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治理的分层模型及其生命周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09:52:31
(2005-11-10 08:24:23)
互联网从出现至今,在很短的时间里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
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创举,那么,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互联网治理将同样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的伟大工程。
虽然互联网治理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但其在全世界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则是在互联网治理工作组(WGIG)成立之后。目前关于互联网治理仍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如何在实践中进行互联网治理仍在探讨之中。本文将首先分析如何理解互联网治理,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治理的分层模型及其生命周期。
如何理解互联网治理
在谈互联网治理之前,先来谈谈什么是互联网,因为人们对互联网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必然形成对互联网治理的不同理解。
互联网最初是作为一种技术出现的,当时人们对互联网的研究也集中于互联网的物理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等,出现了TCP/IP、ISO/OSI模型等成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于是,关于互联网的认识变得丰富起来,比如,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通信工具(如电子邮件、实时通信、VoIP、BBS等),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娱乐工具(如网络游戏、音乐下载、视频点播等),还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学习工具(如数字图书馆、文献检索、远程教学等)。如果罗列下去,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但这些认识都是围绕着互联网的功能形成的。
还有一种观点一直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认为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一个无组织、无政府、无国界的数字空间。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对互联网本身要从结构、功能、意识三个层面去理解,如图1所示。
正是由于人们对互联网本身的理解存在着不同观点,目前对互联网的治理才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有人形象地把目前对互联网治理的认识比喻为盲人摸象,即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对互联网治理的不同看法。例如:电信专家认为互联网治理中的重点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计算机专家认为互联网治理中的重点是各种标准与应用的发展,如XML或JAVA等;教育界则认为互联网在促进教育普及的同时应保证青少年远离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经济界人士则关心如何平稳、安全地开展电子商务;人权组织则从保护人们言论自由、隐私以及其他基本人权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治理;法律专家关心的是如何解决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争端;政治家关心的是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环境下,如何保护国家的利益并消除数字鸿沟等。

图1.互联网的分层理解模型
鉴于目前对互联网治理存在不同的理解,互联网治理工作组已经将明确定义互联网治理作为其一项关键任务,而这项任务仍在进行之中。同时,互联网治理的内涵也将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治理与管制之间的博弈互联网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的冲击也是有目共睹的,如何保证互联网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速度快、信息量大等诸多优点而限制其不利之处,则是一场治理与管制之间的博弈。
1996年2月8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经国会以多数票通过的《传播净化法案》。这一法案的立意是保护未成年人,使他们远离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这一法案后来却受到了美国的自由联盟、出版界、电脑界等不少组织和机构的联合反对,认为这是对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权利的限制,于是其向费城法院提起诉讼。费城法院经过审理否决了该法案。在费城法院判决后,美国政府随即上诉至最高法院。美国最高法院于1997年6月26日作出了历史性的判决,认为该法案违宪,互联网应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拥护者认为,这是每一个关心思想表达自由和互联网未来的人所获得的胜利。反对者认为,从传统电子传媒看,如广播电视以及电影是受到法律限制与管制的,尤其是不道德和有伤风化的内容是绝对不合法的,一定要受到有关法规的惩罚。那么为什么电脑网络就应该例外呢?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论恐怕在美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将长期存在。
那么对于互联网,究竟是应该由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以引导为主进行治理,还是应该以政府为核心进行强制管制呢?这个问题促使我们对互联网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以互联网安全问题为例,在互联网中,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传统的道德约束手段失去了根基,于是有的人开始肆无忌惮地宣扬色情、暴力及极端主义,现实生活中对相应行为进行约束的道德已经完全被抛弃了,理性的自我让位于非理性的“本我”。
如果说系统存在漏洞、网络协议有所欠缺是纯粹的技术问题的话,那么互联网上泛滥的色情信息、极端主义情绪等内容威胁则完全是一个社会现象。对于目前网络上存在的内容威胁,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往往是难以奏效的。从技术威胁与内容威胁所面对的对象来看,技术威胁直接面对的是各种网络与信息系统,技术威胁直接危害的是物化的对象;而内容威胁直接面对的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组织乃至国家,其直接危害的是社会化的对象。因此,对技术威胁和内容威胁的治理方式应有明显的不同。
当然,对技术威胁与内容威胁的治理也并非完全不同,二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对于二者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其传播的途径与规律,通过技术手段予以跟踪、控制,对于威胁的发起者,可以从法律上、道德上进行约束。对技术威胁与内容威胁治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被威胁者的处理上。对于技术威胁,我们主要应采取“技术加管理”的手段,通过完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防范措施、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训练、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式来抵御技术威胁。对于内容威胁,我们则应从更广泛的层面上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包括对网络用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国家安全预警体系等。如果把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威胁看作流行病的话,根据流行病学的原理,我们就应该从流行病的传播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对象三个环节进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控制其传播的范围。而这样大范围地采取治理措施,必然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治理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再是一个只要求政府关注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努力的问题。
如果说,以前社会的控制主要依赖于一种强制性的话,那么,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控制则主要依赖于一种认同性。在互联网中,社会活动的虚拟化、社会身份的隐匿性以及时间、空间限制的削弱,都使社会过去赖以实施的强制性控制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想保证互联网的有序发展,就必须转变管理的作用力场,由过去重点针对人身的约束变为对人的思想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据有关统计,在互联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英语84%,法语5%,德语4.5%,日语3.1%,其它语种3.4%。一些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却忽视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此外,网络上信息的自由传播已打破了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思想、价值体系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网络一代”的思想意识中。对于这种问题,传统的管制方式很难有所作为,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引导来进行。

