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音箱的200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06:26:02

多媒体音箱的2005

长云 @ 2006/03/04   作者: debug     出处: www.peripc.com

  2004年年底,我们写了一篇后来轰动比较大的文章——《我的2004年2.0新品音箱流水账》,对于2004年市场上的2.0音箱做了一个全面评点。到了2005年底,很多关心本站的朋友都纷纷向我询问,我们是否还会推出它的续篇——《我的2005年2.0新品音箱流水账》?

  我们确实有这个想法,但我们也很犹豫。因为2005年的2.0音箱市场远不如2004年来得丰富多彩。而且从整体上看,2005年的整体市场变得十分混乱且前景不明。这一犹豫,就犹豫过了2005年。

  不过,总评总还是要做的,而且我们也确实想对2005年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发表一些从来没有表达过的看法。不过这一次,我们不会仅仅说2.0音箱。我们要全面回首一下2005年的市场发展。当然,还是那句老话,所有这些观点,都不过是个人的研究与感受,对于未来大趋势的一个综述。大家姑妄听之,仅仅作为参考。

  一、多媒体音箱,已死?

  这个题目看起来恐怕是有点惊世骇俗。不过这却是笔者对于多媒体音箱2005年一年的发展所产生的最大感受。

  从严格意义上说,多媒体音箱作为电脑的一个部件,当然不会真正消失。但是,作为一个产业,当其失去了足够的成长余地和竞争的空间,强者通吃的局面渐渐形成,这个产业就可以被认为已经不再是一个生机蓬勃的产业了。这个步骤,在10年前发生在CPU、硬盘等最尖端的电脑部件上,在5年前,渐渐出现在主板、显卡等相对低技术容量的电脑部件上。现在,我们认为它已经悄悄来到多媒体音箱这种外设部件中。


  其实,在国外市场,多媒体音箱早就已经“死”了,如果经常去看一看国外的网站论坛,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多媒体音箱市场早已经没有国内这样的“丰富多彩”,少数几个大品牌的X.1音箱几乎瓜分了大部的多媒体音箱市场份额。

  国内的多媒体音箱市场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和国外市场很不相同的发展境况。自2002年以后,在国外多媒体领域一片萧条、同时国内DIY配件市场也逐渐走向没落的大背景下,多媒体音箱市场却呈现出与之完全不一致的“中兴”局面。乃至到2004年,在国内配件市场全面萎缩的情况下,多媒体音箱却出现了奇特的新高潮。

  对于这种局面,我们觉得有两个因素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外设相对于内部配件固有的滞后性,相对来说,外设具有比较明显的二次购买特性,一般来说,用户在购买CPU、主板等配件时,有明显的“一次到位”倾向,很少有人会在装机后短短几个月内仅仅因为出现了更高速的CPU就卖掉原来的去升级。但对于音箱、键鼠等外设,由于经过几个月的使用而提高了使用水平和需求后,进行二次购买升级的现象是不罕见的。而国内的DIY市场本身,就有明显相对于美日韩等国家的滞后性,具体到多媒体音箱上,滞后于这些国家也是正常的。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自2002年开始,国内多媒体音箱出现了截然不同于国外市场的2.0音箱抬头的局面。中高档2.0多媒体音箱的繁荣昌盛是中国市场独有的现象。没有第二个国家有像国内这么多品牌、这么高水平的2.0多媒体音箱出现。这本身是国内高雅音乐抬头,Hi-Fi市场却不发达的特殊背景下产生的直接结果。而其产生的明显效应,就是由中高档2.0多媒体音箱的大量出现,导致了一次强烈的二次购买现象的发生。

  但是,从大局来看,这种趋势是不可能持续很久的。首先说,从大趋势而言,国外的电脑多媒体市场及DIY市场已经从2001年左右起持续了长达5年的衰落。在国内,最具风向标特性的板卡市场也已经持续了近3年的明显衰落了。国内的多媒体音箱市场虽然滞后性比较明显,但作为DIY电脑一个配件的多媒体音箱,不可能在DIY市场整体衰落的情况下维持很长时间的兴盛。

