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46:52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杨广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为李密讨隋檄文》
  
  当李密发布讨隋檄文时,皇帝杨广的形象随着檄文的传播一落千丈,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为李密讨隋檄文》的全文,我个人认为,这篇檄文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只是因为李密檄文的起草者没有骆宾王那么好的文采,但就杀伤力而言,李密檄文要高于骆宾王的檄文,而杨广的千古骂名,至少有一部分是李密檄文惹的祸。
  
  不知道杨广有没有读到李密的檄文,如果曾经读到过,他一定会对李密说,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中国的大历史一直延续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向来重视结果,淡漠过程。一个人如果做了一辈子好事,临终做了一件坏事,那么临终这件坏事将盖过之前所有的好事;一个人如果做了一辈子坏事,临终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临终这件好事也将盖过之前所有的坏事。
  
  结果决定一切,过程永远服务于结果。
  
  其实,从过程而言,杨广原本是一个好皇帝,他毕生都在努力,想要成为比肩汉武大帝的千古一帝。
  
  遗憾的是,在追求成为“千古一帝”的过程中,他被绊倒了,从此再也没有爬起来。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是一个从小在赞叹声中长大的孩子。
  
  《隋书炀帝本纪》记载:美姿仪,少敏慧,意思是杨广人长得很帅,从小就聪明。又帅又聪明的杨广自然讨人喜欢,十三岁时他就被皇帝杨坚封为晋王。
  
  对于这个讨人喜欢的儿子,杨坚曾经安排过一次秘密的相面,他命令擅长相面的人悄悄的给杨广相了一个面,结果得出了一个结论: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
  
  这句话为杨广一生的富贵埋下了伏笔。
  
  杨广最终成为皇帝,其实靠的不仅仅是面相,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更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这一点与他哥哥杨勇有着天壤之别。
  
  他曾经有一次与皇帝杨坚一起外出打猎,突然下起了大雨,手下的人忙不迭地给杨广递上了雨衣,然而没想到却被杨广拒绝了。杨广说道:“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
  
  士兵们都淋湿了,我怎么能独自穿雨衣呢,这是杨广的回答。
  
  随后杨广与士兵们一起站在雨中,任瓢泼大雨往头上浇去,杨广很快被浇成了落汤鸡,不过他的仁者形象也被定格在雨中。
  
  后世的人多数指责杨广作秀,其实儒家的标准里,你分得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作秀吗?作秀与真实,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对于帝王而言,这一步之遥就取决于你最终成功与否。
  
  雨中与士兵们站在一起,如果放在李世民身上,便让人津津乐道,而放在杨广身上,便会被指责作秀,同样的行动,竟然有着双重标准。
  
  在杨广二十岁那年,他遇上了大场面,这一年,他作为主帅率军平定了陈国,南北分立的数百年的局面,在二十岁的杨广手上结束。当然,平陈是在皇帝杨坚的筹划之下,杨广只不过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摘下了瓜熟蒂落的桃子。
  
  令杨广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平陈为他带来了一生中最大的转机,直到把他送上皇帝之位。
  
  如果陈国没有纳入隋朝的版图,那么杨广可能为一直稳定在并州总管的任上,并州即今天山西一带,向北便是隋朝最头疼的突厥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杨广在二十岁前一直坐镇并州,向北防范突厥人。
  
  随着陈国纳入隋朝版图,原来陈国所属的地区成为帝国的重中之重,毕竟南北分裂数百年,要想成为铁板一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原陈国地区时有叛乱,这让杨坚头疼不已,这时杨坚想到了杨广,这个儿子很能干,那么就让他去江都(今天的扬州)镇守吧!
  
