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事纪闻]细说凯撒 (每周一续,连载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2:31:31
『煮酒论史』 [西事纪闻]细说凯撒 (每周一续,连载中...)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提交日期:2007-10-8 5:37:00 访问:39911 回复:537
写在开头的话
真正伟大的人物总是具有双重性的,因而很难被界定。于是人们总是迷惑于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还是新时代的启蒙者,或者贝多芬是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还是浪漫主义的先锋,又或者拿破仑是封建王权的信徒还是资本主义的皇帝。
凯撒也是如此。在他之前是数百年的罗马贵族共和,在他之后是数百年的罗马帝国,他是前者的终结者之一,又是后者事实上的开创者。然而不但守旧的西塞罗和庞培们不能理解他,身为野心家的安东尼和屋大维也不能完全理解他。看似互相矛盾的双重性在他的身上微妙的共存,或许只有有着两千年历史纵深隔岸观火的我们,才能够欣赏这伟大的平衡。
然而我写这个连载并非是为了对恺撒本人作自作聪明的解读。个人的动机,无论伟大还是渺小,终将模糊在历史的众说纷纭中。如果佛洛伊德那些走火入魔的信徒们可以让人们相信亚历山大的远征只是潜意识里面想要摆脱母亲的桎梏,那么我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对历史人物作任何的解读。我写这个连载,只因为我着迷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有伟大的灵魂,书写他们的事迹,让我感到愉快,同时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让读者诸君也感到愉快。
历史不免充斥着肤浅而平庸的爱恨恩仇,读者诸君和作者本人也不免羁绊在这爱恨恩仇着的世界中,然而这尘世中始终有不廉价的伟大的精神,这或许是我们唯一的慰藉。
这个连载将从公元前133年大格拉古改革说起,直到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叙述这一百年罗马的权谋杀伐。以“恺撒”为名,是因为恺撒毫无疑问是期间最杰出的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细说”为名,是因为不想“戏说”,也不想“略说”。
最后有两点说明的是:第一,我不是专业历史研究者,但是我会尽力保证史料的正确,同时如果读者诸君慧眼金睛发现了错漏,欢迎指出。第二,我不是专业的写作者,不能够很快的更新,每周一续,但是我会尽力用质量来弥补。
这个连载的简短的楔子曾经在一个多月前在这里发过,后来因为我忙于其他的事情一度搁浅。现在重新正式的开始,如果当时有等下文的朋友,我在这里为这下文的迟来抱歉。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8 5:32:12
1.那些在三月十五日的男女们(1)
历史就像女人的心思,众说纷纭,盘根错节而又变幻莫测。
公元前四十四年罗马历三月十五日的凌晨,凯撒(Caesar)的妻子卡珀里纳(Calpurnia)从噩梦中惊醒。作为一个女人,她有一万个睡不好的理由。坊间流传与凯撒有染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Cleopatra)借口公事来访罗马已经滞留了一年之久。更可恨的是她还带来了自己仅仅三岁的儿子并且公开命名为小凯撒(Caesarion),明摆着暗示他和凯撒的血缘关系。如果没有凯撒的默许她不可能做到这一切。当极具威胁性的情敌就住在和自己一水之隔的台伯河远岸的时候,哪个女人能够安稳而睡呢?
然而这次的梦境却与克里奥帕特拉无关,卡珀里纳梦到的是自己家中的护墙坍塌而自己抱着丈夫沾满鲜血的尸体在痛哭。没有人能解释这个预言般的梦,或许卡珀里纳忌恨生性风流的凯撒的潜意识孕育了这个梦,或许她真心担忧即将在三天之后启程去东方征讨帕提拉人的丈夫,又或者这整件事情根本就是事后诸葛亮的历史学家的臆造。
不管怎样,卡珀里纳还是推醒了身边的凯撒并且告诉了他自己的噩梦。此时凯撒也感到了一阵寒意,决定立刻向太阳神献祭并且占卜凶吉。这个月开始他府上的一个占卜者就警告他要小心三月十五日,就算凯撒不信鬼神,时下罗马微妙的局势让他不得不小心从事。
罗马自从七百年前放逐了最后一代国王之后一直对王权忌讳甚深,因此罗马政治的潜规则就是阻止某一个人的声望权力鹤立鸡群于其他贵族。然而连续击败庞培,小加图和庞培之子之后,凯撒已经事实上成为了罗马的独裁者。他清楚的知道代表贵族利益的元老院对自己的猜忌,因此他竭尽全力解除旁人对于自己称王的怀疑。他策划了预计耗时三年的远征帕提拉人的计划,一方面帕提拉人是罗马的世仇,十年之前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就曾经东征然而全军覆没,这次以复仇为名名正言顺;另一方面凯撒可以趁此机会远离已是山雨欲来的罗马。同时,他还向元老院建议了这三年的各行省的官员任命人选,其中不乏保守派贵族人士。一切就绪,在公元前四十四年的伊始,凯撒就等着三月十八日的出征来缓和一切矛盾。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此时一系列事件把时局推向了不可控制:
一月初,两个凯撒的平民支持者给矗立在罗马中心的凯撒的雕像戴上了王冠。当时的两个保民官在政治上属于保守的贵族派,于是以煽动王权阴谋为名逮捕了这俩人。于是凯撒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他赦免自己的支持者立刻会给反对者意图称王的口实;如果对自己的支持者坐视不管,又会失去自己权力的根基。凯撒取两害中较轻的一个,赦免了那俩人。
一月二十六日,一次节庆的入城式上,有人向凯撒率领的骑兵队高呼Rex(在拉丁文中Rex好比中文的“王”,既是“君主”的意思又是一个姓氏)。于是凯撒和队中一名姓Rex的士官同时回答:“不是Rex,是凯撒。”即使凯撒急于否认,保守派贵族对他的猜忌还是又深了一分。
二月十五日,罗马传统的牧神节,按照惯例,所有的成年男子神官们只用布条包住私处,全裸从罗马城外的巴拉丁山上跑入罗马中心广场,一路用山羊皮轻打簇拥而来的女人,传说这样有助生育。这其中为首的是三十九岁的安东尼——从高卢战争时就跟着凯撒的得力战将。当他跑入广场后跪倒在凯撒面前,将从人递来的一顶王冠献给了凯撒。一时间挤满了人的广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着看凯撒的反应。凯撒断然拒绝了。安东尼第二次献上,凯撒第二次拒绝。安东尼第三次献上,凯撒第三次拒绝。人们爆发出巨大的喝彩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凯撒本人的授意安东尼会这么做。事实上,凯撒很可能是想以这个做作的戏剧来向众人表明他没有称王之心。他不可能在这个不适当的时间(出征之前),不适当的场合(娱乐性的节日)给自己戴上王冠。然而,反对他的人认为这是一次试探,如果献冠的当时人们同意的喝彩而不是鸦雀无声的话,凯撒就会接受。
三月十五日,在凯撒的计划中是他在出征前和元老院的最后一次碰面。碰面的地点定在庞培大剧院。这曾经是庞培生前出资建设的公共工程,大厅中还树有庞培的全身像。几个月前凯撒,为了表示自己对于敌人的宽容,下令重新修缮。然而这天早上妻子的噩梦和随后的占卜不利让凯撒开始犹豫是否前往。最终他决定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推脱掉这次碰面,于是找来安东尼作为自己的使者通知元老院取消碰面。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改变了凯撒的决定。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8 5:33:14
1.那些在三月十五日的男女们(2)
公元前四十四年的罗马城中,凯撒的反对者中最德高望重的一个是西塞罗。此时六十岁的西塞罗年长凯撒四岁,是这一代罗马人中公认的最好的学者和雄辩家。早在高卢战争之前西塞罗就曾经就任过罗马的最高职务执政官。其后的三十年间一直是保守贵族中的温和派,不同于以小加图为首的激进派。所以虽然在内战中他站在了庞培的一边,却一生和凯撒保持着一种亦敌亦友的奇妙关系。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理解伟大的人物,也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理解伟大的时代。今天我们可以如此透彻的了解公元前一世纪罗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因为有凯撒和西塞罗这样的伟大人物既是历史的参与者,又是历史的记述者。
然而过分的知识和思辨让西塞罗失掉了果决的胆略和行动力。凯撒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放心大胆的纵容西塞罗的反对言论。凯撒那些年轻而激进的反对者们同样看到了这一点而把他排除在阴谋之外。于是当西塞罗在三月十五日这一天踏入庞培剧院的时候,全然不知道历史将在这一天被改写。
* * *
也就在这一天,小布鲁图斯,这个年届四十不惑的男子,被命运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他的全名是Marcus Junius Brutus,同时参与阴谋的还有并非是传统贵族的另一个布鲁图斯叫Decimus Junius Brutus Albinus,这里为了区分两人以年龄把前者叫作小布鲁图斯,后者叫作大布鲁图斯。)
小布鲁图斯被贵族保守派们寄予厚望无可厚非,他有着三重的贵族共和的出身:第一,他的父辈先祖圣布鲁图斯(Lucius Junius Brutus)是驱逐了罗马最后一个国王的贵族共和缔造者;第二,他的母亲塞维利亚(Servilia)的先祖圣塞维利斯(Servilius Ahala)在公元前五世纪也刺杀了当时意图称王的罗马将军塞浦路斯(Spurius Maelius);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是凯撒的死对头小加图的侄子兼女婿。
小布鲁图斯身体瘦削,原本生性温和,喜好研究古希腊哲学。虽然古希腊体系中的贵族共和的概念深深的影响了他,他从来不想去对任何事情谋求极端而血腥的解决。然而此时两个人改变了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人为的却是个人恩怨。虚无缥缈的政治理想从来不能让人孤注一掷,那些极端的人们总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利益,人类就是这样目光短浅。
第一个是他的姐夫卡西利斯(Gaius Cassius Longinus)。这个人虽然是少壮派凯撒反对者的头目,却不是一个贵族共和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庞培派。事实上,在保守的贵族共和派看来,庞培派和凯撒派一样是可能称王的政治寡头势力。小加图等人早前利用庞培克制凯撒,只不过想渔翁得利。同样,卡西利斯利用小布鲁图斯为号召刺杀凯撒,并非为了贵族共和的政治理想,而是为了对凯撒的个人仇恨。
第二个是他的妻子保西亚(Porcia)。她是被凯撒打得兵败自杀的小加图的女儿。所谓父仇不共戴天,个性强硬的保西亚把丈夫看成了报仇的唯一希望。三月十四日的晚上,小布鲁图斯仍然犹豫不决,但心自己的行为会连累妻子。于是保西亚当着他的面用匕首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不顾流血和剧痛,保西亚对布鲁图斯说:“我是被许给你做你的妻子,不是你的情人只能和你行床第之欢,我将和你一同承担所有的事情和后果,哪怕是最坏的命运。以此我向你证明,虽然我是一介女流,却可以承担磨难。”女人就是如此,所谓坚强,不过是伪装着的歇斯底里。
于是在三月十五日的早上,以小布鲁图斯和卡西利斯为首的十一名参与阴谋的元老院贵族把匕首藏在随身携带的放笔的盒子中,以庆祝卡西利斯儿子的成人式为名早早的聚集到了庞培大剧院。他们是如此偏执的等待着刺杀凯撒的机会,一点儿都没有计划过刺杀之后的政治举措,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就是愚蠢的疯狂。
然而凯撒迟迟不来,阴谋者开始焦虑。元老院贵族们陆续抵达,其中有一个忽然走过来拍了拍参与阴谋的辛布尔(Cimber)的背说道:“你的大事小布鲁图斯已经告诉我了。”所有阴谋者做贼心虚的惊出一身冷汗。然而那人继续说:“祝贺你明年将被推举为民政官。”
又过了一会儿,小布鲁图斯家的一个奴隶忽然慌张的跑过来对小布鲁图斯说他的妻子死了。原来自从小布鲁图斯出门之后保西亚紧张的开始疑神疑鬼,哪怕有一点响动都要出门张望一番。终于最后精神崩溃,大叫一声休克了过去。虽然后来知道妻子被救醒了,小布鲁图斯更加心神不宁了。
这时阴谋者中有一人站出来决定去凯撒家看一看到底为何他迟迟不来。此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大布鲁图斯(Decimus Junius Brutus Albinus)。这个人常常和小布鲁图斯混淆成一人。然而在刺杀凯撒的阴谋中他的作用最大,因为他是凯撒的远房亲戚,同时是从高卢战争时就跟着凯撒的亲信部将。后来在凯撒的遗嘱中他是仅次于屋大维的第二号继承人,可见凯撒对他的信任。他为何背叛,是刺杀凯撒阴谋中最大的悬疑。
* * *
此时在凯撒家中,安东尼正准备出发宣告今天会议取消。忽然大布鲁图斯来访。大布鲁图斯一听凯撒决定不出席就开始编造谎言诱使凯撒改变主意。他告诉凯撒,元老院在考虑授予凯撒除了意大利之外其它所有地方的“王”的称号。凯撒自然不得不决定亲自去推辞这项荣誉以免授人以柄。
凯撒前脚刚刚乘着轿子出发,后脚就有一个奴隶气喘吁吁的跑进恺撒家,说自己有要事要向凯撒揭发。凯撒家中的从人先把他安顿了下来,决定等凯撒回来亲自见他。
在去往庞培大剧院的路上,前面提过的阴谋参与者辛布尔家中的希腊文教师阿特米多斯穿过人群把一张字条递给凯撒,嘱咐他等无人时自己观看。凯撒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看,于是就带着这张字条走进了庞培大剧院。一边大布鲁图斯在剧院外拉住了随行的安东尼讲话,于是此时的凯撒以是孤身一人。
早在一年前凯撒就解散了自己的私人卫士。“我宁可死一次,也不要千万次的为阴谋而恐惧。”他如是坦然地说。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他从来不相信他的反对者会刺杀他。凯撒是一个理智的人,于是相信即使是他的反对者也应该是理智的,在审时度势之后他认为罗马需要他。如果他死了,权力的真空将再一次引起内战。而在断断续续长达90年的内战血腥之后,没有人再想要内战了。可是历史总是被头脑发热的改变。
此时时间已近中午,阴谋者们围住了独自走进剧院的凯撒。辛布尔首先假装跪倒,请求宽恕他一个因为支持庞培而被流放的堂兄,其他人也纷纷求情。然而凯撒拒绝了。忽然辛布尔一把把凯撒的宽袍拉到了肩膀以下,这是之前约定动手的信号。于是阴谋者们纷纷拿出匕首刺向凯撒。一片疯狂中,甚至好几个人误伤了自己的同伴。猝不及防的凯撒拼命用自己的笔自卫,然而终究寡不敌众倒在了血泊中,时年五十六岁。或许是命运,他倒下的地方这是庞培塑像的脚下。凯撒死时身中二十三刀,只有心口的一刀是致命伤。然而究竟是谁刺了那一刀永远没有人能知道了。
就在三月十四日晚上的酒席宴间,有人问他最喜欢什么样的死法,恺撒笑着说:“突然而不可预测的死。”或许戎马一生的凯撒其实是渴望马革裹尸,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那些阴谋者以为消除了王权的所有可能性,却不料他们恰恰亲手了解了共和的最后一丝希望。凯撒死后罗马重又被内战的阴影笼罩,一片动荡之中绝对的强权独裁呼之欲出。
然而凯撒是不再需要关心这些了,两年之前就任独裁官的时候凯撒曾说:“我已经获得足够的荣誉了。”这个三十年前因为自己的成就不及同年龄时的亚历山大帝而哭泣的男子,在死时其实是满足的吧。这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然而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恺撒的死,在罗马自公元前133年起一百多年共和晚期的权谋杀伐中,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但,至少是结束的开始。至于开始的开始,则要从九十年前的一宗血案说起。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8 5:37:33
二 公元前133年:十字路口的罗马
传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前计划的最后一次远征就是西征罗马,然而因为他的猝死而不了了之。好事的人们依然可以尽情想象假如亚历山大不死将会发生的另一种历史,然而现实是在亚历山大的庞大的马其顿帝国支离破碎之后的两百年间,罗马取而代之成为了西方文明世界的霸主。
公元前264年,在意大利半岛急剧扩张的罗马终于遇到了对手。在向更加富饶的意大利南部推进的过程中,罗马不可避免的要对抗当时占据西西里岛的迦太基。于是第一次布匿战争正式爆发,这一打就是二十三年。战争的初期罗马一度处于劣势,因为航海经验更为丰富的迦太基人又不可动摇的水上优势。然而自强不息的罗马人,用二十年的战争经验打造了一支全新而强大得海军舰队。当曾经只擅长陆战的罗马在海上击败了迦太基的时候,就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负分晓之时。于是西西里岛和邻近的科西嘉岛成为了罗马的第一批正式的行省。
然而迦太基人根基未伤,整整一代人卧薪尝胆想着复仇。一员不服输的虎将哈密尔卡提兵征讨当时是蛮荒之地的西班牙,十年时间用野蛮人部落练兵铸造出了一只钢铁之师,发誓要在陆地上让罗马人血债血偿。可是天不遂人愿,尚未出师哈密尔卡就被人暗杀。祸福难料之间,哈密尔卡年方弱冠的儿子汉尼拔接过了父亲的遗业。这个一生坎坷的汉子,注定要成为西方古代史中最为悲烈的失败英雄。
举世无双的统御和武勇,然而如婴儿般幼稚的政治和战略谋划,或许是这个男人,而不是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帝和凯撒,才真正是阿克里斯的化身。然而人类是喜欢意淫的动物,越是这样的不平衡的绝世奇才越让人觉得扼腕叹息,于是也就越具有悲剧性。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从西班牙越过阿尔卑斯山杀入了意大利,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从此之后十五年,汉尼拔的复仇军团在意大利半岛横冲直撞而所向无敌。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战是汉尼拔的巅峰之作,身负上一代血仇的迦太基人不留活口的杀戮,一日之内七万罗马将士陈尸疆场,其中包括当年度几乎所有的被选举政府官员,以及总数200人的元老院贵族中的80多人。然而汉尼拔只知道如何取得胜利而不知道如何运用胜利在政治上获得支持和优势。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他仍然所向无敌,然而他的军队和十五年前一样还是一只孤军深入。十五年间他数次杀到罗马城下,却依然不能征服罗马,也不能攻占罗马的主要港口。汉尼拔唯一不擅长的一种战斗-----攻城战,终于成为了他的阿克留斯之踵。
与此同时,恢复了元气的罗马人调整战略,围魏救赵。公元前203年大西庇阿率军在非洲登陆,直捣迦太基本土。仓促赶回的汉尼拔在扎马排开正式,然而他的精锐老兵不是在连年征战中马革裹尸就是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及赶回,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学习的罗马人已经掌握了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时的骑兵包抄战法。战术层面上没有优势,军队素质和纪律又远逊于罗马,这就注定了汉尼拔的失败。扎马一战,罗马人仅仅损失一千余人,然而迦太基3万士兵阵亡,1万多人受伤,从此一蹶不振。迦太基人不得不和罗马媾和,汉尼拔也不得不流亡海外,最终客死他乡。
罗马人马不停蹄转向东方。统治希腊的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宏伟事业的最后残余,趁着汉尼拔进攻罗马之际在东方驱逐罗马势力。只可惜当时的马其顿国王菲利浦目光短浅,倘使其与汉尼拔和兵共同进攻意大利,罗马已然不复存在。然而谁又能责怪他呢?在自命不凡的希腊人眼中,迦太基无非是一个半开化的部落罢了。公元前196年的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之后,希腊臣服于罗马脚下。
于是一东一西两大强权由于仅仅保持着纸面上的同盟关系,终于被罗马分别击垮。罗马对他们格外开恩,接受他们为自己的附属国。
五十年后,这两个不服输的国家再次同时作乱。此时罗马已经强大到可以两线作战。小西庇阿(大西庇阿儿子的养子,名义上是大西庇阿的孙子却无血缘关系)沿着自己祖辈的足迹杀到非洲。在公元前146年,希腊和迦太基同时再次失败。如同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把底比斯夷为平地以儆效尤,迦太基和科林斯,一东一西两座百年古城同时被烧为灰烬,其子民被卖为奴隶。突尼斯和马其顿被划为罗马行省。
公元前133年,西班牙的最后一个为当地部落控制的港口都市奴曼提亚被小西庇阿攻陷。于是加上是自己盟友的埃及,在地中海沿岸罗马已经成为了绝对的主宰者。
福祸相伴而生,于个人如此,于国家亦然。当年汉尼拔在亚平宁半岛不可一世之时,未尝不是罗马强势反弹的前奏;如今罗马于地中海王霸无敌之日,又何尝不是潜伏着山雨欲来的纷乱势态?
行省的扩张给罗马带来了三个问题:
第一,兵役的加长。此时罗马的征兵制和古希腊类似。小农场主们自备兵具,半军半农构成了重装步兵的主力。从前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遭遇战总是刚刚开始就匆忙结束,就是因为要兼顾农时。然而西班牙和北非的战事不由得罗马人不延长服役期,士兵们常常一战就是五六年。那些小农场主在长时间服役之后回到家里常常面对着田地荒芜而被兼并,从此沦为游民。
第二,贫富分化加剧。战争的所得大量流入作为指挥官的贵族和元老院手中。富者大量兼并土地和购买奴隶,小农场主们不断丧失土地。
第三,作为赋税的行省的谷物大量流入罗马,使得谷物价格降低。资金人力雄厚的大农场主们尚可以改种经济作物,小农场主们的生计更加难以维持。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共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隐忧,那就是作为兵员主力的小农场主,或曰士兵阶级,日益匮乏。公元前133年这个问题还未明显,罗马仍然可以动员足够的军力,然而端倪已现。
每一个平和的时代总有敏感的人物嗅到未至的危机,如同每一个艰难的时代总有坚强的人物开创将来的繁华。于是也就在罗马鼎盛的公元前133年,一名年界而立的男子发动了一场过早来到的风暴。有人说他是目光远大的政治精英,又有人说他是欺世盗名的野心分子。无论他的目的是公共利益还是一己私心,当这个三十岁的保民官踌躇满志走马上任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为罗马古城历五百年不见血腥的政坛流出第一滴血。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8 5:38:34
三 第一滴血 (1)
历史的旁观者总是宿命的信徒,明知道那些人们直冲向已成事实不可改变的终局,却残酷的玩赏每个人面对他所不知然而确定的未来的抵死挣扎。
然而当提图斯.格拉古(Tiberius Gracchus, 下文称为大格拉古)面对自己亲人期待的眼神的时候,必然觉悟到自己注定了要获得举世无双的荣耀,或者倒在奋斗的路上。
他出生在一个几乎是当时罗马最有名望的家庭。他的父亲提图斯.色普斯.格拉古是和击败汉尼拔的大西庇阿一辈的人,一生担当过两次执政官,致力于西班牙的战事并因此享受了两次凯旋式。虽然在政治上他一直是大西庇阿的对手,在大西庇阿死后他却娶了后者的女儿卡涅利亚(Cornelia)为妻。两人虽然年纪相差一辈,却恩爱非凡,一共生育了十二个子女。后来老格拉古早死,只留下卡涅利亚一人把子女拉扯成人。
据说卡涅利亚的样貌才学都冠绝罗马,而且蜚声海外,于是老格拉古死后竟然连埃及的国王托勒密七世都曾经向她求婚。然而这个倔强的女子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教育子女上。这凝聚的心思,却似乎变成了扭曲的怨念,最终把她的儿子们推上了不归的道路。
好像是历史在选择,那十二个子女中最后只有三个活到了成年,每一个都被历史赋予了重要的角色。最年长的是一个女孩,嫁给了最终把迦太基夷为平地的小西庇阿(详见前文)。接下来便是大格拉古,和小他整整十岁的弟弟盖伊斯.格拉古(Gaius Gracchus,下文称为小格拉古)。
小西庇阿又年长大格拉古十岁,在娶后者的姐姐之前已经声名远扬。然而卡涅利亚深深的忌恨女婿的名望。对于她来说,小西庇阿的名望每增加一分,自己的儿子们超越他的困难就增加了一分。于是卡涅利亚常常催促自己的两个儿子说:“为什么现在人们还称我作小西庇阿的岳母?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叫我格拉古的母亲?”她的这种作为的真正害处,倒不在于使得格拉古兄弟贪功冒进,而是在格拉古兄弟和小西庇阿之间造成了隔阂。于是后来两兄弟刻意在政治上和小西庇阿保持距离,不想让小西庇阿分享因为自己的政治改革而带来声誉,然而这是后话了。
大格拉古很早就证明了自己不是等闲之辈。在三十岁就任保民官之前,他的政治事业的简历是几乎是完美的。十六岁时他就因为远近闻名的良好品德被选为神官,凯撒在相同的年纪也担任过类似的职务。在就职的仪式上,元老院首座(负责组织元老院的活动,虽然不一定是最有影响力的元老,但是一定最德高望重的)阿皮斯(Appius Claudius)又亲口把女儿许给了他。十七岁他随着小西庇阿西征迦太基(即前文提到的第三次布匿战争),在军中成为了无人能及的勇士。传说当迦太基最终陷落的时候,大格拉古是第一个攻上迦太基城头的人。
随后大格拉古按部就班的踏入政坛,被选举为罗马的最低级官员——财政官。当时罗马的财政官有两种职能,民用和军用。民用财政官处理国家日常开销,一旦有战争时一部分财政官会被抽调随军处理军需补给。于是大格拉古随着当年的执政官远征西班牙的奴曼提亚部落,却不料这支部队人生地不熟,中了人家的埋伏,被敌人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走投无路之下那位执政官竟然想到缴械投降来保全生命。然而努马提亚人不相信这个懦夫的停战承诺,只要求大格拉古作为谈判代表。原来当年格拉古的父亲在西班牙作战时声名远扬,努马提亚人本是草莽部落,坚信老子英雄儿好汉。于是在大格拉古的努力下罗马全军缴械宣布停战,以此为代价换得性命,撤回了罗马。
回到罗马却不料风云突变。伟大的民族总不在乎自己子民的性命而只在乎自己的名誉。元老院拒不承认停战条约,哪怕他拯救了罗马士兵的生命,并且把这次战败作为罗马的耻辱。那位可怜的执政官被剥夺了职权,停战条约被撕毁。小西庇阿受命征讨奴曼提亚人,最终在公元前133年攻陷了奴曼提亚。
大格拉古并不知道自己将永远看不到奴曼提亚陷落的那一天了。此刻的他,沉浸在众人的称赞中。不但战败的责任与他无关,那些士兵及士兵的家人还把他视为救命恩人而百般拥戴。当士兵们拥戴一个将军不因为他是国家任命的官员而是因为他这个人本身的时候,国家的动乱就近了。
与此同时,他的母亲也不断的督促他要赶紧做出一番事业来,前文中的那句“为什么现在人们还称我作小西庇阿的岳母?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叫我格拉古的母亲?”就是卡涅利亚此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于是大格拉古看准了前文中所说的土地分配不均使得士兵阶层面临崩溃的问题,决定重新分配土地。从古代传下来的罗马法律中规定了个人拥有土地的上限,然而贫富分化之下很多贵族老早就超过了这个上限。大格拉古正是想以古法为依据,由政府没收超出上限的土地,分给因为长期服役而失去土地的士兵。他预料到了这肯定将造成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提出在没收土地的时候由国家给与一定的补偿来折衷。
这个方案看似可行。那么下一步就是实施了。偏偏就是在这关键的一步上大格拉古做错了,做错的原因是他急于求成。按照正常的程序,这样的法案应该在元老院提出。当时土地的问题的确严重,假使元老院中真的有人提出解决办法,的确会有人认真考虑。然而此时大格拉古还不到三十岁,甚至没有元老院的席位。他又没有那个耐心等自己羽翼丰满,于是就选择了一条捷径:保命官。
罗马的保命官原本是为了调和贵族和平民矛盾而设立的,然而随着很多士兵阶层的小农场主失去土地沦为平民,此时的保命官逐渐成为了退伍士兵的头目。保命官有两个非常大的权力:第一,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召集全民大会的罗马官员,在大会上它可以直接向公民提出法案;第二,它拥对元老院通过的法案的否决权。这两项权力原本是为了防止贵族控制的元老院欺压平民而设立的,但是在共和晚暮的罗马频频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134年,大格拉古第一次当选保民官。在公民大会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土地法案。
“在意大利野外漫步的野兽们都有自己的巢穴来休息,然而为自己国家流血战斗的人们却只能和别人共享空气和阳光,拖家带口而无立锥之地。”他如是宣讲,“当我们的将军在战场上向士兵们鼓劲说要保护他们祖先的坟墓和庙堂的时候,他们是在撒谎和嘲弄,因为已经没有士兵能拥有哪怕是埋葬祖先的土地。事实是士兵们拼死奋战,保护的是别人的土地,换来的是别人的财富。”
再没有什么比利益更能打动平民的了。然而大格拉古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激化了矛盾。他的挑拨性的话语和性急的行动,把哪怕是最温和的守旧贵族也挤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一场纷争已经不可避免。
作者:wangming3 回复日期:2007-10-8 7:43:34
支持一下。
作者:幕后老总 回复日期:2007-10-8 8:46:00
强贴留名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8 11:30:46
勘误:最后有两个“保命官”应为“保民官”。呵呵。
作者:ylsun136 回复日期:2007-10-8 21:05:05
强帖,要顶。
作者:凤飞翱翔 回复日期:2007-10-9 3:36:57
顶顶顶!!!!
作者:a1828 回复日期:2007-10-10 11:00:29
恺撒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国能力都比不上汉朝的刘秀。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11 9:42:14
呵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会面对不同的挑战,何必要一定关公战秦琼的分个高下呢?
作者:清徽3 回复日期:2007-10-13 2:12:03
不错啊!好文章,楼主继续!
作者:上帝的使者天使陈 回复日期:2007-10-13 2:22:11
关注
作者:中书侍郎 回复日期:2007-10-13 10:25:28
好帖子,记号,一定会火
作者:上帝的使者天使陈 回复日期:2007-10-13 13:04:28
怎么还没更新?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14 10:47:49
呵呵,回楼上的:每周一续的话,大约应该总是在周日的时候更新吧。不能更快的更新,还请体谅。
另外,多谢版主删除了广告贴。连载刚刚开始不想破坏了版面。诸位看官,在下欢迎拍砖,但是谢绝广告。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14 10:48:44
三 第一滴血 (2)
真正明智而渴望权力的人们总会寻找权力的基础,而一般情况下,权力的基础总是来源于富人或者穷人。前者作为少数派精英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后者的优势在于人数众多而且因为牵挂较少可以无所顾忌。然而两者往往难以兼得,所以掌权者总是要不讨好富人,要不讨好穷人,操弄不同的支持来巩固权力。
所以,在那个争名夺利的古典时代,世界永远是权力者争斗的棋盘,只是每个权力者操弄的工具不同,手法多样罢了。而因为少数派精英往往没有人能一枝独秀,而大众往往容易听命一人。于是富人党当权是便是寡头共和,穷人党当权便是事实独裁。所以古希腊的元老院贵族们对王权和暴民忌讳甚深,而中国的有为皇帝最要杀的是权重大臣最爱的是天下万民。整个古代世界史,就是如此的展开。
罗马共和晚暮那些渴望权力的人们,在贵族和平民矛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无比清晰的看到了获得权力的两条道路:要不保护传统的罗马贵族共和,强力压制平民势力;要不站在平民一边,削弱元老院的势力。由此衍生出了两大政治派系,贵族派,拉丁文作“Optimates”;和平民派,拉丁文作“Populares”。而正是因为一百年间罗马的英雄才俊们分两边站队,杀了个难解难分,这段历史才如此引人入胜——然而,这只是我们这些冷酷而没有同情心的旁观者的不可告人的窃喜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一派的人物,最终目的是权力和荣耀而非政治理想。所以贵族派未必都是出身显赫,比如苏拉,而平民派也绝非都是底层出身,比如凯撒,而事实上,后来的庞培,凯撒和安东尼都不同程度的在两派之间游离,那就是绝对的个人利益至上了。
* * *
大格拉古显然是另一位出身显赫的平民派。作为保民官的他在全民大会的演讲无可辩驳,眼看他的改革法令就要被通过,这时贵族派的元老们不得不出手干涉。他们选中了大格拉古的一位亲密朋友屋大维(这位便是后来的罗马第一任奥古斯都皇帝的祖上,虽然所作所为恁得丢脸)作为突破口。屋大维同样是这一年的保民官,罗马法规定如果两位保民官对同一法案有异议那么这宗法案将不能提交全民大会表决。
屋大维不像大格拉古那样家门显赫,只是一个普通的贵族。而且,平心而论,就算他对大格拉古死心塌地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他本人就拥有超过法律允许的土地。于是在那些贵族元老的软硬兼施之下,屋大维站出来反对大格拉古的土地法案。
这一招攻了大格拉古一个措手不及。当天只能暂时休会。重新认清了形势之后,大格拉古决定尽一切努力把屋大维再拉回来。于是他向屋大维私下提出只要屋大维同意法案,他个人可以在经济上补偿屋大维被没收土地的损失。这已经是赤裸裸的贿赂了。然而,屋大维掂量了两边的分量,觉得还是站在贵族派这边得到的好处多些,不但土地可保,说不定还能沿着着贵族派的梯子向上爬,而要是为了格拉古拼命,功劳却不一定是自己的。
朋友的背叛深深的刺激了大格拉古这个没有经过什么风雨挫折的年轻人。他决定采取更为激进的方式。在公民大会上,他指出人民有权投票撤除渎职的保民官,然后宣称屋大维反对土地法的行为证明了他不能保障平民的利益,于是要求全民公决是否将屋大维撤职。
出席全民大会的有代表罗马的三十五个部落,当有十七个部落表决结束的时候,同意撤出屋大维的票数是十七比零,只差一票屋大维就将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个被撤职的保民官。这时大格拉古暂停了投票。再一次询问屋大维是否改变自己对土地法案的看法。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耀武扬威。屋大维,这个可怜的走狗,懦弱的哭了起来,然而当他看到站在后排的那些贵族元老们的威严的眼神的时候,不得不再次拒绝了大格拉古。
于是投票继续,屋大维被撤职。当他走下讲台的时候,无数暴民冲上来对他拳脚相加,而贵族们则冲上来保护他。这场骚乱在稍后的对土地法案进行表决的过程中达到了顶峰。几个贵族突然冲上来抢走了装选票的罐子,尔后大格拉古的支持者们又武力抢回了罐子,双方打成一团,现场一片混乱。意识到因为平民人数众多局势即将失去控制,两个元老院的德高望重的贵族不得不跪倒在了自己儿子辈的大格拉古的面前,请求他停止投票而把法案交给元老院,并且保证元老院会认真讨论。谁能说在他们被迫跪倒的那一霎那,杀意没有在他们心头升起呢?
大格拉古却也不想事情闹到不可收拾,于是暂且同意了这个提议,中止了投票。可是,一到元老院讨论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全民大会上占大多数的是平民,而元老院除了保民官之外就是贵族。他的岳父虽然贵为元老院首座,却也不能控制元老院的讨论。于是几次讨论都没有结论。愤怒的大格拉古于是再次召开了全民大会,这次他的支持者有备而来,完全控制了局势,土地改革法案就此通过。
之前屋大维的背叛对大格拉古影响至深,他开始不相信自己身边的人,走上了任人唯亲的极端。在他设立的负责处理重新分配土地的委员会中,只有三个成员:他本人,他的年轻还没有声望的弟弟小格拉古,以及他的岳父阿皮斯。
贵族派虽然不能阻止法案的通过,但是一样可以从中作梗使得法案不能很好的实施。比如元老院不给他足够的预算,对于他要求的资料拖延再三等等。
这些小的摩擦逐渐升级,罗马的街市之上争斗的气息也越来越浓。终于有一天大格拉古的一个坚定的朋友忽然急病死了而人们纷纷传言他是被贵族派毒死的。于是他下葬那一天无数平民前来观看。但见尸体遍留黑血,火葬时甚至连火焰都被流出的黑血浇熄。于是愤怒的人们纷纷谴责这残忍的罪行。
不过这件事情很有可能出自于大格拉古自己的一手策划,为的是赚取足够的公众同情。于是也就在葬礼刚刚结束这个好时机,大格拉古带着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全家皆披素槁,站到了平民们的面前。他告诉所有在场的人们,尽管知道有生命的危险,自己还是不惜牺牲来保护平民的利益,只是希望假如自己死后,在场的大家能够帮助保护和照顾自己的妻女。
好一场漂亮的政治作秀!假使他真的明智而预见到自己的终局,又怎会在身首异处那一天毫无防备?这个当下自认“人民之子”的志得意满的年轻人,正躺在自以为坚固的支持上沾沾自喜,而贵族派正隐忍等待他得寸进尺。完全错估形势的他拿着死亡作噱头收买人心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死亡已经在历史的拐角处等着他了吧。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7-10-14 20:44:17
期待中
作者:justonly 回复日期:2007-10-15 12:56:38
好文,记号一下
作者:dhl419 回复日期:2007-10-15 13:56:05
一周一篇让人等的太心焦
作者:旋衡风 回复日期:2007-10-15 19:36:58
等着
作者:casanovamore 回复日期:2007-10-16 18:17:20
其实凯撒如果不死,未必就会称王,其遗嘱也显示其在内心中并没有将罗马国家作为私人产业一样授予任何继承者,没有提到任何政治权利分配的事情,他不过是另一个好一些的苏拉而已。若共和派没有刺杀凯撒,罗马两派也不会闹到立即开战的地步,共和派实力仍在,而且道义上也有优势。而凯撒一被刺杀,共和派立即和谋杀犯挂上钩,既得不到军队的支持,连人民的支持也没有了。本来共和国还能苟延残喘一阵,经卡修斯和布鲁图的一阵猛药连最后一息也不能存了。有时候正义的行动未必等于正确的行动,此即最好的例子。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16 22:54:02
的确凯撒未必有称王之心。不过,我并不同意刺杀凯撒是“正义的行动”,同样,维持罗马的贵族共和也未必是“正确的行动”。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凯撒其时的罗马,单一帝制取代贵族共和多少是一种进步,或者至少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是屋大维的帝制,也和绝对独裁有些区别。至于凯撒和苏拉,苏拉其人目的性很明确,然而凯撒诚如我前言中所叙,因为二重性而模糊,所以才能担当承前启后之重任。这些大的历史环境和小的个人性格,在后文中会一一展开。
作者:nicolaspang 回复日期:2007-10-19 8:21:56
圣诞要去罗马玩 搬个板凳过来学习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20 10:38:01
三 第一滴血(3) [总第6篇]
这时我们或许应该暂时停下故事的发展,来分析一下当前的局势,猜度大格拉古的心意,来看看他到底胜算几何。
毫无疑问的,大格拉古有相当的政治远见,因为看到了因为贫富分化而小农场主破产而兵员减少的连锁反应。因为在当时这些后果并不明显,要到整整一代人之后日耳曼人南侵的时候罗马才忽然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像和汉尼拔作战时那样动员起足够的战力了。很有可能在他作为财政官随军征讨西班牙的时候,他看到了沿途的硕大庄园中工作的都是奴隶而非自由农民而警觉。史书中所记载的大格拉古是一个温和而沉稳的人,即使在激烈的辩论中也只会站定在一处温文尔雅。按照他的性格,即使心中有所策划,也不会太过急于求成。
然而西班牙的战事改变了一切。在此之前,大格拉古在平民中并没有特殊的声望,反倒是他是沿着传统贵族的路子平步青云。在此之后,不但那些退役的士兵及其家属作为平民对他感恩戴德,而且元老院对于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虽然他没有因为这次不光荣的媾和遭到惩罚,但是作为这次元老院所反对的停战的主要促成者,他大概是不要想沿着传统贵族们的梯子向上爬了。诚如前面所说的,渴望权力者看到的无非是两条路,此消彼长之下,我们倒不能责备大格拉古的舍富助贫是急于求成了。
可是这个选择使他间接的站到了小西庇阿的对立面。前面说过,罗马的贫富分化是因为长年征战作为指挥官的贵族占有大量战利品而小农场主的士兵毫无所得,那么这期间的最大既得利益者除了战功显赫的西庇阿家族还有谁呢?
同样是贵族,有得利者就有眼红者。一些不以战功见长的贵族自然就想要限制西庇阿等人的权力和财富,所以其实作为保民官推行改革的大格拉古在元老院亦有一派贵族支持者。这其中包括他的岳父阿皮亚和他的弟弟的岳父老克拉苏(细心的读者若能联想到后来前三巨头中的克拉苏,当能看到贵族中却有一派一如既往的支持某种改革)。
即使是最小的池塘中的鱼也是以群落而分而抢夺食物,这等人性,古今中外皆然,所谓“君子不党”无非是一句笑话。倘使有人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俯视众生,所有的权谋无非是狗咬狗的游戏,然而谁又能置身于这争名夺利的鬼魅世界之外呢?
于是此时在元老院中保守派倒也不能完全压制改革派,因为大格拉古的所作所为的确没有太出格的地方。保守派的贵族们只有耐心等待大格拉古受人以柄的那一天。
其实此时倘有一人中间斡旋,双方各退一步,某种有益的妥协未必不能达成。虽然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的确应该果断采取雷霆万钧的极端手法,但是真正优秀的政治家是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当我们同情历史上那些流血而死的改革家的时候,大约也在遗憾他们的才能不足吧。
最合适的中间人无疑是小西庇阿。传说当目睹矗立于地中海畔七百年不倒的迦太基城被自己率领的军队夷为平地的时候,他泪流满面。旁人奇怪的问他为何哭泣,他回答说:“所有伟大的城邦都会兴盛然后衰落,目睹迦太基的命运,我是在担忧罗马的未来啊。”小西庇阿同样看到了罗马的社会结构正在向不平稳转变。公元前140年,也就是在大格拉古改革之前7年,小西庇阿暗中授意当年的执政官,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亲密朋友的拉里斯(Laelius)提出一项类似的改革法案,然而同样遭到强烈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小西庇阿本人虽然看到了弊端,但是身在局中他不能过激的对付多少算是自己人的保守派。可以想象,以小西庇阿的声望以及他和双方千丝万缕的私人关系,在他的调解下矛盾可以缓和。
然而要命的是在这节骨眼的关头小西庇阿不在罗马,而且如前文所述,大格拉古也无意让他来分享自己的荣誉。这时的小西庇阿,正在西班牙和努曼提亚人交战。大格拉古的弟弟,二十岁的小格拉古虽然名义上是三人土地委员会的一员,但是其时也不在罗马,正在小西庇阿的帐下听令历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同僚中有一人同样二十出头,出身低下然而战功显赫。此人名叫马略(Gaius Marius),这时他连罗马城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便更不可能预计到五十年后自己会让整个罗马城在一片血泊中震撼颤抖了。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 * *
就在大格拉古和保守派贵族相持不下的时候,罗马忽然获得了一笔意外横财。地中海沿岸一个叫佩加姆的小国的皇帝死了,此人膝下无子,又深慕罗马的伟大,便在遗嘱中指定罗马人民作为自己的继承者。于是他的为数不菲的财产就归了罗马。
大格拉古正为元老院在财政上对他百般刁难深感难受,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宣称既然这笔钱是给“罗马人民”的那么他作为保民官有权将其用于土地改革。不料这恰恰动了元老院的奶酪。长久以来俗成的习惯是元老院拥有外交权和财政权,提出法案为平民牟利是一回事,借此扩大自己的权利是另一回事,大格拉古此举给了那些指责他是野心家的人口实。于是流言开始传说有人向大格拉古献上了紫袍王冠(紫色在古罗马象征王权)。“称王”这个罪名在古罗马就好比“谋反”在古代中国,但凡沾上的除非最后自己真就自立山头,否则必然不可好死。最要命的是这罪名尽可凭空编造,然而被指者又百口莫辩。在元老院的争辩中,又有人翻出之前大格拉古放逐屋大维的旧账,指出罗马的官员是平等的,你大格拉古驱逐屋大维就是擅权自大的表示,任大格拉古如何善辩也是哑口无言。于是一时舆情突变,元老院中的改革派在保守派“共和无王”这个道义的高点之下也无法支持大格拉古。
喧闹之间,大格拉古的保民官任期走到了尽头。为了保持改革的连续性,他决定竞选连任。于是在自己任期的末尾,他拼命施惠于平民,提出了缩短兵役期等几项法案。然而在选举的那一天,他仍然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当选,因为那些真正从他的土地法案中得到好处的平民都因为分到土地而远离罗马。
选举的那天早上,忐忑不安的大格拉古向神官请求占卜。罗马的占卜规矩是在一群鸟旁撒上谷物,如果它们来吃就是好运。可是这次没有一只鸟来吃。回到家里,大格拉古又忽然发现从自己以前征战时戴的头盔中爬出了一只毒蛇。就在神经已然脆弱的大格拉古和支持者们准备出门的时候,一只乌鸦盘旋在他们的头上,它的粪便落在了大格拉古的身上。经历过战场杀戮的大格拉古还可以支持,他的支持者们——那些平民的乌合之众们,已经打起了退堂鼓。这时一个有胆色的从人站了出来说道:干大事的人怎么能被莫须有的预兆而吓倒呢?于是一群人勉强来到了选举会场。
如同投票土地法案是一样,会场是一片混乱。双方的支持者们不断推搡对方。这时一个亲格拉古的元老院贵族匆忙挤过人群,告诉大格拉古元老院中有一群激进的贵族想要武力解决问题。大格拉古慌忙命令自己身边的朋友去准备武器,由此引起了一阵骚动。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大格拉古用手指着自己的头大声说有人想要杀他,然而他的声音被喧嚣的现场淹没。只看到他的姿势的元老院的耳目们立刻回去报告说:大格拉古在怂恿平民给他戴上王冠。
元老院这下可炸了锅。一群保守派贵族当下集结了身边的奴隶,把元老院那些木椅的腿都拆了下来作为武器,直冲向选举会场。这其中为首的是西庇阿家族的那斯卡(Nasica),论其亲戚关系来还是大格拉古的表兄,可却是大格拉古最激进的反对者。于是这一群平时养尊处优的贵族,此刻就像是无法无天的暴民,那股如狼似虎的气势震住了会场所有的人。
大格拉古身边那些他所倚重的朋友们吓得立刻作鸟兽散。大格拉古见势不妙正想逃走,被那斯卡抓住了袍服狠狠的拉倒在地,一棍就打了下去。剩下的贵族们一拥而上。可怜大格拉古,就这么被椅腿活活打死。他那些四散奔逃的支持者们也被赶上的贵族们肆意暴打。
就在一日之内罗马城有三百人丧命,其中没有一个死于刀剑之下,全部是被木棒和石头活活打死。这固然残忍,也说明了事起仓促,双方都没有准备,毕竟五百年来罗马城的政治斗争始终与血腥无缘。我们可怜大格拉古的悲惨命运,却也质疑他没有雷霆手段。这个十三年前奋勇杀敌第一个登上迦太基城头的斗士,缘何十三年后如此窝囊的束手就擒?是岁月消耗了你的武勇,还是你面对同是罗马族人的对手狠不下心?既无法化解矛盾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又无法在变乱中刚强应对,或许这就注定了大格拉古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悲剧终局。
* * *
闻听噩耗的小格拉古匆匆从前线赶回。他请求保守派贵族们退还哥哥的尸体但是被拒绝了。大格拉古和他的支持者们的尸体被抛入了流经罗马的台伯河。
一时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小格拉古的身上。然而这位年轻人却无所作为,完全退出了公共政治生活,终日读书度日。平民们开始失望,贵族们开始窃喜。然而明智的人们却记起了一桩往事:
小格拉古刚刚踏入政坛的时候,他的演讲风格和哥哥完全相反。大格拉古总是站定一处,温文尔雅的以理服人;小格拉古却总是充满激情,来回走动,甚至常常把一边的宽袍系到肩膀以下,露出整个右臂来回挥扬。后来他察觉到了自己经常情绪失控,过于富有攻击性而丧失了理性论辩不着重点,于是命令自己的贴身奴隶每当自己激动时就吹起笛子。此后只要一听到笛声,无论如何激动,小格拉古立刻会恢复冷静。
如此看来,小格拉古是一个能放能收的人,谁知道这表面得平静之下,是否隐藏着复仇的炽热呢?
