织于此,而葬其父于南城也耶?据《春秋》、《论语》、《曾子书》、《孟子》、《史记》、《王符论》,曾子为费武城人的矣。”“嘉祥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乃今附会为费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其谬甚矣!”“假借《史记》南武城之南字,而不考杜预注《地理志》、《括地志))、诸儒辩证诸书,讹矣!”并呼吁应该“详加考订,为先贤正首丘。”[12]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考武城》认为曾子故里“在今之嘉祥县,其说全无所本”。“或曰:‘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成化中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13]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考费县”条云:“《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注:‘泰山南武城县。’自古迄明初,无异说。明成化后,忽以嘉祥之后汉金乡县城当之,《前录》(指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辩之已悉。明费人王雅量有《曾子居武城考》,见《通志·阙里志》(《通志》指《山东通志》),辨驳尤详。”同书在“考嘉祥县”条考称:“金乡县故城在南四十里今阿城村,明代忽名之为鲁武城者也。鲁武城之不在县境(指今嘉祥县),《前录》考辩已悉。此等无稽之谈,稍知今古者必不为惑。”“非考明此城古为何城,终无以执沿讹之口。”经详细考证后,叶圭绶认为阿城为“汉金乡县故城明明白白。”“不知此为金乡故城可也,至谓之鲁武城,不可解矣。”[14]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四《书<武城家乘>后》:“知春秋武城必在今费者,即以曾氏事证之。”并列举史籍加以详证:“《史记》既云‘曾子南武城人’;《战国策》则云‘昔曾子处费,同姓名者杀人,曾子母织自若’;《孟子》云‘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说苑·尊贤》则云‘鲁人攻鄪君,曾子辞于鄪君’,盖越兵假鲁伐三家者。《檀弓》云:‘季氏卒,曾皙依其门而歌’,以曾皙在费故附会其事。又云‘曾子之席华而睆’,曰季孙之所赐也。曾子父母及身终始皆在费,然则可因曾子证南武城在费。”在详考武城为费之武城后又说:“后人反以武城改曾子于嘉祥,其为谬也甚矣。…‘曾氏修谱者偶见《史记》言曾子南武城人,遂谓嘉祥即南武城,又妄与人争,是其识之愚也。”[15]清光绪年间曾国荃重修《宗圣志》卷十《林墓》记曾子第七十代孙曾国藩在其亲至嘉祥拜谒曾子庙墓后,对此也有怀疑。他在日记中说:“庙在南武山下,山高约五十丈,一片顽石,不生草木。”“在庙西南里许,北、东、西三面皆山,墓在平地。……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16]1997年1月,山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决定编写《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曾子志》,委托平邑县人民政府承编。1998年6月,初稿完成后,召开了志稿评议会。会议期间中国社科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师专等单位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对志稿进行评议的同时,实地考察了曾子故里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对曾子故里平邑说给予了充分肯定。综上所述,曾子故里为春秋鲁武城,即战国南城,汉南武城、唐至清末的费县南武城,今为平邑县南武城。对此,自战国、明、清至现代的著名历史学家、权威性史学著作都是肯定的。嘉祥南武城非春秋鲁武城,与曾子无丝毫瓜葛。曾子故里嘉祥南武城说纯属伪托附会。参考文献:[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2]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3]刘向.说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百子全书》本,1984.[4]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88.[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6]盂轲.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1980.[7]于钦.齐乘:卷4[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8]顾炎武,日知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日知录集释》本,1990.[9]阎若璩。四书释地[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于慎行.兖州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据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影印,1984.[13]顾炎武.山东考古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14]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M].光绪八年山东书局重刻本[15]俞正燮.癸巳类稿[M].南菁书院《皇清经解续编》本.[16]贾庆超.曾子校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唱响碧水欢歌 打造省级园林县城——平邑县以城市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孙钦龙 公晓玲 张波再次来到平邑采访,印象最深的就是地绿了、水清了、路宽了,广场多了。驱车行驶在平邑县城,西环路、朝阳路、兴水路、银花路……一条条大道平坦如砥,鲜花簇拥,绿草茵茵;文化广场、莲花广场、建设广场、天宇广场、站前广场……一个个广场出门见树,开窗见绿,精致秀美。举目天蓝城绿,低首水清路畅。浚河碧波泛舟,莲花山鸟鸣啾啾……大手笔的“描山”“绣水”,使平邑县展现出绿色、生态、山水并貌、城景交融的美丽画卷。一座“山水相依、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充满生机的城市正在崛起。而这一切的改变,只是在短短的几年间。利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这个载体,通过改善城市生态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凝聚人气,集聚商机,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平邑倾斜,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也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大变化。规划高起点 城市特色更鲜明说起这几年来平邑县城的变化,陪同记者采访的县建设局同志扳着手指头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目前,县城建成面积达19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道路总长度达148公里,形成了九纵八横的城市主干道网络;城区供水管网总长度83.6公里,县城供水普
及率95%;县城区绿化覆盖率38%,人均绿地面积8.22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80%,城市化水平达36%……县建设局同志告诉记者,通过实施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大工程,平邑县城建奏响了“畅、绿、亮,洁、美”五部曲。奏曲首先需要曲谱。总体规划就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曲谱。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平邑县,一个年轻城市,一座新兴都市,从规划之初就将城市定位在高起点上。平邑县城市规划已经编制过三轮。2006年3月,经市政府正式批复,平邑县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西山东水中间城,主次双中心、双轴、四带、七片区”的城市结构,打造平邑的“天下石景河,金银百花洲”,努力塑造山水相映、生态环保、适宜人居、井然有序的城市个性。城市定位是区域性工贸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近期发展规模是38平方公里、36万人,发展方向为“西延、南扩、东进”。新修编的规划起点高。围绕“一区两城一带”发展思路.创建“生态旅游城市”、“区域性工贸中心城市”两大主体功能城市目标,平邑县邀请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对县城规划布局、发展规模、内外交通、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论证,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新修编的规划布局更合理。新一轮总体规划将县城规划为“西山东水中间城,主次双中心、双轴、四带、七片区”的开放式城市空间为布局结构。县城规划为依西山城郊公园傍浚河滨水景观带,将自然山水纳入城市空间格局;老城区主中心和浚河新城次中心,以道路为轴规划了东西向的浚河路和南北向的板桥路两条城市景观轴线;“四带”是以浚河公园为绿核节点,分别沿兖石路、浚河、兴水河及二干渠两侧的绿地向城区延伸,构成市区主要生态保护绿带;“七片区”则是指老城区、城南浚河新城工业园区、城南浚河新城居住片区、城西片区、西北工业综合片区、物流综合片区、东北综合片区。规划管理的新方法更科学。为加强规划的管理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平邑县成立了平邑县城乡规划委员会,组建了规划执法大队,2006年共查处违法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违法占地9000平方米,拆除影响县城规划违法建筑1200平方米。同时,该县还制定讨论了《平邑县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平邑县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两项重要规划指导性文件,为规划工作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设高标准 城市功能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平邑县建设局通过大手笔、大投入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建设档次,完善城市功能。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城市的发展,道路是基础,是关键。这一点,我们从平邑县的历年城市道路投入数字即可看出:2004年,投入2100万元;2005年,投资1100万元:2006年,投资1.2亿;2007年,投资近亿元……高投入带来丰硕成果:浚河路、莲花山路、蒙阳路等近30条城区道路更宽阔了,莲花广场、文化广场、建设广场、站前广场,居民出行休闲娱乐也更方便了……同时,平邑县建设者深知,城区道路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关乎市民切身利益,必须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提高道路建设功能的全覆盖。为此,他们在每条道路建设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融入了人行道铺筑、绿化、亮化、排水沟修复、弱电下地、路面罩油等九项施工内容,确保了城区主要道路各项功能一次性到位。一个城市的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是关键。近年来,平邑县积极实施了五项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仅仅去年以来的短短时间就填补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管道燃气等三个历史空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快县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管网配套工程,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式运营。二是启动垃圾处理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垃圾处理场工程占地146.7亩,预计使用期限25年,总投资5000万元。整个工程分三期进行。一期工程总容积28.8万立方米,需开挖土石方5.1万立方米,目前已经完成并正式运行,解决了历史上倒垃圾难的问题。三是投资60万元新建大型垂直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日可处理垃圾150吨,使平邑县城市垃圾处理实现了无害化。四是实施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城区中压管网建设2.15万米,低压管网1.6万米,居住小区入户1100户。五是加快开发区水厂建设。开发区水厂项目设计日供水4万吨,一期工程总投资1900万元,日供水2万吨。目前已完成土建工程和蒙山大道、金花大道,板桥路主供水管网,且已并网供水。“今年我们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接近3亿元,是平邑县历史上投资最大、投入最高、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变化最大的一年。我们力争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全力打造一个适宜人居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平邑县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西涛告诉记者。管理高水平 城市环境更美丽“三分建七分管”。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者和主管部门,近年来,平邑县建设局不断强化管理,扎实采取措施,无论城市环境还是建筑市场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开展建筑市场整治,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管理体制。实行联合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了建设工程报建率、招投标率、质量监督覆盖率、施工安全监督覆盖率等八个100%。2006年建筑工程获泰山杯2项、沂蒙杯4项;装饰装修工程获泰山杯l项、沂蒙杯1项,创建省级安全文明工地5个、市级安全文明工地10个。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公用设施的维护。为切实做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平邑通过采取规划定绿、建园添绿、沿路播绿、拆墙透绿、拆迁增绿、见缝插绿等方式多元化建绿,新增绿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从景点到人居环境,从中心城区到边缘郊区,无处不增加绿量,实现了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的并驾齐驱。在城市管理上,该局同样大投入,仅今年就投入资金120多万元购买了高空作业车、垃圾压缩车、洒水车、道路清扫车等车辆用于城市的养护和管理。针对城区公厕建设落后的现状,该局大投入同时运用市场化机制一次就在县城规划建设了20多处环保型生态公厕,城市功能配套更加齐全。如今,行走在平邑县城区道路,但见绿树萦绕,绿意盎然,体现了人在景中游,景在绿中生的和谐韵味。文化广场、浚河大道、蒙阳路等工程突出绿地与造景相结合、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现代气息浓郁,城区各重要景点、街头花团锦簇,更把平邑县打扮得花枝招展。随着一批重点城建项目相继完工,平邑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干事创业 “建设精神”放光彩精神是一个团队的心血结晶。精神的存在就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漫步平邑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项项工程全面竣工,一座座塔吊在工地上林立……集现代都市风情和干事创业豪情于一身,平邑县正在构建建设史上的一座座丰碑。这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无不凝聚着平邑县建设局广大干部职工无数的心血,铸成了“团结协作、精益求精、争分夺秒、拼搏实干”的平邑建设精神。建设精神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一系列措施上。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近年来,平邑县建设局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了“弘扬九间棚精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按照着力解决五个制约“有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认真查找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陈永玲等模范人物的表率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坚定不移抓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加强内部管理。共制定出台了3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印制了《职工行为规范》,各项工作逐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持续开展了“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活动,机关作风和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坚定不移抓党风廉政建设。始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严管严纠,开展了廉政文化进机关,实行了对人财物的细致化管理。并建立了建设项目和材料设备采购招投标制度,加大了源头防治力度;加大了重点工程的内部审计和资金管理力度。同时,该局还全面开展了平安建设、五五普法、安全保卫、信访接待等工作。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把建设队伍锻造成了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误事、不坏事、不出事”肯吃苦能战斗的铁军,全县城乡建设事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山峦叠翠,碧水欢歌。