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天一柱”到“哈利路亚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08:04
【评说】
从“南天一柱”到“哈利路亚山”
武大外校初二(5)班 周康妮
去年底,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一炮走红,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也获得了高达数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了电影票房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的优秀电影。不知为什么,有传言说《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的原型是张家界名山之一——南天一柱。消息传出后,有人巴不得把“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甚至还有“好事佬”提议,以后“张家界人”改叫“纳美人”,就差让张家界人以后改说纳美语了。
后来,卡梅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哈利路亚山”的原型是中国黄山。这话一下子制造了矛盾——黄山和南天一柱开始争夺“哈利路亚山”了。这下可好,洞庭湖两岸的人们为一个名字翻了脸。真不知大才子曹植在九泉之下对此情此景会作何感想。
一个是世界公认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另一个是三山五岳中的佼佼者,为一个名字而“翻脸不认人”也太不值得了。这只能说明人们盲目崇拜西洋文化,不知道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如果只知道不加选择地去接受外来文化,漠视自己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这个国家或民族就没有希望。作为中国人,因为一部电影,就将自己国家的河山改了名,“南天一柱”,多么富有文化底蕴的名字,可它被改成“哈利路亚山”,给山名添加了一些浓郁的宗教色彩。这跟现在韩国向联合国为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孔子据为“韩国人”是一样的。不同的国度,却在做同样的事情:对文化搬弄是非,颠倒黑白……
每个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允许个人或某个群体对它进行涂改。文化是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它们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看遍人间艰难沧桑,是它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涂改它其实并不容易,也是徒劳。
点评: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已经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却高度趋同,一样的建筑,一样的着装,一样的礼仪……让人常常难以分辨故乡和他乡。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的小作者,正是抓住了当下热门的“南天一柱”更名事件,呼唤人们振兴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文中流露出的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热爱,也令人为之振奋。
【习作园】
读书的滋味
武昌水果湖二小三(3)班 张蒙萌
读书,可以品尝书中的酸甜苦辣;读书,可以感悟人生百味;读书,可以汲取知识的能源。下面,让我们拿起书,开始“品尝”它吧!
书是酸的。让我们读《宝莲灯》,文中的沉香不顾一切地找妈妈,度过种种难关,最后终于救出了妈妈。看了后不禁觉得心里酸酸的,像喝了醋一样。对,书是酸的。
书是甜的。再读《白雪公主》,聪明善良的公主被阴险狠毒的继母赶出家门,真叫人心酸,不过后来继母受到了应用的惩罚。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看了心里甜甜的,像吃了蜜一样。对,书是甜的。
书是苦的。读一下《红楼梦》吧,原本富裕的一家,因为几个人,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家产全没了。唉,真为他们感到惋惜!读后让人有些伤心,苦苦的,像吃了苦瓜一样。对,书是苦的。
书是辣的。来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吧,书中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里穿着破烂的衣裳卖火柴,冻得瑟瑟发抖。她坚强的精神让我们读了以后心里火辣辣的,像是吃了红辣椒。对,书是辣的。
哦,书是百味的。
点评:排比段结构是作文构思中的常用技巧,小作者从“酸、甜、苦、辣”四个方面写出读书予人的丰富“滋味”,条理清晰,但行文整体上欠缺新意,且每种“滋味”的阐释也显得过于简略,还需在构思和选材上多下工夫。
【季风】
谁把春天带来了
武汉市长春街小学三(1)班 夏宇轩
是谁把春天带来了?噢!是春姑娘。不信?你听花儿的广播:“特大消息,特大消息,春姑娘把春天带来了,森林里又活跃起来了……”春姑娘穿过迎春花的丛林,迎春花的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春姑娘穿过桃林,桃花开了;春姑娘穿过草地,小草发芽了;春姑娘穿过田野,为沃土穿上春装,顿时姹紫嫣红;春姑娘穿过牛群羊群,牛儿羊儿撒着欢蹄吃上青草了;春姑娘穿过天空,鸟儿们上下飞舞,叽叽喳喳的嚷着:捉虫子去啰;春姑娘穿过千家万户,用双手脱下了我们厚重的棉袄;春姑娘还惦记着问候老爷爷老婆婆,惹得老爷爷老婆婆不停的吆喝着我们:一年之季在于春,孩子们快干活啊!
春姑娘,你不仅带来了春天,还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你真好!
点评:谁把春天“带”来了?一个“带”字,顿生童趣。小作者正是由这个字铺开,一路捕捉盎然的春色,将春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精炼传神,极富感染力。
【遐思】
有些事铭刻在记忆
武昌水果湖高中高二(17)班 刘祺阳
离开的时候是七月,回来时已是冬季。
转学半年了,再次回到生活了两年的学校,没有陌生感。同学们先没有认出我,之后又一副惊讶的样子,接着又很激动地拉着我回班上课。
着实让我心暖了。正在上地理课,进去后,同学们立刻沸腾了,后面的同学还很积极地帮我找空着的座位。我侧着头看老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同学们回答问题时频频引起笑声。那种感觉不是熟悉,而是仿佛从未离开。
还是可以,拍着同学的头和他们笑闹,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或是温暖地拥抱道声想念。我相信,有些记忆不会忘记。那种感觉会一直都在。
就如我到琴房,并不需要回忆就能看到曾经的我们:MC不停地弹那首“Kisstherain”准备参赛,我坐在她身旁看英文报纸。阳光洒下来,照着我们近乎透明;还有,我们躺在草地上睡着了,差点迟到,牵着手跑向教学楼,身影越来越远……我们笑着分离,笑着相聚,有时感怀,有时想念。
很多人不敢拥有,因为害怕失去。电影《东邪西毒》里有一句话:“越是想要忘记,你反而记得更清楚。”
但我并不认为,这就是失去。就像张爱玲所写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有些事情已经铭刻在记忆,不必翻找或细细搜索,不必伤感或抓住不放。而是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某种天气,听到某一首歌,那种熟悉而又温暖的感觉慢慢溢出,如海浪般一下一下拍击着心房。
那就够了。
点评:阳光明媚的校园、目光清澈的少年、纯真无瑕的友谊……整篇文章清新纯美,让人忍不住忆起年少时的无限美好,在咀嚼回味青春的同时,触动人们深深掩埋了的最柔弱的心弦。
《楚天都市报》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