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信 徐超 李漠 兰方:玉树震痛(新世纪周刊 2010-4-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5:47:00

玉树震痛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6期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9日 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大地震,以及正在进行的生死救援,将如何改变这片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净土 《新世纪》周刊 记者 贺信 徐超 李漠 兰方
  • 玉树震痛
  • 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生与死的距离,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拉大。

  4月15日,震后第二天,本刊记者抵达当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结古镇,就见证了这样的生离死别。

  之前的4月14日凌晨7时49分,一场震中位于县城附近的(北纬33.1°,东经96.7°)的里氏7.1级地震袭来。由于震源深度仅33公里,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在瞬间把刚刚进入黎明、约8万人口的结古镇乃至整个玉树州,重新推回到黑暗之中。

  救援队伍陆续赶来,赋予历经劫难者生的希望:

  仅15日当天,医疗人员就处理了2610名伤员,其中包括146名危重病人。这使得震后接受处理的伤员总数超过了4910人,其中包括846名危重病人。通过飞机和陆路等渠道,有468名伤员被先后转院至距离最近的三个省会城市西宁、兰州和成都。

  也就在这一天的16时30分,被确认的死亡人数达到760人,此外还有243人失踪。预计随着救援活动从点到面逐步铺开,死亡人数还会增加。

  4月15日18时9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达玉树坝塘机场。

  在当晚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席会议上,救灾各项任务时间表也正式出台。而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和防疫问题、灾民安置等,仍是目前的工作重点。

凌晨梦魇

  对于只有25万人口的玉树州来说,4月14日是一个黑色的日子。

  古代被称为西羌地的玉树州,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人烟稀少之地。这个总面积超过了山东和江苏两省总和的自治州,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仅为一人,密度还不足中国整体人口密度的百分之一。

  历史上,这一带虽多有地震记录,但由于人烟稀少,这样惨痛的损失前所未有。

  在7.1级大地震前大约两个小时,5时39分,当地曾发生过4.7级地震,后被专家认定为前震。遗憾的是,这次来自地壳深处的警告,被错过了。

  凌晨5点多,玉树县城以西大约100公里的隆宝镇,23岁的土族青年邓孝正在亲戚家的二层楼上酣睡,突然被一阵摇动惊醒。他意识到是地震,但没当回事,并未下楼。

  大约6时10分的时候,邓孝又沉沉睡去。直到被一阵更剧烈的震动打破梦乡,他才意识到,地震又来了。

  时间紧急,邓孝就用右臂打碎窗户,直接跳到楼下。天摇地动之后,这栋两层楼房幸运地安然无恙,但整个镇上,土木简易平房大多都已经坍塌。

  穿越惊魂未定的镇子,邓孝跑回家中,发现家人都安在,才松了口气。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右臂已经流血。4月16日,他辗转来到青海省人民医院,伤口缝了整整20多针。

  这次地震,夺去了邓孝姨妈的生命。但与玉树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上的江永生根相比,他仍然要幸运得多。这个同样23岁的藏族喇嘛,在刚刚过去的地震中,失去了全家八个人中的五个,包括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

  江永生根告诉本刊记者,地震时全家都住在一层的土木平房中。在5点多曾经被前震惊醒,但同样没有太在意,很快又接着入睡。地震再次袭来的一刻,整栋房子瞬间变成一堆瓦砾,他同时失去了意识。

  地震发生一两个小时后,在邻居的帮助下,他被救出。忍着腰部的剧痛,江永生根发疯地扒着面前的废墟,试图把家人救出来。

  不过,他很快绝望地发现,自己很难独立完成这一任务。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于曾经出家修行过的苏曼寺。在喇嘛们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地救出了两名家人。

等待与躁动

  玉树地震的现场,一度一片混乱。

  由于物资储备匮乏,当地备灾物质难以满足基本需求,供应紧张的状况十分严峻。4月15日夜,在县城灾民聚集的格萨尔文化广场以及赛马场,不少灾民只能露天过夜。每当运送棉被、帐篷的车辆进入县城,即有灾民尾随而至,要求立即发放。

  个别地点,哄抢救灾物资的情况时有出现。因为哄抢矿泉水以及食物,至少已有五人被警方控制。

 

  尽管加大了医疗急救物质的投放,但由于医疗条件薄弱,一直到4月16日,止血药、绷带等常用药仍频频告急。缺医少药,使得风尘仆仆赶来的外地医疗队伍难以按预期开展工作。在846名重伤员中,有468名不得不送往西宁、兰州、成都等省会城市。

  更加致命的,是整个灾区缺乏大型机械。本刊记者4月15日从西宁赶赴玉树时,目睹大型机械在平板拖车上,沿214国道蹒跚而行。总共830公里的路程,拖车却只能以不足40公里的时速前行。

  4月16日下午,当救援进行到第54个小时的时候,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陈光明提出最后一个要求:请尽量满足民族习惯,保持学生尸体完整。

