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什么凝聚人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6:00:47
今天,中国什么凝聚人心? 

中国是个无固定信仰的国家,从古到今最大的问题常常是缺乏全民族的共识……今天互联网开启了民间的智慧,但这些漫溢的智慧应释放于何地,社会又该如何吸纳,如何用这些智慧点燃照亮我们前行的火把,又如何汇集这万缕清流为浩荡江河?

智慧本身并无力量,智慧的力量源于凝聚,凝聚的民意无论如何是难以被忽视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个体分散的小智小慧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并合理释放,否则就是有了10多亿的自由发言的聪明人—中国人的智商本就不低,无数的智慧相互抵消,少有共识,汇集者一,过耳者万,也不能充分形成民众的力量,也仍然建设不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就好比10亿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

民众的力量在于合力,合力的关键在于共识,不论这种共识是自发的,还是被“忽悠”的。民众的合力是惊人的。100万的点击量和1000条比较一致的留言量足以反映民意并引起政府重视。更有甚者:一群举着锄头的农民可以颠覆一个政权;一窝蜂地群众运动可以使一个国家天翻地覆;每一个民众内心对动荡的厌倦、对个人利益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推动一个国家30年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大潮!

然而,民众的合力又是难以形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期待的。从历史上一盘散沙的民族多次在抵御外族入侵中失败的血泪教训延续到今天以股市里散户被反复欺侮为代表的惨痛现实足以为证。

真的是“落后就要挨打”么?满清治下的中国落后于日本,但宋落后于元,明落后于清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表现相当复杂。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学习的一诗、一文。

诗是秋瑾的《感愤》“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抒发了对民众力量难以凝聚的愤懑。

文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印象最深刻的是其结尾:“散乱的谈话当然没有什么议决案。” ——苦难的人民是如此的无助哟!用鲁迅先生式的话语就叫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可惜建国60年了,“谷贱伤农”的老问题还是没有能根本解决,可见其根源决不像课本上讲的“三座大山”那么简单。)当然,真的到了揭竿而起的程度,力量是巨大的,日后,不正是《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农民及其子孙,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感召下,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成长为革命的主力军么?

可惜,中国就不能摆脱这种一乱一治的极端“折腾”的历史周律的宿命,非得指望英明的帝王,带领我们,用鲜血的代价完成一次次彻底颠覆的过程么?若干年后,再指望下一位英明的帝王?

民众难以形成合力,权贵利益集团却刚好相反!因为有“利益”做最好的粘合剂,“绝对权力”做最好的保护伞,国内国外,不分地域,不分党派,相互勾结,祸国殃民,游刃有余。

今天的中国正面临这样的困境。

30年改革开放,财富增长了,但保障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没有解决,权力仍然无法制衡。民众的利益仍然是股市里的散户一样朝不保夕。

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的自组织能力仍然很差,所有工会和行业协会都对上依附,唯一能组织起来的倒是一些难以评价的“打砸抢烧”行为。

在精神层面,我们曾经短暂热衷的“超英赶美”、“解放全人类”、“造反有理”的梦破灭了,对利益至上的信仰也出现了疑问,但我们仍然“拿不出一个为全国人民共尊共信的东西来”(钱穆)。“多难兴邦”是因为灾难能团结人心,还是因为灾难能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呢?中国能不能“不难”而团结而“兴邦”呢?

西方人提出了自由、民主、人权,不管是否完美,民众得到了实惠和一定的权、利保障,我们的官方却只能遮遮掩掩,欲说还羞,而民间,网络上倒有人自己对民主、人权等一概打倒,真是让政府乐也乐死了。

——更可笑的是,有人攻击“自由、民主、人权”国家之处竟是这些国家到处“干坏事”。嘿嘿,可不只有我们才“慷国民之慨”,干自己勒紧裤腰带支援“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穷哥们的傻事么?“自由、民主、人权”都是对内的,因为只有自己国民的利益至上!

今天,也许我们唯一的共识地就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我们到底提什么来展现我们的理想境界、来凝聚人心并且与全人类共同分享呢?有的口号太遥远(**主义),有的口号太古旧(孔老二家的坟我们都掘过了,再捧能捧到哪去),有的口号太空洞,有的口号太虚伪,有的太左,有的太右,所有的口号连我们自己都不太信,只是听起来很美!(比如以人为本,怎么听都好像NOKIA的广告词)

有没有什么大家都信服的“好东东”呢?如果没有,我们就得承认,也许我们有10多亿的聪明人,但在整体战略上,我们还是一个缺少大智慧的国家!

也许我们都在期待中,毕竟一个人活着和一个国家的崛起总归都是需要这么一点儿精神依托的!

……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向着法西斯蒂开火,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唱下去?

(在追求智慧的路上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