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35:00
我的中学
2007-01-25 13:54:34
大中小
我的中学

我读中学的时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年,文革虽然刚结束,但文革的遗风还在。升上高中,还是评选加考试的。进入县重点中学的三个人同学,就是评选进去的,并不是他们学习成绩优秀,一个是女同学,身高优势,体育有特长;一个男同学,讲故事有特长;另一个是非农。我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无缘上县的重点中学。
那时候,有一种说法: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当时公社正好在我村(那里叫“大队”)办了一个中学,学生来自邻近的几个村,我就进了这个中学了。其实这个中学不是完整的中学,那一届只有两个班,只是借用村小学的两个教室,校长还是小学的校长,老师有的是从是其他学校调来的,有的是刚中师毕业的,有的就是小学老师“原地选材”,学校环境非常差,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来自邻近的村,最远的有十公里左右,一般的有三至五公里,也有近的一公里以内,除了远的在学校住宿,大多数学生都是以“走读”的方式,也就是早出晚归。我家离学校大约三公里多,一年四季,不管是阴雨烈日,早出晚归。中午放学回家,吃了稀粥又走路到学校了。
我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全校百名学生,没下过第三。在班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因此选班干时,几乎获得全票当选班长。学习上,经常受到老师、班主任的表扬。
那时我们中学的学制是两年,就这两年,我们搬迁了四次学校!真有点抗战时期的游击学校味儿。
初时因为是借村小学的教室,半个学期后,决定在一个山坡上新建一个中学。那个山坡满山是荔枝,因而得名“荔枝根”。那地方车开不到,只能走路。新建的校舍是单层砖瓦房,没有多少经费,一砖一瓦、一砂一石都是我们学生劳动肩桃出来的,所以我们那时的劳动特别多,课程表中每周有两个下午的劳动,课程表中虽然有体育课,但体育课全安排了劳动,有时是一整天的劳动。课桌椅要翻山越岭到很远的山区去抬,来回就是一整天。那时建校的情景,看过电影《决裂》的人就知道了。班主任还算关照我,挑砂挑石时,总是安排我这个班长做“记数”,也就是能找个树根坐下来划“正”号,算是班上唯一不用做苦力的“上等”工作了,我想一定会有不少同学会羡慕我,甚至是妒忌。我出来工作后没忘记班主任的恩情,每年请他们吃饭,畅谈旧事。
刚建成“荔枝根”这中学不久,上级又把我们这村的中学和另外一个村的中学合并了,成了一个乡级的中学。第三学期开始,我们就到了更远的一个村中学上学。这里的中学,同样是借当地的小学教室的,由于离家远了,不再是早出晚归,开始住在学校,这是我第一次离开了家。这学校也没有象样的校舍,我们是住在一座学校旁边被没收了的地主旧宅院内,女生则住在学校旁边的简易瓦房。
那年刚恢复了高考,我们开始文理分科。学校为了能多几个考上,或者不至于“光头”丢面子,从两校合并后的三个班中挑出十一名“尖子”,组建一个“尖子班”,我是其中之一员。没有教室,我们尖子班的教室便是租借附近农场的小仓库,这个小仓库,仅可放下七八张课桌,没有窗户,上课时只好打开大门透光,黑板也是临时挂上去的。后来又来了几个“复读生”,实际我们这尖子班总共有十四五个人。
这教室算简陋吧?更简陋的是,连电也没有!晚自修,是用煤油汽灯照明的。不知道城市里的朋友见过这汽灯没有,用煤油,要打气的,外形象马灯,体积要大得多,但亮起来比1000瓦的灯泡还要亮。我们这帮同学,都来自农村,都很穷,但贫富差距很小,学习都很自觉,思想也很单纯。我们那时学制是五二二制,到了高中,也大都是十五六岁,复读的年纪要大一些。我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和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那时男女生的楚河汉界是十分分明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从没和女同学打过招呼,更没有说过一句话!
