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旭荣:采取适应性对策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5:08:57
梅旭荣:采取适应性对策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发布时间:2010-04-20 15:05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  发 布:中国粮油网 作 者:周铮 赵洁
  • 中国粮油网讯:

      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当前西南5省罕见旱灾的“罪魁祸首”。而今春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区又出现低温霜冻天气,严重影响春播春管。气候变化使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认为,过去我们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是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现在还要加一个,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在以后的农业科学研究中要加入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梅旭荣说,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到203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
      
      气候变化了,农业布局和结构都将发生变化。梅旭荣强调,应该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加强对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
      
      举个例子,东北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到晚熟,其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肯定加大了。另外,上世纪90年代后,华南地区发生了5次冻害,虽然冻害强度不及以前,可为什么成灾了呢?原因就是受体变了,品种抗冻性下降。所以在选择品种时,不能单一追求高产,还要充分考虑品种的抗逆等性状,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最近30年,我国粮食作物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绝对损失量和相对损失量都是增加的,而气候变化还使粮食作物产量的波动幅度从100亿斤达到500亿斤。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作为农业生产安排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考虑。
      
      梅旭荣说,由此衍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品种的风险是不同的,要加快形成灾害风险区划;再一个就是在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快推进农业灾害保险的商业化进程。
      
      


    (责任编辑:许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