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牵动世界神经——两会四大经济热点问题透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28 11:07:41
2010年03月09日 13:48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全球连线)中国经济牵动世界神经——两会期间四大经济热点问题透视
新华社记者
今年中国两会的众多议题中,国际社会格外关注的,还是两会透露出的中国经济政策新动向。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在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回升,并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全球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神经。
新华社驻外记者日前采访了一些国际组织官员和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或媒体负责人,请他们就两会期间有关中国经济的四大热点问题发表看法。
中国经济2010年走势如何?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中国政府今年还会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还有很多投资空间,国内需求也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此中国经济今年保持8%左右的增幅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这样,中国经济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占到30%。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展望2010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是双重的。从外部环境看,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今年的经济复苏步伐会非常缓慢,从而不利于中国出口。而且,由于面临高企的政府债务和失业率,发达国家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压力转嫁到其他国家去,中国可能会首当其冲。从内部因素看,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了庞大的刺激性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国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问题,如贷款规模发展过快造成资产泡沫风险等。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师朴信永:中国经济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就业机会,需要强化国内需求的基础,建设更强的社会保障网络。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通货膨胀压力,应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以防通胀上升太快抑制需求。

【打印】 【纠错】 【评论】 【主编信箱】 (责任编辑: 冯彦强 )
相关稿件
·民生•民主•透明——中国两会特点新观察
·200多件两会建议提案凝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
·干家务该不该发工资?
·“的哥”探两会
·中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

世界瞩目中国两会六大热点
当代表委员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中国两会不仅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风向标”,也被认为是“观察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当“两会”拼音字母频现外媒
近日外媒的报道中,开始出现两会的拼音“liang hui”,这使我想起10多年前在欧洲常驻时的经历。我曾数次参加过中国人大和政协代表团的随团报道工作,每每碰到当地记者向我询问有关人大和政协的问题,我就会借机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但后来从这些记者的报道中,我读到的,常常是“中国的两院”这样的外文简称。显然,他们是用西方的概念来套中国。
华文外媒对“两会”寄厚望 探测中国政策风向
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登场。这一政治经济盛会,连日来吸引众多境外华文报章的目光,对“两会”将有什么成果,以及对中国和世界有何意义,纷纷做出前瞻,乃至寄予厚望,同时也探测中国的政策风向。 2010年我国经济走势的三条主线
2010年02月12日 11:26:04  来源:半月谈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及时推出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宏观政策,我国成为率先从“大衰退”中走出的重要经济体。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及经济运行所呈现的趋势,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期。综合来看,未来一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向将凸显三条主线: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复归、经济结构的调整、后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视角。      2月6日,郑州开往西安的G2003次“和谐号”动车组列车通过西安铁路局管内窑村车站。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新闻分析:我国高铁何以“后发先至”?
2010年我国经济走势的三条主线
一、政策主线:经济复苏与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回归
在2009年我国以超常规刺激计划实现经济复苏之后,2010年将是我国经济经过危机冲击触底、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起点。因此,观察2010年宏观经济走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即从危机应对时期的超常规刺激政策中平衡退出、向正常化回归。“正常化”与“退出”意味着宏观政策将从超常规状态,通过适当的时间窗口、政策工具、退出渠道与节奏,逐步回归到正常宏观经济环境下所需要的正常化政策。这条线索会成为观察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的一条主线。
在宏观政策正常化的主线下,需要重点把握的主题有三个:信贷投放、通胀预期管理、非政府市场需求。
(一)信贷投放
在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结构下,信贷始终是观测我国宏观经济正常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信贷投放是2009年危机应对政策基调下最突出的政策,也是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的信贷增长对我国经济应对危机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如此高速的信贷投放是难以为继的。在宏观经济回复到正常状态后,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就必然涉及信贷投放的调整,适度宽松同样需要强调宽松的“度”。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而言,2009年应对危机时主要强调宽松,但在2010年宏观经济正常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强调“适度”。按照经典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货币信贷的增长速度应由三部分组成:GDP增长率、通货膨胀水平、适度的增长空间。依此推断,如果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回到9%~10%的正常水平,通胀也回归至2%~3%的理想范围,再预留3%~5%的适度宽松空间,那么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将保持在17%~18%左右,新增信贷投入大概在7万亿~8万亿之间。虽然银行信贷有明显的减弱趋势,但2009年和2010年两年合计信贷规模在历史上仍处于高位水平。
(二)管理通胀预期
从理论研究看,2010年是否需要管理通胀预期曾一度有分歧。一种观点强调2010年的通胀仅仅是预期,包含1%左右的翘尾因素和预留的一部分新涨价空间,大致测算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水平也只有3%左右。因此,这类观点认为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过于超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复苏。然而,从通胀的预警指标选取看,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金融市场投资决策,CPI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预警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很大程度上它们并不是判断通胀的良好指标。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观察,明显的通货膨胀形成往往需要具备三方面因素:其一是实体经济需求的大幅增长;其二是信贷投放的高速增长;其三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目前投资已大幅增长,信贷投放增长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价水平受农产品影响将会非常大。因此,管理通胀预期的基调反映了决策的超前性,同时也可视为宏观政策正常化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 [周小川:通胀显现仍处低位 央行密切关注]
(三)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需要关注的一个政策着力点是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降低对政府投资需求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防止二次探底。以2008年底4万亿财政支出计划为代表,通过强有力的财政刺激,我国经济从危机中迅速企稳复苏。然而,从推动经济复苏的动力看,政府投资推动依然主导了复苏进程。因此,未来我国经济的前景本质上取决于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增长能否顺利转化为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增长,而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则在于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关于激发市场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很多领域做了重要部署。首先,为刺激政府之外的企业投资,并防止大型垄断企业在一般领域的过度扩张,中央要求清理大中型企业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不公平法规,构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同时要求降低一些高门槛行业的政府管制,使市场流动性有一个顺畅的投资渠道;其次,鼓励民间消费。
(责任编辑: 潘晓亮 )