  其次,2.0多媒体音箱的兴起,是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现象。它主要得益于国内Hi-Fi市场的落后特别是Hi-Fi入门级市场的落后。高档2.0多媒体音箱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中兴”多媒体音箱,而是抢得了原本属于空缺的入门级Hi-Fi市场的份额。但是,这个市场的容量其实是很有限的。就连现在存在的很多产品来说,其实也不过是“叫好不叫座”而已。经过从2002年以来4年的发展,现在这个市场已经极大饱和——最明显的证据是,在竞争最激烈的500元和1000元价位上,虽然各有超过7、8款的著名产品,但80%以上的份额都被一两款产品吃掉了。

  所以,从大趋势看,自2002年以来,使国内多媒体音箱市场出现不同于国外市场的“中兴”局面的两个主要因素,都在渐渐走向终结。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音箱,也在渐渐走向终结。实际上,2005年的多媒体音箱市场,已经呈现出和2004年的蓬勃兴旺截然不同的态势,这一点,在后续对厂商的分析中我们会详细提及。

  二、2.0,失落的未来


  2002年——2004年,是2.0音箱前所未有大发展的一段时期,也是整个世界多媒体音箱发展中独一无二的奇特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在上面做了简单的分析。

  但是,在2005年一年中,这种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表现。整个2005年中,比较引人注目的2.0产品寥寥无几。而真正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产品更是少而又少。一些此前2.0多媒体音箱的大力推动者在这一年已经处于近乎休眠的状态。

  在笔者来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正如上面所说的,2.0多媒体音箱在中国的大发展其实是一个特例,既然是一个特例,它就缺乏足够的持续性。实际上,2.0音箱本身的市场容量就和其市场关注远不能成正比。以市场销量可能最大的漫步者R1000TC为例,尽管其市场关注数据要明显高于销量最高的2.1音箱——R201T,但真实的销量却远远不及后者。

  在这个背景下,2.0音箱在2002年以前的市场空缺既造成了此后两年的旺销假象,并不大的市场容量也导致这个空缺很容易被填满。

  同时,经过三年的发展,2.0多媒体音箱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成为技术含量最高的多媒体音箱,同时也成为利润率最低的多媒体音箱。对于绝大多数2.0多媒体音箱来说,其利润率已经不足120%(音箱不同于板卡等产品,由于其总销量有限,这个利润率并不算高),而2.1产品中,某些产品的利润率高达400%以上!

  在这一情况下,继续研发2.0音箱已经显得很困难,要研发有竞争力的新的产品,就意味着要在本已不高的利润率上继续降低收益,同时又要争夺本已经不多的市场剩余空间。与生产更有赚头的产品相比,这显然是很不合算的。

  其二,2.0音箱不同于2.1产品,2.1产品的价格距离可以被拉得很近。笔者比较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好的销售能够把设计接近、差价只有10块钱的两款箱子同时卖得很好”。而2.0则只能分布在狭窄的几个价格平台上。离开这几个平台的产品很难卖得好。

  这是因为2.0音箱的用户诉求不同于2.1音箱。选择2.0就意味着把音质放在不可动摇的第一位置,不仅仅是第一位置,而且是不可动摇的决定性位置。这样,2.0音箱就很难像2.1一样通过造型、操控等多种手段作精细的价位划分。对于一个购买2.1音箱的用户来说,250元的音箱和300元的音箱具有档次上的严格差异,而对于2.0音箱的用户,它们在用户心理上没什么区别。

  其结果,就是导致2.0音箱高度集中在几个价位上,特别是竞争中心的400-500元价位,当年漫步者推出1900TII时,这个价位上仅有寥寥几款老产品,而时至今日,这个价位的产品已经多达十余款,要是连广义的中档,即350-600元也算上,那用手指头还数不过来了。

  高度集中的竞争,导致2.0音箱在本身价位上,所有的价格空间都被填补得很“结实”。而2.0音箱“音质决定论”这一固有特点,又导致“后来者除非远优于前者,否则很难成功”这一市场现象的出现。

  其实,这种集中竞争的恶果,在2005年已经凸现,惠威D1080第三版和艺电T6都曾冒天下大不韪大幅涨价,这是多媒体音箱市场前所未有的怪事。并不是惠威和艺电的市场人员多么傻冒,而是他们实在受不了成本增长的压力了。以艺电T6为例,作为一款500元左右的音箱,总利润只有区区一百块出头,这咋个和几年前1900TII相比?

