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考试为何成了多次折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43:15

    为了革除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去年,上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评价。从2009年的高一新生开始,上海市高中生将拥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评价成绩,就是所谓的平时成绩。第一届拥有这种平时成绩的学生将在2012年毕业,他们参加高考时,将同时拥有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3至5年后,上海的学生考一本、二本高校,其高中三年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将各占一半。

    上海的高考改革让我想到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的一次建言,他也曾提到将一次高考分解为多次考试,再把多次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进行录取的改革设想。当时的舆论批评朱先生的设想是将“斩首”变“凌迟”,意即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会把每次考试都作为高考来对待,精神负担无疑会更沉重。

    “多次高考”是一个好东西。美国大学升学制度中,多次考试就是基本特征。但我们的“多次高考”与美国的相比,至少有三点不同:其一,考生没有选择考试的权利,只能按照教育部门提供的考试依次考,而不是自主选择某种考试、某次考试;其二,不是每次考试都可以单独产生申请入学的效力,而是要把这些考试成绩按不同权重综合起来,在集中录取中依次从高到低,结合志愿排序投档参与录取;其三,高校不是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方面因素,而必须按照分数高低进行录取。

    由此可见,我们这里的多次考试,是在不动摇集中录取制度前提下,设想怎样把高考进行拆分。说白了,其实还是“一次考试”,只不过把考试的时间拉长,把考试的内容放在不同时间段,对不同考试赋予不同权重,学生们是用三年高中时间来参加一场只有一次录取机会的高考。

    一直以来,我呼吁打破集中录取制度,这是比取消统一高考更核心的高考改革问题。如果集中录取制度能打破,多次考试将是顺理成章的事——高校可自主确定以哪些考试作为学生的申请依据,学生也可自主选择相关的考试。

    但是,集中录取制度恰恰是最难打破的。表面上看,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资源不充分,集中录取可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配置;而实际上,集中录取制度中的招生计划、分批次录取、批次控制线、按照高考分数投档,无不在告诉大家,计划审批权在政府,安排高校在哪一批次招生的权力在政府,考试评价权在政府,招生权力也在政府。一旦这一制度被打破,教育部门将失去考试权和招生权。

    这才是教育部门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由他们主导的高考制度改革,就在不能放权的框架下,冥思苦想既不放权,又给人感觉在“改革”的高招。其结果就是,改革文本中有很多先进的改革词汇,诸如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元录取,但再看实质,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不放权的改革,本质上就不是改革。国家教改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央要向地方放权,政府要向学校放权——这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必须在教改中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