平邑,一个更趋于和谐文明、更适宜创业发展、更适宜居住生活的优美城市,一座魅力无穷的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正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努力实现新的跨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平邑县建设局的干部职工们正众志成城,精心谋划平邑建设新的宏伟蓝图,平邑县的明天将更加灿烂夺目……(原载于《临沂日报》2007年11月1日A4版)凤凰为蒙山的象征刘家骥颛臾国是西周分封的古国,专门负责祭祀蒙山,其祭坛遗址至今尚存,而其图腾正是凤凰。鸟图腾的崇拜恰恰是东方古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东夷文化范畴。孟子曾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平邑现存的“重修舜王庙碑”(金大安元年,即1209年)就是历史的见证。“蒙戈”1982年发现于沂水,现藏沂水博物馆。此戈应属战国时期遗物。其可贵之处在于上有“蒙”字铭文。这一“蒙”字是象形艺术化的文字,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艺术字。该字由凤凰、祥云和草木三部分组成。凤凰是蒙山图腾的象征,云彩是蒙山气象的写照,草木是蒙山森林的繁茂。这一艺术字恰恰是蒙山丰富内涵的完美诠释,也是东夷文化的艺术升华,可与莒县陵阳河出土陶尊的铭文相互辉映,从而为东夷文化的鸟图腾崇拜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我国名山之五岳皆有一象形的文字作为标志,并依字形设计了徽记。作为山东第二高山的蒙山也应有自己的象征性徽记,而蒙戈之“蒙”字这一象形艺术字是最好的象征。它不是现代人的奇思妙想,而是春秋战国时蒙山下的先民所创造的艺术结晶。“蒙戈”铭文的重要性在于,为我们研究蒙山的文化渊源,设计蒙山标志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这个“蒙”字是其他大篆、小篆中的文字所无法替代的。蒙戈发现后,分别发表于《沂蒙金文辑存》、《文物》、《临沂书画·典藏卷》等刊物和著作中。铭文考释曾请金石学家陈寿荣先生详加考证,确定为“蒙”的古艺术字体。其字形中凤凰、祥云和草木三个部分,有机统一,故此将其作为蒙山的象征是再确切不过了。因为蒙山至今依旧是气象万千,祥云萦绕,且又是国家森林公园,而这只凤凰更将为大临沂、新临沂平添夺目的光彩。附图:1、“蒙戈”拓片; 2、“蒙”字铭文(作者系临沂市政协原副主席、研究馆员、蒙山文化研究会客座研究员)蒙山白云岩清虚观初考赵玉春平邑蒙山白云岩清虚观,位于蒙山中南部。古人云:龟蒙之东南迢递而下,蔚然深秀者,即白云岩也。它属于全真教中的华山派。白云岩,作为道教之场所,据道光九年《修白云岩记》记载:轩辕帝时有蒙山老人,后有羡门子、列国琴高,汉朝时栾巴、董京威,晋朝贺元,宋朝皇甫希永、张紫阳,元朝徐双宜、乔仝,明朝杨真人等皆于白云岩飞升仙路。以上除宋朝皇甫希永、明杨真人有志记载外,其余皆为传说。而真正在此修观传道者,当为明朝华山派第八代道人张演浩。他于明朝天启三年(1663年)结庐兹岩,创建白云岩清虚古观。其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势自然而建,计有山门、钟楼、玉皇大殿、三元祠、北斗宫、菩萨殿、三圣堂、茶厅、客舍等。先后于清康熙二十六年,雍正八年,道光九年、二十二年,光绪二十四年等几次修葺扩建。其中,较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有雍正八年张演浩、道光九年何德志、光绪年间朱本龙、范本怀、潘仁顺等,仅光绪后期北京白云观方丈高仁峒一次就捐金600两用于修葺白云岩庙宇。白云岩东至龙山,西至虎山,南至照山,北至大顶山,山林面积一千余亩。据光绪八年吕正蒿《白云岩清虚观香火亩数并序》记载:其时有庙田二百余亩,后又经道人王义光,善士杨奉三、颜崇吉等置资增加三百余亩。累计不下六百亩。分布在坦埠岭、柘沟、杨谢、孝义等蒙山前广大地域。又在柘沟建有粮仓,所产粮食,除供道众自需外,还广施善粮,赈济周边百姓。白云岩清虚观,在近五百年间的发展中,留下了众多的人文古迹。从蒙山中路拾阶而上,在白云岩山门两旁的高峻石壁上,分别刻有 “龙”、“虎”两个摩崖大字。一阴一阳,直径约50厘米。在十八拐中段可见“徘徊云岩”崖刻,过丹桥,附近石壁上镌有“清虚古观”四个大字,字大40厘米,为篆书。其下有记载该观山林土地位置和数量的文字。其左侧为八路军津浦路东进支队司令员彭雄所题“山清水秀”;其右钟楼下,有一巨石,上有“琴台”二字,为道人练琴之处。白云岩道人王本敬曾专门赋诗歌颂之:爽气满秋空,琴台地半弓。……再弹弦外意,天际有飞鸿。琴台东,又有“龙”、“虎”两个摩崖大字,传说此为“二虎”。沿“二虎”西下有一崖,高约数丈,其上刻有“太古”二字。在“太古”之上有一棵百年古树,老干虬枝,繁叶蔽日,树下有一米见方的石棋盘。从棋盘北望,便是著名的“金泉”,字大如斗,有欧体笔意。据志记载,旧时泉水濠泓曲折,穿清虚观客舍而过,今遗迹犹存。自金泉而上,便见“云桥”二字。过云桥,沿台阶而上,便是“玉皇大殿”,在其后有一巨石构成的洞窟,额题“蓬莱洞”,洞分两层,与大殿相通,可息几人。明朝诗人李炯然在(蒙山仙洞)中赞其曰:仙人飞去向蓬山,洞府无人敞不关。……何日捐得冠冕系,此身来伴白云闲。除众多的摩崖石刻外,白云岩还遗有大量的碑刻,这也是目前蒙山发现的保存比较全面和数量最多者。因山下万寿宫和山顶玉皇殿虽然史料记载不少,规模亦较白云岩宏大,但由于“文革”期间及部队建设需要,大部分均毁坏散失。而白云岩由于岩高路旷,虽未免“文革”之浩劫,或一分为二、或断为几块、或埋于草丛,但绝大部分均能找到,令人值得欣慰。其重文碑刻有:道光九年“修白云岩记”。此碑制作精美,高0.80米,长1.80米,周边刻有如意花纹。由伴云道人何德志撰文,牧云使者王充升书丹。该碑提供了:1.蒙山“三十六壑,七十二峰”说。2.在蒙山修炼过的著名道人。3.详细记述了白云岩的建筑规模:一钟楼、一山门、客庭、学舍房廊二十余楹等。清康熙二十六年“迁修三元行祠碑”。碑高2米,宽0.70米。碑文交叉叙述了迁修三元行祠的经过和意旨,考证了三元与三官的关系(三官三元相同)。文章写得严谨密实,描写景物的句子都很美,其结语“吾道在是矣”尤为老到。道光二十二年“重修白云岩碑记”。除道光九年碑记外,又增添了三清殿、北斗殿、茶厅、茅舍三十余间。“王义光叙事碑”。该碑文基本上是王义光的小传。写他幼年在白云岩修炼,无所得,于是孤身一人浪迹江湖,游历名山大川。五十岁思念家乡老母,返回故里。母亲去世后,他来到当年修炼的地方,看到这里破败不堪,伤心不已,罄其所有修庙宇,置宅产。文章的几处感触非常可贵:“熟阅蚁穴富贵,蜗角战角,转眼即成空花”;“入山愈久,去人愈远”;“曩日壮怀已俱与寒暑俱销,纵令我志获伸,而回首当年芳华,杳乎难再”。完全是一位阅历丰富,而又多年在深山修炼,看破红尘的古稀老人的内心独白。“白云岩创修宗派谱序”。该谱序为华山派正宗第十六代嗣裔、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清末著名道人高仁峒所作。①该文洋洋洒洒,描述了蒙山的壮丽景色,是道家“高人逸士多徜徉仙境,结茅于白云岩之上代不乏人”的原因。②阐述了自云岩在全真教华山派中的重要地位,即“天下丛林(道观)主持焚修者半出本山派下”。③详细记述了自明末道人张演浩开山至清光绪二十四年以来的道人辈份和人数计410人,前后共历十五代为:演、全、真、斗、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嘉、祥。为研究白云岩道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其谱记中看,第9代“仁”字辈为87人,第10代“义”字辈为109人,第11代“礼”字辈为57人,可见白云岩在鼎盛时期,其道众不下百余人。“地方官吏保护丛林庙产碑”。该碑现已残破,从残存部分内容可以看出:①费县(旧时蒙山属费县)属之云蒙山白云岩洵属国粹之一部,历代均有保护之明文。②对盗伐古木,强掠庙产,破坏山林者,令地方官员严行法办。③此类古物陈迹原非地方所有,中央早领保存条例,明令煌煌,任何人不得托词以自肥。另外,还有“杨泰三感恩碑”、“颜崇吉自立碑”、雍正八年“重修玉皇殿神像碑记”、“白云岩界碑”、“白云岩庙产记”等记事碑十几通。在清虚古观东侧,为白云岩道人墓地,埋有历代道人百余人,荒冢累累,断石残碑,横卧竖立,不下六十余通。白云岩清虚古观,在全真教华山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全国众多丛林关系密切,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培养了不少著名道人。其中:宋朝:皇甫希永据志记载:1198年(金承安二年)白云岩道人皇甫希永为龟蒙南佛塔山高僧祠堂撰写《佛塔山高僧祠堂记》。明朝:杨真人据志载杨真人得道成仙于白云岩,并在空中举手作谢,今平邑县杨谢村即为杨真人作谢之处,故名杨谢。清朝:高仁峒高明峒,名仁峒,又名峒元,字云溪,号寿山子。为华山正宗十六代嗣裔,蒙山白云岩清虚古观第九代道人。世出望族,幼具慧根,至弱冠时,厌弃尘世,遂归山学道。拜华山第十五代李度师下,苦行修炼。同治(1870年)庚午年到具有“天下第一观”之称的京都白云观受戒,受戒后慧力益深,道心愈笃。凡道之所在,无不身体而力行之。至光绪初,群推为京都白云观监院,光绪中叶继任该观第二十代方丈。据《藏外道书》记载:“高仁峒在任方丈期间,为本观经营颇力,又说内监官司贵绅数为赈恤”。 《清代铁闻》卷七称高仁峒“实以神仙中人兼政治中人者也”。《清代述异》卷十一说:“高仁峒通过与清总管太监刘卿的盟兄弟关系出入宫廷,与最高层统治者关系密切”。据《中华野史》载云:“峒元以神仙之术惑慈禧,时入宫数日不出。其观产富甲天下。慈禧封峒元为总道、教司,与龙虎上正一真人并行。其实正一真人远不如其势力也”。后慈禧皇太后又敕赐金冠紫袍,御前焚修等,在其羽化之后又敕赐一祭坛,号封寿山大真人。高仁峒任方丈期间,多次为捐资置产提供经费,并为善士立碑作记,扬其功德。他还创办了救济贫苦百姓及受灾难民的慈善事业--粥厂,并撰有《粥厂碑记》述其事,此事业进行了近二十年。为此善举,北京天宁寺村、花园村等2l村乡民于光绪十八年(1902年)联名作《云溪方丈功德记》,盛赞他的各种善举。高仁峒任方丈期间,白云观的宫观经济有很大发展。据高仁峒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撰《玉清观田产碑记》记载来看,仅白云观之下院的玉清观就有田产四千余亩。张演浩号清真子,山东新泰人,大明天启三年(1623年)创始白云岩清虚观,期间饥馑之年,徒众散亡,而其独守空山,累日不粒,不改厥修近五十年,使白云岩清虚观得以发展,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腊月初四日留下“我事人不知,我面谁得识”之话语后,仙逝于白云岩祠堂,寿高113岁,其弟子先后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民国元年(1912年)在蒙山白云岩为其颂德立碑,称其为开山始祖。尹仁遂山西平定人,为白云岩第九代“仁”辈道人,主道期间,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到现蒙阴创立上、下雨王殿、鬼谷子庙、吕祖殿数处,栽树种果数万株,计一千余亩。偃仰山谷,荫翳天日。传到第十一代道人马信田时,林地面积发展到近两千亩。王本敬白云岩清虚观第八代道人,著名诗人,留下不少歌颂蒙山的诗词杂咏。王义光兖州人,幼年出家蒙山白云岩,后浪迹江湖,五十余岁返回蒙山白云岩,罄其所有,置买庙产三百余亩。为蒙山白云岩清虚观最后一任监院。在其任内,白云岩清虚观有很大的发展,现葬于蒙山中路白云岩东侧路旁。其墓志称其为:“吾教中之佼佼者,山河金玉之精英”。另外还有朱全立、乔仝、刘冲斗、吕正嵩、范本怀、朱本龙、潘仁顺等。总之,从以上考证中可以得出如下判断:一、平邑蒙山白云岩清虚观为全真教华山派(郝大通派)。二、它始建于宋代,形成于明朝,鼎盛于清朝,至民国初走向衰落。三、在华山派中占有重要位置,与全国许多重要丛林关系密切,“天下丛林半出本山派下”。号称“天下第一观”的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高仁峒、蒙阴雨王殿监院尹仁遂、著名诗人王本敬等均为该观弟子。四、它与蒙山山下万寿宫、山上玉皇殿并称“蒙山三大古观”。以上仅为初考,难免错讹,敬祈方家指教。(作者系蒙山管委会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老子故地孝义村考张宗云 郭永远老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楚国,确切地说是“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人。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可能生于公元前571年,比孔子大20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在青年时就做上了东周王朝掌管典籍的管吏。中年时由于受东周王朝权贵们的迫害,一度避难于鲁国,四十多岁以后,周王朝又将他召回,仍任掌管典籍之职。后来,周景王死后,周室发生大内战,周景王之子在与悼王、敬王争夺王位中失败,便“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据《史记》说:老聃“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莫知其所终”。也许客死于秦地了。从《史记》中可以看到:老子见周王朝日趋衰败,只好离开故土出关,路上碰到关令尹喜,关令尹喜见老子有遁世之意,便让他为自己著书立说。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据《高士传》等书载及后人考证,老子一度避难于鲁国时,携全家老小,在人烟稀少的蒙山之阳(现在的山东省平邑县柏林镇孝义村)安家落户,“垦山播种”、“打柴狩猎”,过着安静的日子。为防王室追寻,化名为老莱子。孝义西去二里许有座遇圣桥,据说是老莱子外出打柴时恰与登蒙山(古称东山)的孔子在此相遇。现“遇圣桥”及“遇圣门”牌坊额石联尚存。明代诗人王雅量在《登蒙山绝顶》诗中写到:大观擅东鲁,一径薄天门。绝顶红轮耀,中腰白雾昏。泰山堪伯仲,诸阜尽儿孙。不受秦封辱,老莱遗迹存。乾隆七年涂月(1742年)黔南仙山夏谟允题“路礼门”牌坊额石联也记载。老子在此巧遇孔子,以及迎接圣驾时曾在路上行礼。老子因周王朝典籍南迁失去职位,不得不离开周王朝西出函谷关流落到秦国,但并未客死于秦地而是又辗转回到鲁国故地隐居,在此侍奉父母安度晚年。老子对其父母百般孝顺,一天到晚总是守在父母身边,茶饭伺候,无微不至。老子70岁那年,他的父母都已90岁高龄。每天,两位老人坐在堂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事便默默发呆。老子想,怎样才能让二老双亲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度过晚年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找来妻子的一件五色彩衣穿在身上,学着小孩的动作在父母面前又跳、又扭、又唱,两位老人还是高兴不起来。这时老子又想起来一个新法子,借给父母提茶倒水之际故意跌倒,把水洒泼了一地,然后顺势在泥水里一边打滚,一边甩手捏着鼻子学婴儿的哇哇啼哭声。两位老人见年过古稀的儿子如此“撒娇”、“出洋相”,便忍不住笑出声来。当时老人的高兴劲就甭提了,此情此景,清代诗人杨仪廷在《咏怀古迹·老莱居》中写到:垦山播种蒿为室,莱子当年早息机。道路几千甘避地,年华七十尚斑衣。居邻孔氏心应惬,驾税楚王愿已违。宅里至今传孝义,蒙山治水仰清晖。后来,老子只要见父母不高兴,便马上趴在地上翻打滚,用手捏着鼻子学阵子婴儿啼哭让父母高兴起来。相传,老子的父母病故时,他仍然是用打滚啼哭的方式送殡安葬,表达悼念之情。因此,老子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孝子。孔子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楚成王也不远万里从江南赶来,向老子请教治国理政之法,并让他回楚国做官,他最终拒绝了,并对楚王说:“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现在,山东省平邑县柏林镇孝义村,就是因老子在此行孝而得名的。为纪念老子村中曾立“善孝”碑一通。老子博学多才,道德高尚,著书十五卷,可惜多已失传,现仅存《道德经》一书。《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分道经和德经两篇,而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故地遗迹考证,老子避难在鲁国的栖身之所,以及后来的隐居之处都是孝义村,老莱子即老子。老子的大半生都在孝义村度过,孝义村应是老子故地。(本文曾发表于《光明日报》2006年1月23日11版、作者张宗云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东山书院与郭翘楚东山书院的遗址在今柏林镇贯庄东南(现贯庄烈士陵园)。书院由古狄里(今康家寨)人康辅之始建于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历元、明、清四百余年,失修倾圮,尔后,郭翘楚之祖名选,父讳良贵念书院废坠,圣迹久湮,于是在蒙山南麓捐地一区,与同志赵亢宗、孙广锦等置田、备材、鸠工兴建。先公恭悫公、先叔翰博公曾为制引募捐,并出私钱以为助。自康熙四十八年己丑肇始,至雍正七年已酉(公元1729年),阅20载告竣。衍圣公孔传铎作《移建东山书院记》,大学士陈世倌书“东山书院”匾额。乾隆七年续修,知县夏谟允有《绪理书院记》并题“遇圣门”、“贤关圣域”和“近圣门”、“路礼门”两块大字石额门楣,今尚存。知县乔天保详请载入《一统志》。钱塘周为霖游此,乐之,遂卜居,慨然引为己任,粮道孙星衍为作《募修记》。嘉庆十年,邑人卜梦弼、孙植重修,教谕张大苏有记,至全国解放门墙大多坍塌,唯“小鲁堂”石额尚悬门楣,后改为“烈士陵园”。东山书院在蒙山古建筑中是唯一一处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文化古迹,衍圣公孔传铎曰:“博习者亲其师,论学者取其友,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安于所居之地,夫然后教化行,而成人小子咸克有造也。”以郭翘楚为代表的一代贤人,在此约朋授学,“立条规,严课考,随人才质高下,各示以为学之要”,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郭翘楚,字绍庭,号醇庵,今南林郭氏第九代先祖(南林郭氏家庙尚存),雍正癸卯拔贡,潜心程朱之学,有著作的《醒忠祠辩》并《佩籍录》《重哀记》《四书审问》《论语弟子章养正说》《伊洛渊源录》《冰渊集》等书。尚有十余篇艺文传世。其文往往即物穷理,因文见道,精微明达,不为迂腐无用之谈。司沾化教谕,费志称:“学政修明,一遵鹿洞,鹅湖之遗,莅任五年,士林悦服,立生祠于五贤祠侧。殪后,邑人就东山书院设位祀之,号‘崇贤祠’”。并称“邑中数百年来,堪称通儒者,翘楚一人而已。”东山书院尚有廊柱两根,一根被村民截去下联五字,制成碌碡。联即:地辟东蒙海岳菁华映圣绩,堂开小鲁诗书×××××。续立书院石碑一通,夏谟允题两块石额门楣,现存孝义村白纪奎先生处。据说另有三通石碑被村民掩埋,没被破坏。以上资料选自《费县志》、《平邑县志》、《一统志》等。 (郭东昌整理)史海遗珠 康成三味蔺峰一“通儒”郑玄郑玄(公元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经学家、教育家。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被称为“通儒”。其经学成就及学派后世称其为“郑学”。朝廷几次征召为官,曾官至大司农。玄辞官十数次,即使为官也多时间不长,据南朝范晔《后汉书·郑玄传》记载:晚年的郑玄讲学著述,因避乱客居徐州南城(据《费邑古迹考》记载在今平邑县郑城镇、魏庄乡一带)数年。郑玄出生时其家境败落。少时的他虽贫苦而勤奋,精研书术天文。在批注《考工记·马人》一文对“量其力,有三钧”一句注解为“假设弓力胜三石,引之三尺,驰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驰一尺”,他正确地提出了力与形变成正比的关系。这比英国力学家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在1678年的发现要早1500年。郑玄后师从东郡张恭祖研习《周官》、《左氏春秋》等古籍,遍走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后又师从西人马融。先入马门3年未曾谋师面,直到有一次马融和他的高徒们一起“考论图纬”,涉及天文历法之事,皆不能解,因人举荐破格上楼。郑玄一算便得。遂将所存疑问一并问得,又三四年别师傅回山东故乡。马融设宴款待,席间融对弟子们讲“玄东去,吾道东矣”。回乡后不久郑玄受“党锢之祸”,为避乱他辗转徐州南城一带杜门不出,专心批注《三礼》、《论语》、《孝经》、《古文尚书》等经。期间,在辩经台(也称注经台,在今平邑县郑城镇政府门前尚有遗迹可考)发生了一次古今文学的大争论。何休是今文家的代表,《好诵公羊》、《周礼》一个字也不引,古文派的贾逵注《周礼》不用今文。