  在他脚下,原来三层的女生公寓楼已经化成齑粉。预制板搭建的楼板一层层叠在一起,散落其间的是课本、玩具和架子床。

  现场参与震后救灾的青海省消防总队果洛州支队先后挖出四人,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共挖出两人。六名学生无一生还。

  从4月15日上午开始,高三学生代青永占和唐卓求搓就守候在废墟上。唐卓求措手缠念珠,由代青永占迅速拨动,两人一同默诵着“六字真言”。

  她俩手里握着一张废墟里面挖出来的照片,上面是四个如花似玉的女生。照片背后写着八个字:一生好友、生死之交。本来是祝福,不料一语成谶。

  学校和部队共同商定的善后措施,是切开楼板,挂上钢绳,由小型吊车一块块扒去,然后逐层清理。在此之前,救援队伍分别用生命探测仪和肉眼搜索废墟,并未发现生命痕迹。

  青海省果洛州消防支队支队长彭泽民解释说,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就是因为缺乏可用的大型设备。他们没有装载机,没有运输车辆;惟一一部吊车只有3吨,而不是救援强度需要的30吨。

  工兵团一位军官也表示,部队为求速度轻装前进,没有携带大型设备;而且照常规,这些一般由地方负责提供。

  “州长不是上午还答应,把职业学校作为救援重点区域吗?”校长陈光明嘟哝着说。

  一位在现场的喇嘛则告诉本刊记者,至少还有30多名学生,被埋在这片正在清理中的废墟之下。

大救援

  地震刚刚过去,玉树当地政府立即成立应急指挥部,武警和驻军开始抢运伤员。这里九成都是藏人,藏传佛教有着特殊地位,喇嘛们在早期救援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0岁的玉树县银监局员工扎西宋江也告诉本刊记者,地震发生不久,他就把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然后返回加入抗震救灾。先是自发组织,然后是单位组织,“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事”。

  幸运的是,玉树并不孤独。

  地震发生仅仅半小时后,青海省政府就召开紧急会议,安排和部署相关预案,并开通了西宁至玉树的航线运送救灾物资。4月14日8时30分,民政部启动四级应急预案,并派遣救灾司工作组奔赴青海。

  一小时后,距离玉树震区最近的一支救援力量—西藏昌都地震救援支队40人踏上救灾路途。中国地震局亦启动地震二级应急响应,以及西北地震应急救援协作工作机制。西北各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也立即赶赴灾区。

  时至当天中午,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国家地震局均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一级。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家地震救援队等“国家队”陆续赶往灾区。下午15时18分,从青海省西宁市出发的第一架救援飞机,安全降落在距离县城仅20多公里的玉树巴塘机场。

  当晚,在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补助5000万元后,中央财政又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4月14日19时20分左右,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就抵达玉树机场,实地指导现场救灾工作。

  14日晚,卫生部、发改委、农业部等七个部门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要求,各成员单位应千方百计抢救伤病员,做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除了政府部门,众多社会力量也纷纷汇入救援洪流之中。

  4月14日上午,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二级应急预案,紧急调拨10万元救灾金、500顶帐篷、1000床棉被和1000件棉衣。香港乐施会拨款200万港元,四川成都办公室及甘肃兰州办公室着手将包括棉被、彩条布、帐篷等在内的救援物资送往灾区。

 

  其他一些NGO(非政府组织)也在灾后第一时间展开行动。作为最贴近震区的民间组织,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残障人士医疗康复保健中心在震后一小时就开始了行动,倡议并呼吁全国各地NGO参与救灾及灾后重建,并为多家国际国内NGO提供相关信息。

  曾有过救灾经验的专业民间组织,如蓝天救援队、壹基金的救灾小分队、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民兵队等,也迅速赶往灾区。

道路的考验

  地震发生后,欧盟、日本、法国、俄罗斯、墨西哥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表示,愿意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援助,包括派遣救援队等。

  4月15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回应说,由于此次地震的范围和重灾区的空间都很集中,灾区各方面的救援力量,包括医疗队伍近万人,已经能够覆盖整个灾区的搜救工作。因此,即使国外救援队辗转抵达后,“恐怕也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此次青海玉树地震,由于震级和波及范围,均不及两年前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加上交通、通讯也未完全断绝,使得灾后的整个应急响应,有了显著的提高。

  震后,作为空中生命线的玉树机场,曾一度因为设备受损与外界失去联系。机场通往县城的道路,亦遭到破坏。幸好经抢修,这一高原机场顺利恢复运行,机场与震中的道路亦被打通。

  然而,该机场可起降的A319飞机,每架仅能搭乘不足150人,或者约13吨的物资,远不能满足震后的需要。更多的交通负担,都压在从玉树通往西宁的惟一一条陆路大动脉214国道上。

  不过,地震刚发生时,受滑坡、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影响,214国道的通行能力也一度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景占荣告诉本刊记者,地震发生当日,该厅曾派出五辆运输车开往灾区,由于路况十分不好,其中三辆在途中抛锚。

  4 月1 5 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表示,从15日开始,救灾物资的抢运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他估计,灾区救灾物资短缺的情况应该在两天左右能够基本得到解决,“各方面的物资是充足的,能够满足灾区需要。”

