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规律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大学生学习观--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5 20:17:22
思维规律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新闻来源:原理海泛舟 发布时间:2008-7-14 14:30:23 浏览次数:138

    一、学习中需要活跃的思维
    不论是从老师那里学得知识还是自学,其目的都是要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谁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谁的内化过程就顺利。因此,学习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
    学习中最忌讳不动脑筋,仅做老师的录音机、传声筒。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任务,学生必须寻求解答,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区分出新的、不寻常的东西,力求从中认识、理解、发现新的不熟悉的东西。为了从已知的东西中分出新的东西,首先必须辨别感知的对象,其中有一些是人们实际生活中多次遇到的,而有一些则是第一次产生的。思想懒汉和自以为是的人,是难以看出首次遇见的东西的特殊之处的。所以,求知欲对活跃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求知欲不同于好奇心。好奇心仅仅表现为对新异事物的惊奇,而求知欲强的人,对感到诧异不解的事物,则不满足于惊奇,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弄懂它。
    活跃思维的根本方法在于任何时候都使自己的头脑处于思考之中,不断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的呆板和僵化是学习的最大阻力。
    二、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
    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是建立合理的思维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分析是在大脑中把事物整体的组成部分与各个特征区分开来。在学习中,这种区分能帮助我们找出各自的特征,并使认识得到深化。
    综合则与分析相反,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加以系统整体性地研究。没有综合能力,就无法达到对所学内客进行整体性认识。
    比较是确立被比较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更好地巩固已知、掌握所知。
    抽象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象出来单独加以考察的过程,不进行科学的抽象,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学习就不能深化。
    概括是通过分析综合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去的过程。概括小结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判断是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进行断定的思维方法。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透彻了解程度,并由实践检验。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过程。要想使自己的推理合乎逻辑,其前提必须正确,其方法必须符合思维规律。
    在学习中,这七个方面必须全面发展,无论缺少那一方面,学习都不能顺利进行。没有分析综合,就无法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进行抽象、概括,缺乏判断能力,就不会有稳定独立的思想;不运用逻辑推理,所学的知识就难以内化和深化。    
    三、独立思考与“拿来主义”    
    独立思考与“拿来主义”是学习中的两种态度。一般认为,独立思考是优良的心理品质,而“拿来主义”则是十足的懒汉作风。学习中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它能培养人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养成不随波逐流、独辟蹊径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来的知识才不容易忘记。    
   “拿来主义”其实有两种作法:一种是不动脑筋“走捷径”,把别人的方法、成果直接拿来,生吞活剥,没有认真地思考、消化,这是极不可取的;另一种是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经过认真地加工消化,取其所长,使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思考成为自己的财富,这是十分有益的。
    有些人过分强调独立思考,以致到了“闭关自守”的程度,对别人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一概排斥。殊不知,学习上的难题有时会使人陷入死胡同,这时经人一指点,可能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感,或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妙。也有人过分依赖拿来之物,不愿动脑筋思考,致使思维能力逐渐退化。光拿来不研究、不消化,这是有害无益的。
    四、寻求最佳思维点
    最佳思维点,又称“思维珠子”的最佳值。有的科学家提出了思维的一种理想模式,认为人的最佳思维点,即“思维珠子”的最佳值应当是“O.5”。公式中。表示绝对不信任,1表示绝对信任。如果“思维珠子”落在O上,那你就无以接受科学理论中的正确部分,就会犯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误;反之,“思维珠子”落在l上,就会思想僵化,成为绝对论者。为了使自己的思维保持明智与灵活,“思维珠子”应拨到O与1之间,而O-5为最佳值。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我们的“思维珠子”在0•5左右移动。太靠近O,就会对什么都怀疑,不信任;而太靠近1,又过分相信,缺乏独立思考。只有在O.5左右,既信任,又保持独立思考为最佳。
    五、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通常也叫“辐射思考”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当你从某一点出发研究或思考问题时,往往通过全方位思维的联想,把与此问题有关的一切因素统统加以考察,对一切可能的结果都进行预测。比如问木材的用途,如果你只知道有一种,那恐怕太愚蠢了。但是,也决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它许多种用途。显然,你能说得越多,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发散性越好。如果想提高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必须广泛地积累知识。知识越宽,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认识得就越深刻,思维也就越灵活。学习需要这种发散思维,它能使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拓思路,把学习搞活,不断提高学习。
    六、锻炼思维的批判性
    具有思维批判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总是考虑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坚持正确观点,放弃错误想法。通过反思,使自己的思维合于理性。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或者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主观自恃,或者人云亦云。    
    思维的批判性与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难以进行科学的批判,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善于思维批判的人,也不能培养锻炼出思维的独立性。
    学习是人的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独立思考是为了更有效地,正确地进行批判;同样,积极正确地思维批判,能够帮助人进行独立思考,这乃是大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一种思维方式。    
    七、不断激发炅感