各派各持自己的“家法”“师法”,闭门造车,谬误百出。郑玄打破各家的局限,择其所长,融为一体,兼收并蓄,无人不叹服,结束了两百余年的今古文之辩。南朝的范晔在《后汉书·郑玄传》评论道“郑玄扩囊大典,网络众家,删裁繁误,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二 康成女婢郑玄自作别西域经学大家马融后,没有辜负马融的临别执手之瞩。回到故乡山东后,遍著群经,聚众授徒,成就了非凡的成绩。就连家里的佣人也颇通文墨。据南朝宋人刘义庆撰的《世说新语·文学篇》载:“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辩解。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泥地里。这时,恰好另一位婢女走来。见此便问:你为何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质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凤·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二人的对话被郑玄听到,他自然怒气全消。后来这事流传开来成了一个典故叫“康成女婢”。民国时期的画家沈子丞的扇画作品“康成女婢”至今广为流传(扇画见上图)。三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玄出西关前曾在齐地为官。一日为齐君护送麒麟至都城洛阳,都城太尉很赏识他,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郑玄没有理睬。太尉因此怨恨郑玄说:“你看不起老朽的门第吗?恐怕只有齐君赵王的公主才配得上你吧!”郑玄稽首道:“我是没有这个打算啊!怎敢轻视阁下呢?”后来,齐君反叛,郑玄率军平叛遇败。人受箭伤,马被射死,此时的城里城外贴满了赏千金要郑玄头的布告。郑玄独自一人在山上林中行走,箭毒发作倒在林中。一女子看见了对他说:“你伤得很重,呆着别动,我找人来帮你!”郑玄认为她是想去通告叛军来捉自己,又不忍心杀掉她,就坐在地上,把佩剑递给她说:“我的首级值几千万钱,你不要错过啊!”她笑道:“都说你博古通今,智领天下,为什么不会看人呢?我是萱,不会加害于你的。”郑玄在萱的家中休息了几天便踏上了平叛的路,走时给萱留下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纸条。在平叛的路上,郑玄一直留心萱的消息,直到攻克临淄城后,他们才得相见。原来萱为齐相的女儿。齐相的人头已经被郑玄的手下悬挂在了临淄城的城头上。萱说:“我不会责怪你的。”萱和郑玄一起踏上了往都城洛阳的路,没过多久发生的党锢之乱让萱在一个雨夜里连夜出逃,辗转到徐地一带的山里避难。他们终于没有逃过乱党的追杀,萱在引敌走开的时候被乱党用剑刺死。萱临终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得知萱被刺身亡后,郑玄呕血两升之多,昏倒在地,后郑玄于南城岩洞里经年不出和着血泪注《孝经》以慰对萱的万千思恋。凄美的爱情已成久远的绝唱。在昔日郑玄注经讲学的平邑县郑城镇驻地北端的金银河边、月亮湾畔,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郑玄文化广场正在落成。(作者系郑城镇党委通讯员、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子宿村名的来由孙士纯平邑县保太镇东三里许,有个村名叫“子宿”。说起这“子宿”来,还真有一段悠久的历史。这里过去有一条东西大道穿过村里,是去蒙山万寿宫的必经之路。相传,孔子当年登临蒙山,曾途经这里,并在此住了一宿,故名“子宿”。看来,就是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也讲究名人效应,不然,这个“子宿”村名怎么延用到现在呢?民国年间,在子宿村东岭原有一座石拱桥,后被毁,由老百姓募资重修石拱桥,在桥一侧立有一米多高的石碑,上刻:“重修卧龙桥碑”,碑文曰:“子宿者,何也,昔春秋时,孔子登临蒙山,于此夜住一宿。金声玉振到于今,名曰子宿也。”碑文如此记述子宿村的来由。蒙山之上,有孔子登东山小鲁处遗迹,并有碑记,于此联系起来,可展现一条孔子登临蒙山的路线图。可想两千多年以前,孔老夫子驾车从曲阜起程,一路沿泗水、泉林、仲村、原宪城(南武阳城)、子宿、杨谢,到达蒙山(万寿宫)。仲由和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其家乡均在今平邑县境内。仲由故里仲村,原宪故里原宪屯,很有可能是老师登蒙山,弟子当导游,师徒同往,好不惬意耳!春秋时期的子宿,地处交通枢纽,人来车往,相当繁华。从曲阜登蒙山现在一天的路程,孔夫子当年要花几天的工夫,可见老夫子周游列国的决心和毅力了。“子宿”这个村名,自春秋至今,一直沿用未变,足以说明历朝历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认可和对孔子的敬仰。后人有诗曰:孔子曾住子宿村,金声玉振到于今,登临东山而小鲁,高瞻远瞩乃圣人。(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百年疑云迷雾散 英雄兄妹归宿明王有瑞编者按:明末清初山东农民起义领袖王肖武及其胞妹王俏荣兵败后下落如何,众说纷纭,成为历史悬案。上世纪末编修《平邑县志》亦未考察清楚,只好存疑。所幸,费县史志办编审王有瑞先生不惮劳苦,广征博采,终于从《邹城志》和《相氏宗谱》中找到了答案。其所撰《百年疑云迷雾散 英雄兄妹归宿明》一文原刊于2001年4月14日《临沂日报》,今转载于此,以飨读者。被史学家称为“山东历史上重要农民起义领袖”的王肖武和他的妹妹王俏荣,起义失败后下落如何,历来众说纷纭,成为历史悬案。笔者多年从事地方史研究工作,留心与这次农民起义有关史料,终于在《邹县志》和《相氏宗谱》中找到了答案,王肖武兄妹二人归宿真相大白于天下:王肖武兵败被山东巡抚夏玉杀害;王俏荣随丈夫相雷朝隐匿费县利沟村(今属平邑县地方镇),成为相氏在该村的始祖母。王肖武,又名王俊,费县梁邱人。崇祯十三年响应李自成号召,率众起义,以费(县)峄(县)滕(县)三县交界之大、小苍山和富贵顶为中心,分据几辈崖、吴王崮、神山、寨山、花盘山、峄山等山头,号称“九山王”。他聚集鲁南山区各股武装力量,屡次打费县城、郯城、峄县城、台儿庄等地,声势浩大,给明朝反动统治者以致命打击。清兵入关后,王肖武率部转而抗清,在鲁南山区同进犯清兵展开武装斗争,坚持数年,于清顺治九年兵败。据清康熙十一年邹县朱承命修《邹县志》载:“至是顺治八年,总督张存仁、巡抚夏玉题请八旗大兵,及檄兖东道济南府、兖州府、胶东各汛兵会剿诸贼。兵至峄山,贼骑卒多遁去。其步贼潜匿山穴。官军围之,且剿且抚,贼粮尽出降,督抚给以免死牌,令其自相招抚,余党悉平。贼魁杨三畏与官兵战,败于连青山常家口,斩之。焦二青同苍山王俊为巡抚夏玉擒诛。”朱承命修纂《邹县志》离起义军失败仅距20年,目睹者不乏其人,因此志书记载是真实可信的。王肖武之妹王俏荣据守苍山大营北端的“印盒山”,为山寨掌管粮草财物之类。破山之际,王俏荣同丈夫相雷朝乘乱连夜逃回泗水尚舒村老家,发现当地张贴着捉拿相雷朝的告示,于是连夜化装东走,来到费县城西15公里的利沟村。原来,相雷朝武艺高强,为当地拳师,被王肖武招上山后成为带兵将领。一次带兵西去济宁作战负伤,回山寨大营疗养。大营中有一药公姓相,每日采药为他洗烫伤口,叙谈之间认为一家,按辈份相雷朝认孤身一人的老药公为干爷。此间,由老药公作媒成就了他和王俏荣的婚事,夫妇俩敬老药公如父母。一日,老药公病危,临死将相雷朝、王俏荣叫至榻前,说明家世身份和上山过程,然后对他们夫妇说:“我家是利谷(即今平邑县地方镇利沟村),日后托你们把我的尸骨迁回去……”说完溘然而逝。相雷朝、王俏荣来到利沟后,居住在老药公原宅上,自称认祖归宗,逃避了清政府的追捕。安居下来后,迁老药公尸骨埋于村南,日供香火。后来夫妇辛勤耕作,家境逐渐富裕。村北岔河康熙十一年重修隆福寺,有刘世学“倡义募缘”碑,刻有捐资人名相雷朝和捐资数额。(作者系费县史志办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客座研究员)弘扬孝文化 建设新农村——由农村今日之“不孝”想到的廉金例一:某村,一位女性老人年近七旬,有三儿两女,均已成家,自立门户。老伴两年前因积劳成疾去世,她也体弱多病,无法自理生活。由于三个儿子都在本村,两个女儿嫁到外村,老伴去世后第一年,她在三个儿子家轮过,两个女儿过节时带些食物探望一下。到了第二年,几个儿子、儿媳都嫌侍奉老人太麻烦,要求两个女儿家也应该轮着养,否则“不公平”。然而,两个女儿以伺候各自的公婆为由拒绝。老人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后,愤怒之下,不顾众多乡邻的“好言相劝”,坚决到镇法庭状告其子女不孝,经法庭审理后,判决老人住村里养老院,五个子女每月各自出一定的钱和粮食供老人吃用。判决后,五个子女纷纷责备老人。老人思前想后,走投无路,终于在一天晚上拿着农药到大儿子家喝药自杀了……例二:某村,一年近90岁的女性老人前不久去世。生前育有两儿三女,老伴去世早,女儿们倒也孝顺,逢年过节送礼物看望,有时轮流叫到自家过上几个月,而大多时间还是由两个儿子供养。轮到二儿子家还说得过去,轮到大儿子家,大儿子当不了媳妇的家,于是老人饭吃得不如猪狗食,还时常受大儿媳妇拳脚相加,身上被大儿媳扭掐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兄弟姊妹管不了,左邻右舍可怜得落泪唏嘘。老人一朝去世,人们叹息:这老人一辈子行好,老了,倒落到恶媳手里,死了,享“清福”去了。例三:某村,一男性八旬老人去世。生前育两子。大儿子不孝顺,不奉养,长达十几年不近老人跟前。可是,就在老人去世之际,为显示其是长子身份,竟把老人的尸体从其二儿子的家里扛走,要给老人发丧出殡。社会舆论哗然。镇村干部应其二儿子的要求,主持公道,让其二儿子为老人送终。现如今,随便到农村和城镇走街串户,时常听到街谈巷议,许多年事已高的老人,常常受到不肖儿女的虐待。有因住房问题,被儿女们赶到村外果园里,在夏不遮雨,冬不避风的小茅屋里了度残生;有因吃穿问题,被儿女们赶到外村外地乞讨,使之有家不能归,有儿女不能依靠,生存状况堪忧;有因病医治问题,被儿女们推诿不能得到治疗,因而早早离开人世。诸如此类,千奇百怪,不胜枚举。翻开报章杂志,看电视听广播,也时常看到和听到不养老、敬老、甚至发展到虐待、残害老人的事例,其行为野蛮残酷令人发指。报载:“不孝女为抢住房,伙同丈夫虐待老人”,老人被女婿打得半边脸肿胀,左耳撕裂,女儿把开水浇在母亲身上,使之大腿血肉模糊;报载:“哥俩不办丧事,八旬老父停尸十一天”;“老人遭殴打,尸体抛野外”,等等,等等。以上事例,只是当今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它虽然不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但却折射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说明当代孝道精神的衰微。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警醒我们,孝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弘扬孝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弘扬孝道文化 唤醒不肖之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养老、敬老方面曾涌现过无数动人的故事,诸如扇枕暖被的黄香,彩衣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卧冰求鲤的王祥……还有大家张口就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都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本文所列出的种种不肖之人及其行为,在他们身上“养老、敬老”的思想日渐淡薄,或无踪影,他们放弃了做人的起码道德,不仅不养老、敬老,甚至虐待、残害老人,其行为真乃天良丧尽、禽兽不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依托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养育才能长大成人。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为使孩子吃饱穿暖,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多少父母为使孩子生活得更好一些,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长大后,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赡养和孝敬父母乃顺理成章、天经地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对父母行孝道,理应是最起码的人性体现,焉能丧心病狂虐待老人呢?在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基本上还是依赖自己的子女,这种居家养老的形式在客观上还受许多方面的制约,子女的经济状况,子女的家庭变故,子女的道德修养等,都可能制约着老人能否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而,非常必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道德准则,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使每一个做子女的时存感恩之心,对老人物质上保障,精神上慰藉,竭尽全力为辛劳了一生,养育了我们的父母,营造一个金色的晚年。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倘若有一件衣,先给父母穿;倘若有一口饭,先给父母吃;倘若有一间房,先给父母住,都能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并且身体力行,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和谐社会啊! 羔羊能够跪乳,乌鸦尚且反哺,何况人乎?醒来吧,不肖之人!弘扬孝道文化 营造农村和谐社会自古以来,我们国家是一个以家庭为单元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换言之,只有亲其亲,才会事其君。《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其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还能指望他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去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常言说得好,“交人交心,浇花浇根。”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成为好朋友、真朋友吗?交到这样的朋友,你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对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高度统一的精辟论断。就是今天,他也同样具有存在的必要性。任何社会,若孝道不存,孝心丧失,势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社会,即便国库充实,国力强盛,也构不成和谐社会。百善孝为先,家和国昌盛。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助推器,舍弃它,削弱它,断然不成。   当前,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如果不弘扬孝道文化及继承优良道德传统,达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与此相连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弘扬孝道文化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传统的“孝”,则有利于这个环境的形成。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着,未之有也。君子为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孔子认为,一个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在家孝父母,是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之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提倡孝道,由己及人,有利于形成尊老养老和慈幼扶幼的良好道德风尚,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孝”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价值渊源,可以创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氛围,可以教会子女学会爱,可以培养子女的合作精神,可以使人们和睦相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孝文化建设应是题中之义。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采取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村、文明户”等种种措施,行之有效,其中不乏“孝文化”之义理。试想,在以“孝”为准则的国度里,还会出现本文列举的种种恶男悍妇不孝儿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弘扬孝文化,并使之变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必定会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弘扬孝道文化 让老年人安度晚年  现如今,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富裕,还不能按需分配,劳动主要还是为了生存。但当人到了一定年纪,慢慢失去劳动能力,到了乌鸦老了不能觅食的时候,他们需要得到照顾。目前,或者说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们的经济还有待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于健全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各级政府虽努力于此,但也不可能全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这副重担。即使到了我们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孝道”仍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更须发扬广大之。家庭养老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物质上的奉养和精神上的尊重。物质上的奉养,就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冻饿之虞,使其饱食暖衣,营养充足。而尊老则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尊重。儿孙绕膝,早晚嘘寒问暖,则是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如果让老年人离群索居,整日孤独无靠,那么“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因而,我们应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也许让老人感到更满足,他们的晚年更幸福。千百年来,因为孝道大行天下,才使我们的家庭有了和谐,社会有了秩序,民族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敬亲睦邻,都是被人们所接受的,并世代相传。