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新聞:聯合報:哥城峰會的落空是地球生態的警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0:26:38
聯合報:哥城峰會的落空是地球生態的警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1 10:52:38  

  中評社台北12月21日電/聯合報21日社論指出,毫無疑問,這是一場世界寄望甚殷,卻失敗得極徹底的會議。“認知‘哥本哈根協定’”的會議成果,不是聯合國官方正式文件,毫無法律上的意義;因而“地球增溫上限攝氏兩度”、“已開發國家明年二月一日前提出二○二○年前的減量目標”兩項協定文字,形同具文。

  峰會結束正式議程延會到子夜,美國總統奧巴馬密會四國領袖後宣布達成“有意義且前所未有的突破”,隨即飛離哥本哈根。與會一百多位領袖難以認同這份不具拘束力的文件,只願“認知”曾有過這樣的會議。這場徒具形式的國際大拜拜,究竟要怎樣修補地球?進入後京都時代又如何減碳?都得等明年底墨西哥的下屆峰會才可能明朗。

  社論指出,兩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十三次締約國大會(峇里島會議),依照公約條文,為免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滿後出現溫室氣體減量的空窗期,影響全球抗暖化進度,決議本屆、第十五屆UNFCCC締約國會議必須制訂因應後京都時代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並明確提出峇里島行動計劃做為這次丹麥峰會的基礎。但很顯然,哥本哈根峰會打亂了聯合國對抗遏阻地球增溫的布局。

  以地球增溫攝氏兩度上限的協定文字而論,前美國副總統、環保要角高爾在峰會現場演說提及地球增溫上限攝氏一點五度的發言,當場遭嗆下台,被認為漠視危機,遠低於島嶼國家的要求,且太過寬鬆;由此可知“協定”的上限兩度是個低標,快被淹掉的小島國家聯盟當然不可能同意。

  至於明年二月一日前,原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要提出二○二○年前的減量目標承諾,非附件一國家也要提出減量想法的協定文字,也因協定不是聯合國的法律文件,徒然只是說說而已。簡單講,如果明年底、下屆墨西哥峰會不能有所突破,地球進一步增溫勢所難免。

  社論指出,峰會認知的“協定”,各國對減量上限、減量承諾議論紛紛。更關鍵的是,這次會議原是要談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怎麼規範減量,牽涉到議定書效期延長,或另訂議定書的討論,但哥本哈根峰會對此繳了白卷,這意味二○一二京都議定書屆期後溫室氣體排放會面臨失控。至於另訂新議定書,聯合國方面因為京都議定書花了八年才生效的“痛”,深怕新議定書簽署也有空窗期,不敢倡言另訂議定書,先談京都議定書延期較務實。

  從各國對峰會結果的批評來看,顯然對主導會議的這群政客、說客、從中漁利的禿鷹深表不滿,這也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場特別呼籲與會領袖,除了政治智慧、勇氣、領導力之外,更要本於“良心”。這個局面正是上月底本報社論所預言:峰會是“良心與利益的拔河”。

  潘基文特別點出“良心”,有幾個層面的意義:

  其一,極端氣候加劇,“氣候難民”增加速度更達空前。峰會與會者若以利益考量拖延具體行動,須受良心檢視。

  其二,暖化成災集中在南北回歸線間的環赤道圈,這些低緯地區,是地球上貧窮、飢餓、瘟疫、自然災害為患的“最低度開發中國家(LDCs)”,人均國民所得一千美元上下;對照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的已開發國家多在中高緯地區,天災、疾病相對較少,人均國民所得多超過四萬美元,僅從扶持的角度,就該有所作為。

  其三,暖化除了來自太陽輻射、地球軌道、火山活動、大氣與海洋環流變化等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工業國家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更是主因;這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生活形態等。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最近一份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導致地球增溫的因素超過九成。

  其四,“良心”不止是呼籲峰會領袖,也呼籲所有地球人,遏止暖化不必等政客盤算,這一刻就可以有所作為。

  社論指出,哥本哈根峰會劃下句點,但地球增溫現象仍持續惡化,唯一能寄望的是,庶民百姓不待政客、禿鷹定調,立即展開減量行動。

    相關專題: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 全球動員反暖化
警惕西方借減排撈二次紅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4 09:17:06  