图2.互联网治理的分层模型
另外,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内出现的自律现象,表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性,还有研究表明,互联网的拓扑结构是一种无标度(scale-free)网络,这种结构在随机故障面前具有很强的健壮性。这些迹象表明,互联网本身具有自组织的机能,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是否需要外界的干预,究竟是“自组织”还是“他组织”,这在一段时间内,都将是研究的重点。

图3.互联网治理的生命周期模型
互联网治理的分层模型
及其生命周期
根据前面的讨论,对于互联网本身可以按照分层模型进行理解,与此对应,互联网治理同样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如图2所示。
——互联网结构层面的治理。这是早期互联网治理的重点,比如对域名的管理、对IP地址分配的管理、对网络之间的费用结算问题等。典型的事件如在DNS管理权上的争议,199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一个名为NetworkSolutionsInc(NSI)的公司签署了一项合同,将DNS的管理职责委托给该公司,但这一决定遭到了众多互联网社团的反对,1997年美国政府将DNS的管理交给了美国商务部(DoC)。1998年,DoC开始向社会各界征求有关DNS管理的方案,1998年10月,关于DNS管理的纷争以ICANN(InternetCompanyforAssignedNamesandNumbers)的成立而告一段落,ICANN统一负责有关DNS的注册、分配与管理。
——互联网功能层面的治理。这是目前互联网治理的重点。随着互联网上各种各样应用的出现,相关的治理措施相继出现,比如针对垃圾邮件的治理措施、针对隐私保护的措施以及针对网络游戏进行分级的措施等。
——互联网意识层面的治理。这将是今后互联网治理的重点所在。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不良信息和文化的网络渗透,另一方面表现为针对主权国家的有目的的、反动的网络宣传和破坏。互联网意识层面的问题更隐蔽,更难于辨别,比如一些宣扬西方极端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内容往往披着“和平、民主、自由”的外衣,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来,包括网络新闻、网络评论、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方式,有的甚至打着学术探讨的旗号出现。因此,人们既要提高警惕,防止严重情况的出现,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能采用一味封堵的措施,要正确区分正常的学术交流和恶意的思想攻击,积极地对互联网的内容进行规范和引导。
从发展的观点看,上述三个层面的治理分别适用于互联网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结构层面的治理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互联网上应用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互联网功能层面治理的主要阶段;而随着网络在社会各层面的进一步蔓延,互联网意识层面的治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治理的生命周期模型如图3所示。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这个精辟的论断,同样适用于互联网。互联网治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将直接影响着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