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梅调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13:30:39
著名书法家梅调鼎 童吟芳 余麟年     梅调鼎,字友竹,晚号赧翁。道光己亥年(1839)生,长期定居慈城。晚年迁居三北杜湖岭解家,光绪丙午年(1906)逝于斯。享年六十有七,墓葬杜湖旁。
    梅调鼎先生年轻时曾应科举考试;但由于他的书法不合当时官场上的要求,被取消了考试资格。从此,终身不求仕进,凡遇到官场中人,他就远远地避开了。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梅调鼎先生自从绝意仕途后,便忘怀得失,以发愤作书而自勉,来磨灭应考时的耻辱,故生活极为清苦。他终年累月地闭门练字。每天清早起来,用大笔悬腕作小楷百来字后再吃早饭;每当天寒冰冻,先生常常衣衫单薄,穷得三餐饭也难以维持,但他家总是生着一盆火,上面放着一盆水,目的是防水冰冻而不能练字。在大雪纷飞之日,先生常常把双手插进雪堆,待两手冻僵后奋笔疾书,一直要练到两手发汗为止。先生有句名言:“朝夕磨砺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九”,他深深知道,避寒辍暑,一曝十寒,“乃书家之大忌也”。所以,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以此为乐。
    梅调鼎初学颜体,对颜体竟达到乱真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刻意临摹二王(羲之、献之)书法,旁及诸家;又在博采众长的同时,不断创新,独树一帜,笔势开放,气韵洒逸,结构严谨。中年后掺入欧阳询笔法,化圆为方,笔力挺拔;
    晚年潜心魏碑,笔势转浑雄。先生主张用笔在于“圆”、“断”二字。“圆”是指笔势在字的转弯处要圆转流畅,毫不勉强;“断”是说笔画要在意连的基础上笔笔断开,干净利落。所以先生流传后世的楷书笔力浑厚,逸而不浮;而行书则潇洒自然,可谓出神入化。
    梅调鼎先生品德清高,不慕富贵与名利,在清代书界传为佳话。
    同邑钱罕先生,字太希(1882—1950年),书法卓绝。与山阴任堇叔有“浙东二妙”之称。据说钱罕本名钱富,少年时曾求教于梅先生学书,梅先生见其名流俗,说:“贪财思富,沽名钓誉者,岂能成大业乎?”太希领诲,即易富为罕,兢兢于书,并遵照梅先生的“内含情操,外发意气,可以心悟,难以言取”的学书要求,改变了以前专门摹拟造作,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终于自创一体,成为有名的书法家。
梅调鼎壮年时,一度名噪浙东,声望日增。许多官吏、富商纷纷慕名而来,登门求字,曾有“为求友竹字,愿出万两银”之说。反映了当时的盛况。但先生对此深恶痛绝,为了不使自己的笔墨作为他们在肮脏交易中的“商标”,都一一拒绝,并在自己的大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此联反《陋室铭》之意,含义深刻,不卑不亢。求访者见了,只能望洋兴叹。从此,官僚富商等就不
再登门求字了。
    象这样一位有名的书法名家,死后竟无葬身之钱。“往来皆白丁”的亲友两手空空,无力资助,在为难之际,有人建议把先生生前丢弃的二大箩的废字和草稿一一拼凑,拍成照片编成集子,取名《赧翁集锦》送到上海出版。印刷厂老板看到这本既不象拓本,又不象墨帖的大小不一、真草混杂的字书,竟拒绝接收。后由几位生前墨友捐钱自筹印刷制帖,在上海以每本大洋陆角义卖,竟然抢购一空。故现存梅先生的字帖,是极不完整风格不同由几十年写成的字句拼凑起来的,在当前碑帖中最为奇特。表面看来虽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但它不受情意和时间的制约,集成了先生各个阶段的哀乐兴叹的作书神态,从一斑中反映了先生生活各阶段之书法大观和艺术造诣。故日本书法学会研究梅先生书法者,凭着分析字的势态,能够了解到先生的喜怒哀乐,加之其内容之丰富多彩,被称为字帖的珍品。
    梅调鼎在世时,慨叹怀才不遇,不合时宜,常常愤世嫉俗,用研墨挥毫,以泄积郁。但他临池自娱,书艺日精。宁波阿育王寺整修时,梅先生写了许多匾额楹联,皆甚精致,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早年,在慈溪县曾多次发现过梅调鼎先生的墨迹,大部分都是楹联、屏条、堂幅之类。先生书法造诣之深,为后人所钦仰。特别是现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他曾在五十年前的《东方杂志》上发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介绍并推崇了这位生前不很出名的杰出书法家,遂使梅调鼎名闻海内外书坛。
    目前定居美国的俞慰三先生,把梅调鼎、钱太希二先生所写的两对楹联,赠给美亨佛利尔美术馆。该馆“游客众多,经年不绝,两先生之名迹,得公之异域,俾世界咸得瞻仰,亦盛事也”。慰三先生称梅调鼎为“人品书品,并重遐迩”,是对梅先生最好的总结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