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创新技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0:09:11
记叙文的创新技法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1、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败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须选择新颖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尽量选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材料。
一看到《运动场上》这一题目,学生便不由自主地描写运动员你追我赶,奋力拼搏的场面。如果我们写“观众为落后者鼓劲加油”,不就棋高一着了吗?只要运用发散思维,全方位思考,学生就容易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我曾以《钓鱼》为题,让学生写作。学生由于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A、妈妈为了筹钱 交学费,劳累过度,病倒在床。星期天,我去钓鱼,准备给妈妈补补身体。(表现母子之情)B、我是钓鱼能手,可大半天,才钓到两条鱼。我感到纳闷,向爸爸一问,得知一个月之前,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厂。(反映环保问题)C、 我偷偷地到王大伯的养鱼池到钓鱼,妈妈得知后,让我向王大伯认错,并给了钱。(表现母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D、几位领导干部利用公款钓鱼。(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其次,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农民炒股,老人练功跳舞,个体户捐资修路,干部深入基层体验群众甘苦,昔日光棍要上城里媳妇……这些材料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写入作文,它们便成了时代的缩影,读之,就仿佛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怎能不令读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学生要善于观察,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这样对写作大有益处。
2、 表现手法的运用。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
学生也要努力做一个高明的摄影师,要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选择角度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既可以正面描写人物,又可以侧面描写人物。正面描写时,又可以从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加以刻画。如赞美教师的作文,既可以写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正面)。也可以写老师忘我工作的情景(正面)。如果觉得正面描写较困难,就可以通过写老师家庭或个人生活表现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侧面)。《江老师的婚事》便是这样一篇佳作。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江老师“把学生看得比对象还重要”,所以三次恋爱,三次失败。文章写的是“私事”,表现的却是江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3、写作对象的选择。
学生生活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写作时对同学、老师、父母记叙得较多。因此学生在选择写作对象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写其他对象。如默默无闻的清洁工、身残志坚的残疾人 ,发挥余热的退休教师……
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异存同是指作者在选材、表现手法的运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要避免与他人雷同,追求独特的创造。
(二)逆向思维
曾有人形象地给新闻下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便是新闻。“狗咬人”是正常现象,人人皆知,没有写的价值;“人咬狗”是反常现象,前所未闻,新奇,具有新闻价值,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我想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现象”,岂不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废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天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见深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 A、妈妈给我买礼物。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 A、爸爸送我到医院。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 A、王老师认真上课。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 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提交者:Guest 在 2007-8-31 10:34:38
记叙文写段艺术探微

有的学生在作文时,非但写不出高品味的文章,还会陷入“没啥可写”的泥潭。原因很多,没有掌握写段的艺术是问题的关键。所谓写段的艺术性,大而言之就是运用一定的写段技巧来谋篇,小而言之,就是用一两个精彩的语段来增添文章的亮点——美文佳作大都具有这样的特色。
好的文章在重要语段的编排上都会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概括起来有引线模式、细节模式、想象模式、衬托模式、串珠模式。
引线模式指的是以某一具体的情境或事物为引线,通过一些简单的变化,领起主体部分的语段平面展开或纵深发展。情境或事物只起引子作用。在文章《这不是一颗流星》小浩波到医院探望阿婆的段落中,用阿婆病卧床塌的情境领起了三层文字:“阿婆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她(阿婆)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阿婆躺在那里,静静的,静静的”。第一处领起了阿婆身世的补叙和对她勤劳善良一生的赞美。第二处领起的内容有二:(1)细节描写,表现孩子与阿婆之间深厚纯真的友谊;(2)交待孩子要“熊皮手套”的原因。第三处旨在结束回忆,暗示阿婆从此卧病不起。段与段铺排开来,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细节模式指的是以细节刻画的手段来体现事情的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渲染某种情感。细节模式多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它可分为细节分解式和细节渲染式两种。前一种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作者巧妙地把反映毛泽东痛苦与矛盾的细节,分解安插在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细节都是写主席的悲痛,但细节从人物行动、人物神情、与人有关的物件等不同角度作分解,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暮春》一文则采用了细节渲染模式,用何梅苓的眼睛,对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渲染。文中三次写笑眼,除了勾画出老友见面的激动场景外,还突出了何梅苓历经坎坷,热情不减、开朗性格不变的乐观顽强的精神风貌。
想象模式也可称为触景生情模式,它是由见闻触发,通过想象的方式丰富内容。《曼哈顿街头夜景》第二幅画面,实际上只有一个特写镜头,却领起了三层想象的文字,把老人现在境遇与过去生活作纵向比较,把老人与周围事物作横向比较,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产生了“一叶知秋”之效。
其他如衬托模式(《战火纷飞中的白求恩》)、串珠模式(《大明湖》),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写段技巧解决的是如何将人事景物依托某种模式向纵深广博发展的问题。任何素材,只要把握好写段技巧,就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具体到文章某些关键段落而言,写段艺术被更为广泛的利用。对初中生而言,能够搭好文章的构架,又能写出一两个精彩的语段,文章就算得上是佳作了。那么精彩的语段有哪些标准呢?众所周知,精彩的语段基本上由以下因素构成:清晰的层次、简炼的语言、具体的描写、妥贴的修辞、变化的句式、恰当的技法、独特的视角……这里仅就独特的视角稍作拓展。
选取独特的视角对学生来说绝非易事,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思维训练。《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三拳的精彩描写,并不着眼于鲁提辖如何打,选择的却是挨揍者镇关西在铁拳下的反应、感受……这种逆向思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视角的选择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也可以是观察方法的,两者彼此关联。进行观察和思维的训练,是视角选择恰当与否的关键。
写段技巧训练是一种介乎小作文与大作文之间的写作训练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走出“没啥可写”的困境。 提交者:Guest 在 2007-8-31 10:35:14
写作技巧-记叙文的几种技法


1.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2.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3.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5.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6.详叙法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7.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提交者:Guest 在 2007-8-31 10:46:53
只需五招——搞掂中考记叙文


近年来中考作文多采用“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然而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考生把“文体自选”理解成了“文体自创”: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其实,生活中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神态各异,各具千秋,只要我们细细观察,艺术再现,作文就可以写得极具个性神韵。下面笔者就给给大家传授五招,帮助大家搞掂中考记叙文。
第一招 以形传神写肖象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人物,提起笔来,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物写活、写真,最重要的是写出他的个性来。比如鲁迅《故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文中作者对杨二嫂从头到脚进行了描写,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的肖像描写,不但做到了“神似”,还为情节增添了不少新颖和情趣。

  第二招 立片言尽显精神

  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言,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高明技法的赞誉,同时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比如孙犁《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先是用陈述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一个挑,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语言质朴鲜活,人物栩栩如生。

  第三招 洞幽烛微绘心理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世界,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我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这些传神的心理刻画,把阿Q的麻木无知和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鲜明生动,可见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第四招 小小细节传神韵

  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他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只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时,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人上一百,种种色色,要使笔下的“他”有别于任何一个另外的“他”,请突出“他”独有的个性化细节吧。

  第五招 正面侧面两烘托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比如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文中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又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艺术家,巍然而立。由此可见,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事件则场面灵活,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概言之,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那么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