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冷饮惹的祸(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2005-8-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0:12:37
[每周质量报告]劣质冷饮惹的祸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4日 17:26 来源:CCTV.com
进入[每周质量报告]>>



CCTV.com消息(每周质量报告):
提要:
记者调查:劣质冷饮惹的祸
一根冰棍让人上吐下泻
吃劣质冷饮病从口入
色彩斑斓 好吃不贵
诱人冰棍原来出身肮脏
记者调查:
主持人: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这里是每周质量报告,大家好。
上了点年纪的人,大都记得小时候吃冰棍的情形,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时候,远处一声冰棍的叫卖声顿时唤起心中一片清凉。花上几分钱买根冰棍吃,那是再美不过的事了,20多年前冰棍只有可怜的几种,现在它的品种连数都数不过来。本来天热的时候吃冰棍是个乐事儿,可如今有的人吃了冰棍却出现了相反的感觉,不是冰爽,而是肚子疼痛,还得搭上医药费。先来看一下我们调查的情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的苗先生,几天前吃了一块冰糕,没想到一块小小的冰糕却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
苗先生:这是两三天前的事,吃完冰糕不大一会,也就二三十分钟,就开始拉肚子,往厕所跑了大约有二三十趟。
痛苦不堪的苗先生很快被家人送到了黑龙江省医院,医生诊断为不洁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并立即为他输液,进行消炎治疗。
苗先生:(医生说是)急性胃肠炎,吃东西不卫生。
记者:吃什么不卫生啊?会不会是吃别的东西不卫生(造成的)?
苗先生:我也没吃什么东西啊,就吃冰糕了。
苗先生说,他吃的冰糕是从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商店买来的。
苗先生:还有一盒,我一共买两盒,还剩一盒。
记者:在哪儿呢?
苗先生:还在冰箱里呢。
记者:让我看看。
苗先生:这就是我吃的那个(冰糕)。
冰糕标称是哈尔滨华美园食品厂生产的。苗先生说他这次看病,打针吃药总共花了170多元,要找厂家讨个说法,按照包装上的号码苗先生拨打了厂家的电话。
苗先生:停机了,电话没了,停机了。
冰糕和冰棍,冰激凌等冷饮作为消暑佳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夏季是冷饮销售的旺季。而像苗先生这样因为吃了不干净的冷饮得病的患者,也明显多起来。我们在黑龙江省医院采访了两位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这位大妈说,那天天很热,她就在食杂店买了一根冰棍,没想到吃完不久,就开始上吐下泻。
患者:一根!连拉带吐,吃完了当时没事,心挺凉快的。过了两个多小时,将近三小时,就觉得反胃,不得劲。我就说我要吐,我说这个冰棍又吃坏了,要吐。
同一病房里的另一位患者,也是因为吃了不洁的冰棍被送进医院的。
患者:我就那天吃了一根冰棍,然后他们达扑克我就看热闹,然后肚子就拧劲的疼,然后我就上厕所了。
记者:多少钱一根这冰棍?
患者:五毛,都是这冰棍嘛。
黑龙江省医院感染科魏今波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肠道传染病方面的研究。她说,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每年前来就医的肠道疾病患者有五百人左右,其中有近三成的患者是与吃了不卫生的冷饮有关。
黑龙江省医院感染科主任魏今波:现在有一些不干净的冷饮,冰棍了,冰糕了,非常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像痢疾了,感染性腹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患者吃的冷饮都是从食杂店和流动商贩那里买来的。那么,这些食杂店和小商贩卖的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冷饮?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这里是哈尔滨道外区的一所小学,离学校门口不远处就有一家食杂店,冰箱里五颜六色的冰棍、雪糕和冰块吸引了不少孩子。
老板说,这些冷饮都是本省的小厂家生产的,是低档货。
记者:你一般卖多少钱一个?
老板:也就是几毛钱。
记者:多(少)钱进的货?
老板:三毛五 四毛,卖五毛,一个挣一毛多钱。
记者:为什么不进一些名牌?