  同时,2.0音箱本身的技术要求也使得其进入门槛较高,主流2.0音箱主要为音箱大厂们所垄断,而其特有的“招牌”作用也使得基本各家大厂都会多多少少的推出自己的主流2.0产品,但是在这种招牌作用起到之后,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很实际的盈利问题了。在这一背景下,这些大厂在推出了几个主要价位的2.0产品后,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再推出类似的产品来分散本来就不多的客户资源。纵观现在的多媒体音箱市场,除了几乎不赚钱的1500元以上级产品和成本控制难度很大的300元以下产品外,这些多媒体大厂大都已经具有了从300-1500元的完善产品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新的2.0音箱只会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在笔者看来,国内市场上2.0音箱的第二黄金时期现在已经趋向结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很可能将不会再看到新的2.0音箱大量出现了。

  三、X.1,前途路在何方?


  首先说明一下,这里所谓的X.1,并不包括2.1音箱。因为2.1虽然也属于X.1结构,但在电路设计上与其他X.1有本质的区别,应属于立体声系统。笔者这里所谓的X.1系统,专指4.1以上的环绕声系统。2.1系统,至少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未来很漫长的时间里,依然将是多媒体音箱雷打不动的主流产品。

  比2.0音箱更“可怜”的,就是X.1环绕声系统。2005年一年中,新发布的X.1系统少之又少,仅有的几款新品如漫步者的DA系列、轻骑兵V66等,干脆像“后娘养的”一样,连个广告都舍不得打。只有麦博梵高II代是个特例,但这另有特殊的原因,后面再说。

  这种情况和几年前,准确地说是1999-2002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个时候X.1系统就是时髦和高贵的象征。一说到某个大品牌的代表性产品,往往想到的都是他们的5.1或6.1音箱。

  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初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的原因就是,单机游戏的衰落。

  X.1系统的兴起,和游戏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更准确的说,X.1系统的兴起和PCI声卡的兴起是完全同步的。

  PCI声卡的技术,使得多声道定位在游戏中成为可能。大家应该都记得8年前A3D和EAX对阵的情景。3D图像效果、CD品质背景音乐、3D环绕声,这是那个时代游戏最时髦的三项硬件依托技术。X.1系统得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兴起,与游戏中的多声道定位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讹传和中国人一步到位观念的影响,其实真的使用了环绕声定位技术的游戏并不多)。虽然初期的A3D 1.0、QSound等技术依然立足于2.0系统,但后期的A3D2.0等技术已经将多声道作为基本配置要求,在这一背景下,X.1系统大行其道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随着UO和CS的出现,短短数年内,单机游戏迅速衰落,至2003年以后,主流游戏几乎已经完全被广域/局域的网络游戏所统治,网络游戏由于其本身技术限制和设计思想的双重影响,很多对于环绕声设计基本上是完全忽视的。因此,在2003年以后,X.1系统失去了它最大的一个支柱,支撑X.1的只剩下了一个支持力——DVD电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所谓的电脑影院系统,在国内市场上从来没有能成为主流应用(在国外倒是比较流行,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类似的产品从来都卖得很好的原因之一)。国内低廉的DVD系统价格使得大部分人更习惯于在电视上看DVD电影,而X.1多媒体系统无法避免的结构复杂性与使用的不便性更使得没有组建电视DVD系统的人也往往并无兴趣在电脑上使用X.1系统。

  国内兴盛的网络盗版问题更是给了X.1多媒体系统一个沉重打击。网络下载的电影一般对于音质的重视性远不如对画质。在这种背景下,对电脑用户来说,往往只有准备“收藏”的电影才会去买DVD盘,而这种盘当然也不会拿在效果较差的电脑上看。

