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随笔]叫我如何不想她--漫谈五四汉语改革运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46:46
煮酒论史』 [评论随笔]叫我如何不想她--漫谈五四汉语改革运动
作者:沙梨熊 提交日期:2007-6-23 14:02:00 访问:3318 回复:10     今天偶然上来,看见江版的《大一统的语言》一文,顺便也发个关于近代语言改革帖子,权当凑凑热闹。
    
  在五四谬种祸乱国学以前,汉语本是异常的纯洁,根本无改革的必要。直到某些自命的新文化人士力图与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接轨,突然开始狂躁性的开始所谓的汉语革命。(小熊认为就算你是社会精英,也不能数典忘祖,反过来乱发飙吧)。以下就举个关于“她”字的历史,以为后人鉴。
  
  
  汉语中本无区分男女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传统,自古行文,向以“他”字兼代男女二性及动静物。但是因为英语中是有He、She、It之分,根据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定律,于是五四精英们,开始了自主创字。
  
  首先提出创新字“她”的是刘半农。原名刘复,号曲庵。江阴人。曾经游学欧洲,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有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一看履历,就知道是个香蕉了。他有一首有名的诗集就叫《叫我如何不想她》,还有人谱了曲子,传唱一时。不过实际上,最早在文章中公开提出并讨论“汉改英”问题的,应推周作人为最早。 
  
  周作人,不用多作介绍,鲁迅的小弟弟嘛。周氏曾在《新青年》上发表译作《改革》一文,其中第二段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觉不便。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日本用‘彼女’(Kanojo)与‘彼’(Kare)对待,也是近来新造。起初也觉生硬,用惯了就没有什么了。现在只怕‘女’旁一个‘也’字,印刷所里没有,新铸许多也为难,所以不能决定用他;姑且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字来代”。于是第一次改革开始,周氏仿日本“彼女”例发明的“他女”开始风行一时。(其实周公真是生不逢时,换在今日,用“彼女”一词在GOOGLE上搜索,十之八九都是AV的BT资源啊)。
  
  周氏“他女”说提出以后,自然有跟风的,比如后来的小说家叶圣陶,当时还算文学新人,为了向文坛大虾周公示好,在自己不足千字的短文《春游》中,竟使用了31个“他女”字,堪称文坛奇迹。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新文化的舵手胡适。另辟蹊径,主张用“那个女人”代替“他女”。
  
  时过不久,《新青年》上,又发表了,另一位双簧牛人钱玄同的文章,公开向周作叫板,争夺新文化运动的话语主动权。在钱氏的《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一文中,钱玄同提出了对译“She”字的三种办法:一是像周作人仿日本译“彼女”那样,将其译成“他女”二字,留下“他”字作男性第三人称代名词;二是照刘半农的意思,造一个新字。不过他却认为刘半农所造的“她”字“不甚好”,进而又提出了造一个“女它”字(发TUO音)的新设想。三是照他们平日的看法,中国字不够就拿别国的字来补;不必别造新字,老实就写一个She字。不过钱氏最倾心的是第三种办法,觉得采用起来毫无不可,甚至认为即便有许多人看了不懂,也“可以不必顾虑”。反正新字的创造,主要是服务于那些“青年学生”,不是面向那些“略识之无”和“灶婢厮养”的人的。
  
  
  面对钱玄同来函的质询,周作人也给予了回复。周氏以退为进,首先承认“他女”这个法子不能适用,顺便指出日本的‘彼女’,也不甚妥当。(借此洗清自己亲日的嫌疑)。然后对于刘半农主张自造代名词“她”字和钱玄同建议的“女它”字,表示均有意义,但不妥当,(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给刘钱二人),周氏主张把中国文字中固有的原本表示第三人称的“伊”字拿来限定专用。(真高,牺牲自己,挡住别人,给自己的大哥开路)。
  
  
  受二人刺激,舆论界很快开始兴起“她”字问题的大讨论。反方辩手寒冰首先开炮,在《新人》月刊上连续登出《这是刘半农的错》,《驳“她字的研究”——刘半农不错是谁错?》,《关于她字问题的申论》和《再驳她字的研究》等文。正方也不甘示弱,由孙祖基,刘半农领头在《学灯》上登出《“她”字的研究——刘半农果真是错么?》,《“她”字问题》等反击之作。
  
  寒冰的观点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是,文字的最高目的,只在适应人的需要,现在大众已经公认从前的“他”字已达到适应需要的目的,故没有更改必要,二是,从时间上考虑,文字使用对大众是越方便越省事越好,现在大众见了“他”字,一见便晓,不费思考的时间,而见到这样用法的“她”字,字典里也无证无据,反费思考的时间,这真是庸人自扰”,三是,既然女性第三人称代名词要改为“她”,那么女子自称的“我”、“吾”、“余”和别人称女子的“你”、“伊”、“汝”等,也应该一律照改,以示区别,这岂不是太麻烦,四是,中国古文中本有“她”字,所谓“她字《玉篇》古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亦作她,或作媎-----《六书故》:姐,古文,或从也声,作她。:“她“字不是刘半农自己造的,是从千年古墓里头掘出来的。
  