老板:吃的人太少,只是这些小孩花个几毛钱买一个吃,如果太贵了也卖不动。一个冰激凌卖个三块、两块的,那不行,没人买。
记者注意到,这袋可乐冰的包装袋已经张开了口子。老板坦言,这些冷饮看上去花花绿绿的,但有些质量并不高。为了吸引小孩子,有些冷饮加入了大量的色素。
记者:里边色素是不是放得很多?
老板:色素肯定是很多。
老板:我就发现有一个冷饮食品色素太多,吃完了之后舌头发黄。
除了这种食杂店,在不少城市,冷饮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就是这种沿街叫卖的流动商贩。
记者:多少钱一支这个?
商贩:五毛
记者:这是什么厂家生产的?
商贩:这是哈尔滨道外区的
记者:道外区什么厂家?
商贩:道外区小厂
记者:道外小厂子啊。
这种冰棍都看上去色泽鲜艳,却连个包装都没有。
记者:吃出了毛病上那找你?你这什么都没有。
商贩:那我不懂,我哪里懂那个,我就是一个小贩子,我们厂家的老板说吃错了找他,我们不管那个事。
记者从哈尔滨市质量监督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有小冷饮厂100多家,市场上销售的几毛钱一根的冰棍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小厂生产的。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对这些冷饮厂的卫生状况和产品质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哈尔滨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大队队长助理冯宝亭:我们是哈尔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到你这检查生产的冷饮制品的质量状况。
这是配料间,工人竟然在这里洗起了衣服,墙上挂着垃圾袋。一块脏抹布和一把扫帚就放在配料罐上。窗台上有一个塑料桶,里面是生产冷饮用的葡萄干。塑料桶里盛放着刚刚配好的原料。
这些调制好的原料要倒入模具中,然后放进池子里进行冷冻。
记者:这是冷冻好的冰棍吧?
冯宝亭:这是生产冰棍的冷冻池。
记者:他是先用这个水浸泡一下。
冯宝亭:浸泡一下,缓化一下,把模具从模体当中抽出,这就是已经生产好、成形的冰棍。
记者注意到缓化池里的水是污浊的。
冯宝亭:从现场检查的情况来看,如果作为缓化的池子,水质应该是比较清澈透明的,并且水应该经常更换,使冰淇淋不被水污染。
记者:但是现在看呢?
冯宝亭:现在看就是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它的细菌指标等等和微生物指标不一定能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因为从生产工艺和环境来看,这种现象是不允许的。
这种盐水槽冷冻的生产工艺,沿用了几十年,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对产品造成污染。但是,许多小冷饮厂现在仍然在使用这种工艺。
哈尔滨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岳忠泽: 因为这种工艺有人为污染的原因,因为它必须经过盐水槽工艺,出来之后要用手触摸,国家规定,冷冻饮品这套工艺,是不允许用人工去触摸的,必须是自动化的,所以这套工艺对国家市场准入来说,是属于淘汰的工艺,是不允许使用的。
执法人员说,这里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完全不符合国家关于食品生产的卫生要求,产品的卫生也是没有保证的,消费者如果吃了这种冰棍,很容易引起肠道疾病。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还发现,这里的工人都没有健康证,这也为一些疾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
在这家冷饮厂里记者还看到,库房里堆放着各种香精、色素等添加剂。
记者:这是什么?白色素这是,这是白色素。这是什么?这个是色素吗?
哈尔滨质量监督稽查答对队长助理冯宝亭:这个是食品添加剂,这个是胭脂红。
冷饮厂的老板说,他们生产的香蕉、菠萝等口味的冰棍,都是用这些香精和色素调配生产出来的。生产没什么标准,添加多少,则是根据商贩的要求。
冷饮厂老板:不太懂,人家说了,我照这个标准先做一做,照哪个标准做一做,觉得人家接受哪个了,那我就固定哪个。
这位老板透露,她们这个厂子生产好几年了,由于价钱便宜,产品不愁销售。
记者:那你多的时候一天能做多少?
冷饮厂老板:也就能干个三四千支那样。
记者:那你往外卖的话是多少钱一支?