高中的两年,劳动极多,可谓是“半工半读”,临近高考那一年,还要去采松果、拣粮。好的是那时的学费很低,就是十元左右的学费,有的还先欠着,学校食堂非营利的,不赚学生一分钱,是代加工的性质,我们是带米到学校,每斤米交加工费几分到一角,早餐是白粥,午晚有米饭和少量青菜,油很少。十五六岁正是生长发育高峰时期,一份饭是四两,许多人感觉还是饥饿,有些人经常“加盅”吃八两甚至是一斤二两的!老师的伙食大概是每月十二元左右,很多老师的工资也只有四五十元,有的甚至是三十多元,那时我想,要是我参加工作工资能达到七十元就好了,没想到后来到了七百元还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单纯的思想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这么厉害,有点可笑:)
最后那学期,我们又搬到了新的校舍,那是独立新建的学校,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建筑,环境条件有所改观,住宿是两人一铺,刚搬进时教室宿舍还弥漫着石灰味,我们就在这参加了高考。那时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高中生毕业,升学率非常低,只有百分之三四,一间中学能考上几个就不错了,能考上可算是百里挑一了,不少中学还是“光头”的。我高中毕业那年,只有十六岁,年纪和现在的初中毕业生一样,全校高考上线只有四人,我是其中之一……
几年后,我出来工作了,分配在异乡的一个卫生院。高中的同学各奔前程,很多已失去联系。高中毕业七年后,我回乡倡议并组织了首次高中同学联欢会,通知所有能联系上的同学,还邀请了部分老师,大多数同学还没结婚,我还是光棍。分别几年,一见面,大家都觉得成熟了许多,有许多感慨,好象有说不完的话,同学情、师生情溢于言表。首次的同学聚会,我们一直联欢过了午夜……。
聚会后,我叫同学们留下通讯地址,当时没一个有私人电话的,还不知道手机,BB机为何物,通讯录上的电话,都是单位的办公电话。我编印了学友通讯录,还写了一首诗,寄给每一个能联系的同学,包括没有参加联欢的同学。
这诗后来有人还谱了曲--
献给战友的心曲
同窗两载,
你我并肩同战壕。
忆往昔峥嵘岁月,
寒窗风雨度春秋。
莫道治学艰难苦困,
自古道:有志者事竟成!
曾记否?
我们携手战斗,
还有那--
方寸教室之陋!
当我们握别的时候,
送首歌儿献给你--我的战友
但愿这支歌儿,
象一朵浪花,
常常跳跃在你心头,
这浪花带给你友情的回忆;
这浪花带给你战友的问候;
这浪花激起你登攀的勇气;
这浪花冲掉你的苦闷与忧愁!
啊,战友!
这浪花冲掉你的苦闷与忧愁!
别离七年,
你和各奔南北走,
念战友重温旧梦,
背井思旧崔人老。
莫道现实冷酷无情,
有道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怎能忘?
我们书信往来,
还有那--
联欢赤水游!
在我们分手的时候,
写一首诗献给你--我的战友
但愿这首诗,
象一束火花,
常常燃烧在你心头,
这火花带给你友爱的温暖;
这火花带给你创业的劲头;
这火花燃起你青春的火焰;
这火花永远在你心中常留!
啊,战友!
这火花永远在你心中常留!!
亲爱的朋友,
我们衷心地祝愿你:
爱情甜蜜!
功成名就!
待到你成功之时,
我还要为你举杯祝酒!
愿时光可倒流--
让我们永远手拉着手!
后记:
曾经的往事,如歌的岁月,像流水般远去。重拾记忆里的碎片,总有一些让人回味……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自己的孩子也已读高中了。人生已过半,感觉现在的一代,比我们那年月要幸福百倍。童年的梦,充满着未来的憧憬;中年以后的梦,多是往事的追忆。有人说:在憧憬和追忆之间,就是人生。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人生易老,青春不再复还!人生啊,就是如此的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