当时保守派们不愿意交换尸体的原因或许是不想留下墓碑让后来者祭奠效尤,然而第一滴血已经流出,第二滴血又怎能被阻止呢?恩怨连环相报而不休,命运的巨轮开始轰隆隆的转动。罗马,这个连绝世无双的军事天才汉尼拔都不能攻下的城市,即将从内部开始陷落了。
请看下篇: 十年恩仇
作者:一强热血 回复日期:2007-10-20 12:04:05
顶楼主一下
希望楼主能坚持下去啊
写长篇可不简单啊
以后每周来顶啊
作者:郜郜卿卿 回复日期:2007-10-20 12:43:19
看的正精彩时没了,楼主加油啊
作者:山岳派群众 回复日期:2007-10-20 13:21:06
留爪
作者:llldan 回复日期:2007-10-20 14:30:10
好文,记号
lz加油
作者:凤鸣重楼0 回复日期:2007-10-20 18:08:37
真正明智而渴望权力的人们总会寻找权力的基础,而一般情况下,权力的基础总是来源于富人或者穷人。前者作为少数派精英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后者的优势在于人数众多而且因为牵挂较少可以无所顾忌。然而两者往往难以兼得,所以掌权者总是要不讨好富人,要不讨好穷人,操弄不同的支持来巩固权力。
-0000000000000000000000
楼主,只有公正且无私的人可以同时操纵!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20 22:46:45
呵呵,人若有所求则必有私,真正无欲无求的人,却又闲云野鹤不来趟这浑水了。不过此事见仁见智,人性善性恶本无定论。十七世纪有一英国人霍布斯作书利维坦,叙述人有原生态的对权力的欲望,此人对作者影响甚重。所以这部作品中刻意淡化道德的评判,因为作者相信没有人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我们这些历史的旁观者,不过是冷酷的局外人罢了。
此外,多谢诸位的鼓励支持。网络的连载其实既是作者的作品,也是读者的作品,倘没有看官的鼓励支持,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作者:sweetcorn4 回复日期:2007-10-21 0:46:58
其实凯撒能当上罗马的无冕之王偶然性很大,当时庞培无论在政治条件还是军事条件上都比他优越(其实庞培早年在东方和西班牙的战绩比凯撒辉煌多了),而且在希腊三战中两战得胜,只是最后一次栽了,成王败寇而已。感觉凯撒打仗其实就是预备队的使用以及超好的运气。后来安东尼按他生前制定的路线进攻帕提亚,结果惨败而回(当然比克拉苏那次全军覆没要强点),说明凯撒也没有后人吹得那么神。
作者:吴船 回复日期:2007-10-21 0:52:14
记号
作者:肛上开花 回复日期:2007-10-21 1:43:53
确实很细~
作者:wyn102568 回复日期:2007-10-21 18:20:29
记号
作者:陈颖妍 回复日期:2007-10-21 20:34:52
恺撒牺牲了
作者:中书侍郎 回复日期:2007-10-21 20:45:28
长期跟踪
伟大的罗马
现在的罗马只剩下一群猪了
作者:123456sjb 回复日期:2007-10-21 21:22:35
本群由一些志同道合之士自发而成,旨在空闲之余相互交流,谈古论今,争史论今,思想之交流,认识之碰撞,启蒙历史知识。希望大家在这里以古会友,以辩成朋,以论成知。
群号:48739662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0-21 23:00:51
------------------------------  举世无双的统御和武勇,然而如婴儿般幼稚的政治和战略谋划,或许是这个男人,而不是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帝和凯撒,才真正是阿克里斯的化身。然而人类是喜欢意淫的动物,越是这样的不平衡的绝世奇才越让人觉得扼腕叹息,于是也就越具有悲剧性。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从西班牙越过阿尔卑斯山杀入了意大利,揭开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序幕。从此之后十五年,汉尼拔的复仇军团在意大利半岛横冲直撞而所向无敌。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战是汉尼拔的巅峰之作,身负上一代血仇的迦太基人不留活口的杀戮,一日之内七万罗马将士陈尸疆场,其中包括当年度几乎所有的被选举政府官员,以及总数200人的元老院贵族中的80多人。然而汉尼拔只知道如何取得胜利而不知道如何运用胜利在政治上获得支持和优势。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他仍然所向无敌,然而他的军队和十五年前一样还是一只孤军深入。十五年间他数次杀到罗马城下,却依然不能征服罗马,也不能攻占罗马的主要港口。汉尼拔唯一不擅长的一种战斗-----攻城战,终于成为了他的阿克留斯之踵。-------------------------------------完全同意您的见解,汉尼拔是一个霸王似的悲剧人物,他是个战术天才,但在战略和政治上幼稚如同婴儿!但他仍算是一代天骄,要知道即使仅仅只是他的战术也改变了世界,坎尼之战之中的重右翼包抄,影响了施利芬,进而也深深的影响了两次大战时德国的战略.另外我还有个疑问:努马提亚人骑兵很有名,他们本是汉尼拔的盟友,但在大西庇阿率军在非洲登陆,直捣迦太基本土时,不是被大西庇阿争取过去了吗,说起来他们应该是罗马的盟友才对啊,怎么又有"大格拉古随着当年的执政官远征西班牙的奴曼提亚部落";最后,我支持你,写的很不错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22 0:54:30
呵呵,谢谢支持。
努曼提亚(Numantia), 是当时北西班牙的一个凯尔特人部落。你所说的应该是努米底亚(Numidia),处于北非,现在的阿尔及利亚的位置。他们的轻骑兵的确非常著名,马种是非洲矮马,骑兵身无片甲,只用绕过马颈的一根短绳驭马而不用笼头。此时的确他们仍是罗马的盟友,然而后面将会有一章“蛮王东来”,那时努米底亚轻骑兵在一位枭雄的带领下将会和罗马反目相向几番鏖战。
作者:至尊笨 回复日期:2007-10-22 0:58:48
坐沙发等着看埃及艳后。
作者:和事佬 回复日期:2007-10-22 23:22:30
谢谢楼主,已收藏
作者:silosIII 回复日期:2007-10-23 0:20:07
好文!期待!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0-24 12:57:35
哦,了解.班门弄斧,实在是见笑了,不过仍然感谢您!的确是好文,让我长了不少见识,所以,顶你!最后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能否介绍一下罗马军团的编成,十一律啊什么的!???期待中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26 2:21:05
楼上过誉了。不过说到罗马军队,在马略的事迹展开之前,我的确有计划写一个粗略的编外篇(呵呵,也许正好算新年特辑),追溯罗马军队从罗马城创立到马略之前的流变,这样也有助于更好的了解马略的所为。至于马略之后的军队流变会在连载中介绍。
战争和女人总是很引人入胜的,现在连载中所讲的的政治么就青菜萝卜了。不过战争很快就会来的,可是四层楼上那位老兄那个女人就要等很久才出现了。呵呵。
作者:中书侍郎 回复日期:2007-10-27 8:35:10
更新太慢,期待哦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0-27 18:39:23
ZK101A7迫不及待的按了一下快进!
作者:bad-guy 回复日期:2007-10-27 20:36:27
mark
作者:一强热血 回复日期:2007-10-28 9:25:51
速度啊
作者:圣西罗爆头王 回复日期:2007-10-28 10:12:36
记号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0-28 11:16:01
四 十年恩仇(1) 总第7篇
大格拉古被乱棍打死在罗马城的中心。传说最后他倒下的地方,正好是在七百年前罗马开国的那几个国王的塑像下。就好像九十年后凯撒正好被刺杀在庞培的雕像下一样,这无疑被很多人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杀死暴君!”他们这样叫嚷着,然后做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仿佛这可以掩盖他们的行为。然而事实上无非是愚蠢的自欺欺人和别有用心的掩饰。
大格拉古完全错误判断了局势。他以为只要平民越显得支持他,贵族们就越不敢动他。然而恰恰相反,倘使他洁身自好驱散自己的支持者还有可能完成改革,发而他的平民支持者越多,保守派贵族们杀他的心就越坚决。持续摩擦之下,擦枪走火之后就不可收拾。
可是当我们回到大格拉古这个人本身来说,或许他进退无度,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但是他本人所追求的应该只是荣誉而不是王权。事实上他手无寸兵,而且他的支持者在暴乱中证明是毫无军事组织,他本人也毫无准备。即使是最愚蠢的野心家也不会想在罗马这个实行了六百年贵族共和的地方“和平”的称王的。
此时此刻,真正拥有称王基础的是手握重兵在千里之外征战的小西庇阿。
* * *
身为传统一代罗马人的小西庇阿当然不会想到去称王作乱。此刻的他,虽然刚刚攻陷了努曼提亚,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大格拉古被杀的消息让他心神不宁,另一方面,罗马军中开始出现的唯利是图的腐败风气让他头疼。
在击败迦太基之前,罗马总是和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战斗,而且多少有些防御的性质,因此仅仅是自保的动机就可以促使士兵战斗。击败迦太基之后,罗马总是和比自己弱小的对手战斗,而且是带有侵略性的扩张。士兵们开始单纯的追求攀比战利品。可是这次奴曼提亚只是一个半开化的凯尔特人部落,不是富庶的迦太基,哪里有多少值钱的东西?士兵们不满战利品过少,几乎哗变。
倘使小西庇阿心存私心想要收买军队,他大可以散发钱财或者纵容抢掠。然而小西庇阿天生正直,看到这种状况勃然大怒开始整风,禁止在军中私藏财物生活奢侈。很多将军都叫苦连天,只有一个乡下人,天生质朴,不但统御武勇引起了小西庇阿的注意,自律和清心寡欲更是令小西庇阿赞赏。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马略。
在班师回罗马之前的那天的全营晚宴上,小西庇阿专门叫马略坐在自己身边。酒席间众人阿谀奉承小西庇阿说:“您的军事才能举世无双,在您之后叫我们哪里找像您这样的统帅呢?”这时五十岁的小西庇阿拍了拍坐在自己身边的二十岁的马略说道:“大概就是这个年轻人吧。”
一语成谶。
用兵如神的马略当然后来从战乱中拯救了罗马,然而小西庇阿一定不能够想到就是这个看似朴实的年轻人最终捣毁了自己毕生守护的传统罗马的一切。
这句话一定也引起了在座另一人的注意。罗马盟国努米底亚的王子朱古达这次也率领着本国驰名海外的轻骑兵前来助阵。此人虎背熊腰有霸者之气,这次他的助阵,也是借机看一看罗马的虚实。当他听到这句话顺着声音向马略望去的时候一定记住了这张面孔。然而这对宿命的冤家下次见面已是二十年后兵戎相交之时了。
* * *
也许当回到罗马的时候,小西庇阿才意识到了大格拉古之死对于罗马有多大的影响。在此之前罗马城中的人们充满了热情,然而在此之后,人们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派,彼此的眼中充满了恐惧和憎恨。
在大格拉古死后,元老院立刻设立了专门的法庭审讯所谓的“格拉古党人”,不少格拉古的支持者都被流放。然而大部分平民都很不满,城市之中充满了冲突不谐。亲手杀死大格拉古的那斯卡不堪重负,不得不找了借口去罗马在东方的行省办事避开愤怒的平民,到死也没有能回来。
小格拉古暂时退隐,继承了大格拉古的事业的当年的保民官卡波(C. Papirius Carbo)仍然在间接的挑战保守派贵族的权威。小西庇阿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了这政治斗争中。
当大格拉古寻求连任保民官的时候,他并非完全合法,因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默认的看法是保民官和执政官一样,因为权力过大不能连任而避免独裁。公元前131年,卡波提出了一项法案允许保民官连任。小西庇阿被保守派贵族们推出来和他在公民大会上辩论。
卡波顾左右而言他,猝然间直接问小西庇阿是否觉得大格拉古该死。小西庇阿立刻陷入了两难,不得不狡猾的说:“如果他的确想称王的话,那么处死他是正确的。”即使是这个答案,也引起了全场平民的嘘声。在那一瞬间,小西庇阿一定意识到了,自己辛苦征战建立的名望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嘘声激怒了他,他愤怒的反击道:“我为罗马作了多少?你们为罗马作了多少?还轮不到你们来评价我。”
然而小西庇阿最终仍然说服了公民大会否决了这项法案。然而这次政治上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即使是小西庇阿这样的人,也终于不免在越行越远的两派罗马人表明态度。
公元前129年,这项法案终于被通过了。然而那时小西庇阿已经不在了。
* * *
与此同时,大格拉古虽死,他的土地法案仍然在执行。公元前125年罗马的人口统计是有39万有地公民,比公元前131年多了整整7万。这说明土地改革法案是有效的。
然而,发生在公元前129年的一件小事,最终把罗马托向了更大的政治风暴。
土地改革法案所要重新分配的土地是罗马在历次战争中获得的,这些土地除了被罗马贵族所拥有之外,还有很多在罗马的意大利盟友的手中。此刻罗马和同在意大利的其他部落城邦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面意大利盟友们从罗马的胜利中得到了很多好处。另外一方面,在很多地方罗马人和其他意大利人的被区别对待,比如在罗马的行省只有罗马公民有经商权等等。公元前129年,土地改革委员会试图征用事实上属于自己盟友的土地,引发了罗马和其他意大利部落的关系紧张。
这时候小西庇阿决定再次站出来。带兵多年的他深知意大利盟友对罗马支持的重要性。于是他准备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演讲来劝说人们缓和矛盾。然而,就在预定要演讲的那个清晨,五十七岁的小西庇阿神秘的猝死在了自己家中。此后,公元前126年,罗马颁布法令驱逐所有在罗马城的非罗马人,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意大利的内战。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小西庇阿的死因成为了历史之谜。完全有可能只是心脏病之类的突发。然而人们尽可以阴暗的猜想包括他的妻子在内的那些格拉古家的男女们阴谋策划了他的死。甚至保守派贵族也有可能是幕后黑手。因为小西庇阿此时两面不讨好。碎成两片的罗马,不需要一个温和而正直的中间派。
罗马在小西庇阿手中走向了顶峰,又在小西庇阿的注视下开始衰落。小西庇阿看到了开始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贫富的分化,军队的腐化,以及意大利内部罗马和其他部落的矛盾,正是这些问题最终拖垮了罗马。然而,尽管有所预感,小西庇阿无法明确的看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当小西庇阿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罗马的概念很简单,只是罗马城;当他死的时候,或许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罗马了,包括意大利的盟友吗?还是包括那些海外的行省?虽然占据了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但是罗马这时实质上还是一个古希腊式的城邦。罗马共和晚暮的问题核心,就在于城邦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有效的管理大面积的土地。在后面越演越烈的矛盾斗争中这个基本的问题愈加明显。然而几位英雄们追逐着自己的野心左右搅动,把罗马下成了一棋乱局。——可是我们有着两千年的历史纵深而洞察明晰,却不能怪那时的才俊们不明事理了。
或许小西庇阿是幸运的,他是最后一位手上没有沾满自己同胞鲜血的罗马伟大人物。又或许他是痛苦的,站在时代的浪尖上看到灰暗的将来却束手无策的痛彻心菲。不管是怎样,他就这样逝去了。他的死,也带走了他所毕生守护的伟大传统的最后余光。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0-28 20:29:53
---------------------------------------当小西庇阿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罗马的概念很简单,只是罗马城;当他死的时候,或许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罗马了,包括意大利的盟友吗?还是包括那些海外的行省?虽然占据了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但是罗马这时实质上还是一个古希腊式的城邦---------------------------------------谨受教!!!事实上,现代意大利也更象一个城邦联盟,他们写历史都不是写意大利史,而是自己城市的历史,他们更以他们的城市为荣而不是国家(也是,他们的城市实在是太有名了,佛罗伦萨,威尼斯,博罗尼亚,帕多瓦,热亚那,那不勒斯,都灵,米兰,甚至巴勒莫)这在足球世界号称小世界杯的意甲上也有体现.说不上是好坏,说好吧,也的确!因为就是这个地方这种文化产生了"文艺复兴",而且是在天主教的核心地带!;说它不好吧,也对,不信,诸君且看两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
作者:ak113218 回复日期:2007-10-28 21:41:21
daing
作者:中书侍郎 回复日期:2007-10-28 22:51:20
内容文笔堪称一流
好看
作者:没降落伞的小松鼠 回复日期:2007-10-30 12:15:14
留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7-10-31 23:34:37
记号
作者:lx__sxsy 回复日期:2007-11-2 22:02:55
好文,一直对罗马感兴趣,追看多时了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4 9:02:08
四 十年恩仇(2) 总第8篇
小西庇阿莫名猝死。传说他的尸体上有明显的青紫瘀血,而他家中的奴隶在被严刑拷打之后曾经吐露前一晚受贿把一个陌生人放入了家中。然而,第二天他的葬礼平静的进行,没有任何对他死因的进一步调查。曾经为罗马立下赫赫战功的伟大人物,最后竟然连一个公共葬礼的荣耀都没有获得,好似碎成两半的罗马巴不得快些忘掉他,继续粉饰太平,或者秣兵厉马。
两百年后,罗马帝国的历史家们众口一词的指认大小格拉古的母亲卡涅利亚是幕后黑手,这诚然无法证实。但是小西庇阿死后坊间的确流传是小格拉古亲自下的手,因为人们止不住对于那个貌似清静无为的小格拉古的真正目的作出猜测:他是否真的继承哥哥的事业?又或者他只是一个懒散的无欲无求的闲人?
历史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角色,角色的高低贵贱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意识到自己被分派到的角色。那一个时刻他会忽然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明了自己所能得到的和不能得到的,或许还会预感到自己的终局。
一天晚上,小格拉古在梦中见到了自己的哥哥,梦幻中的大格拉古一如既往的平和,淡淡的对弟弟说:“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你无法逃避命运。注定了你我如双生花一样会经历一样的人生和一样的终局。”
七十年之后,罗马的伟大学者西塞罗在记述历史的时候告诉了我们这个托梦的故事。喜爱宿命的人们永远会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故事,然而即使是理智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不管小格拉古自己是怎样想的,他没有得选择,只有继承自己哥哥的事业。即便他不想这么做,大格拉古的朋友和敌人也会逼着他这样做。
在平静中小格拉古在磨炼着自己的雄辩术。一次他的一个朋友因为一件小事被人诉讼,小格拉古应邀担任他的辩护人。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在公开法庭的四周,想看一看大格拉古的弟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小格拉古没有让他们失望,他的论辩完全压倒了对手,于是他的朋友无罪释放。
这件事情在保守派贵族中引起了恐慌。“绝不能让他当上保民官!”贵族们立刻形成了共识。开始对小格拉古的仕途围追堵截。小格拉古于是避其锋芒,和他的哥哥一样从最低级的军事财政官做起,追随着当年的执政官远征撒丁岛。
然而他的出走并不能解除元老院的敌意。很快元老院就开始为难这个负责军需的小小财政官。一般来说,罗马军队的冬衣应该由就近的行省负责供应,然而元老院批准了撒丁岛附近的科西嘉等岛屿的述求,以年景不好为由同意他们不供应冬衣。于是眼看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士兵们的冬衣却迟迟不来,眼看着处理军需的财政官就要变成替罪羔羊。
小格拉古没有坐以待毙,他动用了一切关系来获得补给。在奴曼提亚战争中他和努米底亚的王子朱古达并肩作战,如今撒丁岛正好和努米底亚隔海相望,他说服了努米底亚人帮助补给冬衣。那朱古达早有异志,隔岸观火,知道罗马内乱将近,况且此时努米底亚名义上仍然是罗马的盟友,便乐得做一个顺水人情,助小格拉古一臂之力。
于是元老院偷鸡不成蚀把米,士兵们因为能够顺利过冬而感激小格拉古,这样小格拉古的声望反而提高了。然而保守派贵族们一计不成又施一计,用轮换班的借口召回了撒丁岛的军队而排出刚刚徽征的新兵,但是因为执政官仍然留在撒丁岛,所以依据法理小格拉古必须也留下。这样可以分开小格拉古和那些感激他的老兵。
小格拉古不是傻子,他明白元老院的用意是想永远把他留在罗马之外。他立刻孤身一人回到了罗马。这是一着险棋。作为有职责在身的财政官,擅自离开职守是没有法理根据的。因此即使是以往支持他的平民们也有异议。元老院乘机公开讯问他,想以此治罪。然而小格拉古以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那些围观的平民。他指出一般的罗马公民根据法律只需要最多服役十年,而他自成人后就追随小西庇阿征战四方,至今已服役十二年了。此时元老院强行要他仍在海外服役,是刻意的压制他。他的这番说辞,巧妙的撩拨了元老院和平民在大格拉古死后本就尖锐的矛盾,更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同情。于是,这第二个回合,保守派贵族们又完败于小格拉古。
保守派的贵族昏招频出。他们开始指使人以各种不同的罪名控诉小格拉古。因为一个有官司在身的人按照罗马的惯例是不能参选国家官吏的。然而每一次小格拉古洗清了自己的罪名,他的声望就增加一分,人们也越加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真正代表。
小格拉古此时一定已经明白,就算自己不想为兄长报仇,那些保守派的贵族们也会想死敌一样对付他。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于是当他脱离了所有的诉讼之后立刻开始竞选公元前123年的保民官。
此时罗马城中所有的保守派贵族都用尽一切办法阻止他的当选。他们贿赂投票的平民,刻意阻止妨碍小格拉古的支持者们投票。然而从大格拉古的土地法案中受惠的分散在意大利各地的人们蜂拥向了罗马支持小格拉古。传说罗马城中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地方容纳这许多选民,就连房顶上也站满了人。
这一场针锋相对的选战之后,小格拉古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虽然在所有保民官中排名第四,但是终究还是选上了。
让贵族们颤抖的是,在就职演讲中小格拉古直接提到了大格拉古的死。他指责平民们说道:“根据从远古传下来的罗马法律,没有人能不经审判就处死一个罗马公民。如果他没有出席审判,那么一个使者会被派去在他的门前吹响号角,如果他仍不出现缺席审判才可以进行。我们的祖先在生死之事上就是如此的策划周详。然而大格拉古,当年的保民官,是你们的利益的代言人,没有经过审判就被乱棍打死。凶手们拖着他的尸体穿过整个罗马城丢入了台伯河,你们只是在看着,什么都没有做。罗马的传统和你们的良心一起消失了。”
虽然是谴责的话语,却仍然引起了人们的欢呼。大众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既需要胡萝卜也需要大棒。也许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施虐受虐的潜在欲望。然而,小格拉古是否想过,当他自己被追杀的时候,那些平民会不会一样袖手旁观呢?
此时距大格拉古当上保民官整整九年。一场恩仇相报的戏剧,就要在第十个年头上演了。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7-11-4 20:13:20
记号
作者:flyyanu 回复日期:2007-11-4 21:20:44

作者:Vivian0223 回复日期:2007-11-5 13:29:13
期待看下文。本人对罗马历史不明白,还不知道格拉古兄弟和凯撒是什么关系呢,呵呵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5 21:44:26
先顶下,可能有段时间不能捧场了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8 0:02:51
回楼上:
格拉古兄弟和凯撒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他们的事迹为后辈的登场设下舞台。共和晚暮的罗马,依次有格拉古兄弟和元老院大多数的对抗,马略和苏拉的对抗,凯撒和庞培的对抗,以及最后屋大维和安东尼的对抗。每一次对抗都为后面埋下伏笔。
本文虽以细说凯撒为名,但是实际上是想写一部罗马共和晚暮的断代史。
作者:Vivian0223 回复日期:2007-11-8 21:26:13
多谢LZ解答,等着你把坑填上。我对你后面的介绍特别有兴趣呢~~~
作者:ak113218 回复日期:2007-11-9 10:12:08
太慢;了,强烈要求LZ加快进度
作者:阿萨基亚 回复日期:2007-11-11 11:27:27
我个人的话比较欣赏独裁者苏拉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11 13:03:02
四 十年恩仇(3) 总第9篇
上任的第一天,小格拉古就提出了两项旧事重提的法案。
第一,被公民大会表决撤职的官员在有生之年将不得担任其他其他公职,换句话说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有心的读者想必还记得,当年大格拉古利用公民大会撤除了屋大维的保民官职务,这项法案就是针对这样的情况的。然而,这却不是对屋大维的私人复仇,因为小格拉古明确提出在法案提出之前被撤职的屋大维不在影响的范围之内。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出现。元老院凭借来收买保民官的,无非就是将来可以帮助他获得更好的政治前途。现在既然法定被人民认为渎职的保民官将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那么每个保民官就不得不死心塌地的为人民的利益奋斗。
第二,不经审判流放或处死罗马公民的人将在公民大会上被起诉判刑。这同样是为了避免大格拉古的就是重演。——然而,已经发生的无法被改变,所以这项法案同样不适用于以前的事件。
人们为这两个法案欢呼,因为他们是如此的想驱散自己对于袖手旁观大格拉古的死的内疚。然而有几个人能明白这法案的真正意义呢?对于不明白内中深意的人来说,法律无非是被操弄的工具,毫无权威可言。当下操弄法律的是小格拉古,好似他也占着几分优势,这些法案不过是对大格拉古事件经验的总结,谁知道在小格拉古将来不会遇到新的情况呢?到那时死的法律是否能一样保护小格拉古呢?
小格拉古是平民派,或者用我们之前的称谓,是穷人党。所以他一定要不断讨好平民们才能维持自己的声望和权力基础。于是他引导公民大会通过了各种有益于平民的法案:他制定了在罗马销售的各种谷物的最高价格,使得穷人们始终能填饱肚子;他没有忘记自己在撒丁岛的经历,宣布以后驻外军队的冬衣由国家财政供给;他还规定十七岁以下的男子不得被征入伍,避免了很多平民的家庭悲剧;他没有忘了意大利的盟友们,提出要给他们和罗马公民一样的权利。
然而真正让小格拉古名垂千古的一件事情是他倡导和参与设计了著名的罗马的公路。有一句很有名的西方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固然是说后来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公路,但是源头仍然是小格拉古倡导的这条直直横贯意大利的公路。这条公路自始至终是由开采的平整大石铺在压制的沙砾上,一路之上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而且每隔整罗马公里还在路旁设有石碑指明路程。这条道路极大促进了意大利境内的贸易发展,也便利了军队的调动。自然,小格拉古一定没有想到,七十年后凯撒就是沿着这条便捷的公路从高卢直接进军罗马。
平心而论,小格拉古的确是一个天才。他所提出和完成的这些事情,在我们今天看来很多已经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制度了。前面说过,罗马共和晚暮问题的症结就是一个城邦制度下的罗马无力管理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小格拉古的所做,虽然全凭本能,却已经在逐步改革罗马来适应这新的环境。然而,正确的未必是适合的。人们都不难从王安石的新政和戊戌变法这样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部分,然而最终失败,未必可惜,却是必然。
于是,平民们经常看到小格拉古被一群群的工程师,外交使节和书记员们围住,处理纷乱的事物而挥洒自如,便不得不叹服于他的才能。
或许小格拉古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致命弱点。他在试图收买民众,然而民众是最摇摆不定的骑墙派。你可以收买他们,焉能知道别人不能一样收买呢?
可是这时的小格拉古声望实在是无人能及,于是人们真的为他的母亲卡涅利亚立起了一座雕像,上面刻着:“格拉古的母亲”。此时小西庇阿早已故去,大格拉古也已惨死,然而对于当年责备大格拉古说“为什么人们还总叫我小西庇阿的岳母,而不是格拉古的母亲”的卡涅利亚,她的女人的肤浅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是,一个渴望自己孩子成名胜过渴望自己孩子安全的母亲,真的是一个好母亲吗?
转眼到了选举当年的执政官的时候。执政官每年有两人,是罗马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一次公民大会上,小格拉古对人们说:“在选举的那天,我想请大家帮一个忙。”
所有人都以为他想在身为保民官的时候同时担任执政官,所以在选举执政官那天蜂拥而至。小格拉古果然出现了,然而却不是参选,而是向人们推荐一位他的朋友。尽管如此,他的那位朋友仍然一下子就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而顺利当选。由此可见小格拉古的影响力。
或许因为自己终究不敢出格的破坏传统越雷池,小格拉古原本有成为罗马第一人的机会却没有抓住。倘使他可以担任执政官获得兵权建立战功,那么历史也许会改写。又或许他认为人们的支持总会存在,所以不必如此着急。可惜他没有从大格拉古的结局里面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民众决不会永远不变的支持你,你的对手也不会一招不发。
在这时那些意兴阑珊的落选者自然对于小格拉古非常的嫉恨。小格拉古却不会想到,自己无意中得罪的这些人中的一个,将会最终了结自己的性命。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7-11-12 1:31:22
好文 太慢 苦等
作者:Vivian0223 回复日期:2007-11-13 11:31:10
LZ呀,加快速度些,呵呵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15 21:46:01
来过,踩一脚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16 22:03:44
我说,好好的一个帖子又费了吗
作者:lx__sxsy 回复日期:2007-11-17 22:51:48
一直不理解罗马人对皇权的反对原因何在?
在共和历史之前,罗马有过皇权统治吗?他们所认为皇权帝国的弊端是什么?
作者:严肃对待 回复日期:2007-11-18 2:53:55
好好的了解了罗马的历史!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18 6:13:06
回楼上的:
在贵族共和之前罗马有七代国王。罗马大约公元前700多年建城,据说一开始的一百多年都是国王统治。然而,罗马人从公元前2世纪才开始记述自己的历史,所以他们所写的罗马早年的事迹基本上是神话而非信史。
由国王转为贵族共和据说是因为七代王塔昆作了很多倒行逆施的事情,自然有一个很曲折的故事,也许是另一个编外篇的好内容。呵呵。不过如前所说的,传说和神话的性质大于信史。
至于西方古典世界的贵族共和来源,以及对独裁君主的妖魔化传统,这可是个讲不完而且没有定论的大题目。
然而,在这篇连载所述的共和晚暮时代,对于王权的深恶痛绝完全来源于保守派试图维持已经定型的权力分配模式和政治平衡。所谓的打倒暴君,不过是在政治上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一个幌子。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18 6:18:50
四 十年恩仇(4) 总第10篇
权者不过是命运手中的沙粒,被举起然后放开,随风飘落。
小格拉古一时如日中天,顺利的在公元前122年获得了保民官的连任。保守派贵族不得不寻求新的应对策略。很快他们就发现,与这个锋芒毕露的平民骄子正面硬拼并非上策,只有间接的逐步消除他的影响力以待后图。
然而,在如何削弱小格拉古影响力的问题上,保守派贵族们选择了错误但是有效的办法。
错误的办法往往有效,正确的概念却未必合适,历史就是如此往复。人们不断的争吵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无非是因为有人看重正确,有人看重有效,如此而已。
这个办法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扶植一个在平民中声望比小格拉古还大然而又维护现行贵族共和体制的人。这个方法其实又很危险,因为你怎么知道那个傀儡获得了民望之后不会变心?
不管如何,和小格拉古一届的另一名保民官李维斯(Livius Drusus)被选中担任这个傀儡。于是,小格拉古提出要建立两个殖民地来使穷人得到土地,元老院百般阻挠不让通过,李维斯一下子提出要新建立十二个殖民地却一路绿灯;小格拉古在重新分配公共土地的时候只向穷人们收取微薄的租金,李维斯却干脆提出法案完全免费;小格拉古控制罗马谷物的价格,李维斯就干脆给穷人们免费发放救济粮。
那些所谓的民众,大多数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有奶便是娘。如今看到有人能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就没有多少人成天去巴结拥戴小格拉古了。可怜小格拉古,收买来的名望,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人类是短视的动物,总是只看着眼前的好处行事,却不料这积累的短视将把自己引入必然的终局。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小格拉古如是,那些民众如是,保守派贵族们也如是。从此这个策略成为了共和晚暮保守派贵族的惯用伎俩:每当那些似乎是独裁暴君的人物锋芒毕露之时,总会有所谓共和的卫士被抬出与其争夺民望,苏拉之于马略,庞培之于恺撒,安东尼之于屋大维,都是如此成为了孪生的怪物。
然而,寡头距离共和只一步之遥,距离王权又何尝不是一步之遥?那些后来所谓的三巨头的协议,在让贵族共和苟延残喘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迈向帝国的又一级台阶?这错误而有效的方法,最终被证明了不过是饮鸩止渴——可是,假如不这样的话或许连苟延残喘都不能了。
小格拉古察觉到了自己声望的下降。保民官的权力全凭平民支持通过法案,不同于执政官是法定拥有军事指挥权。于是他不得不孤注一掷,提出了两项新的法案来收买更多的支持者,也就是因为这两项法案的考虑失误,小格拉古的政治生涯最终被画上了句号。
第一项法案是授予罗马附近的其他拉丁部落罗马公民权。小格拉古的想法是这样可以拉丁部落在获得罗马公民权之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却不料这个提案遭到了全罗马的反对。一旦自己有了好处就不想更多的人来分享,这是人类的共性。
更为糟糕的是,小格拉古此举把自己和罗马城中最为激进而不讨人喜欢的亲拉丁派放到了一起。前面在讲小西庇阿之死的时候说过,罗马城此时和其他意大利部落的关系紧张,亲拉丁派的首领福维斯(Fulvius)长期被怀疑和其他意大利部落勾勾搭搭图谋不轨。再加上此时李维斯顺应民心的提出驱逐罗马城内其他意大利部落的法案,而小格拉古完全没有力量阻止。小格拉古的名望更差了。
第二项法案是在被焚毁的迦太基城的地方新建一个巨大的罗马殖民地。这法案本身倒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元老院阴险的同意了并且顺理成章的任命小格拉古负责此事。于是,就在这政治实力强弱变化的关键时刻,小格拉古被光明正大的调离了罗马长达两个月。
其间李维斯极力煽动人们对于小格拉古的不满情绪,甚至翻出了小西庇阿之死的旧案,指责小格拉古是幕后黑手。虽然最终的审判不了了之,但是坊间的舆情已经对小格拉古极端不利了。
当小格拉古从非洲回来的时候,罗马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罗马了。那些不久以前还盛情的和他打招呼的平民们,现在只把他当作一个普通贵族而敷衍。于是,公元前121年,小格拉古并不出人意料的落选了保民官。
传说那天在选举失败之后,小格拉古独自一人来到了父亲的坟前,久久站立。大格拉古的尸体被扔入台伯河没有正式的坟墓,所以小格拉古祭奠自己的父亲,未尝不是在思念自己的哥哥。要不就得胜,要不只有死,这或者是小格拉古回想哥哥的事迹时得到的教训。被逼入了墙角的他终于决定不得不孤注一掷。
小格拉古和福维斯开始在暗地里从意大利各地招募门客,事实上是在组建一只私人武装。两百年后帝国的历史学家们相信小格拉古的母亲卡涅利亚也在暗中帮助,却没有明确的证据。不久,他们的手下就有了不下三千人的武装支持者。于是在罗马城中,一场动乱开始酝酿。
作者:gunnergao006 回复日期:2007-11-18 14:51:41
回复来个记号啊
作者:ergatoid 回复日期:2007-11-18 18:14:02
好文章,记号上,嗯^)^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7-11-18 19:03:20
不错,楼主慢慢写
作者:文字动量 回复日期:2007-11-18 19:57:54
对希腊罗马的历史很有兴趣,楼主加油!
作者:如若_往生 回复日期:2007-11-18 20:42:09
这个不错~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19 22:50:29
-------------------------------------作者:lx__sxsy 回复日期:2007-11-17 22:51:48
一直不理解罗马人对皇权的反对原因何在?--------------------------我觉得这还和古罗马文化的母亲----古希腊的文化有关(城邦共和)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22 22:42:28
怎么回事,又沉下去了!?给我顶起来
作者:一强热血 回复日期:2007-11-23 8:53:18
好就一个字

作者:wzguzi 回复日期:2007-11-24 10:20:42
mark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24 23:23:40
坚持-1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25 9:37:21
四 十年恩仇(5) 总第11篇
公元前121年,小格拉古落选保民官。与此同时,曾经数次竞选执政官的奥皮姆斯(Opimius)终于在屡败屡战之后在这一年当上了执政官。如前文所述,正是由于小格拉古的介入才导致了他的最近的一次失败。或许是因为对此记恨在心,又或许是因为元老院刻意引导,奥皮姆斯刚一上台就开始对小格拉古处处为难。他借口在被焚毁屠戮的都市建立殖民地不祥,提出要解散小格拉古一力主张的新迦太基殖民地。小格拉古自然不能坐看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即使明知这是引蛇出洞之计,在元老院讨论提案的当天他也不得不和自己的支持者在门外和奥皮姆斯的党羽对峙。
此时罗马城的空气已经空前的紧张,然而对峙的双方仍然缺少合法的借口,彼此都不想成为第一个使用暴力的人。于是奥皮姆斯授意自己手下的一个仆人独自走入小格拉古的支持者中,出言不逊而且用各种手势侮辱他们。终于小格拉古的一个支持者愤怒而失去了控制,冲上去一刀杀死了这个仆人。
小格拉古一时间手足无措。这不是他计划之内的发展,他自己一直站在法理的制高点指责保守派贵族,这时自己的人却先授人以柄,他不由得难以决断下一步如何应对。
在我们这些后世人的眼中,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简单,面对猝然而生的局面无法应对的大小格拉古好像简直就是白痴。然而我们中有多少人真正身居高位,经历过那种你的每一个瞬间决断失误都会被无限的放大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的事件呢?可是我们就因此应该同情小格拉古吗?历史从来不会同情弱者。
这时奥皮姆斯却没有浪费时间,立刻把那仆人的尸体抬入了元老院。面对这一具尸体,元老院中哪怕是支持小格拉古的人也不能说话了。贵族们围着尸体站成一圈,有人还假惺惺的哭泣。元老院一致认为情况即将失去控制,为了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必须采取非常的手段。这真是荒谬之极,大格拉古,当年的保民官,什么都没做却被活活打死,这些贵族没有一个人为他流泪,没有一个人认为有什么不妥,如今不过是一个自作自受的仆人身死,便如此小题大做,实在是欲加之罪。
经过讨论,贵族们最终决定颁布“元老院最高戒严令”(Senatus consultum ultimum)。这在罗马六百年的历史上可是第一次,因此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新鲜玩意儿。
罗马的制度一般是双执政官制,每年两个人分担最高权力。然而有时候情况特别危急,保留两个最高权力会降低效率,所以会有所谓独裁官的制度。比如在坎尼会战之后罗马城在汉尼拔的军队面前风雨飘摇,不得不暂时实行独裁制控制人心惶惶的局面。此时元老院认为共和制度受到威胁,实际上是认为小格拉古意图以武力称王,原本应该启用独裁官制,但是这在法理上有些说不过去。用一个临时的国王镇压王权的阴谋,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于是就有了这个“元老院最高戒严令”,这实际上是半个独裁官制,因为仍然保留了两个执政官,但是执政官的的职权被大大加强了,可以以保护共和的原因采取一些非常手段(videant consules ne res publica detrimenti capiat)。于是,小格拉古刚当上保民官就苦心设计的所谓保护罗马公民生命的法案就此被绕过。
在罗马共和晚暮的历史中,元老院最高戒严令一共颁布过四次。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
奥皮姆斯尚方宝剑在手,便再无顾忌。他立刻武装了罗马城内的保守派贵族及其奴隶,并且派了信使要小格拉古和福维斯亲自来元老院伏罪。罗马城中一向没有常驻军队,但是此时却有一队来自克里特岛的弓兵雇佣兵,奥皮姆斯立刻征召了这支军队,而这也成为了随后的武装冲突中的决定性力量。
克里特岛的弓兵早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就已声名在外。他们所使用的是在古典时期最强的西徐亚弓。西徐亚人(Scythian)是公元前活动在中亚东欧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所发明的西徐亚弓是一种反曲复合弓,实战效果远胜于单体弓。复合弓一方面经过匈奴传到了中国,另一方面经波斯传到了地中海。七十年后让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无计可施的帕提拉人的弓骑兵所用的就是这种弓箭。克里特人在东地中海的贸易中从亚洲学会了这种复合弓,逐渐形成了佩戴盾牌和短剑的兼能近战的独特弓兵。
小格拉古刚刚错过了突然事发一鼓作气武力政变的绝佳时机。他还不知道给了对手准备时间的自己在武装力量上已然处于绝对下风,反而集合了自己的三千多名支持者,派出福维斯的小儿子作为使节去和元老院谈判,俨然一副两军对阵的样子。
奥皮姆斯却不手下留情,他不由分说就逮捕了福维斯的小儿子,并且声明谁能带来小格拉古和福维斯的人头,就可以获得同样重量的黄金。于是转眼之间,罗马的街道变成了巷战的场所。甫一交锋,小格拉古的手下就遭到弓箭的迎头痛击,不得不且战且退。途中福维斯仓惶间逃入了一间公共浴室,被人堵住去路活活打死。
小格拉古一路向平民们大声疾呼,呼吁他们一起来对抗贵族,然而当年站在房顶上支持他的那些人们不知所踪,有的只是冷漠的眼神。最终小格拉古和残余的数百人逃入了月亮神的神庙,勉强挡住了贵族的围攻。小格拉古自知命运已定,却恨那些平民们对自己倒戈相向,于是在月亮神前诅咒罗马共和余日无多,罗马人民将永远被君主奴役。一百年后,他的诅咒终于得以实现。
这数百人支持了一个昼夜,却没有粮食支持,不得不突围。小格拉古的几个过命朋友率人拼死挡住贵族,小格拉古一人带着一个奴隶向着台伯河的方向跑去。
一路上无数平民站在路边看着这场内乱的最后一幕,好像旁观一场赛跑。他们不住的给小格拉古加油,却没有一个人帮助他,或者给他一匹马。最终小格拉古被贵族们追上,有人砍下了他的头颅去向奥皮姆斯领赏。随后他的人头被长矛调着游街示众。
于是这场内乱就此结束,留下的是数千尸体。
在当日目睹最后一幕的人群中一定站着两个人。一人面有风尘之像,年纪在三十五六岁,正是前面提到过的久经沙场的马略。现下四海太平,于是他空有一身军事才能却无用武之地,只得在某个贵族的门下做个食客度日。另一人刚年满十七岁,生得眉清目秀,名叫苏拉。要说他祖上却也是贵族,家族中还出过一个执政官,然而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现在流落到只能住在平民区勉强度日。
这两个聪明绝顶而又野心勃勃的人物目睹此情此景,不可能不学到经验教训:
“民众,愚蠢而懦弱的民众绝不可靠!然而,如果我手下有一支军队……”
于是,内乱的屠戮方才结束,内战的硝烟又即将升起。
请看下篇:蛮王东来
作者:lx__sxsy 回复日期:2007-11-25 21:32:53
呵呵,沙发竟然?!
向罗马豪杰致意!
向楼主致意!
作者:kocoman 回复日期:2007-11-25 22:22:21
楼主那么好的文笔和历史背景知识,要是能参与翻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就好了,这部译作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作者:Vivian0223 回复日期:2007-11-25 22:59:11
终于看到熟悉的名字了,哈哈,等待下文~~
作者:宁静以至远 回复日期:2007-11-25 23:23:00
他们所使用的是在古典时期最强的西徐亚弓。西徐亚人(Scythian)是公元前活动在中亚东欧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所发明的西徐亚弓是一种反曲复合弓,实战效果远胜于单体弓。
西徐亚也翻译成斯基泰吧 似乎后者更常见一些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26 8:50:14
呵呵,虽然并不影响阅读,西文名字和很多名词的中文翻译(多半是按音译)总难有共论,所以这些名词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会给出英文或拉丁文的原文。
作者:那一剑以后 回复日期:2007-11-26 9:02:50
是条汉子
作者:泥泞的早晨 回复日期:2007-11-26 13:46:38
楼主大人,一周一续太慢了,知道楼主辛苦,但希望楼主能够成全。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1-26 22:05:11
坚持-2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7-11-27 0:59:36
jjjjjjjjjjjjjjjjj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作者:jaredtalk 回复日期:2007-11-27 15:51:26
dfhshfghfgh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7-11-27 18:32:20
看看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1 1:24:01
坚持-3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2-1 11:24:00
五 蛮王东来(1) 总第12篇
大小格拉古相隔十年终于殊途同归,于而立之年葬身于保守派贵族之手。他们的母亲卡涅利亚却得以享天年。即使在这个短视的女子看来,罗马也一定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六十年前人们用如此纯粹的崇敬的眼光看着他的父亲大西庇阿。那是罗马的救主,战胜汉尼拔的人。可有一个罗马人不爱戴他吗?她虽只是一个女孩,却也懂得骄傲吧。
四十年前人们尊敬她的丈夫老格拉古。那是西班牙行省的设计师。扩张罗马的领土,使行省和谐繁荣,虽不是救罗马于水火之中的伟大功绩,却也是公认的好事。她年纪轻轻嫁给年长自己四十岁的老格拉古,虚荣心一定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二十年前人们传颂她的女婿小西庇阿。那是迦太基的毁灭者。虽然此时的迦太基本就是苟延残喘,小西庇阿的确有锦上添花的功劳。然而她是如此的嫉妒,因为这次她只能得到人们残羹剩菜式的称赞。“小西庇阿的岳母”?这不够。
这十年来她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们如陨星般升起而落下。人们一会儿把他们捧上天,一会儿又摔下地。可这又关她什么事呢?广场上有她的塑像竖立,名曰“格拉古之母”。儿子死后她的门庭依然若市。人们用崇敬的眼光看着她,听她讲着自己父亲,丈夫,儿子们生活的点滴故事,称赞她是如此伟大的女人。讲着这些故事的时候她是如此意气风发,全然没有一次悲伤,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
她也不过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碰巧生在一个显赫的门第。
或许她从来没有想过,她的父亲,丈夫,甚至是女婿,所建立的功业都是对罗马有益的。那么她的儿子们呢?
这时候又有谁能说清楚怎样才算是对罗马好的事情呢?