  以创新和罗技为首的厂商针对这种局面,曾反复尝试增强X.1系统的性能,逐步增加对DVD-AUDIO、DTS ES等高端设备的支持。但问题在于,这些规格至今没有进入国内市场的消费主流,它们所能产生的市场拉力几乎微不足道。而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是,罗技、杰士等高端X.1品牌的顶级产品,在国内的销量相对于它们的价位来说可称相当高。但购买这些动辄5、6000元多媒体音箱的用户,却并不是拿去做电脑音箱,而是当作微型家庭影院放在电视上使用。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推动X.1环绕系统兴起的主要原因——游戏已经失去了它的推动作用,而电影这一推动国外电脑影院系统发展的因素从来没有在国内发挥出足够的市场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电脑音箱”的X.1系统,未来的前景十分暗淡,但这不意味着X.1已经没有未来,只是它的未来不在电脑身边。

  四、前景光明的MINI音箱


  漫步者推出它的M系列的时候,“M”的官方含义是“Mobile”,笔者当时就曾建议他们把“M”改成“MINI”。现在看来漫步者接受了笔者的建议,官方宣传中已经全面改变了当初的宣传口径。

  因为同样是“M”,但这两个“M”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按各个第三方单位的调查,漫步者M2都是2005年最成功的多媒体产品之一。但是这款产品却纯属一个“无心插柳”的结果。最初,只是漫步者的扬声器工厂仿制了一款国外的微型全频带扬声器。于是漫步者就尝试着用其做了一台实验性的小音箱,结果惊奇的发现这台小东西的声音还不错,于是就将其做成正式的产品来出售。但直到定型的时候,其实漫步者依然没有想好这款产品应该怎么去卖。

  连漫步者自己一开始都没有想到的,M2是当时已经上市的微型音箱、包括漫步者自己的几款产品中,定位最不明确的产品。漫步者一开始都怀疑这个不结实的木头小箱子有没有人会买,但结果这款音箱却成为了市场上最为热销的一款,这是为什么?

  到目前为止,微型多媒体音箱有三大类产品,第一种就是以漫步者M3、轻骑兵X10为代表的笔记本音箱,第二类就是以创新TravelSound系列和各种MP3配套音箱为代表的便携式音箱,有人也称数码音箱,第三类就是M2为代表的产品。这里面就属第三类定位最不明确,看上去最不像个有用的东西。但结果是这第三类卖得最好,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的定位不明,其实就是它的优势。

  笔记本音箱的定位最明确,轻骑兵X10和漫步者M3这两款卖得最好的产品都是典型的笔记本音箱,由于它们独特的设计,离开笔记本基本上都是不能用至少也不好用的(X10使用USB音频输入,而M3使用专门连线)。但这种定位明确恰恰成了它们捆住自己手脚的束缚。与广大的台式机用户相比,笔记本用户才有多少?而笔记本用户中,又有多少会买这类产品?毕竟对于笔记本用户来说,外置音箱并不是不可缺的。实际上,尽管这两款产品的销量还可以,但购买者几乎没有拿去自己用的,厂家自己的调查都证明,它们最主要的用途是“纪念礼品”!

  便携式音箱的销路要好一些,但明确的定位同样限制了它的市场空间。由于便携的需要,这类产品不得不在产品的功率和音质上做出很大的牺牲。但是,“便携”的市场容量究竟有多大?现在毕竟已经不是提着“四喇叭收录机”到处走的年代,正常人应该没有当真像漫步者M1广告上一样把便携音箱揣在裤子里招摇过市的,又有几个人会在公园里拿出音箱放在长椅上?真正需要这种便携系统的应用,大多是在旅行、郊游、会议等场合。但在这些情况下,由于运输工具的存在方便了携带,手提式音响以其更大的功率和更好的音质、更强的功能,要更加适合。

  那么M2这类的产品为什么能够成功?我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床头音响这种重功能甚于音质的设备,为什么在欧美并不流行,但在东亚国家却是音响消费的主流之一?