冷饮厂老板:冰棍啊,一支刚一毛多钱。
记者:那你卖是卖给批发商?
冷饮厂老板:到家里来上货的个体。
记者:都是推着小车来上货的?
冷饮厂老板:对。
在哈尔滨记者跟随执法人员先后对五家冷饮厂进行了检查,发现这些冷饮厂都设在城乡接合部,卫生条件差,工艺落后,没有检测设备,不符合国家关于冷饮产品生产的标准、规定和卫生要求。哈尔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责令这几家冷饮厂停止生产和销售,并建议有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冷饮生产企业由于卫生条件差,不按照标准进行生产,致使产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添加剂超标,这是我国冷饮行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近几年对北京、上海、黑龙江、广东等20多个省市的冷饮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率一直在30%左右徘徊,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的冷饮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群等微生物超标现象严重。
抽查中发现,一些冷饮产品的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的500倍,大肠杆菌超过国家标准近300倍。
冷饮产品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添加剂超标。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宋全厚:一些添加剂超标,比如说,调味剂里面的甜蜜素超标,也是一类问题。他们为了替代白砂糖经常多加一些甜味剂所以造成甜味剂超标。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去年年底,国内有冷饮企业3000多家,其中有70%左右是小企业,而这其中还不包括没有证照的黑作坊,这些小企业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大约在20%左右,产品质量普遍不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对冰淇淋、雪糕冰棍等冷饮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从今年7月1日起,没有“质量安全”标志的冷饮产品禁止在市场上销售。但是记者对北京、哈尔滨、深圳等地的冷饮市场进行了调查后发现,一些没有“质量安全”标志的冷饮仍然在销售。
权威访谈:
主持人:从2002年开始起,我们国家首先在米、面、油、酱油和醋这五类食品中实行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那么在2003年开始又对肉制品、冷饮等十类食品实施了这个制度,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调查的雪糕、冰棍这些冷冻饮品企业如果没有进入这个门槛的话,从今年的7月1号起,他们就不能再生产,产品也不能再销售了。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产品市场准入处高级工程师马福祥。马工您好,不是说7月1号以后就严禁在市场上销售在外包装上没有贴QS标志的产品,但是我们调查的情况,在有一些城市里面,有一些产品还是在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专家: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根据我们制度的规定,从今年7月1号不准无证生产,但是在7月1号以前生产的产品在保质期内可以销售。另外,一些小的生产企业生产场所比较隐蔽。他的经销手段也只能是沿街叫卖,逃避政府部门的监管,我们消费者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主持人:其实,国家质检总局在最近几年对冷冻饮品进行了6次国家监督抽查,产品抽样合格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其中,去年对北京、天津、上海等地145家企业进行的抽查中,单是冰棍,它的抽样合格率只有36.7%。最近有关部门又对冷冻饮品进行了抽查,那么这一次合格率又会是多少呢?来看一下。
[短片:抽查]
国家质检总局今天公布的2005年第二季度雪糕质量抽查结果显示,产品抽样合格率是52.6%,这次共抽查了广东、福建、江苏、江西和北京等13个省、直辖市的71家企业的雪糕产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由四分之一的雪糕细菌超标,细菌最多的超过标准的24倍,有的产品脂肪等理化指标不达标,另外还有一部分产品超标使用甜蜜素、糖精钠等。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雪糕中加入了甜蜜素、糖精、色素等添加剂就必须在标签的配料表上注明。但是有四成以上的企业没有如实标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9种质量问题严重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
福建南安市官桥雪峰冷冻厂 李家园 魔芋脆皮雪糕 70克/支
李家园 初恋雪糕 50克/支
福建漳州市龙文区新龙冷饮厂 新龙 葫芦串 85克/支
广州东莞市中堂年旺雪糕厂 年旺 甜筒 85克/支
广州海丰县附城辉丰冷饮食品厂 脆筒冰淇淋 (无商标) 55克/支
广州海丰县梅陇梅宝冷冻食品厂 梅宝 花生脆香港风味冰淇淋 70克/支
广州佛山市南海区小塘兄弟食品厂 志 小布丁(雪糕) 55克/支
江西南昌大众制冰有限公司 从乐 并牛奶 55克/支
江苏常州市康义饮料有限公司 好心情 (无商标) 85克/支
主持人:这几年冷饮产品的抽样合格率都在60%左右,那么今年的结果也是这样一个情况,而且每年抽查出来存在的主要问题都是菌落总数超标、色素、甜味剂超标等等这些主要问题,那么为什么老问题老是解决不了呢?
