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技术水平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2 16:58:44
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的关键:从信息技术水平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
教育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的关键:从信息技术水平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个新的面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新标准出台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终于在05年4月上旬出台了,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无疑对处于教育信息化“高原”/“瓶颈”时间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来说是一方良剂和强心针:教育信息化搞了七八年,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们在“路车货驾驶员规章制度”各个要素中到底执行的怎么样,在表面硬件建设配备轰轰烈烈的背后,累计投入的资金过千亿的纳税人的钱,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体现在何处?这是一个不容回避也不容乐观的问题,其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施在学校教学环节中,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落实要靠教师,教师自身的观念、理论、教学水平、课程整合能力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而以前我们对教师仅仅关注了信息技术的培训(“扫盲”成分居多),但对老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信息技术结合自身学科的整合能力(即技术的恰当运用)方面关注不够,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教学形式,在装备一流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中教学仍然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许多自认为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课的教学质量(在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价值观方面)甚至还达不到传统的集中讲授式的班级教学的效果,人们所期望的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没有随着高档新型的教学设备的使用而提高,反而老师教得比以前更辛苦(老师因为要做课件、查找资料等时间增多),学生负担没有减,学习效率并不高。其实关键的原因在老师个人,看来,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重新反思:1。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既要认识其优越性,也要认识其不足。特别是在新型的教育理论和可操作的实践模式并不成熟还在研究的阶段,信息技术不能取代传统的一切,更多的情况下应该是“辅助”“融合”“共存”。2。信息技术应该向教学回归,向课堂回归。再先进的技术,没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没有使学生获得发展,不仅要让老师教得轻松更要让学生觉得轻松快乐,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否则,只能是花拳绣腿作表面功夫,起点缀作用。信息技术可以使管理水平提高而且见效也快,可以用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用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课外活动”中,但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发挥不了作用,产生不了明显的效益,也正是其寿终正寝之时。3。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就够了吗?--老师会熟练操作(多媒体现代化设备,网络,会作精美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益会成正比例吗?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技术还是文化?我觉得,技术是必要的基础的但不是最关键和核心的,“适当的技术可以用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但没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和现代教育的观念意识,可能根本连问题也发现不了,连问题也提不出来,怎么谈得上去解决问题呢?!”,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当前中小学老师相当一部分是“唯技术论者”---以为技术掌握了,信息技术水平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就会高,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其实,教师的“根本”还在于其是否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知识,是否有精通本专业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了解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果一个老师连自己的起码的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都把握不准,学科专业基础不牢固,教学方法和策略不熟悉,技术即便再先进,又怎么能谈得上整合,更谈不了有效整合了!这就是当前许多中小学老师课堂上存在的“课件做得漂亮,课堂并不精彩”的原因了,这种“舍本指末,本末倒转置,缘木求鱼”的做法必须扭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