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居建筑规制 沿袭中原古老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3 21:06:31
闽南民居建筑规制 沿袭中原古老游戏

    闽南本系古闽越地,但现在居民多从中原迁来。唐初由南安割东南地置晋江县,为泉州府之附廊,所以古代建筑,多沿中原古老建筑物以及有关资料来看,闽南住宅主要的大约有如下几种。


    较早的住宅建筑,以土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墙壁用硬土夯实,俗称“土栋撞”这种“土栋撞”最简单的只用硬土夯实,多取红壤粘土渗以粗砂拌合夯成。也有取旧厝地渗杂着瓦砾土拌以壳灰夯成。此材料以城镇居多。真正讲究的“土栋撞”是采用三合土,即用红壤土,粗砂和壳灰按一定比例拌和之后用以夯墙,讲究的还加糖水,用这种三合土夯墙筑墓建造古城堡十分坚固,留存至今的明朝墓,有的甚至比混凝土还坚固。建“土栋撞”的房屋要使用墙模板和撞子等工具,过去农村建屋,邻里帮助,把墙夯到一定高度,上面架木梁钉桷支,再盖上粘土烧制的瓦片,安上门窗,便可安居了。不用“土栋撞”的也有采用土坯,即用红粘土或田土“土结模”印成坯块,干燥后待用,比较讲究的渗入石灰拌和称为“灰土结”。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内外墙用泥灰浆抹平,也就成为可以安居的民房了。这种土木构的房子俗称“土扛员”,是较早的时代闽南城乡普遍居住的房屋。


    闽南民宅除土木结构以外,还有一种砖木结构的住宅建筑,用粘土烧制的砖块砌筑墙壁,竖上木柱架上木梁,钉了桷枝,然后在桷枝上安上一层薄片,在上面施以薄土浆,再有次序地安上瓦片和瓦当,这是“皇宫起”的规规制,无论宫庙或祠堂,一般都是三进三开间形式,由山门正殿和后殿组成,带两廊或不带视规模而定。而典型的民居大厝也是由下落,中落和后落组成,亦即三进三开间,两边再带护廊,其规制与宫庙相同。所以说正规的三落(三进)大厝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宫起”。唯一的差别是规制较小,随着时代发展,“皇宫起”的民居也从三开间发展到五开间大厝。房间增多,但规制形式仍然保留古制。


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古建筑有大小不同的规制,一是进深与梁(员)的架数,自七架至十三架员,二是开间,由三开间至七开间,现分述于后。


    七架:即主屋正厅脊员前后各有三支木梁,连中脊梁合计七支,俗称“七架”,这是闽南民居最普遍之规制。这种民居一般没有大房部口,也无后房。但较大规制的七架,勉强留出一个“部口”。


    九架:即正厅的木梁连脊梁计九支,有部口即无后房,留后房即无部口。


    十一架:正厅连脊梁共十一支,有部口并有比较宽大之后房。


    十三架:连脊梁计有十三支大梁之多,为最宽敞的古式住宅,有宽大之部口及后房,并有一条后房巷通往大后厅,护廊七间一厅六房,一般民居建十一架大厝已够气派,极少十三架大厝。


    开间:俗称间格,正统古式大厝为三开间,后来人丁兴旺,则多建五开间大厝,至于七开间大厝的民居少见。


    附属建筑:除正屋之外,尚有下列附属建筑。


    护廊:也称护厝,传统古民居为两进三开间两边带护廊,护廊五间,一厅四房,多作厨房及贮藏间之用。
    南厅:俗称倒向,即在庭院与大厝相向之处,按大厝之规制建三至五间房,成一字形,与主厝相向。如带护廊,则房间增多。


    照墙:也有不建南厅而正对大门建一赌墙壁者,俗称照墙,照墙正对大厅处略高,墙口大书“福”字嵌于中央,以兆福气。


    角脚楼:古制五开间大厝,常在大房边房的部口位置上加盖小楼,过去由于旧观念影响,角脚楼不得高过厝脊,所以往往比较低矮而少。


    榉头双层:近代以来风气渐开,古体五开间大厝的两边榉头建为两层楼房,以后又把榉头连下落建成两层楼房,成为后面仍是古式大厝的中西合璧异形房屋。


    除以上按传统规制的古大厝外,还有比较简朴的单落厝和丁排厝。单落厝即一进(落)古厝,前面一字平墙,正中大门,进大门有中间天井和两边榉头,天井以上即为正厅及房间。单落厝有三开间和五开间两种。丁排厝乃一字形平屋,三至五七间不等,开门见路,不带围墙,属最简陋之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