专家:根据质检总局2003年的企业调查来看,这些企业都比较小,全国近3000家冷饮生产企业,有70%的企业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那么这些企业主要是生产条件差、设备简陋、进行手工操作、管理比较薄弱,添加食品添加剂比较随意。这些原因都是造成产品出现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那么把冷冻饮品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来管理,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虽然已经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但是,眼前还会有一段过渡的时间,所以还会有浑水摸鱼的情况,那么对于这些劣质冷冻饮品应该怎么来区分,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
全国冰淇淋专业委员会 高级工程师 周炜:消费者在选择冰淇淋雪糕产品时,首先要注意产品上面有没有生产日期,产品是不是在保质期之内。
然后再查看包装是不是密封完好,有没有破损,那么有破损的话呢,就容易引起微生物的滋生、繁殖,造成产品的污染。
最后消费者在选择冰淇淋雪糕的时候,看一下产品这个颜色,我们建议消费者选择一些颜色自然,那么像这款产品颜色过于鲜艳,说明色素添加量是比较多的,那么对于消费者摄入过多这些色素,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
主持人:要判断冷饮是不是合格的产品,是不是直接看外包装上有没有QS标志也是一个挺简单的办法?
专家:对于消费者来说,看QS标志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或者说是容易选择的一个办法。那么看这个标志不但要看它的标志,还要看它的生产许可证号。
主持人:假如说消费者会觉得,这个QS标志要是假的怎么办?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了怎么办?
专家:如果对这个产品的QS号有怀疑的话,我们可以根据生产许可证号到国家质检总局网站上查企业的相关资料。根据这个号,可以查到企业的名称、地址、生产的品种以及它的有效期等。
主持人:这个号码在那里?
专家:像这个产品来说,它是印在标识的下面。也可以印到别的地方。
这个生产许可证号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唯一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个号码来判断这个产品的真实性。
主持人:这个就是相当于它的身份证?
专家:对。
主持人:感谢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
本来有3000多家冷饮企业,因为有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只剩下了480家,有80%左右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了,这三个数字已经说明了监管的力度,希望这样的力度一直保持下去,让消费者吃的放心、开心。
结束语: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如果您有好的新闻线索,请给我们来信来电。
共同打造有质量的生活,这里是《每周质量报告》,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http://www.cctv.com/news/financial/inland/20050814/100789.shtml
第118期记者手记:都是劣质冷饮惹的祸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2日 12:44 来源:
记者:大学 赵达琦
一直以来冷饮食品都是人们夏季消暑止渴的佳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冷饮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冷饮市场呈现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在一些大中型城市,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的冷饮食品有几百种之多。然而,记者却从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了解到,每年都会有大量因为食用各种冷饮而引起胃肠道疾病的病例。据医学专家介绍,除去病人本身机体的原因之外,有很大一部分病例是由于冷饮本身的质量问题引起的。
那么冷饮本身会存在什么样的质量问题?这些存在质量问题的冷饮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我们选择了哈尔滨、北京、深圳等地进行调查。其中把主要调查过程放在了哈尔滨。之所以选择哈尔滨,是因为这个城市冷饮的消费量很大,而且这个城市的居民对冷饮食品有着强烈的偏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今年7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对冰激凌、冰棍、雪糕等冷饮食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没有“质量安全”认证标志“QS”的冷饮产品禁止在市场上销售,然而,在哈尔滨市场上销售的冷饮食品中有一半以上没有“QS”标志,这也使记者对这些冷饮的出处产生了怀疑。
