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路线图与教育的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0:18:28
上海师范大学 黎加厚
邓小平:“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http://www.stdaily.com/other/dengxiaoping/index.htm
戴高乐:人类20世纪的历史,就是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作品变成现实的历史。
儒勒·凡尔纳,http://www.oklink.net/zjzj/036.htm
儒勒·凡尔纳作品,http://www.oklink.net/online/forum/authorlist.asp?author=儒勒·凡尔纳
纵观人类社会5000年历史,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电子时代到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矢量发展,永远向前。生产关系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推动或阻碍着科技的发展变化。春节期间,看到中国计算机报一组关于“IT 路线图2007”的报道,给人很多启示。
http://www.ciw.com.cn/epaper/ciw/1586/ciw_b.html
http://www.ciw.com.cn/epaper/ciw/1586/ciw_a.html
我把其中的关键词摘录如下,供同学们学习参考。如果有些词汇你还不知道,那就去找Google和百度。
 
一、SOA,面向服务的架构,一种技术,但更是一种方法论。
启示:1997年,当时我们注意到教育软件要转向“积件”的思路,积件,是一种教育软件设计、开发、应用的可组合、可重用的方法论。今天,我们看到的Moodle(魔灯),就是积件思想的成功范例,Moodle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学习环境”的英文缩写,其第一个字母M,就是模块和积件的意思。
早期的积件思想只是关注的教育软件中的对象(即,荷兰远程教育专家称为“学习对象”LO),当时的想法是将组成课件的元素,如文字、声音、动画、微型教学单元等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合使用。2000年后,人们把教育软件和教育环境关注的对象从“物”拓宽到“人”、“人与物的互动,人与人的互动,即过程与活动”,这方面的发展,我们的研究生经春秋同学已经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论述。SOA则将所有的这些思想融合为以人为中心的面向服务的架构之中。即现在中央讲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平台转换,从windows 转移到Linux,一种多元化的技术路线,也是一种方法论。
启示:任何人只要认真想一想:全世界只用一个windows平台,世界将会怎样?同样的道理,全世界的人们只用一个Google,世界将会怎样?
由此可以预测,关注多样化的操作系统和技术平台,将是一个历史的趋势。进一步的思考则是:单一化、趋同化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将会面临世界多样化发展的挑战。至少,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MS用户系列化现象,需要到改变的时候了。
对教育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师生来说,如同《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2月12日B4版“平台转换”中所说:CIO左思右想,从windows转换到Linux,将面临着痛苦的折磨。是否可以说,只知道windows而不知道Linux的IT人员,只能算半个IT(教育技术)专家。
三、Web2.0,Web3.0,[美]时代周刊宣布2006年的年度封面人物是“你”(You),代表了一种新的时代到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信息时代控制信息的发表、分享、选择。“谁都想成为下一个Youtube”。
启示:忆往昔,Blog让每一个师生在全世界有自己的话语权;WIKI让每一个人可以参与撰写《百科全书》;QQ给你任何时候都可以与他人交流;Google Picasa 网络相册任你组织在线的图片社;Youtube让你也办起电视台;第二人生(Secondlife)让你在虚拟三维空间再创美好人生;让人眼睛一亮的Moodle,不仅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管理平台,而且让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课程设计者……
新的思考,这个“你”时代,迫使我们对上个世纪以来我们所形成的一整套有关“电化教育”、“教育技术”、“课程教材”的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可以预测,一种以“你”为前缀的构词法将浮出世面,例如:你的课程教材、你的教育技术、你的出版社、你的虚拟学校……
四、ITO, IT外包服务,BOT(交钥匙工程),这是我们早些时候在广为流传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看到的高频词汇。从简单的网站服务器托管、服务器外包、到应用软件服务,从国外公司搞ITO,国内公司搞内部ITO,到我们全方位真正开展ITO,IT服务外包正在逐步成长。
启示:对于一个学校、一个地区,IT服务的外包将逐步取代“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经营模式,从学校和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新兴的外包发展模式将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决策者可选的发展模式之一。
五、SaaS,在线软件,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一种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的模式。
启示:时代的变化考验中国教育的“校校通”工程,越来越多的技术、软件、平台、资源、服务转向网络,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学校仅仅实现了第一期“校校通”工程,真正要让每一个学生和教师上网进行教学却做不到,因此,面对新的时代发展变化,有条件的地区正在考虑开展“第二期校校通”工程。同时,一种更深的忧虑将困扰我们——如何有效地缩小愈来愈大的“数字鸿沟”?
六、UTM,统一威胁管理,
启示: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和网络负面影响,教育如何实施UTM?
七、BI,商业智能,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技术手段,对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获取有用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用于商业决策。
启示:最近,我们在培训一线教师使用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时候发现,让教师在Moodle中设计测验真是一件让人眼睛一亮的技术。但是,如果要让教师一道题一道题往Moodle中输入,工作量太大!能否把过去我们收集的大量的测验试题直接导入其中而无须再重复劳动。这时,我们才发现,过去我们建设的“资源库”、“试题库”无法导入Moodle,因为它们不符合国际上的标准化编码。也就是说,我们过去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资源无法利用。看来,BI的方法论可以改为EI,即教育智能,如何对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可以互换操作的资源共享,用于信息化学习管理系统和一线教学。
八、多核技术,2007:四核
启示:人们熟知的“摩尔定律”,1965年Intel的奠基者之一Gordan Moore认为计算机芯片的处理能力(晶体管数量和速度)每18个月左右将翻一番(摩尔定律)。已经持续了42年。如果芯片继续按照摩尔定律发展,将会遇到量子效应极限:随着晶体管集成度的提高,芯片的耗能和散热成了大问题。贝瑞特在2005年英特尔开发商论坛(IDF)上预测,传统芯片工艺的极限将是5纳米。他说,“我们目前可以设想的极限是5纳米,超越这个极限后将遇到电流泄漏等难题,然而每当我们感到山穷水尽之时,总会有聪明的工程师来解围。”
双核技术是一种解决策略。2007,将是四核技术,类推,未来将会有16核、32核、64核、……2^n核。
同样的原理,学校信息中心可以采用“多机”方案来解决服务器访问速度问题。据说,Google解决上亿次的并发访问策略,是使用45万台服务器,
(http://tech.163.com/06/0615/13/2JLOM6MT000915BF.html),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反思我们的教育,过去更多地关注培养“单核”技术,即将学生个体培养成硕士、博士、院士,班级教育只是形式上的“多核”教育,实质还是“单核”教育。如何真正实现“社会建构主义”倡导的集体认知和集体智慧的教育?
尽管我们上亿的学生个体并不是高智慧的“诺贝尔奖得主”,但是我们聚起来的集体智慧可以胜过任何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就是多核芯片的启迪。
九、其他新的技术发展:
无PC演示,使用U盘插在投影仪上即可演示。
分众,既是一种新的理念、路线、也是一种新的产业
超大容量硬盘
手持设备
Vista 拉动一切
100$ 移动计算机,解决手机太小、计算机太大,让人人可以使用的计算机新型设备。
安全服务,2007,人人都用卡巴斯基。
手机搜索
开源软件
更多参考:2007年IT技术路线图,
http://tech.tom.com/2007-02-13/03B7/3012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