我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孝”的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美好的传统之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孝文化,摒弃、鄙视、谴责、依法制裁不孝言行,则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解决农村孝文化弱化的应然诉求,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二十四孝”故事选编鲁 聪恕我坦言,人类社会不论演变到什么形态,古老而神奇的孝道文化是永恒的,是不朽的。“孝道”,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它为核心的敬老爱幼思想,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蒙山之阳的平邑县,全境曾处于鲁国之中,素有“枕东山,襟泗水”,“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的美誉,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然“孝道”是这里的传统美德。缘于此,历史上全县境内曾广泛流传着“二十四孝”的故事,尤其诸如:《老莱子舞彩娱亲》、《闵损痛单感后母》、《曾参心疼感啮指》、《仲由养亲远负米》、《王祥卧冰求鲤鱼》、《郯子扮鹿求鹿乳》、《黄香九龄扇枕簟》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影响至深至远。当前,构建富强、和谐的社会,提倡孝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是构建富强、和谐社会的道德标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孝道文化。本来,孝敬父母、爱抚子女是人的天性。“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呢?说白了,人若不讲孝道,还不如禽兽呢!综观全县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有的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孔子曰:“故亲生之下,以养父母日严”。可惜这些人忘了父母的劬劳之恩,“以养父母日严”的观念在少数人的头脑中越来越淡薄了。反向观察,在当今家庭中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却把孩子当成“小太阳”、“小皇帝”、“小公主”百般娇惯,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值得人们注意和深思。如何办呢?以愚之见,在诸多的措施中,强化孝道观念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各界各阶层,都应特别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品德培养,给他们讲述古人行孝的故事,使其董得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祖国腾飞,报效祖国,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尤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而讲孝道,则是良好的基础。要想做大事,就得先做人,做人得从孝开始。试想,一个有抱负的人,不从身边事情做起,而嫌弃父母,于家不顾,这样的人能精忠报国、成就一番大事业吗!我们要鉴古益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大都是孝子,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敬。如大家所熟悉的许世友将军,就牢记父母的教诲,一生精忠报国,为新中国的创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逝世前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的坟墓设在母亲坟墓的旁边,这是多么感人的孝情啊!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特选编了“二十四孝”中的几个故事刊登于兹,以飨广大读者。诚然,“二十四孝”的故事源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尚望广大读者在阅读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扬长避短,古为今用,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曾参心痛感啮指[原文]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nìe)其指。参忽心疼,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译文]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参侍奉父母极尽孝道,每到吃饭的时候,必定会亲自给父母准备好饭食。他的父亲平时喜欢吃羊枣,曾参在父亲死后就不再忍心吃这种枣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不忘父亲,是个孝子。父亲死后,他对母亲就更加孝顺了。一天,曾参到山里去砍柴,家里忽然来了一位客人,正好家中除了老母再没有别人,而母亲因年老不能招待客人,见曾参迟迟不回来,客人也没有离去之意,心中十分着急,无计可施。情急之下,狠咬了手指。常言说得好:“十指连心”,“母子是命”。曾参在山中果然觉得心疼难忍,觉着一定是母亲有什么事情,于是疾步跑回家。一进家门,只见母亲正坐在椅中,呆望着门外。曾参见到这种情景,马上下跪问明原因,母亲说:“有个客人来过了,家里没有人能招待他,我盼你马上回家来,可是一直也等不到你,我就咬手指来引起你的注意。客人因为等不到你,已经走了。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曾参慌忙向母亲谢罪。后来,曾参跟随孔子在楚国学习,一天又心疼起来,于是急忙向老师告辞回家。到了家里问母亲有什么事情,母亲说:“我特别地思念你,却又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所以在愁苦焦急之中又咬了手指,谁知你果然回来了。这样,我心里也就得到了安慰。”孔子知道了他的这种情况以后,对弟子们说:“曾参的孝心,能在万里之外感觉到啊!”闵损痛单感后母[原文]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缰,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译文]闵损,字子骞,春秋时鲁国人,定居今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幼时丧母,父亲又娶了某家女儿为继室。闵损非常孝顺,对待继母与尊敬亲生母亲没有两样。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损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借故说闵损的坏话,挑拨闵损与父亲的关系,以发泄自己的怨恨之情。闵损的父亲因为长子自幼失去亲娘孤苦可怜,就更加怜惜他,后妻见自己的谗言起不了作用,就对闵损更加嫉恨了。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是该做棉衣的时候了。后母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做棉衣加上厚厚的棉絮,而给闵损做棉衣却用芦花充作棉絮,使闵损常常感到冷得支撑不住,继母反而向他的父亲说他太娇生惯养。一天,父亲要外出,闵损为父亲驾驭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闵损不禁战栗不已,把马缰绳掉到了地上,马车差点儿走入岔道。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向他猛抽,棉衣被抽破了,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一切。回到家里,父亲责问后妻,并立即把他赶出家门,后妻感到羞愧万分,只是象木头一样呆呆立着而不说话。闵损跪在父亲面前,痛哭着说:“有母亲在,只有我一人感到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只能穿单衣受冻。请求父亲还是不要赶母亲走吧!”父亲被他的诚意感动了,答应不再赶后妻走。闵损的继母也由此悔改,将闵损视如己生。可见天下并没有不能被感化的人,只是担心自己的诚意不能打动别人。郯子扮鹿求鹿乳[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眼疾,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译文〕郯子,是周朝人(今郯城县),生性至孝,能尽心竭力地孝顺双亲。他的父母健在人世,但是都患有眼病,总想喝些鹿奶治病,只是苦于无处寻找,郯子想:鹿奶既不能从市场上买到,又是人力所不能制造的。要是到深山里去找,也不容易找到,何况鹿在山里总是成群结队,生性甚野,一看到人就会逃走。要是扮成鹿的样子,混到鹿群里,让它们难辨真假,就可得到鹿奶了。于是,他身穿鹿皮做成的衣服,走进了深山。鹿群果然把他当成了同类,也不逃避。郯子也摹仿着鹿的各种动作,居然就混进了鹿群里,趁机挤到了鹿奶,装进藏在身上的木桶里,好带回家去,给父母治病。他正在找回家的路时,忽然几个猎户跟来,原来他们当郯子是真正的鹿,正要放箭,郯子急忙拱手作揖,说明了情形,猎户们都感到十分惊异,称赞他是个孝子,并且沿途护卫,送他出了深山。老莱子舞彩娱亲[原文]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先意承志。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译文]老莱子是周朝时候的人,性情十分孝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特别是在饮食方面竭尽所能,每天逗父母开心,从未远离父母膝下。老莱子到了七十岁,他的父母还健在,而他从没说过自己已经老了的话。他曾身着五彩斑斓的衣服,摹仿小孩顽皮的样子,又唱又跳地哄父母高兴,果然两个老人相视大笑。一天,他用两只木桶挑着水走到堂屋里时,装作跌倒的样子,躺在地上故意不起来,又学着婴儿啼哭时的种种娇态,父母果然被他逗得大笑不止,拄着拐杖蹒跚着走到他跟前,把他扶起来。还有一回,老莱子手捧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鸟,在父母面前百般逗弄,作出顽童嬉戏时天真的样子,来博得父母欢心。这些举动,纯粹出于一片孝心,不能说是有意造作。孟子曾说过:“大孝之人终身仰慕父。”因此舜到了五十岁在父母面前还象个孩子一样,并没有因自己年纪大了而减少奉养父母的孝心和诚意。史书上说老莱子的妻子也十分贤惠。楚王久仰慕老莱子的孝子名声,特别前去拜访,并表达了自己的一片仰慕之情,请求他辅佐自己国家大事,愿意举国上下听从他的意见。老莱子竭力推辞也推辞不掉,就答应了下来。楚王走后,他的妻子从田间回来,老莱子将刚才的事情告诉了她,妻子说:“我听说身穿豪华礼服的人虽然荣耀,但有可能随后就被斧子砍死;被皇上宠信的人也可能遭受鞭笞的刑罚。我不能受别人管制,以免日后被侮辱。”说完,把家具扔在地上要走。老莱子听了妻子的话,就带着妻子离开了楚国,来到今平邑县柏林镇孝义村长期隐居起来,一辈子不愿踏上仕途。仲由养亲远负米[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而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译文]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卞人(今平邑县仲村人),孔子著名弟子。年少的时候家境贫寒,虽然天性喜欢逞强好斗,侍奉父母却极尽孝心。有一回,卞粮价飞涨,而家里已经没有勉强糊口的粮食。子路听说有个地方的粮价比较便宜,却和卞相距百里,就独自离家步行到那个地方,买了米后又用肩扛着米袋赶回家来。又因为双亲年事已高,而子路还没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职业,实在没有让父母高兴的事,所以为了让父母欢心,就不顾委屈自己寻求一个低下的职业,还说:“父母健在,不敢自恃高贵。”当他的父母先后死去,子路哭着埋葬了他们,一切都是按照礼仪进行的。守孝期满之后,子路向南游历到楚国。楚国的国君同子路谈话之后,十分高兴,让他留下来做了高官。出游时随从的车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宴饮非常丰盛,列鼎而食,造成的声势在当时是极为煊赫的。这种盛大豪华的场面令他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对人说:“我现在算是富贵了,可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虽然我还想象当年那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到家,父母也得不到了。”他唏嘘不已的样子使得他旁边的人没有不感动的。子路还曾对人说过:“树林要安静下来,可风偏偏不停下来;你要奉养双亲的时候,可是父母却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到现在才懂得,即使是把整条的牛供在父母墓前,倒不如在他们生前用鸡肉和猪肉供养他们啊。”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慨叹地说:“仲由孝顺父母,可以说是在双亲生前尽力,在双亲死后也是尽心了。”古语说得好:要寻找忠臣,就一定要到孝子之家去寻找。仲由能忠实地孝顺父母,所以才能在楚国居于要职。“知弟莫如师”,孔子非常了解自己的弟子,所以才产生了“象子路这样的孝子已经不存在了”的叹息。由此可知,孔子的“孝道”在很早就已确定了。王祥卧冰求鲤鱼[原文]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短祥,由是失爱于父母。继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译文]王祥,字休征,是晋朝时的山东临沂人。他的继母朱氏对他很不好,总是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他父亲也逐渐地厌弃他了。有一次,朱氏想吃鲜鱼,可那正是寒冷的冬天,河水都冻住了,根本无法弄到鲜鱼。于是王祥脱掉棉衣卧在冰面上,想用体温把冰焐化。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焐化了一块冰面,水中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捉住鱼,拎着回家送给了继母。可是朱氏又想要吃烤黄雀,正好此时天上飞来好几十只黄雀,王祥张开网捕到了许多,用黄雀做了羹献给了朱氏。又有一次,家里一棵苹果树结果了,朱氏让王祥看守着果树。每到刮风下雨时,王祥就抱着树痛哭,风雨就会因他的痛哭而减弱一些。与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对哥哥十分敬重。在他只有几岁时,每次看到母亲虐待哥哥,都请求母亲也惩罚自己。长大后,兄弟二人都娶妻成家了,每当朱氏虐待王祥妻子时,王览的妻子都会要求与嫂子一同受罚。朱氏看到这种情形,也就作罢了。一天,朱氏准备了毒酒让王祥喝,恰好王览见了,一把夺下酒杯要自己喝。朱氏大惊,急忙抢下儿子手中的酒杯泼在地上。从此以后,开始改变了对王祥的态度。朱氏死后,王祥按着礼数为母亲行了葬礼。徐州刺史吕虔十分仰慕王祥的孝名,聘请王祥做了别驾。当时有首歌谣:“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后来王祥又相继做了魏国的太尉和晋朝的太保。他一直活到八十五岁才去世,死时家中并没有很多的宾客。他的族孙王戎感叹道:“太保真是个恬淡静远的人啊。”王览,字元通,名声稍逊于王祥。吕虔曾有一把佩刀,制造这把刀的工匠曾对他说:“只有官属三品的人,才有权佩戴它,否则会有灾祸降临。”吕虔一向器重王祥,就把这刀送给了他,王祥临终前,又把刀赠给了王览,说:“你以后一定会腾达,足够配得上这刀的。”以后,王览果然成了江南一带的名人。黄香九龄扇枕簟[原文]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译文]黄香,字文疆,是后汉江夏安陆(今湖北省孝感县)人。九岁时母亲去世,对母亲异常思念,一提起母亲就会痛哭流涕,乡里的人都称他是孝子。母亲死后,侍奉父亲极尽孝道,家中的家务劳作不用父亲吩咐就主动干了。父亲看他年纪小,又没有母亲,对他更加钟爱,所以每当看到黄香干一些扫地、洗衣服的事情,就阻止他,不让他干。而黄香则认为家里穷困,又没有仆婢操作,只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虽然自己年纪小,也不忍心看到父亲辛苦劳作,所以愿意替父亲多干些。这尤其是别的孩子所办不到的。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季,黄香每天用扇子为父亲扇着枕席,为的是能让父亲睡个安稳觉。冬天,天气寒冷,黄香晚上先钻进父亲的被窝里,替父亲先把被子焐热乎,希望父亲能暖暖和和地入睡。这些都是儿童纯挚天真的孝性,全是出自于一片赤子之心,毫不造作;而且历久不变,不是暂时所伪装的假象,理所应当地名著一时,乡里的人也没有不同意见的。太守刘护特别对他进行了表彰,把他作为儿童孝顺父母的榜样。(根据《百孝图》、《二十四孝图》选编)
