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委组织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12:12:05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但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日前,我们对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基本情况及现状
  近年来,县委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使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通过逐步调整趋于合理。全县336个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24人,占7.1%,大专文化205人,占61.1%,中专文化53人,占15.8%,高中文化54人,占16%。35岁以下的202人,占60.1%,35?45岁的129人,占38.4%,46?50岁的5人,占1.5%;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大专以上文化的8人,占0.7%,高中文化444人,占40.5%,初中以下文化643人,占58.7%。35岁以下103人,占9.4%,35岁至45岁的431人,占39.4%,45岁以上的561人,占51.2%。从文化、年龄结构来看,乡镇干部的结构趋于合理,而村级干部文化、年龄结构较以前有所改观,逐步向合适的结构发展,但整体来看,仍显文化偏低,年龄略大。
  2、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人员冗肿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变。近几年来,通过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大力压缩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全县共清退临时雇请人员369人,分流富余人员704人),乡镇干部形成了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责任明确的局面,在岗的干部工作量增加了,人人头上有了压力,闲着不干事的人少了,踏实工作的人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人多了,有效地防止了互相扯皮、拖沓懒散的现象。各乡镇也相继实施了村级人员精简工作,以人口、土地和村级可用资金等为标准,采取定编制、定职位、定人员、定待遇办法,实施村支两委成员交叉兼职,采取村主任兼任文书、村支书兼任村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兼任村委会成员,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村里其它职务相互交叉兼职等形式,共精简各类人员1600多名,初步改变了过去村级机构多、人员冗肿、经费负担重等现象,在全县着力构建了精干、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3、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县委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工作水平、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采取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学研结合、长短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仅2002年共培训乡镇干部887人,村干部2450人。通过教育和培训,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利用乡、村两级领导换届之际,对领导班子进行大力调整。经过调整和强化培训,村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偏弱现象得到改善,创业精神强、致富能力强、工作合力大的领导班子呈上升趋势,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较好的班子354个,占64.6%,一般的班子153个,占27.9%,差的班子有41个,占7.5%。乡村领导班子能较好地贯彻上级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沙塔坪乡党委、黄家台村党支部、燕窝村党支部等一批省、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从现实看,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与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要求不适应。全县3/5的村干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5岁以上的村支书、村主任所占比例达51.2%,这种年龄、文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力不从心。农村工作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时时要求村支书翻山越岭,进家到户开展工作,年大力衰,力不从心,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思想观念滞后。有相当部分村支书(主任)思想仍然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死死抱住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严重,总是用过时的眼光、过时的观念、过时的标准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是工作水平较低。部分村支书(主任)干工作还是凭热情和干劲,靠过去的实践经验、靠过去的条条框框,因循守旧,不善变通,不能创新,对上级政策或指示当成“收发室”,照抄照搬,根本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所创造,不能捕捉发展机遇。导致任职多年,无所建树,村里面貌没有多大的改观。四是领导方式单一。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有相当部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低。有的农村干部反映,现在是“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有些干部感叹现在工作“行政命令不行,思想工作不灵,物质刺激少钱,法制管理没权”。无论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处理突出事件上,总感到办法越来越少,工作越做越被动。有的甚至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局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2、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浮在面上,热衷于坐办公室,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不愿把自己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不少群众反映,现在的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融洽感情,除非象“农业税”等硬性任务,平时基本看不到。有的基层干部即使下去了,也只是起到传话筒、留声机的作用,上面开了会、下了文,带着精神下村,给村干部交待一番就打道回府,把工作交给了村干部,自己不参与。在指导群众的生产上,开会号召的多,具体指导的少,出现了问题,指责的多,帮助的少,与群众之间没有融洽的关系,因此不能了解到群众的要求和真实的思想,把不住问题的症结,从而导致基层群众中的遗留问题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发展为重大的信访、集访问题,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同时,调查中发现在基层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普遍反映现在的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资料多、事务多,不少工作任务停留在纸上,落实在数字上,总结在报告上。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搞花架子,好大喜功,喊大口号,做大文章,搞大形式,办事做决策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想问题办事情不以群众的意识、利益和承受能力出发,往往是为个人出政绩,求升迁,急功近利。
  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太稳定。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状况不佳,不安心工作。一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没有什么干头,也干不出什么成绩,做农村干部无望,以至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比较差,国家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难以全部落实,村干部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享受不到任何待遇,现行的养老保险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特别是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村干部越来越难当,大到税费征收、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小到邻里纠纷、村民吃喝扯撒拉,村干部都得管,上面的各种检查、评比、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都得村干部去落实,村干部对农户又不能动用行政命令,遇到不讲理的群众,村干部往往感到十分为难。用他们的话说是“上头压,下边骂,哪里有我说的话”。实行承包制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由领导型转变为服务型,村民中流行这样一条顺口溜:“土地到户不靠你,大事小事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来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村干部思想上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以至于工作干不下去,造成村干部自御担子的事屡见不鲜。