* * *
然而很多人觉得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罗马不好的事情。
奥皮姆斯和元老院显然觉得让小格拉古活着对罗马不好。他们杀死了跟随小格拉古武装反抗的三千人却还不罢休,接着又杀死了数百手无寸铁的所谓“小格拉古的支持者”。并且厚着脸皮修建了一座神庙献给“和谐之神”。
于是自然有人觉得其实他们的做法才是对罗马不好的。公元前120年的保民官提起了对于奥皮姆斯“滥用职权乱杀无辜”的诉讼。
意料之中的,在审判之后奥皮姆斯被无罪释放。可是人们对他十分鄙视,他终日不出户,恨不得找个借口离开罗马。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辩护人是伶牙俐齿的卡波。倘使读者还记得的话,当年大格拉古死后他还一度是平民们的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把小西庇阿问得狼狈不堪。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政治风向转移,墙头草们自然要换个队伍站站。不看看那个在元老院授意下在平民前和小格拉古争宠的李维斯。不久就当了一次执政官过瘾。
英雄落寞的年代里,却也只能由跳梁小丑来唱主角。
公元前113年,这卡波终于得到了奖赏。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统领军队。就在此时,一群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开始骚扰罗马的边界。
日耳曼人发源于北欧。一千七百年后伟大的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一本正经的总结说日耳曼人频频南下是因为:在一个嗜酒的民族看来,南欧的酒比较好喝。然而想从天气严峻的地方搬到天气温和的地方似乎是人之常情,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理由。这一次南下的是自丹麦来的辛布里人(Cimbri)。
于是跳梁小丑跃跃欲试,卡波率军迎战,然而惨败而归。幸运的是,辛布里人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绕了一个弯子往中欧去了。罗马得以免过一劫。
国家的幸运就是英雄的不幸。
话说马略听说要打仗正跃跃欲试,却不料竹篮打水一场空。此时他已经是奔五十的人了,却仍然没有什么声望。当年二十多岁的他被小西庇阿带入罗马的时候,曾经幻想着在罗马的政坛青云直上。可是他一个平民的儿子,如何能在贵族共和的罗马崭露头角?他连希腊语都不会讲。在罗马贵族眼里,这与文盲无异。道不同不相为谋。
马略虽是一个粗人,却不是一个笨人。经人辗转介绍他投到了显赫的梅特里(Metelli)家族门下做一个门客。
公元前119年他倒也曾经当选过保民官。可惜直来直去的马略只按自己的章程办事,即得罪了元老院又得罪了平民。随后他又卷入了贿选的丑闻。眼看着自己的青春年华飞逝而无所作为,马略一定暗自悲伤。
也就在这时,落魄的马略结识了同样落魄的苏拉。两人相差二十岁,同样野心勃勃而富有才干,同样住在平民区而不得不靠在贵族间游走交际勉强度日。马略欣赏苏拉的才干,苏拉向往马略曾经历过的疆场生涯。这一对在未来的三十年间翻云覆雨的人物,以朋友开场而以死敌终局。他们的命运被如此交织,然而彼此占尽优势之时却终究不能下狠心取下对方性命。这是英雄的惺惺相惜,却也是罗马的莫大灾难。
就在此时,罗马在北非的盟国努米底亚的国王病死。马略,苏拉,甚至是赋闲在家的奥皮姆斯都没有意识到:这第一块骨牌的跌落会引发一连串改变他们命运的事件。
一场令朋友变成敌人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而这场战争,将比汉尼拔战争更为深远的影响罗马。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2-1 11:38:15
关于速度的问题,再次抱歉不能比一周一续更快了。诚如我开头所说的,我不是作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只能勉强算文学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平时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而且,我也怕写的滥的就不能认真对待每一章了。
不过我所能做的是偶尔发一个完整长篇的编外篇。在马略改革之前会有一个关于七百年罗马军队变迁的特别篇。会详述罗马军队的战法,并且回顾一些古典时代的经典战役。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1 20:25:24
wa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1 20:27:03
坚持
作者:宁静以至远 回复日期:2007-12-1 22:03:56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1-26 8:50:14
呵呵,虽然并不影响阅读,西文名字和很多名词的中文翻译(多半是按音译)总难有共论,所以这些名词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会给出英文或拉丁文的原文。
呃 的确是由外文原文更容易分辨 这一段乍看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个地方不对劲 就是不知道是哪儿 仔细拼读了才觉得可能是这么回事
作者:ergatoid 回复日期:2007-12-2 20:57:45
标记上,好文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7-12-4 10:34:50
呵呵每周一期虽然等着着急但是也还好拉,就当等美剧了。
很好的文章,期待这LZ关于罗马军队变迁的特别篇。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5 0:43:34
坚持啊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6 21:01:27
以后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上网了,先顶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2-8 21:52:55
五 蛮王东来(2) 总第13篇
努米底亚是大约在今天的阿尔及利亚位置的一个北非古国。虽然它面积庞大然而荒漠山地居多,加之气候炎热,生产并不发达,于是从国力上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小国。可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严酷的地理条件反而锻炼出了一支独特的军队,那就是努米底亚轻骑兵。
这支部队由清一色的非洲黑人组成,身手敏捷,御马不用笼头,只用一根短绳。骑手们不穿任何盔甲,只穿短裤和背心,同时只带几根标枪,一支短矛和一面皮盾。每个骑手都配有两三匹马,马种都是耐力极强的北非矮马,于是在长途奔袭中有惊人的机动力。凭着这一点资本,努米底亚可以在地中海强权的阴影下勉强生存。
公元前二世纪以前,努米底亚都是迦太基的盟国。而第一个发现努米底亚轻骑兵威力的将领,正是迦太基的英雄汉尼拔。汉尼拔是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天才,也只有他才能把独特兵种的独特效用发挥到最大。坎尼一役,汉尼拔手下的4000努米底亚轻骑兵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只是罗马人的克制对手能力实在太强。第一次布匿战争看到迦太基的克里特弓兵眼红,就出高价让他们背离了迦太基。(如上篇所述)如今见到努米底亚轻骑兵如此了得,自然想要如法炮制。可巧公元前210年前后努米底亚国内因为继承权的问题起了内战,迦太基支持一边。罗马正好支持另一边。这样在公元前202年大西庇阿和汉尼拔会战于扎马的时候,两边都有努米底亚轻骑兵,正好互相抵消。
上战伐谋,其次伐交。眼见汉尼拔驰骋于意大利境内十八年罗马的盟友一个也没少,而在大西庇阿主事之后迦太基先后失去了西班牙和努米底亚,两者的高下一目了然。扎马会战的结果在战场之外早已决定,就好像击败拿破仑的不是威灵顿和布吕歇尔,而是梅特涅。
迦太基既败。亲罗马的玛西尼撒(Masinssa)当上了努米底亚国王。他有两个儿子,可惜老大早死,所以之后老二密西普撒(Micipsa)继位。可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老大有一个儿子。玛西尼撒却在遗嘱中明文规定自己的这个长孙永远不能继承王位,因为他是侍妾的孩子,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就是庶出。更重要的是,占卜者预言他是一个会给努米底亚带来毁灭的人。
这孩子要是平常人等也就罢了。偏偏他长大后生的身材魁梧,作战英勇而见识过人,野心勃勃有枭雄之像。密西普撒看看他再看看自己的两个无能儿子,实在是天壤之别。如此下去迟早会成心腹之患。恰巧此时罗马和奴曼提亚开战,请努米底亚派遣骑兵援军。密西普撒大令一挥,把自己的侄子派上战场,指望着他出什么意外死掉。
他的这个庶出的侄子,正是早前我们提到过的朱古达。后来的结果我们都已知晓,朱古达不但没有战死,反而因为战功而更加声势逼人。
在奴曼提亚的作战中,朱古达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罗马人,他们的战法和他们的弱点。这个不计较金钱的枭雄是如此的明了常人的贪婪本性。通过贿赂,他交到了很多罗马的朋友。这些人大多是身为军官的罗马贵族。或许唯一不搭理他的就是洁身自好的马略。
精明的小西庇阿一方面看到了朱古达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幕后的这些动作。班师罗马的那天,小西庇阿在列队完成的士兵面前大大夸奖了朱古达,然后关起门来私下告诫朱古达,让他不要只顾着和少数罗马人搞好关系,而要和作为整体的罗马人搞好关系。
这番话朱古达自然没有放在心上。回到国内他的声望已是如日中天。密西普撒也不得不把他收为自己的儿子。公元前117年密西普撒病死,临终交待朱古达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共治努米底亚。传说这个人之将死的老人最后甚至可怜的哀求朱古达要善待他的两个儿子。
然而第二天,朱古达就杀死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阿德贝尔(Adherbal),仓皇逃出,最终辗转来到了罗马,向元老院哭诉要求罗马主持公道。与此同时朱古达的使者也到了罗马,一边为朱古达辩解,一边大散金银在贵族间游说。
站在罗马的立场上来说,其实努米底亚这块地方无足轻重,罗马根本就不想要这块荒凉的地方。为了环地中海贸易的畅通,只要有一个亲罗马的政权就足够了。就以往的历史来看,朱古达毕竟曾经和罗马人携手战斗过。于是他的罪行被略过不计,一个罗马的使节团被派到努米底亚调停。
闭门在家的奥皮姆斯恨不得离开罗马避避自己杀死小格拉古的风头,于是自己请缨率领这些使节。罗马人一到努米底亚就受到了朱古达的糖衣炮弹的伺候,奥皮姆斯本不是君子,自然就乐得受用。元老院的计划是把努米底亚平分给两人治理。于是在受贿了的奥皮姆斯主持之下,阿德贝尔获得了首都锡塔,但是朱古达的地盘有更多的港口和城市。
然而奥皮姆斯前脚刚走,朱古达后脚立刻就撕毁了协定,和阿德贝尔开战。大多数努米底亚人站在阿德贝尔一边,然而最精锐的士兵们却追随朱古达,因为朱古达纵容他们抢掠,用战利品喂饱了他们。这样,朱古达的大军杀向首都锡塔。
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在这个北非小国所发生的这一幕是如此准确的预示了罗马的将来。几十年后,当苏拉和凯撒率军杀向罗马的时候,或许也想到了朱古达的事迹吧。无论地域和政治制度,对于权力的执着永远是历史的唯一目的。
温和而懦弱的阿德贝尔禁不住手下的劝说向朱古达投降,条件是饶了自己性命。这可是幼稚之极。朱古达一进锡塔就大开杀戒,其中第一个赴死的自然是阿德贝尔。
朱古达的士兵在首都烧杀劫掠,这本是意料之中。不幸的是朱古达无法节制自己的手下,城中有很多罗马商人也被波及送命。于是努米底亚内战就此成为了一个国际事件。
罗马人群情激愤,然而朱古达却不慌不忙。自信的他认为自己了解罗马人,于是决定亲自到罗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此时是公元前111年,据小格拉古之死已有十年。这东来的蛮王,注定要在已平静了多时的罗马掀起滔天巨浪。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7-12-9 0:07:17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作者:清徽3 回复日期:2007-12-11 15:09:03
不错不错!看来要有大风波了!
作者:tete 回复日期:2007-12-14 23:01:04
楼主写得很认真,很不错,等着看马略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2-16 11:20:01
五 蛮王东来(3) 总第14篇
公元前111年,努米底亚蛮王朱古达东来罗马。也就在这一年,罗马城的患难之交马略和苏拉同时娶了一位朱利亚(Julia)为妻。古罗马和古代中国一样,女子一般没有社会地位,于是也就没有正式的名字,于是朱利亚这个名字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张氏,孙氏一样,意思是朱利氏,或者意译为朱利家的女儿。
说到朱利(Julus)这一门,可算是罗马历史最为悠久而又最为高贵的一个家族。传说在特洛伊战争的最后,特洛伊末代国王的侄子埃涅阿斯(Aeneas)从被希腊人的木马计攻破的特洛伊城中逃出,流浪到了意大利定居,于是成为罗马人的祖先之一。他的儿子就叫朱利。又传说其实埃涅阿斯其实不是凡人的儿子,他的母亲正是以海伦为饵赢得了金苹果的爱神。罗马人把爱神叫做维纳斯,于是朱利一族世代坚称自己是神的后裔。
数百年间朱利家族始终是罗马最重要的贵族之一,然而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真正了不起的人物。谁又能料到这两桩看似愚蠢的婚姻最终成为了朱利家崛起的契机呢?要等到十年之后,朱利家的一代骄子凯撒才会降生人世,然而他和马略苏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恰恰是从这两桩政治婚姻开始的。
马略虽然已经年过不惑,但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将军。眼下北非的时局不稳,一场战争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于是看好马略这样的人在战争中会脱颖而出并不难理解。然而,为什么要和苏拉结亲?
此时的苏拉在贵族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曾经伟大的家族的最后背影,潦倒的命运不可避免。于是人人敬而远之。苏拉在贵族间不受欢迎,却在平民间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朋友。马略是其中一个,然而苏拉更多的朋友却来源于演艺的圈子。
苏拉本就长得十分漂亮,又有一副好嗓子。于是常常就和一些戏剧演员们混在一块。时而在舞台上诠释角色,时而在酒席间引亢高歌,倒也讨人喜欢。这些人都愿意和性情温和的苏拉作朋友。然而一个最好的演员总是能隐藏最真实的自己。
数十年之后,就好像古典时代所有伟大人物一样,苏拉被人们叫做暴君和刽子手。然而即使是他扶摇直上之时,也对自己的这些身份底下的演员朋友不离不弃。其他人对此颇有微词的时候,苏拉只是淡淡地说:只有他们是因为我是我而喜欢我,不是因为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如今,我们只能凭借这一句话来追想这风云人物形单影只的青年时代的百感交集了。
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但是总有人能慧眼发现人才。朱利家把苏拉收为己用,就此给了他一个平台。从此苏拉不用再为财政拮据而困扰,可以正式的在朱利家的支持下开始政治事业了。
这一年,苏拉二十七岁,马略四十六岁。
* * *
也就在这一年,罗马城中另一家小户贵族克拉苏家中又添了一个儿子。这是老克拉苏的第三个儿子了。然而他的降生并没有给克拉苏带来什么欢乐。克拉苏家并不十分富裕,房子也不大。一个儿子所带来的各种开支是不轻的负担。
老克拉苏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会成为罗马最为富有的人。可是这时一笔意外的横财让他一下子高兴了起来。
这意外的横财是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的礼物。朱古达人未到而礼先到。罗马城中所有在元老院说得上话的贵族都是他贿赂的对象。这老克拉苏当过一任检察官,位列元老院,自然少不了一份。
这蛮王一面大散金银,一面对罗马贵族鄙视之极,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走进了罗马城。满以为一切事情会顺当当的解决。
作者:飘逝的小舟 回复日期:2007-12-16 13:08:35
潜力贴 留名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18 22:57:58
我回来了,坚持啊
作者:弓马娴熟 回复日期:2007-12-21 10:20:53
潜力贴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7-12-21 21:26:21
再顶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2-24 2:51:38
五 蛮王东来(4) 总第15篇
在进入罗马之前,朱古达脱去了自己华丽的衣服和饰物,想以朴素的姿态博得好感。然而,当他走在罗马大街上的时候,必然感到了些许的不安。城中人们的眼中充满了憎恨和偏执,不仅对于他这东来的蛮王恶颜相向,就连彼此之间也没有好脸色。
经过月亮神殿的朱古达自然会注意到聚集在那里的人群,或许他还会记起曾经在奴曼提亚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小格拉古。距离小格拉古在这里和保守派贵族最后的死战已有十年,然而平民们却忘记了自己当年是如何的背叛了小格拉古,仍然常常在这里聚集缅怀他的事迹。那些选择赢得平民的支持开始自己政治生涯的贵族们也在此极力的煽动人们的情绪。
也许就在这一刻,这自负的蛮王终于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弥天大错:碎成两半的罗马,他却只结交其中的一半,于是就注定了成为罗马内斗的殃及池鱼。
此时的罗马城中,平民党的声势旺盛,带头的是当年的首席保民官美米斯(Memmius)。十年以来平民党一直试图给小格拉古报仇,现下终于有了最好的借口。朱古达前前后后五六年对于保守派贵族的贿赂纸包不住火被平民党知晓,于是美米斯就此向包括杀死小格拉古的奥皮姆斯在内的一系列贵族发起了诉讼。
朱古达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在罗马没有人关心努米底亚和罗马的关系,人们只是想着如何用种种借口制自己的政敌于死地。他的身份与其说是外交使节,不如说是污点证人。
于是在公民大会上,美米斯顺利的绕过了努米底亚和罗马的外交摩擦,单刀直入的讯问朱古达到底贿赂了那些贵族。“我们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你的贿赂行为,”美米斯如是说,“因此你的隐瞒毫无意义,你所能做的只有坦白,这样罗马人民不会对努米底亚人民怀有恶意。”
朱古达如泥塑一般的坐着,无言以对。他木然的看着四周那些群情激愤的罗马人民,或许某一个时刻,那些冲动的吼叫在他的耳中削弱为无声,他所听到的是二十年前小西庇阿临别时的教诲:“不要只顾着和少数罗马人搞好关系,而要和作为整体的罗马人搞好关系。”
然而,什么是整体的罗马人?这个问题,早已莫名猝死的小西庇阿不可能也不能回答。拉丁文中自称罗马是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元老院和平民的罗马,然而现在到底是占据了元老院的保守派贵族的,还是平民党人的?五十年前那个著名的希腊人波里比斯(Polybius)记述了罗马崛起的历史,朱古达是熟读了的,在那书中波里比斯是如此崇敬的记述罗马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和谐政治。他朱古达依样画葫芦认为赢得了元老院贵族的好意就是赢得了罗马的好意。可是才不过过了一代人,情势怎么就完全变了呢?
和屋大维反对大格拉古,李维斯反对小格拉古一样,这时候又是一个保守派贵族支持的保民官出来救驾。此人名叫巴比斯,他借口此事和主要议题努米底亚局势无关,动用保民官的否决权阻止了朱古达的发言。
* * *
两年之后的公元前109年,美米斯终于成功的将一批保守派贵族以贿赂定罪。杀死小格拉古的奥皮姆斯遭到流放,死在了离开罗马的路上。然而,美米斯本人也未能幸免于杀生之祸。又过了十年之后的公元前99年,作为平民党的美米斯几乎就要当选执政官,然而在选举的那一天被保守派贵族买通的暴徒活活打死在家门口。
* * *
此时公元前111年的罗马,有一个人在两派之中不偏不倚,却有自己的计划。这就是梅特里家族的梅特路斯(Metellus)。
前面提到过,梅特里家族是此时声势最旺的贵族,梅特路斯一心向往荣誉,要借战争来建立军功。此时其他地方都很太平,努米底亚是唯一合适的战场,一场一致对外的战争似乎也可以缓解罗马现下的矛盾。于是他授意自己的手下在罗马找到了另一个努米底亚王族的后裔——大概是布匿战争时的人质的后代,并且放出舆论这才是努米底亚真正的王位继承人。然后让这个可怜虫在公共场合被刺杀,活捉的凶手未经拷打就指认朱古达为幕后主使。
朱古达虽然自负,却不愚蠢。一个在努米底亚本地毫无威望的继承人对他不构成威胁,而且即使他愚蠢到会在罗马人的地方暗杀,也不会流下如此明显的破绽。这一切根本就是煽动民众对于朱古达仇恨的阴谋。
然而在梅特路斯身后的阴影中,站着野心勃勃的马略。作为梅特路斯的门客和首席军事顾问,他不可能没有怂恿梅特路斯对于战争的渴望。他可从来没有想要帮助自己的这个赞助人,显赫的军功在他看来是自己平步青云的唯一道路。而且,身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平民,在这平民党声势旺盛的时局中本就是最大的资本。
* * *
于是朱古达遭到了全罗马的憎恨。虽然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罗马人遵守了自己的承诺,没有伤害作为外交使节到来的朱古达,安全的把他送出了罗马。
离开之际,这东来的蛮王对罗马做出了那著名评语:这是一座待售的城市,当她找到一个买家的时候就将开始衰败。(Urbem venalem et mature perituram, si emptorem invenerit.)
这的确是诅咒般的预言,然而罗马的买家们所使用的不是黄金和白银,而是刀枪和剑戟。
请看下篇:马略崛起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7-12-24 2:58:05
如之前所说的,下两周的连载会并为一期新年特别篇,大约在新年前后放出。预告如下:
从古希腊式的重装步兵到共和晚暮的罗马军团,七百年间罗马的军队从一个小小的部落武装成长为了地中海所向披靡的雄师。北欧的野蛮人,南欧的山地部落,亚非的战象,马其顿的方阵,迦太基的水军和混合兵种部队,每一次碰撞都给罗马带来了失败的耻辱,然而却促使罗马军队做出了一次次革命性的改变。他们或许开始失败,但是他们最终征服。在这个特别篇中你将看到罗马军队一步步的演变;你将看到那些活着作为罗马的英雄被顶礼膜拜,或者作为罗马的敌人悲剧性收场的传奇人物对于罗马军队的影响;你还将看到对于古典时代几场经典战役的解析,比如罗马人是自己送给自己一场古典时代最血腥的惨败,而一个不知名的罗马百夫长又如何决定性的击溃了亚历山大大帝最后的军事遗产。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7-12-24 11:17:03
呵呵非常十分以及极其的期待
作者:dna2002 回复日期:2007-12-24 17:30:32
很好~~呵呵,连我这样的历史盲都能看懂了~~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7-12-24 20:13:24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h6h6h6h6h6h66666666666666666h66666
作者:wxjasd 回复日期:2007-12-24 21:04:29
极好
作者:ergatoid 回复日期:2007-12-24 21:13:27
非常期待新年篇!
记号上,呼呼
作者:谢艾 回复日期:2007-12-25 16:01:01
3
作者:青云不在 回复日期:2007-12-25 18:13:03
不错不错,我只对前三巨头和后三巨头有点了解,其次就是斯巴达起义。
罗马动荡百年,最后还是军队解决了问题。
马克思说的对,国家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罗马的平民党和贵族当的对抗,最终需要一个强势的统治者来调和。苏拉、凯撒、屋大维一步步地把罗马带入帝国时代。
另外,前些天看了一部叫罗马的 电视剧 ,我才知道身为罗马贵族事是多么的爽。
作者:bad-guy 回复日期:2007-12-30 22:36:43
楼上的,你说的那电视剧有种子吗?
作者:国家储备鸭 回复日期:2007-12-31 16:19:48
楼主快点
期待马略
作者:未来领袖H 回复日期:2007-12-31 18:03:24
98448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1-2 0:05:02
坚持啊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3 5:40:20
Tres bon.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1-4 0:54:19
坚持
作者:EAGLE-1979 回复日期:2008-1-4 1:40:25
3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5 9:10:30
特别篇 罗马征战七百年(上)总第16篇
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古典罗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没有什么比她的军队演变更能说明她的善于学习了。

最初的罗马军队是古希腊式的重装步兵。罗马人从意大利半岛的希腊殖民地学会了古希腊的步兵方阵战术。
古希腊人是如此的聪明。士兵们密集的排列,一手举着长达两三米的长矛,一手持盾。每一个人的身体都被自己和身边战友的盾牌防护。正面的攻击力和防御力超过了冷兵器时代的任何战法。
古希腊人又是如此愚蠢。两个古希腊城邦开战时还可以约好时间在一处平原犹如相扑一般的用方阵来回推搡,直到一方的军队支持不住崩溃。对阵形极为松散的其他军队作战时,牺牲了机动力和侧翼防护的重装方阵很难有所作为,而且对于队列整齐要求极高的重装方阵在起伏不平的地貌上即使是正面攻击防守也要大打折扣。
然而如此的缺陷并不代表古希腊方阵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在冷兵器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兵种或武器或战术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决定胜负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士兵的训练经验程度和将领的素质。
公元四世纪,亚历山大带着改良的古希腊方阵东征波斯——所谓马其顿方阵,简单说来就是盾牌更小而后排的长矛更长。
公元前334年,在格拉尼库(Granicus)河畔的第一场会战中,马其顿方阵踏过了不平的河床和过膝的水流,然后硬生生的击溃了在河的对岸占据高地的波斯军队。
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居高临下而且占据人数优势的波斯军会输给不适应山地作战的方阵?
答案:亚历山大。
阿加门农可以让士兵们为自己英勇作战,阿克留斯可以以超出常人的英勇作战,然而亚历山大两者都能做到。被亚历山大注视着的士兵可以为他做任何事情,而无论战斗有多惨烈,亚历山大总冲在第一个却没有战死疆场,或许他真的是天之骄子。
然而罗马没有亚历山大,她需要一支不需要指挥官如何伟大就能胜利的部队。

公元前4世纪的开头,高卢的凯尔特人部落南下意大利。罗马人的重装步兵完全无法抵挡疯狂的野蛮人。在中意大利的山地,机动力和灵活性远不如对手的方阵遭遇了惨败。高卢人杀进罗马,烧抢劫掠。这是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唯一的一次被外族占领。这或许可以解释后来罗马人对高卢本能的厌恶。
然而,在高卢人尽兴回去之后,痛定思痛,罗马人开始学习自己的对手,改变自己的军队。
高卢的酋长和重要的贵族战斗时穿着的是锁链甲,这比普通的青铜胸甲能提供更好的保护。同时,原本的青铜头盔不能抵挡野蛮人的长剑,于是罗马人代之以铁制头盔,并且打造成弧形表面,这样长剑会被滑开。
同时,笨重的长矛基本被淘汰。主战兵器变为标枪和短剑。主要作战方式变为近身肉搏,而古希腊方阵被更为松散的罗马方阵取代。此时后来闻名于世的罗马式短剑(gladius)还未被罗马人学会,倒是著名的罗马标枪值得一提。
每个士兵装备两柄罗马标枪(pilum),一柄稍重,一柄稍轻,便于不同的投掷距离。标枪长不到两米,前三分之一是较细的铁质枪头,后三分之二是较粗的木柄。标枪的有效距离大约在20米到5米之间,主要用于在肉搏前杀伤前排的敌人。
既然没有了长矛把敌人隔在一定距离之外,那么盾牌必然要有所改进。罗马人的方盾(scutum)和马其顿的小圆盾或斯巴达的大圆盾不同,主要由厚重的木头做成,几乎可以覆盖全身,这个重达十公斤的方盾的主要作用是把敌人撞开而非防御。
然而最大的变化不在装备,而在编队。罗马人打破了原有的方阵,把军队按照三条战线排列。
第一条战线的士兵在拉丁文中叫做“hastati”,原意是长矛,但是这些士兵并不用长矛,于是可以意译为“青年战士”,因为这条战线全部是由二十上下的士兵组成。这些人体力最为充沛,所以被放在第一线。
第二条战线的士兵叫做“princeps”,直译为主要的,或中坚,这里同样可以意译为“成年战士”,因为这条战线是由二十五到三十岁的士兵组成。这些人经验和体力结合的最好,是主要作战力量。
第三条战线的士兵有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triaii”。拉丁文的原意为“迷失于时间之雾”中,这里意译为“老兵”。这一排的百人队方阵们都是由30岁以上或者服役十年以上的老兵们组成。他们的经验使得他们成为临危不乱的最后防线。同时为了弥补他们体力的不足,他们仍然列成古希腊方阵用长矛而不像前两条战线一样衣贴身肉搏为主。
这样罗马军队的战术就极为简单而近乎完美:三条战线保持一定距离,遇敌先是青年战士打头阵,如果战况陷入胶着就投入成年战士,如果战况不佳,头两条战线的百人队们就退到老兵之后重新组织。
每条战线由若干百人队(每队的确切人数从六十到一百二十不等)方阵构成,每个方阵由一名百夫长指挥。因为指挥官往往不能总揽全局,往往在关键时刻是某个可以灵活移动的百人队在百夫长的指挥下捕捉战机决定胜负。后来的凯撒记得自己手下所有百夫长的姓名和禀性并善于运用,这是他他作为罗马第一统帅的一个基础。
这样包括三条战线大约各一千人,以及不到两千轻装步兵和投石兵等辅助兵种, 再加上三百骑兵,一个完整的罗马作战单位有五千人。在拉丁文这样一个作战单位中叫做“Legio”, 意思是被征招的,在英文中变为“Legion”,于是中文翻译为“罗马军团”。
凭着这只军队,罗马人在公元前4世纪战胜了中意大利的山地部落和北意大利的高卢人。然而此时亚历山大大帝已经把马其顿的版图从希腊扩展到了印度。罗马和马其顿的战争一触即发。

传说亚历山大大帝死前正在策划进军罗马,却不料公元前323年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最终不治。虽然亚历山大的庞大帝国在他死后分崩离析,但是仅仅四十年后,有一人代替他率领着最精锐的马其顿步骑兵杀向了罗马。
这个被后来的汉尼拔称赞为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排名第二的军事统帅,这个从小亚细亚一路走来的男子,注定要亲手为罗马和迦太基的死斗拉开序幕。
这个人叫做皮鲁斯,它是亚历山大的表弟。虽然亚历山大死时他才五岁,但是他还是在三十年间统一了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小亚细亚一部。希腊人接受他为自己的国王,希望他教训一下罗马这个地中海的新贵。于是公元前280年,统领马其顿,伊普鲁斯和希腊的国王皮鲁斯(Pyrrhus)带着他的马其顿方阵和亚洲战象登陆亚平宁半岛。
罗马人从来没有和马其顿方阵或大象作战过,而皮鲁斯又不是等闲之辈。然而罗马方阵和马其顿方阵的第一次较量,胜负只在一线之差。在双方的步兵杀的难解难分之际,皮鲁斯让自己的战象开始冲击罗马的侧翼,就是这几十头庞然大物改变了战局。罗马军的主力完全溃败。
获胜的皮鲁斯也损失惨重,至今在西方“皮鲁斯的胜利”一词仍然用来指代得不偿失的胜利。不管怎样,他获得了和100年前高卢人一样的机会,罗马城就在眼前了。
可是此时的罗马城已是今非昔比,城墙坚固而防护工事齐全,皮鲁斯思考再三却没有继续进军。历史是惊人的相似,100年后深深崇拜皮鲁斯的汉尼拔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止步不前,似乎历史早有宿命定论。
当年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时候,港口城市推罗拒不服从,于是亚历山大围城整整七个月,城破之后亚历山大没有留一个活口。这就是亚历山大和皮鲁斯的不同。或许如果亚历山大进犯罗马,罗马人一定难逃一劫。可是历史没有假设。
就在此时,西西里岛的希腊殖民地向皮鲁斯求援,说是非洲一个叫做迦太基的城邦和他们发生战争。皮鲁斯南下西西里又和迦太基人打了一仗,仍然是不胜不败。
公元前276年,年过不惑的皮鲁斯身体再也受不了军旅生活,不得不从西西里撤军。在登船之前,他看了看西西里的肥沃土地,忍不住感叹:“我把一个多么好的战场留给了迦太基人和罗马人啊。”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5 9:16:56
诸位,抱歉,因为新年期间一件意料之外的急务,这个特别篇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将在下周放出。
虽然有些晚,还是要祝诸位新年快乐,顺便拜个早年。呵呵。
PS. 另一个可以看连载的地方是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therenaissanceman
偶尔会写一点连载之外的东西。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1-9 1:24:39
坚持,但东西我还没看,我这人是非常情绪化的,最近心情不佳连带状态也不佳,所以……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1-11 1:50:24
顶起来
作者:稻草人A7 回复日期:2008-1-11 2:14:44
好吧,我就是马甲(ZK101A7的)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12 10:20:10
特别篇 罗马征战七百年(中)总第17篇

就像皮鲁斯预言的,十二年之后的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双方争夺的焦点正是西西里。
迦太基从和皮鲁斯的战争中学习到了马其顿方阵和战象的协同作战,而罗马在和皮鲁斯的战争中适应了对付战象和重装步兵方阵。于是在西西里的沃野战场上,罗马人望着对面来自非洲的利比亚重装步兵,大概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吧。
然而迦太基军队终究还是有些新鲜的东西。既然迦太基作为一个贸易城邦,控制了包括北非和西班牙在内的整个西地中海,那么除了本土的重装步兵,还有来自其他各地的特色兵种。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西班牙凯尔特人部落的剑士和来自希腊附近克里特岛的弓兵雇佣兵。
克里特弓兵使用的是古典世界著名的复合式斯基泰弓(详见“十年恩仇”一章的介绍,想必读者们还记得,小格拉古正是败于克里特弓兵之手),更兼不惧近战,给罗马人带来了很大麻烦。不过雇佣兵总是可以被收买的,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克里特弓兵就一直作为罗马军团的附属而存在。
至于西班牙剑士,罗马人所垂涎的只是他们的兵器。凯尔特人部落使用的铁剑长大约七八十厘米,剑面两边对称,从剑尖而下先粗后细边缘成流线弧形,开双刃,可砍可刺。罗马人把西班牙叫做“Hispania”,拉丁文中短剑叫做“Gladius”,于是这种剑被称为“Gladius Hispaniensis”。罗马军队从此开始以这种剑作为自己的主战兵器,一直延续了六百年。后代便以“Gladius”通称这种西班牙剑。而持此剑杀戮作戏的人被称为“Galadiatores”,英文中传为“Gladiator”,中文意译为角斗士。
可是西西里毕竟是一个海岛,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也不是陆军而是海军。无论立足农业的罗马的军团如何凶悍,迦太基作为贸易城邦水军自然占了绝对的优势。
然而罗马人是如此倔强,怀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从无到有用二十年时间造出了一只强大的水军。或许他们不是最好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是最好的工程师和军人。罗马人知道自己的制船术远逊于迦太基人,于是他们的战舰原样按照一艘俘获的迦太基战舰的构造设计——只除了一点,而这一点,就是他们胜过迦太基人的地方。
“corvus”,拉丁文中的意思是“乌鸦”,或“掠夺者”。这个词被罗马人用来形容装在船头的一个移动吊桥,在和敌船相近的时候这吊桥可以搭住对方。在那个年代海战还停留在以船撞船,然而罗马人第一个把接舷战的概念普及运用。迦太基海军也许是更好的水手,但是罗马海军是更好的战士。这个策略打了迦太基人一个措手不及,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天平就此倾斜。
历史总是在宿命的轮回,善长海战的迦太基在海上被击败的日子到来了,擅长陆战的罗马在陆上被击败的日子还会远吗?

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十年之后,皮鲁斯登陆意大利近七十年之后,他的一个迦太基崇拜者同样杀入了亚平宁半岛,这个人注定要成为古典世界最伟大的悲剧英雄而永垂史册,让后人扼腕叹息。
单就军事统御来说,或许只有亚历山大帝才能与汉尼拔相提并论。两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能让士兵为自己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亚历山大能够把思乡的希腊人一直带到印度,而汉尼拔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只用了十五天就跨越了寒冷的阿尔卑斯山,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非洲战象。
汉尼拔手下的这支部队是自己早逝的父亲和姐夫用了十年时间锤炼出来的老兵。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盟国努米底亚的轻骑兵(关于努米底亚的介绍详见“蛮王东来”一章)。努米底亚人仅以一根缰绳御马而不带盔甲,是机动性很强的兵种。
罗马人措手不及,仓促间组织起了两支军队,一前一后阻截汉尼拔。然而汉尼拔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战术奇诡多变,完全无成法可依。
公元前218年12月,刚刚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汉尼拔在特雷巴(Trebia)和大约4万罗马军队遭遇。这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第一场会战。他的对手是一名叫做西庇阿的老将,或许是宿命,这员老将的儿子这是后来击败了汉尼拔的大西庇阿。汉尼拔观察到罗马士兵因为严寒而士气低落,于是蛮不讲理的用全骑兵冲锋,战象在中间,努米底亚轻骑兵在两翼,一下子挤垮了罗马人的士气。此役两万罗马士兵战死疆场。
公元前217年中,汉尼拔更加靠近罗马,而罗马也重新集结了四万军队。汉尼拔引诱罗马军到了塔斯米尼湖畔(Trasimene)的山地中,然后用埋伏的骑兵将罗马军队隔离成三个部分逐个击破。此役又有三万罗马军队灰飞烟灭。
然后就是坎尼(Cannae):汉尼拔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历史上的那一刻,也是古典时代最血腥的一场会战。
伟大的胜利不能只归功于胜利者的能力和运气,还要归功于失败者的愚蠢。从某种程度来说,罗马人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失败。
在连战连败之后罗马开始恐慌,于是元老院史无前例的从罗马和拉丁同盟中各召集了八个军团。这十六个军团,合计近九万人,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然而数量的增多并不代表质量上乘。罗马富有经验的老兵都在前两次会战中损失殆尽,这些事实上的预备役缺少足够的训练和战争经验。
更为糟糕的是,为了弥补这个缺点,罗马指挥官改变了以往的三条战线的战术格局,代之以密集的方阵。这完全是回到了最初希腊方阵的格局,而因为多数士兵没有长矛,牺牲了灵活之后攻击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高。
好像这一切还不足以自取灭亡,罗马任命了两名执政官共同轮流指挥。即使是会战当天,这两人也是各守一边,没有人总揽全局。
没有人能解释罗马人的作为。个人在慌乱中会做出不可思议的败笔,大概国家也是一样。罗马人的愚蠢,几乎要使汉尼拔的胜利失色了。
汉尼拔的4万步兵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然而他的8000骑兵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他把自己的步兵排成一个凸向罗马人的半弧。两侧是自己手下最精锐的利比亚重装步兵。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最重要的中间是相对较弱的西班牙剑士和高卢轻装步兵。可是,汉尼拔本人坐镇中间,预示着中间的这部轻装步兵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战局伊始,双方的骑兵就绞杀在一处。努米底亚骑兵小心的把罗马骑兵诱离了自己的步兵。
与此同时,罗马的步兵以密集方阵开始冲击汉尼拔的步兵。在汉尼拔的指挥下中央的轻装步兵慢慢后退而不溃败,同时两边的利比亚重装步兵微微转向,凸出的弧形变为凹下的弧形,宛若一个大口袋,兜住了罗马军队。
这时努米底亚骑兵从罗马人背后翻身杀回,口袋口就此堵上,胜负就此分明,剩下的只有杀戮了。
坎尼一战罗马方面七万人阵亡,位列元老院的两百贵族中近一半同样战死疆场,对于罗马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损失。
古典时代战争的本质就是包抄和反包抄。罗马人意识到了汉尼拔的骑兵占有优势,所以临水布阵,就是为了防止汉尼拔骑兵的包抄。却不料汉尼拔不是主动包抄,而是诱使罗马人主动被包抄,这是汉尼拔的天才之处。后来这种钳形包抄的变体在战术和战略层次上被各个时代人反复运用,可是那种主动去包人家的战术总和让别人来钻的口袋有些不同。
然而从战术上来说汉尼拔也冒了很大的风险,他手中没有足够的重装步兵,只能用开头作为诱饵的轻装步兵在稍后作为包抄的正面。倘若这一部被罗马方阵凿穿,罗马人立刻可以反被包抄为包抄。这就是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一直站在中央轻装步兵之后的原因。诚如前面所说的,汉尼拔可以激励士兵们做到非常之事。
与此同时对面罗马阵中有一名侥幸逃脱的青年贵族也在反思此战,正是前面提到过的老西庇阿的儿子大西庇阿。他认为这次会战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汉尼拔的天才战术,而是他的部队对于战术的执行力,比如两边的利比亚步兵对于弧形转变的把握。而反之罗马军队即使意识到了即将被包抄,也无法短时间内灵活扭转。
如是,古典时代的战争胜负,九份之中,将领和士兵的素质各占三份,运气,装备和气候地理各占一份。
此时罗马几乎已无还手之力,然而汉尼拔却没有进军罗马。虽然罗马城紧急动员的话还会有数万包括奴隶在内的战力,但是让汉尼拔感到没有把握的不是罗马军队而是罗马的城墙。攻陷推罗的亚历山大帝手下,有着当时西方最好的希腊工程师,然而此刻,最好的工程师是罗马人而不是迦太基人。于是汉尼拔就此错过了胜机,与其说攻城战是汉尼拔唯一不擅长的战斗,不如说攻城技术是迦太基的阿克留斯之踵。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12 10:23:49
最后一部分包括汉尼拔的失败——扎马会战,以及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帝国方阵的最后对决。下周放出。
作者:wxjasd 回复日期:2008-1-12 11:23:59
iiss dfg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1-16 4:50:16
偶来了,最近一段时间可是非常时期,偶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的……
作者:计划飞机 回复日期:2008-1-16 9:48:53
能系统学习古罗马历史,得感谢楼主的辛苦写作了.
作者:Anno1572 回复日期:2008-1-16 14:14:36
期待……
“迷失于时间之雾”,当真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
作者:睡神一笑 回复日期:2008-1-18 12:42:35
下周?
难道是指今天?
作者:右司马 回复日期:2008-1-19 2:34:02
第一条战线的士兵在拉丁文中叫做“hastati”,原意是长矛,但是这些士兵并不用长矛,于是可以意译为“青年战士”,因为这条战线全部是由二十上下的士兵组成。这些人体力最为充沛,所以被放在第一线。
第二条战线的士兵叫做“princeps”,直译为主要的,或中坚,这里同样可以意译为“成年战士”,因为这条战线是由二十五到三十岁的士兵组成。这些人经验和体力结合的最好,是主要作战力量。
第三条战线的士兵有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triaii”。拉丁文的原意为“迷失于时间之雾”中,这里意译为“老兵”。这一排的百人队方阵们都是由30岁以上或者服役十年以上的老兵们组成。他们的经验使得他们成为临危不乱的最后防线。同时为了弥补他们体力的不足,他们仍然列成古希腊方阵用长矛而不像前两条战线一样衣贴身肉搏为主。
======================================
total war-Roma 有这几个兵种,当时没有好好看注释。
不过那里是hastati-pricinpal-triaii步步升级的,原来是升的年纪。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19 3:24:39
呵呵,的确如此。罗马全面战争这个游戏作为一个游戏来说也许很不错,但是和事实上的古典时代的战争根本就是两回事。就像三国和信长游戏中的战争也决不是在模仿当时战争一样。
同样,之前有人提到过的BBC和HBO合作的电视剧“罗马”,实际上只是一个肥皂剧化了的戏说。
电视剧和游戏给人带来娱乐,真正的历史同样给人带来娱乐,然而,是不同种的娱乐。
作者:shmilylyh 回复日期:2008-1-19 3:59:16
真希望当时的罗马和我中华PK一场。
但我肯定他们征服不了中华,反被我们灭掉。
哈哈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1-19 22:33:19
非常喜欢汉尼拔这位伟大的统帅。
可是他生在迦太基,如果是在罗马也许又是位亚历山大式的人物。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20 8:46:23
罗马根本不可能出现像汉尼拔那样主动挑起战争,把国家绑架到自己的战车上的将军。罗马的制度不允许有这种人出现。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0 11:03:15
特别篇 罗马征战七百年(下)总第18篇

古典时期的伟大的将领勉强可以分为两种:主动型的,和被动型的。
亚历山大帝和汉尼拔毫无疑问的属于前一种,他们有着自己的鲜明作战风格和战术预定,始终寻求把敌人带入自己的节奏。这类将领才华横溢,勇于冒险,经常能创造出经典的胜利,比如坎尼和高加米拉。
大西庇阿,以及之后的凯撒,实际上都属于第二种被动型,更善于克制对手的节奏战法而不是把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这类将领老谋深算,不寻求高回报然而高风险的战术,他们虽然不如第一类将领那么荡气回肠,却是最难缠的对手。
然而将领是被自己的军队所决定的,特点鲜明的军队造就了主动型将领,没有明显优缺点的军队造就了被动性的将领。亚历山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和伙友骑兵,以及汉尼拔的利比里亚重装步兵方阵和努米底亚轻骑兵都是优缺点十分鲜明的部队,就要求将领必须把战局引向发挥优点隐藏缺点的方向。而反观罗马军团,攻击力,防守力和机动性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同时没有绝对的弱点,就需要根据情况对于攻击力更强的敌人善用灵活性,对于灵活性更强的敌人善用组织攻击力。
大西庇阿在坎尼的惨败中意识到了最适合罗马军团的战术是有针对性的克制战术,而要能灵活的克制对手的不同战术,罗马军团需要更多的训练从而在战场上能够进行迅速的调动。
于是在坎尼之后的罗马生死存亡之际,大西庇阿延长了兵役期限,避开汉尼拔的锋芒,带领军队在西班牙开始练兵。数百年来罗马军队一直单纯的依靠勇气和体力在战场上奋勇厮杀,在这个时年二十五岁的年轻将领手下他们开始学会接受灵活的战术调动。罗马的军队,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善于运用他的人。罗马的黄金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大西庇阿给了罗马更强的军队的同时,他的军事理念也给罗马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读者诸君假使回到细说凯撒这个连载开头十字路口的罗马,当可记起过长的兵役带给罗马的危机。于是自大小格拉古改革之后的一系列连锁事件,便就依稀源自于大西庇阿的军事改革。
盛衰相伴,此天之道也。

坎尼会战十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3年,汉尼拔依然在意大利半岛所向披靡,但是不善于政治运作的他没有能够削减罗马的意大利盟友,缺乏工程技术的迦太基也没有能攻陷罗马城或者哪怕是一个港口。十五年前是孤军,十五年后还是孤军,汉尼拔的过失,岂能简单的用一句“不懂得运用胜利”来搪塞。
与此同时,大西庇阿认为自己的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于是他仿效汉尼拔当年的做法,以进攻为最好的防守,出其不意突然登陆非洲。罗马的舰队在归途中遭遇风暴,于是大西庇阿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增援,同样变成了孤军一支。
可是大西庇阿做到了当年汉尼拔做到的,他连续击败了迦太基守卫本土的军队;同时他做到了汉尼拔所没有做到的:他利用努米底亚的两王争夺继承权的国内矛盾把一部分努米底亚轻骑兵争取到了自己一边。(详见“蛮王东来”一章中的回溯)
上战伐谋,其次伐交。或许军事天分稍逊,但是作为统帅的大西庇阿却要胜过汉尼拔。
迦太基人不得不把汉尼拔召回防卫本土。于是汉尼拔终于带着随自己征战多年的老兵们离开了自己纵横捭阖十八年的意大利半岛,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然后便有了扎马会战。
在古典世界的会战中,扎马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对战双方都有强悍的军队和同样伟大的指挥官。或许只有一百五十年后,凯撒和庞培的罗马军团对罗马军团才能勉强与之对比。
这一次双方的兵力几乎正好和坎尼相反。汉尼拔有步兵五万,超过了大西庇阿的三万,可是只有骑兵四千,远少于罗马人的八千。汉尼拔的五万步兵中只有不到两万是自己在意大利的老兵,其他都是雇佣兵,来自盟国的部队和新兵。大西庇阿的三万步兵中同样只有一半是经过自己训练的罗马军团。同时汉尼拔有八十头战象。
几乎整个地中海沿岸都参与了这次会战。迦太基阵中有西班牙的剑士,马其顿的雇佣兵,高卢的轻步兵,以及小亚细亚的部落。罗马阵中有罗马的意大利盟友,希腊城邦的雇佣兵和前面提到过的克里特弓兵。值得注意的是,双方的骑兵主体都是努米底亚轻骑兵,分别来自于努米底亚内战的两方。
汉尼拔意识到了自己骑兵的绝对劣势,于是极有魄力的制定了风险极高的作战计划:
第一步由己军的努米底亚轻骑兵发动进攻然后迅速撤退,目的是把罗马人的骑兵引离战场。他确信这一步可行是因为罗马人的骑兵同样以努米底亚人为主体,背负着自己国家恩仇的努米底亚人一定会被挑拨而离开罗马步兵,这样双方就回到了步兵决胜。
第二步就是用战象冲击罗马方阵,然后用自己的步兵击破罗马。
这个计划可以保证在初期完全抵消罗马的骑兵优势,但是风险是一旦罗马的努米底亚骑兵在追击中击溃了迦太基的骑兵(以人数差距来说是很有可能的),汉尼拔将腹背受敌。
然而战争就是一场赌博,汉尼拔赌的就是在罗马骑兵回头之前自己可以击溃罗马步兵。
在大西庇阿方面,骑兵明显占优,于是大西庇阿的战略很简单,以步兵抵住汉尼拔的步兵冲击,然后以优势的骑兵包抄侧翼或后路。被动型的伟大将领有自信自己在临场不会犯错,而且能够克制对手无论如何精妙的战术,从而完成自己的简单然而低风险的计划。
会战一开始,汉尼拔的第一步计划就被完美的执行。罗马的骑兵追逐迦太基骑兵离开了战场。然而汉尼拔寄予厚望的战象冲击却落了空。大西庇阿指挥自己的步兵在战象冲到近前的时候闪开一条道路。于是只知道直行的奔跑中的战象被让到了后防,被第三条战线持长矛的老兵抵住,随后被包围然后歼灭。
和汉尼拔在坎尼的调动一样,道理看似简单,真正实行需要久经训练的士兵。
战象突击的失败并没有影响汉尼拔,他驱动了自己的步兵和罗马人展开了肉搏。战况是如此的激烈,罗马的前两条战线被击溃,只剩下第三条战线的老兵苦苦支持,迦太基方面同样也只剩下了汉尼拔的老兵血战到最后。
这一场会战被很多古典时代的历史作者所记载,其中某些版本指出迦太基人已经几乎要获得胜利,但是罗马的骑兵终于步兵崩溃之前回到了战场,于是胜负就此决定。汉尼拔的赌博输了。
或许是历史的宿命,在广义上而言两千年后拿破仑以同样的方式输掉了滑铁卢。其时面对普英联军的他以一部调开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队,以主力专攻威灵顿的英国部队。然而在他吃掉威灵顿之前,布吕歇尔突然出现在了战场。和汉尼拔一样,在最接近胜利的那一点拿破仑输掉了赌博。
迦太基从此一蹶不振,一直到“细说凯撒”连载开头的公元前133年被毁灭为止。罗马一统西地中海,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

大西皮阿的学习能力的确惊人。在随后对东方的希律希底帝国的战役中,他竟然如法炮制了汉尼拔在扎马的战术。以自己的骑兵引开了强悍而占绝对优势的的希律希底重骑兵,并且在他们回来之前就击溃了希律希底的步兵。
至此,亚历山大帝当年的庞大帝国的碎片中:小亚细亚的希律希底和希腊半岛的希腊城邦和伊浦鲁斯已经被罗马击败,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向是罗马的盟友,要到凯撒时代才会和罗马兵戎相向,于是就只剩下了嫡传的马其顿帝国成为罗马最强劲的敌人。
公元前197年,罗马对马其顿的决定性战争爆发。其时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五世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趁着罗马和迦太基征战的时候控制了希腊地区。可惜他没有当年皮鲁斯直捣意大利的魄力,虽然和迦太基同盟,眼光却只局限在希腊一地,倘使他和汉尼拔和兵一处,罗马依然不复存在。如今罗马腾出手来,马其顿不得不仓促在自己的领土上应战。
腓力五世很不走运。这时的罗马一代人都是在战争中涨起来的,于是军队空前强大,因为所有的战士都是在和汉尼拔将近二十年的征战中锤炼的老兵。正是凭借这这些士兵,罗马人赢得了决定性的希诺斯菲尔(Cynoscephalae)会战。
这场会战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场遭遇战。当天浓雾满天,双方的军队都在盲目移动,却正好走到了一座山坡的两边。在山坡的高处,罗马人和马其顿人的侦察部队突然发现了对方。这一场小规模的冲突打得难解难分,于是两边都开始要求援军。
随即双方的轻装步兵被拖入了战斗。最终马其顿人占领了高坡。
这是雾气开始消散,处在高地的腓力五世终于发现自己居高临下罗马军主力。眼见罗马人正在组织方阵准备反攻,腓力五世陷入了两难境地。
马其顿的主力是重装步兵的马其顿方阵。这方阵威力巨大却要化很长时间排列。相反罗马方阵比较灵活,需要相对较少的时间组织。因此一般来说一场突然的遭遇战对罗马人有利。但是此时马其顿人占据了高处,难道就此将地利拱手相让?
