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投资名博(1)——周年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4:05:19

我收藏的投资名博(1)——周年洋(2)

(2009-05-20 10:55:08)                                 波段操作者不会深入研究基本面
                                                                                   2008-01-06

    不管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见面不谈股票的已经没有。不过,我现在只跟他们谈论投资理念、谈论如何研究公司,即使他们要求,我再也不推荐个股了。原因不是我不愿意把自己的成果与朋友分享,而是这样开始投资的人,入门就走了一条歪路。
    我从去年差不多一年的经历中发现,别人从我推荐的个股中能获利20—30%,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到30%以上,更别提坚守到翻倍了,随之而来的是希望我继续推荐股票。当然,我会让他们失望的。
    我买入的股票都是付出了相当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得到的。
    我通过实地调查、产品研究选出一个公司,再寻找所有跟这个公司有关的资料:相关图书(行业图书、总裁自传等)、新闻报道、研究报告、电视视频节目等,初步的研究要3个月左右,少量买进以后继续研究,又花3个月才能对这个公司有了如指掌,如数家珍的熟悉,得到一个估值并在安全边际处大量买进后继续监控,对这个公司发生的任何事件和相关新闻要思考一番,判断这个事情会给公司哪个方面发生影响。如此这般,要耗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比听消息、看技术图表真的辛苦百倍。
    那么对于这样的辛苦,谁愿意得到20%的收益就抛售呢?更重要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上,在自己能力和知识范围内,能得到这样的一个符合要求的公司并不那么容易,再说,作为个人投资者,不管是精力还是金钱都很有限的情况下,选两三只股票就行了,特别重仓的也就一只吧。作为价值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应该抱的态度是:不想拥有一只股票10年,你就不要拥有它10分钟。当然,不是说,你一定要拥有10年,但是在做出投资的时候要有这个态度。按照菲利普.菲舍的观点,卖出长期持股有三种情形:股票过分高估(我想如果现在的股票价格已经是三年后每股预期收益乘以30倍市盈率,我想那就是高估了吧。)、公司主业完全改变或行业进入衰退期、找到一只比手头股票更好而价值低估的公司。
    如此辛苦的研究,理论上应该获得更丰厚的收益,以我的经验实际上也是收益丰厚。为何能获得丰厚收益呢?因为辛苦付出的心理成本使得人的理性能够控制情绪,不去尝试波段操作。
    首先在研究时设立了目标估值,当股票涨幅达到30%或更多时,不会考虑做波段操作。其次,因为有研究的过程,有对公司的相当了解,即使暴跌也能战胜情绪的影响,继续坚持仓位。在心理上,也由于付出太多,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收获是不会轻易卖出股票的,更不会做波段操作。因为做波段操作的话,很有可能股票在你卖出以后绝尘而去,再也回不到你卖出的价位,那意味着你半年的研究和一直的监控被白白浪费,这样的损失,很显然是一个经历了辛苦研究的人承担不起的。第三、在中国,在个人能力圈内找到一个好公司相当艰难,付出了如此辛苦研究出来的公司,不敢轻易抛售,决不会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去尝试波段操作。
    但是我的那些朋友就不一样了。他(她)只是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如果运气特别好的话,在短期内(比如一周)就获益30%,相对他们的付出,那是多么丰厚的收益啊!我就是告诉他们要坚持到某个价格,他们也不会的,他们获得了收益,害怕股价回落,落袋为安是最好的选择,而且他们会想到我这里可能还有这样的股票。当然,我这里提供不出来了,这会让他们失望,甚至有一些朋友会按照报纸上那些荐股人士的要求看待我,以为我有好股票不和他们分享。这当然有损友情啊!费力不讨好,这个游戏不好玩。
    我从去年一年的经验看来,一个爱好波段操作的人,我敢说他(她)没有一只股票是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的。在市场中做买卖辛苦才能赚到钱的,凭什么在股市就可以轻轻松松赚到钱呢?如果不做研究,只凭消息和别人的荐股就赚到钱了,我想你确实是运气好,但运气女神会不会一直为你服务,那就天晓得了。靠天吃饭总是有点不靠谱吧。2007年A股投资者51%没有怎么赚钱,我想原因在于根本不做研究,更重要的方面是做了太多的波段操作,丢失了无数的好公司股票,又给国家上交了过多的税收,还贡献给券商不少手续费。
    不要想着做波段,多花点时间研究公司基本面吧,我想,那样的话,赢的概率会大大超过输的可能。
----------------------------------------------------------------------------------------------
自评:
    精选了周年洋的10篇文章,这是第2篇。
    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的文章有时候简直就是说到了自己的心里面。在投资生涯中找到这样一位老师,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