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将领录(六)国民一军其他名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24:35
          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北洋法政学堂毕业。1916年由车震推荐入16混成旅任排长,曾任冯玉祥卫队营长。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军官教导团长。后任25师长。中原大战后,孙连仲被蒋介石任命为26路军总指挥,同时任命张自忠、宋哲元为23、24路军总指挥,但二人均未接受,率残部躲进山西。后在冯玉祥的劝说下,始接受中央指挥,将部队改编为29军,下辖37、38师,后又增编143师,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分任师长(喜峰口大捷后,又增设132师,赵登禹任师长)。1933年张自忠任29军前线总指挥,指挥喜峰口抗战。1935年华北事变后,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长。七七事变后,受宋哲元指派,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市长,与日军谈判,被国人误骂为汉奸。后化装骑自行车到天津,然后回到南京,在火车上差点遭到愤怒的学生殴打,躲到厕所方幸免。1938年被任命为59军(38师扩编)军长。台儿庄战役中,不记前嫌,率部增援庞炳勋,击溃日寇“铁军”坂垣师团,取得临沂大捷,因功升27军团长。不久,率部参加武汉会战,重创日寇于潢川。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下辖59军、曹福林的55军、冯治安的77军。1939年于湖北钟祥大败日军,取得鄂北大捷,再获襄东大捷,晋升上将。1940年在枣宜战役中截击日军,率2000人马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拼杀,身中六弹,屡扑屡起,最后与两名日军搏斗,被日军刺死,壮烈殉国。张自忠是抗战时期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将领,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诚,山东荷泽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1914年赵登禹步行千里,到西安加入16混成旅,因武功高强,于1916年调任冯玉祥的随身护兵。1921年协助冯击毙陕西著名土匪郭坚。22年任排长,27年已升为旅长。曾在驻地附近打死一只老虎并骑在虎身上照相,被冯玉祥称为打虎英雄。中原大战时,任四路军25师长,战败后,赵登禹任29军37师109旅长。33年长城抗战中,曾亲率大刀队夜袭喜峰口,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并砍出一曲流传至今的《大刀进行曲》,这是918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胜利。后升任132师长。七七事变爆发后,率部在南苑布防,7月28日,在抗击日军进攻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1946年,北京市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赵登禹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冯治安:(1896--1954)字迎之,河北故城县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 1912年加入左路备补军当伙夫,积功升为排、连、营长、卫队旅长、师长。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14军军长。 中原大战中被蒋军击败,战后被张学良收编,任29军37师长。长城抗战时任前敌副总指挥,与张自忠、秦德纯指挥所部取得喜峰口大捷,全国振奋。36年接任河北省主席。七七事变时坚决主战,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获大胜,固守北平20多天才撤退。后任第一集团军副总指挥兼77军长,在京津冀与日寇作战。后任19军团长,因对宋哲元不满,请假离队,直到第一集团军番号撤消才回19军团,在黄河以北抗战。38年参加台儿庄会战。张自忠牺牲后任33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第三绥靖区司令,后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张克侠曾多次旁敲侧击劝冯脱蒋投共,但冯舍不得荣华富贵,没有答应,并把张架空。49年去台后任大陆光复设计委员。

         冯安邦(1884-1938)字化民,山东无棣人。曾在冯部任排、连、营、团、旅长,29年任第二集团军26师长、代理宁夏省主席。七七事变后,率部在北平附近与日寇作战。后参加过娘子关、台儿庄等战役,并荣升第42军军长。曾扼守大别山与日寇血战50余天,1938年11月3日,奉命由大别山向襄樊转进,刚抵达襄樊就被日军飞机轰炸,不幸遇难。冯安邦殉国後,遗体被运回故里,家中竟无钱安葬。他生前的同僚们得知後,大家凑钱为冯安邦料理了後事。蒋介石闻讯後,大为感动,特令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照准按上将阵亡抚恤。是孙连仲的连襟。

        石敬亭:(1886--1969)字筱山,山东利津人。第一混成协学兵,滦州起义时任排长。民国初期曾在绥远混成旅任参谋、骑兵营长。1918年到16混成旅任参谋。1919年任军官教导团教官。陕西督军署军务科长,河南省督军署军务处少将处长。北京政变后任国民一军第四混成旅旅长,五师长,五军长。1926年任国民联军政治部长、训练总监。1927年任国民军参谋长,陕西省主席、第二集团军第六方面军总指挥。1928年后,任第二集团军总参谋长,山东省主席,陇海铁路督办。曾就读陆大特三期。1932年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抗战后曾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绥署副主任,国民党中执委。去台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中评委。西北军的两次重大分裂--石友三叛变和韩复榘叛变都有石敬亭的因素,看来石敬亭为人比较跋扈。

         余心清:(1898--1966)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号称红色牧师。早年任冯玉祥部育德中学校长,开封训政学院院长。后任冯玉祥的秘书长,曾代表冯玉祥参加福建事变,任经委主席。抗战初期任第三集团军政训处长。46年奉冯玉祥、李济深之命携100万巨款到北方策动国民党将领起义,任保定绥靖公署设计委员会中将副主任等职。1947年,因联络美国领事馆,策动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起义,遭到国民党逮捕。1949年获释。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典礼局长,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国家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是冯玉祥连襟,女婿冯洪达少将曾任北海舰队副司令。

        秦德纯:(1893--1963)字绍文,山东沂水人。西北军的外来户。毕业于保定军校、北京陆大六期。曾任直系部队师长、军长,1927年被冯玉祥收编,任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兼23军长,集团军副总参谋长。中原大战后,被张学良收编,任29军总参议。32年任察哈尔民政厅长。1933年参与部署喜峰口大战获大捷,任北平军分会委员。1935年参与签订屈辱投降的《秦土协定》和策划华北自治,后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常委兼北平市长、29军副军长,参与镇压一二九运动。抗战后任军法执行部副总监。后任国防部次长、山东省主席。1949年去台,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熊斌:(1894--1964)字哲明,湖北礼山人。西北军的外来户。陆大四期毕业。1924年任国民一军训练处总监,少将参谋长,西北军、第二集团军总参议。1933年以北平军分会总参议名义与冈村宁次签定塘沽协定。后任国民政府参谋次长,1936年升中将军衔。抗战时期任军令部次长、陕西省主席。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市长,国民党六届中委。1949年去台。

        吴化文:(1904--1962)字绍周,山东掖县人。早年加入16混成旅,后就读北洋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国民一军韩复榘部下参谋。后任第二集团军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和团长张自忠均治军严酷,被合称为“张剥皮、吴抽筋”。29年随韩叛冯,任韩部手枪旅团长、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颇受韩信任。韩死后,于学忠将手枪旅改为新四师,吴仍任师长,随于学忠抗日,1943年奉戴笠命投靠汪精卫,任伪第三方面军司令。抗战胜利后,先任国民党新5路军总司令,后任王耀武部96军长兼84师长。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率部两万起义。建国后,曾任解放军军长,浙江省交通厅长,全国政协委员。

         郑大章:(1891--1960)河北静海人,西北军后五虎之一。陆大六期毕业,早年入冯部当兵,26年任骑二旅长,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骑兵一军军长。七七事变时任29军骑九师师长。后成为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