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后30年(0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2:58:46

唐山大地震后30年

中国接受救灾外援的历程 (5)

 

  匆匆30年过去了。回首往事,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历经磨难,千回百转,蓦然回首,一个大写的“人”字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树立起来。


  今天,每每论及国际问题,我们听得最多的、各大媒体不厌其烦重复的一个词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经常指的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乃至文化全球化,而实际上救灾行动也具有鲜明的全球化色彩。灾害影响的跨国性、防灾减灾技术突破的跨国性、救援行动的互补性和合作性、救灾主体的国际性,都说明国际救灾行动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30年来中国与国际救灾援助的关系历程,会使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有更深刻的体会。30年前的历史条件、政治氛围、国际环境和人们的观念都不可能让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当自力更生被人为提高到极至的时候,闭关锁国实际上已悄然而至。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发现,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实际上既有利于国内救灾和重建,也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1996年,文化名城丽江遭到地震的严重破坏,但在全世界的关注和支援下,丽江很快再现了“隔水为邻”的风貌。

  从国内角度看,国际救灾援助不仅是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抵御灾害、减轻损失的需要,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可以有效帮助受灾地区抗灾和重建。多一份援助,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灾民少一份饥寒之苦;多一份救济,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多一份援手,就意味着有更多受到威胁的生命得以延续……从国际角度看,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既表明中国重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借助一切力量减轻灾害对民众利益的损害,也表明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的开放姿态。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积极主动争取和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并不等于完全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相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言,国际救灾援助毕竟是有限的,比如1991年华东水灾时,就有外国分析家指出,安徽重建家园至少需要9亿美元,而当时安徽接受的国际援助还不到5千万美元。今天,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那个年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也必须赋予“自力更生”新的内涵——她蕴含的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但与接受外援并不矛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争取和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

  图为香港华光功德会(左上)、世界宣明会(右上)、英国救助儿童会(左下)、红十字会及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右下)向我国灾民捐献救灾物资。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掩卷沉思:匆匆30年光阴流逝,不经意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这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正是有了这种转变,我们才可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开始重新认识世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外遇到急难,受到一位过路老者的救助。事后年轻人感激地说:“我该怎样谢谢您?”老者微笑着回答:“不用谢我,小伙子,以后你见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帮人家就行了。”

国际救灾援助和被援助的关系是否亦同此理呢?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大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其中最大的成就可能莫过于一个大写的“人”字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树立起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和谐社会”的观念今天已深入人心。尽管我们为这个仅有一撇一捺的简单汉字历经磨难,付出了非常昂贵的代价,但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人”的深刻含义,把“人”放在第一位的时候,过去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中国将因此拥有充满希望的明天,而世界也会因中国的改变而更加美好。

(《世界知识》杂志2006年第14期 作者: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