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创办的道场--东林寺(景观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35:16
这一方净土 · 景观篇
文章来源: 东林祖庭   浏览次数: 10823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杰,交通便捷,寺距九江城南三十余里,有105国道与寺擦肩而过直达南昌。

横看东林
东林寺位居匡庐一分支山脉中,登高远眺,若龙挂长空,跃然欲飞,故相地者谓“倒挂龙格”之地。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白水常流。唐大书法家柳公权曾写下“流泉匝寺”四字,盛赞此寺之妙。原寺内建筑恢宏,兼之布局合理,避阴抱阳,松竹密植,石径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气爽,心旷而情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间净土之神韵。
东林寺建成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不久就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南方佛教中心,隋朝以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开山祖师慧远大师也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

侧看东林
十届三中全会后,宗教部门请果一法师回东林寺住持。果一法师为净宗祖庭的中兴殚精竭虑。如今的东林寺气势恢宏博大、巍峨峻拔,宛然而成梵刹,祖庭重光,人天共叹。
1993年,果一上人发愿启建48米的阿弥陀佛像,发愿不久,果一上人遽而往生,继任住持传印大和尚接续此项事业。经过十年的酝酿,在传印大和尚和代住持大安法师的领导下,东林大佛基础工程、大佛铸造相继开工建造,诸佛欢喜,龙天护持,海众响应,实乃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之盛事,东林祖庭亦必成为世界净业行人心驰神往的道场。




东晋元兴元年(402)七月,远公集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一百二十三人,于东林寺般若台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其所依据的经典是《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无量寿经》所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是远公及莲社诸贤共修的纲宗。远公以及莲社其他同伦,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远公禅定中三次见佛。刘遗民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足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

远公由入三昧→见佛→往生,形成其净业修证的脉络路向。远公之念佛,以信心契入,着重凝观禅定,入三昧境界,即可随宜应物,显现妙境,终能见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坚固皈命西方极乐世界之愿心,命终得以上品往生,此即远公禅观念佛之要义。

远公这种别具一格的念佛思想与实践,在当时的佛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净宗在中国生根广被,作出了重大贡献。古印度净土教在中国传布伊始,尽管有《佛说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译出,然人们尚持观望、试探的态度,有没有阿弥陀佛?遥远的界外是否存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疑虑一方面要靠经典圣言量化解,另一方面,人们更希望有一种验证。这种验证,对净土教在中土的传布,关系重大。远公值此之际,以渊博的佛学造诣,以精勤专志的修持,向中国佛学界提供了这种验证,不仅是一人的验证,而且是莲社作为团体的验证——莲社123位同仁,或禅定中、或在梦中、或在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与佛典所记载的无二无别。

远公以一代佛学领袖的德望向世人作出的验证,震撼着中国广大信众的心灵,为净土教在华夏的流布,注入了巨大的动力。中国人从此建立了一个永不倾覆的终极目标: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生死之苦,亲证穷玄极寂的自性如来。同时,远公以自己的佛法实践昭示:惟凭自力坐断生死殊不容易,应自力他力并重,皈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方是了生脱死的稳妥道路。远公对中国民众的这种贡献,堪称如来使者,真报佛恩。

由慧远大师倡导的东林莲社的净土征信,对华夏民族来说,乃惊天动地的大事。华夏文明中超越性意向受惠于净宗文化至深且广,并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哲学、艺术、建筑与生活方式中。后世净宗祖师大德亦仰慕效法莲社之风,结社念佛。诸如,善导大师为远公之大德所感召,特往江西庐山瞻礼莲社道场,于净业轨范更无疑惑,身心豁然得解。省常大师启建净业社、宗赜禅师立莲华胜会、截流大师起三年结七念佛等,继踵接轨,绍隆莲风。在当代,结社念佛亦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莲风普扇。由此而生信发愿,成就往生者,亦不啻河沙。远公大师的德业,与法界同在。伏冀净业行人仰继远公之悲愿,信愿持名,矢志安养,与远公大师同为莲池海会之胜友。



虎溪三笑
据传说东晋时,东林寺主持慧远大师在寺院深居简出, “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逾越寺门前的虎溪。如果过了虎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吼叫起来。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大师谈得投机。送行时不觉过了虎溪桥,直到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视大笑而别。这个“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为历代名士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至今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都源出这则传说,宋代石恪亦曾绘《虎溪三笑图》,可惜已经失传,现图为1935年所刻。