平邑石膏是怎样发现的于泽方平邑县石膏矿地处卞桥镇,是国家二级企业。许多人知道石膏矿是因打井而发现的,这是确凿的事实。然而具体的情节,却鲜为人知。我亲身经历此幕,深知原委,现将具体经过陈述如下,以资广大读者了解这一发现的来龙去脉。一九七八年,卢传文同志任县水利局长后,一天到卞桥公社出发,找到了我(时任副书记兼主任)说:“县水利上有一笔专款,是给吃水困难的村庄打机井用的。计划在这个公社安排一个吃水困难的村庄打井,咱商量以下定在哪里。”因为他家就是这个公社的西荆埠村,又长期在这里做水利技术工作,对当地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所以,我对他说:“你情况熟,你的意见咋安排?”他说:“符合条件的村庄有几个,先安排王家庄比较合适,这个庄离公社机关近,又贫困,你看怎样?”我说:“同意你的意见,等我向党委汇报通过以后就定下来。”待确定后,县水利局又请临沂专署水利工程师察看地形,用物探仪勘测,把打井点确定在村前地里,不久便开机打井。打井费用全由县水利专项经费支出,王家庄只管机组人员的饭。饭菜只是煎饼或馒头,加豆腐、辣椒、咸菜,吃饱为原则。原估计七八十米就能出水,但未能如愿。继续打到127米深时,仍不见水。这时,村里对打井产生了动摇,失去了继续深钻的信心。有天早晨,大队支书王怀松、大队长王怀同和大队会计三人早早赶到了我的家,怀松说:“怕你出发了早来的。主要是向你汇报打井的事。”我问:“钻多深了,出水了吗?”“127米,还是石头,干干的没有水的迹象。昨晚我们支部开会研究,决定不再往下打了。我们管饭也管不起了,大队里没有一分钱,往别处借,人家知道还不起不借给;信用社也贷不出款来。实在没办法,所以不打了。”我知他们那里困难,但也不至于几个人的饭管不起,主要是见打不出水来,失去信心。我问他:“卢局长知道吗?”他说:“俺来先找你,再去找他,他没说不再打。”我讲:“既然这样,你们不能停下。您想想看,国家拿着钱给您打井,解决吃水问题,是为您庄的群众造福,谋利益,这是上级对您的关怀和照顾。花钱的还没说不干了,您却首先提出不干了,这符合情理吗?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错过机会,再想办法就难了。我的意见,您还得打下去。关于饭钱的事,再想想办法,实在不行,咱就是群众凑鸡蛋换钱也能管起几个人的饭。”他见我不同意,就说:“俺支部已经研究决定了,这个工作该怎么做,谁做得了!”我说:“党支部也得遵守组织原则,‘下级服从上级’,您的党支部也得服从公社党委的。打井是经过党委研究通过的,不打也得经过党委研究通过。我是党委成员,首先我不同意你们党支部的意见。您三个人回去吧,早饭后召开支部成员或全体党员会,我去参加,帮您好做工作。”吃过早饭,我打电话和卢传文局长联系后,即骑车到王家庄,先到老支书王京合家了解情况,做他的工作。老支书说:“他们三人回来,碰了头,按你的意见办,我们继续往下打,有困难自己克服。说不打了,主要是看着打不出水来白花钱。既然上级这么照顾俺,俺还有什么好说的,支部会也不用开了,再开也是俺们几个人。”这样,停打的风波平息了。后来,水利局送来一吨柴油,王家庄变卖了部分,解决了吃饭花钱的困难。当钻机深入到164米时,提出的岩心,像“玉”一样的石头,经送县有关部门检验,确认是石膏。当即汇报县领导后,又组织几台钻机钻探,探明竟是一个大型石膏矿体。这就是卞桥石膏矿发现的过程。石膏矿发现后,县委郑文训书记和卞桥公社党委书记靳荣湘商定由县、社两级开采。县出资金、技术、设备,公社出劳动力。经公社党委研究决定,以“战山河战斗队”为主体,抽调几百名政治素质高、身体强壮的劳力,参加开矿,每人每日补2角钱,2斤粮食。(粮食指标,从“代队储藏”数额中解决。)后来成立石膏矿(科级)直属县领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投资,又升格为县级二级企业,为建材事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王家庄也从岭上部搬迁到岭下定居,成了一个富裕的村庄。综观石膏矿的发现过程,如果不是县水利局卢传文局长,利用专项资金给王家庄打机井,也不可能发现石膏矿;如果在打井中途,不是我做王家庄的工作,坚持继续深钻,若同意了他们的停机意见,也不可能发现石膏矿。甚至到如今也不会在卞桥发现这个大矿。因为矿区的其它村庄,地下水位浅,不用打钻取水,也没有其它矿源可钻探。正是应了“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句话,打吃水井,打出了大石膏矿,这也是平邑县人民的福分啊!(作者系平邑县科委原主任)编后语:事物的发展,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一般地说,在困难面前,坚持就是胜利。卞桥石膏矿的发现正是这样的。对人民有利的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有时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泽方同志的回忆文章,实话实说,朴实无华,值得一读;对他们的奉献精神,也值得赞扬。《蒙山文化研究》特开辟《往事追忆》栏目,诚望退下来的老同志多多赐稿。老表兄——寄庵天津 王学仲对我文学书画影响最大的有两位表兄,一位是我祖母娘家的孙儿张寄庵,一位是我母亲娘家的侄儿苗君实。他们都比我大二十多岁,因此我都呼之为老表哥。单说老表兄寄庵吧,他只读过家塾,家中有些田产,他都变卖后买了经史子集及文人杂著。他本名玉林,因取魏文帝乐府诗“人生如寄,多忧何为?”而自号寄庵。他读书博学强记,五经四书都能口诵,不看书本。他开始在我堂哥的舅父家教一个家馆,我一边在学校就读,一边在他教的学馆中学习诗词,这方面能有一点根基,主要是在这里受益问教得到的。老表兄是个魁梧个头,有点微薄胡须的人,他的面庞大而长,有点像三国绣像图里的诸葛瑾,由于文思敏捷,被故乡国民党县参议会聘为秘书。那时我受古典文人词客的一些影响,作诗词除了写愁苦就是写哀伤,他从长寿的角度劝诫我说:“愁苦之词伤身,像李贺、王勃一些大家,很快死去,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岁,写欢乐诗文可使人延年。”小时易受影响,从那时起我就较多写雄扬欢快的诗词,对于改变我少年时就多愁善感的秉性来讲,他是影响我最深最大的一个了。淮海战役之后,老表兄滞留徐州,他率先进入了解放初期的市教育局,并介绍我初次步入革命队伍徐州市青联,我只工作了一个短暂时间就北上了,他也先转移到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整理那一带的画像石、碑刻等文物,写下不少考古的文章。后来又调到南京的省文管会,直到下放回家,被聘为山东省的文史馆馆员,又写下不少回忆录,提供出鲁南一带过去军政界以及民间抗日的实况。有些年月我比较松闲,也去他的小山村金斗庄探望他,下火车还要步行八十多华里,中经一个阎马水库。一路遍山是结实丰硕的梨树,同行者尽是贩卖地瓜片的农民,前拉后推的济公车。金斗庄旁有一座小山,属抱犊崮的余脉,金斗是千万个崮中较小的一个。这次认识了崮的特征,它既不是峰,也不是嶂,更不是壁的山岩造型,那是在鲁南一带,也是全国所独有的奇特之物,它是在浑圆的山顶上,隆起的一个方形大石斗,四面都是绝壁,谁也攀登不上去。老表兄就住在崮下的一个小山坡上。这里的人爱种山楂树、枣树。夏夜,我就和他睡在一片露天的苇席上,斜望着村边的山上那些相雷同的一个个崮。这里的农民还是习惯把它称之为“斗”,象征丰稔的年华,盛满金色粮食的大斗,这才是农民寄于崮之别名的另一种期望。我和老表兄仰卧望天谈古论今,常常到深夜。若逢酷寒之岁,老表兄也会背点花生、芝麻、红枣之类到我这里避寒。我的书籍很多,无暇整理,他就帮助分分类,糊裱书衣,题写书签。一天老表兄摘掉了老花眼镜说:“现在摘掉眼镜似乎看得更加清楚了。”我拿出那些密麻的《佩文韵府》让他看,一字字看得果然很清楚,他感到异常地高兴。他最不喜欢人说他哪些地方已经衰老,每隔一两天就用他那厚背的老剃刀刮净胡须,虽然只剩下数得清的几根头发,他仍然按期去理发店照理不误。时间的风雨剥蚀掉他不少精力,当他八十多岁时,他从家乡寄来一张用红纸片写来的喜报,上写被批准为共产党员,红纸上还有些皱起的水痕,可能是书写时所洒下的激动之泪。每当我寻检古书的用典感到困难时,我便求助于他。经过历史的几度变迁,他的藏书已经一本也不存在,可是他把文史之类的书籍,都已读到肚子里去了,只要质疑于他,很快可以得到圆满的答复,对照他提供书的出处,那是一点也不会错的,因此老表兄成了我治学的活字典,我写论文得助于他,也就方便得多了。1990年的初春,他要借《清史演义》和《清史稿》,我把这些包装好挂号寄出,一直等待着他会高兴的回信,但一直也没有等到。到了四月,我正坐在天津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里开会,不料老表兄在这月的十七日下午告别了人世。我就想到去年的冬季很冷,他的茅屋没有防寒的措施,我没有接他来避寒,我感到愧恧不安。后事办得很简单,他离开人世,就像一片树叶轻轻地脱离枝柯,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惊动任何一个人,就轻轻地随风飘散了八十七年的人生。每当我在浩瀚的书海里航行时,每当我检寻一个艰深的疑义时,我感到老表兄存在对我的分量。看到他整理过的书衣,题过的端整的书签,他所经历的八十七年的历史,辗碎过多少沉重的岁月,还有我们五十余年的文学情谊,也到此骤然中止。我每觉怅然若失,回想老表兄对我的劝勉之词“对人生切不要哀伤”,这回,我怎能不哀伤呢?(作者系天津大学教授、著名诗文书画家)
忆张寄庵先生公彦海张寄庵(1904-1990),原名张玉林,系平邑县白彦镇金斗庄人。解放前,曾任塾馆先生、国民抗战军第八支队参谋长、国民党滕县参议会秘书、滕县国民政府秘书。解放后任江苏省文管会调查研究员、政协平邑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平邑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6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回忆起与张寄庵先生的交往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4年5月初机构改革,我由卞桥公社党委副书记调任白彦区党委书记,时年33岁。上任伊始,首要的工作是尽快熟悉情况,除参加会议外,其余大部分时间用于调查了解情况,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区99个行政村。那时工作条件差,整个区里无一辆小汽车,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5月的一天,我与民政助理员宋兆立一同到金斗庄了解情况,村干部介绍,本村有一位县政协委员,是个老学究,学问很深,帮助村里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在当地颇有影响,他叫张寄庵,81岁。我当即登门拜访这位老先生,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了张老先生的农家小院。院内有堂屋4间,是四不露毛的草屋,还有东西配房,显得有些低矮,但屋内外收拾得干净整洁有序。堂屋内有一张老式八仙桌,两边安着太师椅,还有一些常用家具之类,张先生自诩小蓬壶(1)山馆。由于当时正值夏收夏种季节,只有张老先生一人在家。看到有客人来,他马上从椅子上站立起来,互相寒暄后,便开始交谈。张老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清癯,精神矍铄,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身板硬朗,耳聪目明,反应敏捷,十分健谈。他首先欢迎我到他的家乡工作,又对公氏家族的历史名人公鼐向我作了介绍。他认为公氏家族是“名门望族”,“五世进士”、“父子翰林”历史少见。公鼐属一代大文豪,《东蒙山赋》就是他的代表作,值得一读。张老先生谈吐风雅,博闻强记,聆听他的话语,如沐春风,沁人心脾,乃人生一大享受,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我在称赞他身体健康、学识过人的同时,祝他健康长寿,多为四化建设作贡献。对此,张老先生深表谢意,随吟诵出两句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随即借用叶剑英元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回赠张老先生。我与张老先生的“忘年之交”就是这样开始的。从那次见面后,我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张老先生经常步撵八华里路到白彦区委做客,只要与我见面就啦上半天。有一次,我向他老人家请教如何写诗填词,他耐心细致地向我讲解了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常识。他说:“学诗,必先读前人的诗;学文,必先读前人的文;学画,必先看画谱;学书法,必先临碑帖。这些都属于一般性的常识,并不神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是探讨文学门路必定要走的步骤。学诗,当从近体诗入手,那就得读读近体诗了。”张老先生随后于1985年5月编写了《中国诗词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手抄本),6月手抄明代公鼐著《东蒙山赋》,8月又编写《词述》(手抄本)分别送给我。张老先生乐于助人,诲人不倦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1985年5月初,张寄庵先生应其表弟天津大学著名教授、中国著名书法家王学仲(滕县人)之邀,前往天津大学帮助整理资料,临行前他心情激动不已,遂赋诗三首予我。现转录如下,以飨读者。应王教授之邀将赴津门留别平邑政协诸公水西庄畔有兰交,千里迢迢折简邀。原以郇厨供白堕,更开郭穴赠黄标。七弦传韵檀槽柱,一字称师碧玉萧。省识津门花月盛,重来赵鞅醉钧韶。
诸公厚意总缠绵,老我双蚨健若仙。樵子渔夫为狎友,红情绿意托吟笺。敢云高士兼名士,那料衰年变少年。政协委员人代表,故乡荣誉焕青编。
经常例会浚河行,别去仍然记热情。准备包车扶我坐,安排节目着人迎。党恩如海深无量,市面逢春暖向荣。高举红旗谋四化,坚持拼搏学郎平!白彦区委书记公彦海同志雅正!八十二叟 张寄庵一九八五年五月二日诗中抒发了其对党的感激之情,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表明了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满怀豪情,精神可贵,值得人们学习。1985年6月中旬,张老先生在天津期间不忘为我撰文,又请王学仲书写“传家翰墨蒙山赋,勒石勋石昼锦(2)堂”的对联,同时,为我治印一方,还请画家于复千作画一幅,实乃墨宝珍品。我与张寄庵老先生的这段交往虽已过去了20多个春秋,然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张老先生虽以作古17个年头,但他的深情厚意令人难忘,他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永存于我的心中。
注:(1)蓬壶:古代传说的海中仙山。李白《秋夕书怀》诗:“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沈亚之《题海柳书》诗:“曾在蓬壶伴众仙”。(2)昼锦:《汉书·项籍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昼锦”为贵显还乡。宋韩琦以武康节度使知相州,因相州是故乡,筑堂,名“昼锦堂”。欧阳修为作《昼锦堂记》(作者系中共平邑县委统战部原副部长、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蒙山游陈东升据《齐鲁晚报》披露:“五一”黄金周登泰山19.3万人次,而游蒙山则达33万人次。蒙山何以如此迷人?日前,笔者偕妻慕名前去游览蒙山。站在平邑县境北部、海拔1156米的蒙山主峰“龟蒙顶”之巅,极目环顾,群峰冠韵,峻极于天,翠岚叠峰,云海雾烟,与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相比,天授灵气,各具神韵。望着“龟蒙顶”端的石碑:“孔子小鲁处”,仿佛看到孔老夫子甩着长袖飘然而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2000多年前,这位寄情蒙山的孔圣人曾游蒙山,深感“而小鲁”;唐太宗、康熙帝、乾隆帝都多次驾临蒙山,设坛祭天,蒙山成了帝王崇拜,以求国泰民安的名山圣地;李白、杜甫诸多文人墨客也曾到蒙山寻幽揽胜,留下了瑰丽的诗篇。笔者初登蒙山,思古人钟情蒙山之雅兴,看蒙山景色之壮丽,深感此等古已蜚声神州的灵山佳景,怎不令现代人渴望一游呢?蒙山,被誉为“岱宗之亚”,系山东第二座高峰,北依泰山,南连抱犊崮,西临曲阜,东接临沂,绵延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有72主峰,36洞天,大大小小的平顶山崮散布于群山密林、沟壑丘陵,奇特的地貌,高峻的山体,构成了巍峨壮观的山之王国。她有黄山之秀,泰山之雄,衡山之奇,华山之险,且又是古代盛传道教的名山。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道号鬼谷子的王诩就诞生在蒙山苍松掩映的山洞里。一千多年前的宋代,蒙山道教兴盛,仙气弥漫,松林翠竹深处,筑有“玉虚观”等10余座道观,道士多达千人;道教名师紫阳真人等都曾在蒙山传教授徒,隐居修炼;苏东坡诗云:“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足见这座道教灵山的神秘和禅意。笔者乘车过“万寿坊”,沿石板山路盘旋而上,时而凭窗眺望,时而驻足观赏,只见峰峰雄姿斗奇,有的如吻云天,有的似剑劈峭壁,有的则逶迤绵延。诸多山峰中,“鹰窝峰”尤为夺目。此峰壁如刀削,直刺苍穹,非凌空苍鹰不能栖于其上,峰高且险,可望而不可攀,此乃蒙山一大奇观。听说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时分,霞光笼罩,群峰渐隐渐没,唯有“鹰窝峰”独抹余辉,若烧若染,暮色独韵惹人醉,韵在落日刹那间,有缘游客无不以一睹“鹰窝夕照”为快。可惜,笔者游蒙山时值午后,无缘欣赏这仙境奇观,甚感遗憾。其实,当时站在“中天门”远眺“鹰窝峰”,陶醉于“西望碧霞笼泰岳,东来紫气满蒙山”的美景中,就已经很满足了。蒙山奇观,妙在天成。苍天造化的奇石怪岩与山体造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游人赏之,谁不惊叹天斧神缕之高超?谁不喜赞自然奇观之神妙?在山体、奇石组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伟人峰”了。从“龟蒙顶”远望,顺势起伏的山体酷似毛泽东仰卧于丽日晴空之下、翠柏苍松之间,其形其神,与笔者所见的江西庐山毛泽东造像同样风采奕奕,神态慈祥,瞻仰天赐伟姿,令人肃然起敬。而遥望那仰卧青山的“睡美人”造像,别有一番情趣了。她,春胸隆起,睡态蒙胧,似沉静于美梦之中,其媚人倩姿,则与笔者于云南昆明所见的“睡美人”造像,有异地同娇之美。而观赏“群龟探海”,则别具美感令人又有一番感悟。这里,巨石参差,状如寿龟,一个个伸头探海,似有生命,于抽象中显神似,坚贞不屈,寓意长寿。笔者观群龟而遐思:每当“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些寿龟搏雨斗风,不畏强暴,依然故我,昂首探海,春来暑往,安度岁月,其深刻内涵,能不启迪人生?驻足“读景壁”,又见大自然神来之笔在蒙山石壁上勾勒出“蒙山猿人”、“鲤鱼跳龙门”、“玉兔望月”等生动形象,宛如一幅幅浓缩神韵的画卷,一首首咏唱自然的诗篇,令游人所惊喜,所赞叹!林泉飞瀑,湖泊荡漾,又给蒙山平添了旖旎风光。而得天独厚、利于养生益寿的生态环境,则更赋游人以无穷魅力。巍巍蒙山,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85%,针叶林产生的大量对人身体健康有益的空气负离子,为国内罕见。据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分析测定,蒙山上空大气的负离子每立方厘米多达80多万个,而氧的含量更高达21%,具有极高的疗养价值,堪为一座天然氧仓。笔者漫步于林荫小径,仰望白云蓝天,深深吸一口气,深感清凉宜人,特别舒畅。某油田已在这养生益寿之地建了度假村,三星级宾馆也正在兴建。平邑旅游部门已将蒙山定位为“龟蒙修炼养生区”,并正在加紧开发依山而雕200多米国内最高的老寿星及瞻鲁台、玉皇阁等古色古香的标志性项目。以养生益寿为主题,以山林、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蒙山,将越来越为海内外游客所青睐。蒙山一游,不虚此行。蒙山的雄姿倩影,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感受,将久久印在我的记忆中!……(作者系山东《淄博日报》高级编辑、著名学者;此稿原载《淄博日报》,今特转载,并对个别文句稍作改动。)蒙山深处的明珠——大洼徐 斌素享“岱宗之亚”盛誉的蒙山,以其“集华山之险,黄山之秀,泰山之壮,长白山之翠于一体”的宏观优势,被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而地处云蒙峰前怀、平邑县卞桥镇北端的大洼风景区,则是这座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大公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洼,因其四面环山,中间平凹,一径通幽而得名,景区约40平方公里。山有名,不在于高,而在于幽,胜于奇。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比不上蒙山一大洼”。尽管此说虽有溢美之嫌,而这里的确是一个“美在深闺人未识”的神奇幽邃的游览胜地。大洼诸峰地质结构属泰山群变质岩系,生成于太古代。由于大自然亿万年的精雕细刻,形成了层峦叠嶂、怪石林立、悬崖峭壁、沟壑纵横的奇特地貌。海拔1026米的云蒙峰,岩石陡峭,节里发育,切割强烈,其形如柱、如笔、如笋、如矢,直插云端,秀出天外,极为险峻,故兼有玉柱峰、文笔峰、化仙崛、挂心橛诸多美名。登临其巅,但见峰连岩跳,千姿百态,油然生发“山高水曲景无限,风卷云飞情有钟”的感叹。于此赏云,更是妙不可言,尤以夏秋之交的雨后最佳。是时,碧空如洗,云绕山半,飘忽不定,如波浪翻滚;云上奇峰,时隐时现,变幻多端,似海上仙山。云蒙峰,山奇云亦奇,确实无愧于其盛名。大洼水源丰富,水质良好。银线河发源于云蒙峰西南麓,远远眺望,犹如一条玉带蜿蜒而下。雨季,洪水倾泻,瀑布飞扬,山鸣谷响,气势磅礴;枯水期,纵横如织的涓涓溪流,恰似白练萦绕,奇特无比。数不清的山泉常年川流不息,水质纯净,味道甘冽,其中水势最旺的龙泉、拦马泉为硅酸型矿泉水,含锌、锶、锂等微量元素,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上好饮料。游于斯,随时随地都可饮之润喉解渴,大增雅兴。大洼四周峰峦参差不齐,间隙大,土层深,土质肥,植被好,漫山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树木,形成了“山上青松山下槐,杨、柳、苇、竹沿河崖,山脚山腰干鲜果,银花、绵槐遍地栽”的森林环境,覆盖率高达89%。奇花异草更是星星点点布满其间。盛产野生中草药近500种,珍贵的蒙山紫草、木灵芝、何首乌、香蘑菇,每每觅见。茂密的名花佳木,把大洼打扮得多姿多彩,充满着勃勃生机。综观其景,幽幽绿洲,深秀莫测,极擅清邃之胜,而无市井之喧,真乃人间“世外桃源”。这里的负离子含量高,可谓天然氧吧。居于斯,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大洼景区的入口处称“龙虎门”,两侧山峦对峙,左侧蜿蜒修长,如蛟龙戏水,探首深潭;右侧蓬松丰腴,似猛虎登高,遥望乾天。可谓“龙蟠东山吟绿潭,虎踞西峰啸翠谷”。一入龙虎门,游人顿觉豁然开朗,大洼景区的神秘面纱一层层被掀开。从龙虎门北上不远处,有一山崮独立奇特。其南面有巨石从山腰突出,状若老寿星的前额,故得名“老寿山”。下面塑着一尊丈许的寿星巨像,配以神童、仙鹤、寿桃和灵芝。相传,孔于曾与梁惠王在此谈经论道,探讨长寿之奥秘。