  毫无疑问,这和东亚国家普遍的狭窄居住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大型系统是不受欢迎的,而具有最大功能密度的小体积小功率系统才是用户最需要的产品。它可以在狭小的居住空间内,为用户提供最大的使用自由度。这是真正的Hi-Fi系统做不到的。

  M2一类的MINI产品,成功的奥妙并不在于其相对出色的音质(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但就算M2的声音差一些,它还是能卖得很好,在工艺和音质上都比M2差很多——当然价格也低很多——的三诺M-POD100能成为第一个热销的MINI音箱就是一个例子),而是在于它是一个提供了笔者称之为“有限移动性”特性的产品。

  但凡微型音箱,必然拥有一定的可移动性。但是不同的产品,其移动性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笔记本音箱来说,它们的移动性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漫步者M3,虽然漫步者配套提供了选购的背包,但真的有人有这个需要或愿意背着这像笔记本包一样大的一套三个音箱走来走去吗?反正就笔者的了解,漫步者的背包没卖出几个。而轻骑兵X10呢?虽然这个音箱非常小巧,装到附带的袋子里并不比一个相机大多少,但它离不开笔记本的设计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拥有真正“独立的移动性”。

  对于移动性趋近于零的产品,正因为他们的移动性几乎可以忽略,所以它们相对于传统多媒体音箱的优势也就只剩下了小巧的外观而已,这种优势的脆弱可想而知。

  而便携式音箱呢?这种产品的确拥有最高的移动性,也是微型音箱中唯一真正拥有绝对的户外使用性的产品。但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移动性,牺牲的是功率和音质。这就使得只有对需要“绝对的户外使用性”的用户,这类产品才是不可或缺的。但这部分用户又有多少呢?

  而对于M2一类产品的“有限移动性”,笔者将其定义为:具有绝对的室内移动性,即可以随便在室内的任何位置自由移动及自由使用;但只拥有有限的户外移动性,即借助包装工具可以在户外移动,但基本不具有户外使用能力或户外使用能力较低。

  很有趣,笔者认识的很多媒体评测人员,评测M2后,几乎没有把它当作笔记本音箱来用的(虽然这是漫步者的“原始定位”),而几乎所有人的第一个想法都是,“买一条长线把它放在床头”。

  M2一类产品缺乏明确的定位和它们的“有限移动性”所钻的就是这个空子,它们的这两大特点使得它们可以在居住空间内任何一个有电源的角落自由使用,你把它挂在床的两头当作床头音箱也可以,你把它放在阳台小桌上听着音乐晒太阳也可以,你把它放到厨房,在烧菜时听歌也可以(老爷儿们好像没啥感觉,但就笔者的了解,太太们喜欢在烧饭时听收音机的可并不少);甚至把它放到厕所也没有问题……购买这类产品的用户,其实并没有把它带着到处旅行的打算,而只是希望在自己家里能够有一个可以随处使用而又不占地不显眼的音源罢了。

  此类产品之所以能够得以热销,其实就是因为它看似不明确的定位,无论是移动性趋近于零的笔记本音箱,还是移动性极大的便携式音箱,它们实际都是对传统多媒体音箱和随身音响设备的深度市场细分,换句话说,它们所作的,只是在努力从原有的市场中分割出自己的一份份额,这种经过多次细分的市场份额是非常有限的——越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产品,其潜在市场越小,这是经过反复验证的真理。况且笔记本音箱把自己去和笔记本比音质,便携式音箱把自己去和耳机比音量,但其实它们的可移动性标准已经决定了它们真正的对手是台式音箱和手提音响。而不是它们自己预订的对手,如此怎能不败?而M2类的MINI音箱,它们实际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这种“有限移动性”的微型音响设备,在传统上是没有的,传统音响设备中,在床头音响/手提音响和随身听之间是一个空白,没有任何一种传统音响设备类型可以提供这种在室内有限自由移动,而又具有较大输出功率和较佳音质的能力。此类MINI产品的出现,恰恰是填补了这个市场空间。其实,和这类产品在功用上最接近的,倒是普通的立体声收音机和老式的便携收录机。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建议漫步者将“Mobile”改成“MINI”的原因。“Mobile”看上去很明确,但实际上限制住了自己的发展空间,把自己局限在了微型音箱的一类中,何况M2称为“Mobile”已经有点底气不足,把M3叫做“Mobile”纯属自欺欺人。而“MINI”却是一个拥有无限发展余地的概念。微型音箱的未来在于“微型”,而不在于“移动”和“数码”。