  中評社北京12月14日電/據英國《衛報》的報道,一份由英國、美國和丹麥主導秘密準備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政治聲明草案“丹麥案本”數月前曾遭洩露,草案賦予發達工業國在未來氣候變化談判上更大話事權和碳排放權、背棄《京都議定書》的減排原則、削弱聯合國的作用。正因為這種給發達國更大話事權的傾向,發展中國家對此十分憤怒,導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進入第二天即陷入談判危機。

  證券時報刊登時評人李雲崢文章表示,減排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共同責任和目標,但是目前流行的所謂“環保”牌、“減排”牌目前在國際上早已被部分西方國家夾雜了政治、不對等、貿易保護、開拓市場等其它因素,唯有徹底剝離這些附著在“減排”名義背後的各類不對等利益考量,才是真正有利於世界環境保護的幸事。

  西方發達國家已經都完成了“工業化大發展時期”向“後工業化”的蛻變過程,而在過去的數百年裡,這些國家工業化進程對環境的持續性破壞是不言而喻的,當這些國家榨取了對環境的“破壞紅利”之後,因為產業轉移,剛剛開始工業化進程並未多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家,卻要在這種虛偽的“共同應對環境挑戰”旗幟下不對稱承擔責任,為這些國家數百年的“工業化遺留惡果”埋單,這種不合理分配值得商榷。發達國家應利用自身在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更多為自己曾經的環境破壞行為“贖罪”。

  文章認為,在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貿易停滯乃至萎縮的背景之下,對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徵收“碳關稅”,不僅是赤裸裸的貿易保護主義,更有試圖以“減排”之名撈取相關產品技術上的“二次紅利”的嫌疑,或許這也是某些國家對此“樂此不疲”的另一原因。若想真正將環保減排作為一項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事業來做,發達國家應在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保技術、提供資金等方面做出實際性的承諾和行動,否則那種“借環保之名,高價賣技術賣產品”的做法根本就是對國際環保事業的破壞和褻瀆。

  按照自己的節奏來主動進行節能減排工作,是中國一貫的政策主線,對於中國在節能減排綜合性治理方面的成就,近日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對此進行了客觀評價:中國政府多年來大刀闊斧地改變該國能源使用方式,體現在設法擺脫化石燃料、將建設風電視為推進中西部發展的途徑、使用西方技術建設最節能的煤電廠等方面,所有這些舉措累加起來將對減少溫室氣體污染造成巨大影響,到2011年,節能所帶來的減排量將相當於德國年排放量的近兩倍,或許還要超過整個《京都議定書》的減排效果。

  文章強調,牢牢把握談判的主動權、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落實減排目標,應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面對西方國家將減排作為撈取“二次紅利”籌碼使用時的基本立場和態度。
朝鮮日報:中美決定 世界簽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1 10:38:37  

19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第15次締約方會議的深夜會議上,與會者利用休息時間合眼小憩。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此次會談結果評價說:“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不少環境專家表示失望說沒有達到預期水平。   中評社香港12月21日電/朝鮮日報報道,看氣候峰會,可知世界秩序新格局。 
 
  “溫家寶總理,您可以和我見面嗎?”

  報道說,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落幕前夕18日晚,美國總統奧巴馬急忙地要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見面。當天在全球領導人聚集在一起的談判桌上,溫家寶讓本國外交副部長、氣候談判特使等下屬官員出席。但談判一直沒有進展,奧巴馬終於要與溫家寶舉行雙邊會談。此外,他還指示準備與巴西、印度和南非共和國領導人的會談。

  中美會談開始之前,美國白宮方面的工作人員大吃一驚。因為,溫家寶正在與巴西、印度、南非領導人在舉行會談。奧巴馬接到相關報告後,直接闖進了會場。可能是因為奧巴馬的“失禮”受到刺激,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在談判過程中甚至用手指着奧巴馬做出了一些過激的言論。

  《紐約時報》報導說,溫家寶指示翻譯人員不要翻譯“過激言論”,並親自出面就協議內容進行協調,最終才好不容易達成妥協。

  德國德新社就這種會議情景評價說:“由此可以看到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即美國和中國指揮合唱團,新、舊強國主要演唱獨唱部分,而其餘國家則演唱副歌部分。”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說:“作為氣候變化談判,此次會議的成果不完整,但是如果說有什麼貢獻的話,那就是‘反映出新世界秩序’。”

