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温家宝北大说穿假交流,五四新旧再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6 09:27:41

5月4日,温家宝到访北京大学,罕见地当场揭穿与破交流的学生经过挑选。温家宝出其不意的举措引起议论,有人赞赏“说真话”,也有批评是“戏中戏”。
周二是中国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当天到北大,在图书馆与学生互动对话,以及在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一些学生在网上发贴透露,温家宝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会上突然说:“我这次来就交代过学校,不要刻意安排,我一来就把学生关在楼里不让出来。”他转向正欲解释的北大校长周其凤说:“不是说你。”温家宝继续说:“以前我经常遇见这种情况,坐在我身边的学生,我一问,不是学生会主席就是其他的学生领导。不用说,肯定是安排的。”
这番话博得全场的笑声和鼓掌。也赢得了互联网舆论的关注和议论。有网民赞赏温家宝终于讲了人们早就想说的真话,有人说,他此举冒大不讳有叫板之意。却也有不少网民称“影帝又有新表演”。
南开大学副教授、媒体评论员熊培云认为,温家宝的这次公开表态有积极的作用,他说:“当然有了,首先是温家宝对这种体制的一种反映吧!他认为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能正常交流,他对这个应该是很有意见的。包括以前他在地方巡视时不也有那样的说法么,不要刻意的安排,他会突如其来作访问,更直接获得民意,而不是获得一些二手的民意、实质上是官方的意见。我想他的用意应该是好的,希望官民交流能够更直接、坦诚一些,没有过多的权力之手的干预。”
著名媒体评论员连岳在推特上点评事件说:温家宝不要安排学生会干部坐在身边的表态固然不错,可是,自己走到普通学生中有那么难吗?……知道真实的民意是自己愿不愿意的事情,不能一昧指责下面的隐瞒……
北大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温家宝此次在北大出人意料的言论也可能只是再一次没有后果的漂亮话,“ 我觉得这是公开的秘密、中国高层领导人应该都心里有数的,但过去的潜规则就是大家都在演戏,互相都不揭穿真相。那这次温总理揭了这个真相,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因为中国这些制造的假象太多了,他仅仅是就这个有感而发么?还是想从哪个地方寻找个突破口呢?很难判断。我个人不抱期望,因他讲令人振奋的话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上任这么多年来,经常会冒出一些给人带来希望,但是又发现一阵惊喜过后什么都没有。他作为一个总理想要办到一些事情,难道一点都办不了、促动不了么?所以大家越来越质疑,到底这个保守顽固的体制太强大,连总理都动不了?还是他没有真心的想动?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
而批评“假交流”的相关讲话,在新华社的报导中并没有提到,内容主要引用他鼓励学生继承“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等讲话,而温家宝对话学生时,也再度提到他在今年两会上的名句“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
与此同时,推特上流传着另一句意有所指的话:“温家宝与北大学生共度‘五四’,广大学子纷纷表示,欢迎总理下个月再来!”