腓力五世权衡再三,终于做出了决定:让尚未完全排列整齐的马其顿方阵攻击罗马人。
正是这个决定断送了马其顿帝国。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指责腓力五世,因为倘使腓力等待自己的方阵排列整齐,或许机动性更强的罗马军队已经完成了侧翼包抄。
罗马人以下攻上,却十分骁勇。然而马其顿方阵正面的攻防能力有绝对优势。在战斗已经白热化的情况下,斜坡,加上原本排列的就不是十分整齐,终于使得马其顿方阵不能包持一条直线,在左翼和右翼之间出现了一个凹下的部分。在罗马方面来看就是己方有了一个突出部。
就在这个时候,罗马中下级军官的素质开始显现。在突出部中的一名百夫长意识到了这千金难买的战机,他率着百余人通过突出部绕到了马其顿左翼的后方。
马其顿方阵的后方无比薄弱,因为笨重的长矛无法及时转向。于是就是这百余人,一下子搅乱了马其顿的战线。胜负就此分晓。
对马其顿的这场战役显示了罗马军团的灵活性以及缩小战斗单位的优势。但是并不能简单的说罗马方阵胜过马其顿方阵。
诚如前面所说的,士兵和将领的素质才是真正决定性的要素。这时的罗马士兵是身经百战,然而倘若对上腓力和亚历山大父子造就的马其顿军队却又胜负未知。
只可惜,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至此,罗马基本上完成了对地中海的称霸。“细说凯撒”中所叙述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
如本文所述,从最初的希腊方阵一路走来,罗马军团至此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作战风格,在和其他民族的对战中,罗马人丰富了自己的战术战备。然而,罗马的变革没有就此结束。
在“细说凯撒”所记述的一个世纪中,罗马军团还要应付努米底亚人,日耳曼人,高卢人,地中海的海盗,埃及人,以及东方的米特里达人和帕提拉人,与此同时,内乱迭起的罗马还要对付自己的拉丁盟友和叛乱的角斗士。最终的罗马内战前所未有的出现了罗马军团对罗马军团。经历这些战争的罗马军团终于在帝国初期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111年,罗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战争彻底撕裂了罗马,使得两位绝代人物反友为仇,最终完全改变了罗马的政治版图和军队结构。
特别篇 完
请看第六章 马略崛起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0 11:14:08
呼呼,终于搞定了第一个特别篇。
很多人执著于罗马军团和同时期汉朝军队的对战。呵呵,大家都是中国人,自然不希望外人称雄。只是,诚如开篇语所示,伟大的民族都是善于学习的民族。假使罗马和汉朝开战,双方都会在这碰撞中改善自己。或许对两边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同样如本篇中所言: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作者:zhaofei1982 回复日期:2008-1-20 11:31:23
哎呀!歌呀!你太有才了。佩服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0 12:53:14
汉尼拔在正面交战中被西屁阿击败,和运气无关。
西对汉的策略很清楚,以西的控制能力,控制住一部分骑兵不出去追击根本没有问题。西对自己的步兵有信心(能支撑到骑兵返回),事实上他的步兵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所以汉不是输在运气,输在他的对手的军事素质上,包括统帅的素质和士兵的素质。汉尼拔自己对战象的运用也是极差,迷信于老经验,没想到对手早有应变之策了。他如果用战象支援自己的骑兵的话,也许骑兵不会这么快崩溃。
而拿破仑纯粹运气不好,格鲁希元帅的部队可不是去引开布鲁歇尔的,而是去追杀的,事实上正好和楼主说的相反,是布鲁歇尔成功地把格鲁希给引走了,并且成功杀回滑铁卢,在格鲁希回援之前成功击溃了拿破仑的主力部队。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0 13:43:50
扎马会战中汉尼拔兵力方面由于骑兵数量相差悬殊处于弱势,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以高风险的战术以弱胜强。我没有说汉尼拔高风险战术失败完全归咎于运气。可能性大小和运气好坏是不一样的。高风险战术失败的可能性本来就更大,但是因为它的高回报,这是汉尼拔唯一的选择。
西庇阿方面,他占据优势。没有人会故意的放弃优势,就好像一般拿刀的人对空拳的人,不会放下刀说我相信自己的拳头。真正相信自己步兵并且把他们摆到绝境的人应该是出于弱势的汉尼拔。
罗马骑兵大部是努米底亚骑兵。盟国的部队控制起来不如自己的部队那么方便。而且汉尼拔是看准了努米底亚人自己的矛盾用努米底亚人挑拨努米底亚人。至于罗马人骑兵本来就是附属,人数也不构成威胁。
战象方面。80头战象不足以弥补4000骑兵的兵力差距。而且在汉尼拔的诱使计划中战象的速度反而会拖后腿。更重要的是,努米底亚人是非洲土生土长,所以努米底亚轻骑兵并不像其他骑兵一样对非洲战象占绝对劣势。
至于说罗马其时的士兵素质超越迦太基,这实际上就是我的意思。而将领,如文中所述,就作战来说大约平分秋色,综合来说西庇阿更胜一筹。
关于滑铁卢,自然不能简单的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里只是做一个广义的对比,因为拿破仑的失败同样在于逐个击破赌博的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布吕歇尔之前并未被击溃,拿破仑也不指望派出去的一部能够完全歼灭布吕歇尔,所以主要战略动机仍然是阻止布吕歇尔和威灵顿会合。或许拿破仑有些所托非人,但是这些细节的讨论和本文关系不大。文中之所以说“广义上来说”,是指神似而非形似。
作者:ergatoid 回复日期:2008-1-20 20:59:33
好文啊,作者太赞了!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1-21 8:22:59
当时拿破仑给格鲁希的命令就是粘住布吕歇尔,避免布吕歇尔与威灵顿会合。
可惜的是格鲁希不但没有做到这点而且也没有能将部队投入到最后的会战中。可惜那几万人的部队啊,一直在做武装大游行。
作者:强人盗我名 回复日期:2008-1-21 13:13:06
不错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1 14:48:36
扎马会战什么时候成了汉尼拔处于劣势了?就是因为骑兵少么?按这种逻辑的话坎尼会战汉是处于优势地位了。西是外线作战,汉是内线作战,应该说内线作战比外线有利。是汉尼拔一直追着西屁阿屁股后面,西一直退到扎马才决定会战的,当然西也是在找有利的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了。扎马本来就是均势会战,双方堂堂正正,都有必胜的信心,要不然就打不成鸟(前面西没有信心情况下就一直避战)。汉输了就是输了,按楼主说的,西后来也用过汉的这个战术,为啥汉失败,西成功了呢?说明关键在于双方将士的执行力了。汉这种战术,如果遇到法罗可以大胜,遇到西就不灵了。而且汉的机会在于在骑兵回来之前击溃西,那么时间因素最重要,可他自己没有抓住西在阵前重组阵列的机会,自己拖拉了一下也在重组阵列,自己决策失误了,那么输了也不能怨运气不好。
至于战象么,运用得当,支援骑兵的话可以拖延骑兵溃退的速度,而事实正好相反,由于战象使用不当,被罗马军队完全克制,除了冲出罗马步兵阵列的以外,还有部分战象反冲了自己的队列,加速了自己骑兵的崩溃,不是说80头战象能打败4000骑兵,不过利用战象和对方多缠斗一段时间,拖延自己骑兵崩溃的速度,给自己步兵争取更多的时间那是可以的。再不济索性不要战象,也能避免反冲自己骑兵。自己的骑兵还能多撑一会。
至于滑铁卢,布鲁歇尔多少人,格鲁希元帅带了多少人去阻隔?只怕比布的人还多,只起阻隔的作用?就是布和威林顿会合又怎样?只要有格鲁希的兵力在,拿破仑是必胜的局面。换句话说,所谓阻隔布和威的会合是根本没有必要,分兵本来就是一着大臭棋,和汉的战术没有可比性。要说广义的相似,我看应该是布鲁歇尔和威零顿与汉相似了,都是诱使对方分兵了。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1 22:12:54
呵呵,有讨论很好,可以互相切磋。
汉尼拔在扎马和坎尼都处于弱势,所以都使用高风险战术。同时在扎马比坎尼更处于弱势,这是史学界的共识。
坎尼会战时,汉尼拔有4万多步兵和8千骑兵,罗马方面有8万多步兵和6千骑兵;扎马会战时,汉尼拔有将近5万步兵和4千骑兵,罗马方面有3万多步兵和8千骑兵。同时数字并不能说明一切,汉尼拔在坎尼的步兵大多数是自己父亲和姐夫花了十年训练的精锐,而到了扎马他的步兵多为新兵和雇佣兵。反之如文中所述,在坎尼的罗马军队素质不高,但是西庇阿手下的罗马军队是精兵。而且西庇阿在汉尼拔回到非洲之前连败迦太基军队,士气正盛。
汉尼拔意识到了这一仗凶多吉少,在战前和西庇阿单独约见试图讲和,但是被西庇阿拒绝了。双方这种姿态就可以说明强弱。
至于临场的指挥见仁见智。
关于滑铁卢,兵力情况是这样的:主战场的威灵顿有英荷联军将近7万人,拿破仑主力大约7万稍多。同时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队有6万人,而拿破仑派出牵制的格鲁希一部只有3万人。同时最好的士兵在拿破仑主力而不在格鲁希。所以倘使布吕歇尔和威灵顿会合,即使拿破仑加上了那3万部队仍然处于下风。所以拿破仑的战略和汉尼拔是一样的。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22 8:53:56
在战术层面,汉尼拔是天才,古今中外的名将里面,必定少不了他。但是在战略层面,他是个白痴。
孙子兵法怎么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汉尼拔在没有得到国内充分支持的情况下,挑起如此规模的一场战争,最终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得到国内的充分支持,导致最后的丧师辱国,为亡国灭种埋下祸根。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他对战争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在司马错之下。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1-22 9:05:46
即便汉尼拔不去进攻罗马,罗马也早晚要和迦太基开战的.
在我看来汉尼拔最大的问题是在亚平宁征战了18年,居然没有拉拢到一个盟友使自己有可靠的后方,也没有夺取一个港口让自己获得迦太基的补给.
看看他每次都得依靠从西班牙来的支援,这仗不败就怪了!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2 16:33:32
和楼主再谈谈。
不知道楼主所谓史学界公认扎马比坎尼更弱的结论从而而来。反正俺这疙瘩的的史学界是不承认这结论的,公认的结论是的是坎尼会战汉尼拔劣势,扎马则是均势。另外不知道楼主坎尼汉8000骑兵数字哪里来的,俺看到的数字从来都是坎尼时候汉尼拔有1万以上骑兵,是罗马的两倍。
扎马之战汉尼拔的主力是他从意大利带回的百战老兵,2万左右,再加上雇佣兵和新兵,老兵的素质不用说了,雇佣兵能力也不错(靠雇佣吃饭的,也是专业军人),就是新兵可能有点弱,不过比较起来,步兵实力绝对是汉尼拔占优的。要不然汉都不用打了,骑兵已经弱了,步兵再弱,还打个什么呢。还搞什么骑兵诱敌,步兵歼敌呢?(另外,关于骑兵诱敌一点,这是战史学家么的推测,说起来虽然算是公认的结论,但是也并没有什么很确实的证据)。
另外战前谈判才有趣呢,请注意这点,是汉尼拔开出了西屁阿无法接受的条件,而不是西开出了汉无法接受的条件。开玩笑,汉那种条件西屁阿当然要拒绝了,按汉的条件,西在非洲的胜仗等于白打。而西的条件只不过是恢复汉尼拔回国前的和约,都还没谈到惩罚迦太基悔约的责任呢。至于军队士气么,当时是汉尼拔一直追着西屁阿屁股后面,西前面由于实力不足,而且畏于汉的名望,根本避免和汉作战,哪有什么士气正盛的说法啊。
至于临场指挥么,反正我认为汉犯的最错的就是战象的使用,战象取得的唯一战果就是击溃了汉尼拔自己一侧的骑兵。
关于滑铁卢,布鲁歇尔的6,7万人之前已经被拿破仑打散了,集结赶到滑铁卢战场的才2,3万人,所以滑铁卢拿是以7万对10万,如果加上格鲁希的3万,那就是10万对10万了。而法军素质高出英荷联军太多了,所以总体来说,7万对10拿只是略略占一点劣势罢了,10万对10万拿必胜的局面。
所有的战史学家公认的是(也包括作战双方,拿破仑,威零顿,布鲁歇尔),如果格鲁希部队赶到,威零顿就完蛋了。甚至只要拿破仑还有5000人的预备队,他就可以在滑铁卢取胜了。
拿破仑老近卫军最后一次冲锋时候威零顿也只剩下自己的近卫军了。那句著名的,近乎战死宣言一般的"近卫军,起立,准备战斗"楼主难道没有读到过么?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1-22 16:40:38
支持下楼主~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2 16:49:11
再说几句,汉尼拔个人再有能力,和罗马打,几乎是必败的局面。
迦太基和罗马打,颇有点类似日本和美国打一样。罗马当时可不是只和迦太基一家打呢,还有其他对外战争呢。
这点我一直搞不懂,当时罗马多大地盘啊,多少人口啊,被汉尼拔至少灭了10万以上的战斗部队吧,怎么还能支撑这么多军队,包括费钱的海军呢。楼主有什么资料可以分析分析不?为啥当时罗马的经济结构能够支撑起这么庞大的军队,能够负担费边战略的消耗?当时罗马可是连亚平宁半岛都没有统一呢。战争归根结底靠的还是经济,可就罗马当时的自耕农经济咋就能支撑这么多的部队,这么长久的战争呢?搞不懂
作者:乱龙 回复日期:2008-1-22 18:32:22
看得好快,一下子就没了。看来还要等好一阵了。
一直在看《罗马》,综合楼主的文章,现在对罗马的印象直观多了。楼主加油!
作者:乱龙 回复日期:2008-1-22 18:34:57
秦国才多少人口,居然集结起六十万军队,农耕经济的动员能力确实超出想象
作者:fangwei438812 回复日期:2008-1-22 18:57:40
好文章
作者:银光逝水 回复日期:2008-1-23 0:27:24
留名,正好想了解下罗马的历史。谢谢楼主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1-23 1:26:50
好久没来了,真是惭愧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3 2:42:48
呵呵,最后再回hushan同志几点:
资料方面,我写连载完全使用权威西文资料,中文界写西方历史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的实在很多。因此我还是比较自信自己作品的历史准确性的。
研究汉尼拔战争时代不可或缺的两部史书是李维(Livy)和波里厄斯(Polybius)的罗马史。一部以古拉丁文写就,一部以古希腊文写就。(这两部书据我所知没有中文译本。)我目前还没有能力阅读原文,但是曾经仔细读过它们的权威英译本。两者同意在跨过阿尔卑斯山后汉尼拔有1万骑兵,但是随后战斗折损,虽然补充了一些高卢雇佣兵,但是在坎尼投入战斗的大约只有8千。
至于扎马汉尼拔出于弱势,我觉得我的叙述已经足够让人理解了。罗马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汉尼拔并非如你所说的在追杀西庇阿,双方只是都在选择时机会战罢了。在记述扎马的时候,波里厄斯和李维都指出了汉尼拔的勉强。同时就我所参考过的其他西方史学作品,包括剑桥古代史,同样是这个意思,所谓史学界共论。
至于滑铁卢,在当天下午6点战局转折之前,有至少5万普鲁士军队投入了战场。最终晚上10点战役结束的时候普鲁士军总数达到了6万。这同样是史实。我手头边有一本公认英文界最详实的The Waterloo Companion用五百多页叙述这场会战,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但是不是这些数字。
同时,假使一开始拿破仑就同时对布吕歇尔和威灵顿,即使加上格鲁西一部,也不可能那么快的把威灵顿逼到绝境。正是因为布吕歇尔到来之前拿破仑对威灵顿的猛攻才让拿破仑一度有了赢得会战的希望,这正说明拿破仑调开布吕歇尔战略的必要。如同我一再所说的,“在广义上”,和汉尼拔的想法类似。
关于罗马的人力储备和战时经济,在后面马略改革的时候会详细说明。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暂不多言。
很多无谓的争执是由于一方缺少足够的史料而导致理解偏差而造成的。
诚如我在另一个版所说过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很多结论看似信手拈来容易驳倒,但是研究他的关于明朝财政的学术著作当可见其扎实基础。
如是,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历史作者,他所写出的东西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一部分。这也是我的信条。
作者:leodai2008 回复日期:2008-1-23 9:07:22
我也是看了电视剧《罗马》,对古罗马历史产生了些许兴趣。看了LZ的贴子,更丰富了我对古罗马的认识。今天特地注册了用户名发言,感谢LZ的分享。期待你的更新!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23 13:59:47
即便汉尼拔不去进攻罗马,罗马也早晚要和迦太基开战的.
这根本不是汉尼拔挑起战争的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汉尼拔应不应该在没有得到国内支持的情况下挑起这场事关国家存亡的战争。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分量。他当战争是两个家族在打群架。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3 16:01:52
楼主在叙述汉尼拔的故事中有个小错误,哈密尔卡死后继承他的职务的是他的女婿哈斯德鲁巴尔(Hasdrubel),即汉尼拔的姐夫。汉尼拔是在哈斯德鲁巴尔死后继承他的职位的,并非直接从其父那里继位的。
楼主和其他网友说汉尼拔在政治和战略上幼稚也是值得商榷的。须知罗马人是将汉尼拔称为“战略之父”的。汉尼拔决不只是只懂得杀戮的一介武夫,其威名固然是由其辉煌的战功表现出来的,但他在战略上同样表现出了远见卓识。汉尼拔的军队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损失很大,到达意大利的不过2万多人。他能在远离后方基地的情况下在意大利坚持15年,有赖于其高明的外交政策,他不仅得到很多意大利高卢部落的支援,而且在争取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城市时也很成功。如卡普阿和塔林敦等很多城市都向他敞开大门。汉尼拔还积极跟马其顿王腓力五世联系,争取马其顿出兵意大利,这些都显示了其广阔的战略眼光,绝不是仅仅限于局部的地区。总的来说,汉尼拔在意大利能够孤军支持这么久,除了其出色的战役指挥能力外,还有赖于其战略上的策略,争取了很多意大利本土的部落和城市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支援,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军事将领可以做得到的。在扎马战役后,迦太基元老院曾有人要依托迦太基的城防跟罗马人死拚到底,是汉尼拔说服大家接受西庇阿的议和条件的,这也不是一个政治弱智的人可以想得到的。
汉尼拔没能攻克罗马也不代表他不擅长攻城。在当时的工程和技术条件下去攻打罗马那样的设防坚固的大城市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汉尼拔手中从来没有拥有过超过罗马的实力。即使在坎尼会战后,汉尼拔手下也只有5万人左右,而罗马当时的防守力量不少于2万人。以汉尼拔的实力去攻打罗马这样的坚城很难有成功的希望。同样,大西庇阿在扎马会战后没有去攻打迦太基城也是这个原因,因为很难短时间里攻克这样的大城。多年后小西庇阿也是靠围困来使迦太基人饥困而最终才攻克迦太基的,并不是依靠强攻。所以当时的将领都不能说是擅长攻城,这是当时的技术条件所决定的,跟将领本身的能力并没有太大关系。
作者:回归于魔 回复日期:2008-1-23 16:32:57
好久不见的西史强文了。。。楼主加油。
作者:愤怒的豆腐 回复日期:2008-1-23 16:55:45
看过《卢比孔河》这本书后,就对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历史相当感兴趣了。楼主写得很精彩,正好把《卢比孔河》中提到而没详细描写的迦太基战争、土地改革和马略崛起这些给补足了。期待主角凯撒的登场。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3 19:02:06
李维的书据楼主所知没有中译本么?1962年王敦书就有译本了,虽然是节选本,不过这个原著142卷本来也只流传下来35卷。不过这个太老,定价3毛都不到,现在的新版给楼主个卖书的链接好了: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DT_RV&uid=168-2660941-7209068&prodid=zjbk128578,呵呵看来俺还是知道一点楼主不知道的东东的。
至于波里厄斯么,俺倒是知道,就是波利比奥斯或者波里比阿(中学课本里面好象就有耶)。不过波的书现在完整的只有5卷了吧,还没叙述到扎马呢,剩下其他都是片段了,楼主你到底看了多少呢?
扎马之前汉尼拔是追在西屁股后面的,西却一直避战这是事实吧。西到了扎马这疙瘩之后才有了和汉一战的实力,之前肯定是打不过汉的你不能否认吧。所谓的勉强,就是有一种说法,汉也有骑兵部队增援的,可是由于迦太基元老院压力,没等到就开战了。不过如果汉有了骑兵增援,那就是他胜势局面了,而不是象现实那样的均势局面了。
另外楼主你既然读过这两位的著作(当然李维抄了波里比阿不少),该知道西和汉谈判的内容吧,汉提出的谈判条件那是有诚意的么?抛开华丽的辞藻,实质性内容是什么?实质就是让西屁阿滚蛋,和平离开非洲,非洲的事情由非洲人民(也就是迦太基了)自己做主。比起上一个和约退步那么多,这是在劣势之下做最后努力的谈判么?根本不是,这是对自己的胜利有信心的情况下才能做得出的谈判。
扎马到底是均势还是一边倒,我虽然和楼主分歧呢,不过这个到底还是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范畴。
不过滑铁卢的问题,我说句难听的,楼主你就完全是瞎讲了。只要格鲁希支援,滑铁卢拿必胜,威零顿都承认的事实你不承认。拿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英国人加普鲁士在一起都不是拿破仑的对手,不知道楼主这次看的是什么原版资料,我敢说,您看的这份存在严重的道听途说断章取义问题,一点准确度都没有。别的不说了,楼主查查利尼战役吧,看看拿破仑是怎么用内伊对威零顿,格鲁希对布鲁歇尔,击溃普鲁士人,迫使威零顿仓皇撤退的,要不是戴尔隆的部队武装游行,在战场上闲逛,一点力没出,威零顿早已经完蛋了。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3 19:08:52
再多说一句,我真搞不懂为啥老外要叫汉尼拔战略之父,是不是象楼主所说的是中文翻译的问题呢。
照我看,汉尼拔战术是出类拔萃的,战略能力比战术差远了。
和罗马为敌,就是最大的战略失误,呵呵。
坎尼之后的局面也没能利用好,罗马很快就恢复元气了。
联合马其顿,联合意大利南部城邦,都没给他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3 21:08:53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但是最好还是说明一下。
你给出的连接只是李维第一卷的翻译,呵呵,叙述汉尼拔战争的是第二十一卷到第三十卷。说李维抄袭波里厄斯,呵呵,你可知道西方史学界为两人很多细节的不同吵破了头。
至于你说波里厄斯的历史只有五卷没有叙述扎马,我实在有些无语。波里厄斯的39卷历史,虽然有些是断篇,但是主体是流传了下来的。
扎马之前汉尼拔在西班牙的主要根据地新迦太基已经被西庇阿攻陷,不管是物资和兵员的增援都已经被掐断。同时其时双方士兵素质士气差距明显。即使是老兵,如同文中叙述的罗马老兵,经验丰富然而冲击力未必很强。而雇佣兵,呵呵,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评论。波里厄斯甚至用了一句荷马的诗句来形容汉尼拔的勉强——“虽然不愿,但是他必须战斗”。这些细节,不需详述。
至于滑铁卢,如同我一再重复的,所有拿破仑再多有一点兵就可以击溃威灵顿的论断都是建立在布吕歇尔到来之前拿破仑有相当长时间单独对威灵顿的基础上的。这正是拿破仑分敌兵的原因。同时,即使拿破仑击溃了威灵顿,以法军的疲惫能否应付布吕歇尔还是未知。
此外,西方所谓战略,指对于作战的构想,战术指作战中的实施。孙子所谓的伐谋伐交在西方看来并不属于战略,而属于更高的一个层次。
最后,我欢迎讨论,但是不是这种无谓的胡搅蛮缠。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3 21:24:49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3 19:08:52
再多说一句,我真搞不懂为啥老外要叫汉尼拔战略之父,是不是象楼主所说的是中文翻译的问题呢。
------------------------------------------------------------
楼上可以不同意汉尼拔是战略之父,但若说中文翻译不对则是无稽之谈。美国历史学家T.N.Dupuy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就是:The Military Life of Hannibal: Father of Strategy. 中文就是翻成“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难道还有其他翻译法?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23 21:32:51
罗马时代所谓的战略和我们今天讲的战略根本不是一件事。他们所说的战略,其实是我们今天讲的战术。
说汉尼拔是战术之父倒是妥当。从他那个时代开始,西方人打仗算是开化了。不再是一根筋地方阵对冲了。这个创新类似于成濮之战先轸的贡献吧。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3 21:56:58
呃,我可没说中文翻译有问题。“战略”的问题,前面解释过了。汉尼拔的确是战略之父。因为有明确战略动机并且制定计划实施的,他是第一个。呵呵。亚历山大蛮打的还是比较多的,不过他蛮打很厉害就是了。
刚才没看到这个回帖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3 16:01:52
你所说的是对的。我之前回帖中提到过他的父亲姐夫两代练出精兵。第二章中篇幅所限,这细节又没有太大意义,所以我没有详述。至
于汉尼拔,写他是要用另一本书的,不过简单说,他在扎马之后的计划是农村包围城市,很慢而没有效果。他没有意识到事实上罗马城是政治的中心,只要攻其一点全盘会崩溃。就好像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直取大流士一样。汉尼拔比亚历山大少了政治认识。高卢和希腊人想来摇摆,罗马联邦的核心力量是拉丁城邦。不攻下罗马城,意大利的拉丁城邦永不会倒戈。就好像高加米拉假如大流士不退,波斯联军不会瓦解一样。
诚如文中所说的,当时罗马有最好的工程师,迦太基这方面的技术实力稍欠。不过假如汉尼拔围城打援的话,或许是另一种情况。不过历史没有假设,这些只是空谈。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3 21:59:36
高卢和希腊人想来摇摆,想来-〉向来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4 12:07:26
汉尼拔为什么一直没有直接进攻罗马历来是众说纷纭的话题。在古代世界,因技术条件的限制,攻城一直是优秀的军事将领竭力避免的下策。孙子兵法里就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攻城为下。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英国史学家Nigel Bagnall在其著作“The Punic Wars"里说,汉尼拔自踏入意大利起其战略意图就是避免攻城战,通过野战来尽可能多地消灭罗马军队。因为攻城战消耗巨大,汉尼拔的本钱有限,经不起攻城的消耗。而如果是野战的话,当时的罗马将军的战术指挥能力跟汉尼拔相比只是业余水平的,汉尼拔对此也很有自信。当然,攻克罗马城跟攻克一般的城市其意义是不一样的,确实可以给罗马致命一击。但是,在我看来,汉尼拔并不具备攻克罗马的条件。首先,要围攻罗马这样的大城,汉尼拔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即使在坎尼会战后,汉尼拔手下也只有不超过5万人的军队,而当时罗马的防守力量不少于2万人。罗马人依托坚固的城防,足以自保。第二,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当时的工程和技术条件下,要攻克罗马那样的城市困难极大。一般来说,当时攻克城市有2种方法,一种是偷袭,如大西庇阿攻克新迦太基。另外一种是长期围困,如小西庇阿通过围困迦太基城来使守城的人饥饿而丧失战斗力。单纯依靠强攻来攻克城池是很难的。汉尼拔在西班牙调集了10万人围攻萨贡托城,花了8个月的时间才攻克,连汉尼拔本人都受了伤。可见当时条件下攻城有多么困难。汉尼拔在意大利的时候,其手下的军队没有这么多,而罗马城的城墙和罗马军队战斗力都远比萨贡托要强好多倍了,汉尼拔要攻克罗马的可能性很小。若要长期围困也不可能,罗马并不是一座孤城,当时罗马除了城里的防守力量外,在意大利和西班牙都还有大量的军队,汉尼拔没有可能做到长期围困的。如楼主所说的围城打援也不打可能的,因为围城打援意味着汉尼拔要将其军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围城,一部分打援,他手下才多少人?恐怕连围城都不很够的。另外,根据中西方战史上来看,围城打援一般是需要在城市外面建2道壕沟,一道向里,阻止城里人冲出来,一道向外,防止城外的人突进去。汉尼拔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条件来看都不具备围城打援的条件。
另外,上面huzhan网友说波里比乌斯(Polybius)的著作没有写到扎马是不对的,我看过很多书里都引用了他对扎马战役的叙述和评价。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4 13:25:55
好,继续讨论一下。
攻城战的确是最后的选择,但是古典时代想要不打攻城战而征服一个城邦联盟或国家是缺乏政治认识的表现。亚历山大在底比斯和推罗,罗马在迦太基和科林斯,都证明了这一点。我只是指出这说明了汉尼拔缺少作为征服者的政治敏感。罗马方面,不管是李维还是波里厄斯都指出了汉尼拔这一点缺陷。
于是,不管汉尼拔是否能攻城胜利,要想打败罗马他必须攻下罗马城,可惜他看不到这一点。这是严肃的历史讨论。
至于汉尼拔如果攻城是否能赢,我觉得对于这种假设情况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纯粹是YY了。至于围点打援,同样只是一种YY的想法,不必认真论述,其实也无法论述。坎尼之前谁也不会想到汉尼拔能以少围多,高卢战争时恺撒在更悬殊的弱势情况下也打出了漂亮的围点打援,但是我无法就此说服你汉尼拔有可能成功。历史永远会有出人意外,同时历史没有假设。
『煮酒论史』 [西事纪闻]细说凯撒 (每周一续,连载中...)
作者:jdzheng_sh 提交日期:2008-1-24 16:18:00
我的意见跟楼主正好相反,跟楼主探讨。我认为历史是充满假设的,没有假设是没有历史这门科学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有三层涵义,第一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第二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即各种史书;第三是人所认识的历史。其中第三个意思是“历史”这个词的最本质的涵义。因为归根到底,历史是我们后人试图重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真相的一种努力。但是我们今人所认识的历史跟过去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并不能划等号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各种材料(包括文字的资料,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等等)尽可能地还原过去的真相。但是过去的人和事都已经不存在了,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是不完整的,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资料都不足以完整勾画出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必然是存在很多断裂和空白处需要填补,而我们只能依靠合理的假设和猜测来重建事情的来龙去脉。举例来说,我们能够看到史书上记载的人物的行为,但我们无法深入其内心,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这时,我们只能借助于假设来给出合理的解释。另外,年代越远,所留下的资料越稀少,比如我们在研究史前人类的活动时,连文字资料都没有,只能借助于考古发现的实物了,这更依赖我们大量的假设和猜测来描述历史图景了。很难想象没有假设历史会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严谨的历史学家也未尝不是在YY,更何况我们这些业余的爱好者,所以我认为历史离不开假设,但是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件事所做出的假设可能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假设必须力求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只要能够有足够的说服力和论据,无论什么样的假设都是允许的,这也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再回到跟楼主讨论的问题,汉尼拔要彻底打败罗马人就必须攻下罗马城,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随之而来很符合逻辑的问题便是:他有没有能力攻得下来?楼主认为这种假设情况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我恰恰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假如汉尼拔有能力有条件攻克罗马城,而他没有这么做,那么说他缺乏政治的或者战略的敏感就是成立的。假如汉尼拔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去攻克罗马,那么他在坎尼战役后的农村包围城市(楼主的原话)的战略就是正确的,考虑到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及汉尼拔在敌国孤军作战的情况,避免顿兵坚城之下,通过运动战逐步歼灭和消耗罗马人的力量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罗马人后来改变了策略,避免与汉尼拔野战,使得汉尼拔的战略没有成功,但这并不表明他当时避免直接进攻罗马的策略就是错的。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是汉尼拔的具体的行为,我们无法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只能借助于假设来做出我们的判断了。
顺便说一句,我对西方历史也感兴趣,读了楼主的文章受益良多,我所跟楼主讨论的问题也是”严肃的历史讨论“,把我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fjm215 回复日期:2008-1-24 20:02:39
记号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4 20:56:55
和楼主讨论了几天,对楼主俺也有点了解了。给楼主再多说几句吧。
楼主研究了N多资料都没找不到,没读到过的中文本,俺却没费很大力就能找到,看来问题的并不是没有,而是不找啊。而且李维的罗马史1962年就有王敦书翻译,那可是40年多年前,看来中文资料也不是象楼主所谓的多是道听途说断章取义。
而且楼主真读过李维和波里比阿么,俺颇怀疑,怎么这两位的关系都不知道啊,俺说李维抄了波里比阿不少是指的李维抄袭么?!楼主你知道李维是怎样一个历史学家么?看来楼主又不知道了。说起来李维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者,他写作的很大目的是为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他写作很少利用档案文献等原始材料,去采访收集一手资料较少,对史料的比较分析,整理研究以求真实可靠也做得不是很好。他主要就是引用了大量前辈历史学家的成果,以前辈著作为基础,再博采其他一些相关内容成书。特别是关于汉尼拔战争部分的21到30卷,李维写作这部分时几乎完全利用了波里比阿的著作,所以俺说他抄了波里比阿,抄是抄了,不等于抄袭。
至于波里比阿么,他做学问比李维严谨多了,据说还自己走过汉尼拔的行军路线以做考证呢。楼主既然知道李维书的21到30是写的汉尼拔战争,那么请教波的书第几卷是描写汉尼拔战争的呢?他的40卷书流传下来前5卷是完整的,其他的卷则已经残缺了,都是片段流传,这都是是常识。可楼主看的这位波里厄斯只写了39卷,而且还是大体完整的,看来楼主看的这位波里厄斯与著名的大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是两个人了。原来是两个波里啊,我搞错了,真对不起楼主,俺承认俺的确是没楼主有学问,不知道有这位波里厄斯。
至于西班牙的迦太基基地么,我不知道和扎马有多大关系,扎马在非洲,汉要补充兵员物资应该找迦太基城,关欧洲的西班牙什么事情呢?而且即便汉在意大利的时候,他的补充也是主要靠就地补充,迦太基本土来的支援也比西班牙多。西班牙来的支援基本都被罗马人歼灭了,楼主读了李维的书不会不知道吧,意大利半岛的中部不是那么好穿越的。
另外,俺再指出楼主的一个错误,楼主所谓的汉尼拔计划第一步骑兵诱敌撤离战场,第二步战象冲击步兵方阵是不符合事实的。明明是战象先冲击,结果被罗马人反制,反过来把自己一侧的骑兵给冲垮了,论顺序怎么着都是战象攻击先,骑兵诱敌后。
关于扎马,汉尼拔的问题么,楼主你提出的观点俺虽然不认同,但是俺同意您这观点存在讨论价值,也不指望说服楼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一下,各自保留。
不过关于滑铁卢么,那可就不同了,楼主的观点根本没有任何价值。楼主你去翻任何一本拿破仑传,写的都是分兵格鲁希是拿破仑的大败笔。从楼主的叙述中,明显楼主没读过关于滑铁卢战役书,根本不知道滑铁卢战役过程,还以为普鲁士骑兵赶到战场以后拿破仑没多久就崩溃了啊。事实上,普鲁士军加入战场挺久以后,拿的近卫军才发起对威零顿的最后冲锋的。我再说一遍,楼主你找本书去先了解一下利尼战役怎么回事再来谈滑铁卢吧。
最后,俺很欣赏楼主对扎马之战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不是这种拿破仑与汉尼拔都分兵诱敌的胡说八道的观点。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4 21:02:16
关于进攻罗马俺也砍几句。
首先要明确汉尼拔的目标是什么,是彻底打败征服罗马还是以战迫和签定和约呢?首先要搞清楚这点。
征服罗马的话罗马城他就必须攻下,签定和约么就没必要攻打罗马城。
而坎尼之后呢汉尼拔有没有能力攻下罗马呢?我个人认为他的确没有攻城能力,有多个战例证明其攻城能力不行。
不过我的意见呢,虽然打不下罗马,最好还是向罗马进军一下意思意思。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4 21:23:44
呵呵,最近讨论很多,大多数是有意义的,个别属于无聊找茬型的。对于无聊找茬型的,我觉得指出其错误和无稽之处已经足够,这里不再浪费时间。有些人单纯为了论辩而论辩,胡乱在网络上搜索一点自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书或道听途说的知识,这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回jdzheng_sh朋友一下,重复一下我所说的:要彻底打败罗马必须攻下罗马城。不管汉尼拔是怎么想的,不管当时条件是否允许他打下,这一点都是不变的。倘若他有能力打下而没打,那固然是判断失误;假若他没有能力打下,又认为可以不打攻城战就可以使罗马屈服,那更是缺乏缺乏征服者的政治觉悟。
根据情况目的的不同,有的时候是下兵伐城,有的时候是战必攻城。在汉尼拔的立场下实在是后者。这是我的看法,所以觉得很多人讨论汉尼拔应不应该攻罗马没有意义。“是否必须”,和“有没有能力”,是两个问题。前者更为客观和重要。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25 11:05:11
------------------------------
根据情况目的的不同,有的时候是下兵伐城,有的时候是战必攻城。在汉尼拔的立场下实在是后者。这是我的看法,所以觉得很多人讨论汉尼拔应不应该攻罗马没有意义。“是否必须”,和“有没有能力”,是两个问题。前者更为客观和重要。
------------------------------
很同意这个观点。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将军,他应该考虑得更深。如果必须攻城,但是又没有能力,那么是否应该挑起战争呢?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5 12:01:07
有关汉尼拔的历史记述主要来源是李维和波利比乌斯。相比之下,后者的记述可靠性要好的多。波利比乌斯距汉尼拔的时代不远,他本人是小西庇阿的朋友兼老师,在小西庇阿率军攻克迦太基城的时候,波利比乌斯就站在他的旁边,亲眼目睹了迦太基的毁灭。所以波利比乌斯因其跟西庇阿家族的特殊关系可以得到有关汉尼拔战争的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这点是其他人都无法相比的。另外,波利比乌斯治学严谨,对于资料的取舍很严格,因此他写的记述是公认的比较可靠的。李维在写作时,波利比乌斯的书是他主要的参考资料,而且李维的文笔夸张,以小说家的笔法写历史,相对而言,李维的书的可信度要小。我们大多数人不太有机会去直接读这两个人的原作,主要还是通过其他后来的历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李维和波利比乌斯)来了解这段历史。我跟楼主一样,读过一些有关布匿战争英文著作。至于李维和波利比乌斯的著作有多少保存了下来,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不过从后人大量引用这两人的著作来看,保存下来的部分应该是相当多的。尤其是关于扎马战役的,我读过的书里引用过许多波利比乌斯的叙述。
关于扎马战役,我同意楼主的观点的。战前双方的力量对比是汉尼拔劣势。汉尼拔主动提出跟西庇阿和谈,主要也是对自己的实力感到心里没底,想再作一次和平的尝试。至于汉尼拔是否有意将西庇阿的骑兵诱离战场的计划,这只是后人的猜测。因为我们无法去问他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点很多历史学家也是各执一词的,并不是定论,所以并不能说这种假设是对还是错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尼拔因为骑兵明显劣势,他是希望靠步兵解决战斗的,所以人们才会去假设他有上面的将敌人骑兵诱离战场的计划,以汉尼拔的精明以及他自己对骑兵作用的认识,应该说,这种可能性很大,但这也仅仅是假设而已。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5 12:10:17
有关汉尼拔的历史记述主要来源是李维和波利比乌斯。相比之下,后者的记述可靠性要好的多。波利比乌斯距汉尼拔的时代不远,他本人是小西庇阿的朋友兼老师,在小西庇阿率军攻克迦太基城的时候,波利比乌斯就站在他的旁边,亲眼目睹了迦太基的毁灭。所以波利比乌斯因其跟西庇阿家族的特殊关系可以得到有关汉尼拔战争的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这点是其他人都无法相比的。另外,波利比乌斯治学严谨,对于资料的取舍很严格,因此他写的记述是公认的比较可靠的。李维在写作时,波利比乌斯的书是他主要的参考资料,而且李维的文笔夸张,以小说家的笔法写历史,相对而言,李维的书的可信度要小。我们大多数人不太有机会去直接读这两个人的原作,主要还是通过其他后来的历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李维和波利比乌斯)来了解这段历史。我跟楼主一样,读过一些有关布匿战争英文著作。至于李维和波利比乌斯的著作有多少保存了下来,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不过从后人大量引用这两人的著作来看,保存下来的部分应该是相当多的。尤其是关于扎马战役的,我读过的书里引用过许多波利比乌斯的叙述。
关于扎马战役,我同意楼主的观点的。战前双方的力量对比是汉尼拔劣势。汉尼拔主动提出跟西庇阿和谈,主要也是对自己的实力感到心里没底,想再作一次和平的尝试。至于汉尼拔是否有意将西庇阿的骑兵诱离战场的计划,这只是后人的猜测。因为我们无法去问他本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点很多历史学家也是各执一词的,并不是定论,所以并不能说这种假设是对还是错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汉尼拔因为骑兵明显劣势,他是希望靠步兵解决战斗的,所以人们才会去假设他有上面的将敌人骑兵诱离战场的计划,以汉尼拔的精明以及他自己对骑兵作用的认识,应该说,这种可能性很大,但这也仅仅是假设而已。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5 22:56:02
李维除了取材波里厄斯的著作之外,还采用了很多今天已经失传了的资料,因此他的作品,史料价值未必少过波里厄斯。同时,即使是波里厄斯,也未必总是真实可信的。比如他说坎尼罗马大约有一万骑兵,为绝大多数史学家所不信。所谓骑兵六千,就是遵从李维的说法。当然,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不是讨论的焦点。
的确多数人没有机会看到很多关于罗马历史的经典原著。这正是我的连载特别的地方。好看,准确和有见地是我写作历史作品的目标。好看与否大家说了算,但是准确与否我是可以负责的,虽然有时候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完美无错。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7 6:01:22
六 马略崛起(1) 总第19篇
公元前111年的罗马,马略虽然已经年过不惑,却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无名之辈”,因为他没有象征身份的第三个名字。
罗马贵族的姓名一般有三部分,比如恺撒的全名是Gaius Julius Caesar。第一部分,也就是Gaius(盖乌斯),拉丁文叫做“praenomen”,是不常用的名字,这里译为“副名”。第二部分,也就是Julius(朱利斯),是家族的名号,拉丁文中叫做“noman”,这里译为“姓”。前面说过,凯撒是朱利家族的骄子。第三部分,也就是凯撒,才是真正常常被称呼的名字,拉丁文中叫做“cognomen”,这里译为“主名”。我们所说的“西庇阿”,“格拉古”,以及“苏拉”实际上都是“主名”。主名常常会有重复,所谓大小格拉古和大小西庇阿,主名都是一样的。
有时候人们在称呼某些人主名的后面还会加一个表示尊重的名字,比如大小西庇阿的后面都有“Africanus”,这是嘉奖他们在非洲的战功。
值得注意的是,西庇阿的全名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而苏拉的全名是“Lucius Cornelius Sulla”。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姓,也就是第二个名字,是一样的。事实上两人都属于在罗马历史最悠久的卡涅利(Corneli)家族,只是不同的旁支。苏拉的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而西庇阿的一支却刚刚如日中天。
然而马略是没有主名的。他叫做盖乌斯,马略。盖乌斯是副名,大约相当于我们中国所说的小名或乳名。马略实际上只是家族的姓。他没有第三个名字,说明他实在是一个平民的儿子。
他出生在一个叫做罗马城南边大约一百公里的一个叫做阿皮姆(Arpinum)的小城。阿皮姆一直到了汉尼拔战争之后才被认可为罗马城的一部分,却孕育了两位在共和晚期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马略之外的另一位要到五年之后方才出生,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没有人说得清马略的父亲是谁。有些说是一个农夫,有些说是一个还算有些产业的商人。不管如何,从小就野心勃勃的马略是不想和父亲一样默默无闻一辈子的。刚刚成年的他就积极的参加罗马在西班牙的战争。结果我们已经知道,——如前面所说的,在奴曼提亚战争中他爬到了军官的位置,小西庇阿对他十分赏识并且把他带到了罗马。
可惜小西庇阿归国之后不久就突然死去,马略失掉了自己的伯乐,于是二十年间在官场沉浮打拼,却鲜有成果。这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在讲求出身的古罗马,他作为一个“Novus homo”实在步履维艰。
拉丁文的Novus homo,这里译为“新进者”,指的是祖上从来没有人担任过任何罗马官职的政坛新人。罗马的元老院和主要官职往往被一些主要家族所把持,所以新进者想要在权力中分一杯羹实在是难上加难。更何况马略根本看不起那些贵族,甚至不愿意去学习在彼时贵族中流行的希腊文。
“我为什么要去学习那些我们罗马人的手下败将的语言?”马略如是说。话虽偏激,却有很多人欣赏他的刚烈直率,愤怒的爱国青年是无论哪个时代和国家都有的。
如果是一般的太平年月,大约马略也就会慢慢的泯然众人,然而此时的罗马正是山雨欲来。平民们对贵族的不满与日俱增。身为平民马略明白,当他用自己的才能点亮平民们的那一天,就是自己把名字刻在历史上的时刻。
马略的才能既然是军事指挥,那么朱古达战争就是他的机会。
* * *
然而朱古达战争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说它是错误的时间,因为此时罗马的北方边境很不太平。前面提到过两年前卡波被南下的辛布尔人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只是因为对手没有继续向意大利进军罗马才得以幸免。
说它是错误的地点,因为努米底亚地处蛮荒。北非的沙漠和山地无疑对于远道而来的罗马军队是极大的考验。
说它是错误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对于罗马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益。土地方面,如同刚才所说,边远而蛮荒的努米底亚对罗马没有实际用途。贸易方面,朱古达亲自来罗马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亲罗马的态度。
可是,这一场不但没有什么实际利益,时机和战场方面又隐藏着种种的危机的战争为何就这样打了起来呢?