此山布满怪石,多数似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大概山名亦缘于斯。与老寿山不远相对的是玉皇阁。此阁建于清雍正年间。阁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西王母和众仙女群塑;下层是玉皇大帝及文官武将。近年重建群墙和门楼,楹联为:万道霞光归紫府,千条瑞气贯黄庭。从玉皇阁西行2里许,便到了地处清溪旁、雕崖下的鬼谷讲堂,相传为战国时代著名隐土、兵家之师、纵横家之祖、谋略家之父、术数家之崇偶鬼谷子的授艺之所。是堂3楹,茅茨其顶,泥涂其壁,丹垩其柱,围以竹篱,形制古朴。堂前书有楹联:纵横开闭之术先生独树一帜;苏张孙庞而后弟子尚有几人?堂内塑有鬼谷子及其弟子茅蒙、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之坐像,栩栩如生,各具神态。云蒙峰上下与之相关联的遗址、遗迹有:鬼谷洞、鬼谷庙、鬼谷峪、鬼谷子村、木炭窑等。鬼谷子村全系王姓,当为鬼谷子王禅之后裔。更有奇者,在该峰南麓的巨石崖上,还留有当年鬼谷子搬家行走的车辙、牛蹄印,迄令清晰可见。在云蒙峰西、龟蒙顶下,有一上千亩的桃花峪,据说当年孙膑曾为其师父在此看护桃园。诸多的遗址、遗迹、方志记载、民间盛传的口碑资料,都可佐证鬼谷子曾长期隐居于此。世称鬼谷子隐居“云梦山”,实乃“云蒙山”也。1992年,13集电视连续剧《兵家孙膑》在此拍摄,更为大洼风景区增添了迷人色彩。近年来,数位军事家专程来这里考察,搜集、发掘了许多有价值的鬼谷子隐居于此的史料。有的学者赠联:身居洞穴,巧授兵法育高徒,世传孙庞斗智一段佳话;心忧天下,泄露天机训奇才,史载张苏纵横千古美谈。沂蒙山是革命老区,大洼更富有光荣的斗争史。陈毅、罗荣桓、陈光、肖华、彭雄等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都曾辗转于此,粉碎了倭寇5万重兵的“铁壁合围”。1940年11月26日,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直接指挥的大洼前沿的塔佛山战斗,一举歼灭了日伪军2000多人,使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如今,在三皇庙旧址附近建起了将军亭,使游人凭吊先辈业绩,缅怀革命将领。亭柱楹联为:文武双全罗政委投笔从戎扭转乾坤,智勇兼备陈军长挥戈破阵挫败枭雄。大洼风景区,不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堪称天下奇,而且基础建设相当好。20多年来,累计投资数千万元,依山建起了一大批有露有藏、错落有致的旅游设施,为游者创造了舒适、安全的环境。另外,交通便捷,距县城仅25公里,有专线相通。董泗公路横穿平邑全境,其中卞桥镇是必经之地。景区内用料石、水泥构筑的环山路既宽阔,又平展,游客乘大小轿车均可抵达每个景点,真可谓方便至极。可以预言,随着蒙山大旅游业的发展,大洼这颗璀璨明珠,必将名播天下,大放异彩。(作者系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感受蒙山夏之蝉 赵玉春走进蒙山,面对汉风秦月,唐槐宋柏,捡拾起一枚枚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贝壳,心灵深处,几许震颤、几许参悟、几许感慨?层峦翠嶂,接受过多少帝王将相的朝觐?山泉松涛,倾听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歌吟?道观寺庵,烟火袅袅,百姓的膜拜随风而飘,无迹可寻!蒙山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也只有蒙山能够承载得起。早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创造着远古文明。“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夏朝时,蒙山就有了发达的种植业。《诗经》中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记载,还有“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诗句。今天,走在草绳一样扭曲的东蒙古道上,穿透两千年的时空,似乎还可以看到一队疲备的士兵唱着思乡的歌蹀躞而行;周时,颛臾王曾主祭蒙山,如今,颛臾故城的城堞和战台依稀可见。春秋战国时期,雄伟的蒙山升起过征伐的熊熊狼烟,也招展着会盟的猎猎旌旗。更重要的是,这里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的足印,而孔子的著名弟子仲由、原宪、曾子也都生于斯、游于斯……孔子“登东山而小鲁”,那是何等宽广的胸怀!今日的回马岭、圣憩石、小鲁处等景点,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庄周梦蝶”,那入梦的蝴蝶,从蒙山的树林里的羽化而来,至今还在蒙山的花丛间翩翩起舞!老莱子隐于蒙山之阳,播种五谷,自耕而食,他当时搭屋用的枝桠,砍自哪一棵松,哪一棵楸?鬼谷子隐居鬼谷,在这里修炼养生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并开业授徒。蒙山古道上,有一个幽雅的所在--桃花峪,据说,孙膑在蒙山向鬼谷子学艺就在这里当过看桃人。他住在用薄石板搭建的园屋里,静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收获的一定是大智慧、大彻悟!《孙膑兵法》的字字句句,无不浸濡着蒙山的朝云暮雾,松风竹雨!两汉和魏晋时期,蒙山文化极为灿烂。平邑出土、发现的麃孝禹碑和汉阙全国罕见。东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上书指陈朝廷阙失,受诬陷被流放朔方,遇赦后又触怒宦官,流亡江海十二年。是蒙山敞开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他死后就葬在蒙山,他隐身的地方被人们称为“伯喈洞”。蒙山的雄奇、深邃和神秘,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蒙山古道,拥拥挤挤,走来无数文人雅士。天宝四年,李白、杜甫联袂来蒙山寻道访友,游览赏景,蒙山的瑰丽风光使他们诗兴大发,杜甫挥笔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月同行”的佳句。苏东坡、张养浩、王世贞、公鼐、吴伟业等都曾在蒙山畅情歌吟,留下了无数赞美蒙山的壮丽诗篇!康熙和乾隆南巡时,数次驻跸蒙麓,登高眺远,吊古赋诗,他们留下的诗作,虽然早已尘封在斑斑驳驳的故纸堆中,而民间传说的娘娘坟,却荒草寒鸦,无言诉说着尘封更深的故事。蒙山是一座文化名山,蒙山又是一座宗教名山。僧人和道众对蒙山情有独钟,把这里当作修炼正果、养生长寿的圣地。五代时期,后晋水部元外郎贺元就在蒙山修道,传说他活了几百岁,宋代大文蒙苏轼还寄诗给他:“不惊沧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岁月苍茫,人去名山在。如今,人们凭吊蒙山古迹,发思古之幽情,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感慨之余,则是尽情享受蒙山给予的美景和快乐。三月三庙会上,叫卖的、杂耍的、摆摊的,哪个人不是笑逐颜开?从海外远道而来的游人,兴奋地伸出了拇指。登山的人流里,谁突然来了兴致,唱起了《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历史和现实之间,就是这么逼近,又这么遥远。(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环境是决定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李 深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希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现实中很多人半百而衰,甚到半百而折,就是不懂得或不实行养生之道的结果。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我国有着悠久的养生文化和传统,其精华随处可见。如何合理地汲取这些精华,不但成为每一位养生者的生活话题,也成为养生专家共同关注的课题。鉴于养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经过长时间地认真分析和总结,将影响人健康长寿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十点:第一,遗传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影响人类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研究表明,人类的生命过程并不像以前人们的理解那样无序,实际上人的性格、健康,以及一切的本来的能力,都是由父母双方的基因图谱经过遗传复制和变异而产生的新的基因图谱控制的,当然这里并不排除后天的、社会的、教育的因素对于人类的影响。人类基因学的进展,必将为探求人类生命奥秘做出更大的贡献。第二,饮食因素。吃是生命活动的表现,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因此,饮食不仅维系着个体的生命,而且关系到种族的延续、国家的昌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文明。在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营养不良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营养不平衡的问题却日益突出了。所以,养生必须从饮食做起,真正掌握科学的饮食方法。第三,睡眠因素。人的一生,有半数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善于睡觉,睡出质量、睡出效率,也是一件满有意义的事情。我国民间有“先睡心、后睡眼”的说法,这就是说,先要让自己的情绪彻底平静下来,丢掉一切繁杂思绪,什么也不去想,心静自然入眠。可以说,好的睡眠是保障生命质量的基础。第四,运动因素。动静双修是运动养生的要旨。尤其对老年人而言,动养要适度,同时更应重视静养。儒释道家的打坐、调息等方法对老年人的健康十分有益。第五,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我这次演讲的主题,下面我会详细阐述。第六,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理念是近十年来从国外传进来的。像理财一样,对于自身的健康,应该在身体还没有不适之时,就进行管理,包括定期体检、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时调养、有条件者应配备私人保健医等。第七,保健品。在中国,保健品概念的出现大约有十年的时间。目前市场上保健品质量虽有参差,但保健品对人们养生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倡导从中青年开始就服用保健品,并且大力宏扬寓医于食的中医药保健品。第八,日常行为。养生保健应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融入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将其变成习惯,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九,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养生,就是要在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这里强调一点,人不仅应有积极的人生观,也应有正确的死亡观,人应有尊严地、坦然地面对死亡。这是人生中应该学习的重要一课。第十,文化因素。这方面所涉及的内涵非常丰富,哲学、信仰以及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蕴含着大量的滋养身心的方式方法。这里着重谈一下环境因素。我们知道,健康是长寿的先决条件,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他所生活的环境。环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和每个人居住的小环境。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机体内在调节和控制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一、自然环境与健康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其非常清楚地指出了: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唐代医家孙思邈也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次会议的主办地蒙山,雄峙于山东省平邑县境内,总面积1257平方公里,东西连绵49公里,群峰嵯峨,重峦叠翠,森林茂密,风光秀丽,素有“九州之巨镇,巍然敦大观”之称,是国家4A级旅游区。这个地区属东南亚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2摄氏度,年降雨量达1158.1毫米,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中负离子含量854167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大氧吧‘’,确实是人们健体、疗养、养生长寿的极佳去处。二、社会环境与健康不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社会向医学提出了许许多多新课题:环境污染造成生态平衡破坏所带来的“公害病”;现代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所带来的意外伤残人的增多;人口老化以及社会现代化所引起的疾病谱的变化等等。另外,社会人文环境对人的健康影响不可忽视。比如,人们来到平邑地区,就会很大的收获,不仅可以饱览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在历史悠久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平邑在西周时属颛臾国,春秋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食邑,西汉置平邑侯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著名思想家曾参、仲由和军事家羊祜、近代爱国将领左宝贵的故里。在革命战争年代,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肖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蒙山自古就是一座养生之山,长寿文化源远流长。秦汉时即以丹道著称天下。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全方位的滋养和启迪。总之,由于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必须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生命健康的影响。三、居住环境与健康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不容忽视,其原因在于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要在住宅环境中度过,尤其是婴儿和老年人,他们要有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而居住条件的好坏和人们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住宅不卫生引起的疾病多达几十种,甚至有些癌症和住宅关系也很密切。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活动,也把住户住房的日照、采光、通风以及厨房、厕所、畜圈的卫生等作为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体系中的达标指标之一。1、住房选址与养生人们一度把山区多长寿老人归因于青山绿水。此次大会之所以在平邑举办,正是因为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目前百岁以上老人77人,90岁以上老人过千人,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居住环境。现在,迁徙居的生活方式渐渐走入城市人的生活,人们向往依山傍水的生活环境。依山,指的是山中树林在夏季可以减少阳光辐射,冬季能减低风速,有挡风避寒作用,还可以吸收噪声,使环境保持幽静。傍水,用水方便,尤其是那清澈甘洌的山泉水,终年不涸不竭。水的流动和蒸发作用又有利于调节空气,清除污物。在住房地址的选择上,要远离有“三废”排出的乡镇工业,河流和小溪的上游必须无污染源。住宅还不宜在靠近公路的地方,以防公路上飞扬的尘埃和汽车排出的尾气及噪声的污染。2、住宅的卫生标准(1)日照 科学研究认为:居室内每天照射两小时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发育的最低需要。因此规定把居室内在冬至日中午前后连续照射两小时作为居室日照的标准。在我国,要满足这个条件,除了住宅的朝向外,还跟建筑物密度有关。为此,科学家又规定了住宅卫生间距。一般说来,南北两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南面高度的比不能小于1.4。(2)采光 此指住宅内可得到的光线。决定采光多少常和住宅的进深和窗户、地面面积比值有关。进深是指从窗户到对面墙壁距离,它与从地面到窗上椽高度的比值一般规定应不大于2.5,窗户的有效透光面积和房间地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10。(3)层高 一般指地面到天花板或房檐的高度。人们在住宅一定的空间里生活,由于呼吸造成一定高度范围内的空气成分的改变,医学上称之为呼吸带。经测定在呼吸带内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地方。因此,在南方住宅的层高不应小于2.8米,在北方以2.6-3.0米最为适宜。(4)微小气候居室内不仅要采光照明良好,还应努力创造热舒适环境。所谓热舒适环境是指温度、湿度、风速等微小气候适宜。当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并处于最佳组合状态时,能使人体产生舒适感,通常称为最佳热舒适。室内气温和湿度对舒适度影响最大。此外,舒适度与室内外温差大小也有关,当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10℃时,人的身体就感到不舒服,易患感冒。一般要求相差不应大于7℃。(5)空气清洁度 此指居室内空气中某些有害气体、代谢产物、飘尘和细菌总数不能超过一定的含量。这些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等。它们对人体十分有害,浓度过高能引起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其中有些还是严重的致癌物。对于儿童来说,还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四、生物环境与健康除以上因素外,生物环境因素亦不能忽视,包括所有与人共存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对人的影响。人体的健康还与生物致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致病原及寄生虫也影响着人的发育和衰老变化。可引起人疾病的生物致病原,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螺旋体、原虫、立克次体、蠕虫等。有些疾病是通过动物或昆虫作为传播媒介致人疾病的,如鼠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症等,狗传播狂犬病,猪传播猪肉绦虫病,蚊子传播疟疫、乙型脑炎,虱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病等,苍蝇传播痢疾、霍乱、伤寒等病。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年龄增长都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疟疾、流感等等为患,几乎造成一个地区人口的灭绝。如鼠疫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悲惨的大流行,14世纪最严重的一次大流行,在欧洲病死者达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1/4。在近百年内,霍乱曾先后发生六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死亡人口均以数十万至百万计。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辩证的自然综合体,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环境。(作者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