为了初步了解哈尔滨冷饮的整体质量状况,我们先后走访了黑龙江省医院、哈尔滨铁路医院、哈尔滨医大一院等多家大型医院的肠道门诊,我们了解到仅黑龙江省医院一家,每年因为食用冷饮引起的肠道疾病的病人就有500多人,其他的医院每年也都会收治大量这样的病人。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冷饮对人们造成的伤害远不止拉肚子这么简单。据长期从事肠道传染病方面研究的黑龙江省医院感染科魏今波主任向我们介绍说,劣质的冷饮中可能含有各种细菌、病毒还可能添加了工业色素以及各种非食品添加剂,食用了这些冷饮不但能够引起痢疾、腹泻等,严重的情况会引起肠道出血,甚至休克等,还可能引发其他的传染病。在对医院采访后,我们又对哈尔滨的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很多人都表示曾经在食用冷饮后拉过肚子。
我们对哈尔滨的冷饮市场进行了调查,在随机走访的路边小商店里就有四、五十种的冷饮在出售,而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产品没有“QS”标志,而在哈尔滨大大小小的冷饮商店、摊床上都在销售这些本不该出现在市场上的产品。在采访中另外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很多流动商贩出售既没有包装、又没有名称的散装冰棍、冰糕,这些冰棍、冰糕颜色很是鲜艳,这令记者对这些冷饮中添加的色素产生了怀疑。
那么这些问题冷饮是怎么生产的呢?我们认为这应该是这个节目最关键和精彩的部分。由于拍摄该节目的时候正好取消了暗访,所以给我们的节目拍摄和结构带来了一些难题,如何才能更好的向观众展现劣质冷饮的生产过程呢?经过记者在当地的深入调查,我们找到了很多生产劣质冷饮生产厂,并且还找到了多家没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的黑窝点。我们以进货商的名义事先进厂了解了这些厂家生产劣质冷饮的基本过程、添加的原料、以及生产时间,在拍摄之前做到了知己知彼,对现场要抓什么,要抓哪一点都作了精心的设计。最后我们确定了其中的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厂家作为拍摄对象。为了增加节目的现场感和可视性,我们决定同质监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突击检查。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后,我们于某日上午10点钟,来到了哈尔滨市香房区的一个冷饮生产的黑作坊,当我们进入厂房的时候,所有的灯都是黑着的,当执法人员打开灯之后,我们发现并没有工人在生产,但是我们发现配料搅拌机正在旋转着,很显然生产是刚刚停止的,我们顺藤摸瓜很快找到了生产劣质冰棍的冷冻池,冷库,按照事先掌握的情况把劣质冷饮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拍摄下来。由于有执法人员的协助,节目所需要展现的劣质冷饮生产厂家的卫生问题、色素问题、原料问题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然而,明访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来,厂里的工人都跑了,老板也不在,很多预先设计好的问题都无从问起,这样就导致片子的这个环节做成之后缺少了一些冲突,比如记者与老板、工人等话语的交锋,使得片子在厂家这部分比较直白,甚至造成有些问题无法解释。后来经过努力才在哈尔滨市质监局对当事老板进行了采访,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厂家过量添加色素以及工人没有健康证等问题得到了答案。
我们总共检查了四个冷饮厂,在整个节目中,我们充分的揭示了劣质冷饮生产厂的落后工艺、卫生状况不达标、原料质量低劣等问题,然而遗憾的是,片中没有提及我们所调查的这些冷饮厂产品检测结果到底怎么样。其实,我们已经委托当地的检测部门对所有产品进行了抽检,然而检测的结果令我们大跌眼镜,所有指标合格。后来经过交涉,当地执法部门给我们的解释是,所有样品抽错了。我们不想对这种结果作出评论,在我们的片子中已经向观众展示了实行“QS”认证之后我们的城市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生产工艺落后,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的冷饮生产厂,这些厂家生产出来的劣质冷饮产品正在对喜爱它的人们造成身体的伤害,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能够引起人们对劣质冷饮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打击力度,改变我国冷饮行业小厂家泛滥,质量偏低的局面。
http://www.cctv.com/program/mzzlbg/20051222/1010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