原因在于罗马此时内部纷争重重,需要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缓和矛盾。朱古达的贿赂事件勾起了平民们从大小格拉古时代留存下来的对贵族的怨恨。贵族们视朱古达战争为唯一保存颜面和平息平民怒气的方法。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朱古达的确在北非屠杀了罗马的商人。在那些本着“犯罗马者,虽远必诛”的平民看来,不管有没有实际利益,再没有什么比打朱古达更解气的了。
* * *
这一年,四十六岁的马略随着自己的赞助人梅特路斯远征北非的努米底亚,心怀鬼胎的他虽然只是一员副将,却只需要一场只属于自己的胜利。
五年之后,一个被取名为西塞罗的婴儿出生在了马略的家乡阿皮姆。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可是和马略一样,他也是一个“新进者”。然而,他选择了和马略截然相反的政治道路。
不管如何,这两位罗马贵族共和时代最后的“新进者”,同样走过了曲折而坎坷的政治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要比那些名门子弟面对更多更棘手的政治阻力,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应该赢得比西庇阿和凯撒们更多的尊重和赞叹。
作者:windbreakers 回复日期:2008-1-28 14:10:18
股市暴跌,好文缺顶!
为什么这两大憾事偶都遇上了?
作者:leodai2008 回复日期:2008-1-28 17:20:26
终于又看到了LZ的更新。
我觉得适当的讨论是可以的,但如果老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就不太合适了。
希望LZ不受影响,很多人还等着你的更新呢!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1-28 21:41:55
呵呵,西塞罗也出场拉。
作者:huzhan 回复日期:2008-1-29 15:36:41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4 21:23:44
呵呵,最近讨论很多,大多数是有意义的,个别属于无聊找茬型的。对于无聊找茬型的,我觉得指出其错误和无稽之处已经足够,这里不再浪费时间。有些人单纯为了论辩而论辩,胡乱在网络上搜索一点自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的书或道听途说的知识,这有什么意义呢?
的确多数人没有机会看到很多关于罗马历史的经典原著。这正是我的连载特别的地方。好看,准确和有见地是我写作历史作品的目标。好看与否大家说了算,但是准确与否我是可以负责的,虽然有时候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完美无错。
==============================================
几天没来,看来现在楼主除了人身攻击以外就只会自吹自擂了。
本来俺看了楼主写的东东,发点议论,楼主既然自己搭碴要讨论,那就聊几句。不过辩了几句,楼主辨不过之后就开始装B,还自吹什么只看外文云云,开始吹波里比阿和李维啊。结果竟然连李维以波里著作为基础都不知道,一看李维抄了波里不少这句话就以为李维抄袭波里。也不知道楼主是从哪里道听途说到波里和李维的名字的。
就楼主的写的这些东东,还准确度呢,嘿嘿,汉尼拔骑兵诱敌之后再战象攻击,不知道楼主的E文和谁学的,看的是那个洋人写的书,能读出这种结论来,要不要俺给你贴几段真正的李维英译本里面内容看看啊。
楼上正好有人贴了顾剑写的东东,比比看楼主,那个水平,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楼主的通篇东东,不过是抄抄讲罗马共和的衰亡的书罢了,就楼主的学识,连利尼战役怎回事都不知道就敢议论滑铁卢,真是让人笑掉了大牙。
作者:冬天的小花儿 回复日期:2008-1-29 15:55:52
jihao
作者:jdzheng_sh 回复日期:2008-1-29 20:23:47
以下是美国历史学家杜普伊对汉尼拔和西庇阿的评价:
“许多史学家都曾对扎马战役的两位将领作过比较,关于孰高孰低也一直存在着不少的争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著作家们都偏袒罗马,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除一人之外(指卢基安,他既非专业史学家又非军人),他们全都将汉尼拔置于西庇阿之上。毋庸置疑,古代的那些权威史家是对的。的确,西庇阿赢得了最后胜利,但是在这最后一场战役中——这是西庇阿与汉尼拔唯一的一次交锋——汉尼拔并没有失败;失败的是他的作战机构。
如果西庇阿与汉尼拔的较量发生在汉尼拔的鼎盛时期,当时迦太基骑兵正在使许多罗马指挥官胆战心惊,而他的步兵也能与骑兵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那么战争的结果肯定会大不相同。在扎马,汉尼拔的老兵们面对西庇阿在数量实力上远具优势的最精锐军团尚能力战劲敌,保持其战线经久不垮;只是因为迦太基骑兵被赶出战场未能阻止马西利萨与莱利乌斯从背后进行袭击,他们才被打败。
西庇阿无疑是罗马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但是他很可能并不比尼禄或马尔克卢斯高明多少。这后两位将军中不论是哪一位都同样有可能打赢扎马战役。他们全都向汉尼拔学到了许多战争艺术并且已经用汉尼拔的战术有效地对付了那些迦太基二流将领。不同的是唯独西庇阿有机会在与老师本人的较量中显露自己学来的本领。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教会西庇阿与其他罗马将领如何打胜仗的恰恰正是汉尼拔。”
我个人认为杜普伊对西庇阿的评价太低了。上面转贴的顾剑写的文章确实不错的。不过楼主写的也不错的,不要被别人的打扰而泄气。我觉得国内懂西史的人不多,楼主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至于小节,就不要苛求了。毕竟大家都是历史爱好者,只要文章写的活泼有趣,主要情节有理有据就行了。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9 21:43:54
如果讨论要引用其它人写的长篇支持自己的观点,应该给出连接。这种整个把第三者的长篇转到别人在天涯的连载中的断楼行为,我觉得不太妥当。已经在版务汇报了,希望能删除保持版面。
至于那篇转贴的价值,以及和我的文章的对比,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也不想再过多纠缠。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9 21:45:38
如果讨论要引用其它人写的长篇支持自己的观点,应该给出连接。这种整个把第三者的长篇转到别人在天涯的连载中的断楼行为,我觉得不太妥当。已经在版务汇报了,希望能删除保持版面。
至于那篇转贴的价值,以及和我的文章的对比,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也不想再过多纠缠。
作者:suixz 回复日期:2008-1-30 10:40:57
楼主的和转贴的,都不错。
作者:椰子γ 回复日期:2008-2-1 9:06:09
我十分支持那些有文化的哥哥们自己也写篇帖子给我们扫盲~可以2个帖子隔空对掐嘛..在同一个帖子里搞针对,"笑掉大牙"这样的词语~比较影响读者的阅读心情和LZ的写作心情 有捣乱嫌疑...要和谐啊~
作者:wangjun861205 回复日期:2008-2-1 15:29:36
基本的礼貌还是要有的,不管人家写的正确与否,你的打扰都是不礼貌的,想自己写或转帖的话可以自己另开一个主题嘛,兄弟届时一定去捧场
作者:starambler 回复日期:2008-2-1 23:41:55
或许楼主对于罗马-迦太基军事斗争的叙述存在可商榷之处,但这毕竟是“凯撒”这一主题之外的附送。个人认为开篇以来对罗马国内政局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评述更加精彩,实为本帖看点,希望楼主能再接再厉。
作者:右司马 回复日期:2008-2-3 13:47:34
转帖的东东尽管也很精彩,不过多少也有些失礼,无论如何支持原创!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4 1:04:36
谢谢各位的鼓励。
转载的东西我也看了,并不觉得和我所写有严重相悖的地方,各人的篇幅长短和作文目的不同而已。除此之外,对于某些历史的观点和人物评价也各有各的看法,这是可以讨论的,一些无稽的东西却不是。
争执甚至是人身攻击我倒也无所谓,网络环境如是,对于想在网上写东西的来说早已是意料之中。写着坚忍的马略和凯撒们的作者,受到一点点干扰就退缩的话,未免实在是一个笑话。
只是我不喜欢在自己的连载中间横被加上一段别人的东西。因此版面清理之前我不会在这一贴中更新,劳烦大家去我的博客观看每周的更新,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therenaissanceman
倘使许久仍未处理,我会在主版新开一贴。麻烦大家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最后,给诸位拜个早年。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6 13:48:06
六 马略崛起(2) 总第20篇
伟大的将领总能赢得手下士兵彻底的敬仰,因而能够驱使他们做到平常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所谓在冷兵器时代统帅对于战役的决定性作用,有一多半来自于士气的加成而不是战略战术的谋划。
在非洲,马略很快就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出身平民的他不拘小节,和贵族们相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他和士兵们一起围坐在火边吃一样的普通面包;他和士兵们一起枕着冰凉的木板在简易的帐篷中睡觉;他和士兵一起赤膊上阵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和士兵一起议论在朱古达面前那些贵族们的无能和腐败。或许在行军中某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谈兴正佳的马略伴着冉冉篝火,曾向着周围的士兵们勾画着假使自己成为全军统帅的话将如何对付朱古达。
罗马的最高军事统帅就是每年选举出的执政官,然而马略只是一介平民,而自罗马开国以来从未有一个平民被选为执政官。在那些士兵们听来,或许觉得这简直是在说梦话。然而他们望着火光映照下的这个年近五十戎马半生的男子脸,方正而棱角分明,宛若从岩石中刻出来一般的坚忍,却不由得相信或许他有可能成功了。
于是马略的名字和故事开始在士兵中被传颂。传说有一次他腿上受伤,军医们建议他把自己绑起来以便接受十分痛苦的外科手术,然而马略拒绝了。神情自若的接受了手术,整个过程中没有显得有一丝的痛苦。中国古代也有关羽刮骨疗伤的典故,这些故事的真伪与否并不影响那些英雄们的形象。丑恶而可耻的人物虽然东西方各异,然而真正伟大的精神却是东西方文化所共通的。
* * *
公元前108年春,梅特路斯率领的罗马军和朱古达的努米底亚部队在北非的穆瑟(muthul)河畔展开了朱古达战争中的第一场主力遭遇战。在这场会战中,大器晚成的马略第一次跃上了历史的前台,从而为自己后半生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序幕。
朱古达的对付战略很简单,既然罗马主攻,而努米底亚人又是在自己的国家打仗,那么就诱敌深入然后利用地利埋伏奇袭。前面提到过的努米底亚的地理状况也利于这一策略。于是朱古达放弃了在和罗马突尼斯行省接壤处的一座大型城市,引诱梅特路斯深入北非内地来寻找自己的主力。
北非多荒漠,而那些水流经过而能形成绿洲的地方多半是因为周围有山地包围。穆瑟河的两岸就有高耸的山脊挡住荒漠的风沙。朱古达看准了穿越荒漠深入努米底亚腹地的罗马军一定要在此补充水源,于是尽遣主力在此埋伏。那些山脊上的矮树丛正好成为了绝好的藏身之处。
罗马方面,为了寻找朱古达军主力,士兵们刚刚跨越了大约四十公里的无水荒漠,饥渴交加,翻越山脊在水源边扎营已经成为了必须。然而正当罗马军跨越山脊的时候,梅特路斯借着午后的阳光看到了远处矮树林中的可疑。那些矮树的高度太低,不能完全的掩盖马头和人头,仔细观察后的梅特路斯识破了这个陷阱,于是立刻把部队转为了战斗阵形,静候朱古达的到来。
朱古达仍然在等待。虽然他的奇袭计划被识破,他还是占据优势。一方面罗马人此时饥渴交加,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们的体力在一点点的消耗;另一方面,眼看太阳西沉,夜间作战显然更有利于熟悉地形的努米底亚人。
打仗如同下棋,朱古达看到的后着梅特路斯同样也看到了。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必须速决,他也知道自己的军队需要水源。然而在这时他自然的兵分两路。
梅特路斯派遣自己的骑兵长官率领一部分部队先到水边扎营,然后自己领着主力缓缓的向着朱古达埋伏的矮树丛移动,试图把朱古达引出树丛来到山脊下的平原决胜。为防万一,他让经验丰富的马略压后。这个决定最终挽救了战局。
这时朱古达手下有四十头战象和数千步兵,他的压舱底的主力是两万努米底亚轻骑兵。相反梅特路斯手下有两万多步兵,却只有很少量的骑兵。前面说过努米底亚轻骑兵不带盔甲,因此阵地战效用有限,一百年前汉尼拔就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坎尼和扎马他用于决定战局的是自己的利比里亚重装步兵。
于是朱古达变成了不得不速攻的一方。一方面他不能等罗马人扎营完毕,因为那样的话他很难攻击拥有防御工事的营寨;另一方面他不能等梅特路斯转移到平原上,因为阵地战他掏不了好。电光火闪之间,他或许忽然回想起了之前研究过的汉尼拔初进意大利时在塔斯米尼湖畔的战例(见特别篇)。那一战的地形也是山地包围中的水源,汉尼拔利用努米底亚轻骑兵出色的机动性,忽而进,忽而退,把罗马步兵诱导切割为了几个部分,完全打乱了罗马军队的秩序,在混乱中几乎全歼了罗马主力。
想到这里,朱古达抓住战机兵分三路:步兵主力斜向上占据山脊截断罗马人退路,战象和少量斜向下步骑冲击罗马人未修筑完成的营寨,他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骑兵在山坡上切割歼敌。
罗马人一下子在两个战场同时陷入了混乱。罗马军队的作战一向依赖于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在特别篇中所提到的三排兵制就是例子,而一旦作战秩序被打乱,就像蛇被捉住了七寸。罗马在公元前最后的一个世纪遭遇的几场损失巨大的惨败,莫不是因为统帅无法在焦灼的战局中无法维持秩序。
战事延续了整个下午,眼看着罗马军队就要在混乱中被全歼,这时候忽然努米底亚轻骑兵的身后高坡上有一支罗马军队冲了下来,为首一人正是马略。
原来押后的马略集聚了溃逃的士兵大约一两千人组成了一支机动部队。洞察整个战局于心的他立刻看到了朱古达计划最薄弱的部分——驻守山脊的步兵,便绕过主力战场直扑山脊高地。待占领了高地之后,当马略从努米底亚人背后杀来的时候,他已俨然成了罗马人的救世主。
这一系列举动说起来容易,但是首先你要有极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否则不能从败军中集结起一只有生力量,其次战场分散在广阔的区域,马略自然不能像当代那些坐在电脑前玩战争游戏的青少年们一样俯视全局,需要有极强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敌人的弱点。
另一边,朱古达眼见自己的步兵被击败,同时探报又送来消息自己的战象也被罗马人歼灭,只好当机立断撤离战场,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此役罗马人虽然在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击退了努米底亚人,但是自己的损失远远多于朱古达的损失。于是马略和朱古达的第一个回合不胜不败。
同时马略作为挽救战局的人在罗马军中声望空前高涨。士兵们欢呼马略的名字,似乎在间接的职责梅特路斯的无能。梅特路斯眼见自己的门客抢了自己的风头,暗中嫉恨。马略保藏吞吐天下之志,自然也开始不把一路扶持自己的梅特路斯放在眼里。
于是,将帅不和,这一场朱古达战争又将有反复。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6 13:49:14
十分感谢版主的及时处理。
祝各位新春愉快,心想事成。
作者:windbreakers 回复日期:2008-2-6 16:19:07
金猪欲走,吉鼠将至,也祝楼主鼠年行大运,事事皆如意,再有笔下如滔滔洪水,让我等一睹为快!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11 7:57:02
六 马略崛起(3) 总第21篇
穆瑟河一战,马略声名鹊起。整个北非都在谈论着这个拯救罗马军队于危难之中的老将。马略本人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不断的在北非的罗马商人们中显示自己的功绩,贬低梅特路斯的能力。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马略的名字一直传到了罗马城。
罗马城中,局势如马略所预见到的一样,平民党和贵族党的政治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那些曾经被朱古达贿赂过的贵族大部分都是保守派,于是平民派的保民官们毫不留情的控诉他们,将他们一个一个放逐出了罗马。杀死小格拉古的奥皮姆斯就这样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因为之前发生的这些事件,平民大众对于贵族越加不信任。他们主观上认定在无能而腐败的贵族统领下不可能打赢朱古达战争。马略的名字,在合适的时间恰好出现在了合适的地方。人们聆听着他的事迹,回顾着他的军事经验,认定了出身平民而有丰富行伍经验的他才是罗马最需要的人。马略的支持者成倍的增长。那些支持平民的贵族也推波助澜。一时间,马略被塑造成了一个“军神”。
* * *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马略这时并不知道这些。他正在为和梅特路斯之间的交恶而焦头烂额。
梅特路斯比马略又年长七八岁,而且到目前为止又是马略政治活动的主要赞助人。看着无论是年龄和地位都逊于自己的小辈抢了自己的风头,心中的百感交集何止于“嫉妒”二字。马略在舆论间贬低自己的行为更无异于是忘恩负义。最终梅特路斯决定眼不见为净,分出一部分人马交给马略率领,兵分两路追击朱古达,试图完成合围。
马略意气风发的走了。尽管之前曾经虚与盘蛇,他根本没有把梅特路斯放在眼里。虽然个人道德上来说马略无可指摘,然而对于荣誉的追寻和野心驱使着他不断的踢开自己路上的绊脚石,不论之前和自己有怎样的交往。
或者要到数年之后,当马略面对青出于蓝然而锋芒毕露的苏拉时,他才能理解今日的梅特路斯。出来混,的确迟早是要还的。
闲话少叙,转入正题。马略的这一路自然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然而梅特路斯的一路却中了努米底亚人的诈降献城之计,不得以中途撤退回了罗马在北非的突尼斯行省。马略孤军不能深入,也不得不撤退。
至此,公元前109年的执政官梅特路斯率军在非洲鏖战近两年,却仍然没有明显的成果。朱古达战争,眼看即将演变为一场长期的游击战争。不但是当时,既是是数百上千年之后,朱古达也被北非人作为民族英雄而祭奠,而在公元前108年末,作为侵略者的罗马几乎就要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也就在这个时刻,马略最终和梅特路斯摊牌。他公开指责后者的无能,声称自己,而不是梅特路斯,才有资格担任非洲的军事统帅,因此他要回罗马竞选公元前107年的执政官。
我们尽可以猜测促成了马略的决定的原因。或许这个自信而刚烈的将军真的不能忍受朱古达战争的迟迟不决,或许这个忘恩负义的野心家只是不想居于一个在他看来无能的贵族之下。不管如何,此时罗马城中他声名高涨的消息一定已经传到了非洲,于是马略相信自己的机会已经到来了。
虽然马略这时名义上是梅特路斯手下的将领,梅特路斯却也没有权力扣留他不让他回罗马参加竞选。他所能做的,只有拖延马略回罗马的时间,希望马略可以错过选举日。
于是在距离选举日只有十二天的时候,马略单人独骑踏上了归途。他不眠不休日夜兼程,只花了两天一夜就策马从和努米底亚交界的北非内地赶到了面向地中海的港口。
在那里他向神灵献祭,并且请求了神官对自己将来的预言。即使是马略这样的人,在成败攸关的时刻也不免会迷信。预言的结果说马略将会获得超越他想象的成功。的确如此,马略以为以平民的身份当选执政官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却不料历史给他准备了更为恢宏的命运。
带着这神灵的祝福,马略扬帆东向。在途中虽然遇到了风暴的阻隔,但是仍然终于在竞选日的前一天抵达了罗马。
当这员风尘仆仆的战将出现在公民大会面前的时候,人们愈发坚信他就是罗马的救主。大众已经厌倦了贵族们的锦绣说辞,这时候言语古朴而行事坚决的马略更像是一个能够办实事的人。马略也投其所好,许诺自己一定会捉住朱古达,生而见人,死而见尸。
保守派的贵族们不能够抵挡马略的声势,失去威信的元老院再也无法改变公民大会的意愿。马略如愿当上了执政官。在小格拉古死后十四年,终于又有一位平民派的领袖崛起。而此人决不是大小格拉古那样温和而不敢走极端。
那些贵族党们望着马略的眼睛,坚忍而带有一丝不择手段的疯狂,背上大概起了一丝寒意。然而此时距离变成魔鬼的马略还有二十年,人们为他欢呼,全然不知道这就是罗马命中的魔障。
随即公民大会表决剥夺了梅特路斯在非洲的军事统帅权,代之以马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联想到近三十年前大格拉古仅仅是利用公民大会处理了一笔来自国外的遗产就被认为是动了元老院处理军事外交大权的奶酪,平民派和贵族党此消彼长的态势清晰可见。
身在局中的马略本人或许看不到着一些。他同样无法想像自己将会在之后的七年间一直连任罗马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无法想的那样长远,这时的马略眼下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打赢朱古达战争,而要打赢这场战争,在他看来需要更多的士兵。
哪怕是用非常规的方法,只要能征募到更多的士兵就行。马略如是简单的想着。谁能想到这似乎是无足轻重的细节,就此改变了历史呢?
作者:胸章 回复日期:2008-2-11 14:11:07

作者:888518 回复日期:2008-2-11 14:38:49
继续
谢谢了
作者:wangjun861205 回复日期:2008-2-11 20:15:19
楼主加油啊,期待更快的更新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2-11 21:57:52
呵呵每周一期,就跟期盼LOST、CSI一样
不过楼主可别闹罢工哦
作者:细雨金风 回复日期:2008-2-11 22:08:05
记号
作者:银光逝水 回复日期:2008-2-12 9:19:44
好贴留名,下次方便寻找!
作者:abzero 回复日期:2008-2-13 22:47:27
刚刚开始看这篇文章,觉得写得不错,呵呵
LZ说保守贵族扶植一个在平民中声望比小格拉古还大然而又维护现行贵族共和体制的人是错误而有效的方法,"有效"我明白,可是相对于“错误”,LZ潜台词中“正确”的方法又该是什么呢?如果说改革无可避免,那么保守派所坚持的就是逆历史的错误,又如何会有“正确”的方法?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14 0:08:46
“正确”和“错误”是相对于是否有利于保守派贵族们维持贵族共和抵制独裁这个长远目的来说的。正如“有效”和“无效”是相对于在短期内立竿见影来说的。从他们这个立场上来说,后文中苏拉有一些正确而有效的改革,恺撒有一些正确而无效的改革。
每一个群体甚至每一个人都有相对于自己立场的对错,这个群体的对可能是那个群体的错,所以绝对的对错是不存在的。或许历史只有必然,也就名其为宿命。
作者:可爱小猫莫莫 回复日期:2008-2-14 20:15:04
留爪慢慢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16 9:08:02
六 马略崛起(4) 总第22篇
马略当选执政官,平民党扬眉吐气。保守派贵族原本试图利用元老院的任命保留梅特路斯在非洲的军事统帅权,然而马略同样利用公民大会道义上的否决权以自己代之。要知道罗马古法虽然允许平民们利用公民大会更改元老院的决定,但是传统中的默契是这一条只适用于和平民们厉害攸关的内部事务。正如大格拉古所利用的“私有土地上限”的古法,在实际的默契中原本也没有实现。“人治”而非“法治”,这一点在古代东西方是一样的。所谓的法律和传统,不过只是操弄规则的借口,不同的只是有没有懂得操弄的人罢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些借口古法改革的罗马名人却也和引用桑弘羊的王安石,以及写“孔子改制考”的康有为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忍气吞声的元老院并非束手无策,政治斗争从来不让人有一丝一毫的喘息。眨眼之间,保守派贵族的一虚一实两招已经到了马略身前。
这虚的一招是暗夺马略的名誉。被召回的梅特路斯在元老院的支持下举办了击败朱古达的入城凯旋仪式。而且,就像是先后征服迦太基的大小西庇阿在名字后面被元老院加上了“非洲征服者”一样,梅特路斯也被准许在名字后面加上“努米底亚征服者”的敬语。虽然此时朱古达战争远没有结束,但是元老院试图营造这样一种舆论:这场战争的胜势是由梅特路斯奠定的,你马略不过是躺在别人的功劳上收尾罢了。
马略虽然没有什么物欲,但是对于虚幻的名声和荣耀是如此的痴迷。我们可以想象梅特路斯的凯旋式和冠名对于他有多大的打击。在后文中竟然连擒拿朱古达的功劳也被别人抢走,于是朱古达战争的功劳归属一直是马略晚年喋喋不休的话题。
和虚名比起来,元老院的实的一招才是马略的燃眉之急。借口北方边境日耳曼人的动向不稳,保守派贵族坚持把努米底亚的军队调回北意大利布防。同时由于之前公元前113年卡波在北希腊损失了大约两万军队,元老院指出没有多余的军队给马略调度了。当年大格拉古实行政治改革的时候元老院不批给他钱,现在马略要打仗又不给兵,实在是釜底抽薪之计。
马略倒也并不慌张,他早已胸有成竹另有募兵的良方。早年他也不过只是罗马城中的一个游民,适逢巴结上了贵族才得以投身政坛,深知罗马市井中所蕴藏的宝贵人力。况且生性严厉的他早对现下罗马军队中懒散的习气不甚耐烦,一直想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好好练出一支全职的军队。
于是就在这个点上,身处于历史之中的元老院,马略和罗马民众一起因为各自的目的或无意或有意的推动了一场军事改革。而在那段历史之外纵览全局得的我们看来,始于公元前107这场名为“马略改革”的运动一方面把罗马的军事全盛期延长了四百年,另一方面也完全导致了此后一个世纪此起彼伏的寡头和内战。
* * *
要详细的解释这次变革,先要从罗马自古实行的半农半兵制说起。
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因为相对分散,人口面积都小,所以实行半农半兵制,拥有公民资格的农夫和农场主平时务农,战时打仗。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器装备,有时候甚至自备口粮,大量节省了国家的战争开支。相对的缺点也是很明显,士兵们要兼顾农时,所以伯罗奔尼撒战争打了那么多年,每次都是刚刚开打就收尾。要不是雅典在西西里浪费了自己的主力,即使是斯巴达那样的偏重军事的城邦也不能打破僵局。同时,必须要维持贫富差距不致过大,这样有足够的公民能够自己负担作战装备。古罗马大致继承了希腊城邦的制度,士兵们也是半农半兵,自备武器铠甲。
同时期中国的汉朝使用征兵制,由国家从赋税中负担士兵的装备。这是因为半农半兵的制度对于数目字管理统计的要求极高,只有靠准确的人口普查和土地丈量才能维持,而中国的面积和人口太大,超出了秦汉时代官僚统计的能力范畴。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古代的问题在于“缺乏数目字的管理”,但是泱泱大国和小小城邦相比的客观障碍也是事实。
从秦汉到魏晋,有远见的君主和枭雄实行了屯田制,然而这种以兵务农,和半兵半农还是有些区别的。然而在南北朝北魏时代产生了小规模的半兵半农,是为“府兵制”。府兵制在盛唐达到了顶峰。因此虽然罗马望族把持的政治制度神似汉朝,但是军制倒和唐朝更多共同点。同时府兵制在唐朝的顺利实施,说明因为和均田制匹配的土地丈量和人口普查达到了相当的标准,所以“盛唐”的确不是虚名。
然而安史之乱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均田制土崩瓦解,精细的人口普查也不再可能。于是种种原因之下大唐转为了募兵制,即由国家支持长期的职业化军队。由此开始了军阀的拥兵自重而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割据。
马略改革,简单说来也就是由府兵制变为募兵制。只是罗马“府兵制”的没落是因为前面所论述的的随着罗马战线的扩大,兵役延长,土地兼并以致贫富分化。从这角度上来说,凯撒和庞培们,和朱全忠李克用们利用的是一样的历史条件。
* * *
闲话少叙,回到罗马的半农半兵制来。罗马文明最大的优点就是组织力极强。而罗马人的组织能力,不在于集结数目庞大的人力,而在于对国家细密的数目字化的管理。而这种数目字话的管理,尤其体现在人口普查这一件事情上。
罗马的人口普查每十年到二十年一次,是以准备军事人力资源为目的的,因此极为严格。倘使有人不合作调查自己的财产数量或人身关系,不但财产会被完全充公,个人还会被买为奴隶。于此相对,汉代的人口普查是以赋税为目的,自汉书开始正史的地理篇中皆有记录,但是以中国的幅员不可能严厉执行,自然有逃漏之处。然而自公元前500年开始每一次罗马的人口普查都留下了精确的数字,这不能不让我们赞叹罗马人的仔细。
数字或许是无聊的,但是数字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此刻浏览了半部罗马史的我们脑海中有很多挖根掘底的疑问:为什么罗马人可以承受坎尼那样的惨败?格拉古的改革是否真的有效?马略的改革到底改变了什么?在当时是否必要?元老院坚持不给马略多余的军队到底是托辞还是有难言苦衷?当我们细细把罗马公民的人口统计和高卢人入侵,汉尼拔战争甚至格拉古改革一一对照的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忽然间变得无比的清楚。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16 9:27:05
下面是一张马略的肖像。既然是仿自古罗马的塑像,那么大概很接近于马略的真容吧。只可惜天涯回帖不支持发图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d8abd01008osm.html
这一张照片中的晚年马略塑像是我最能认同的。深陷的眼睛和线条明显的骨格大概隐约有长年军旅生涯的风霜和艰辛。稍微翘起的下巴显示出坚忍和倔强。然而除了不似奸诈之辈的坦诚之像外,仍然有着一些火爆而让人敬畏的威严。
作者:highu 回复日期:2008-2-16 14:06:49
能不能不要在说了,天天恺撒,安东尼的,小国家谈来谈去就几个人
作者:细雨金风 回复日期:2008-2-16 16:14:45
up
作者:杜子春 回复日期:2008-2-16 22:06:49
作者:highu 回复日期:2008-2-16 14:06:49
能不能不要在说了,天天恺撒,安东尼的,小国家谈来谈去就几个人
************************************************************
这位仁兄可爱,原来罗马竟然是个小国家,估计地中海只能算个池塘。
作者:showcraft 回复日期:2008-2-17 15:19:45
他看阿尔贝斯如土丘,台伯河如小溪。很奇怪他的逻辑,如果看得不爽可以不用看,不能让别人闭嘴阿,即便没有一个人要看。
楼主文笔不错,期待中。
作者:双鱼双鱼 回复日期:2008-2-19 14:44:11
就文笔,内容,叙述的理性来看,楼主无疑是读过很多原版书和亲身做过很多研究的。
而那个不依不饶吵架的,显然是中学生的语气,资料也摆明是网上搜来的。
读者自有判断。每个好贴都有这种人。楼主不去理睬,此类人也就自然消失了。希望楼主集中精力写好这篇文章,不要浪费了大好时光在所谓“探讨”之类的无聊事中。几时见过天涯有良性的探讨?
作者:newman1979 回复日期:2008-2-19 18:28:48
支持楼主继续写下去,国外史不太好读,靠网上的文章又总是有点断断续续,信息不全。楼主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又把那段历史的脉络理清楚了,俺现在正缺的就是这个,多谢楼主。
作者:逮着兔子的狐狸 回复日期:2008-2-19 19:35:57
<<卢比孔河>>写的比较写意,对事件描述不很详细,
楼主上午文章则是写实风格,正好和<<卢比孔河>>互为补充.
作者:逮着兔子的狐狸 回复日期:2008-2-20 11:16:22
楼主何时来更新呀。
作者:ZK101A7 回复日期:2008-2-24 0:06:49
好久没看帖了,还是……下次再看吧……
按爪!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24 7:00:34
人口统查这个词在拉丁文和英文中都叫做census,来源于另一个拉丁文词censere,意为“大约估算”。传说罗马的人口统查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国王时代就有了。
罗马的第六个国王图留斯(Servius Tullius)按照财富把罗马公民分为了五个等级。而这等级是为了半农半兵的制度,每个等级依据自己的财力负责自己作战的装备。其中第一等级财力最为雄厚,装备也最好,作战时处于领导地位,被称为是贵族,也只有这些人有资格进入元老院;第二等级通常作为骑兵,自备马,便被称为骑士阶级。其余的等级被称为是平民。(随后我们会看到,这些名词的意思在共和晚暮已经变了。)既然罗马的人口统计事实上是为了清查可以动员的士兵的数目,那么自然女子不算在内,那些没有财力的贫民也不算在内。图留斯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按照传说他当时清点出了八万罗马男性公民。
进入到贵族共和之后,罗马甚至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审查官(censor)的职务来进行人口统查(census)。因为审查官又兼树立道德榜样和打击社会不良风气的职责,后来的审查制度(censorship)一词就来源于此。这样从开国的将近十万开始,到了汉尼拔战争之前罗马的男性公民数目增长到了二十万以上。
公元前230年的人口调查显示罗马有二十七万男性公民,然而到了公元前205年就只剩下了十三万,这其中的差距完全是汉尼拔造成的。不过,罗马的人口统计只针对罗马城而言,而汉尼拔的对手是整个意大利的拉丁城邦。汉尼拔战争之前整个拉丁城邦的军事预备役应该在五十万以上,这还不包括危急时刻可以动员的奴隶。因此只要汉尼拔不能完全毁灭罗马,他的失败是迟早的。
汉尼拔战争之后罗马的版图越来越大,但是预备役人口恢复到了三十万左右的时候就不再增长。公元前134年,也就是大格拉古土地改革之前的一年,罗马的即战男性公民反而从公元前170年的顶峰三十四万滑落到了三十一万。这说明罗马已经行进到了历史的瓶颈。
然而,兵役人口的停滞并不是总人口的停滞。因为兵役延长所造成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越来越多的罗马公民跌入了第五等级以下的贫民阶级,因为他们再也没有财力自备武器装备。拉丁文中叫这些人“capite censi”,意思是“充人头的”。
罗马人不是没有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第五等级的准入财产标准从10000罗马币一降再降到了3000罗马币,但是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降低了罗马的军队质量。于是也就在这个时候,贵族,骑士和平民的定义变了。共和前中期所谓的平民实际上是很有财力地位的,但是共和晚暮的平民是真正的贫民。人们笼统的把第一和第二阶级的人称为贵族,同时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中间阶层称为骑士阶层。
大格拉古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就是把地无偿分给贫民,从而把他们再重新拉回人口统查的范围之内。虽然大格拉古政治手段欠缺至而惨死,他的土地改革法案保留了下来。短短8年之后,公元前125年的人口统查显示罗马有四十万即战男性公民,这是大格拉古的功劳。
可是分地并非长久之策,土地总是有限的。果然公元前125之后国有土地完全被分完,于是十年之内罗马军事预备役再无增长,到了现在马略的时候,罗马的总动员力量还是四十万。
那么我们来做一笔简单的算数。四十万即战男性公民,扣除年长和年幼的便只有大约二十万适龄战士。此时罗马的行省包括西西里,科西嘉,撒丁岛,近西班牙,远西班牙,突尼斯,马其顿和最远的小亚细亚。这些行省的常驻轮岗士兵至少又要十万。余下的十万既要留一部分后备又要同时应付努米底亚战争和北方南侵的日耳曼人。更糟糕的是,前面提到过卡波在对辛布尔人的作战中全军覆没,又损失了两万。这样看来,此时的罗马实在是捉襟见肘了。
* * *
梅特路斯虽然已经被命名为“努米底亚的征服者”,但是朱古达远远没有被打败。马略需要更多的士兵。此时罗马已经有了后来的吸血帝国的雏形,大量的金钱和物资从各个行省涌入罗马城。于是马略直接跳过了古老的自备兵具的传统,完全抛弃了所谓五个等级的制度,直接从“充人头的”贫民中征募职业士兵,由国家配给兵具和提供薪水甚至退休金,但是士兵们必须要服役满二十五年才能退休。
二十五年,一个有趣的数字。
这时是公元前107年,距离马略苏拉的内战尘埃落定的公元前82年正好还有二十五年。公元前55年凯撒开始在高卢的作战,公元前31年屋大维最后决定性的击败了安东尼,掐指一算,也是二十五年。
不必累述马略的改革是如何改变了罗马的历史,也不必多言国家的军队如何变成了私人的军队,这并非巧合的历史数字就说明了一切。两代罗马人的同是二十五年的宿命就此展开。
* * *
也就在马略当选执政官的这一年,苏拉也当选了这一年的财政官。当马略带着先期募集的两个军团匆匆赶往非洲的时候,他把苏拉留在了罗马。一方面他只信任自己的这个朋友来监督确保自己的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另方面,他还要苏拉再募集几个兵团然后带到非洲和自己会合。
这个重要性非比寻常的任务说明了早期马略和苏拉关系之紧密。马略一万个放心自己这个朋友的能力,但是他没有估计到苏拉的野心。又或者苏拉原本就瞒过了他——前面说过,在舞台上苏拉是最好的演员。
不管如何,这和善恶对错没有关系,马略和苏拉同样野心勃勃,然而在这个时代能够站在荣誉和权力的巅峰俯视天下的只有一个人。
功名的前路是歧途。罗马的盛衰,人命的生死,在他们开来无非是自己伟业的注脚。不但一将功成万骨枯,而且一将功成一将枯。
请看下篇:友朋异志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2-24 7:12:22
格拉古兄弟其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d8abd01008r8v.html
格拉古兄弟的塑像。左边的是大格拉古,温文尔雅而以理服人,却不能施雷霆手段。右边是小格拉古,面有怨郁而暗藏激动。
作者:煞舵爷 回复日期:2008-2-25 15:15:56
这塑像上的两兄弟看起来就很符合各自的性格
作者:QSlash 回复日期:2008-2-25 19:28:06
好,支持,同时补充一下扎马前的一个细节,西比阿先所期谓避开汉尼拔,一则威胁粮食重镇巴格拉达斯河谷,攻其必救,一方面是靠拢日后决定胜负的努米底亚援军,所以应该不是避战。
这个看法的来自顾剑先生:
http://www.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12&ID=63304&page=1
作者:showcraft 回复日期:2008-2-29 23:30:04
期待楼主下文。
作者:范尼不是德鲁伊 回复日期:2008-2-29 23:57:00
很文 很冠希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2 10:05:39
七 友朋异志 (1) 总第24篇
或早或迟,每个人都必须明白自己活着一世最需要的是什么。有些人奋力拼争,我们赞其为勇士;有些人进退犹豫,我们责其为懦夫。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那些一心建功立业马革裹尸的人们未必比一心娶妻生子安享天伦的人们高出一等。值得鄙夷的不过是那些得陇望蜀喋喋不休纠缠于取舍的自艾自怜的人们。
然而元老院的那些贵族们大概从来不曾清楚平民们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要马略这个一介草民来完成罗马改天换地的变革。他们放纵马略没有限制的征兵,以为那些浪迹于罗马贫民区的“充人头的”只想着生活能够糊口安稳,必不会响应马略的招募。他们甚至设想着马略走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不不能召集足够的士兵,要不强行征召而得罪了支持马略自己的平民。
可是没有一个平民不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改变自己的地位。不但战争中的抢掠和马略所许诺的丰厚的退休金可以极大的宽裕他们的物质,更重要的是,作为胜利者和征服的声名足以使自己的家族添光,福及自己的子孙。所以,即便是拿自己的命来做赌注也不能回头。
虚妄的爱国情怀之外,尚有实际的丰厚利益。穷人永远是最好的士兵。
在去往非洲之前,不善言辞的马略却在平民前做了一次极富煽动性的讲演,从留存的段落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到两千年前那些平民士兵们的朴素的激动。
他仍然从自己和贵族们的不同说起:“那些权贵们的祖先给他们留下了财富,胸像和光荣的回忆,却没有给他们留下品德,因为品德是无法被给予和接收的。他们说我是一介草民,举止粗俗而没有品味,因为我从来不精心准备自己的饮食,也从来不在伶人身上花一分钱。可是正直的人们教导我们说,附庸风雅的事情属于女人,劳作才是男人的事情。品德永远比财富更重要,而且,使人获得荣誉的不是家具而是武器。”
“那么,就让他们这么去吧。让他们去做自己所珍爱的事情:让他们去尽情的做爱和饮食吧,让他们老年了还停留在度过年青时光的地方吧,让他们的人生在一场又一场的宴会中,在口舌之欲和淫欲中消逝,让他们把汗水和尘土留给我们。因为我们看重这些胜过享乐,因为懦弱和享乐从来不能让人不朽。”
“罗马的家长不会祈祷自己的孩子能永生不死,而会希望他们的一生是崇高而光荣的。我,马略,许诺不管在行军中还是在作战中,安逸中还是在危险中,我都会和你们一起,为顾问,为伙伴。而胜利,战利品和光荣就在眼前。”
“如果言语能够使懦弱者坚强起来,那么我还有更多的话要说。但是对于那些有决心的人来说,我所言以足够。”马略以此作结。
一个老式的军人,克己尚武,有几分斯巴达人的禀性。这就是马略,作为男人的马略,可爱而可畏的马略。
* * *
在几乎任何一个方面,苏拉都是马略的相反面。马略是平民,苏拉是贵族;马略年长,苏拉年少;马略大器晚成,苏拉少年得志;马略古拙寡言,苏拉灵巧善辩;马略是军人,长于冲锋陷阵,苏拉是政客,精于外交斡旋;马略阳刚坦直,粗犷无文,暴躁率真,苏拉阴柔难测,多才多艺,喜怒无常。
或许两人只有一点是共通的:才智过人洞悉时局而又野心勃勃。罗马共和晚暮想要爬上权力的高峰无非不过两条阶梯,平民党或贵族党。马略既然出身低微,自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平民的宠儿而专美于前,苏拉倘使不想一辈子居于马略之后必然要另辟蹊径。另一方面,自屋大维和李维斯的前例看来保守派贵族一贯的手段就是挖平民派的墙角。只是苏拉远非前面那几个扶不起的阿斗那般无用,被利用的同时也在反利用,最终他凌驾于贵族党之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格局。
然而在公元前107年两人分手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些。马略留下苏拉负责最后两个军团的征招,同时准备一支为数众多的骑兵以对抗努米底亚人的轻骑部队。这是只能付与信得过的人的重要任务,因为苏拉的援军一日不来,马略就无法和以骑兵为主力的朱古达展开最后的决战。
* * *
让我们把目光再回到非洲。朱古达已经联合了非洲内陆与努米底亚南方接壤的一个叫做马雷塔尼亚(Mauretania)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巴克斯(Bocchus)是朱古达的岳父。——不过,按照当时非洲的习俗男人都有十个以上的妻子,女人的地位无足轻重,自然这种婚姻的联盟也不稳固。巴克斯始终避免和罗马人正面交战,只是在物资上增援朱古达。
不管怎样,朱古达仍然坚持着他的游击战术。利用地形伏击罗马人,甚至不断在罗马行军路线沿途的泉水中下毒,颇与三国的南蛮王孟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马略不是笃信“攻心为上”的诸葛亮,行霸道而非王道。他的策略很简单,焦土而已。看准了努米底亚那些人口众多的城市或者物资丰富的要塞,一个一个打下来,人口或屠杀或卖为奴隶,战利品正好用来犒赏士兵。你朱古达主动应战则罢,不应战就是袖手旁观不顾自己子民的死活。
如此马略花了一年时间扫荡了整个东努米底亚。之前梅特路斯虽然有类似的想法,但是由于兵员缺少没有能实现。但是现在马略手握重兵,自然如蝗虫一般席卷西非。
公元前106年,马略在罗马的声势依然不减。他的捷报频频传到罗马。战利品,奴隶和敌人的人头不断的被送向罗马,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和朱古达军队作战得来的不得而知。杀平民冒功的勾当,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边关守将还是罗马的地方大员都是一样的熟练于心。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民众和统治者们永远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被欺骗,所谓绝对的真相,无非不过是存在的合理罢了。或许不知道更为开心。
于是马略在这一年顺利连任了执政官。一个平民连任两届执政官已经是了不得的创举了,但是马略人生的最高峰还远没有来到。
公元前106年春天,马略提兵西进努米底亚腹地。与此同时苏拉带领着援军与其在非洲会合。朱古达战争的终曲就此开始奏响。
作者:银光逝水 回复日期:2008-3-3 6:18:34
又要等一个星期,楼主加油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3-4 8:28:29
呵呵等美剧等习惯了,一周一更新也好
只要不罢工就好,感谢楼主。
作者:octavianus000 回复日期:2008-3-5 19:10:58
首先要称赞作者的文笔和学识. 不过在这里冒昧的提点小要求.
如果楼主可以的话,能不能把所参考的史料和下载的地方告诉我们,
因为一周更新实在是比较慢,而且我也想对罗马有更深刻的了解,
而不单单只了解恺撒.
