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1:31:32

对信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诚信二字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两种境界的统一。一种是诚的境界,一种是信的境界。诚的境界与信的境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总体上二者是一种互促互补的关系。信用有两种:一种是软信用,一种是硬信用。软信用是依靠道德支撑的信用,硬信用是依靠法律支撑的信用。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信用的品格是指信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品性和特征。由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所以信用的品格也具有多重性。在社会转型期,由于规则体系的不断变迁,必然会导致以规则为行动预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盛行;此时,信用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信用重建的过程,并且信用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键词:信用 研究 建设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发展等方面。在《光明日报》、《农业经济问题》、《战略与管理》、《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gssgw007@sina.com

一、诚与信

诚信二字联系在一起,表达的是两种境界的统一。一种是诚的境界,一种是信的境界。诚的境界与信的境界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总体上二者是一种互促互补的关系。

首先,诚是根基,信是枝叶,诚与信互为涵养,诚中有信,信中有诚。诚就是诚实,不自欺。《礼记·中庸》中写到:“诚,自诚也。”信就是讲究信誉,信守承诺,不欺人。一个人要想做到不欺人,首先必须不自欺。只有忠于自己的本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才能最终取得他人的信任。相反,一个不忠于自己的本性、表里不一的人,就不可能忠实于他人,也就不可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子》也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所以,与人交往,不自欺,以诚为本,才能最终做到人不欺,信于人。另为,由于信的基本要求是诚实不欺,忠于他人。所以,有信的人,必然言行一致;而言行一致的人,也就是一个诚实的人。《说文》解释:“诚,信也。”“信,诚也。”这里用信解释诚,用诚解释信,也表明诚与信是不可分离的。

其次,诚是个人品格,信是社会品格。诚是以自己的本意去展现自我,信是以别人的规范来约束自我;诚主要立足于个人道德自律,信主要靠社会制度和法律来约束;诚体现的一种个人评价,信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个人的诚延伸至社会就是信,社会的信反射于个人就是诚;诚是个人境界,信是社会境界。所以,诚是立人之本,信是立国之本。

再次,诚张扬于自然经济,信张扬于市场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一是人们的交往范围小,人群流动性也相对较小,所以,言行不一的人就容易被人们发现。二是由于分工与交换的不发达,信的张扬本身就缺乏厚实的经济基础条件。这两方面的原因将导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诚的张扬将超过信的张扬。但市场经济刚好相反。由于分工与交换的发达,以及流动性的增强,为了使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有效配置,客观上要求信应有高度的张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达有力促进了经济信用的飞速扩张;反过来,经济信用的扩张又有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二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分工和流动性的增强,使得社会从“熟人社会”变为“陌生人社会”,增大了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为了有效防止人类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这时,靠制度约束比靠道德自律更为有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信比诚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第四,诚建设应注重软,信建设应注重硬。目前,诚信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诚与信既是两个层面又是互相联系的范畴,所以,抓诚信建设,必须既要抓好诚方面的建设,又要抓好信方面的建设,但对二者的建设方式应有所区别。对诚而言,应立足于软开发。一是从手段上讲,应注重运用教育、自律等方式;二是要注重长期性;三是要注重一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四是要注重综合性和系统性,要注重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对于信而言,应立足于硬建设。一是从手段上应立足于制度和法律的硬约束;二是从时间上,应注重时效性;三是从程度上,应注重猛烈性;四是要注重重点突破,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二、软信用与硬信用

信用有两种:一种是软信用,一种是硬信用。软信用是依靠道德支撑的信用,硬信用是依靠法律支撑的信用。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首先,二者具有不同的目的体现。软信用的目的是人,是实现人自身道德的完善。在我国古代,信用本身就是道德的内涵之一,信用建设的实质更多的是体现为实现人自身道德境界的升华。硬信用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于物,是通过信用手段获取更大的利益,具有深刻的功利性。硬信用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了广泛发展的形式。

其次,软信用体现了一种价值理性,一种人生的目的追求和价值标准;而硬信用体现了一种工具理性,一种谋利的手段和工具。

再次,软信用是依靠道德进行自我约束,有还是没有由你良心评判,承担的只是良心责任;而硬信用是依靠法律进行强迫约束,有还是没有由不得你自己,你必须承担实际的后果。

第四,二者并非具有同一性。有软信用并非一定有硬信用,如有些国有企业的老总,从私人道德角度出发的信用可能很充足,但就是借银行的钱长期不还,这就是硬信用严重不足。同样,有硬信用并非一定有软信用,如有些人生意场上的信用法律意识很浓,但并非就一定个人品德高尚。

第五,二者的主体要求不同。软信用的实施主体是个人;而硬信用的实施主体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

第六,二者具有不同的生长空间。软信用具有内在性,生长空间是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硬信用具有外在性,生长空间是外在的现实世界。

正因为信用有上述软硬之分,所以,信用建设也应有软硬的区别。正确的应对策略是:用软手段建设软信用,用硬手段建设硬信用。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用慢火“温炖”;而对违反法律的失信行为则必须采取强硬措施,“严打”不仅是必要的手段,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信用的品格