敏感数据好于预期 近期加息动能减弱
存款准备金率再现上调“时间窗”
1月经济数据今日或发布 CPI或达1.8%
今年出口将保持总体恢复态势 贸易保护是不确定因素
建行预计今年GDP增长9.5%左右
建行: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形成高增长低通胀态势
中国将部分调整经济刺激政策
2010年02月26日 15:08:37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经济学家们表示,除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将充分体现针对性和灵活性,对部分经济刺激政策进行调整将是板上钉钉的了。
新华网上海2月26日电 题:中国将部分调整经济刺激政策
新华社记者姚玉洁 安蓓 牛琪
尽管中国决策层一再重申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经济学家们表示,除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还将充分体现针对性和灵活性,对部分经济刺激政策进行调整将是板上钉钉的了。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具体细节、一揽子货币财政刺激计划是否会调整,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
“全球的决策者都面临两难:如果财政刺激一揽子政策迅速退出,经济可能步入一轮新的衰退;如果退出太晚,却又可能成为下一轮危机的导火索。”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紧急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帮助中国经济抵住冲击并进入复苏轨道,各项指标呈现出强劲的“V”形复苏轨迹,但也在其他领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包括房地产泡沫、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以及日趋强烈的通胀预期。
“在刺激政策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过热现象,价格快速上涨,积累了一定的泡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卢锋说。
今年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9.5%,涨幅比年12月扩大1.7%,创13个月来新高。
“刺激计划居功至伟,但政府择机‘退市’不容回避,只是时机和工具选择的问题。”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日前在一个论坛上表示。
两派专家号脉中国经济 房市泡沫相当于千个迪拜?中国经济与房地产业的“爱恨交织”中国经济直面“信贷适度增长”难题
(责任编辑: 康宁 王悦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