  对于寒冰的观点,刘氏也做了相应的解答,特别是刘氏解释,且不说“她”字在本国文字中将来是否有大用,至少至少,“她”总能在翻译的文字中,占到一个地位。这才是真心话嘛。不然以新文化精英一贯的作为来看,(他们向来攻击汉语太过复杂,连年龄称谓都要求取消,比如而立,不惑等等)。他们是不会去造什么新字的。关键是外国人有第三人称男女划分的语法,于是精英们要求中国也要照跟。
  
  
  在当时,公然持第一类立场的人为数并不很多,但也绝非没有重要的支持者。如学贯中西的蔡元培,他发表的《北京国语传习所的演说》,就明确表示了反对男女第三人称代词区分性别的意见,他还批评了英、法、德等国语文中的数词变化、形容词的级数变化和动词时态、语尾变化等过于复杂,不如中国简便的好。(晚了,老蔡,当年要不是你在北大容忍这些异类,怎么会有今天?)
  
  
  总的说来,几年间,在公开发表的讨论中,主张第三人称代词要有男女性别之分的意见,还是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主张性别区分者内部,则又基本以主张“伊”字的人略占上风。《新人》杂志社在将此前由寒冰《这是刘半农的错》引发出来的相关讨论文章汇编在一起时(题为《“她”字问题的辩论》),主编王无为特作了一个“编者按语”,对论争进行了阶段性总结,颇能反映当时“观战”者以为“她”字已经根本动摇,而“伊”字却暂居优势地位的看法。
  
  但是又有了新问题。事关男女平等的重大问题。有个叫壮甫的人发表在《觉悟》上的一封公开信,该信写道:“现在一般提倡新文化的人,对于妇女解放问题,不都是在高声说什么“剪发”、“去裙”、“废装饰”、“男女交际公开”、“男女同校”的顶时髦的话吗?他们所以这样不遗余力地鼓吹,是什么缘故呢?无非是想将男女的阶级拆掉他,界限打破他,叫世界上的男女,除开生理的关系外,没有区别,一同走到“人”的地位去。既是这样,那我就有一件不可解的事了。“她”这个字,是不是指女的“他”字呢?如果是的,我就有点意见,发表在下面:(一)这“她”字或者仿效英文She意思,(二)或是我国文字里原有的。二者之中,无论如何,我都是极端不赞成。为什么呢?若说从外国学来的,那我敢说这番的学西人,就太没学好了!在这个竭力消灭男女行迹的时候,标出这样一个新式样的“她”字,把男女界限,分得这样清清楚楚,未免太不觉悟了。若说是我国文字里原有的,古书上本来不是这样解释,即使是这样解,几千年的旧礼教——旧习惯都要废掉,难道一个无谓的事,不应该废掉的吗”?
  
  
  这位作者大概是桐城名士,选学贤者的后代,祭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一杀招。把以鼓吹男女平权自命的新文化精英,一下子踢到歧视女性的那一面去了。给他帮忙的还有另一位大师,郭沫若。郭老当时也年轻,看着别人造字名利双收,于是自己也想下海,男女二性都给别人占了,物体总没人占了吧,干脆造了一个“牠”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三八连们可不干了,在当时女结最有声望的《妇女共鸣》上,连篇累牍的文章出场,有反对用“她”的,有主张废除所有女旁字的(比如“姦”、“妒”、“奴”、“嫖”、“婪”),有要求绝对平等的(比如用男也,女也兼代的)。总而言之,新文化精英被女界代表,新女性们搞得是焦头烂额,比如一个著名的新文化牛人,主张中国文写法拉丁化的柳湜(若干年后,红朝开国教育部长,怪不得,必先是五四谬种,才能培养出后来的文革妖孽)。几乎被女性们的香唾淹死。
  
  不过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最后精英们还是准备强行上马。预备了以下几种方案。
   男性 女性 通性 中性
  单数 他 伊 渠 彼
  复数 他们 伊们 渠们 彼等
  
   男性 女性 通性 中性(静物) 中性(动物)
  单数 他 她 彵
  复数 他们 她们 彵们 牠们 犭也 们
  
  有人说,这太复杂了吧。小熊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法子,你把,刘德华(男),杨丽娟(女),豆腐(静物),癞蛤蟆(动物),男女混杂(通性)这几个词填进去,就一目了然了。
  
  最后的结果,当然大家还是要做妥协。男(他),女(她),物体(它),根据历史习惯,口语读音,女性尊重三个要求作下了最终结论。
  
  最后抄录两个网止,一个是此文来源,小熊是很厚道,借用别人文章,都给出处链接,不像某些女人不光是剽窃别人的文章,还偷别人的心。例如吾友江湖夜雨就为情所苦,日日在QQ上以泪洗面中,不过皮肤倒是真的好了不少,比以前厚了一些。http://www.iqh.net.cn/wenhua_llqy_more.asp
  
  还有一个网址是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在线MTV演唱,由小熊亲自献声。不是广告,版主不要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