六朝松
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虬枝盘结、树影婆娑。传说此松为慧远大师亲手所植,本名为“罗汉松”,因植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故称“六朝松”,有人亦将它誉为“庐山第一松”。据传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兴衰息息相关:寺兴树则荣,寺衰树则枯。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当知中华国运绍隆,东林祖庭亦必道场再兴。

莲 池
东林寺前有莲池一方,白莲朵朵,清波凌凌,绿叶田田。传说,此池始为东晋名士谢灵运所凿。谢灵运(385—433)是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人称“谢康乐”。他才华横溢,高傲自负,对慧远大师却“肃然心服”,要求加入莲社,慧远大师以其心杂未准入社。谢灵运虽未入莲社,却在东林寺内翻译经文。其间,他帮助东林修建了“莲池”。池中白莲,古称“青莲华”,中外驰名。公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圆将莲种带到日本,并大弘净土教义,力扬东林之风,青莲花亦开遍日本国。1992年,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将莲种回赠东林寺,杨成武上将也为刚刚修复的莲池题写了“莲池”二字。至此,“青莲华”又重新盛开在东林祖庭。

聪明泉
东林寺玉佛楼后,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访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慧远大师指泉赞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侯聪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聪明泉”。唐太宗曾手书“聪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亦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后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现在,许多到东林寺览胜的游客都要饮上一勺“聪明泉”水,寄托了人们追求智慧的美好愿望。

神运殿﹒出木池
传说在东林建寺之初,慧远大师为筹集木材而发愁。一日,远公寐至夜半,梦中忽见一位自称“庐山之神”的白须老人对远公言道:“此处幽静足以栖。”这天夜里,天空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时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涌出了许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远大师的燃眉之急。这都是慧远大师诚心鉴于天地,德行有感于神灵,故有此神助。后来,慧远大师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为“神运殿”,涌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东林寺的主要佛殿,高十九米,进深24米,总建筑面积386平方米,是一座宏伟的仿宋建筑,建成于1989年,全殿共有大小金身佛像七十余尊,匾额为赵朴初所书。


译经台﹒文佛塔
译经台是天竺高僧觉贤在东林寺翻译经文的地方。觉贤,是意译名,本名佛陀跋陀罗,简称佛陀跋陀,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17岁出家,以精通禅律驰名。他于义熙四年(408年)来到长安。初与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甚为融洽,后因学风、师承不同渐有分歧,为罗什门人所抨击,被迫离开关中。在慧远大师的邀请下,觉贤加入了莲社,并在东林寺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六十卷《华严经》即译于此地。同时,由于慧远大师的崇高威望,觉贤得以顺利恢复名誉。为了回报慧远大师,他将随身携带的五粒宝贵的佛舍利葬于东林寺北后山,并建上方塔供奉。可惜的是,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庐山时,上方塔毁于一旦,现塔为1998年重修,改名“文佛塔”。

远公塔院
远公塔院在东林寺西侧,供奉有慧远大师墓塔。慧远大师,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大师的家族是儒学世家,他幼而好学,玮璋秀发,博综六经,尤好《老》、《庄》。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他21岁,本要与博通经学的范宣子共隐。由于南北战争,道路阻绝,南下未成。听说道安法师在太行恒山传教,便与弟一同前往。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毅然出家为僧。慧远大师修行研佛,译经著述,弘法讲道,其学问人品为人称赞,是佛教界公认的领袖。他建立了东林道场,与高僧、贤士123人结成白莲社,精进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开中华净宗一脉,被尊为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院”,又因其墓塔叠石如荔枝,故又称“荔枝塔”。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坏,现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




罗汉堂
东林寺旧有五百罗汉阁,宋开宝九年曹翰下江州,调发巨舰十余艘,尽载金帛,将东林寺五百罗汉置其上,归至颖川。现五百罗汉堂为1987年后重修,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为东林寺重要佛殿之一。重塑的五百罗汉为泥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十八高贤影堂
慧远大师不但精通释、儒、道三家奥旨,而且高谈博辨,广交天下高僧、贤士。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慧远大师与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罗,名士彭城刘遗民、南阳宗炳等123人,在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立下誓言,共同结为“白莲社”(简称“莲社”),虔心念佛以期同登西方净土。123人中,有18人修持精进,德高望重,世称“十八高贤”。后人为纪念他们,遂以石镌刻18高贤影像并建堂供奉,是为“十八高贤影堂”。








山顶闭关房

这一方净土 · 道风篇
这一方净土 · 远公篇
东林寺网络部       敬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