蒙山(山东·平邑)百岁老人长寿因素调查研究平邑县中医院阚士宇、田德茂、张庆伟、陈利、周廷智、陈如芳、刘德异 关键词 蒙山百岁老人 长寿因素 调查研究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为山东第二高峰,与泰山遥遥相望,被誉为“岱宗之亚”,雄峙于山东省平邑县境内,总面积1257平方公里,东西连绵49公里,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素有“九州之巨镇,巍然敦大观”之称。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秀出云表,耸翠天际,因其状如神龟伏卧云端而得名。蒙山森林覆盖率达90%,空气中负离子含量854167个/立方厘米,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据文献记载,汉代道教在蒙山出现,道院开始炼丹。隋开皇初(公元582年)道士道荣尝游燕赵间。后隐居于瑯琊山辟谷饵松术,以求长生之秘。宋(公元1109-1188年)蒙山玉虚观(今万寿宫)道士皇希极,懂五运六气,擅长气功,能行补脑之术。乔同患麻风病,进蒙山学道,渴饮泉水,饥啖松腴,结茅为庐,通过养生及丹药治疗痊愈。可见蒙山自古乃修身养生的最佳之地。现在,为体现生态蒙山,养生福地这一主题,走访了县域内部分百岁老人,挖掘整理长寿老人在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1.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主要来源于平邑县老龄委,将36名百岁老人作为研究对象。36名百岁老人中男性5名,女性31名。年龄最小者100岁,最大者109岁,平均年龄103.3岁。乡镇分布近蒙山而居者(平邑镇7人、铜石镇5人、卞桥镇3人、保太镇2人、地方镇1人、资邱乡2人、仲村镇2人、武台镇1人、柏林镇1人)24名,占67%,离蒙山稍远而居者(郑城镇3人、流峪镇2人、丰阳镇3人、白彦镇4人)12名,占33%。 2 研究方法2.1 调查依据 平邑县老龄委提供2006年度《百岁老人长寿补助金发放表》。2.2 调查方法 按照 平邑县老龄委提供2006年度《百岁老人长寿补助金发放表》中老人信息资料,以蒙山为基点,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逐一走访,采用问卷形式,现场采集有关资料。相关资料有百岁老人的居住环境、性格特点、饮食结构、生活习惯、遗传情况、子女情况以及嗜好等方面的信息。2.3 信息准确性判定标准 信息准确性判定标准(1)百岁老人能够自行提供者;(2)百岁老人直系亲属如子女等直接提供者。2.4 数据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3 调查结果3.1 居住环境分析 (1)距离蒙山前较近乡镇有仲村、柏林、资邱、平邑、铜石、地方、卞桥、武台、保太;调查发现在以上乡镇居住的百岁老人共有24人,占67%。距离蒙山较远的乡镇有流峪、郑城、临涧、丰阳、白彦,调查发现在以上乡镇居住的百岁老人共有百岁老人12人,占33%。(2)百岁老人居住村庄的位置因素:居住属于中低山区或丘陵地带的26人,占72%;居住属于平原地方的10人,占28%。3.2 性格特点分析 (1)百岁老人大多性情平和开朗,很少生气,不发脾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家人、邻居发生争执。具备这一特点的百岁老人34人,占94.44%。 (2)性格急躁,爱发脾气,思想守旧。具备这一特点的百岁老人2人,占5.56%。3.3 饮食结构分析 (1)粗茶淡饭为主,早饭以咸面汤、鸡蛋汤为主。中晚饭以青菜素食为主,杂以肉类,年节改善生活则吃些鸡肉、羊肉、鱼类;青菜以季节性蔬菜为主,常采食野菜(苦菜、茵陈、薄荷、蓬蓬衣、银子菜等);常吃渣豆腐、玉米、地瓜、梅豆、土豆等;粥类以小米粥、玉米粥、瓜干饭、菜糊粥等;主食以煎饼、馒头、窝窝头、饼子、水饺、烧饼等为主。具备这一习惯的百岁老人35人,占97.2%。(2)常吃羊肉百岁老人1人,占2.78%。3.4 生活习惯分析(1)坚持常年劳动、有良好的睡眠规律、爱干净、讲卫生,好拉呱、讲故事、听戏、不孤僻。具备这一生活习惯的百岁老人36人,占100%。(2)睡眠习惯:春夏秋季节早起、冬季早卧晚起者34人,占94.44%;四季早卧早起2人,占5.56%。(3)大便习惯:大便3-5天一次者30人,占83.33%;大便每日一次者6人,占16.67%。3.5 遗传因素分析 36名百岁老人的父母及姐妹兄弟有高寿因素的20名,占55.56%;没有高寿因素的16名,占44.44%。3.6 生育子女情况分析 百岁老人多子女(3人)以上者36人,占100%。其子女孝顺者36人,占100%。3.7 个人嗜好分析 (1)常年喝黄大茶(俗称大叶子茶)34名,占94.44%。常年大量饮用白开水者2人,占5.56%。(2)口味咸、甜适宜者33人,占91.67%;喜嗜甜食者2人,占5.56%;口味重盐头大1人,占2.77%。(3)、无烟酒嗜好34人,占94.44%。有烟酒嗜好2人,占5.56%。3.8 其他分析 1人常年喜喝咸汤。4 讨论4.1 通过调查资料发现,蒙山前附近居住百岁老人占全县寿星的多数。现代研究也表明,蒙山属东南亚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2摄氏度,年降雨量达1158.1mm,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蒙山(平邑)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高粱、地瓜、土豆、大蒜等,果蔬有黄瓜、西红柿、白菜、菠菜、芹菜、茄子、南瓜、豆角、苹果、梨、栗子、核桃等为主。肉蛋类有鸡、羊、猪、牛、鹅、鸭、鸡蛋等。环境自然,没有污染。这充分表明,蒙山具有人类居住生存的良好自然条件,主要表现在气候、环境、物产等方面。 4.2 性格特点也是百岁老人长寿的重要原因。他们中34人性情平和开朗,很少生气,不发脾气,遇事心胸豁达,极少与家人、邻居发生争执。这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的形神兼养的观点十分一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乎道,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进一步提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这种强调形体与精神情志调摄的统一的思想,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故云:“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4.3 膳食调理也符合现代膳食平衡的观点。 莫里森博士是国际知名的营养专家,他所著的《特效医疗食品》一书中,推出了他与许多著名营养学家集50年的临床经验而成的一部健康长寿食谱,获得了营养界的认同。在食物选择上最佳的蛋白质食品:麦芽、葵花子、南瓜子、芝麻和没有盐分的坚果如核桃、花生等;豆类制品;蛋奶类有水煮蛋等。最佳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即淀粉食品):玉米、全大麦、山药、甘薯、马铃薯等,这些食品具有健身益寿的作用。最佳的蔬菜:其中以蕃茄、胡萝卜、白萝卜、黄瓜、芹菜、莴苣、洋葱、苦瓜为上选;茄子熟食营养价值很高,可软化血管;生大蒜被誉为天然抗生素,无论生吃熟吃都有增加精力及延年益寿之功;最佳的水果:以樱桃为上选。饮食方式与习惯:在饮食方式方面,要特别重视少吃多餐,总食量以七分饱为宜,早餐要好,午餐适量,晚餐要少。餐后不要喝浓茶,可用温开水或药草茶代替。同时,要做到“不饿不吃,不渴不饮”。不吸烟、不酗酒。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对百岁老人调查情况表明,他们的主食是杂粮为主,粗粮细作;膳食中能量低、脂肪少,但保持其能量平衡;脂肪以植物来源为主,间或吃些动物脂肪,当地特产花生油料作物,其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肉食不多,常吃豆类,当地水果品种和数量都很多,野菜、野果也不少,故食谱中果蔬较为丰富;不饮酒或少饮酒。很多地区对老年人的膳食调查报告结果也往往是类似的素食清淡的饮食结构。这些方面都可谓与当地物产和长寿老人的膳食结构规律不谋而合。4.4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长寿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36名寿星都能坚持常年劳动、爱干净、讲卫生,好拉呱、讲故事、听戏、不孤僻。睡眠上做到春夏秋季节早起、冬季早卧晚起者34人;四季早卧早起2人。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还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以上观点证明古代医家的认识与现代养生学十分一致,蒙山寿星的长寿秘诀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4.5 遗传因素中36名百岁老人的父母及姐妹兄弟有高寿因素的20名,占多数。但应该注意,百岁老人父母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战争频仍、饿殍遍野的年代,其寿命长短受社会大局的影响。毋容置疑,其遗传也是起决定作用的。4.6 子女情况统计36人百岁老人子女均在3人以上,说明百岁寿星的生殖功能旺盛,进而支持肾气(真气)旺盛。其真气旺盛也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其子女孝顺是造成寿星心情愉悦长寿的一个方面。4.7 从个人嗜好方面,寿星常年喝黄大茶(俗称大叶子茶)和常年大量饮用白开水。无烟酒嗜好。以上这些都与其长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茶为万病之药”,早在唐陈藏器《本草遗》:“止渴除疫,贵哉茶也......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晚病之药。”梁陶弘景:“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而红茶(大叶子茶)味甘性温,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及糖;茶叶中药用成分也相当丰富,如咖啡碱、茶单宁、维生素P等;另外,茶叶能使细胞免疫增强,有抗癌、防癌效应,有防止和延缓脂质斑块形成的作用;茶叶中的咖啡因、儿茶精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茶叶中的鞣酸不但有收敛、抑菌、消炎的作用,而且有抗衰老作用。现代研究饮茶能够延长寿命,已由中国和日本科学家证实。据《中国卫生信息报》报道:空军医学专科学校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市场销售的红茶、绿茶及花茶对动物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茶、绿茶及花茶不但能延长平均寿命,还能明显增长其最高寿命,而且依浓度递增,寿命相应延长趋势,同时还明显增加老龄动物的活动次数,表明强身健体的作用很明显,其中以红茶的作用最为明显。总之,蒙山(平邑)百岁老人的长寿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居住的环境、适宜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心胸豁达、性格温良、和谐的家庭、合理的膳食、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嗜好等等方面,奠定长寿的基础,成就了蒙山(平邑)寿星。参考文献1、《百病防治丛书》编写组.茶酒治百病.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1-15.2、傅本亮、张登部等.内经讲义.第1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304-312.3、山东省平邑县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平邑县卫生志.第1版.临沂:山东省临沂地区出版办公室.1991:309.(作者:阚世宇系副主任中医师、田德茂系副主任医师、张庆伟系副主任中药师、陈利系中医师、周廷智系主治医师、陈如芳系副主任护师、刘德异系主治中医师)86岁沂蒙红嫂蒋怀秀一生的牵挂——希望再见养子段进军一面蒋胜峰“我抚养他长达6年,我们亲如母子,他已成为我一生一世的牵挂,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去世之前再能见上他一面。”近日,记者来到平邑县资邱乡关庙村,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见到了这位曾抚养过革命后人的86岁老人蒋怀秀。“一听到孩子哭我就心疼”蒋怀秀老人今年86岁,1921年11月出生在现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1947年秋,年仅26岁的蒋怀秀担任卞桥区里的妇联主任。“有一天,蒙山县(驻地在现卞桥镇西荆埠村)政府的通讯员来找我,说段中厚副县长叫我到县里去一趟,有急事”,蒋怀秀放下手里的活就跟着通讯员走了。回忆起当年见到段县长的情景,满头银发的蒋怀秀老人激动不已,“到了县里,段县长说:‘蒋主任,现在有个光荣的任务要交给你,我妻子蒋俊青生下儿子才7天,我给他取乳名叫段进军,你知道俊青是县妇联主任,党组织又安排她到上冶任妇联主任,希望你把孩子抱回家给养着。”蒋老告诉记者,当他从段县长手中接过这个孩子时,顿时感觉肩头的担子重了起来,“这可是革命后代啊,再苦再难也得把他抚养成人。”蒋老人抚摸着段进军小时候穿过的小裤子,眼中噙满了泪水。蒋老人说,当时她刚出生10个月的二女儿正吃着奶,但为了段进军,她狠心给二女儿断了奶,把奶水留给了小进军。为了养活女儿,蒋怀秀老人不得不卖了一块地,买了点细粮来喂女儿。“我不是不心疼女儿,可是更心疼小进军。一看到他饿得嗷嗷大哭,我的心就跟针扎一样疼。”回忆起抚养段进军的艰难岁月,老人忍不住落泪。“真不知道在我死之前还能不能再看到他。”6年养育结下一生牵挂蒋怀秀老人告诉记者,在那个混乱年代,国民党、还乡团很猖狂,天天想方设法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八路军,特别是对干部的子女,更要斩草除根。“为了更安全地把小进军养大,我就跟别人说自己又生了一个儿子。”其实,在蒋怀秀的心里,早就把段进军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小进军刚开始学话时,就会喊娘。刚会走路时,只要我在家里就绝不让别人抱,天天跟着我。”聊起段进军小时候的事情,老人浑浊的眼睛闪亮起来。“1952年6月,小进军已经6岁了。有一天,段县长找到我,说由于工作需要,党组织要派我们夫妻南下,进军我们要带走……”说到这里,老人又抹起眼泪,“6年了,进军是吃着我的奶水长大的,我心里是一万个舍不得啊。”为了多和小进军呆一会,蒋怀秀老人就对段县长说,等她把孩子哄睡了再抱走,“哄睡了进军之后我就回到娘家,我实在接受不了突然失去小进军的事实。”由于心情极度不好,虽然蒋怀秀老人仅在娘家待了一天一夜,却由于太想念孩子而掉了许多头发。为革命差点被活埋蒋怀秀的丈夫王开征曾是八路军,她本人又任妇联主任,天天开展支前宣传,为八路军做鞋,动员群众参军,为革命干部抚养后代,她更是不畏艰难勇挑重担。这一切,都被还乡团看在眼里,恨在心里。1947年10月,关庙村还乡团及其他村还乡团30多人,发起了对八路军家属及抗日积极分子的袭击。他们把蒋怀秀、池京荣、池学明、池文新等10人,五花大绑地绑到关庙村南河岸,准备活埋。大坑刚挖好,蒋怀秀的丈夫王开征就带领蒙山根据地八路军及时赶到,把他们营救出来。“我不怕死,但我怕自己死了之后苦了小进军,而且那帮杀人恶魔肯定也不会放过我的家人的。”说起那次差点被活埋的经历,老人的语气沉重起来,“幸好八路军及时赶到,要不然真不知如何了。”“进军找到了”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段进军找到了,他现在在江苏常熟,已改名叫段继良。”蒋怀秀老人苦苦寻找多年的养子段进军找到了!今年59岁的段进军先生嘱咐记者:“拜托你务必告诉蒋妈妈,秋天我就去看她!”获知找到段进军的消息后,记者立即打电话告诉蒋怀秀老人,电话里,蒋怀秀老人激动得不断重复着说:“终于找着俺儿了,终天找着俺儿了!”“进军今年59了,属牛的。你跟他说我想他啊,我夜里想得睡不着觉,天天哭。”尽管蒋老人耳朵有点背,听不清记者在说什么,但还是不住地嘱托记者,“你务必要让进军来啊,我啥也不图他的,我就是想看看他,想看看我的儿啊!进军他是我的心头肉啊!”蒋老人说,进军走那年她才31岁,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她没有一天不想他,“那天是我把他哄睡了偷偷走的,我心里疼的好几天都吃不进东西。”电话里,老人哭了起来。金秋十月来相见8月2日,笔者通过热心记者申照亮终于联系上了段先生。接通电话时段先生正忙着与客户商谈。电话里,段先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我当然记得蒋妈妈,我记得走时不见了她,还以为她不要我了而伤心呢。”说起这尘封已久的往事,段先生打开了话匣子,“这些年来,父母经常跟我说起在山东我还有一个妈妈,只是由于世事变迁,我们逐渐失去了联系,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帮我找到蒋妈妈。”段先生告诉记者,“进军”是他的小名,他现在叫“段继良”,现居常熟。目前在上海一大型外资企业任部门负责人,“你跟蒋妈妈说,等到十月份,我就和儿子开车去看她,让儿子认认他的奶奶。”(作者系平邑县资邱乡党委通讯员、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蒙山魂王鸿烈壮哉!蒙山,一柱拔起海岱间,擎起东方欲堕天!仰之弥高钻弥坚。伟哉!蒙山,纵横千百里,上下亿万年,比肩泰岳伯仲间。七十二峰插霄汉,三十六洞别有天。巍巍峨峨,巅巅连连,攀援何异蜀道难!璀璀璨璨,斑斑斓斓,大块文章锦绣篇。水险山峻鬼神惊,伏羲象之“坎”、“艮”生,文王因以名卦“蒙”。颛臾主祀成王封,鲁邦奄有荒大东。孔子登览鲁国小,量含宇宙眼界邈①。莱子逃世来此隐,彩衣弄雏娱双亲。玉柱峰下鬼谷居,“纵横捭阖”树一帜。苏张孙庞各有时②,后人何事妄评讥?六王毕,四海一,始皇封禅颂功绩,耻受秦封让岱岳,招徕尽是尘外客,仙人飘缈不可知,唯见白云岩间飞。道书万卷藏靖庐,羽客纷沓聚紫府。林下风清山月白,郑玄注经有遗台。惜哉蔡邕死囹圄,犹恋蒙阳一抔土。炼师丹丘庐崖林,李白杜甫结伴寻。龟蒙漏泽春光好,炼丹羡煞东坡老。多少诗词多少赋,蒙山风骨难描述。天开图画蔚大观,地钟灵秀毓圣贤。孔门贤人七十二,曾仲原澹生山麓③“吾日三省”“闻过喜”,遗风流韵传乡土;原子居贫清廉奉,子贡退惭车马盛;“行不由径”澹台子,名重江南称大儒。刘洪创研《乾象历》,调整传统历法误。诸葛功盖三分国,叔子计谋终吞吴,前后《出师》、《让开府》,三表雄文传千古。右军书法无与伦,蕴含蒙山精气神。刘勰定林著《文心》,文章体制工拙分。山魂水魄铸精英,忠孝节义气如虹。平原强项常山舌,唐室颜氏两人杰。锦川有子名程戬,反金献身气凛然。农民领袖王肖吾,反明抗清举义旗。左家宝贵一世雄,碧血洒向平壤城。八年血雨与腥风,红嫂乳汁哺群英,刀光剑影硝烟里,十万碧血化沃土!当代楷模新愚公,人人争说九间棚④。三千大千多少劫,几番洗礼血与火。历经地老和天荒,依然春色接秋光。昂首天外看世界,神州蓬勃兴未艾。盘古重开天地新,风流更属蒙山人,时代潮头驾飞舟,长风万里争上游。历史丰碑镌年轮,万古流芳蒙山魂!