  此次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19日凌晨表示,193個與會國決定“留意(take note)”《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使用“留意”一詞是因為不是要求全體與會國都追認協議,是否採用取決於個別國家的意願。委內瑞拉、古巴、玻利維亞、蘇丹和沙特阿拉伯等五個國家否決了協議。就經過13天的艱難談判終於達成的協議,國際救助團體樂施會執行總幹事杰里米-霍布斯卻給予了較低評價,他說:“沒有做出具體的承諾,從這一點來看,此次協議只是形式大於內容。”

  有人指出,當初大肆宣傳此次會議將成為120多位世界領導人齊聚一堂的外交博覽會,但實際情況則是通過美、中(G2)兩國領導人的談判艱難達成協議,因此,追求全體成員國一致通過的聯合國議決方式暴露出了局限性。

  此前一直以地球環境守護者自居的歐盟(EU)此次顏面盡失。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弗雷德里克-賴因費爾特直到最後階段仍召開主要締約國會議,竭盡全力進行斡旋,但真正給談判畫上句號的還是美中兩國領導人的一對一談判。德新社報導說,在兩國領導人大玩“政治撲克牌遊戲”的近12個小時里,接近100名的代表只能無可奈何地坐着等待。

  奧巴馬就此次會議的結果評價說:“雖然不足以同氣候變化這一威脅作鬥爭,但仍然在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上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評價說:“取得了重要、積極的成果。”但德國總理安哥拉-默克爾遺憾地表示:“我們原本有更多的期待。”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蘇丹代表盧蒙巴-迪亞平婉轉地將此次協議比喻成納粹分子的大屠殺(猶太人大屠殺),他說:“此次協議將把非洲人推向地球變暖引發的滅亡深淵。”

【 第1頁 第2頁 】  透視哥本哈根峰會的戲劇性結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20 00:47:30  

哥本哈根會議赤裸裸地體現出各方利益博弈白熱化的程度。   中評社香港12月20日電(記者 亦昀編譯報道)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亂象叢生。中美等五國好不容易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未獲全面通過,為打破尷尬僵局,大會宣佈將協議文本“記錄在案”,持保留意見的國家和地區不必簽署,哥本哈根會議最終都未能達成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到底是哪些國家在堅定反對協議?問題癥結究竟是什麼?一些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理清了峰會背後的亂局。

  哥本哈根會議赤裸裸地體現出各方利益博弈白熱化的程度。中國、印度、南非、巴西和美國在最後一刻敲定了一份被稱為《哥本哈根協議》的文件。然而,經過徹夜談判,這項協議卻遭否決,事緣少數發展中國家十分不滿,認為該文件不能促使各國就扭轉危險的氣候變化做出實質行動。

  根據聯合國的規定,該協議必須得到與會的193個國家一致通過,才能成為聯合國正式協議。至此,哥本哈根會議陷入尷尬僵局。

  根據《哥本哈根協議》,五國就若干問題達成共識,其中包括同意將全球氣溫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此外,協議同意發達國家在未來三年內提供300億美元給發展中國家,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它還提出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目標。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這項協議將成為全球行動的基礎,但他也承認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因為它根本不足以應對全球變暖。

  雖然這項協議遭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反對,但是大多數國家還是願意妥協,希望它能夠獲得通過。

  協議的主要反對者是誰?

  BBC的報道指向南美國家,包括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古巴、厄瓜多爾和玻利維亞等國在內的美洲玻利瓦爾聯盟(ALBA)主張反對這項協議。

  另一些發展中國家也被這項協議草案“激怒”了。蘇丹代表團團長迪亞平(Lumumba Stanislaus Di-Aping)怒言,這簡直是“要非洲簽署一份自殺協議”。他稱,這項協議“缺乏任何責任感和道德”,我們不會因為接受了1000億美元的“賄款”,就去毀滅非洲。
 

氣候會議徹夜進行,一些代表倒頭睡去。  
  路透社的報道說,會議上一些代表情緒激動,一位蘇丹代表甚至把發達國家提出的政策比作“大屠殺”,稱全球變暖是在殺害非洲人。

  小島嶼國家和受到氣候變暖威脅的沿海國家,在為期兩週的會議期間一直要求達成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限排協定,而《哥本哈根協議》令他們十分失望。太平洋的小島國圖瓦盧,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因氣候問題而消失的國家,該國代表稱不能接受這一協議。他引用《聖經》的話說:“協議看起來是在以30個銀子的價格讓我們出售未來,但是我們不能出賣未來。”