比如说庞培,我就非常有兴趣.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6 4:36:06
研究这个时代自然首先离不开Appian,Sallust,以及西塞罗,凯撒等人的古书以及同时代的大量流传下来的书信。不过这些只是不同的断片,而且身在局中难免有偏颇错漏,如果对那个时代不了解的话单独看很快会找不到方向脉络。同时,有很多关于这个时期的权威著作,比如剑桥古代史和Scullard的罗马史教科书等等。关于罗马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专业著作也有很多选择。除此之外如果你想要浅一点的话还有大量良莠不齐的这阶段名人们的传记。这是指古拉丁希腊原文或英文来说。
中文的话凯撒的高卢战记等应该有译本。其他的似乎没有,我没有仔细找过。我本人在国外,又有一个专业学术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得以借阅,所以也没有在网上查找过这些资料,不知道是否有下载。
我所写的这个连载虽以凯撒为题,实际上是罗马贵族共和晚暮的众生像,所以自然会包括庞培在内。只是当前连载中的时间庞培尚未出世,所以未曾涉及。
我的目标是在通俗好看的同时写出专业的深度。既不想单纯的写出肤浅讲故事的小说样的作品,也不想单纯追求准确详实和分析的深度而写得很乏味难懂。这其中的尺度,我在不断实践改进,自然有时候做得很不够好,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作者:涛哥我们动手吧 回复日期:2008-3-6 15:02:27
写的很好
虽然顶贴的人不是很多
顶的人却都是真正喜欢的
气氛也不错
不象有些乱七八糟的帖子
希望楼主坚持写下去
另外不知道楼主对于HBO的《罗马》一剧有什么看法?
符合史实吗?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7 23:30:13
说到名为罗马的那部电视剧,我个人十分不喜欢。恺撒,庞培和西塞罗等人气质全无,埃及艳后仿若一个街头的小太妹。通篇竟是几个女人在虚构的情节中如肥皂剧般爱恨交加张牙舞爪。因为是电视剧的缘故,布景和设置也因陋就简,不能现出罗马城的恢宏格局。里面床戏的部分远远超过战争的部分,儿女私情远远超过权谋策划,这哪是历史,实际上是古装版的“desperate housewives”。
呵呵,以上我个人观点而已。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8 3:37:41
七 友朋异志 (2) 总第25篇
苏拉来到马略的军中不久就获得了全营上下的喜欢。这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又能说会道。他早年作为罗马城有名的歌手和演员的那些经历使他成为了每晚宿营的篝火边最受欢迎的人物。同时身为贵族的他又丝毫没有架子。这样的魅力谁又能抗拒呢?
马略任命从前几乎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的他为自己的骑兵长官。这固然是因为两人间的私人关系,但是以后辈身居要职而能服众,不能不说明苏拉待人处事的手段。
另一方面,朱古达向巴克斯许诺倘使击败了罗马人就割让给他三分之一的努米底亚领土。这个筹码打动了巴克斯。于是两位国王终于合兵一处,开始向着马略进发,北非的决战一触即发。
很多年以后,阿尔及利亚的人们把朱古达作为自己民族抗击外侮的英雄而颂扬祭奠。虽然我们无法知道罗马人记载的历史中的朱古达是否真实,但是即便朱古达的确实在是一个为了个人野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奸雄,我们也不能对阿尔及利亚人的信仰说三道四。正如岳飞在人们口中忽而是破坏团结的罪人,忽而是野心勃勃的权臣,却始终应该是民族英雄。
有些人总想把人变为象征符号,另一些人总想把象征符号还原成人。所谓历史的研究,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无聊的纠缠。然而不管怎样,那些游走于象征符号和人之间的人物总值得我们的尊敬。
* * *
当朱古达和巴克斯的联军发现马略的军队的时候,那一天的白昼已经过去了十分之九。这正是理想的奇袭时机,因为夜晚总是对占有地利者有利。
与此同时,马略的侦察兵也发现了朱古达的部队。但是面对铺天盖地蜂拥而来的努米底亚轻骑兵,罗马人来不及做出任何部署,一场混战就此展开。不久天色渐晚,暮色中几乎辨不清对手。
这时马略对于自己的职业军队的刻苦训练终于派上了用场。在危急之中他仍然能够控制自己军队的阵形,同时苏拉也牢牢的把骑兵主力保持在一处而没有散开。于是罗马人且战且退。不远处有两座互为犄角之势的小山,马略占据了一座,苏拉被派去占据另一座。罗马的军队居高临下,努米底亚人一时不能攻克。
入夜之后,努米底亚人燃起了篝火,开始纵情吃喝起舞,仿佛自己已经是胜利者了。山上的黑暗中,却隐藏着马略苏拉们沉着的眼睛。他们命令自己的士兵轮班站岗。待到天色拂晓,大部分喧嚣了一夜的努米底亚人还在梦中,休息已毕的罗马军队如狼似虎的从两座小山上冲下来,一下子就决定了胜负。然而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凭借强大的机动力能够更快的改变战略。朱古达败而不溃,及时从战场撤退,保存了主力。
五天之后,朱古达卷土重来。这一次他将部队分成了四部分,在旷野上围攻马略。马略不知朱古达主力在哪路,只好见招拆招,留下中军列四方阵坚守,自己和苏拉各领一队迎敌。对面朱古达注意到马略不在中军,便派遣手下士兵用拉丁文高呼马略已经战死。这一消息在罗马人阵中引起了恐慌。朱古达和巴克斯趁机击破了罗马中军的防线,眼看罗马人就要溃败。
一场战役的局势总是瞬息万变。一旦陷入了胶着状态的时候双方便只能依靠命运的眷顾了。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得知中军危急的骑兵长官苏拉率领自己手下的部队回援从后面包围了朱古达军,恰恰赶在朱古达能吃掉罗马中军之前击溃了努米底亚人,就此奠定了胜局。历史就是如此的在重复,马略在梅特路斯手下崛起之后,苏拉又在马略手下建功立业。
罗马人不停的旷野上追杀努米底亚军队,一时间好像大地被血色染红。而朱古达在短时间内两次被决定性的击败,实力大受损失,不得不始终处于巴克斯的庇护之下。
然而此时巴克斯见势不妙,却也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想要和罗马单方面媾和。他的信使到了罗马营中请求马略派代表去和巴克斯谈判。作为马略的左右手的苏拉为人又能言善辩,自然是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
在巴克斯面前,苏拉为这位蛮王分析了局势,他尤其指出“我们两个国家相隔较远,这样比邻近的国家更不容易产生摩擦,因此有着结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番话不但有“远交近攻”的战略眼光,更隐隐间挑拨巴克斯和努米底亚人的关系,苏拉的手段,可见一斑。
可是巴克斯有自己的顾忌。他担心自己的子民们对自己的看法。在部落道德盛行的非洲,一个背盟者是无法稳固自己的王位的。同时朱古达得知了巴克斯立场的不稳,使出了惯用的贿赂手段买通了巴克斯的近臣劝说巴克斯继续对抗罗马。这个当年试图收买整个罗马的枭雄大概至今仍然相信金钱的力量是无所不能的吧。不管怎样,这次的贿赂很快就显出了效果。巴克斯最终拒绝了和罗马人合作。但是苏拉却很讨他的喜欢。这也为以后的事件打下了伏笔。
同时代的记载公认苏拉似乎有一种魔法般的魅力,能够让即使是敌人也喜欢自己。这其实不难理解,即使是在当代,演员出身的美国前总统里根也有着类似的独特魅力。让一般人都感到舒服是作为“万人迷”所必需的气质。只是没有几个娱乐明星有政治家所需要的见识气度罢了。
巴克斯既不想出卖朱古达,又不想和罗马人开战。于是时间就在对峙中流逝。终于有一天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再也耐不住性子,想要再次和罗马人修好。这次他无颜再和马略打交道,直接想派人去罗马和元老院外交。
很久以后,苏拉的名字被人们加上了“Felix”的后缀,在拉丁文中这个词是“幸运”的意思。“幸运者苏拉”,这个稍许有些贬义的敬语大概说明了即使苏拉才能出众,他的同时代的人们还是更为他的运气所惊叹。
巴克斯的信使在途中被强盗打劫,这件事恰巧被苏拉碰上了。这只是苏拉一生中无数幸事中的一件,但是就此苏拉得到了一个被元老院注意的机会。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3-10 8:33:27
呵呵有更新就是好。
第一次知道苏拉这个人物是看《斯巴达克斯》
作者:2200266 回复日期:2008-3-10 9:14:20
弓虽,学习中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15 5:43:17
七 友朋异志 (3) 总第26篇
苏拉碰巧截获了蛮王巴克斯派去向元老院议和的信使。他敏锐的感觉到了这是一个极好的扬名立万的机会,于是对那些信使以礼相待,细细指导了他们拜见元老院贵族的礼仪和议和的论点,然后再派人护送他们去罗马。这些人对苏拉自然是感恩戴德,在元老院贵族面前对苏拉大加赞赏,这或许就是苏拉作为一个可以和马略分庭抗礼的候选人第一次进入贵族派的视野。
在保守派贵族看来,巴克斯想投降再好不过。假使朱古达被马略在战场上击杀或生擒,那么马略的声望必然更加如日中天而不能控制,若是巴克斯把朱古达作为议和的条件献上那可大大不同。马略能武不能文,这外交斡旋的功劳自然记不到他头上。而与此同时,因为和巴克斯之前的碰面和这些信使的举荐,苏拉成了理所应当的使者去巴克斯那里完成这次议和。
这一年是公元前104年,在中国此时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在这一年才开始写作史记。而苏拉的这次使命,却像百多年之后东汉的班超一样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倘使一切顺利自然劳苦功高,但是以数十人深入大漠中的敌人后方,打交道的又是之前有过反复的外族人,这也是博命的生意。
如此苏拉一行人就在茫茫荒漠上向巴克斯的营寨进发。苏拉喜好读书,学识惊人,传说亚里士多德就是他最早翻译介绍给罗马人的。读了万卷书的他又行了万里路,或许就注定了他的惊人成就。
第二天清晨,天边忽然拥来了黑压压的大批的人马。罗马人一阵紧张,到了近前方才发现只不过是散得很开的小股骑兵。为首的是巴克斯的一个儿子,专门前来作向导。
又走了两天,苏拉派出的哨兵发现朱古达率领的一小股努米底亚军队就在一里之外。原来巴克斯临到此时仍然举棋不定。于是罗马人和努米底亚人的使者是沿着几乎平行的路线向巴克斯的营寨进发。
那些和苏拉同行的士兵们十分气愤,认为巴克斯背叛了罗马人,商议着要杀掉作为向导巴克斯的儿子来报复。然而苏拉阻止了他们,他清楚的看清了形势和巴克斯的性格。这个不断两面摇摆的小人无非是想得到最大的利益而已。一旦他意识到了只有罗马才能给他朱古达所许诺的土地,巴克斯一定会倒向罗马。
果然不出苏拉所料,巴克斯思索再三还是站在了罗马的一边。在先前的数次会战中实力尽失的而不得不依附于巴克斯的朱古达被轻易的活捉。苏拉把他押回了马略的大营。
于是断断续续打了七年的朱古达战争就此结束。巴克斯得到了努米底亚大概超过一半的领土。剩下的部分留给了亲罗马的努米底亚王族。罗马在这张战争中没有得到一点土地。诚如之前所说的,罗马不需要努米底亚的土地,只需要一些亲罗马的卫星国而已。
* * *
马略班师回罗马。在城下举行了凯旋式,其中最为吸引人的表演当属曾经不可一世的蛮王朱古达身带枷锁的游街示众。第二年这个曾经与罗马人为友为敌的枭雄就死在了狱中。
苏拉眼看着马略志得意满,却四处宣扬最后擒获了朱古达的功臣是自己。保守派贵族们一贯是给平民派领袖的对手捧场,便也制造舆论推波助澜。名利就好像毒品,一旦尝到了一点就不会再满足。苏拉让人把巴克斯向他送上朱古达的画面刻在了随身的饰品上,传说至死不曾取下。
正直而传统的道学们仍然讨厌苏拉这个没落贵族的子弟。他的一个反对者向他叫嚣说:“你的父亲没有给你留下什么,你仅仅是去非洲打了一仗就腰才万贯,你如何能说服我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评语武断却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职业军队靠军功吃饭和战利品吃饭的时代已经到来了。罗马人传说中朴实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充满着名利欲望的年代即将到来。
另一方面,马略也很看重名声,苏拉这样抢自己的功劳,他也很不高兴。原本的一对朋友就此有了间隙。苏拉也很识趣,从此不在马略手下做事,却跟从另一位贵族执政官。这一对曾经共患难的朋友却在富贵面前分道扬镳。——这是肥皂剧中常有的情节,只是当它被两个超卓的人物演绎出来的时候,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历史。
原本苏拉的政治才能可以弥补马略的弱点,但是几乎全能的苏拉朝着自己的前程奔去。深知自己不足的马略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搭档。
* * *
也就在这一年,一个叫做萨藤斯((Lucius Appuleius Saturninus))的年轻财政官被元老院免职。表面上的原因是他分配粮食办事不力,实际上是一个颇有权势的元老院贵族想要给自己的一个亲戚谋一份差事。
萨藤,Saturn,是罗马传说的丰收之神,至今土星在西方仍然被叫作Saturn。由此看来,萨藤斯也是一个贵族之后。然而这次的挫折让他深为恼怒,发誓要报复。于是毅然投身于平民派。历史就是这样,所谓的党争,不过是为个人恩怨提供便利而已。只是此人颇有点小格拉古式的政治运作本事,于是和马略一拍即合。
于是两人一个作执政官,一个作保民官。马略利用自己在平民和士兵中的威望帮助萨藤斯当选,而萨藤斯利用保民官独有的召开公民大会和否决元老院决议的权力协助马略。这个强大的政治联盟一直持续到了四年之后另一件震惊罗马的血案为止。
* * *
然而此时罗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内斗,甚至不是努米底亚战争的胜利。将近十年前在希腊击溃了卡波军队的日耳曼人再次进入了罗马境内,这一次他们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直捣北意大利。数百年前罗马城被高卢人攻陷的历史似乎又将重演。
危难之际,罗马人无论贵族党还是平民派都只好再次押宝马略。马略又一次被选为执政官,事实上,朱古达战争连着日耳曼战争,从公元前106年到公元前100年,马略连续六次被选为执政官。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正是马略的第一个政治高峰期。
请看下篇:救世主
作者:棉花狮子 回复日期:2008-3-16 5:00:04
马略最后里外不是人,最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平民执政官,却毫无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他先天的缺陷。
马略屠尽辛布利人之后,已经拥有巨额的战利品,还有罗慕洛斯再世的美誉,完全是富贵成名了。前100年,第6次任执政官,灭杀自己的朋友卢修斯,马略从此既背叛了平民,也背叛了贵族。完蛋球。
作者:银光逝水 回复日期:2008-3-17 1:55:22
好看,再次激起了玩罗马全面战争的欲望
作者:octavianus000 回复日期:2008-3-18 22:01:37
谢谢楼主的帮助.
我读您的著作一直对罗马的家族名称很奇怪.
好想布鲁提斯还是属于某个大家族的.
楼主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罗马到底有几个家族.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20 23:54:21
如马略崛起开头所介绍的:中间的noman才是家族的名号,至于第三个名字cognoman只是称呼和主名。布鲁图斯全名是 Marcus Junius Brutus 实际上是说他是Junius家族的人,Junius来自于罗马女神Juno,也就是希腊神话中善嫉的天后赫拉,和凯撒的Julius一样都是自建国以来就地位崇高的家族。罗马的家族很多,但是尊贵的家族包括西庇阿和苏拉的Corneli家族在内不超过十个。
两人主名和姓都相同的话表明两人属于同一个家族的同一个旁枝。而在全面战争这样的游戏中把作为家族的朱利和作为旁枝的布鲁图斯和西庇阿并列为家族,从历史来说是不正确的,不过游戏而已,不必苛求。
作者:octavianus000 回复日期:2008-3-22 19:40:52
怪不得,游戏害死人呀.谢谢楼主了
不过我记得恺撒是把自己的名字追溯到爱神的呀.
引用百度上的解释:
恺撒还努力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神圣的家谱:根据神话传说,罗马城的缔造者罗穆卢斯的祖先是特洛伊英雄安喀塞斯与女神阿佛洛狄德(罗马人的维纳斯)生下的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而埃涅阿斯之子阿斯卡尼又名尤尔(Julus),恺撒滥用词源学,硬将其作为自己氏族(Julius)的祖先,并由此断言自己是维纳斯的后裔。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23 6:58:00
朱利一族的词源问题我在连载第14篇开头即已说明过了。不是说在Julus中间加了一个i就是“滥用词源学”。“-ius”的后缀是姓氏的惯例。至于说家族,准确地说应该是朱利“Juli”,家族的名称都以i结尾,而Jul和Julus词头相同,这就不能说是“滥用词源学”了。到后来把七月叫July,也主要是以前三个字母表示凯撒。
罗马贵族都有自抬身份的风气,即使古代中国也常常也有斩白蛇啦什么的,看看而已,不必当真。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23 7:01:48
七 救世主 (1) 总第27篇
不到一万年的人类文明史好似在一个有限的沙盘上起起伏伏的沙雕布景。一个个伟大的民族或国家好似华丽的匆匆建起的恢宏的楼阁然后又华丽的任细沙滑落而匆匆土崩瓦解。有思想的人们总是想从中找到兴衰变更的规律。大概最近的一次尝试是上个世纪八十年,有一位名为保罗肯尼迪的学者所写的那部“大国的兴衰”。
肯尼迪早年曾经在牛津大学研究历史学。正如极致的科学家都成为了玄妙而形而上学的哲人,极致的历史学家都成为了悲观而长吁短叹的诗人。肯尼迪也不例外。他的结论:
“伟大的国家起先总是被安全的欲望所驱使,最终对于安全的要求超出了国家资源和结构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于是就走向衰落。”
肯尼迪分析了自15世纪以来英法德俄等国起伏的历史,事实上,从盛世长达两百年的日不落帝国到路易十四-拿破仑的法国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和苏联,都似乎可以放进这个模糊而广泛的模式。如此,每一个国家好似都好似一个妄图成为神的凡人,最终走向自不量力的宿命。
他的理论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仅仅在一开头很肤浅的评论了明帝国的形态,通篇的理论也仅仅基于扩张性强的西方文明而言,全然无视了中国在数千年内一直是东半球文化圈内唯一的超级大国的事实。
那么,古中国和古西方到底什么地方不同呢?答案或许在于地理。
以古代中国的版图来说,东面是大海,在现代的船舶技术发展之前不可能有海上来的强敌;南面的东南亚因为地形的破碎和气候的炎热在古代技术条件下也不可能形成对古代中国构成威胁的大国;西南的群山虽然没有阻隔文化的交流,但是在军事上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就是因为它们亚历山大帝才不能看到自己梦想中的东方极致的大海。
所剩下的只有西北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了。而这两个威胁却不是同时发作,以唐为界,唐之前主要是西北的问题,唐之后主要是东北的问题。如此,虽然外患在中国历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内古代中国从地缘上感到安全,更为关心的是内部问题。
及至清以东北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东北的安全问题不再存在,除了西北偶尔有战事之外,整个帝国完全在外患上几乎完全没有“不安全”的感觉。不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所谓“安全问题”上,这是古代中国文明绵长的原因。
古罗马则面临着完全不同的情况。它的地缘决定了“安全”始终是它的首要问题。而作为西方大国的第一个例子,古罗马的“安全”的理念深入了此后欧美大国的发展轨迹,也构成了肯尼迪所谓“大国的兴衰”的理论源泉。
此时是公元前104年,如果我们展开罗马的地图,当可见罗马的四面树敌。西南的努米底亚刚刚被征服,东南的埃及此时仍然是罗马的盟国。西北的凯尔特人始终是罗马的心腹之患,其中包括现在法国地方的高卢人和西班牙的山地部落。高卢人的威胁要到恺撒时才被解除。但是那时更外围的不列颠人又开始给罗马找麻烦。
然后以莱茵河为界,东北的日尔曼人源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不时的闯入罗马的势力范围骚扰以获得更好的食物,或者仅仅因为躲避严寒的天气。罗马帝国时期所说的哥特人就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本篇中所述的战事就与日耳曼人有关。
这一个圆弧继续向下划就到了希腊和罗马的马其顿行省。希腊城邦此时已经沦为罗马的卫星国,但是一直受到黑海沿岸国家的侵扰。作为宗主国的罗马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数十年后苏拉和庞培都曾在此奋战。
但是另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在更远的东方。——罗马的亚洲行省始终受到西亚大国的威胁。
这一片土地当初是波斯帝国而被亚历山大帝捣毁,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帝国碎为几块,这里属于塞流古(Seleuicid,一译希律希底)帝国。同样在“罗马征战七百年”的特别篇中我们知道先前罗马和塞流古有过交手。然而在此时塞流古帝国早已式微,因为领土的大幅减少而只能苟延残喘。取而代之的是帕提拉(Parthia)帝国。开头一篇中说到的恺撒被刺前想要去征讨从而借机离开罗马这个风暴中心的就是它。在随后的故事中克拉苏,安东尼和屋大维都将和他们交手。
在东方罗马和帕提拉的战事一直延绵到帝国时期。在帕提拉帝国衰落之后罗马在东方的对手变成了阿拉伯人。而阿拉伯人,正是罗马帝国的掘墓人之一。
四周强敌重重而无险可守,这就是古罗马的生存环境。也因此孕育了和古代中国不同的发展策略。这也注定了古罗马,如同肯尼迪所论述的那些西方现代大国一样,必然要做一个不停战斗的勇士,直到支撑不住,崩溃而亡。
* * *
公元前105年,马略从努米底亚得胜归来之前,同一年的另一个执政官在现在法国南部叫做阿斯奥(Arausio)的小城附近所进行的一次与蛮族的会战,似乎就是这样一个崩溃的时刻。
这一战的结果:罗马军团8万人全军覆没,如果算上辅助士兵和随军的商人劳役,这个数字还要再增加4万。
12万将士灰飞烟灭!这甚至比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所造成的伤害还大。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次的对手不是什么天才绝世的将领或者装备精良的军队,只不过是两个罗马人眼中的野蛮人部落而已。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作者:showcraft 回复日期:2008-3-23 15:49:47
看来楼主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效果也的确很好,写的很吸引人,文笔也不错,还看了楼主少作,竹林七贤记,文笔晓畅,转承有度,佩服佩服。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3-23 15:59:05
支持下了楼主~
确实很有才~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3-24 18:47:26
再支持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28 21:23:29
七 救世主 (2) 总第28篇
这还先要从对手说起。
古日耳曼人源自北欧,以嗜酒好杀而著名。他们信奉冰岛和挪威一代的神话,认为只有在战场上死去的勇士才能在死后得到神灵的眷顾。他们的文化后来深刻的影响了中欧和不列颠,一直到中世纪以后。晚些时候兴起的基督教指责这是异教,但是始终没有完全消除这些信仰。
在这个时代的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作战时也维持着自己信仰的仪式。由穿着白衣的年长女子割开战俘的喉咙,由喷出的血迹来占卜吉凶。可以想象对面的敌人看到这一幕会如何的心生恐惧。这些白衣女子被他们叫做Volva,后来古英语中叫做Wicce,现代英语中叫做Witch,就是我们说的女巫了。中世纪时基督教专门的进行了所谓“扫荡女巫”的行动,就是为了消除所谓的北欧异教。近年有一本叫做“达芬奇密码”的小说影响很大,说这是寻找耶稣妻子的后代,实在是无厘头的牵强附会。
无论如何,罗马人永远无法理解那些日耳曼部落。他们动辄整个部落拖家带口作大规模的迁徙,却没有人知道确切地原因。以这次的辛布里(Cimbri)人为例,他们和盟友特图斯(Teutones)部落加起来一共包括老幼妻子有近四十万人。从公元前115年开始十年内一直在西欧游荡,大概是想找一处更适合他们的居住地。然而,不管是高卢人还是罗马人都把他们视为强盗和掠夺者,于是在十年内纷争不断。
日耳曼人体格健壮,作战时向疯子一样可怕,尤其是四十万人规模的大部落,可以作战的成年男子大约有二十万人。公元前105年罗马在北线的总兵力大约是十二个军团共八万人,还不到对手的一半。这样要是硬碰硬的打起来一旦日耳曼人形成以众围寡的局面罗马人不能不吃亏。
然而这并不是罗马战败的主要原因。人数的多寡从来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既然知道自己人数不占优势,那么罗马方面的正确战略是:要么利用地利伏击,要么等待这两个部落不在一起的机会分而击之。却不料公元前105年罗马北线的指挥官们不但看不到这一点,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终于铸成大错。
古罗马共和国历史上有三次最著名的败仗:第一次是特别篇中提到的坎尼会战,这一战神化了对手汉尼拔;第三次是六十年后克拉苏在东方的战败,于是人们又神化了对手帕提拉弓骑兵的威力;唯独这中间这次在阿斯奥的大败,死伤最为惨重,敌人却最摆不上台面。我们细细研究这三个战例,却不难发现汉尼拔也罢,弓骑兵也罢,实际上都不是重点。罗马军团的战法最善于灵活克制对手的特点,倘有大败,主因不在对手,而在自身。
坎尼会战罗马军事指挥的不统一和临战变阵我们已经知道了;后来的克拉苏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手下的骑兵长官小克拉苏以至于步骑兵完全脱节——尽管后者是他的儿子,但是小克拉苏常年在凯撒手下战功显赫,是自以为经验比老爹丰富的,这是后话不提。
眼下的阿斯奥,负责指挥的一个是和马略并列执政官的马克西姆(Gnaeus Mallius Maximus),一个是北意大利和高卢总督凯皮奥(Quintus Servilius Caepio)。理论上应该是执政官享有完全的军事指挥权,但是罗马城内的党派之争也蔓延到了军队。凯皮奥是后来刺杀凯撒的小布鲁图斯母亲一边的曾祖父,是一个老牌的保守贵族;而马克西姆和马略一样是一个靠平民支持上台的“新进者”。这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也竟然就把部队分成两半各领一部进军,连扎营也不在一处。
更要命的是,这两人不懂兵法,背河而扎营。虽然冷兵器时代有项羽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但那只是在非常情况下的兵行险招。这两位不但没有分敌而逐个击之,反而自愿分而让敌击之;不但没有把敌人逼如险地,却自己走到了绝路。人们常常伤感的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却想不到假如一将“功不成”的话何止“百万骨枯”,这又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之后的情况就不必细述了,洞察双方优劣的我们凭想象也可以猜得十之八九。凯皮奥不与马克西姆联络,贸然首先发起攻击,被潮水一般的野蛮人所淹没。马克西姆见势不妙想要撤退,无奈背后是大河,士兵们又目睹了自己的同伴被日耳曼人残杀的惨状,吓得手脚发麻。于是一日之内,八万军团战士和四万附属人员全军覆没。
很多年以后,罗马的编年纪还记载说阿斯奥这小镇土地肥沃,农产丰富。人们传说就是拜了这一战的尸体腐肉之福。
* * *
有鱼之处皆结群,有人之处皆结党。这一点中外是一样的。从汉朝的宦官外戚,到唐朝的李党牛党,再到宋朝的旧派新派,古代中国也一样被党争折磨而崩溃。古罗马的贵族派和平民派之争自建国以来就有,然而从格拉古兄弟起就开始失去控制。直到阿斯奥一战,政治上的党争终于变成了军事上的分治,第一次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灾难。
外侮为国难,内斗为国祸。祸难当头的罗马却没有崩溃,这大概是因为伟大的民族都至少还有一点理性的常识,在国难当头之计会放下内部的争执一致对外。事实上,此时苏拉锋芒才初露,保守派贵族更本找不出一个可以和平民派的马略分庭抗礼的人物。于是此时马略是罗马唯一的希望。
马略是幸运的。行踪不定的日耳曼人们在阿斯奥之后没有立刻南下意大利,而是一路从法国南部向西班牙去了。这样一直到了公元前102年才回头和罗马正面交战,由此马略有将近三年的时间好好练兵。同时,因为日耳曼人的威胁又始终存在,所以他得以借助罗马人的恐惧一直蝉联执政官。
这三年的休养生息对于马略和罗马都极为重要。为将者治军第一。在冷兵器时代,军事谋略的作用是有限的,对于作战只能说是辅助。更为重要的是士兵的素质和将领对于士兵的控制力,而这些是一定要长期训练培养的。昙花一现的强势国家常有天才卓绝的军事领袖,比如汉尼拔和成吉思汗。而作为一个持久稳定的古国,应该是更看重治军的能手而非军事天才。罗马的马略,西庇阿等人自不必言,即使是在同时代的汉朝,韩信这样的天才也只是开国时代的个例,更应该倚重的是周亚夫和卫青这样的治兵良才。这仅仅是因为天才百世一出而人才常有,华丽的东西不能长久,如此而已。
马略严酷的训练自己手下的士兵,甚至要他们在行军中自己背负粮食而不用牲口。人们把他们叫做是“马略的骡子”。这倒不完全是贬义,因为传说当年马略在小西庇阿手下时,有一次小西庇阿突击检查手下将领的马匹牲口的卫生状况,只有马略不但坐骑气宇轩昂,就连背杂物的骡子也十分干净整洁。于是“马略的骡子”也带有强将手下无弱兵的意思。当然,如果没有努米底亚战争时期的军事改革来变“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的。
这样,在公元前102年马略在距离阿斯奥不远的一个另一个小镇萨克斯滕(Sextiae)和特图斯人交手的时候,手下已是握有精兵。
作者:杜子春 回复日期:2008-3-29 13:05:26
尤其是四十万人规模的大部落,可以作战的成年男子大约有二十万人。
***************************************************************
有个小小的疑惑,四十万人规模的部落,按常理应该没有20万成年男子,即使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因为女性大约就要扣除一半(女性由于生育的死亡率应该不高于男性由于战争的死亡率),此外还要扣除13岁以下男子,大约又占男性中的1/3强,这样算下来,这两个部落壮丁应该在12万-15万之间。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3-30 18:40:05
支持下楼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3-31 9:04:48
嗯,大概的确算多了。多谢指出。因为日耳曼部落即使在作战时妇女老幼也都在军营中,战后的死伤俘获人数都是指全部而言,所以很难确定具体投入战场的人数。
作者:nasar 回复日期:2008-3-31 15:04:57
记号
作者:银光逝水 回复日期:2008-4-1 3:18:54
嗯,大概的确算多了。多谢指出。因为日耳曼部落即使在作战时妇女老幼也都在军营中,战后的死伤俘获人数都是指全部而言,所以很难确定具体投入战场的人数。
***************************************************************
罗马全面战争里的日耳曼人有witch这一兵种,不知道在历史中是否有这一兵种?如果有的话,40w的部落里有20w兵好像也不夸张吧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2 0:28:00
如文中所述,历史上日耳曼人的女巫并不直接参加战斗,只是作为部落的宗教人士主管种种仪式。事实上,只有年长女子才有资格作为女巫存在,所以即使直接参战意义也不大。至于参战人数和总人数的比例,实际上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假设会有不同的数字,二十万稍多,十万稍少,如此而已。
作者:QSlash 回复日期:2008-4-2 21:02:17
作为一个持久稳定的古国,应该是更看重治军的能手而非军事天才
----------------------------------------------------------
我觉得说,“作为一个持久稳定的古国,应当重视和依赖治军胜于重视和依赖军事天才”更准确,治军的能手和军事天才好像不好区分,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如果有机会,是不会疏于治军的。只不过将军往往没有选择战争和士兵的机会。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5 8:46:01
七 救世主 (3) 总第29篇
马略的战略非常清楚,就是之前我们所提到的两条:善用地利设下埋伏和等待蛮族分兵,所谓“地利”与“天时”。
“天时”很快就到来了。原本焦不离孟的辛布里人和特图斯人在进犯意大利的时候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分成了两路。特图斯人沿着高卢南部地中海的海岸线向东进发,辛布里人却在内陆跨过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东部南下。
马略明锐的捕捉到了这个机会。让另一个执政官卡特鲁斯(Quintus Lutatius Catulus)率少量部队驻守阿尔卑斯山,粘住辛布里人却不正面交战。自己率领着六个军团大概四万精锐在高卢南部阻击特图斯人。而对手的部落大约有近十五万男女老少,其中能上阵杀敌的不少于六七万,依然是敌众我寡。
为将者治军第一,择机第二。除了练兵之外,一个将领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看清楚情况,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打,是么地方打。马略看准了日耳曼人性格燥烈不能持久,两军对阵时只修营寨而不出战。
特图斯人前来骂阵,马略不予理睬;特图斯人前来攻营,马略只是命士兵躲在工事后头弓箭标枪伺候;特图斯人不耐烦拔营而走,马略也随后拔营跟上;即使特图斯人在罗马人的视野内烧杀抢掠,马略也只是命令士兵们看着,却不许出战。这样过了月余,蛮族战士们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相反罗马的士兵个个群情激奋,摩拳擦掌。
这天两军移动到了两岸青山环绕的一条河流,特图斯人就在水源边扎营。马略终于等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地利,于是扎营于山上,又暗中命令自己的骑兵长官(这时苏拉与马略破脸,已不再担任他的骑兵长官,跟随着另一个执政官卡特鲁斯去了)率领数千人沿着山脊绕到特图斯的营寨后面。一个关门打狗的陷阱就此布下。
打仗是件很仔细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要技术性的推敲。入夜时分马略命令士兵们早睡,拂晓时分却又极早的叫醒他们吃过早饭。待到太阳升起,马略观察到特图斯人营中有炊烟升起,知道敌人正在早饭,便选定了这个时机开始作战。
他先派少量轻步兵装作去河边取水引诱敌人来攻击。一观察到日耳曼人来攻便且战且退往高地上的主营。野蛮人没有什么战术纪律,于是跟着蜂拥而上。马略居高临下,又有工事掩护,先居于不败之地。
战到酣时,马略早前埋伏在敌人身后的伏兵杀出,夺了特图斯人的营寨。于是正在作战的野蛮人们被前后夹击,又处在高地与河流之间不能逃脱,终于被全部歼灭。
那些被俘的在营寨中的女人眼见自己的丈夫亲人被杀戮殆尽,就掐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也纷纷自杀。日耳曼人的刚烈,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特图斯这个部落却也从此绝种。
这一战罗马人大捷,只损失了数千人就消灭了十多万日耳曼人,但是罗马城的威胁并未消除。消息从意大利传来,二十多万辛布里人已经跨越了阿尔卑斯山,击破了进入了北意大利的维切利(Vercelli)地区。
马略立刻回兵与卡特鲁斯会合。也就在这时他的第四任执政官到期了,于是马略单人独骑回到罗马。大战在即,而他刚刚在萨克斯滕的大胜也足以让人信服,于是他毫无争议的继续成为了公元前101年的执政官,这是他连续的第五任。马略随即回到北方前线。他和卡特鲁斯一共有8个兵团大约五万多人,却要面对总人数超过二十万众的野蛮人。
然而维切利会战和萨克斯滕会战的埋伏偷袭完全不同,完全是光明正大的硬碰硬。马略之所以在两个会战选择不同的战术,原因在于天气。萨克斯滕会战发生在冬天,来自北欧的日耳曼人早已习惯了寒冷,因此不能不慎重;但是维切利会战时已是夏天,罗马的士兵们一直在意大利的阳光中不分四季的训练,而地中海的暖夏却会让日耳曼人更快的疲惫。
马略仿照汉尼拔在坎尼的布阵,把卡特鲁斯的两个军团放在中间,而把自己的精锐部队分在两翼,实际上就想要依汉尼拔的旧例以少围多,做个口袋把蛮人包起来慢慢消化。
这一仗整整打了一天。日耳曼人奋力死战,然而身材高大的他们又不习惯炎热,很快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相反罗马士兵经过严酷的训练身负重甲宽盾也可以长时间持续作战。最终罗马的骑兵绕到了辛布里人身后,口袋就此完成。挤在中间的蛮族人纵是勇猛也只能等待被杀戮的命运。
最终二十多万人辛布里人中有十多万死在了战场,其中包括部落的酋长。而余下被俘的九万人多是妇幼老弱,统统被罗马人买为奴隶。
在辛布里人南下之初,有很多莱茵河北岸的日耳曼人部落也跃跃欲试想要南侵罗马。马略的这两个胜仗一下子把两个庞大的日耳曼部落完全灭族,实在是吓倒了其他的部落。于是日耳曼人从此不敢越过阿尔卑斯山,一直到了三百年后罗马帝国露出衰败的迹象为止。
由此,马略不但是于危难之际维护了罗马的救世主,而且是保罗马江山三百年的大功臣。罗马人也对他感恩戴德,于是马略史无前例的在公元前100年第六次连任执政官。
马略一生一共七次担任执政官,前六次都是连在一起,然而第七次却隔了很久。原本以他的声望继续连任下去是完全可以的,却不料就在他的这第六个任期内,贵族派和平民派的纠纷又闹出了一宗株连甚广的血案牵连了他的声誉。
外患刚去,内忧又起。古罗马贵族共和国就这样忧患重重的步入了她的最后一个世纪。
请看下篇:马略的选择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5 8:49:22
呵呵,重读了一遍,倒数第三段应该是“第五次连任”,所以是第六个任期。饶舌的文字错误。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5 8:56:04
呵呵,话说这整整一篇三部分的开头序列都错了,“救世主”应当是第八篇而不是第七篇。
作者:慕容子瞻 回复日期:2008-4-5 22:47:02
楼主见解独到!
作者:冲灵剑 回复日期:2008-4-5 22:48:49
3
作者:suixz 回复日期:2008-4-7 9:09:26
这段写的粗略?阿姆布昂人哪里去了?“条顿悲歌”哪里去了?
作者:suixz 回复日期:2008-4-7 9:18:56
这段写的粗略?阿姆布昂人哪里去了?“条顿悲歌”哪里去了?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7 13:44:37
阿姆布昂人(Ambrones)史载是特图斯人中最为骁勇的一部,这里没有提及,是因为没有细写作战过程,所以没有必要提出新的名词。至于条顿这个词,说起来比较麻烦。特图斯人叫做Teutones, 在这节连载中这个种族被罗马灭族。后来在帝国时期,在拉丁文中出现了Teutonicus这个词作为Germanicus(日耳曼人)的提喻用在诗歌中(拉丁文中所谓提喻(pars pro toto)似乎指以部分而代全体)。最早用它的似乎是帝国早期的诗人卢坎(Lucan),写“furor teutonicus (日耳曼人的狂暴)”,也是泛指。Teutonicus这个词中世纪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Teutonic,我们汉语公译为条顿人,同样用来泛指日耳曼人。于是中世纪的所谓条顿人大约和日耳曼人通用,和这个特图斯种族没有太大关系,所以这里刻意的用不同的音译。
这一篇我也觉得写的有些简单,只是从罗马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一战实在单纯明了。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暂时压制了罗马国内的种种矛盾,所以就不如赶快回到罗马国内的政治动态。不过感谢你的意见,在修订的时候我会适当的增补。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4-10 21:23:04
支持下楼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13 9:26:42
九 马略的选择 (1) 总第30篇
话说丘吉尔当年领导英国取得二战胜利,却不料战争尚未结束就在选举中失败被赶下了台。于是此君酸溜溜的说:“伟大的民族总是抛弃自己的英雄。”
这一句话,原本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史学家普卢塔克评论马略的。可由丘吉尔说出来,就有点不伦不类。这个老油条政客四十年间从保守党跳到自由党又跳回到保守党,用尽托辞没有立场却又能左右逢源。最终黔驴技穷,人们也看腻了他,于是被轰下台。
马略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他没有丘吉尔那样巧舌如簧的本领,也学不来丘吉尔灵活应变的本性。这个不屑于读希腊人的书的草莽将军,也没有称王称霸的妄想,大概从心底里希望的就是一直带着罗马军团征战四方,一方面建立功勋留名千古,一方面倒也杀得爽快。
他是这样想的,五十年之后的庞培或许也是这样想的,六十七年之后的安东尼更是这样想的。不管怎么样,这三个人都不是笨蛋,知道在贵族共和的罗马要想军权长驻首先要结盟另外的权贵,这样一旦寡头政治的局面形成,元老院也就不足为虑了。
于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前三巨头”和“后三巨头”之前,马略在公元前100年就策划了一次“前前三巨头”的政治框架雏形。这三次三巨头的发展各不相同,因为所参与的九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
这“前前三巨头”的另外两人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萨藤斯,另一个是出自贵族名门的加西亚(Gaius Servilius Glaucia)。前者是当年的保民官,以小格拉古为榜样,深得平民的信赖;后者是当年的民政官,因为出身的关系原本可以作为和元老院沟通的桥梁。
马略的如意算盘很是精明。他计划一年之后安排自己的士兵支持萨藤斯连任保民官,支持加西亚当上执政官,这样军政大权在握,自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被派往边疆的行省打仗。——甚至连地方他都想好了,就是小亚细亚。那里西亚日渐衰落的塞流古帝国和新崛起的帕提拉帝国相争不断,正好为罗马提供了渔翁得利的机会。
在马略的军事改革之后,职业的军人们完全依赖统帅的决断获得战利品和作为奖赏的土地。而同时这些士兵又在选举的时候有投票权,所以马略这样的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举。这看似是个不错的计划,然而这次三巨头的政治结构在诞生之初就带着一丝阴霾,因为有一个平民派中的元老没有被包括在内。
这个人却也不是个新面孔,正是十一年前在蛮王朱古达东来时在公民大会上和他唇枪舌战的保民官美米斯。此人在马略声名鹊起之前就因为追查贵族的腐败而在平民中颇有声望。马略没有把他包括在自己的政治团体中间,也有忌惮他的影响力怕他喧宾夺主的意思,却不料就此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祸根。
有时候我们读着历史,不免自嘲人类总是不断地找各种理由内讧。如今罗马平民派声势正旺,保守派贵族中根本找不出一个人来能对抗平民派的信望。可是平民派内部却没有统一的计划,偏偏要自己砸自己的脚,终于不能成事。就像中国宋朝时的王安石变法,新党一度完全排斥了保守派士人,熙宁新政却又断送在新党内讧的手中。
自然,在公元前100年刚刚开始的时候,马略等人是无法预知自己在年终的窘境的。他们在忙着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在击败特图斯人和辛布里人的时候罗马同时获得了这些野蛮人征服的南高卢的土地,马略一心要收买自己手下的士兵,于是一力主张这些土地应该分给罗马军团的平民们,作为他们服役的酬劳。
作为保民官的萨藤斯自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说服公民大会同意了这个提议。这样,在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法案因为缺地而停滞了多年之后,一个新的土地分配委员会在萨藤斯的手上又建立了起来。
当我们细细点出这个十人委员会中的几名成员的时候,不难发现笼罩着罗马未来八十年的政治罗网就在这一年开始编织。
头一个就是马略的一个亲戚。前面提到过,马略娶了朱利家的一个女子为妻。这位朱利亚有一名同父同母的哥哥名叫盖乌斯.朱利斯.凯撒,这里我们把他叫做老凯撒。这位贵族此时虽然已经四十不惑,却刚刚娶了一个名叫阿雷亚的女子。几个月后他们的大儿子即将出生,老凯撒给了这个婴儿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名字。朱利家一直仕途不顺,这时借助自己家女婿马略的势力才得以在罗马的政坛露脸。大概老凯撒已有觉悟一把年纪的自己不会再有什么好的前途,便把发扬这个名字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吧。
这个行将出生的婴儿,诸位自然早已猜到就是我们的主角凯撒。
第二个要说的是一个叫做安东奈斯(Marcus Antonius Orator)的长者。人们尊称他为orator,这个词从拉丁文流传到英文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意思是雄辩家,可见他的口才是如何的被人们称赞。要知道在古罗马,不管是法庭辩论还是政治争锋,出色的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只可惜他的孙子没有学到他哪怕一半的本领。
——他的孙子,正是后来和屋大维争天下的安东尼。安东尼长期作为凯撒最信任的手下和朋友,除去两人的性格本领之外,两家的世交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安东尼没有学到安东奈斯的口才本领,有一个人却学到了。也就在这一年开始,马略在自己的家乡阿皮姆接待来访的安东奈斯的时候,向他引见了一个阿皮姆这个小地方几世不遇的神童。这孩子今年刚刚六岁,却在启蒙教育的阶段就显现了出色的语言天赋,他对于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触类旁通,即使是安东奈斯也不能不啧啧称奇。于是他把这个孩子带到了罗马接受进一步的教育。
这个孩子就是西塞罗。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他被安东奈斯带到罗马才能跨入权力的中心,可最后又是死在安东尼的手上,当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第三个要提的倒也不是陌生人,正是前面满王东来时和我们打过照面的克拉苏的父亲老克拉苏。要分配的土地在高卢,老克拉苏被委任为高卢行省的总督。
行省的总督也是财政总管,罗马的这些官员们常常把行省内殖民地的税权等庶政外包给罗马商人,从中中饱私囊。后来克拉苏成为罗马第一的富豪,他们家族的积累却是从父亲开始的。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8-4-13 18:22:57
jjjjjjjjjjjjjjhhhhhhhhhhhhhhhhhhhhhhh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4-15 18:57:56
支持下楼主~
大家有空去了望天涯那里支持下我们的第一个网刊,地址: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lookout/1/21410.shtml
作者:双鱼双鱼 回复日期:2008-4-18 16:29:02
写得不错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4-19 14:39:45
支持下楼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20 6:38:43
九 马略的选择 (2) 总第31篇
如是,一个围绕在马略周围的政治团体开始形成。这就是后来让罗马胆寒的马略党人,却也是这一带罗马血腥风暴的中心。这一代的恩怨也即将延绵到下一代,凯撒,安东尼,克拉苏和西塞罗之间亦敌亦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被埋下了伏笔。
苏拉自然不属于马略党人之一。在公元前100年的政治舞台上,他完全的消失了。他在和辛布里人的最后一战中协助卡特鲁斯镇守中军也立下了赫赫战功,正应该乘着这东风继续进军政坛才是。这缺席似乎是难以理解的,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再没有什么人比苏拉这个天生的政治动物更善于捕捉罗马的政坛气象了。事实上就在下一年,就是公元前99年,苏拉正式开始竞选罗马的民政官。他偏偏错过了这一年。
这一年开始于马略集团的咄咄逼人。以大小格拉古为榜样的萨藤斯绝没有忘记元老院当年对格拉古兄弟的背叛。在最终的土地分配法案中,他加入了一个条款强制每个元老院成员发誓不会反对公民大会对于土地分配的任何决议。这个条款本身没有实际的意义,罗马的很多法案都要求负责的官员仪式性的宣誓执行,但是萨藤斯这次要求整个元老院向公民宣誓,这是对元老院贵族们的一种侮辱,活生生把元老院贵族摆到了比公民大会更低的位置。
——要知道,前面提到过罗马的全名是“元老院和平民的罗马”,从名字上来说贵族和平民至少也是共享罗马的,更何况在不少保守派贵族心中,他们才是平民的领导者。怎么能让一个保民官骑到自己头上来呢?