  M2的成功不是孤立的,按照笔者的分析,类似M2这样的MINI产品,今后的市场空间还很大。在十几年前的磁带音源时代,主要的音响设备包括随身听、手提式便携收录机和台式的组合音响三类。随着磁带音源设备退出音响市场主流,CD、MD、MP3等随身听挨个取代了磁带随身听,台式组合音响发生分化,其中的大型系统为Hi-Fi和AV音响取代,而小型系统演变成了今天的床头音响,只有便携收录机,其中的“四喇叭”大型型号演变成了今日的手提音响,而其中的“单卡”小型系统却先是演变成大型磁带随身听,接着又随着磁带随身听一起退出了主流市场。而M2这类系统,其实就是这类产品的后继者。由于电脑音响设备本身在此前N年内的流行,使得用户沉浸于新技术的“好玩”之中,一时没有意识到市场的缺失。但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最终依然需要一种设备来填补这个市场空缺。实际上,与其它两种微型音箱不同,M2类的MINI产品,它既不需要依托于电脑的存在,也不需要与某种MP3去配合。即便对于一个既无电脑也无MP3的人,它同样是适用的。这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其它产品绑在一起的M3、M1类产品从一开始的失败。所以,M2的成功绝非偶然,M2也不会是这类产品中孤独的先行者。

  实际上,南方的艺电已经推出了同类的产品,而据笔者所知,轻骑兵的类似产品也将在近期上市。

  五、家电化,多媒体的未来


  一开始我们就讨论了,传统的“电脑音箱”,在未来所能走的路将越来越窄,但是,我们同样提到,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音箱”的没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将“多媒体音箱”简单的定义为“电脑音箱”。

  2005年的国内多媒体市场有两个值得参考的案例。一是麦博梵高系列的大火,一是年底三诺iFi-331的热销。这两个案例都是很不寻常的。

  我们先说iFi-331,iFi-331惊人的热销和好评,不可忽视的因素当然是其强大的功能、出色的性价比和说得过去的音质。但是,仅仅这些因素就能导致它这么火吗?毕竟这是一款400元价位的2.1,在历史上,这个价位的2.1产品从来不是热销的产品。

  如果说iFi-331不能充分说明问题,那么我们看更极端的例子。麦博梵高系列的产品很多,其中最受欢迎的产品谁都能想得出来,是最便宜、性价比最高的产品FC-360。但你知道销量第二的是哪一款?

  大概谁都想不出来,很多个调查都表明,梵高系列中,销量第二的居然是FC-361!

  按说这是相当不合常理的事情。因为谁都能看得出来,FC-361实质上就是FC-360的放大版,考虑到它售价超过360元,是梵高系列中第二昂贵的型号,恐怕说它是梵高系列中性价比最低的产品之一也不为过。

  这是不能用传统的“电脑音箱”的观点来解释的。直接能想到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买FC-361是为了它的造型,而由此推出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买FC-361,有相当部分人并不是准备用在电脑上的(至少笔者是想不出在电脑上用,FC-360和FC-361究竟有什么不同,即便是用液晶显示器)。

  传统音响设备中,一直存在一个市场空缺,或者是Hi-Fi、AV这样的庞然大物,或者是床头音响、手提音响这种紧凑型设备。如果你想为自己的电视和DVD机配一套音箱,但又不想用AV系统、或是买不起AV系统、或者房子小放不开这一堆“家具柜子”,你怎么办?家电市场中,根本没有给你提供合适的中间设备(近来也开始有了,像先锋、DreamStar等的一些小型音柱就是填补这个空缺的)。

  其实,当初漫步者推出S5.1时,购买这套音箱的用户中就很少有人当真用这套庞然大物去配电脑。相当多的人都是把它当作了微型家庭影院音箱来用。更早的惠威M200,它的第一批用户大部分都是配上廉价的CD机当作自己的第二音响系统来使用的发烧友(与全套Hi-Fi系统比起来,它的功耗低、用起来比较自由。所以被放在书房之类地方做看书等时候的背景音乐),以至于曾参与M200设计销售的朝露公司主设计师在设计自己的产品时干脆直接以CD机为基准进行调音。而现在很多年轻的白领,一方面居住空间有限,或者住单位的宿舍,或者租住小房子,或者购买一居的小户型,可以用于音响系统的空间很有限;另一方面可用于购买音响的支配资金也很有限。然而作为多少有些“小资”倾向的消费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要求较好的音质,不能满足于用电视的喇叭来凑合。

