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拉西扯:豆瓣的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5:33:06
东拉西扯:豆瓣的价值
昨晚在5G,新闻点评会结束后,跟刘韧、老白闲聊,说起豆瓣。在新出现的这些互联网创业公司中,老白最看好的是豆瓣,他甚至有心辞去现在的工作,去帮豆瓣做事。因为豆瓣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它还是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社区,书是这个社区最有粘合力的纽带。
老白说,通过一个人读什么书,你可以对一个人做出大致的判断,你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同道。电影做不到,音乐也做不到,因为在电影和音乐上,大家的喜好通常太相近,当你发现另一个人也喜欢同一本冷僻的书时,你会感到惊喜,这种惊喜在电影和音乐上很难出现。或者说,冷僻的电影或音乐,远远少于冷僻的书。所以,当老白认真地在豆瓣写他的书评,他就在不止15个人中大名鼎鼎了。
吕欣欣最近一直在关注豆瓣的商业模式和扩张策略,他认为豆瓣就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吕欣欣的看法有道理,但我认为,如果豆瓣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电子商务网站,它可能很难获得目前这样的口碑传播效果。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社区,一个不是以买卖关系为目的,而是以分享阅读体验和结识书友为目的的社区。阿北选择书籍作为豆瓣的起点,如果不是经过深思熟虑,那就是一个最幸运的偶然。音乐和电影相对都比较大众,除了那些畅销书和热门书,通常书的阅读更加小众。豆瓣是一个典型的“满足小众需求”的业务模式,当这样的小众足够多的时候,它就发现了长尾的价值。
阿北打算带着他的豆瓣回北京发展,这很容易,因为就连豆瓣的创业都是典型的Web 2.0模式的:低成本、轻量级、开放式、协作型。豆瓣需要风险投资吗?大概需要吧,但在可承受的经济负担之下,我倒认为阿北不应急于融资。VC急于扩张、做大、套现的想法,很可能毁了豆瓣最可贵的东西。抄袭豆瓣的模式很难吗?不难,但有几个抄袭者愿意保持住豆瓣的人文精神,不紧不慢地慢慢增长呢?在这个浮躁的市场上,我想没几个人愿意。浮躁的人可能会copy一个农贸市场的豆瓣,但绝对copy不出一个沙龙的豆瓣。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使用Flickr,而不用任何国内的复制品的原因。Flickr胜在每一处微不足道的细节,而不完全是这种图片分享模式。
豆瓣的模式并不复杂,但如果真的有人打算复制这种模式,他看上的一定是豆瓣口碑传播的成功,是与电子商务网站的议价能力,而不是它真正的人文价值。豆瓣的长远价值,有点像Craigslist,是人文价值的长期积累。任何急功近利的模仿,不过是照猫画虎而已。copy一个没有了灵魂的豆瓣,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