    所谓灵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或顿悟。尽管说法不一,但都指这样一种事实,即我们脑海中会突然闪现出某种新思想、新念头、新主意,突然找到过去长期思考而不得其解的答案,甚至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顿悟了事情的本质。这种“突然闪现”、“突然找到”、“突然领悟”,就是灵感。它以自己的新颖独到使思维者鲜明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前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意境、新的高度,清楚地意识到原来存在的困难已经突破,进一步前进的思路已经明确,有一种彻悟的自我感觉。正如思想家克鲁泡特金所说:“…”长时间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时的快乐是人生很少快乐能比拟的”(转引贝费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73页)。因此,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普朗克等现代科学家都把灵感、直觉看成是从事实向理论,从旧理论向新理论的转变和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重要-工具。
    尽管灵感的出现是突如其来的,但并不能因此说它不合乎思维活动规律,而它的产生恰恰是有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首先,灵感是在过去自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对某个问题留神、注意过,曾经思考和研究过,才能产生关于这个问题的灵感和直觉。其次,灵感是某种外部刺激所带来的联想,是神经系统的重新组合和认识心理结构上的突破、更新,并不是什么神密不可捉摸的东西。自觉思维过程是认识心理结构建立的过程,是自觉地应用这种认识心理结构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无法解决问题时,这种认识心理结构便成了认识发展的障碍。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不断突破这种“障碍物”。许多解过数学难题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时,如有人“提示”一下,就会突然开朗,找到通向解的思路。再次,灵感的“直觉产生于头脑的下意识活动”(贝费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77页)。有意识努力为寻找答案形成了一个参考范围,而下意识则能把它与答案某种相似的新刺激物联系起来,并在联系的地方进发出灵感和直觉。也就是说,灵感既以先前自觉思维活动为其产生的基础,又以随后的自觉激发思维为其发展的条件,它既从自觉思维活动转化而来,又转化为新的自觉思维活动。可见,灵感是先前思维活动量变过程的中断,又是前后两个思维阶段的连接点。同时,它作为自觉思维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反映了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但是,它又与下意识活动紧密相联,所以它的产生还具有偶然性。这就是说,灵感集中表现了思维活动的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学习中如何激发灵感?主要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一是对问题要有一个明确清楚的认识,以便注意力集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种动力越大,愿望越强烈,就越有可能产生下意识。二是对问题要全面深入、认真艰苦的研究和思考,反复审查每一个论据、每一步推演、解决问题的每一种可能,这时资料、数据就会深深印烙在脑海里,甚至闭目可见,同时使思考也达到饱和:程度。在问题研究和思考上下的功夫越大,在这个问题上所积聚起来的能量也就越大,出现的能势就极高,这就造成了“一触即发”的局面。三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条件。这是使你更容易进入灵感境地的重要因素。由于你已经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并未实现,这时极易产生急躁和烦恼。这种精神状态既不利于注意力高度集中,又不利于对新的刺激保持敏锐的警觉和兴奋。只有抱着解决问题的信念和决心,保持坚定、沉着、开朗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断地思索探讨,易于着谜、出神,坐时、走时、睡时、醒时都在捉摸,把想弄懂的问题拉扯起来,进行联想,就会使下意识活动活跃起来。此外,令人满意的健康状况,经得起长期劳动劳神的考验也是不可缺少的。四是要有意识地转换一下环境、状态,以便使某种外部刺激成为触发灵感的诱因,让紧张的思维活动得到松弛和调整的机会。诸如散步、理发、洗澡、与别人交谈等,更容易产生直觉和灵感。总之,在学习中要设法把有意识活动同无意识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促使两者不断转化,就可以增加灵感产生的可能性。由于灵感是稍纵即逝的闪现,及时记录下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
    八、注意研究价值观念的思维导向作用
    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两人同在一所大学同一专业进行学习,并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认识同一事物,又同时作出价值判断,其结论却往往大相径庭。如张三指出:“中国缺少的
是民主矽,而李四则说:“民主能值几个钱儿”?等等。类似现象说明,不同观念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任何人只要仔细地研究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特点,就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雏框架,并用这种框架来接受、解释外来的信息。而构成不同思维框架的众多观念中,价值观念则对思维导向和选择有着重要作用。价值观念是价值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由于价值不但同客体的有用性相联系,又同主体的需要性相联系,因此在不同生产方式上形成的不同利益主体,其价值观念也往往有所不同。这一特点,决定了某种价值观念一旦积淀为思维方式的构成观念,它就要强烈地在同其他观念的联系中支配其他观念,企图影响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作用。首先,在各种观念综合、积淀为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价值观念具有思维选择的功能。学社会科学的大学生就有这个体会,有人曾分析过,我国过去的价值观念在封闭式的社会心理结构的温床上,常以人们无为而怀旧的“静态”、求稳而怕乱的“稳态”、死抱教条而不前的“僵态”表现出来。在以这“三态”为特征的价值观念下,人们就会选择一成不变的、平均主义的、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观念、劳动观念、分配观念等。由此综合、积淀而成的思维方式必定是缺乏创造性的僵化的思维方式、习惯性收敛的思维方式。反之,则可以形成创造性的发散型思维方式。其次,在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之后,作为其中构成观念之一的价值观念,还会对思维方式的作用发挥独特的导向功能。如美术系的学生在进行中西绘画比较时,就会发现,西洋画突出人物,中国画突出自然,人在自然山水之间仅作象征性一笔。其差异往往不在于画法技巧,而在于价值观念对思维框架的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突出强调“天人合一”,人道合予天道。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观念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米开朗基罗说艺术真正的对象是人体。画家作画总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来框架对象,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念又总是对思维方式的作用起着不同的导向功能。不难看出,价值观念同思维方式的联系比其他观念更为直接和密切。由于当代大学生特别重视价值观念的选择,迫使他们必然把专业选择和学习重点向它靠拢,因此大学生的观念更新必须同思维方式的变革统一加以考虑。       值得注意的还有,通过不断学习而发生的知识更新,以及由新知识积淀而引起的观念更新,必定会引起思维方式的变化。当然,个别知识观念的变化往往只会对思维方式造成量的变化,一旦知识、观念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乃至整体的变化,思维方式也就随之发生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学习中适用思维方法时,注意处理好自己的观念更新与思维方式变革的关系,正确地把握其思维导向,以利于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