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鸟——麻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3 03:01:21
麻雀,是我们最熟悉的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鸟类,多少年来,小麻雀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蓝天,同一个屋檐下,同一块土地上。
麻雀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加上和我们太熟悉了,而我们对它们了解得并不多。实事求是地说,它以谷物种子为主食,麻雀的确能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的粮食,因此,我们说它们是害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麻雀也扑食有害昆虫,它们对农业生产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那我们应该说它是益鸟。
小麻雀图片
配图:麻雀走正步,来源。
麻雀性格比较暴躁:被人类捕捉的麻雀,你送到它嘴边的食物它都视而不见,绝食-是它唯一的选择。它那一副凛然不可冒犯的神态,甚至不发出一声鸣叫,它从不向人类低头乞怜。从它被剥夺自由的那一瞬,它就选择了死亡,人类多次征服麻雀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麻雀至死都紧紧地闭着眼睛和嘴,它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
五十年代时,社会上掀起了除“四害”的浪潮,小小的麻雀一度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列在了“四害”之中,未能幸免。记得,有一部动画影片《最后一只麻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广大农村开展除“四害”运动,小麻雀,被人们大量捕捉的故事。影片里,一个村子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各种办法捕捉麻雀。人们敲锣打鼓、用大喇叭呼喊,用棍棒驱赶,弄得麻雀无处藏身。在人们的穷追不舍下,最后一只麻雀被追赶得精疲力尽,最终落网。人们为之欢呼,尽情地跳跃。
到了六十年代,人们经过认真的反思,觉得把麻雀作为“四害”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开始为其平反。原因是,麻雀不仅仅吃掉一部分粮食,更主要的是,麻雀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庄稼捉害虫。按照三七开的原则,麻雀的功大于过。从此,麻雀不再被列为“四害”了,成了庄稼地里的“守护神”,渐渐地受到了人们的保护和尊重。
麻雀遍布在世界各地,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都有。在我国北方,大家都习惯地叫它小家雀儿,意思是与人为伴。六十年代的城乡,平房居多,在茅草房、瓦房、木屋的房顶上、瓦缝里、檩子上、屋沿下,随处可见麻雀的身影。
每当春季,小麻雀成双成对,翩翩起舞,互相追逐,衔来羽毛忙于筑巢孵化。不久,小麻雀出壳,光秃秃的身上长出了羽毛。
不知不觉的夏季就到来了,小麻雀一天天长大,麻雀爸爸、妈妈一次次飞到田野里捉回小虫喂孩子。很快,黄嘴丫的小麻雀嘴巴变硬,翅膀上的羽毛越来越丰满。小小的窝里再也住不下那么多的麻雀了。老麻雀开始带领着所有的小麻雀,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全家其乐融融。它们一会儿成群结队的飞落到天空,一会儿落在地上,一会儿飞到屋沿上或满枝绿叶的大树上。那时,人们的爱鸟意识还很薄弱,孩子们经常打小鸟、掏鸟窝取乐。可是,麻雀的繁殖力仍然很强,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每到秋冬季节,数以千计的麻雀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一起,铺天盖地的。有的时候,飞临到一棵大树上栖息,叽叽喳喳的,象似开辩论会,很是壮观。有的时候,麻雀落在农村的场院上,寻找丢失在地上的粮食。一见到人来了,立刻腾空而起,不大会儿工夫又落到地面。麻雀很恋自己的家园,依恋人类,依恋城市生活,无论生活环境多么的恶劣,从不迁徙。
寒冬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小麻雀仍然生活得很愉快。
进入两千年以后,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再也看不到人们在树下用弹弓打鸟了,应该可喜可贺了。可是,鸟儿却不见增加,有的地方反而越来越少了。是什么原因使麻雀在减少呢?
主要还是麻雀在城市、农村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城市高大树木减少,绿化跟不上砍伐的速度,使鸟类失去了本来属于它们的栖息地。另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楼房林立,原有的平瓦房逐步被楼房取代,对人类来讲应该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对鸟类来说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从此,柔弱的小鸟儿失去了传统的住所。由于楼房表面完全是光滑的水泥面,弱小的麻雀无法在墙体上建筑新巢,更无法繁殖后代。有的麻雀为了适应城市新建筑带来的生存环境,只好寻找新的生活居所,聪明的小麻雀,为了在城市里继续生存,只好在楼房的空调管道洞口安了新家。有的还选择在大门圆柱上方的安全之处栖息。楼房的不断升高,让有的麻雀从地面两米的距离一下子搬到了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半空中的洞穴里居住。每次,小麻雀要回家,都得从地面分几次向上攀飞,回家都成了困难,麻雀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现在有些农村,由于人们在种植农作物时使用大量的剧毒农药,庄稼地里的病虫害明显减少,粮食产量增加了。可是,那里的人们却很少能见到麻雀、喜鹊、猫头鹰和乌鸦等鸟类的身影了,出现了人与自然极不和谐的现象。
为此,强烈呼吁人类,在建设城市和新农村的的同时,为了人类自己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树立保护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意识,多栽种植树木,为鸟类和其它动物提供生存空间。
【作者】丁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