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技术观的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7:54:32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源于教育心理学及其随后与教学技术的逐渐整合,起源于美国的有关教学设计的构想从一开始就与教育技术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种有关教学设计的教育技术观将所有的教学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概括在一个作为系统的设计模型中。在这一专业领域中,存在着设计者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一种联合,而这种联合的关键应当是一种泛技术观。所谓设计的泛技术观是指依据一定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开发和运用各种产品形态的媒体与技术,以提高学习与教学能力的系统化的实践知识。对于教学设计而言,这种泛技术观不仅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设施及其应用有关,它更包括了最新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在技术中的体现,以及用以实现确定的教育成果的系统设计过程,与个体学习者和学习者小组一起工作的步骤、方式和策略、测量与评估技术,以及从学习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的多样化模型的开发等“软技术”、“过程”技术或建模技术,等等。这就使得那些原先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应用从有关教学、学习和人的行为研究与理论中产生的教学原则去开发培训教材的教学设计者,能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需求出发将理论、模型与技术整合起来开展工作,并将基于技术的环境作为他们进行设计的实验室。事实上,也只有从关注技术与多方面因素的关联的泛技术观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发掘技术的潜力,而不至于因传统理念的束缚造成对技术的降格使用,并由此造成改革理念的滞后与改革成本的浪费。
我们认为,在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技术,尤其是智能化的高新技术的今天,泛技术观的确立有助于克服对技术的两种误读:其中一些人认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可以不依赖于技术而引发改革;另一些人则认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应用会自然而然地导致变革。事实表明,今天的社会是高度依赖技术的社会,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不仅使人类昨天的梦想得以成真,更重要的是这些高新技术自身正蕴涵着需要我们去认识、去领悟的全新的理念,因此在着眼于技术的物理层面的同时,我们必须从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经济、科学、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揭示技术的内涵,发掘技术的潜力,在重视技术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发掘隐藏于其后的新理念使其得以彰显,形成新的改革理念,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变革的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大量设计与开发智能化的认知工具,创建促进有效、高效学习的学习环境,架设有助于多方位参与和社会协商的交流平台,以彻底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文化以及相应的组织方式与学习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学设计与技术(Instructional Designand Technology,IDT)领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发展通常总是受欢迎的,因为它能带来新的能量、新的思想和对创新的关注。然而,在力促发展与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防止仅仅将新技术作为一种时髦,作为惟一的关注,却忽略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改进人类学习方式的新思想、新理念以及对于新技术的创新性的应用。我们应该像威尔逊(BrentG.Wilson)所说的那样,应该在获得很多严峻的教训后,从这一领域中学到很多智慧,即必须在学习有效性的境脉中考虑技术的使用,必须使学习的结果符合一个更大的社会的内在价值,否则技术创新只能成为一种过度受到膜拜的东西。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两面性。为此,教学设计者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克服器具中心论,克服狭隘的技术控制论,确立起以人为本、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泛技术观。在技术的应用中必须考虑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目标的实际需求,识别技术行之有效的方式与途径,寻找并发现技术与各种学习理论的有效结合点,同时在两者的交叉中彰显新的学习理念并设计开发相适应的新技术、新模型。显然,技术的发展最令人激动的事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由它发起创立的新的思维类型及其对于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的冲击。对于技术的这样一种认识,对设计者和学习者双方都具有潜在的重大意义。
总之,我们认为,根据泛技术观,技术的硬软两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它们在互相关联中共同作用于以促进学习为宗旨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发展。我相信,对教学设计专业这样一个研究定位或研究视角的关注与考察将有助于比较准确地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征及其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