温家宝视察北大,点破北大假安排
http://blog.sina.com.cn 2010-05-07           来源:熊永立
“五四运动”91周年,也是北大校庆112周年,总理温家宝到北京大学与学生交流,校方特别安排学生会主席与温家宝互动。
不料,温家宝总理在图书馆与学生们交流两个小时后,临结束时,突然发难,当场揭穿说,“我知道你们是安排好的”,并批评校方“把学生关在楼里不让出来”。温家宝指出,以往也经常遇见这种情况,坐在他身边的学生,不是学生会主席,就是学生领导。听闻此言,北大校长一脸尴尬。
新华社的报导当然是另外一番景致,说温家宝总理在北大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
据说,温家宝在前往北大前已特意嘱咐校方不要刻意安排。但北大显然没把温总理的话放在心上。
有北京大学学生透露,温家宝昨天在北大的时候,有人在楼上突然大喊:“反清复明”,令现场戒备公安紧张又糊涂,不明学生要表达什么。但有网民解释称,该学生是不满“清华帮”(即清华毕业)在中央官场占多数。随后新华社的报导则称,在温家宝到达后,学生“不断鼓掌、欢呼,表达着激动的心情”。
当天上午,温家宝在北大南门外下车,步行走进学校。沿着100多米长的五四大道,校方和学生组织的几十个社团在举办各项活动,温家宝走到学生书画研究会的桌前,哲学系大二女生李丹琳写下总理一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给总理。温家宝沉思片刻,挥毫相和,写下“脚踏实地”四个大字。
温家宝之后走进北大图书馆阳光大厅对同学们说:“这是我担任总理以后第三次到北大来。纪念五四运动,首先应该继承五四科学、民主的精神。”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内,温总理回答了同学们的十几条问题。随后,他来到北大学一食堂与同学们共进午餐。
北大有学生将温家宝考察北大的有关图片及温家宝斥责北大校方的说话帖上网,随即引起热议。网民还进行人肉搜索,指被校方安排坐在温家宝旁边的帅哥是北大艺术学院学生会主席姜洋,“让他来代表北大学生,真是演戏!”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亦是北大永恒的精神追求。然而,素有“中国第一学府”之称的北大,竟然在总理温家宝到访时百般造假,尴尬的岂止是被安排在现场出镜的教授、学生,丢脸的岂止是曾经留学美国的校长周其凤、党委书记闵维方?作为北大精神、五四精神载体的北大,已被扭曲至风骨无存。
有网民称,温家宝是捅穿“皇帝没有穿衣服”的那个小孩子,“讲了人们早就想说的真话”,但也有网民指,上级视察下级弄虚作假,是官场传统,温家宝“明知这个潜规则改不了还要去碰,这不是做戏吗?”
(晨 明摘辑)
新与旧的再思考
2010.03.22 文汇报                       作者:谢 泳
风俗不能规定,也不能强制。所谓礼仪,其形成总有它的合理性和道理在,凡能在一定时代流行的东西,必有和时代所相配的基本条件,条件不复存在,许多东西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了。新时代里的旧形式所以很难超越旧形式本身的规定,即取决于时代条件。
比如用京剧表现现代生活,很少有成功的作品,就和你用话剧表现古代生活一样,许多历史剧的生命力受到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国学,它本身不完全是纯粹知识系统,它是知识、道德和职业完美统一的东西,它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依赖三个前提,一是私塾,二是书院,三是科举。私塾保证知识的普及和公正,书院保证知识的承传和精深,科举保证获得这些知识和价值的最后走向。这三者一定是相合的,它的最高阶段就是科举,这些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存在了,还想让国学大盛,肯定不可能。废科举后,国学就开始衰落,谁也挽不回它的命运,因为时代变了。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把眼光投向西方,这个见识不能轻易否定,五四精英基本都有西学背景,而他们的中学又相当过硬,这样的知识分子做出的选择,不可能是简单的和没有历史感的,我们还没有资格轻言五四精英对历史的感觉和判断,那个时代就把眼光聚焦在科学和民主上,这个历史远见,不是一般的历史见识,而是远大的文明卓见。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感觉到历史的脉动,五四精英永远让人佩服的就在这一点上。贬低五四精英的历史选择,是不了解中国现代历史才有的时代错觉。
从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临一个由旧到新的转变,这是时代的趋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钱玄同和刘半农都是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新知识分子,他们对旧时代的批判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钱玄同甚至说过废除汉字、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该杀这样的过激言辞。
对这些教授的由旧到新,人们其实不必过于认真,以为他们的从旧到新,就是一个与传统决裂的过程,发现新的就要抛弃旧的,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简单。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直是比较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他们知道好坏。钱穆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说过钱玄同和刘半农的一件事,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气质。
钱穆说:“某年,章太炎来北平曾做演讲一次。余也往听。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作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顷,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采今文家言,而对太炎守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太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新文化运动盛极风行之际,面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则知风气转变,亦非咄嗟间事。”(《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157页)
许多事,我们今天看来,也许会有不同的评价,但看他们的初衷,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办坏的,事情没有向他们想的方向发展,这不能怪他们。所以对于五四精英的言论,我们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评价,方能较为接近实际,也比较合情合理。传统中的好东西,没有人为了追求新就一定要抛弃,他们的过激话,往往只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而已。
(晨 明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