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去了?科研诚信缺失产生的问题,大多仍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44:24
计世深度报道:无信用者终出局
文章来源:科研诚信缺失产生的问题,大多仍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 时间:2006年07月26日
从黄宏生(左)到顾雏军(右),当老总们因为企业诚信问题落马的同时,科研诚信缺失产生的问题,大多仍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自2006年初起,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中“丑事”迭起,汉芯、方舟被曝光;黄宏生、顾雏军等带有社会警戒性意义的经济案件尘埃落定,中国学术界、企业界陷入集体性反思中,由于诚信缺失,社会正为之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 美国“萨班斯法案”生效,将给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带来挑战,而国内已经披露和正在发生的科研腐败和企业欺诈,使中国产业环境面临学术界和资本界双方面的挑战。 7月15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简称YOCSEF)在北京召开“如何保障学术诚信”的主题论坛,包括倪光南、胡小明在内的国内著名科研工作者、社会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层、业内媒体记者齐集一堂,“学术腐败、企业诚信”问题成为会议焦点讨论问题。 “黄宏生资产转移和侵吞案”以黄宏生被判6年监禁而告一段落。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对顾雏军课以30万元罚款,并永久性禁止其进入证券市场,并且顾雏军还将被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有关人士认为,顾雏军有可能面临着极高量刑。 与顾雏军类似的还有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前院长陈进,因为汉芯造假,陈进涉嫌骗取国家科研经费逾亿元;北京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磊也因涉嫌挪用国家863巨额经费被媒体揭露,而陷入丑闻漩涡。 7月15日,就在黄宏生与顾雏军先后被罚中间,美国“萨班斯法案”生效,在美上市的44家中国企业迎来严峻考验。根据该法案,上市公司CEO和CFO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提供不实财务报告者,不仅可能被处以10~20年监禁重刑,还将面临着100万~500万美元的巨额罚款。而其中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更是让中国企业领导者备感压力:根据该法案404条款规定,所有在美上市企业都要建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记录不仅要细化到诸如产品付款时间等细节,还必须对重大缺陷予以披露,这意味着所有的内部工作流程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对任何一个工作行为都要做到有案可查,企业监控必须落实到员工层面。 诚信缺失导致的学术界和资本界恶意欺诈案件多次发生,促使法律制定和执行趋于严格和严厉。在7月15日的YOCSEF论坛上,针对上述事件,某上市公司总裁有感而发:“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诚信已经出现问题,国内的上市公司中,造假的不在少数,如果严厉追究,可能有90%的董事长都要被请进去!” 当道德约束已经无法遏止诚信缺失现象的扩大时,社会需要更为严厉和完备的法律体系,来杜绝众多造假欺诈者可钻的空子。参照萨班斯法受争议但最终仍得以实施的现状,中国学术界和资本界也在呼唤中国版本的萨班斯法。 上篇:科研腐败大力惩治 学术腐败惩治需从严 作为“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中最大笔投入,“方舟三号”项目获得了科技部划拨的1538万元研发资金。在“方舟一号”和“方舟二号”获得巨大荣誉之后,“方舟三号”的研发活动无声而止。 曾热心推动国家在该项目上投入的著名科学家倪光南院士对方舟科技停止“方舟三号”项目极为痛心,他表示,方舟事件与汉芯学术造假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他认为在“方舟三号”获得的科技部1538万元经费中,方舟科技“估计最后只用了100多万元,我不敢多说,所以至少还有1000多万元的经费没有用完。” 这1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去了哪里,倪光南院士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有媒体质疑方舟科技将科研经费挪用于中关村软件园方舟大厦的建设,以及向包括李德磊在内的少数公司高层发放巨额工资,李德磊对此说法矢口否认。但倪光南告诉记者,虽然还不清楚方舟大厦的资金是从何而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方舟与汉芯类似,都是欺骗了国家。 官方调查后确认,陈进主持的“汉芯”系列芯片研发存在严重造假和欺骗行为,并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地方和中央等多方专家和政府部门。有人士评论,陈进以摩托罗拉芯片伪装成“汉芯”,手法并不高明,却能顺利通过专家鉴定,让人匪夷所思。 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揭露说:“纵观各种鉴定会,有几个通不过?又有鉴定会最后不是鼓掌通过,宣布成功?”这位专家告诉记者说,“现在少数专家对这种鉴定会基本上属于‘一请即去,拿钱走人’。只要你有一点名气,你可以经常去挣这个钱,只是在讲话的时候,不要过激,也不要一句不讲,讲究平衡就行了。”中国工程院某院士告诉记者,科研机构项目申请之后,如果得到数位专家认可,基本上政府是予以放行的,而且钱也比较容易拿到。但是在经费发放之后,缺少监控体系,钱到底怎么花,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由此,科研项目成了少数科学工作者向国家有关部门套钱的重要途径,一旦国家经费发放,有关人员就可以从中分成,用科研经费买车买房,科研经费私人化的现象较多。我国现在科研经费年投入已达数千亿元,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如果打量科研经费被不正当占有,没有转化为科技进步的动力,后果可能很严重。更让人痛心的是,在争抢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学术环境被破坏,诚信缺失,后果会更惨不忍睹。 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统计,国内著名高校有相当部分都已经传出有学者涉嫌学术造假或腐败,而被点名或被质疑卷进学术造假或学术腐败的学者教授,不下百人。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认为,学术腐败和企业欺诈的本质一样,而前者更加隐蔽,后续危害性也更大,甚至会使中国未来的几十年受到影响。胡小明认为,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愈演愈烈,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员,其科研作风和严谨态度,已经远远比不上老一辈科学家。 2006年3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外公布了20起在科研申请和学术论文中弄虚作假的案例。在这20起案例中,当事人为了达到申请科研经费的资格,竟然虚构个人信息、抬升个人职位,甚至在学术论文中大量造假。公布信息透露出,政府职能部门对这些学术造假者的处理,显现人治色彩和随意性,处理结果通常因为造假者“在核实过程中能主动承认错误、积极配合、态度诚恳”,而仅仅给予“内部通报批评和撤销已获资助的项目”等轻微处理。同时,由于通报名单并不显示造假人的单位和姓名,只是否定单项科研项目,而造假人员在其他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申请上,是否会加以限制,不得而知。很明显,如此学术腐败的处理案例中,中国不仅缺乏有效的法制体系,也缺乏足够的道德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