  一系列事实证明,杨广镇守江都很有成效,在他镇守江都的十年,原陈国地区非常平稳,百姓安居乐业,迅速融入隋朝的全国版图之中。而在王妃萧氏的带动下,杨广还学会了南方话,他可以熟练使用南方话与当地人交流,这比他的父亲杨坚进步了一大块。
  
  他的父亲杨坚只会说北方话,而陈国的亡国皇帝陈叔宝只会讲南方话,两人对话,就是鸡同鸭讲,而杨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他南北通吃。
  
  不要小看掌握一门语言,在很多时候,语言的能量不可小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西班牙国王在宣布奥运会开幕之前特意说了一句加泰罗尼亚语,看似随意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加泰罗尼亚人的心。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相对特殊的一个地区,一直以来都存在融合问题,而国王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看似随意的一句加泰罗尼亚语让很多加泰罗尼亚人有了认同感,在这个时刻,语言是最好的凝固剂。
  
  而杨广,在镇守江都的十年,便是把语言当做帝国融合的凝固剂。
  
  
  
  江都的十年,是杨广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在这十年里,他把自己与江都融合在一起。
  
  在江都初始的几年,杨广其实并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因为那时杨勇的太子之位非常稳固,而杨广也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务,至于当皇帝,不是他这个次子想的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杨勇开始走下坡路,作为储君,不太注意小节和礼数,渐渐地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都对杨勇产生了厌烦,杨广的机会就此到来。镇守江都的杨广长年驻守江都,每年只去长安朝见一次,在一次朝见中,他敏锐地发现了母亲对太子杨勇的厌烦,这时他知道,鸡蛋终于有缝了!
  
  从此之后,杨广开始行动,以前他是没有机会,现在他不会放弃机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运作,太子杨勇的形象江河日下,而晋王杨广的形象与日俱增,围绕在皇帝、皇后身边的人都为杨广说好话,而泼向太子杨勇的基本都是脏水。更重要的是,独孤皇后坚决站在了杨广这一边,她特别喜欢次子杨广和儿媳萧氏,在她的眼中,这才是未来皇帝和皇后的组合。
  
  而太子杨勇,不仅不注意小节,而且不喜欢父母为他娶的正妻,最后导致正妻在被冷落中突然发病去世。更让独孤皇后不能容忍的是,杨勇不喜欢正妻,反而跟其他小妾生了十个儿子,最宠爱的那一个小妾身世不清不楚,可能还是一个私生女。
  
  让一个私生女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让杨广这些亲王日后去看这个私生女的脸色?这让独孤皇后无法接受!
  
  在独孤皇后以及权臣杨素的帮助下,晋王杨广如愿以偿的扳倒了太子杨勇,杨勇最终成为废太子,而杨广一跃成为货真价实的太子。
  
  杨广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来了,父皇杨坚将他册立为太子,在册立仪式上,杨坚对他说了一句话:吾以大兴,公成帝业!
  
  这句话影响了杨广的一生。
  
  要做皇帝,要做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
  
  四年后,杨坚驾崩,杨广即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他面前是一片阳光灿烂,他要在这片灿烂中成为千古一帝。
  
  在最初的几年,他很上路,很有千古一帝的模样。
  
  在这几年里,他整修长城,开挖运河,招抚西域,平定吐谷浑,在他的手上,隋朝的疆土达到最大。
  
  后世对于杨广的指责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挖运河,二是征高丽。
  
  其实对于运河,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科书一味的指责杨广开挖运河是为了个人享乐,其实有失片面。杨广开挖运河或许有个人享乐的因素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运河沟通南北,大大促进了南北的融合。
  
  可以说隋朝大运河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大运河影响了其后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东部的城市群都是因为大运河的开挖而成型,这些城市群包括北京和天津,洛阳和开封,扬州和杭州。而且随着大运河的开挖,中国的经济重心由传统的西部向东部转移,东部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超过西部,一直延续到今天。
  
  已故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皇帝似乎比同时代的人更懂得运河对于帝国的价值;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考察过大运河遗址后发表过一篇文章,转发到网络后,文章的题目叫《仅凭大运河就应该为隋炀帝翻案》。
  
  历史总是有温度的,当时的人们为了开挖大运河付出了血汗,今天的我们无法真正感受。不过可以对比一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这两项工程都是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然而他们的始作俑者得到的待遇却判若云泥。
  
  万里长城的始作俑者是秦始皇,尽管后人指责他残暴,但同时承认他是“千古一帝”;
  
  大运河的始作俑者是杨广,大运河非但没有成为他的功绩,反而成了他的罪证,由此背负着千载骂名!
  