注:①《孟子·尽心》:“孔子登尔山而小鲁”,东山即蒙山。②鬼谷子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娟。③孔子弟子曾参、仲由、原宪、澹台灭明。④九间棚,村名。沂蒙山区自力更生改造本村贫穷落后面貌的典型。(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蒙山赋孟君序:蒙山者,即古之东山也。位居鲁中,发脉于泰山,绵亘于临沂西北部,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县。其山也,奇险俊秀,巍峨壮丽,不墨而画;其水也,溪潭瀑涧,叮咚成韵,不器而鸣。而犹为可观者,当属蒙山十景:东鲁在望、古道奇观、三关雄姿、一径通天、云海松涛、龙门三潭、玉泉枕流、碧水垂帘、鹰峰晚照、虎踞龙盘。更兼其山中林木丰茂,空气多含负氧离子;鬼斧神工,依山雕琢亚洲第一寿星。故余数次登临,深感其容姿之神秀,遂作文以记之。赋曰:瑯琊之西,徂徕之东。岱宗之亚,爰有东蒙。其广数百里,其高八百寻。如济北之藩篱,为兖淮之屏障。神禹因之以艺淮徐,鲁公有之以荒大东。若夫蒙山之景致,实乃人间之仙境。集五岳灵气,荟名山胜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奇峰。万壑生云,岱色浮空。祥云瑞罩,紫气东升。山灵水秀,瀑幽泉清。丹崖青嶂,锦屏剑峰。群山耸翠,如揖如拱。怪石嶙峋,若奔若惊。豺狼绝迹,荆棘不生。青鸾振羽,彩凤和鸣。烟霞兴蔚,石镜悬琼。五芝竞紫,千柯向荣。老藤蜿蜒,芳草罗生。上蔽松盖,下覆落英。寒卉冬馥,百药灌丛。朱樱春熟,素柰夏成。修竹万竿,松柏千重。苍碑古碣,梵宇琳宫。凝云致雨,含碧垂虹。峰高千仞,手可摘星。仲尼登之俯宗国;羡门居之越蓬瀛。一山镇齐鲁,三关锁角弓。松声乱风水,云气杂霓虹。处处闻飞泉,时时听鸟鸣。密树遥遮日,轻花细逐风。巨石化神龟,高峰栖苍鹰。林密藏野鹤,潭深潜蛟龙。朱甍镶翡翠,青嶂削芙蓉。崖陡悬飞瀑,壁峭横苍松。月残击暮鼓,日升撞晨钟。低吟千松和,长啸万山空。山光石变幻,四时景不同。春则风娇林嫩,夏则万松生风。秋则山明水秀,冬则冰冻寒凝。嗟夫,登斯山也,独有飘飘欲仙之感:览斯景矣,绝无怅怅不愉之情!若夫山水之毓秀,有人物之荟萃。以峰峦之氤氲,引圣贤之纷呈。颛臾王四时主祭,老莱子山野躬耕。纵横捭阖,鬼谷于斯山体道;参差幻变,孙子悟兵法之大成。饥露餐霞,诸葛卧居筹虎豹;依松聚鹤,右军习书舞蛟龙。游列国,怀天下,尼父登兹山而小鲁;安于贫,乐于道,子思隐斯处以研经。嗟夫,青史浩繁,满山多古人之胜迹;文脉久远,遍野皆圣贤遗踪。美哉!蒙山。壮哉!蒙山。奇哉!蒙山。灵哉!蒙山。天赋其秀,得自然之真情;地赖其丽,容山海之形胜。来者唏嘘,曰幻之万化;游人嗟叹,云其之百灵。聊具形言,难描斯山秀色;竭而诗记,尽抒慷慨之情。诗曰:蒙山秀出鲁城东,巨石如龟镇上峰。何必蓬莱问洞天,斯处更甚真仙境。削若华峰列仙掌,叠如庐越连锦屏。幽壑深藏神仙府,飞瀑高挂做帘拢。铁索万年悬鸟道,鸠杖千仞扶寿星。翠岱长连浮紫气,鹰峰崔嵬撼苍穹!云催岚气致风雨,涧引松涛霹雳声。.海沂南指微茫下,大砚东分沆漭中!(作者系平邑县政府办公室秘书、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蒙山颂 孙印远巍巍蒙山,接泰山之势,横列东西,绵延数百里。峰峦叠嶂,气象万千,壮险奇秀,神韵内涵,抛洒春色满人间。
山之高,海拔过千。岱宗之亚,孟子曰:“孔子登东蒙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祥云纳千年。
山之险奇,千仞壁立。万山丛中突奇峰,鹰在山腰间盘旋,携白云片片,直上凌空,天成青黛,撒烟雨,泼墨浓,一幅国画图。
山之秀美,风光无限。修竹万竿,翠绿一片,苍松翠柏,林木参天,山花烂漫,流水潺潺,四季山,四季景,俊秀满蒙山。
亘古蒙山,千秋卓然。沧桑岁月,亦留人间。道教兴盛,文化底蕴厚重,故城遗迹在,孔子发感怀,李、杜留佳句,乾隆有情天地间,天人合一,历史长卷。
美哉、壮哉-——蒙山。蜿蜒数百里,腾跃东方,顶天立地,经千秋风雨,巍然不动。看今日,展新姿,旭日东升,霞光万道,一片生机,日新月异,蒙山更壮丽。
(作者系平邑县政协主席)蒙山赞刘学英云蒙连泰称伯仲,方阔六百贯鲁东。屹峣云天千六仞,典籍丹册注其名。钟灵三十六洞天,毓秀七十二奇蜂。关隘途道“紫白九”(注)逶迤绵延万千重。绝顶群岩若玄武,俯瞻沧海仰星空。翠峰峦陵松遮日,嵁壁锦屏挂丹青。烟峦横空垂泉练,徂谷荫翳水濯缨。天然氧吧六气翕,巅岭累岁彩云朦。怪石珑玲天生就,云壁寒木藤依松。岩雨荡过白云渺,瞬息幻变淡又浓。徐武险蹊步云梯,飘然金阙天界中。松雨斜阳山色翠,幽谷翠岗悬彩虹。风松云起撼林动,万马奔腾海涛声。密林陵岗鸾振羽,修竹圜囿凤凰鸣。蝶恋芳草鹤林舞,丹崖绝壁栖苍鹰。高岗时而鹿兔跃,龙潭湖中潜蛟龙。澳扳深林木鱼振,陵巅琳宇撞金钟。伟人峰前无影树,尽乃天公巧手成。紫府岩岫轶闻留,立世名高数龟蒙。山巅巨雕高千丈,不老南山长寿星。俊秀险翠臻一体,国家四A森林景。亘古乃是游览地,何多圣贤此山行。岁月其徂山乃蒙,今朝景貌与不同。休息憩息养生处,蒙山人家宴宾朋。瀛寰名山何其多,无限风光在东蒙。注:“紫白九”指紫荆关、白马关、九女关。(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贺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李洪廷(2007年9月9日)蒙山文化润春秋,自古迄今底蕴留。喜纳圣贤频赞誉,滞留道释忘尘忧。儒宗传道遗风在,忠壮殉节震九州。幸有高朋来聚会,弘扬正气上高楼。
更正   本刊第二期22页魏宝玉贺信中“平邑与费县同属蒙阳古都”的“都”应为“鄪”,现予以更正,并向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本刊编辑部蒙山组诗梁富友山顶松说来可能没人知道蒙山绿化植被是人造十年前我去蒙山满山的松挺拔骄傲天然氧吧山涧流水潺潺蒙山如此多娇我高兴地告诉父亲蒙山的这一切父亲说山上那些树是我们老哥们栽浇我在想怎么也得让后人知道其实用不着那入云的大树那满山的绿草那清新的空气那飞鸣的百鸟是在告诉我们前人栽树后人树高根在蒙山我梦回蒙山徜徉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论闯荡到哪里我的情根深意长梦中追寻的地方石膏白黄金黄将军红金银香我登上蒙山思想心潮起伏热血流淌山珍海味都点过还是煎饼大葱最难忘寿星永住在山上天宇宝藏独尊享南来北往的客留足大大赞赏蒙山 蒙山人的骄傲蒙山蒙山人的脊梁东西展延千百里雄姿逶迤沂水长蒙山蒙山人的屏障挡住北侵的寒风留下南来的阳光蒙山蒙山人的爹娘山峰屹立 似父亲挺胸巍峨山涧流水 如母乳把生灵喂养蒙山蒙山人的希望人品 品牌写在脸上商品 市场装满胸膛蒙山蒙山人的骄傲山下与纽约朋友举杯龟蒙顶上与巴黎宾客party(作者系平邑县粮食局原局长、现供职于青岛华仁制药厂本刊编录时稍作文字改动)迎仙桥高 岩“迎仙桥上横着走,正好看见人咬狗。拾起狗头打砖头,砖头咬了狗的手。”老辈人都说:蒙山的故事忒多了,就像那满山的野葡萄似的,一嘟噜一嘟噜的。要说起迎仙桥,就更神乎得要命。沿着蒙山古道,走“十八拐”、经“黑风口”、过“回马岭”后,在那峰回路转、山岚飘忽处有一桥,那就是迎仙桥。只见它石砌玉雕、秀姿挺拔。云雾缭绕中、洒脱脱地横亘于白云之上。据说迎仙桥绝无仅有、世上无双。站在桥上,上可闻天庭钟鼓,下可察凡界风情;也有人说迎仙桥西望峨嵋,东观太极,集沂蒙山之灵秀,与南天门相呼应。太上老君曾留言道:“未至迎仙桥,空言蒙山妙;松鹤戏天伦,云飞山半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天光微灿。玉皇大帝为了给王母娘娘庆寿,宴会群仙于瑶池;八路神仙俱齐、四海龙王皆到;天界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大家彼此推杯换盏,热闹非凡……忽然,一道灵光从凡界升起,闪闪烁烁、腾腾袅袅,把个瑶池映得一片金黄。玉帝微微笑道:“送子观音一向云游四方,你可知晓这灵光由何而来?”送子观音道:“此光起于蒙山之阳,耀于迎仙桥上。”“迎仙桥?”玉帝沉吟道,“朕闻蒙山民风淳厚,人杰地灵。”送子观音道:“蒙山其广数百里,其高八千寻;凌风傲雪于东天、堪与泰山称仲伯。承蒙圣上恩泽,蒙山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万民敬仰之至,情自心底而出,化作灵光,理所当然。”“如此甚好!”玉帝圣颜大悦道,“朕便命你奉旨下界,理清来龙去脉,查明是非曲直。其一,蒙山沃土千里,何以地广人稀?其二,灵光出自何时,如何造福世间?其三,迎仙桥……。”“小仙领旨!”送子观音说罢,携金童玉女风风火火、穿云破雾,不足一袋烟的工夫便来到了蒙山。搭眼细看,这迎仙桥果然气宇非凡、风光独好。左有奇峰直耸云天,右有深壑与溪水相连,前有“大风门”吞云吐雾,后有“拦路泉”流水潺潺……山岚飞处,紫气升腾,彩云飞渡。以至使得“山光时断续、树色不分明。”古往今来,蒙山素有“亚岱”之名,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神往,他们情有独钟,视蒙山为仙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康熙、乾隆赋诗歌咏;更有那诗仙、诗圣也曾结伴寻游于此……而这迎仙桥,便是登临蒙山的必由之路。送子观音一路游览,时而与仨仨俩俩的烧香拜佛、求嗣祈福之人擦肩而过。忽然感到有些疲倦,眼皮也开始打起架来。一是由于行色匆忙,二是由于不胜酒力,看来那桂花酒还真有后劲。醉意朦胧中,送子观音对金童玉女吩咐道:“我要小憩片刻,你等各守桥头,但凡过往行人,切勿打扰!”“徒儿遵命!”金童玉女便各自立于桥头。由于天色渐暗,行人渐渐稀少。过了一会,一位官绅带着两个仆人来到桥头。金童上前劝告道:“我师傅小睡,相烦施主把脚步放轻点。”那官绅生得满脸横肉,听了劝告恶声恶气道:“桥乃过路之用,岂是睡觉的地方?小子如此多事,真是欠揍!”说着,旁若无人地大步走过,一双大脚跺得震天响。说话间,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来到桥前。他风度翩翩,一派儒雅。一看便知是位青年学子。玉女心甚敬慕,不由得默默称善。于是她微微揖首道:“我师傅刚刚入睡,相烦施主把脚步放轻点。”青年学子点头会意,二话没说便弯腰脱下布鞋,然后蹑手蹑脚地赤足而过。当一位妙龄女子过桥时,金童也变得乖巧。他学着玉女的模样拱手道:“我师傅刚刚入睡,相烦女施主把脚步放轻点。”那女子亭亭玉立、面若满月。见金童彬彬有礼,立时羞得面若桃花:“小女小心便是。”于是她轻提素裙,迈莲花碎步,如一缕轻风般飘然而过……送子观音一觉醒来,悠悠然飘飘然,只是不知所以然。眼前还是一片朦胧……臆怔了一会,才想起到了迎仙桥,方要询问,金童玉女早拜于膝前:你一言,我一语,将刚才发生的事情绘声绘色、一五一十地禀报……送子观音听着,也不言语。只将凤目微闭,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大约过半个时辰,方才缓缓说道:“既然如此,为师便一一封赠:那官绅霸气,不晓事理。在人间作威作福日久,欺男霸女日甚。姑且送他儿女成群。青年学子知书识理,颇有福气,为师送他一双儿女,当有厚报。妙龄女子才貌双全,善解人意,且有一颗慧心,为师送她一个儿女,福寿无边。”金童玉女听了封赠,不由瞪大了眼睛,蛮以为师傅还睡在梦中。便齐声问道:“徒儿无知,请师傅指点迷津。”送子观音微微笑道:“一个儿女一枝花,一双儿女是造化:萝卜多了不洗泥,多儿多女多冤家;虎生一子震八方,猪羊成群也遭杀。……?此话说了不过百年,送子观音的妙语玄机便一一应验。先说那位官绅,他姓胡名富,蒙阳胡家寨人士。仗着祖传基业,广纳妻妾,薄种多收,短短数年便儿女成群。说来也是活该倒霉,正应了“人生有命,自有定数”那句老话。妻妾们争风吃醋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明火执仗。各房儿女一拃不如四指近,笃记前怨,牢记后恨。他们一旦长大成人,便把异母兄弟视作仇敌般恨之入骨。九姨太季氏生一子,长得膀大腰圆、虎背熊腰。由于季氏失宠而常常遭受毒打,他一气之下,落草为寇。两年过去,当他闻知母亲季氏受虐致死后,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一时间,他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率三千喽罗星夜下山,将胡家寨围得水泄不通。激战三天三夜,直杀得鸡犬不留,血流成河。然后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从此以后,胡家寨有名无实,至今仍是废墟一片。再说那书生,他姓丁名浩,蒙阳丁家庄人氏。生有一儿一女,儿子丁青才学超群,考取举人。女儿丁凤容华绝代,嫁一翰林学士。后来,她为尽孝道,携全家迁徙,到西京共享荣华富贵。丁家庄便由此得名,时至今日,丁家庄虽无一户丁姓,但丁家庄还叫丁家庄。还有那位妙龄女子,她遵从父母之命,嫁与一苗姓书生为妻,后来喜得贵子,取名如意。这如意自幼聪明伶俐、通晓事理,后来考中进士,成为当地一大贤人,受万民敬仰。他为官清廉,忠孝俱佳,后人感其功德,捐资建成“孝义坊”一座,以纪念这位孝子……话说当时,承蒙送子观音点拨,金童玉女如拨云见日。他们不由赞道:“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送子观音也不答话,只是默默端坐于莲花座上。继而手掐中指,娓娓道来:“徒儿有所不知。古人云:日中则仄、月满则亏,乃天下之常理也。你等可知日月分家的故事吗?”金童玉女道:“徒儿无知,愿听教化。”“说来话长”,送子观音道,“古时候,太阳月亮本是一对恩爱夫妻,满天的星星都是他们的儿女。”金童惊讶道:“哎哟妈呀!他们的孩子真多。”送子观音道:“是啊,可坏就坏在这儿。孩子多了照顾不周,有的便死于非命,从天上跌落凡间。人们不晓得那是星星的尸骨,就把他们叫做‘陨石’。孩子是娘的连心肉。月亮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再也不愿一天到晚地生孩子了。太阳悔恨当初,每当思妻念子之时,他便默默地落泪,就是人们常见的太阳雨,其实,那是太阳的泪珠儿。他终于明白:什么多子多福,纯是骗人的把戏。儿大不由娘,翅膀硬了便远走高飞,有的干脆跑到了银河那边去了,真是妻离子散。”金童玉女恍然大悟道:“怪不得从不团聚,原来是离异所致。”说话间,天气骤变,迎仙桥下风卷云飞、松涛阵阵;瞑瞑之中似有万马奔腾……遥望天际,但见碧空如洗,云飘山半,群峰滚滚北去。突然,一道灵光升起,气势如虹,经天纬地;灵光中,隐隐有鹤鸣传来,清音缭绕,宛如天籁之声……一只仙鹤飘然而至。顿时,云散风止,一片寂静:“送子观音听旨,玉帝命你速回天庭,不得有误!”“小仙遵命!”待送子观音上前拜见,那仙鹤早没了踪影。送子观音神情庄重道:“既是飞鹤大仙传旨,天庭必有要事。”恰在这时,一阵歌声从林中飘起:“蒙山高,蒙山妙,蒙山有座迎仙桥;登上天庭享清福,留作山人也逍遥。”惊异之中,又闻一女声唱到:“蒙山高,蒙山妙,灵光为俺铺大道;造福人间显身手,恩泽后人不图报。”送子观音听罢惊道:“唱歌者何人?”金童道:“许是本地山人。”玉女道:“歌言甚妙!”送子观音品味再三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此乃蒙山风情是也。所谓民风淳厚,人杰地灵之说正是言此,徒儿切记。”金童玉女拜道:“谢师傅教化!”送子观音道:“太阳乃万光之源,这灵光便是汇天地之精华,集日月之光辉。布施恩泽,造福人间,实在可赞、可叹。你等收拾停当,随我速回大庭复旨,不可有误。”说罢,送子观音扯祥云铺路,师徒三人自回天庭复旨。(作者系平邑县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编读往来《蒙山文化研究》出版发行后,我们收到很多读者来电、来函。有的祝贺,有的感谢,更多的是期待。我们一定不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尽职尽责地办好杂志。现选登部分读者来函,以祈广大读者、特别是客居“天南地北平邑人”更加关爱家乡、关注本刊。本刊编辑部编辑部诸位同志:您们好!贵部寄给我的《蒙山文化研究》收到了,十分感谢您们!老了,老了,想不到还能看到家乡的《蒙山文化研究》这个大型刊物,深感激动、兴奋!祝《蒙山文化研究》这个刊物结出更多丰硕之果!管明若2007年11月15日于杭州(作者系浙江省文联原副秘书长)各位编辑:在他乡异地能收到家乡寄来的《蒙山文化研究》,心情非常激动。她拉近了游子和家乡的距离;她如同一座桥梁,沟通了信息,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使广大游子更加热爱家乡,支持家乡,建设家乡,把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富强。附寄几首诗,请酌用。青岛华仁制药厂 梁富东梁富友(梁富东系青岛华仁制药厂董事长)《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蒙山文化研究》,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激情广场·福寿平邑·生态平邑》,心情异常激动,深深感到平邑山河太美了!太伟了!有感而发,拟填《忆江南》词二阙,然而读完了孟君先生的《平邑赋》后,觉得不能“班门弄斧”去硬写,故只好写几句话表达我对平邑的爱慕、敬仰之情。衷心祝愿平邑的明天更美好,祝愿《蒙山文化研究》越办越好。湖南湘潭 徐颂庭2007年12月6日《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贺年卡已收到,深表感谢!《蒙山文化研究》第二期22页,我给蒙山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发的贺信,第二段第一句“平邑与费县同属蒙阳古都”的“都”应为“鄪”,请更正。顺祝《蒙山文化研究》越办越好。费县 魏宝玉2008年元旦《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诸位编辑好!我是沂水刘世松,听李继生说贵县成立了“蒙山文化研究会”,出版了刊物,非常高兴。我们都认同华夏文明起源于海岱,我提出了“还都沂蒙”,可以在百度搜索“中国还都沂蒙”,沂山也在成立东镇文化研究会,大沂蒙联合起来,会更有力量!沂水 刘世松2008年元月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Copyright © 2008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平邑县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电子政务办公室)维护 鲁ICP备05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