在通过法案的那次公民大会中,萨藤斯突然发难,要在座的元老院成员当众发誓。作为执政官而列席元老院的马略第一个站出来宣誓。众目睽睽群情激愤之下,那些保守派贵族们无法抵挡平民派此刻压倒一切的声势,不得不一个一个走上了讲台向台下的平民们宣誓效忠这一法案。
只有一个人不依不挠,始终拒绝宣誓。这就是马略的老上司梅特路斯。这一招正中马略党人的下怀,萨藤斯随即展开处罚梅特路斯的投票,结果这个一手把马略带上政治舞台的老人就在马略的授意下被流放出了罗马。
临行之前他说:这对我来说不是坏事。要么罗马人会变得更加懂事,那时他们会重新请我回来;要么他们一直如此,那样的话我最好还是不要与之为伍。
两年之后,马略党人式微,梅特路斯果然又被保守派贵族召回。然而,那真的是因为罗马人变了吗?不过是权力的更迭而已。历史的字典中从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只有相对的伟大渺小和成功失败而已。
只是那成功失败,也永远是暂时的成功失败而已。
这一年年中的时候,罗马的政治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土地分配的进一步实施,再次触及到了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马略的军事改革,不仅让很多罗马贫民加入军队,也让很多意大利城邦的人们加入了罗马军团。马略为了增强军团的斗志,许诺那些非罗马公民的意大利人说他们也能得到战利品和土地,而且如果他们立下战功的话,将获得罗马公民资格。
这个承诺,恰恰动了罗马人的奶酪。
人类总是自私的动物。自己有的利益便奇货可居,不想他人来分享。罗马的平民们认为只有罗马公民才有资格从罗马扩张中受益。所以一般来说一个平民派的政客应该从讨好平民出发反对降低罗马公民权的资格从而不让外人沾光。于是,当马略开始实施他的承诺的时候,他就偏离了平民派领袖的道路。
然而马略觉得非如此不可。他是带了兵打过仗的人,知道仅仅凭借罗马一个城邦的力量更本无法应付广大的疆域。这仍然回到了我们之前说过的罗马贵族共和晚暮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一个城邦国家的结构更本无法应付一个占地广大的巨国。
看起来,在回答罗马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罗马到底是罗马人的还是意大利人的这个问题。
历史总是不断的在重复自己。身为传统贵族的小西庇阿和身为平民派骄子的小格拉古都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现在轮到了马略。个别政治家的远见,总是被普遍的私欲所埋没;然而那些不能让自己的观点被普遍接受的政治家,却又不能称为合格的政治家。
马略和萨藤斯等人一意推行给包括参战的意大利人在内的士兵们分配土地和公民权,终于惹恼了罗马的平民。也就在这时,前面提到过的被马略排斥的平民派元老美米乌斯开始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大声疾呼,就此平民派开始分裂。
马略党人一定感到了民意的变化。在公元前99年的保民官选举中,萨藤斯名列最后一位,只是勉强保住了保民官的位置。可是卢西亚在竞选执政官的时候遇到了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美米乌斯。
此刻美米乌斯极力讨好平民,不断抨击马略党人背叛了平民的利益。人们也早已忘了那些军队中的意大利人就在两三年前还在为了罗马和日耳曼人奋力死战。短视而健忘的他们在抛弃自己的恩主的时候从不犹豫。就像明末时北京街头那些分吃袁崇焕血肉的人们。于是美米乌斯几乎是十拿九稳的胜者。
可是就在竞选的那一天早上,事情发生了惊人的转折。
美米乌斯在走向投票场所的路上忽然碰到了一群手执棍棒的暴徒。他们不由分说冲上来一顿乱揍,可怜美米乌斯就这样被活活打死。
大小格拉古之后,三十年间第三个平民派的领袖血溅罗马城中。这次的情形却更为复杂。前两次可以说是贵族和平民的争斗,这次血案肇事者的最大嫌疑竟然是萨藤斯和卢西亚这样同为平民派的人物。
于是,一个难题被推到了马略面前。作为当年执政官的他必须要给一个能服众的说法。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4-20 13:31:28
如此好贴,竟无人顶?
作者:wyn1025 回复日期:2008-4-20 19:02:09
学习中
作者:凳子杀手 回复日期:2008-4-20 19:08:59
罗马的暴民强大啊 棍棒下死了这么多大人物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4-25 16:18:19
支持下楼主~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4-26 12:55:13
好贴顶起
作者:上帝偏爱重步兵 回复日期:2008-4-26 23:15:48
第32篇应该快出来吧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27 0:57:10
九 马略的选择 (3) 总第32篇
我们永远不能确切地知道那些暴民到底是受谁的指使。阴谋论者常常会怀疑美米乌斯的惨剧实际上是保守派贵族的栽赃陷害。但是萨藤斯等人并未为自己作任何的辩护,这实际上等同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是不变的法理。
但是为什么萨藤斯和卢西奥会如此的走极端呢?这恐怕已经不是单单的对权力的渴望了,而仅仅是对于自保的疯狂追求。
罗马的法律规定,被选举担任当年政府官员的人在这一年在法律上享受绝对的人身保护。这个条例的另一面就是在暗示不担任的官员的人的性命不受法律的绝对保护。虽然古法中说不允许不经过审判杀死任何一个罗马公民,但是到了这年代没人把古法当回事。况且,罗马偌大的一个巨城,那么多人口,在那个没有警察也没有任何犯罪调查机构的年代更本没有人在乎突然少了一个人。就算那个人的亲友有心,也很难找到嫌疑人的证据。何况即使有证据,找一个演说家的诉讼费用就惊人。所以,古罗马的法庭很少有杀人案的来回诉讼,更多的是关于泛政治性的叛国罪或各种名誉罪。
萨藤斯等人深知自己多年来行事积怨太深,想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出现在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萨藤斯自己能再次当选保民官,就是因为他无耻的拉了一个号称是小格拉古的私生子的人做自己得拍档(此时大小格拉古的母亲卡普里亚仍然在世,坚决否认这个人的身份)。这时为了卢西奥德官职他们的孤注一掷的杀死美米乌斯,大概也就是在侥幸的希望这个名义上没有任何官职的人的死就像那些普通的大众一样,会泯然于罗马众生。只可惜出来混迟早要还,元老院怎会放弃这个机会。
这一天晚上,马略的府邸十分的繁忙。萨藤斯和元老院都派人来和马略商讨事情的下一步发展。马略把他们分在两个房间,自己不断的进出,显而易见他也在思考自己的决定。
这时候我们不妨站在马略的立场上来想一想。萨藤斯之前的那些反保守派贵族的激进行为不能说不是马略支持的。但是马略本人的性格,我们之前说过,是很古直而讲究道理的。他未必是一个好人,却也不是一个小人。现在好比自己养的狗失去控制乱咬了人,你做主人的难道想为了自己的狗违反公理吗?
于是第二天元老院第二次宣布“元老院最高戒严令”,宣布萨藤斯和卢西奥为“罗马公敌”。这道指令我们在小格拉古的变乱说详细的说过,是赋予执政官非常的权力来镇压内乱。此时的执政官正是马略,这道指令的发布说明了是元老院而不是萨藤斯得到了马略的支持。
马略的抉择,就是丢卒保车。
萨藤斯等人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纠集了一拨人占据了罗马城外的一个小山。马略也算仁至义尽,没有带兵强攻,只是切断了他们的水源,困了他们几天才生擒活捉。
只是,马略有心救他们的性命,保守派贵族却决不会留下祸根。萨藤斯和卢西奥一被押到罗马,贵族们就买通了一拨暴徒冲破了牢房把他们两个打死。这倒也无可指摘,因为所谓“罗马公敌”的意思,就是任何罗马人都有权杀死他们。
于是三十年间第三个保民官死在了任上。这个职位成了名副其实的催命符。当年罗马人设立保民官职位的时候就预见到这个在平民和贵族争斗的风口浪尖的职位危险系数很大,但是他们无法阻挡后来的人们无视法律对于保民官的维护来争权夺利。
萨藤斯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多岁,这时他的女儿尚且年幼。但是这个孩子竟然活了下来并且讨到了了一份不错的亲事。二十年后她生下一个儿子,便就是后来和屋大维安东尼并列后三巨头的雷必达。如前面所说的,命运的罗网在这一年开始笼住罗马众生。家族和政党纠集的罗马,要用七十年的时间来恩怨了了。
马略也无可避免的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盟友,他的声望也一落千丈。这一年他五十七岁,一个人灰溜溜的躲去了东方。与此同时,梅特路斯也被从流放中召回。然而,马略的心中仍然燃烧着渴望权力的火焰,他的敌人们实在是小看了他,没有想到他还会有君临罗马的那一天,——只是,恐怕连马略也不会想到,他将要为那一天等上二十年。
马略即去,苏拉也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在这一年的年末竞选上了公元前99年的副执政官。他的竞争对手在选举中指责他说:你去非洲(指朱古达战争)前一文不名,从非洲回来后腰缠万贯,就此你怎么能说自己是有道德的人?
是的,苏拉从来没有像马略一样的底气标榜自己道德高尚。但是他总是比马略更讨人喜欢。
也就在这一年,远在希腊北部的色雷斯的一个部落中一个酋长的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后世的古罗马史家们记载说在这个孩子诞生的前一晚他的母亲梦见了一条蛇进入了自己的子宫。蛇在罗马人看来是不祥之物。罗马共和国连着帝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上只记载有三个人在出生时母亲有蛇的梦境。
这三个人都是罗马的灾星。第一个是迦太基的汉尼拔,第三个是帝国时有名的暴君尼禄,这第二个的真名已经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他的化名却无比响亮——斯巴达克斯。
然而斯巴达克斯注定不会是这一年的新生儿中最著名的一个。公元前100年,马略的侄子,我们的主角凯撒也出生在了罗马。此时平民党式微,贵族派又没有什么煽动性的人物惹事。罗马就此享受了十年的安稳时光。就是在这段时间中,年幼的凯撒迈出了人生最初的几步。
舞台即已搭建,人物纷纷登场。我们的故事,也就此真正开始。
请看下篇:恰英杰年少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27 1:02:43
呼呼,经过漫长的序篇,凯撒终于登场。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作者:windbreakers 回复日期:2008-4-27 14:57:02
虽然不过瘾,还是要支持!
作者:wslfriend 回复日期:2008-4-28 21:30:22
楼主的文章气度磅礴,非常引人入胜,请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大作?
搜遍天涯和GOOGLE都没找到,甚感遗憾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4-29 18:12:50
支持下~
很不错:)
作者:双鱼双鱼 回复日期:2008-4-30 11:09:11
关注中
作者:liux21 回复日期:2008-4-30 11:24:00
一般我是看了就走的.
但这篇写的实在太好了,
支持关注........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4-30 11:43:32
四楼上过誉了。不过我的确没有写过太多其他的东西。如果有兴趣的话,近四年前我写过一篇差强人意的竹林七贤记,最近在天涯发过,地址是
http://groups.tianya.cn/bulo/ShowArticle.asp?buloid=9999&ArticleID=224144&idWriter=13125994&Key=257719293
除此之外,我也在天涯发过一些简短的小文。目前有两篇影评,还有性之所至写的一篇李商隐的诗品。都收在我的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therenaissanceman
今后或许也会写一点这样的中短篇的。不过在凯撒结束之前是不会有其他长篇了。感谢支持。
作者:上帝偏爱重步兵 回复日期:2008-4-30 20:40:28
也感谢楼主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篇美文。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1 17:57:44
好了好文要顶一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3 21:56:37
十 恰英杰年少(1) 总第33篇
在罗马建城后六百五十四年的第四个月的中间,凯撒降生于罗马城中一个古老的贵族之家。罗马人总是把三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所以用现在的公历来说,这是公元前一百年七月十三日。很多年以后凯撒大权独揽之时,这个月根据凯撒的家族的名字“朱利(Juli)”而被命名为“July”。这个称呼在西方一直流传至今。
朱利家在罗马建城之前就是临近台伯河的意大利城邦阿巴罗加(Albalonga)的望族。这个君主制的拉丁城市传说是流落到意大利的特洛伊的王子埃涅阿斯的儿子朱利斯(Julus)建立的。阿巴罗加的王位时代相传到了第十三代出现了血腥的篡权夺位事件,其间一个公主的两个儿子被手下人秘密的送出宫外,阴错阳差间在野外被母狼养大。这对兄弟就是著名的罗马城的创立者罗姆路斯和莱姆斯(Romulus and Remus)。后来随着罗马城规模的扩大,临近的阿巴罗加很快被并入了罗马。朱利家也从阿巴罗加的望族变成了罗马的贵族。然而朱利家和朱利斯的关系,始终只是一种无法证实的可能。
六百年来随着罗马政治状况的改变,很多早期的平民家族以及更为边远的其他意大利城邦的贵族也被允许列席元老院,成为了新贵族,比如格拉古兄弟的祖上就是平民,而凯撒后来的主要对手庞培的家族就来源于罗马势力范围内边缘的郊区。然而,老牌贵族和新贵族们相比享有的尊重不可同日而语。在我们所叙述的这段历史中,只有凯撒所属的朱利家和之前提到过的苏拉和西庇阿所属的卡涅利家是真正的老牌贵族。
老牌贵族和新贵族出生的不同实际上就决定了他们会有不同的政治生涯,因为根据古法,老牌贵族是被禁止担任保民官这个处于罗马政治的风口浪尖的职位的。因此马略可以当保民官,因为他是平民;格拉古兄弟可以以保民官起步,因为他们是新贵族;然而小西庇阿,苏拉和凯撒注定了不能去当保民官。考虑到平民派的领袖都是保民官出身(这是可以理解的),凯撒似乎注定了一定余此无缘。——然而,诚如开篇词中所述的,伟大的人物总是被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所围绕。
朱利家传到了公元前二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叫凯撒的人,这也是凯撒这一旁支的始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源众说纷纭。凯撒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说法是他的这个始祖在非洲的战斗中杀死了一头大象,在古摩洛哥语中“caesiis”是大象的意思,而“Caesar”就是当地人口中的杀象着。为此后来凯撒还专门发行了一套货币,正面是他自己的像,背面是一头大象。
然而一直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凯撒出生前后,朱利家才迎来了重新崛起的契机。两个朱利家的女子,——都叫做朱利亚,分别嫁给了马略和苏拉。其中嫁给马略的那个朱利亚的亲弟弟,就是凯撒的父亲老凯撒(他的整个名字和凯撒一模一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凯撒的角色和苏拉很像。两人都是名门之后,然而所在的家族都衰落已久,指望着在自己的一代复兴。加上老凯撒基本上是马略的同路人,所以很自然的,老凯撒和苏拉成为了政治上的对手。公元前100年老凯撒在副执政官的选举中败给了苏拉,十一年后他又在执政官的选举中败给了苏拉,简直可以说苏拉是踩着老凯撒走向政坛顶峰的。
可是公元前100年的老凯撒输的很冤枉,因为苏拉公然的在选举场外贿赂选民,一心要压服马略党人的元老院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传说后来有一次老凯撒在和苏拉辩论的时候红了脸,苏拉极其少见的失去了控制大叫要以副执政官的身份查办他,老凯撒却不依不挠的讽刺他说:“好好用你‘自己的’权力吧,毕竟他是你买来的。”
凯撒的母亲阿雷亚和大小格拉古的母亲卡普里亚一样受到后来的罗马人的崇敬,作为罗马人眼中的妇女楷模。女人只有作为伟大的儿子的母亲而伟大的权利,这大概是古罗马妇女地位最好的写照,即便在古代中国,我们也总是提到孟母和岳母,红拂红线一类的故事终究只是不入流的逸闻。
凯撒降生的那一天老凯撒的府上一定十分热闹。按照罗马老牌贵族的传统,一旦作为怀孕的女人被确定将在当天生子,主要亲戚和其他的重要政治人物立刻会被邀请来府上作为新的家族成员的见证。如果生下的是男孩的话还会举办隆重的仪式来庆贺。
凯撒的降生一定让他的家庭十分高兴。在此之前阿雷亚生下过两个孩子,却都是女儿。其中的一个将会是后来著名的屋大维的外祖母。——凯撒和屋大维的血缘关系其实并不近,然而屋大维是如何引起了凯撒注意的故事我们等以后再讲。因此作为一个儿子和凯撒这一支下一代的第一个男性,他从一出生就被寄予着将来有一天能够领导自己的家族走向繁荣。
罗马的孩子一般在六七岁就开始学习。一般人家的孩子们是付学费进社会上的公共学校学习,而贵族家都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学习。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私人家庭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希腊的奴隶。——这些人虽然是奴隶,却都是了不起的学者。其中那些让雇主满意的还有希望被奖赏为自由身。
学习的科目是拉丁文,希腊文,基本的算术和历史。这个时代几乎每一个贵族都能熟练的使用这两种语言。而历史与其说是罗马的历史,不如说是家族的历史。每一个孩子都会被领到自己家族那些声名显赫的祖先的塑像前,听人讲述之前的伟大事迹。
他们被教育要有美德。美德这个词在拉丁文中叫做“virtus”,这个词在英文中的衍生物“Virtue”同样被译为美德,然而希腊罗马人所谓的美德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想象的那样文质彬彬,而是指战斗中的勇敢,自信和临危不乱。所以,古代西方那些写历史的人动辄赞扬某某人有美德,可和我们古代中国所崇尚的道德高尚不是一回事。
既然精神教育上如此尚武,那么肉体上的训练就必不可少了。每一个贵族的孩子都会被要求进行步骑的训练。很多年以后,凯撒的那些童年玩伴们仍然记得他会倒背着双手来骑马炫耀。后来不管是在高卢还是在内战时期,即使是五十岁的凯撒都表率出身先士卒的勇敢。这样的身体素质是在童年就开始锻炼的。
当贵族的孩子们开始懂事之后,也就是说大约十岁以后,他们就开始被父辈们带在身边。或者是坐在元老院前外的一角聆听元老院中的辩论,或者是在公共法庭上学习修辞的艺术,甚至是有些枯燥的看着自己的父亲接待形形色色的人物来了解各种政治事务和待人接物的手段。
这样的童年和少年造就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伟大人物,罗马的贵族们都是早熟的政治动物。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4 7:45:23
坐个沙发,留个记号。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5 9:58:30
这样的好贴就我一个人坐半天?
我顶。我继续顶。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6 13:07:47
对罗马史不熟,来学习。
有这么好的文章供我学习,感动,再顶。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7 12:47:32
每天坚持。好贴要顶。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7 21:42:21
感谢楼上支持!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8 11:27:03
呵呵,应该感谢您才是。
花那么长时间与心血将罗马人荣光辉煌与斗争曲折摆在我们面前。
不容易啊。
看了好贴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5-8 17:29:02
凯撒终于出场了,盼LZ好好介绍一下他的家族背景,包括他的姻亲,联盟,宿敌等
作者:一强热血 回复日期:2008-5-8 18:30:15
有点郁闷了
支持楼主更新啊
欣赏楼主的毅力啊
作者:zzjzgs 回复日期:2008-5-8 19:45:22
很喜欢楼主严谨的态度和流畅的文笔,期待您带给我们一个有一个惊喜。
向楼主请教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系统地训练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为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无法投入大量整块的时间接触历史读物,很容易就成半桶子水,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并不深入。
即使系统性地花时间也很难,我看了一遍资治通鉴,但发现自己只是简单的记住了一些故事,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很是困惑,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8 20:50:27
同请教楼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9 11:05:24
呵呵,我不觉得自己够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个人看法主要还是多读好书。不过,每个人对历史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司马光来说,历史就是一些弘扬道德为人以鉴后世的故事。
作者:zzjzgs 回复日期:2008-5-9 12:27:15
下一个定义很容易 但要经得起辩论某种程度上说大师就是面对别人的提问始终都屹立不倒的人。呵呵 不针对您的回答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10 8:49:10
十 恰英杰年少(2) 总第34篇
当刚刚开始懂事的凯撒跟随着自己的父辈们在公共法庭旁听那些辩论者们的时候,他一定有机会碰到年长他四五岁的西塞罗。此时的西塞罗就像所有的十几岁的贵族子弟们一样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语言训练,开始集中的学习修辞和哲学。
这两门学科都源自希腊,实际上是古希腊文化的两个支柱。修辞学包括写作的文法和雄辩术,讲究如何说服;哲学讲究什么是真理。两者一为用一为体,就像是孔子所说的“文”与“质”,要相得益彰才能“文质彬彬”。然而西塞罗日后留名千古更多的是因为他在修辞学上的造诣,便不免“文胜于质则史”,这或许就是这个古罗马时代最接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物终究稍逊一筹的原因。
此时罗马贵族圈子的主流古希腊哲学是斯多喀学派,认为完善自身的美德是人生的最终和唯一的目的。这种哲学又被极端的称作“禁欲主义”,却很适用于罗马军事至上的观念而被作为军人的精神规范。马略虽然自己讨厌古希腊文化,但是他本人却实际上是一个斯多喀主义的模范。后来的凯撒,如同我们即将看到的,同样有着近乎自虐的精神洁癖。
然而早年的西塞罗却独独喜欢伊壁鸠鲁的哲学。这一古希腊学派被广泛的称作享乐主义,虽然实际上并不像名字所表示的那样道德败坏,但是总不免有一些流连于安逸的情怀。这个惬意的年轻人虽然文采口才过人,却大概也知道自己并不是作军人的料子。好在除了军事之外,罗马的政坛还有另外一条向上爬的道路。这一条道路,恰恰是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最显著的不同。
对于古希腊城邦的贵族来说,掌握了修辞学和哲学,就等于完成了高等教育,可以开始投身公共政治事业了。然而对于古罗马贵族来说,还必须要加上第三门学科,那就是法律。
最初的古罗马的法律传说来自于古希腊,公元前五世纪罗马著名的“十二铜表法”据记载就是罗马人学习雅典的梭伦法典的结晶。然而在公元前一二世纪,古罗马的法律条文和法庭系统已经远远比古希腊完备。
此时的罗马,法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一个政客能够不在法律的基础上论辩。比如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小格拉古在为自己哥哥翻案时提到的“没有一个罗马公民在法律上被允许在没有被审判的情况下定罪,而且只有当有证人证明他拒绝前往法庭时才能够进行缺席审判”,就是来自于“十二铜表法”的开篇第一条。而讽刺的是,他自己最后的被保守派贵族“合法的”剿灭恰恰是因为那天早上他拒绝去元老院出席审判。
同时,任何罗马的政治家都把能够促使自己的政策作为法律通过作为自己的政治成就。比如大格拉古的土地改革法案。再比如后来一直在西方保留到现在的陪审制度在这时的罗马已经极为完善和普遍,所以前面提到过的小格拉古给与了骑士阶级和元老院贵族一样作为陪审员的资格被认为是平民派的巨大胜利。
时至今日,任何一个真正的西方法律学生都必须懂得拉丁文,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学习法律理论。而作为第一个对于古罗马法律理论作出总结的大师,西塞罗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良师。
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法庭系统在古罗马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才能理解西塞罗从一个法庭辩护人走向执政官的独特道路,也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影响深远,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古罗马的伟大和西塞罗的伟大。人们总是武断说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就是对于柏拉图的不断注解,我们同样可以武断的说两千年的西方法学就是对于西塞罗的不断注解。
西塞罗当然远不是第一个从法庭辩护人走向执政官的人。把他带到罗马的恩主,后来制他于死地的安东尼的爷爷老安东奈斯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当年罗马指挥官凯皮奥在阿斯奥惨败于日耳曼人之后被保民官起诉,帮他辩论脱罪的就是老安东奈斯。公元前99年,安东奈斯就成为了当年的执政官。
当罗马贵族子弟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到了成年的时候。在成年仪式上他们将脱去只能由孩子们穿得袍服——这些袍服通常有紫色的条纹,而换上成年人穿的朴素的白色袍服。就在西塞罗成年的时候,也就是大约公元前91年,老安东奈斯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久负盛名的法学家西维奥(Mucius Scaevola)作为助手。从此西塞罗开始了自己的法庭生涯。
西维奥这时已经八十四岁了。他是后来的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的外祖父。前面提到过克拉苏的父亲和老安东奈斯是当时罗马最好的两个演讲家,于是在他们的周围有一个包括了很多文化人的圈子。西维奥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圈子中有一个叫做卢修斯(Gaius Lucilius)的诗人,他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出身罗马郊区的贵族庞皮斯(Gnaeus Pompeius Strabo)。公元前100年前后庞皮斯也来到了罗马投身政坛。他从最低级的财政官做起,很快就以自己的军事才能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整个90年代他都在罗马行省担任总督,然而他的年幼的长子却被留在了罗马接受教育。
年纪尚小的凯撒这时还未懂事,然而西塞罗一定曾经注意过这个和自己年纪相若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有一点不同寻常。人们都说,他长得和亚历山大帝的塑像上的面孔一模一样。亚历山大帝在罗马被人们叫做“Alexander Magnus”,这其中Magnus是“伟大”的意思。那些贵族的人们在茶余饭后嬉笑着谈论这个孩子的样貌,却并不认真地认为他会达到亚历山大的高度。此时的他们决不会想到,仅仅在十年之后,这个如今的少年就同样被人们赠与了“Magnus”的称号。
那时,继承了自己父亲名字的他的全名将是:“伟大的庞皮斯(Gnaeus Pompeius Magnus)”。或许我们更为熟悉的称呼是他的简称:庞培(Pompey)。
转眼间公元前90年即将来到。自从大格拉古的动乱之后罗马每十年一乱。此时距萨藤斯的叛乱已有十年,罗马城的空气中又开始酝酿骚动的气息。如同我们可以预见到的一样,这一次的动乱的导火索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的保民官。
只是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个年轻人身为保民官却不是平民派的领袖。他名叫小李维斯。如同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他是二十年前在元老院怂恿下和小格拉古分庭抗礼的那个李维斯的儿子。他的目的并不是讨好罗马的平民,而是想要解决事关罗马生死存亡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他的身后站着两位重量级的支持者:老安东奈斯和老克拉苏。这两位当时最德高望重的演讲家同样相信政治改革刻不容缓。然而,最终的结果证明了改革是无法单单用言语来进行的。
作者:上帝偏爱重步兵 回复日期:2008-5-10 14:37:21
沙发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10 15:03:57
顶,板凳。更新了,开心。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12 12:21:17
顶,顶好贴。顶,再顶好贴
作者:走过来走过去 回复日期:2008-5-12 17:15:20
记号之.....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5-16 17:36:39
支持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18 9:55:22
十 恰英杰年少(3) 总第35篇
进入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的罗马城,已经开始对管理自己治下的广大土地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知道这时候罗马城满打满算总动员不过三十万战力,而这时候罗马的领地包括整个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马其顿,一部分的北非和西亚,以及地中海上的几个大岛。这一条漫长的边境线和无数强敌接壤,区区三十万兵力根本不够驻防。
于是扩张中的罗马越来越依赖于自己的意大利盟友。亚平宁半岛和希腊一样城邦林立,只是因为没有第二个城邦能够挑战罗马权威而可以安稳的团结在罗马的旗帜下。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任何一场战斗都离不开这些盟友,在坎尼战场上的十万人中,就有一半是来自其他意大利城邦。靠着这些忠诚的意大利盟友们,罗马城在鼎盛时期可以动员的实际兵力达到了将近一百万,这份丰富的人力资源是罗马可以雄霸西方的真正本钱。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罗马扩张而带来得好处大部分被罗马城公民占了。罗马城的公民在赋税,战利品分配,救济金,政治军事升迁,以及行省的贸易方面有绝对的优先权,十几年前大格拉古高土地改革的时候还要没收作为意大利盟友的战利品土地分给罗马人,这就引起了其他意大利人的不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由此意大利人要求罗马公民权的呼声一浪搞过一浪。
可是这个要求到了罗马政治的圈子里面就变成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不管是贵族派政治家还是平民派政治家都不敢轻易趟这趟浑水。原因很简单,你要那些罗马人把原来自己吃的蛋糕分一块出来给别人,这可是不论平民贵族都会反对的事情。
真正有魄力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都是罗马的伟大指挥官:小西庇阿和马略。这两个人自己带兵打仗多年,深深地知道意大利盟友的重要性。可惜小西庇阿刚刚开始就莫名死去。而马略,虽然在自己声势最旺的时候借助萨藤斯德力量一举通过了授予自己军中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公民的法案,却也因此失去了平民的支持。
公元前95年之后,马略的影响逐渐消失,罗马人就反悔了,出尔反尔的开始逐步取消先前许诺其他意大利城邦的种种权益。这一下子整个意大利都开始酝酿骚动的气息。公元前91年的罗马城中,就聚集了很多心怀不满前来抗议的意大利人。这些人中甚至包括一些在以前马略麾下的老兵。
这样罗马的市井中凭空多了许多喧嚣,这些心怀不满的人常常聚集在城中心的广场向过往德人们吼叫,弄得整个城里人心惶惶。此时年仅九岁的凯撒一定被减少了外出,刚刚成年的西塞罗和庞培们大概感到了一股政治风暴即将到来,而他们的父辈们已经开始计划要把这将来的风暴掐死在未形成之时。
老克拉苏和老安东奈斯是当年跟着马略一起为意大利盟友争取权利的人。这一次他们同样计划要恢复之前马略的方案来安定人心。如同马略选择了萨藤斯,他们选择了这一年的保民官小李维斯来作为代理人,因为保民官是最适于发起公共法案的执行人。
这个政治联盟有着先天的缺陷。不但老克拉苏和老安东奈斯的军功完全没有办法和大胜日耳曼人之后的马略相提并论,小李维斯的运作能力和平民声望也远不如萨藤斯。而且正如萨藤斯的命运所预示的,一旦出事最倒霉的只有在最前台的保民官。
小李维斯做事情的方式很奇怪,不先在公民大会上提出法案和元老院辩论,反而先在各个意大利城邦放出风来说他要支持授予权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这样更多的意大利人涌入了罗马城。或许小李维斯预料到这个改革法案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于是想先制造舆论来帮助自己,但是不料他点起了火却不能做成事。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对此的反对态度十分坚决,双方只有在拉锯中消磨时间。
日子一久,身在罗马城的意大利人可不耐烦了。他们开始计划武力解决问题,用制造恐怖事件的方法逼迫罗马人通过公民权的改革。终于有一天小李维斯的一个意大利朋友到他府上作访,希望他协助一个刺杀计划。目标是元老院中反对态度最激烈的一个贵族。
小李维斯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背叛罗马,要不放弃自己的事业。权衡再三之后他背叛了自己的意大利朋友,向元老院揭发了他们的计划。很多在罗马的意大利人都受到了牵连,有几个人甚至被处以死刑。这对于已经十分尖锐的矛盾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另一方面,小李维斯尽管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却丝毫没有更轻松。罗马人认为是他挑起了事端而指责他,而意大利人也痛恨他的背信弃义而私下里议论着要对他进行报复。
这一年的年末的一天,小李维斯面对着一群罗马公民作演讲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忽然从人群中穿出狠狠的扑向小李维斯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待众人反应过来的时候那人已扬长而去。
这个被各种派别势力推到矛盾的前台的年轻人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对于那些能力不足而强要站在历史前台的那些过客们,我们不知道是应该同情还是应该不屑。
小李维斯的死,如同小西庇阿和美米乌斯的死一样充满着重重疑点。我们同样不可能知道到底是哪一方面策划了他的死,又或者这根本就是某人的一时冲动。不管怎样,事实是四十年间第四个保民官死在了自己的任上。他的死意味着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罗马的使节来到了罗马北面一个叫做帕斯姆(Picenum)的意大利城邦。他的使命原本无足轻重,但是在言谈中他态度十分傲慢,甚至斥责当地人和其他意大利人一样是一群杀人犯。早就忍受不了罗马人的当地居民一怒之下杀死了这个使节,同时屠杀了在城里的所有罗马人。
这公开的叛乱是罗马所不能容忍的,同时也点燃了其他的意大利城邦。双方剑拔弩张,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西塞罗和庞培这一代人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场杀伐。
作者:上帝偏爱重步兵 回复日期:2008-5-18 16:29:05
再次沙发?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5-20 17:08:43
顶楼主。
作者:wangming3 回复日期:2008-5-20 17:47:31
以前常看高卢战记。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5-20 20:13:15
看了好贴要回
作者:卡那v 回复日期:2008-5-23 14:38:34
冒泡顶个。
一天一次,看LZ文章成了习惯。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5-23 20:54:01
支持下楼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24 9:22:29
抱歉各位读者。因为种种原因,本周暂停一期连载。下周将更新两篇以作弥补。感谢支持。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5-24 12:18:07
看了好贴要回
作者:eth0 回复日期:2008-5-25 5:37:13
西方文明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从蒙昧时代开始就站在集权统治的对立面
作者:2200266 回复日期:2008-5-25 8:28:59
好贴,收藏。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5-26 6:23:35
呵呵,古罗马的贵族共和虽然不是个人的集权,却是某个团体的集权。而且,任何政体都没有绝对的优劣,而要看不同的时代,国家或形势。政治首先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因此评价政体的唯一标准仍然是它在“当时当地”的实际效果,看它是否能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致力于人民的富足,而不是其他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同时这种评价不是我们个人所能武断的,而是在历史进化的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中体现的。所以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没有任何两个国家的政体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在这连载中有一些对于古罗马发展所带来的从贵族共和向帝国演进的必然的讨论,也是基于这个观点。一语喻之,各土养各花,各花有各香,如此而已。
作者:双鱼双鱼 回复日期:2008-5-27 12:31:48
民主不一定自由,所谓多数人的暴政,也是民主带来的。
真正重要的是,法律下的自由,法律体现出的人类的价值观。
作者:走过来走过去 回复日期:2008-5-27 14:23:53
新记号,继续等啊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5-29 15:58:58
支持下~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1 8:52:11
十一 幸运者苏拉(1)总第36篇
公元前91年的罗马城被意大利人的公民权问题搅得天翻地覆,然而在小李维斯的反对者中有一人在乱局中觉察到了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四十五岁的苏拉。
罗马人的惯例是三十岁以上的人才可以竞选国家官员。当年三十岁的苏拉刚一踏上政坛作为军事财政官就在马略的提拔下成为了努米底亚战争中的骑兵长官。此后亲手擒获朱古达的功绩更是让他声名鹊起。然而由此引出的和马略之间争夺荣誉的不和使得他在马略得势的数年间默默无闻。无论后来的苏拉如何粉饰,作为日尔曼战争中不太重要的另一个执政官卡特鲁斯的骑兵长官,他并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
不过这纷争倒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好处。相当一部分的保守派贵族把他视为是马略的对立面而一再扶植他。萨藤斯之乱中苏拉明哲保身,其后马略失势,罗马人迎回了被萨藤斯流放的马略老上司梅特路斯,苏拉看准了机会完全投入了保守派贵族的怀抱。刚刚死了第一任妻子的他就新娶了梅特路斯的女儿。
我们之前知道苏拉的第一任妻子和马略一样是朱利家的女人。随着苏拉和马略的分道扬镳朱利家以姻亲为界也分成了两派。我们的主角的父亲是马略妻子的亲弟弟,所以恺撒的这一支是亲马略的。另一支虽然同样以“恺撒”为名,却一直坚定的支持苏拉,这其中包括恺撒的叔父斯塔波凯撒(Gaius Julius Caeser Starbo)。这些相仿的名字却坚持完全不同的立场,实在容易让人混淆,然而不弄清楚这些微妙的政治关系,我们就无法一步一步完全理解恺撒身上的政治包袱。
一般说来一个家族两边押宝是极其稳妥的政治策略,因为无论那边得势家族都会兴旺。可惜在这苏拉和马略纷争的非常时期,这个策略给朱利家带来了极为悲惨的命运,也让后来的年轻恺撒面临了无比险恶的政治环境。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话说苏拉虽然有保守派贵族的支持,声望依然不够。公元前99年他要依靠大量的贿赂罗马选民才能够确保自己当选副执政官(副执政官和执政官一样每年两名,侧重于内政而非执政官那样侧重于军事和外政)。这也引出了之前我们提到过的老恺撒对他的讽刺。
这讽刺当然没有丝毫的影响苏拉后来的作为。担任副执政官时候的他继续大散金钱,在城中举办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他的老朋友巴克斯——倘使诸位读者还记得,那是曾经的朱古达的岳父——也来助兴,送来一百头非洲狮子放在角斗场中表演。这下罗马人可开了眼,个个不亦乐乎对苏拉感恩戴德。
借着这股收买来的声势,苏拉决定前往东方去寻求更多的财富和荣誉。公元前97年,他来到了罗马小亚细亚行省的西里西亚作为总督。西里西亚(Cilicia)大约在今天的叙利亚周边,可算是当时罗马疆界的最东边。马略在卸任执政官后也曾来此实地考察过一年。两个非凡人物同时注目于此决不是偶然的,英雄所见略同的他们同样认定了这里将是下一个罗马的伟大战场,因此要想获得更多的荣誉战功,一定是在东方。
从罗马内部来说,征服了西班牙之后西面是大海,南北面的威胁已经由努米底亚和日耳曼战争解决了,同时南北面再向外是蛮荒之地,不值得征服,只有东面还有富饶的土地和奢华的财富。从外部来说,黑海周边的庞底斯人(Pontus)在他们的王米斯拉达斯六世(Mithridates VI)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了罗马所不能忽视的力量,向西威胁希腊,向南威胁小亚细亚。所以一战在所难免。
刚刚来到西里西亚的苏拉就面对一个棘手的局面。在庞底斯和罗马行省之间,今天的土耳其境内,有一个叫做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的小国发生了王位的争夺。这种作为大国之间的缓冲国的国家的命运最为悲惨,每有内乱必然是两边大国各支持一方造成巨大的矛盾。这一次苏拉孤军深入西亚腹地,帮助罗马在此国的傀儡打了一场漂亮的局部战争稳定了权力。
也就是在这次的远征中,罗马人第一次直接接触到了更为东方的帕提拉人的使者。此时罗马人和帕提拉人之间甚至没有接壤的土地,苏拉也便顺水推舟的和他们结为盟友,全然没有想到五十年后罗马和帕提拉将成为鏖战百年的夙敌。
也就是在这段独立统兵的岁月中,苏拉喜怒无常复杂多变的个人性格开始完全的显露。他对于自己的士兵及其的慷慨和宽容,即使在发生哗变有人反抗自己的时候也极其克制的大散金银;然而对于敌人——哪怕只是无辜的平民无比的残忍。他在一些时候温文尔雅是如此的和蔼可亲,另一些时候暴躁异常是如此的严厉可怕,一些时候他显得勇敢而坦诚,另一些时候却是如此的狡诈而不可相信。在卡帕多西亚作为他对手的不是米斯拉达斯六世本人,而只是庞底斯人雇佣的一个希腊将军。苏拉和他打打谈谈,不时的用政治手段来拖延时间寻求战机,让他吃尽了苦头。
大概也就因为苏拉在统军时看似是如此的举重若轻,那些看不惯他的道德行事的人们总议论他的胜利不是应得的,而只是运气而已。拉丁文中好运是“felicitas”,这个词同样在现代的英文中作为“felicity”而保留了下来,缩略成前缀便是“felix”。于是人们开始在苏拉的名字前面也加上“felix”,“幸运者苏拉”的名号就此开始流传。
当这个满头金发的英俊男子纵马于这片古波斯的土地上的时候,大概很难不想起两百年前征服这块土地的另一个金发男子——亚历山大帝。苏拉崇尚亚里士多德,是一个把亚里士多德介绍到罗马的人,而亚历山大帝恰恰也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苏拉和亚历山大帝也同样在西方文明的边疆作战多年,在对于本土文明了解至深的前提下又有无穷开阔的眼界。
见识如苏拉者,自然不会不看到亚历山大帝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在世时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死后留下大片希腊化的土地。亚历山大之前的希腊是爱琴海的希腊,亚历山大之后的希腊是作为西方文明基础的希腊。野心如苏拉者,也不会不想要实践同样的事情:让罗马在自己的手上更新换代,让苏拉之前的罗马和苏拉之后的罗马成为格局不同的历史时代。
在此后的十年间苏拉将做出尝试,然后历史将定论他的成果。
不论如何,尽管苏拉在西里西亚的几年间有诸多战果,却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大事发生,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为苏拉未来在东方的战争埋下伏笔而已。公元前93年苏拉离开西里西亚回到罗马,接替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庞培的父亲庞皮斯。
在罗马苏拉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执政官选举,然而随即便有小李维斯之乱和意大利战争的爆发。既然有了战争,那些后马略的将军们还怕没有出头之日吗?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1 8:53:08
如之前说的,本周更新两篇,下篇隔日刊出。
作者:zivilyyyn 回复日期:2008-6-1 16:27:46
楼主好文,支持一下。
不过以前看的一些历史书上都是把Pontus和Mithridates译成本都和米特拉达梯,看楼主的翻译不是很习惯啊。
作者:showcraft 回复日期:2008-6-2 0:06:51
支持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2 9:00:35
嗯,译名的问题,其他两个名词之前也有人提过。中文届对很多历史名词没有权威的公译,各个地方也是各译个的,而且很多音译来自于解放前或建国初期,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目前我只能以标注西文的方式解决。累计到一定词的时候我会尝试列一个对照表。好在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偏的名词不会影响到主要内容的阅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2 9:01:33
十一 幸运者苏拉(2)总第37篇
帕斯姆的暴乱揭开了意大利内战的序幕。这一场战争史称“社会战争”,或者译为“同盟战争”更为贴切,因为英文中的“Social(社会)”一词实际上是从拉丁文的“socii(盟友)”演变而来。不管怎说,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关于罗马在意大利的盟友的社会地位问题,可是其间也糅杂了一些亚平宁半岛的地方矛盾。
罗马在亚平宁半岛的势力是逐步扩张的,不同城邦加入罗马同盟的时间不同就造成了罗马对于盟友的亲疏有别。罗马城位于意大利的中南部,它的周围最近的首先是一系列的拉丁城邦(Latium),前面说到的朱利家族的老家,也就是产出注明的“狼孩”的阿尔巴就包括在拉丁城邦之中。这些城邦虽然在罗马建城初期和罗马有过一些争斗,但是随着罗马迅速的称为区域内的强国,这些拉丁城邦一部分被并入了罗马,剩下的也成为了罗马最紧密的盟友。
时至今日,我们知道意大利足球联赛中在罗马城有两支球队,罗马(Roma)和拉齐奥(Lazio)。其中现代意大利语的“Lazio”就是拉丁文中“Latium”的意思。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罗马城和拉丁城邦的距离之近,——虽然现代足球中的德比仇恨一点儿也不能体现当年同盟之坚挺。
在罗马的北方,意大利的中北部,原本有一个叫做埃特斯坎(Etruscan)的古国。这个国家虽然实行君主制,然而却受希腊化影响很深,一度成为了罗马的劲敌。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罗马才把埃特斯坎并入了自己的同盟版图,所以每当分配战利品和土地的时候,必然在拉丁城邦和埃特斯坎城邦之间有所偏重。最早发起社会战争的帕斯姆就是属于埃特斯坎城邦。
同样在公元前四世纪加入罗马同盟的还有意大利南部的萨姆特人(Samnites)。亚平宁南部和希腊较近,于是萨姆特地区的城邦一般来说都是希腊人的殖民地,总体上和希腊人的认同感较强,所以是罗马人并不坚定的盟友。在汉尼拔战争的时候甚至有一部分背叛了罗马,这样自然得不到罗马人的完全尊重。
亲疏如此,那么我们自然的就可以预见到社会战争的局面是南北夹击中央。只有拉丁城邦对于罗马不离不弃,北部的埃特斯坎人和南部的萨姆特人一齐加入了反叛的行列。
战争的爆发虽然十分突然,但是爆发之后战局的演进说明了反叛城邦的准备是十分充分的。罗马的军队节节败退,而与此同时南北的叛军很快就坐到一块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这个临时政府完全仿效罗马的体制,有自己的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公元前90年这个临时的叛国甚至还发行了一套货币,一共有八种图案,代表着参与叛乱的八个部落。大约不少于十万的军队被募集,其中很多是曾经在罗马军团中作战过的老兵。
罗马的平叛策略也很简单,那就是以攻为守,兵分两路直取两面叛军的大本营。这样的好处是围魏救赵,阻止两面叛军兵合一处进攻罗马城动摇根本。然而这两条战线的将官选择十分微妙。
马略似乎是第一选择。他本人一开始也积极求战,但是他的问题是年龄,此时他已经六十七岁了。冷兵器时代的统帅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再加上尚武的罗马对于统帅的要求除了运筹帷幄之中之外,还要有立马横刀身体力行的作战能力,因此罗马的将军真正建功立业的一般是在四五十岁身体精神和经验相对配合得比较好的时候。不过,马略本人即使在年长的时候还坚持对自己进行很严格的军事训练,原本还是有机会一争的,可惜不巧这时候他正好生了一场病,也就不得不把出头的机会让给了后辈。
马略之外,苏拉是理所当然的第一选择。虽然他的军事声望比马略还差得很远,但是作为参加过努米底亚战争,日耳曼战争和西里西亚的富有经验的老兵,又是在四十多岁的黄金年龄,他也就众望所归的被委以南方战线的重任。
北线将军的选择同样对未来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近十年来罗马唯一的主要战事就是在东方,所以要寻找有经验的将领也只有从东方的总督中选择。于是继任苏拉的西里西亚总督庞皮斯被选中主管北线战事,而庞培家族也正式登上了罗马的政治前台。
庞皮斯被选中主管北线不是偶然的。他的家族原本就发源于埃特斯坎城邦而不是纯正的罗马人。到庞皮斯这一代的时候他的家乡已经被并入了罗马的远郊,然而他的家族和中北部的埃特斯坎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人用他未尝没有一点“以夷制夷”的意思,他有独特的条件分化叛军。
在庞皮斯帐下的年轻贵族中,有几人值得一提。
头一个自然是他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庞培。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庞培年纪轻轻就开始担任他的父亲的骑兵长官,——之前年轻的亚历山大帝一开始也是在他的父亲腓力军中担任骑兵长官积累军事经验的。这孩子一样很替自己的父亲长脸,屡次作战中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勇敢和判断,很快就在士兵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第二个是何庞培年纪相仿的西塞罗。这一场社会战争是西塞罗一生中参加的唯一一次战争。在尚武的罗马人看来,任何想要从政的人都不能不经过战争的洗礼。只是,大概这一次战争实在是很倒西塞罗的胃口,更让他明白了自己不是那块料,此后就专注于法律和政治了。
第三个是一个叫做喀提林(Catiline)的年轻贵族。三十年后有一庄堪称是罗马共和晚暮第一大案的“喀提林阴谋”震动了朝野,此案立场各异的四位主角中除了凯撒此时尚且年幼之外,另外的三个:喀提林,西塞罗和庞培此时共聚一处并肩作战,不能不说有一点宿命的幽默。
战争改变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这在古罗马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公理。也就在这场社会战争中,贵族共和的罗马城邦又向它的终点走近了一步。
作者:翰林祭酒 回复日期:2008-6-2 9:03:13
顶一个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6-2 20:51:27
支持下楼主:)
作者:KE2002217 回复日期:2008-6-2 20:57:55
有意思,继续!