  其實,不少協議的支持者也對協議表示不滿或失望。

  BBC的報道指出,非洲聯盟以及大多數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小島嶼國,似乎對這份協議持支持的態度。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認為,這份文件是善意的:“它當然這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我第一個對其表示不滿;但這份文件至少讓我們能夠繼續談判,是我們在2010年之內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的一個過程。我敦促所有國家支持這一協議,不要使此次談判破裂。”

  英國首相布朗也表示,這一協議得到普遍支持。他說:“一年前,沒有人會想到這樣的協議是可以達成的。”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坦言難掩失望之情。他告訴記者,協議未達成約束性的減排目標,這跟我們的期望有很大落差。儘管如此,歐盟還是將勉強接受這一協議。

  各國談不攏,會議陷僵局。黎明時分,丹麥首相拉斯穆森不得不宣佈暫停會議,以便諮詢律師的法律意見。路透社形容哥本哈根峰會“陷入混亂”。英國《衛報》則直言,哥本哈根會議宣告失敗,其成果遠低於許多貧窮國家之期望。

  大會最終宣佈將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記錄在案”,在強差人意的尷尬收場之後,世界氣候談判將何去何從?《衛報》的報道指出,擺在面前的將是長達數月的艱難談判。 專家詳解全球變暖的成因、禍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9 10:04:37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周大地研究員做客第一時評,接受主持人張寧專訪。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收看第39期第一時評。本期我們關注氣候話題,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是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周大地研究員,您好周研究員。

  全球快速變暖直接危害有多大? 

  主持人:全球變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您作為專家,能不能科學的給我們推測和判斷一下,如果現在我們不採取任何措施來保護我們的地球和環境的話,未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周大地:如果按現在趨勢加速發展下去的話,全球變暖這個現實可能會比較明顯。高的判斷,本世紀到世紀末的時候氣溫有可能最多平均溫度上升5、6度,有些地方可能上升10幾度。

  溫度的變化直接危害有這麼幾類: 

  第一,降水發生變化,水資源的分布、下雨的頻度、下多少可能有比較大的變化。

  第二,會引起生態變化,比如本來在溫帶生長的樹,忽然變得更熱了,這個樹能不能活下去?如果活不下去會大片的死亡,而新的樹種、物種就很難在相當的時間內正常的慢慢遷移過來。

  第三,會引起糧食減產,這跟剛才說的降水和水資源就有關係了,農業依賴氣候和水資源條件,也包括溫度條件。如果溫度大變化以後,糧食生產量在很多地方會下降,影響程度可能達到減產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十幾。

  第四,會引起突發災害增多,在這種大的變化情況下,一些突發事件如暴風、台風、暴雨、特殊的乾旱、熱浪有可能更厲害,本來沒有的地方就會出現,也會影響到一些和氣候相關的疾病,比如說瘧疾,本來是在熱帶或者亞熱帶地方才容易得,以後弄不好溫帶也容易得,疾病、昆蟲這些東西都會變遷。

  第五,從長期來看,海平面會上升,這裡頭有兩個原因,一,很多現在陸上的冰,像格陵蘭島、南極冰融化以後會增加水量。二,海洋本身水的熱脹冷縮,慢慢起作用,整個水如果溫度上升一兩度以後,一熱膨脹,整個海平面就會上升。估計在本世紀內,海平面平均上升幅度有可能從十幾厘米到六七十厘米。這些對很多地方就會有影響,比如現在上海平均的海拔只有不到2米,有些國家整個就在1米左右,像荷蘭本來整個陸地比海平面就低,像這些地方如果海平面明顯上升,對於沿海很多人口稠密區就會受寒潮、海潮的侵襲,或者台風引起海水湧上來,甚至有的地方就淹掉了。

  海平面上升,如果不管的話,經過二三百年,可能格陵蘭島的冰全部熔化,再加上溫度上升,海平面可能全部要上升將近7米,這個數據就很嚇人了,因為7米的話上海就沒了,廣州、天津等沿海城市也就夠嗆了。

  第六,現在還有一些可能引起重大區域性氣候變化的因素,比如說海洋的溫暖還流,現在海洋熱冷水會往赤道往兩極交換,根據現在的動平衡達到的。如果海洋溫度有所變化,像厄爾尼諾、馬尼拉,引起大區域範圍內的氣候異常,如果這種變化大的話,我們現在有很多地方靠海洋搞熱平衡的地方,包括歐洲的一些地方,包括太平洋的回潮,包括像加利福尼亞,比如有些冬暖夏涼的地方,就會有重大的超過平均氣溫變化的可能性出現,這對很多地方是災難性的,而且這個可能發展也比較快,不用等一二百年。

  全球變暖是不是人類活動為主造成的? 