  4、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缺乏。主要表现在农村村级后备干部来源不足,相当数量的村几乎没有后备干部,有的村有几名后备干部仅仅是挂名而已,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平时没有加强教育培养,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村中特别是贫困落后山区农村的一些年龄轻、素质好、能力强的人都通过各种渠道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他们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村干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二是村主要领导对培养后备干部有抵触情绪,怕后备干部抢了自己的位子。三是村里工作的实际困难打击了年轻后备人才当村干部的积极性。四是部分乡镇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只重视现行村级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忽视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指导。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建议制订出台《村干部选拔使用条例》、《村级规范化管理章程》,以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为原则,有效地指导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便基层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完善选任机制,推行群众参与评议、干部共同推荐、主管部门审定、党委集体表决、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群众公评、干部公推、部门公审、党委公决、社会公示”制度,落实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大胆探索和尝试“两推一选”、公推公选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做法,在选拔村支部书记时实施“两票制”(群众信任票、推荐产生支委候选人;党员投票选举支委成员),以扩大党支部成员产生的竞争度、民主度和群众公选度。二是要统一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财”标准。我们认为,在坚持德、才为先前提下,加上“财”,即村主干要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切合实际的一条村干部选拔途径。三是要拓宽选拔渠道和视野。要运用立体思维选拔任用村支书(主任),可从机关干部中下派、从邻近的先进村选调、从外出务工经商的经济能人中回引、从乡镇企业的党员干部选派、从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从复员返乡的退伍军人中启用。这既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又可以发挥人才的潜能,还可以改变贫困村面貌。
  2、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当前,必须把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干部素质提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多途径锻造农村干部的水平。一是提高学历水平。通过与大中专院校、成人学校联合办学模式,改善乡、村干部学历层次低的状况,力争在一定时间内,大部分乡镇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大部分村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中专以上。二是加强能力提升。以县乡党校为基地,建立农村干部轮训制度,重点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农业知识、法律法规、WTO知识等,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开拓视野。有计划地选派农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取经,学习发达前沿地区的先进观念、科技和管理经验。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制定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目标,对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档案,定期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队伍。五是建立考核制度。通过考试和考核,对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将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在五年内对全体乡村干部进行一次轮训,努力使农村干部做到明政策、会管理、懂技术、灵信息,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3、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干部队伍。一是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统一投保的途径和标准,确保投保的连续性,实行县、乡、村、个人四级负担,使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步入长期、稳定、有保障的投保渠道,解决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村支部书记(主任)工薪制。实行绩效挂钩,坚持镇乡统筹,按月定期定额发放工资。根据土地、人口、经济总量、集体可用收入等要素,在年初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核定,一般应保证村支部书记(主任)月工资在300元以上。村其他干部工资由村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大小确定。三是建立完善村支部书记(主任)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支部书记(主任)全年工作目标量化为若干具体内容,实行“三挂钩”:即与党建工作目标、村级经济发展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挂钩,年终由乡镇党委进行考评,对连续三年前三名的支部书记给予重奖,建议上级部门拓宽用人渠道,把一些长期从事行政村工作,且成绩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录用到乡镇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个别特别优秀者经上级党委考察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使他们确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工作有奔头;对连续三年后三名的自然淘汰。县委每三年进行一次“十佳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十佳示范村”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励村干部事业心。
  4、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当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支部、村委会议事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说了算,切实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充实村务公开内容,要及时准确地公布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村民关心的重要事项;大力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将有关政策法规、年度发展目标、乡镇财政预算、干部任用等方面作为公开的重点,将政务公开同乡镇领导班子考核结合起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三是日常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如首问制度、重大事项向党员村民小组通报制度、财务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驻村管理办法、村级零接待制度、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逐步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加大干部调整力度。要结合农村后进支部整顿、培育先进村典型、三级联创、两学两带等活动,优化班子结构,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淘汰没有实际本领、工作不力的乡村干部。同时,积极把能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年轻干部选用机制。再次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要多管齐下,形成干部监督的整体合力,把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等组合,建立健全监督网络,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的培养教育、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中。同时,要完善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分层次定期对乡镇班子成员和村班子成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交际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走访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等途径获取信息,了解其八小时之外生活中的思想品质表现,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对人民负责的意识,自觉地把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完成好、发展好,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