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到底“新”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1:00:46
新课堂到底“新”在哪里?
学校提出打造“超前善后”新课堂已进入第三个月份了,绝大部分干部和老师,甚至包括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项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行动。“超前”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学在教师教之前,其对应的策略是学生“先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学进去”,使之“学然后知不足”,为教师的“教”提供依据。“善后”的主体是教师,让学生学会、会学、学好、好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其对应策略是教师“后教”,教师“教什么”取决于学生“不会什么”和“能会什么”,有效杜绝教师在那些学生“已经学会”和“教了还是不会”的内容上做无用功。“先学”是前提,“善后”是目标,“后教”是媒介,针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实施有的放矢的“后教”,从而达到“善后”的目标。
两个多月来,通过与学校同仁的沟通交流和对“建模课堂”的观察审视,发现我们的课堂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独霸课堂的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多了,教师越粗代疱的少了,学生自学自悟的多了。在许多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滴水不漏地滔滔不绝,取而代之的是察言观色后的点拨和诱导,学生不再是无可奈何地正襟危坐,取而代之的是兴高采烈的过手和展示。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新课堂建模的误区:教师讲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上台讲解;学生已经分成了若干小组,却很难发现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景观;对于一项特定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花费的时间少了,可很明显地看到学生在课前“先学”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上学生提出了若干种让教师始料未及的观点,教师便在“一文多解”或“一题多解”的判断中敷衍过去,最终导致了“不求甚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出现这些误区很正常,因为我们的“新课堂”实践还刚刚起步。但是,面对这些误区,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解决它的核心因素是:找准我们的新课堂到底“新”在哪里?
新课堂,到底“新”在哪里?
新课堂,“新”在教学设计。
旧课堂的教学设计重点往往在于教师“讲些什么”,而新课堂的教学设计更多地需要考虑“不讲些什么”;旧课堂的教学设计总要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以及在课堂上有可能呈现的问题做周密而细致的预设,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则需要围绕“哪些是同学们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部分同学可以学会的”“哪些是必需通过教师讲解才能学会的”等问题进行预设;旧课堂的“预设”相对稳定,教师预设了什么,就决定了课堂上学生接受了什么,新课堂的“预设”则相对多变,将随着课堂上学生呈现的问题适时调整。
所以,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而变得轻松,反而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旧课堂的教学设计可能建基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经验,新课堂的教学设计除了同样需要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专业智慧。这就决定了新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更为广博的学科知识,同时必须要以教育者专业的视角来理性审视所教授的学科和学生。
可以这样说,新课堂能否出“新”,在教学设计阶段就似乎“命中注定”了。
新课堂,“新”在“有所讲有所不讲”。
旧课堂要求教师的讲解必须“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逻辑缜密”,重点在“讲深讲透”上下足功夫。往往是一堂课下来,教师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却发现依然还有许多很重要的内容没有讲到,或者很自觉地把学生没有学会的原因归结到自己“没有讲清楚”。事实也往往是这样:教师费了好大的劲讲得滔滔不绝滴水不漏,却讲了许多学生原本就会的东西,或者是原本不会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学会的东西,或者是自己学不会但通过与同伴合作可以学会的东西,而那些自己学不会而且通过与同伴交流依然不能学会的东西,老师却在讲解过程中三言两语带过而没能重打实敲,或者是讲解了许多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东西。
所以,新课堂提倡的是:老师不讲什么比讲什么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我们在观察新课堂的时候,不妨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审视:老师讲的哪些东西是本不应该讲或者不需要讲的?
新课堂,“新”在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堂外在的标志性表现是学生动口说、动手写。老师是课堂进程的推进者和促进者,推动什么?促进什么?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持续发生,促进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我们不主张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严格硬性控制在多少分钟之内,但必须提醒教师改变“我不讲学生就不会”的思想认识。我们倡导的新课堂,肯定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那么教师该重点关注些什么?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在真正学习。从本质上讲,在某些课堂上,教师的“讲深讲透”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自欺欺人,因为有许多学生并没有听,也没有学,更别提什么课堂效能了。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在真正学习,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读教材,如何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调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来认识未知的世界。
其次应该关注学生在自主先学过程中是否有做批注、勾画和演算的习惯,以确保学生“学进去”,只有“学进去”,才有可能“学得会”。
再次是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是否真实有效的参与其中,以避免“旁观”和“搭车”现象。
随着课堂教学流程的逐步推进,教师接下来应该关注学生表达是否清晰、用语是否规范、书写是否工整、神情是否专注等细节问题,并及时对开小差的同学给予提醒。
其实,老祖宗有一句话相信每一位老师都耳熟能详,那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和能力比教给具体的知识要显得重要的多。
新课堂,“新”在形成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
不是教师找学生强行灌输,而是学生主动要求教师来点拨。新课堂中的学习目标、过程、评价以及学习策略、方法的选用其实都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这种“志应”关系应该是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应该是平等与民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拥有自主权,使学生愿意并善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无学,教师之教便无从说起。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以至于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的时候,教师才和学生共同来“解惑”。
师生之间惟有建立起适合新课堂的新关系,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第一需求。也惟有如此,教育才能以一个充满人性、充满情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体现到满足的时候,学习就再也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获得满足的乐事。
归根结底,新课堂,“新”在崭新的课堂文化上。
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适时灵动的教育智慧,主动活泼的学习行为,高涨持久的学习热情,逐步生长的学习能力……日复一日,在尝试中逐步完善,在实践中逐步提升,便形成了人文与科学相得益彰,真情与理性相映成趣的新课堂文化。
期待着新课堂文化的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