  据了解,目前已经运达和在途运输的棉衣12万件,棉被12万床,同时还有2万张简易床也已装运。15日,也请求军队支援,从西安空运10万人份的野战食品,同时组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五个省各向玉树地震灾区提供30吨方便食品。

  邹铭表示,这些物资一旦到位,会极大缓解当前灾区群众生活方面所面临的紧迫困难。

比汶川更艰难

  但相对于汶川而言,玉树地震面临的一个特有挑战,是高原反应问题。

  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坦言,由于灾区处于高原地区,对于专业救援队员以及搜索犬,都有一个高原反应问题。目前,很多救援队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个别队员甚至未上战场就打道回府。连搜索犬的搜索效率、效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另一个不利之处,是当地后勤保障条件非常有限。汶川毕竟靠近富饶的成都平原,一旦道路打通,保障能力就可大为提升。玉树虽道路可以通行,但距离西宁、成都都十分遥远,单程也需十多个小时,补给是场漫长的消耗战。

  截至4月16日18时,地震已经过去了近60个小时,救人仍是第一位的。毕竟,玉树幅员辽阔,搜救从人口集中区逐渐拓展到分散居住区,仍需时日。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救援人员的进入,加上需要安置的灾民达10万户以上,保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目前,当地夜间温度仍在零度以下,风沙也很普遍。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内不排除有雨雪天气,糟糕的天气会不会影响到道路通行,值得担心。

  此外,大坝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值得关注。

  经水利专家现场指导,加大抢险力度, 15日一度出险、位于玉树县城上游15公里处的禅古水电站,蓄水已基本放空,放水闸门启闭正常,险情已解除。玉树州其他水利设施震损情况仍在进一步核查中。

  4 月1 5 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青海省委宣传部王健处长表示,尽管并不清楚受损大坝的具体情况,但是他表示,下游灾民已全部撤到安全地区。

  从4月15日起,在线路故障修复和水电站初步排险之后,玉树县城已经部分恢复供电。由于当地并未联入国家电网,仅靠小水电站供应,在水电站正常运行能力仍存疑的情况下,即使有外地调入发电机组的支持,能否满足长期安置及重建需要,也是一个未知数。

  截至4月16日下午17时,官方公布的玉树地震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1144人,仍有417人失踪。其中,学生的死亡人数增加到了103名,另有12名教师罹难。

  藏人魂归天堂之路,通常从寺庙启程。在当地最大的藏传寺庙结古寺,正有源源不断的遗体纷至沓来。

  虽然死亡的阴郁仍在,但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急诊室,失去了五名亲人的喇嘛江永生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已回复平静。

  那一刻,在经过了不期而至的苦难之后,劫后余生的他露出放松的神情,红色僧袍映衬出的微笑有些羞涩。

  本刊记者张艳玲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新闻:
  • 玉树地震预示什么?
  • “等地震”荒诞剧
  • 地震遇难者
  • Google中国地震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36143&time=2010-04-17&cl=115&page=all
贺信 徐超 李漠 兰方:玉树震痛(新世纪周刊 2010-4-19) 张瑞丹 徐超 李虎军:玉树地震预示什么?(新世纪周刊 2010-4-19) 贺信:王华元受审(新世纪周刊 2010-7-19) 贺信:王华元受审(新世纪周刊 2010-7-19) 兰方:云南深度干渴(新世纪周刊 2010-3-22) 兰方 贾存斗:求解“入托难”(新世纪周刊 2010-7-19) 兰方 贾存斗:求解“入托难”(新世纪周刊 2010-7-19) 贺信:龚刚模案主角变配角(新世纪周刊 2010-1-11) 邓海 贺信:审判文强(新世纪周刊 2010-2-8). 贺信:武汉警方“打错门”调查(新世纪周刊 2010-7-25) 贺信:武汉警方“打错门”调查(新世纪周刊 2010-7-25) 贺信:“双开”市长许宗衡(新世纪周刊 2010-8-23) 兰方 胡雅君:“抱”来的孩子(新世纪周刊 2010-1-25) 汪旭 兰方:失业率再调查(新世纪周刊 2010-3-1) 兰方:云南一个山村的干旱纪实(新世纪周刊 2010-3-22) 徐超 陈竹:保卫黄河(新世纪周刊 2010-1-11) 徐超:旱灾慢性病(新世纪周刊 2010-3-29) 贺信 王和岩:争锋李庄案(新世纪周刊 2010-1-11) 宫靖 徐超:紫金矿业污染再升级(新世纪周刊 2010-7-19) 刘京京 徐超 于达维:疫苗安全链(新世纪周刊 2010-4-5) 李漠:王家岭矿难悬念(新世纪周刊 2010-4-5) 李漠:悲情王家岭(新世纪周刊 2010-4-12) 徐超 郭惟地:毒奶粉重现(新世纪周刊 2010-2-22) 徐超 张冰:汀江蒙难(新世纪周刊 20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