  在这种情况下,高品质的的多媒体音箱就成为唯一选择。至少在笔者的身边,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笔者的一个朋友用的是漫步者的S2000,另一个朋友用的是惠威T200A,而笔者的一个邻居用的是世代的V200A+。它们都被放在电视柜上头。

  更有趣的是,国外名品牌的超高档X.1多媒体音箱,往往被国内的用户买来都是干这个用途的。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音响效果十分重视,也并不缺资金,但或者房子空间有限,或者干脆就是厌恶顶天立地的“广东家具”,所以动辄5、6000乃至7、8000的杰士、罗技、创新的顶级多媒体X.1就成为这些朋友的选择。而笔者一个财大气粗的熟人,干脆选择了售价逾万的BOSE悠闲微型5.1系统(有名的麦博X系列就模仿了这个系列的外观造型)。

  FC-361和iFi-331出奇的热销应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FC-361用在电脑上,没有任何理由会比FC-550之类卖得好得多。而选择FC-361却不选择外观相似、设计几乎相同、价格却便宜得多的FC-360,最合理的理由,就是买走它的人是把它放在电视旁边的。细高的FC-361放在电视边十分协调,而“矮胖”的FC-360看上去就有些别扭。

  iFi-331的性价比确实很高,但如果仅仅用在电脑上,那么遥控、左右均衡等功能并不是那么能吸引人,因为它们不怎么能有机会用得上。但如果用在电视/DVD机上,这就是足以吸引人掏钱的理由了。

  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多媒体音箱未来最合理的出路——不要将多媒体音箱狭隘的定义为“电脑音箱”,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结构简单、自由音源的小功率近场家庭音响系统。和MINI音箱一样,这个市场是一个被传统家用设备遗落的全新的市场,它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其实,部分厂商已经意识到这个前景了,例如漫步者2005年推出的DA系列产品,据说最初就本来是准备去打家电市场的,但按照漫步者一贯的谨慎态度,最后还是在多媒体市场推出了。而三诺iFi系列推出之后,在官方宣传中,家电应用一直是它的一个重点。

  表现在麦博梵高系列中,这点更为明显,如果说在梵高一带的宣传中依然将其作为电脑音箱宣传,那么5.1的梵高二代就完全变了口风——梵高系列最高档的梵高FC-760的广告上,与其放在一起的赫然是一台巨大的液晶电视!

  回过头去,笔者在一开始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问号,用意就在于此。经典的狭隘意义上的多媒体音箱和X.1音箱,已经走到了一条死胡同里去。只有脱离开传统的概念和定位,开拓全新的市场,才能使它们获得新生。其实从广义上说,MINI音箱本身也是家电化音箱的一种。它们都不属传统多媒体音箱的范畴,它们所起的作用,都是通过填补传统家电音响系统的空白从而为自己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市场,从而获得了新生。

  在这个基础上,脱离狭隘电脑音箱的设计理念,针对家用本身使用方式的要求进行设计,就成为厂商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在没有选择的时候,用户会使用普通的传统多媒体音箱来“凑合”,但当有了选择的时候,T200A之类不便于家电使用的多媒体产品就显然居于劣势了。为什么300多元的2.1音箱那么多,FC-361和iFi-331就大火特火呢?

  小结:

  这篇文章,我早在元旦期间就已经开始写了,但由于个人家庭的种种原因一再耽搁,直推迟到现在。实际上,从去年10月份起,笔者就已经在思考2005年多媒体音箱市场的发展状态极其发展前景了。上面的这五条,既是笔者对2005市场的一个全面总结,也是对2006年大趋势的一个预言。当然,这不过是笔者个人思考而发的一家之言,难免有看不到的地方,更很可能有看走了眼的地方(不能不承认,麦博FC-361能成为梵高系列第二畅销型号,就是笔者整个2005年中最走眼的倒数第二件事)。 所以奉告诸位看官,个人之见,仅供参考。有何看法,还望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