  主持人:最近BBC出了一部紀錄片,當中闡述了全球變暖並不是人類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是來自於太陽黑子的頻繁運動,也有一種另類的說法,說跟地球自身運動有關係,更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我們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周大地:全球是不是“特殊”的在變暖?這個變暖是不是人類活動為主造成的?這兩個問題一直在科學界討論,也有不同意見,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現在主流科學家的意見,還是充分證明,第一,和上萬年甚至上十萬年前比較來看,全球的變化速度都是超過歷史紀錄的,所以是存在非正常變暖的過程。第二,變暖的速度在加快,過去雖然我們歷史記錄地球幾百萬、幾千萬年以前曾經也有過比現在暖得多的時期,但是那個變化速度是以萬年計的,不是現在所想的幾十年就要暖和起來了,這個是有區別的。第三,過去如果確實是地球或者太陽黑子的影響,太陽的輻照程度變化引起的變化,那麼人類只有採取適應的狀態。當然現在發現變暖主要原因和使地球可以變暖的一個因素就是溫室氣體的濃度。經過分析,認為現在這種非常快的氣候變暖和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是直接掛鈎的,儘管氣候問題不能像實驗室那樣去做實驗,只能分析、模擬,但是這種方法也是我們認識像氣候這樣大尺度問題唯一的方法,這種分析方法還是科學的。
 緣何歷史上中國的盛世都出現在地球變暖時期? 

  主持人:但是現在也有個別的學者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說全球變暖對經濟有利,因為縱觀中國在幾千年歷史中的盛世時期,都是我們整個地球變暖的時期,我個人對這個觀點很不理解,您怎樣解讀? 

  周大地:有人認為就地區來講,如果地球暖了以後,至少在植物生長問題上可能是個好事,又潮濕又溫暖的環境下,植物生長量一般比較多,比如現在熱帶地方,冬天不用掉樹葉,可以生長很多新的東西,物產也很豐富,但是這個前提是建立在降水各方面的條件比較具備的情況下。另一方面,還是有一個變化的速率問題,舉個例子,熊貓的喂養,北京動物園夏天還得給它弄冰塊,到南方連冬天也得弄冰塊了,就是因為它不能這麼快的適應。這種氣候變化是人為產生的、非自然的、速度又太快,就很可能不會適應,這個轉換過程會給人類造成很大的困難。而且歷史上現在一兩千年所謂的暖一點、冷一點,還不能和這次我們預計的這麼快的,比如說按照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五六度這種速度來比,所以我覺得這些說法,不能說一點分析都沒有,但是可以說從我們現在考慮這個問題的尺度和內容來看,這些理由還不能說氣候變暖一般的就是好事,要看怎麼個變暖法。變完以後是降雨多了還是降雨少了,如果來個幹熱都變成沙漠了,肯定是不好的。

  主持人:他這種觀點還是片面性比較大。

  周大地:所以以上這種論斷不能成為判斷現在氣候變化特別是全球變暖是不是好事的主要結論,現在主要結論應該是就某個地區而言,適度變暖也許是好事,比如對中國來講,溫度上升不超過3度,有可能對一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有好處,但是如果超過這個度,可能主要的就是壞事了,比如我們的冬小麥就長不了了,我們很多植物的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了。如果更高的話,肯定就是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了。

  減少溫室氣體個人應該怎麼做? 

  主持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困難在哪?具體到我們每個人應該做什麼事情?比如說一周少開一天車,但自己這一天小小的行為會對全球氣候有什麼影響?我們並不詳知? 

  周大地: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主要是各種化學燃料,燒煤、燒油、燒天然氣,第二就是甲烷,比如說沼氣,或者是養牲畜,特別是反芻動物,他呼吸的時候就有甲烷。第三,森林采伐,森林本來木頭就是碳水化合物,會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給固定下來,而且不斷生長就在不斷固定,所以你現在把樹砍掉固定作用就減少了,這就是排放源。

  要想把溫室氣體減少,就要在這些方面要採取措施:第一,減少能源消費特別是石化能源消費。所以必須在消費的內容和消費技術方面都有重大變化才可以起到積極的效果,這一點上來講是不容易的,因為現在的商業系統一天到晚告訴你我有什麼SUV出來、我有什麼高檔消費出來了,所以原來的商業模式是要你多耗資源,而多耗資源的結果就是造成資源的耗竭過快,而且不可能人人都能享受這麼多資源消費。