信用的品格是指信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品性和特征。由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所以信用的品格也具有多重性。

首先,信用具有政治品格。信用的政治品格就是指信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反映出的特征和功能。从政治角度看,信用是立国之本。《左传》以信为“国之宝”。孔子也说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吕氏春秋》有:“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惟信乎!”这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行为规范应该真实无妄,才能使社会保持稳定;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本性相符合,不能反复无常,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生活有序地进行。

其次,信用具有经济品格,即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所呈现出的特征和功能。从经济角度看,讲信用是进行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并且也是谋利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工具,体现了深刻的效益性。在我国古代,讲“信用”历来是对“良贾”的一项基本要求。《周礼·地官·司市》中载:“贾民禁伪而除诈”。另外,《礼记·王制》中也说:“布帛狄来表粗不中数,幅广不中量,不鬻市”。从实际情况看,讲信用的经济功能是多重的。首先,信用是经济生活的润滑剂。据研究,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落后都与缺少信用有直接相关性。其次,信用具有简化复杂的功能。信用通过承诺的履行,消除了风险,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选择空间。再次,信用本身也体现为一种资本。经济学家赫希认为,信用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公共品德;社会学家科曼也说,信用是社会资本形式,可减少监督与惩罚的成本。第四,信用为经济资源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进行最优配置提供了可能。信用本身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使经济资源可一定程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次上立体交叉式的综合配置最优化。

再次,信用具有文化品格,即信用在文化层次上所反映的特性和功能。信用文化品格的核心是体现为一种人格境界的追求。信用不仅是立国之本,也是立人之本。《春秋彀梁传》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无信,何以为言?”信用作为人格追求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信,即仅仅表现为自我的表里如一,信守承诺;第二层次是中信,即不仅要求自我守信用,而且能对与自我有关联的人进行信用的促生;第三层次是大信,即个人信用将完全服务于全社会人类整体利益的目标,这是一种个人信用的真正升华,这种境界将成为信用人生的最高追求。

信用的上述三种品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三者的立足点都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当然,三者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三者的表现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在一个道德社会中,信用的人格功能将显得尤为突出,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的经济品格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的选择应是:既要突出信用的政治品格,也要充分重视信用的经济品格,同时,信用的文化品格也应得到合理体现,应做到三种品格的有机统一,实现三种品格的均衡协调发展;应坚决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信用经济品格的畸性发展,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信用品格可有不同的重点追求;目前,我国信用的经济品格已呈恶性化,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铲除经济生活中的信用毒瘤,已刻不容缓。

四、信用的建设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转型期,由于规则体系的不断变迁,必然会导致以规则为行动预期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盛行;此时,信用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信用重建的过程,并且信用的重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信仰是信用的引导。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是一种普照的光。崇高的信仰是引导信用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信仰的缺失必将导致信用的萎缩。如果人生的价值都已没有了正确的界定,又何谈信用二字。相反,如果人生有高尚的追求,信用也就有了巨大的支撑力量;这时,即是生命本身也会成为信用的代价,又岂能让区区“小利”所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怀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信仰,用自己的生命为党为人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这是何等的壮烈。所以,有些人与其说是没有信用,倒不如说是信仰走进了死胡同。

文化是信用的实质。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家,农民文化无不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农民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表现在人生态度上的“务实求验”和“索求型”的价值取向。面对无情的自然界,农民的办法是“抢种抢收,不收就丢”。再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地千年百易主”,“家里有病人,不得不信神”,“看客下菜碟”,等等。所有这些谚语虽然有多方面的涵义,但骨子里也深深渗透着一种机会主义的情结。再如农民的多神式崇拜,深层也在展现着一种机会主义的底蕴。所以,信用中国的打造,其实质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铸,这是一个充满痛苦而艰难的过程。

道德是信用的根基。信以诚为本,诚是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信本身也是道德的内涵之一。人有德必有信,人失信必缺德。良好的道德涵养是信用充足的依靠;同时,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也为信用的生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营养环境。所以,整合信用的过程,也就是整合道德的过程;加强信用建设,道德建设更为基本。

制度是信用的保证。制度是游戏规则,而信用是遵守游戏规则。所以,信用与制度有着直接联系。制度本身为信用奠定了行动预期的基础。所以,好的制度也就是应能为信用产生丰厚收益预期的制度;否则,改进制度也就势在必行。同时,改进制度应当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让无信用者付出高昂成本;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助于良好信用秩序的尽快建立,也才能有利于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的尽快改善。

秩序是信用的结果。秩序就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秩序提供人们稳定的预期,也减少了人们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良好的秩序是人类分工制度的有效保证,而这种分工制度又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有用的知识。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信用。有了信用,规则得到了执行,秩序也就有了保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秩序的稀缺,与信用缺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中国呼唤信用,改革呼唤信用,这是建设秩序中国的根本需要。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

e-mail:gssgw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