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路上启文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2:36:13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8月28日 10:10
杨古城
明·杨守陈有“清林连北岸,甬水漫南塘”,明·沈明臣有“南塘路上百花娇,满面春风处处娆”之句。写的是出宁波南门外南塘路甬水二岸的风景。这条曾经联接南至台州福州的“甬榕大道”长1100华里,又联接自甬城至东吴都城(苏州)的甬吴大道800华里,由于南塘路的联接,构通了中原皇朝与东南沿海的脉胳,但是直到唐代开元廿六年(738)明州建立于鄞江,鄞县令王元日韦在太和七年(833)挖浚南塘河,拓筑南塘路,这条继续千年之久的古驿道才正式形成。
南塘路南塘河沿着从源于四明山鄞江的樟溪,流经小溪、栎社、石楔、段塘之后,从南水关入城,全长25公里,而真正属于“官道”、驿路的是从甬水门外至北渡进入奉化域内这一段,大约13公里。但在唐代之前,古明州尚在孕育时期,古明州建罗城前后,甬水门外南塘河二岸还是一片荒野,少有人烟。一直到了北宋晚期,南塘河的忙碌和南塘路的完善,才开始在南塘路上有建桥之举。史料记载的南塘河上曾有21座大型石桥,而成书1226年的《宝庆四明志》中,记录南水关外,7里南塘河上已有3座石桥,即“县南二里赵家桥,元符元年(1098)建;夏家桥,县南五里,元符三年(1100)建;沈店桥,县南七里,元符三年建。”可见在短短三年之内建起了三座石拱桥,其中包括这座原名沈店桥,今名 文桥的石拱桥。
文桥,当时属清道乡沈店村,《雍正宁波府志》作“沈垫村”,可见是一块高起的陂地。“ 文桥”之名最初见于明末《敬止录》,而当地的村落以谐音讹名为“圣帝”、沈店、“新典”,故 文桥的桥名和村名就难以分清。
在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0), 文桥原地重建,桥额刻“ 文桥”。民国二十一年《鄞县志》仍以“ 文桥”为名,因此,以“ 迪文风”为名的 文桥桥名和老桥所在的村名就应该分清了。
在中国古代的江南,桥的型制、规格和数量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北宋晚期宋辽、宋金之战,北方和中原大批移民南涌,明州及鄞县人口姓氏激增。如北宋中(1085)至南宋中(1168),近百年之间,鄞县人口从14万户增至24万户。(据新编《鄞县志》)。人口密集、农商发展、市井繁荣,大批木桥易为石桥,而新桥倍增,南塘河上一下子21座石桥中,其中 文桥的建造,选择在南水关外七里,离甬水桥(夏家桥)仅二里的南塘路南塘河上,此地正是离开九曲游龙的奉化江最近的弯折处,江离南塘河仅千米之遥。因此从鄞东渡奉化江到鄞西可摆渡过江或船过堰坝后直接进入 文桥上下。而 文桥旁有一条直通鄞西水网的河漕,从 文桥到黄古林或西塘河,再从高桥入人西坝,抄近路悠然可达。因此,沈店桥村成为南来北往横贯东西的水陆交通枢纽,沈店桥当然成为一个亦商亦农的名村,桥上桥下,村内村外,陆路和水路曾经昼夜不绝迎来送往,繁荣闹猛达千年之久。
可能由于老桥不堪重负,在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 文桥在原地拆除重建。这次重建采用鄞西优质梅园石,桥底以松木为桩,铺垫扩底石,叠成桥床。桥基用料硕大,整桥长25米,拱体和拱圈采用块石横叠错缝。拱跨水7米,高5米,丰水时节桥影如月,枯水孔影似蛋,桥下设纤道长达30米,宽达1米。南北桥墙各伸出0.6米的石刻鳌首龙头,兼作龙门石,龙首下各刻桥联,如今难辨字迹。但“ 文桥”的桥额高悬,刻有“道光庚子”的年号。
如有兴登上东西各21级石阶的桥顶,中心铺有一块直径1米,刻有旋子牡丹的桥心石,桥顶宽度3.5米,而桥堍宽为4.5米,桥面二边的4件抱鼓石和4狮子、4白象、8件莲花柱全都精雕细刻,作工一丝不苟。
南塘河、南塘路和 文桥,随着城乡的建设而逐渐退出昔日的历史使命。如1929年鄞奉公路的建成,代替了南塘路的陆上交通,而南塘河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停航。现在路和桥都与南塘河相依静静地歇着,成为海曙区段塘街道所属的区级文化遗产。
如果现在再去探访南塘路上 文桥,要从 文小区内去找,桥东南塘路已划入小区建筑范围,桥北通向鄞西尹家塘、王家桥的路已断。然而在离桥仅百米的南塘河上,新建了新 文桥,从快速通过的汽车中,一眼可瞥见新楼簇拥中的老 文桥,它是应该歇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