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的地方军---滇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16:30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商讨抗日御侮大计。会上,云南省主席龙云请调本省部队开赴前线参加抗战。滇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尤为蒋介石倾心,当即给予中央军序列六十、五十八军两个军番号。龙云返滇后将其原有直属部队4万余人暂编为3个师。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任卢汉为六十军军长,安恩溥为一八二师师长,高荫槐为一八三师长,张冲为一八四师师长。六十军于1937年重阳节在昆明誓师出发,徒步行军1000多公里,经贵阳到长沙。最初,统帅部把六十军由浙赣路运往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先头部队到浙江兰溪,南京已经失守,又车运九江改乘轮船到武汉,后开赴孝感、花园、武胜关地区整训待命。

  1938年3月,日军精锐的板坦第五师团和矶谷等第十师团沿平汉路南犯,企图攻战鲁南战略要地台儿庄,打通津浦线,控制华北地区,被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大军将其击溃,矶谷师团伤亡惨重,这就是抗战上著名的台儿庄大捷。然而,日军为打通津浦线,攻占战略要地徐州,又于4月间,调集最精锐的板垣师团、土肥原师团,共约20万军队,从正北一线直扑台儿庄。

  于是,蒋介石也调集40万大军云集徐州,布防正北一线,试图与日本决战,战线西起微山湖,东至郯城,绵延300多里。

  然而,用兵神速的日军却乘国民党军尚未调齐,便向南推进到台儿庄东北四户镇、兰城店一线,守军汤恩伯、孙连仲部节节败退,阵地吃紧,慌忙之中,蒋介石急调正在武汉整训的滇军六十军昼夜兼程赶往徐州。

  滇军就在这个危急时候开到徐州战场,归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指挥。孙连仲命滇军务必于4月24日以前,集结在大运河北岸的邢家楼、陶沟桥、蒲汪、东庄地区,作为第二线部队待命。

  当列车把六十军沿临枣支线陆续运抵大运河南岸的时候,1938年4月22日凌晨,一八二师已经过河,一八三师也大半渡过,而作为后卫的一八四师也正向这里运动,数万滇军将士只以为是向前线集结,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就在这个神秘而幽静的清晨中正隐伏着无限杀机,原来,早在21日,当防守左翼的汤恩伯获悉六十军在他的第二线集结,便连夜撤去前线人马,于学忠部见汤军撤防,害怕被日军分割包围,赶快向西收缩右翼,从而 在滇军正面形成一个大缺口,拂晓进攻的二三万日军潮水般地涌向缺口,而此时滇军挥然不觉,重机枪还驮在马背上,滇军连在大平原挖战壕用的铁锹都没有带……

  因左、右翼友军均已后撤,日军乘虚以步兵约两个联队5000余人,炮30多门,坦克20余辆,联合扩大突破口南犯,刚好与我一八三师在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一线不期而遇,继而是一八二师也与敌在集结地蒲旺、辛庄、戴庄接上了火。由于毫无准备,突然降临的战斗,致使毫无准备的滇军淬然与敌遭遇,许多战士连鬼子的模样都没看清楚,便做梦般永远躺在了鲁南平原上。

  整个战役一八三师先头部队潘朔端团首先与南下之敌遭遇。此时,敌军先头部队已占领陈瓦房,并向我射击,尹国华营长立即率队奋勇进攻,消灭了陈瓦房的小股敌人,抢占了陈瓦房。日军后续部队蜂拥而至,一面以炮兵火力阻挡我增援部队,一面派坦克10余辆随步兵将陈瓦房团团围住,尹国华率全营官兵与从四面攻人陈瓦房的日军激战,双方反复肉搏,战士们冒死勇攀坦克,怀抱集束手榴弹滚到坦克下与敌人同归于尽,就连素以 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军也为之胆寒,他们在日记中写道:"在满洲见识了猴子军!" "今日遭到了蛮子军的顽强抵抗!"陈瓦房一战,尹国华全营500余名官兵仅剩士兵陈明亮一人生还。日军始终未能攻入陈瓦房,由此为全军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鲁南台儿庄会战,滇军用血肉之躯抗击了敌人凶猛的进攻,前面的打光了,后面的又勇敢地冲上去。滇军中没有人因胆小而退却,也没有人因怕死而逃跑,只有战死。阵亡的第一八三师旅长陈钟书,在军中素有勇将之名,此次出征,就常对战友们说:"数十年来,日本人欺我太甚,这次外出抗日,已对家中作过安排,誓以必死决心报答国家。"严家训团连长黄人钦,在风凰桥战斗中阵亡,在其身上发现一封致新婚妻子的遗书,其中写道: "楼冠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台儿庄战役中,一八二师董文英团长战死,龙云阶团长战死,杨炳膨团长负伤后,提升陈洁如继任团长,陈团长又英勇战死;一八三师严家训团长战死,莫肇衡团长身负重伤后,在送往后方途中,坚决不过大运河,并以血衣蘸血在道旁石上书写:"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含怒怀恨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