  没有公平可言!
  
  杨广第二个被后人指责的是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其实,这同样也是一个双重标准的问题。
  
  征高丽其实不是杨广的发明,汉武帝时便对朝鲜半岛进行了征讨,并在那里设立了汉朝的四个郡。杨广征高丽,其实是效仿汉武帝。
  
  在杨广之后,李唐王朝其实也征高丽,千古一帝太宗李世民也曾经有过一次御驾亲征,同样也失败了。在李世民之后,他的儿子李治继续对高丽的征战,终于在公元668年将高丽灭国。从隋文帝杨坚时便开始的对高丽征战,历经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四朝,终告完成。
  
  征高丽并非穷兵黩武,而是地域政治的需要。如果坐视高丽在中国的东北部崛起,必然会对中原政权造成威胁。
  
  无论是开挖运河,还是远征高丽,其实都是杨广“千古一帝”计划的一部分,他想通过开疆扩土成为千古一帝,然而好的初衷,并没有收到好的结果。
  
  这个世界或许就是这样,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收到好的结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仅仅是理论上的,有过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 三征高丽终告失败,让杨广在追求“千古一帝”的道路上重重摔了一跤,随后在雁门他又遭遇了突厥人的包围,这次突如其来的包围沉重的打击了杨广的自信心。
  
  一个人总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在于挫折来的不是时候。如果年轻时遭遇挫折,那么虽然会头破血流,但会越挫越勇;如果人到中年后遭遇挫折,很多人已经经不起考验,往往一次挫折就一败涂地。
  
  杨广在雁门遭遇包围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人到中年,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挫折。
  
  雁门解围之后,杨广“千古一帝”的梦破灭了,在他看来,所谓“千古一帝”只是一个梦,可与而不可求。
  
  一年后,杨广做出了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三下江都!
  
  此时的杨广心意阑珊,再也找不回往日的雄心,他只想找一个地方让自己放松下来,至于“千古一帝比肩秦皇汉武”,就让它随风去吧!
  
  杨广把江都当成自己的归宿,如同一个迷路的孩子要执着回家一样,他想坐镇江都控制全国,然而他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以隋朝的版图而言,以长安控制全国易,以江都控制全国难。以长安控制全国,如同心脏控制躯体,以江都控制全国,如同手指控制躯体,而杨广因为心灵的归宿,放弃的长安这个“心脏”,选择了江都这根“手指”。
  
  当杨广的大船向江都浩浩荡荡驶去,也就铸成了集天下之铁都无法铸成的大错,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一条单行线,曾经的追梦皇帝,就这样决绝的走上了无法回头的路。
  
  大业十三年七月,杨广的表哥李渊从晋阳起兵,用杨广授予他的权力造起了杨广的反。仅仅五个月,李渊以隋朝正规军为班底的义军攻克杨广孙子杨侑镇守的长安城,隋朝国都被攻占,权柄落于李渊之手。
  
  远在江都的杨广应该在几个月后得知了这个消息,而且知道自己的皇帝头衔已经被李渊注销,摇身一变成为太上皇。
  
  此时的杨广如果幡然醒悟,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然而他想的却不是打回长安,想的却是迁都金陵,形成南北分立。
  
  然而太晚了,长安已成梦境,金陵同样也只在梦中。思乡心切的皇家卫队在宇文化及等人的煽动下发生了哗变,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杨广被哗变的士兵逼到绝境,他苦求一杯毒酒竟然不能得到,最后解下自己的汗巾交给哗变士兵,被缢身死!
  
  他的年号“大业”也在这一年终结。
  
  “大业”,“大大的功业”,“千古一帝的功业”,然而最终却以“大孽”收场。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登基之初的目标是千古一帝,最后的结局却是千古骂名,差之毫厘之间,谬以千里之外。
  
  于是杨广沉重的一声叹息,对后世的人说道:“其实你不懂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