  主持人: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完成這個任務有多大的難度?從字面上理解,少了近一半,但美國的減排卻是4%,這兩個數字有很大的差別。

  周大地:美國是從2005—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下降17%,與他1990年相比大約下降4%,因為他從《京都議定書》退出以後,實際他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增加的,這兩年有所減少,跟經濟危機各方面也有關係,但是當時對發達國家要求他們首先從90年開始減排,《京都議定書》要求所有的國家加起來發達國家從2012年以前要減到90年的5.2%,當時對美國要求是7%,但是他不但沒減還漲了,漲了百分之十幾。所以他從2005年往下降17%,相當以他從90年的速度降4%,還沒有完成第一期給他規定的任務,所以大家並不覺得美國這個數值是一個高指標,是一個非常低的指標,但是我個人看,美國現在同他原來不採取減排行動,到開始採取減排行動還是有所變化的。

  第二個,美國提出2025年和2030年的減排目標還是比較積極的,他是總量下降,但是為什麼要發達國家帶頭呢?因為他們現在的人均排放太高,他有這個義務也有空間往下降。中國現在是強度往下降,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跟我們的節能減排一樣,是要大幅度下降的。如果美國要做到真正總量下降像他說的17%或者是30%或者到2030年40%,他的GDP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也需要大幅度下降。

  減排是否會造成經濟發展緩慢? 

  主持人:最初我們一說到減排,是不是就要大量關閉工廠,那勢必會造成我們經濟緩慢甚至下降,這樣的一種觀點是正確的還是不對的?減排和經濟發展是有衝突的嗎? 

  周大地:我覺得是不對的,如果我們經過努力,既可以有很好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同時又能夠少排放溫室氣體,我想這個前景可能比現在這種到處冒黑煙或者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這麼嚴重的狀態更好一些,所以我想我們既要看到它是一個重大挑戰,但是也應該看到它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就中國的情況來看,要想在國際領先,不但要在傳統的生產方式方面要跟人比,而且在新的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起到先進,這樣才能夠真正成為世界上有競爭力的國家。(來源:第一時評) 背景資料:《京都議定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18 14:52:01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具體說,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

  《京都議定書》需要占199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之後,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并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批准加入了該議定書。2007年12月,澳大利亞簽署《京都議定書》,至此世界主要工業發達國家中只有美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

  截至2004年,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2001年,美國總統布什剛開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對美國經濟發展帶來過重負擔。

  2007年3月,歐盟各成員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單方面承諾到2020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少20%。2009年7月,八國集團領導人表示,願與其他國家一起到2050年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至少減半,并且發達國家排放總量屆時應減少80%以上。經濟大國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論壇領導人會議發表宣言,強調將全力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2012年之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即所謂“後京都”問題是在內羅畢舉行的《京都議定書》第2次締約方會議上的主要議題。2007年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巴厘島路綫圖”,“路綫圖”為2009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

  《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旨在減排溫室氣體的三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以清潔發展機制為例,它允許工業化國家的投資者從其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的并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減排項目中獲取“經證明的減少排放量”。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采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淨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采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采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采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京都議定書》六問】

  一、什麼是《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有關會議上通過的一份國際協議,2005年生效。根據這份協議,從2008年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批准了這份協議。

  二、它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份國際協議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份國際協議,這份協議於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目前有191個締約方,但它沒有設定強制性減排目標。《京都議定書》在1997年《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它是設定強制性減排目標的第一份國際協議。

  三、它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要求一樣嗎?《京都議定書》遵循《公約》制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原則,要求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發達國家采取具體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限控義務。

  四、發達國家的具體減排目標是什麼?不同國家有所不同。比如,在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基礎上,從2008年到2012年期間,歐盟作為一個整體要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8%,日本和加拿大各削減6%,美國削減7%,但美國2001年退出了《京都議定書》,理由是這會損害美國經濟。

  五、它建立了什麼合作機制?《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旨在減排的3個靈活合作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這些機制允許發達國家通過碳交易市場等靈活完成減排任務,而發展中國家可以獲得相關技術和資金。2006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已達到300億美元。

  六、什麼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是能將陽光帶來的部分熱量和地表釋放的部分熱量截留在地球大氣中的氣體。《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六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們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