作者:nasar 回复日期:2008-6-3 1:04:49
更新了,激动~~
作者:zivilyyyn 回复日期:2008-6-3 21:34:24
哈哈,“少年屠夫”要登场了。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6-5 20:25:54
顶好贴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6-6 21:34:17
再顶好贴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7 5:54:53
十一 幸运者苏拉(3)总第38篇
在南线的苏拉一开始并不顺利。意大利同盟蓄谋已久,攻势十分迅猛,罗马人只有占据几座防护工事完备的大城市来拖延时间。有一次他甚至被意大利人包围在一个山涧中,眼看就要遭遇灭顶之灾。拂晓时分他命令一小队士兵占据营寨,在敌人接近时鸣号示威,而大部队则弃营而走,就这样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逃出了生天。没有人能解释这次奇迹的逃脱,这似乎是他的“幸运”的另一个注脚。
后世的古罗马历史学家们,——一些重视道德的人们,就像古代中国的那些史家,坚信苏拉配不上“felix”这个称呼。因为在罗马人的传统中,作为“felicitas”的运气,只眷顾那些有德之人。司马迁公也在项羽本纪的最后驳斥了项羽所谓“此天亡我,非战之过”的遗言。然而虽然宏观的历史有着近乎宿命的流向,历史中渺小个人命运的“天之由之”或“天之亡之”却始终有着近乎神秘而不能完全解释的玄机。或许这也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很快另一件对于苏拉来说极端幸运的事情发生了。南线名义上的总指挥,当年的执政官加图(后来凯撒的死对头小加图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丧生。这样作为二把手的苏拉顺理成章的就任代执政官,总领南线军事。
也就在这个时候,这场战争的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罗马城内,凯撒的叔父斯塔波提出了一项一劳永逸解决同盟公民权问题的慷慨法案:给予任何尚未反叛的意大利城邦罗马公民权;给予投降的反叛城邦罗马公民权;将领有权在战场上立刻授予作战英勇的士兵罗马公民权作为奖励,不管这士兵来自何处。
这项法案在短期惊人的有效。第一点防止了反叛进一步扩散,第二点离间分化了叛军,第三点机大的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不过反讽的是,这甚至远远超出了小李维斯所提出的要求,倘若当年罗马人舍得自己的公民权,这场流血而耗财的战争根本不会发生,非要到为时已晚才亡羊补牢。
很快罗马人在两条战线上都开始了反攻。苏拉在公元前89年初经过长时间的围城拿下了南部的重镇庞贝(这一座城市以数百年后葬身维苏威火山的爆发而更为著名)。围城的战斗极为艰苦,又是在冬天,罗马士兵们一度哗变,杀死了苏拉派去监督工事施工的一个将领。然而如同之前的类似情形一样,苏拉完全饶恕了哗变的士兵,只是要求他们在今后的作战中用军功去补偿。
或许苏拉从来就不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从来不以严明的军纪要求手下,作战时也不以出色的战略战术惊人,看起来几乎是走运。很多年之后,垂垂老矣的苏拉自己写下回忆录时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受命运眷顾太多。但是他对于士兵们的纵容而建立起来的亲和力,实在在之后的日子里帮了他的大忙。
在这一年的年底,苏拉攻下了南部叛军的最后一个重镇,叛军联邦的临时首都波瓦姆(Bovianum)。在长时间的围城之后波瓦姆原本已经投降,但是苏拉还是纵容士兵们大肆烧杀抢掠,暴行令人发指,以至于整个意大利都传言“苏拉憎恨萨姆特人”。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日后更大规模暴行的预演罢了。在苏拉的性格中有着深藏的极致的以牙还牙的残忍,这个早年的成功演员却漂亮的踱在自己富有魅力的面具后面。
与此同时,庞皮斯在北部攻下了叛乱的发起点帕斯姆。历时两年的意大利内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虽然有很多将领在这次战争中建立战功,在北部最后攻下叛军首都的苏拉和在南部攻克战争起源地的庞皮斯是不容置疑的最主要的人物。
他们也都从中捞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本。苏拉立刻在公元前88年当选了执政官。而庞皮斯也在意大利中部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圈子。两人同样都开始拥有对自己效忠的士兵——这在马略的军事改革之后就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庞皮斯在这次战争中最大的发现应该是他的儿子庞培。在罗马一个家族的兴衰要看下一代继承人的素质,庞培却绝不止仅仅长得像亚历山大帝而已。
可是真正赢得这场战争的不是庞皮斯也不是苏拉,而是给予了意大利人罗马公民权的法案。在这场战争之前,罗马只是一个城邦国家,在这场战争之后,罗马变成了一个联邦国家。亚平宁半岛上的所有城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然而他们都可以自称是罗马人。如果算上类似于殖民地的行省,从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到亚洲边缘的小亚细亚,一个完整的具有国家认同感的罗马应运而生。
考虑到公民权意味着投票权,这原本还可能带来更大的政治版图的变动,但是因为罗马人只在罗马选举自己的官员,在交通不发达和财力不平衡的当时意大利城邦的人根本不可能大量出席在罗马的公民大会。然而我们不免好奇,经过了两三代人之后一个有着公民权的意大利会给罗马的现行体制带来怎样的冲击?
历史并没有给予我们满足好奇心的机会,去此日六十年后,罗马帝国取代了贵族共和。不过谁知道呢,这或者恰恰是我们的问题的答案:一个罗马城贵族的元老院,和一个罗马城平民的公民大会,再也不能处理庞大国土的各种声音。因为恰恰就是一个为意大利人的投票权奔走呼号的保民官成为了下一波风暴的主角。
在苏拉竞选公元前88年执政官的对手中,就有凯撒的父亲。老凯撒在竞选失败之后不久就因为急病去世了。这时候凯撒才刚刚十三岁,以罗马人的标准来说,才刚刚成年。朱利家族的这一支只剩下了这一个男子,于是他小小年纪就担当起了家门的重任。
他所面临的情况很不妙。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主要的罗马官职,也没有任何的军功,所以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的政治遗产。他的关系疏远的叔父斯塔波是苏拉的小舅子,自然和作为马略侄子的凯撒界限分明。马略本人因病错过了社会战争,在这个时候几乎没有人认为他还有什么政治前途。甚至凯撒的家庭在他的父亲还陷入了财政危机,以至于他的母亲想要让他娶一位富商的女儿,这样可以保证他有从事政治和军事事业必须的金钱。
然而凯撒拒绝了这门亲事。在那个时代的罗马虽然没有古代中国“夫死从子”的纲常,但是作为家门之主的男性显然有最终的决定权。我们无法得知凯撒如此做的原因,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凯撒并不是在追求真正的爱情,——虽然他的继承者,一样充满政治头脑的屋大维似乎倒是固执而纯真的爱情至上者。假如年轻凯撒的凯撒是在等待一桩对自己更有利的政治婚姻的话,那么另一个女子的确在两年之后的历史角落里等待着他。
请看下篇:向罗马进军!
作者:windbreakers 回复日期:2008-6-7 15:28:45
好文要顶!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7 20:41:45
勘误:“在北部最后攻下叛军首都的苏拉和在南部攻克战争起源地的庞皮斯是不容置疑的最主要的人物” 南北反了。应为“在南部最后攻下叛军首都的苏拉和在北部攻克战争起源地的庞皮斯是不容置疑的最主要的人物”。
作者:芝罘海纳 回复日期:2008-6-7 20:52:23
难得一见的西史好文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6-8 11:31:48
确实很不错!
支持下~
『煮酒论史』 [西事纪闻]细说凯撒 (每周一续,连载中...)
作者:saydododo 提交日期:2008-6-8 14:29:00
楼主端午节快乐。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6-8 16:21:28
顶好贴
作者:valeigh 回复日期:2008-6-10 10:22:11
好文,楼主出书了没有??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12 2:39:19
目前没有出书,将来或许有机会,看因缘而已。
作者: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回复日期:2008-6-12 15:09:32
楼主一定要出书啊
在网络上我见过的关于罗马文字
你是最好的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6-12 18:06:58
终于分页了,支持下:)
作者:KAi_YU 回复日期:2008-6-13 13:03:06
凯撒 西方历史上的四大军事天才之一,也是当时的前三巨头之一,可惜啊,倒在埃及艳后的石榴裙下
作者:Lemon_tree 回复日期:2008-6-13 16:34:04
看了楼主的的文章才能更好的理解“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句话,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年代啊。
GLORY OF ROMA,华丽的罗马时代。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13 21:13:50
十二 向罗马进军!(1) 总第39篇
公元前88年的一天,三只乌鸦把自己的雏鸟从巢穴里面提出来摔死在了罗马的大街上,然后生生吃掉了它们的尸体。和封建中国的迷信的史家们一样,古罗马的史家也忙不迭的记下了这一怪异景象。对于事后诸葛亮们来说,这无疑是骨肉相残的象征。
三四十年前大小格拉古的惨剧人们大概已经遗忘,但是十二年前萨藤斯的动乱还在大多数成年人的回忆中,两年前小李维斯所带来的动荡局面无疑重新的提醒了他们,此后意大利内战的硝烟杀伐或许已经使他们厌倦了。然而这一年罗马的政局的暴动仍然超出了所有罗马人的想象。
罗马建城至今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内战。从来没有过一只罗马的军队对罗马的公民发起进攻。在这一年,这一项事实将被改变。而挑起事端的,又是一位保民官,我们所见到的第五位重要的保民官:索普斯(Publius Sulpicus Rufus)。
或许小格拉古最初并没有恶意,或许因为他的哥哥的给保民官们开了一个坏头。从他开始保民官中几乎形成一种典型的模式:年轻气盛,对元老院傲慢无礼,为人充满怨气,好走极端甚至私募暴徒。索普斯完全符合这样的模式。
他是小李维斯的密友,私下里欣赏萨藤斯的手段。在小李维斯死后他就以意大利人的代言人自称,在社会战争结束之后就一直孜孜不倦的为了意大利人的投票权而努力。他提出具体的法案如何把意大利城邦的公民编入罗马原有的三十五个部落的投票体系。
这样的政治主张自然得不到罗马贵族和平民的喜欢。那些人勉强接受了意大利人的罗马公民权作为结束战争的必须,但是私下里涌动的主流民意是这一部分公民的投票权不应该予以重视。来罗马路途的遥远和耗时耗资的巨大原本已经使得意大利人的投票权问题不成为问题,因为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意大利人能够对罗马的政治选举造成影响。但是索普斯的聒噪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
人们常常看见索普斯在公共场合和一些身份不明的意大利人做金钱交易。没有人知道他们交易的对象是什么。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他是在公然买卖罗马公民权。这进一步造成了罗马人对于索普斯的怨恨。——然而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恰恰是索普斯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的借口。
在大小格拉古的事件之后,保民官握有私人武装保护自己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然而索普斯的麾下有三千从意大利各地搜罗的亡命之徒,这些人为索普斯服务的代价往往是罗马公民权。罗马公民权在罗马行省意味着贸易独占权,因此对这些想要在别处洗底重新开始的人来说极具诱惑力。
除此之外,他还有六百来自罗马骑士阶层的年轻子弟结成的军事组织。前面介绍过,这时罗马的骑士阶层和本来的意思以有偏差,是和贵族所相对的第二阶层,其中大部分是商人。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图热闹凑在一块舞刀弄剑以为时尚,还唯恐事情不够大,给自己的组织起名为“反元老院”,火药味十足。
凭着这些武装,自然没有人敢动索普斯,但是遭到民众和元老院贵族唾弃的他根本无法让自己的法案得到通过。反对索普斯的人中为首的就是苏拉,这个决定了要和保守派贵族站在一起的执政官不遗余力的打击索普斯的政治努力。于是索普斯开始寻找一位重量级的盟友来对抗苏拉的影响,他的目光自然地落到了六十九岁的马略的身上。
此时的罗马城中,最失意的人莫过于马略。这个一生渴望着战斗和军功的老将因为生病而错过了社会战争,又眼看着试图夺取擒拿朱古达功绩的苏拉因为社会战争而扶摇直上。此刻他的心中再没有二十年前和苏拉把酒言欢的友谊,也没有了在北非对于苏拉的同志般的信任。嫉妒,以及一种被背叛的怨恨充满了这个把荣誉看得高过生命的老人的心。
这个时候前面提到过的黑海沿岸的米斯拉达斯王终于开始了对罗马的公然挑衅。庞底斯人渡海进攻希腊,作为希腊宗主国的罗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一场东方战争迫在眉睫。作为当年执政官的苏拉成为了理所应当的指挥官。他曾经在小亚细亚和庞底斯人作战,再加上他在社会战争中的战绩,这一任命原本无可厚非。
然而在马略看来这无异于是旧仇未报又添新伤。我们知道公元前100年马略在自己第六任执政官黯然收场之后就专门在东方待了一年考察庞底斯人的情况。用一场东方战争来重新获得荣誉一直是这员老将的心愿。现在不但这个机会眼看就要被剥夺,而且还落到了是自己的对头苏拉手上。
对于荣誉的渴望似乎迷失了这位老者的心智,他为获得东方战争的指挥权大声疾呼,甚至每天到公共广场上在行人注视下做各种军事训练已证明自己在六十九岁的年纪仍然拥有足够的身体素质。一些人看着他的这些近乎绝望的举动在嘲笑,另一些认为这只不过是再典型不过的马略了,从来不管别人的看法,率直的自己行事。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当索普斯找到马略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索普斯许诺将利用保民官的权力帮助马略获得东方战争的指挥权,而马略同意鼓动那些仍然支持他的士兵和平民们也支持索普斯的意大利人投票权的努力。
人们总是说历史在不断的重复自己。马略和索普斯的这次同盟,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十二年前马略和萨藤斯的结盟。这并不是偶然的。缺少政治斡旋和鼓动能力的马略无法在和平时期获得权力,聪明的马略又能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弱点。但是矫枉有时候容易过正,那些拥有极强鼓动能力的政客往往是好走极端的赌徒式激进分子。上一次马略被萨藤斯拖进了一场不必要的动乱,谁知道这次的结果如何呢?更何况,今非昔比,此时马略的地位急剧下降,已经没有了决定权,不得不以索普斯的规则来进行政治运作。
马略和索普斯的同盟显然引起了苏拉和元老院的警觉。东山再起的马略作为“罗马英雄”的声望尤存,因为日尔曼战争仅仅发生在十三四年前。一部分的老兵和罗马平民仍然唯他的马首是瞻,加上索普斯和萨藤斯的相似,这唤起了元老院往昔和马略党人争斗的不愉快的记忆。如果说之前索普斯独自的聒噪只被保守派贵族们当作不切实际的空想的话,马略的出现使得双方开始严肃的把彼此当作敌人。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6-14 16:56:38
如此好贴,却没有加亮,为LZ不平
作者:77277 回复日期:2008-6-16 1:10:17
记号
作者:涛哥我们动手吧 回复日期:2008-6-17 10:32:39
好文,好文
希望楼主坚持写完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6-19 13:37:20
作者:犯我中华虽远必诛 回复日期:2008-6-12 15:09:32
楼主一定要出书啊
在网络上我见过的关于罗马文字
你是最好的
===================================================================
嗯。嗯。我也这样认为。
楼主认真细致的态度使这篇文章成为精品。
作者:慕容子瞻 回复日期:2008-6-20 5:19:44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6-20 10:48:02
支持下~
确实是精品:)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20 22:06:27
十二 向罗马进军!(2) 总第40篇
为了抵挡索普斯在短时间内积聚起来的这股为意大利人投票权请愿的风潮,元老院宣布下一个月为祭祀公正女神的节日(iustitium,公正女神,就是那个拿着天平和宝剑的女神),所以一切公共政治事务将被暂停。这当然包括任何公民大会和元老院的立法会议。这一招实际上是极为聪明的缓兵之计:此时苏拉已经在离罗马不远处的诺拉(Nola)营地招募好了准备东方战争的六个罗马军团即将出发。一旦苏拉成为东方战争的总指挥的事实木已成舟,那么马略最大的动机就将消除,马略和索普斯的同盟即将不攻自破。
另一方面,索普斯也不是傻子。作为保民官的他也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召开公民大会改变元老院的决定的话,无论是他还是马略的政治目的都将打水漂。为了争分夺秒,索普斯一面宣称元老院的节日声明是违法的,一面动用自己的私人武装在罗马街道发起暴动向贵族们示威。任何一个公开露面的贵族都会遭到暴徒的追打,一时间元老院人心惶惶。
后世的史家们常常好奇为何在这个阶段元老院还不放出此前屡试不爽的“最高戒严令”,一个简单的推测是他们还在等待缓兵之计的完成,或者在苏拉不在场的情况下根本没有一个强人能像当年的凯皮奥和马略一样镇压叛乱,或者仅仅是因为索普斯的武装力量强大到了罗马城内没有任何的军事资源来对抗。
无论如何,这踌躇不决的迟疑在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中被证明是致命的。
得知罗马紧张局势的苏拉作为当年的执政官责无旁贷的回到了罗马试图解决问题,然而他完全错误的判断了局势的严重性。
就在苏拉回到罗马城的这一天,他刚一踏入城中心的公共广场就发现四周有提着刀剑的暴徒接近。觉得不妙的苏拉和随行人员且战且退,可是或许一直到了随行的一个贵族子弟被生生杀死在苏拉眼前他才发觉自己低估了索普斯的心狠手辣。
“他想要我的命。”苏拉这样的想着,同时他的随行人员已经伤亡殆尽。于是罗马城中的长街之上,五十岁的苏拉独自一人仓惶的试图逃离身后的暴徒。这时候看起来他已经完蛋了,谁能来救他呢?
但是似乎总在冥冥之间保佑他的命运女神似乎真像世人传说中的那么灵验。急中生智之中,苏拉一头钻进了位于罗马城中心的马略的宅院中。索普斯手下的暴徒们包围了马略的宅院,基于对马略的尊重他们派人去探求马略的看法。于是苏拉的命运,就决于马略一念之间。
苏拉的做法虽然风险很大,但是有充分的理由,这正是苏拉的聪明之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罗马城内还有一个人能够对索普斯产生影响的话那就是马略。况且,不要忘记,苏拉和马略相交近三十年,虽然后期成为对手,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亲密的交往,或许也没有人比苏拉更了解马略了。他知道马略的道德底线在那里。——不仅是他,我们也能从马略早前对萨藤斯的前后相反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一二。
马略的性格和道德不允许他毫无正当理由的杀死一个有声望的罗马将领,哪怕是他的对手。这个朴实的老年军人或许刻板,固执,野心勃勃而不近人情,但是一贯的正直和坦率。这也恰恰是他的悲剧的根源。他想不择手段的获得想要的东西,然而他又不能容许自己不择手段。更何况,很难想象和苏拉早年的友善交往没有影响他的决定。
没有人知道马略和苏拉在那间屋子里面说了什么。从日后的事态发展我们不难推测占尽优势的马略会对苏拉提出交易:“你取消公共节日的声明,让我们召开公民大会达到政治目的,把东方战争的指挥权让给我,我保你一条命。”门外暴徒们的吆喝声不断传来,苏拉不得不接受这些条件。
在马略的一力坚持下,索普斯勉强放过了苏拉。四十八个小时之内,他们将会为这个决定悔恨终生。
当苏拉勉强保住了性命从马略家走出来的时候,他面临的是灰暗的现实。罗马势力的变化使得他一下子从政坛的顶峰掉到了谷底,在被迫接受城下之盟之后,他再无荣誉可言,失掉了东方战争的指挥权的他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执政官,实实在在的落水狗。第二天由索普斯暴力控制的公民大会就将召开,届时他一定会被完全的边缘化。之后谁知道呢,会不会有第二次的刺杀?
“我该怎么办?”他一定这样问过自己。流亡?就此销声匿迹?就这么接受政治生涯完全结束的残酷事实?或者蛰伏等待虚无缥缈的东山再起的希望?战功卓著如马略者在五十多岁开始蛰伏了十二年才等来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他五十岁的苏拉能有几分从头再来的希望?
“现在,或者永不!我还有军队!离罗马不远的诺拉军营的六个罗马军团。这些士兵在社会战争中就是我的手下,当时我骄他们纵他们,给他们金钱女人,或许他们会站在我这一边,做任何我想要他们做的事情。是的,哪怕只有一点希望我也要去争取。现在,或者永不!”
日暮时分,近乎绝望的苏拉爬上一匹骏马,单人独骑一路向南,弛向不确定的未来。
此时在诺拉军营中的罗马军团已经不再是罗马的子弟兵。马略的改革加上公民权的法案让这支军队中充斥着原先流浪在罗马街头的无业游民和试图获得罗马公民权的各地人。在他们的眼中利益是唯一的动机,什么国家啦,名誉啦,光荣啦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而苏拉已经证明了是哪个可以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人。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苏拉如是对他们说,“天神将雷电送到我的手中,命令我惩罚那些冒犯神灵的暴徒。”最后他发出了指示“所以,跟着我吧,向罗马进军!”
历史上第一次一支罗马的军队向罗马城进军。几乎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的苏拉给历史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消息传到罗马,引起了所有人的恐慌。哪怕是在索普斯和马略最狂野的想象中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变化。谁能预料到这种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呢?没有一个罗马的官员之前哪怕是在最绝望的时候想到过要用罗马的军队来进攻罗马。这也恰恰是后来的史家们指责苏拉的借口。绝望不是极端的借口,只是我们早已知道苏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了。
作者:77277 回复日期:2008-6-21 2:08:13
3333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6-21 19:22:17
好文,好文
作者:双鱼双鱼 回复日期:2008-6-24 14:30:12
再顶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6-24 17:40:46
好文,好文,再顶
作者:小猴子和小狐狸 回复日期:2008-6-25 19:32:54
太好了,我一直期待新篇,楼主加油!!!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6-26 17:33:42
好文,好文,再顶,再顶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6-26 21:44:04
支持下:)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6-27 21:06:59
楼主加油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28 6:20:58
楼上的楼上大家直接无视,有空我会申请版务处理。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28 6:24:15
十二 向罗马进军!(3) 总第41篇
不管怎样,事实是六个罗马军团在向罗马城快速进军,而罗马城中根本没有正规的军队。马略和索普斯一面派遣使者去苏拉的军中试图以元老院的名义接管兵权,一面组织奴隶驻守城防。然而派去的使者被苏拉的士兵们剥光了衣服送了回来,带来了苏拉的回应:“我是为了把罗马从暴君的手上拯救出来!”
好一个屡试不爽的“杀死暴君”的口号,隐藏了多少的私人恩怨和政治企图。
到了傍晚,苏拉的军队已经接近了罗马的城门。索普斯和马略等人只好勉强做最后的抵抗。苏拉命人在罗马城的四周燃起大火,而且用火箭射向城墙上的人们。在一片烈焰中,复仇心切的苏拉踏破了罗马的城门第一个杀进了罗马。那些当时看到他的狰狞的面孔的人一定预见到了罗马血腥的未来。
在罗马的街道上,马略和他那些在城中为数不多的老兵支持者们发动了最后的冲锋。苏拉本人也被这次冲锋暂时击退。不知道两人在战场上是不是有那么一个照面,那时候三十年间的恩恩怨怨是在电光火闪之间涌上他们心头的吧。这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随着苏拉军队的大量涌入,形势已经不可逆转。马略和索普斯只好分头逃跑。在苏拉军队控制下的元老院当即宣布马略和索普斯为人民公敌。索普斯被自己的奴隶杀死献给了苏拉。苏拉对于这个背叛主人的奴隶的处理很显现了他的性格:他首先授予了这个奴隶自由人的身份作为投诚的奖励,然后处死了他作为背叛的惩罚。
对马略苏拉却没有穷追猛打。或许他还顾念着毕竟是马略放了他一条生路。两个昼夜之间情势瞬间反复,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变成了马略,斩草不除根的变成了苏拉。不免有些惺惺相惜的双雄谁也没有输得精光,最大的输家不过是罗马而已。
可是马略的日子也不好过。他颠簸流离的逃亡到海岸,途中甚至和自己的儿子失散。他搭上一条渔船航向非洲。那是他最初建功立业的地方,那里或许至少有他的落脚之地。然而当他登上非洲的土地的时候,当地的罗马总督却排遣使者告诉他禁止在非洲停留。没有把他就地擒拿这实际上已经算是网开一面了,但是马略却由衷的感到了虎落平阳的悲哀。
在他靠岸地点的不远处就是古迦太基城的遗址。马略由当年繁华归于尘土的迦太基人联想到自己的穷途末路,于是淡淡的对使者说:“你告诉总督,我马略到迦太基的遗址来过了。”说罢立刻离开了罗马的非洲行省。
他的下个目的地是努米底亚。现在的努米底亚国是马略一手打出来的。在那里他碰到了自己失散的儿子。父子俩人相见抱头痛哭,可想不到更大的危险还在等着他们。
话说这努米底亚的现任国王一面对马略盛情款待,一边暗中和罗马联系想要擒拿马略。世态炎凉,可见一斑。马略最终得以逃脱,却也是运气使然:努米底亚王的嫔妃中有一个对马略的儿子颇有好感,这女人情意来的时候就不辨其他事情,暗中给马略等人通风报信。
从此马略就只好在在海上不断漂流,勉强从海岛得到补给。他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流亡的生活完全的改变了他的禀性。重新审视人生的马略越发的暴躁了。此时盘踞在他脑海中的一定是放过苏拉这个错误的选择。“我对人仁义,人不对我仁义。”马略一定是这样想的,甚至他会后悔当年为了自己所谓的道德底线而背叛了萨藤斯。
“倘使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把之前的错误全补回来。”然而,命运会再给他一次机会吗?历史的答案总是出乎意料的。
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回罗马,来看看此刻独揽大权的苏拉有什么计划。他原先的进军罗马完全是情急之间的选择。现在忽然之间赌博成功,他有了政治空间来实现自己对于罗马的构想。
和一介草莽的马略不同,喜爱读亚里士多德的苏拉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哲学和理论。这四十年来他亲身经历了罗马的数次动乱,对于罗马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的眼中,罗马城的核心问题是元老院权威的削弱,于是他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政治改革:第一条是完全剥夺了保民官召集公民大会的权力,这样只有元老院有权召集公民大会通过关键法案,有效的削弱了平民派保民官的势力。诸位读者们当对大小格拉古,萨藤斯,小李维斯和索普斯作为保民官或无意或有意所带来的动乱记忆犹新,那么就能理解苏拉这项改革的初衷了。
保民官主宰政坛的时代即将结束,平民和贵族的争执即将以贵族暂时的压制而偃旗息鼓。然而另一个恶性肿瘤在罗马的内部早已滋生,那就是私拥军队。军队不再是对国家负责,而只是对将领负责。进军罗马的苏拉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罗马将军,而是一个军阀。
此刻在意大利的另一个军阀是中北部的庞皮斯。他手上握有社会战争时的重兵,其中很多是当地的意大利人。苏拉控制的元老院派出了一名贵族去接受这支部队的指挥权。然而士兵们竟然哗变杀死了这名官方的使者重新请回了庞皮斯作为自己的统帅。这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不亚于苏拉的进军。罗马庞大而令人生畏的军事机器已经完全不在罗马元老院或公民大会的控制之中了。
刚刚丧父的少年凯撒亲眼目睹了这一番剧烈的变动,幸运的是他因为年幼而没有被这一年的大事所波及。同样在罗马学习法律的西塞罗和庞皮斯军中的庞培同样耳濡目染了这些动乱。或许他们还不能理解从贵族共和到军阀寡头的政治结构的变化,但是这已经作为了他们潜移默化接受的不可改变的事实。
这时候消息从东方传来,米斯拉特斯王已经完全占领了罗马在亚洲的行省,东方的战争已经刻不容缓。苏拉匆忙的踏上了征程,留下一个还不稳定的罗马,意向不明的庞皮斯,还有伺机而动的马略。
请看下篇:血腥的回归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6-28 9:12:49
坐楼主沙发顶楼主。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6-28 15:52:02
看完了,再顶楼主。
作者:2200266 回复日期:2008-6-28 16:24:54

作者:crasywind 回复日期:2008-6-29 0:12:27
好贴留名
作者:逮着兔子的狐狸 回复日期:2008-6-29 20:07:53
此刻在意大利的另一个军阀是中北部的庞皮斯。他手上握有社会战争时的重兵,其中很多是当地的意大利人。苏拉控制的元老院派出了一名贵族去接受这支部队的指挥权。然而士兵们竟然哗变杀死了这名官方的使者重新请回了庞皮斯作为自己的统帅。
==========================--
被雷劈死就是这位庞皮斯吧,又叫斜眼庞皮斯。
作者:luwho 回复日期:2008-6-29 23:26:56
先做个记号,以后好找,早就想看恺撒的传记或类似的东西。
作者:77277 回复日期:2008-6-30 2:21:55
3333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6-30 6:21:52
那的确是斜眼庞皮斯,之前说他的全名是庞皮斯斯塔波,其中Starbo在拉丁文中就是斜眼的意思。不过Starbo这个名字在罗马很常见,比如前面提到的凯撒的叔父就叫做凯撒斯塔波,叫这个名字的人本人未必是斜眼。至于说他被雷劈死,不见于正史,他的结局后面会讲到,不过应该属于正常死亡。
另外,是哪位帮忙删除了前面那个莫名其妙的回帖?谢谢了。
作者:慕容子瞻 回复日期:2008-6-30 22:58:28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7-1 22:19:50
支持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7-2 9:13:40
十三 血腥的回归 总第42篇
苏拉在公元前88年的所作所为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他给那些野心勃勃的罗马政客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权力可以不由辩论,演讲,甚至小范围的械斗和刺杀来获得,仅仅需要一支军队在手。
当罗马还只是一个城邦的时候,他的士兵由有地的农场主构成。没有人可以让这些士兵调转矛头,对向这片自己生于斯养于斯劳于斯的土地。而当罗马的军队充斥着无业的游民和各色的异乡人的时候,苏拉所提供的这种可能性就不再是偶然,而将是反复发生的现实。
苏拉离开了罗马奔赴东方,他不是不知道此时罗马的形式还不稳定,他的行色匆匆实在是无奈之举。米斯拉特斯王的军队已经横扫了罗马在亚洲的行省,并且已经登陆希腊。庞底斯人和希腊半岛北部的色雷斯结盟,已经占据了罗马的马其顿行省。与此同时,原本是罗马附属国的希腊城邦中也传出了叛乱的声音,以雅典为首的几个大城邦公然响应米斯拉特斯王。整个亚平宁以东的罗马领土几乎已经完全失守。甚至连意大利南部社会战争最后残余的一些萨姆特人也开始和米斯拉特斯王联系。
不得不走的苏拉显然做出了安排保证自己不在的时候后院不起火。他试图让自己的两个亲信获得次年的执政官。其中的一个叫做屋大维(和后来著名的奥古斯都和前面提到过的保民官屋大维只是不同旁支的远亲)的成功当选,另一个却输掉了选举。苏拉低估了罗马城民众对于他的史无前例的进军的不满,这一部分人推出了一个和苏拉不合的执政官。
卢修斯.卡涅利斯.希南(Lucius Cornelius Cinna),一名年过五十的贵族就此走上了罗马政治舞台。他的家族姓氏卡涅利斯暗示了他和西庇阿苏拉源出同根,同属于一个最为悠久的贵族大家族,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在之前的意大利投票权之争中站在索普斯的一边。他在几乎是苏拉完全控制的罗马被选为执政官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掌权不久的苏拉完全没有能够控制罗马获得稳定。
然而苏拉没有时间了。他知道希南不可信任,可是他唯一能做的只有让希南发誓不会破坏罗马的和平。据说日本战国的时候丰臣秀吉死时紧抓住彼时是他五大家老之一的德川家康的手让他发誓支持自己的儿子秀赖,并且恶毒的诅咒说如果他违背誓言的话自己做鬼也不会饶他。可是对于人的野心来说,誓言有什么用呢?
苏拉前脚刚刚拔营动去,希南后脚就旧事重提意大利人的投票权问题。刻板的屋大维无法以灵活的手段平息争端,一时间被苏拉的军队暂时压制的矛盾又旧火重燃,罗马的大街上又成为了武斗的战场。一片混乱中屋大维勉强把希南的手下逐出了罗马,并且在元老院宣布他为人民公敌,人人得而诛之可惜此时的元老院法令已经不再有权威。
希南逃窜到了作为东方战争后备军的一个罗马军团的军营中。他在社会战争中作为一个军官小有功绩,很有可能这些士兵中有不少是他的老部下。不管怎么样,希南对于士兵们许以重赏,说动了他们进攻罗马。我们很可以理解那些士兵们对希南的信任。就在不久之前,苏拉的士兵们在攻下罗马之后占尽了便宜,没有什么比事实更令人信服的了。于是,就在几个月前还没有一支罗马军队会向罗马进军,瞬间就有了两个例子。
得知希南进军罗马消息的屋大维顿时手足无措,慌乱中向中部的庞皮斯求援。这时候意大利境内庞皮斯拥有不少于两个军团的社会战争老兵,堪称是最强大的一股政治力量。这支精兵缓慢的开始向罗马移动,庞培的家族眼看就要压倒一切的统治罗马的舞台。
然而历史在令人窒息的此刻突然又甩出两个出人意料的事件。
第一件事是马略的登陆意大利。漂泊海上的老英雄一听到罗马有变的消息立刻出现在了亚平宁。在他登陆的第一天就有数千人聚集在他的身边。罗马人似乎已经厌倦了频繁的争斗,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稳定大局。而马略,无论之前如何处事不当,他的个人道德和功绩是有口皆碑的,于是在动乱的此时成为了民心所向。到了他接近罗马的时候身边已有不下万人的支持者。
作为索普斯一派的希南自然和马略亲近。这两人结为一派瞬间形成了巨大的声势。这是马略的第三次政治同盟。
然而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是庞培的家门之变。手拥重兵的庞皮斯在之前一系列的斗争中的缺席让人生疑。很多人责难他是骑墙派,因此在罗马有很多人恼怒他的反应缓慢。然而事实是虽然他处在罗马人公认的四五十岁的黄金年龄,但是健康却每况愈下。就在军队接近罗马的时候庞皮斯终于一病不起,就此去世。
十九岁的庞培和十三岁的凯撒一样早早的失去了父亲,可是他们继承的是完全不同的政治遗产。庞皮斯虽然在罗马城中遭到很多人的敌意,但是作为社会战争的执政官在意大利中北部有巨大声望。在帕斯姆地区只要有庞皮斯的名字就可以拉起至少一个军团。更何况,在父亲手下屡立战功的庞培早已在老兵中建立起了威望。这些将成为庞培之后崛起的重要资本。
少年庞培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此时何去何从。庞皮斯凭借前执政官的资历和社会战争英雄的声望尚可以与马略希南一争。加上罗马的城坚和元老院的支持不是没有胜算。可是十九岁的庞培不行。精明的庞培于是作出了对自己最有力的决定,保存实力投向了希南。很多庞皮斯的老兵也随着他改变了立场。这个决定保证了庞培在今后五年间的人身安全。
这样此消彼长,屋大维大势已去。马略和希南毫无悬念的夺取了罗马。人们弹冠相庆,认为至少终于可以过上安稳一点的日子了。
西谚有云:小心你所希望的事情。因为当你得到的时候或许会发现它不是你想的那样。那些人转向德高望重的马略想要安稳的日子,却不料这个七十岁的老者心中只剩下了不顾后果的仇恨。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7-2 9:15:53
本周外出,所以提前刊出连载:血腥的回归(1)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7-2 17:28:43
LZ加油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7-3 12:54:25
支持下~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7-3 16:05:18
LZ加油,支持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7-5 10:50:28
顶楼主。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7-5 15:13:56
支持lz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7-7 8:43:41
再支持楼主
作者:江山如此跺脚 回复日期:2008-7-7 20:10:35
非常好。终于能够详细的了解当时的经历了。支持楼主。
作者:冲灵剑 回复日期:2008-7-7 20:58:08
kaisa
作者:2200266 回复日期:2008-7-7 21:47:55
期待楼主出书。
作者:gyaoi 回复日期:2008-7-7 22:35:21
写得好,等着看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7-9 9:30:29
继续支持楼主。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7-9 20:53:36
支持楼主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7-11 21:22:32
支持下~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7-12 11:17:25
顶起来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7-12 13:23:39
十三 血腥的回归(2) 总第43篇
在过去的一年中罗马人看到了很多前所未闻的事情,然而之前的一切都没有他们即将看到的那么令人发指。
在流亡时马略一定歇斯底里的立下了一份“我有遭一日回罗马时要杀的人”的名单,这其中包括他以前的反对者,曾经宽恕过的,或者背叛他没有站在他这一边的人。他的身边带有一队由恢复了自由的奴隶组成的亲卫队。进入罗马城后,马略搬了一个板凳坐在城中心的公共广场,这些亲兵就按照他的意思四处抓人。当人被带到马略面前的时候他点一下头,亲兵就砍下那人的脑袋。
一时间罗马血流成河,很多我们之前的熟人都葬身于此。这其中当然首先是苏拉留守的亲信屋大维和当年日耳曼战争时和马略同为执政官收容了苏拉的卡特鲁斯。安东尼的爷爷,西塞罗的恩主老安东奈斯也被人出卖惨遭杀害。他原本是马略的朋友,仅仅是因为在苏拉控制罗马的时候表现出合作的态度就遭横祸。此时老安东奈斯和马略共同的朋友老克拉苏也几乎被马略灭门,只有他的小儿子,后来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仓皇逃出了罗马流亡西班牙躲过一死。
马略的血腥屠杀使得他变成了人见人怕的煞神。从此哪怕是他的同伴见了他都不免不打招呼夺路而走避之不及,整个罗马都在血泊中颤抖。我们知道这不是原来的正直的马略了,十三年前和一年前他原本都有机会进行这样的嗜血屠杀,但是他没有去做。然而苏拉的进军罗马激发了他内心深处暴躁的快意恩仇的血性,——“你可以如此不计后果,为什么我不能?”同时流亡中提心吊胆的丧门犬的生活加上不断老去的身体迷失了他的心智和道德感,冥冥中他或许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怎么能错过用仇人头下酒的爽快呢?
凯撒的叔父斯塔波作为苏拉的小舅子自然难逃一死,很有可能就是在凯撒的眼前被拉出去砍头。朱利家的另一旁支遭遇灭门之灾,这样凯撒成为了朱利家唯一一支的唯一一个男性继承人。
可是目睹这一幕幕惨剧的凯撒应该不会担心。他的父亲的姐姐作为马略的妻子仍然健在,马略和希南的当政反而是他的机会。不久,希南就提出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凯撒。此时的罗马希南大权独揽,这桩婚事在政治上实在对凯撒再有利不过了。
很快凯撒就和妻子,一个卡涅利亚,有了一个女儿。这是凯撒日后唯一的亲生子女。在这个女儿降生的当日或许庞培作为显赫的贵族见证人也出席了凯撒家的仪式。这个年轻人看着襁褓中的婴儿,一定不会想到二三十年后她将会成为自己挚爱的妻子。
马略和希南自然为凯撒设计好了一个政治前途,而这个前途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公元前87年,刚刚成年的凯撒就任了朱庇特祭司(Flamen Dialis)。这个职位是罗马最受尊重的宗教官员之一。
罗马城一共有十五个祭司,每个祭司负责一位神灵的仪式,这其中又犹以朱庇特的祭司地位最为高贵,因为朱庇特就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是诸神之主。这些祭司都是从年少的贵族中选取,一经担任就可以就席元老院,而且是终身任职。
这差事听起来似乎很不错,问题是既然是宗教人士就必须要守一些清规戒律。首先,终身不能碰金属,舞刀弄剑就此与凯撒绝缘;然后,终身不能骑马,那么打打杀杀也就免了;第三,终身不能看见死尸,这样不要说战场,就连葬礼也不能参加;最后,不能够离开罗马城超过一天。
朱庇特祭司的荣誉是巨大的,对于好几代没有出过什么人物的凯撒这一支来说,这已经是莫大的荣誉了。只有我们这些偷看了历史的结局的人们才会感叹,假使命运没有在不远的未来拐一个弯,凯撒将会面对如何不同的人生。
这片不确定的命运的阴影其实笼罩在罗马每一个人的心头:苏拉率领着六个军团还在东方,他是否会和平的接收罗马的政局变动?如果不的话那么结果显而易见的就将是内战。怀着这样的担忧,尽管人们畏惧马略,还是把他和希南一起选为公元前86年的执政官。——此时能够和苏拉一战的将军,除了马略还能有谁呢?
可惜马略再也等不到和苏拉在战场上相见的那一天了。杀人太多的他不久就不再能安然入睡,只能借助酒精的麻醉才能入睡。即使是这样,深夜里人们还能听见他惊惶的呼叫或大声的痛哭。
某一天他出席一个朋友的晚宴,席间忽然开始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二十岁从军,在小西庇阿手下发迹,和苏拉结交,在努米底亚战争中一鸣惊人,平民执政官,军事改革,和苏拉反目,日耳曼战争的英雄,萨藤斯和索普斯,一直到现在。最后他说:“孩子们,如果人生告诉了我什么道理的话,那就是不要相信运气,不要把自己托付给运气。”
七天之后,七十岁的马略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至死也没有能完成自己的第七个执政官任期。
他曾经击溃了强悍的日耳曼人救罗马于水火之中,这样他就是善的吗?
他曾经双手沾满罗马人的血,释放出无边恐怖,这样他就是恶的吗?
他改革了罗马的兵役制度,使半兵半农变成了职业化的军队,完全解决罗马兵员匮乏的问题,为罗马的疆域走向顶峰打下了基础,这样他就是对的吗?
他近乎偏执的追求战争的荣誉,勾连激进派政客,不但没有利用自己的声望使罗马和平富足,反而怂恿了内斗的升级,这样他就是错的吗?
历史没有绝对的善恶对错,只有绝对的伟大渺小。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曾经七次登上执政官位子的男子,这个罗马的英雄和屠夫,是快意恩仇的了无牵挂,还是沉浮若梦的空虚超脱,又或者,这个刚烈的汉子只是无声的消逝于了曾经沧海的彻肺孤独中?
这些没有人能知道了。
请看下篇:东方战歌
作者:真理不可信 回复日期:2008-7-12 14:48:49
终于又更新了
作者:孟来2005 回复日期:2008-7-12 15:04:41
性情中人的马略,聪明世故的苏拉,一旦觉得权力不稳,都可以翻出一幅同样的狰狞面孔。
选择谁,又有多少区别呢?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7-13 14:18:50
顶。记号。
作者:慕容子瞻 回复日期:2008-7-14 17:52:24
既生瑜何生亮?
作者:zivilyyyn 回复日期:2008-7-14 18:52:03
最后他说:“孩子们,如果人生告诉了我什么道理的话,那就是不要相信运气,不要把自己托付给运气。”
想想苏拉,这句话说的相当有趣。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7-16 0:15:33
马略和苏拉都是很有意思的人,有很多侧面,本文正传写的有些简练,LZ可以写个外传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7-17 21:02:10
支持下文艺:)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7-18 13:45:41
十四 东方战歌(1) 总第44篇
马略在生命的最后日子感叹不能相信运气,他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双生花兄弟苏拉一定不会同意这个论断。马略有刚性,强而易折;苏拉有柔性,韧而不折。苏拉比马略多读了很多书,然而行事却比马略更为天马行空而毫无拘束。在苏拉看来,运气固然是天赐,然而是否相信自己的运气却只和自己的信心有关。无论是在如何的逆境下,他都对自己的未来有着不可动摇的希望。
现下苏拉面临的状况并不比他单人独骑逃出罗马时要好很多。一方面他在希腊已经和庞底斯人交上了手而不能说走就走,另一方面罗马的政权更迭使得他前后受敌。是先疾驰罗马安内,还是先一鼓作气攘外?苏拉面临着抉择。
在他面前的这些东方来的敌人可不是易与之辈。庞底斯原本就是从黑海南岸延绵到中亚的大国,此时更已经几乎完全占据了土耳其半岛。这片土地原本属于波斯,Mithridates这个名字原本就来源于古伊朗的语言。可是亚历山大的远征把希腊化烙在了庞底斯人的心上。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波斯式的王宫,却也可以听到希腊文的朗诵。
他们的王米斯拉特斯六世是一个典型的长发飘飘的波斯味儿的王子,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出土的银币上看到当年他的英俊脸庞。这同样是一个极又才华的人,据说会说二十五种语言。他十二岁继承王位,立刻软禁了自己的母亲,杀死了自己的所有兄弟姐妹,——只留下一个姐姐,那是因为他要娶来作妻子。可是在波斯人看来他是雄才大略的,庞底斯在他的手上变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举国,他们叫他伟大的米斯拉特斯王。
庞底斯国度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米斯拉特斯王有借口自称“希腊的解放者”。我们知道伊普路斯的皮鲁斯曾经这样做过和罗马战斗,赛硫古帝国的王也曾经这么做过和罗马战斗。米斯拉特斯王是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真正对西方有野心的东方君主。
双方在希腊的兵力是完全不对等的。苏拉有六个罗马军团大概三万步兵和数千骑兵,而庞底斯人有十万步兵,两万骑兵和数百架战车——东方的轻装步兵素质上不能和罗马的重装步兵相提并论,这或许是苏拉唯一的机会。
庞底斯人同样看到了苏拉的窘境,所以虽然人数占有三比一的优势,却不主动进攻,经马其顿绕向希腊半岛的西岸,截断苏拉的退路。
这个时候,苏拉的妻小连着一批贵族逃难到了苏拉的军中。他的妻子,也就是梅特路斯的女儿,向他哭诉自家的宅院和庄园被人付之一炬。同行的那些贵族向他描述马略在罗马城的屠杀。所有的人都请求他会罗马整顿乾坤。
然而苏拉知道自己不能回头。纵然他没有基本的对国家的责任感,也会对厉害关系作冷静的分析。罗马的那些乱党看似得势一时实际上只是纸老虎,真正要说带兵打仗他苏拉忌惮的无非是一个马略而已,恰恰马略的年纪众人皆知。因此在罗马方面一个“拖”字对于苏拉来说利大于弊。反而如果在东方就此收手,把整个罗马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等到庞底斯人完全消化了希腊再要卷土重来,那鹿死谁手真未可知。
既然已经决定了先攘外再安内,苏拉就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希腊。此时希腊除了庞底斯人的大军之外还有蠢蠢欲动的希腊城邦。这其中又以对罗马高树反旗的雅典最为嚣张。于是苏拉将计就计,避过庞底斯人的锋芒,直扑希腊南部的阿提卡地区,一心要杀雅典以儆他者。
此时的雅典已经再也没有当年的盛况了,它被控制在一名叫做阿雷森(Aristion)的暴君手上。即使是最鼎盛时的雅典也不是以陆军著称,所以雅典人此时只好龟缩城中防守。
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而且希腊也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来构建防御工事。苏拉可以选择慢慢的围城来消耗城中的资源储备,但是形势容不得他这么悠闲。他命令手下加紧工程兵器的制造,准备对雅典开始强攻。
在雅典的郊外有一片茂密的树林,当年柏拉图就在这片森林中建立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第一所真正的大学。苏拉所推崇的亚里斯多德就曾在此学习。然而对于哲学的热爱并没有阻止苏拉捣毁这一块知识的圣地,继续木材的他将这片森林砍伐一空。最后据说需要一万匹骡马来拖拉苏拉所造的各种攻城兵器。
如此众多的制造显然需要大量的金钱,苏拉也许要不断地用金钱驱使士兵们为他卖命。希南制下的罗马自然不会负责苏拉的财务,苏拉不得不就地取材,派士兵前往希腊四处的神庙中强抢财宝。希腊人一直敬仰奥林匹斯山诸神,在各个时代不断的修缮神庙,这些神庙中纯金纯银的珍宝遍地都是。罗马人把这些宝物全部敲打带走买卖,实在太大搬不动的不惜打碎成小块,很多甚至从希波战争时就流传下来的宝物受到了空前的洗劫。
负责这一行动的是苏拉的一个朋友,到最后这朋友也看不下去了,写信给苏拉说:“当搬动其中一件圣物的时候,我隐约听见里面传来神圣的旋律,仿佛是神灵在悲哀这无以挽回的事实。”苏拉回信说:“如果真有那样的旋律的话,那么是诸神欢愉的借给我他们的力量。”这是典型的苏拉式的傲慢。
另一件事情同样说明了苏拉的性格和牙尖嘴利。雅典城中的暴君此时也发现大事不妙,连忙派了两个使者向苏拉求和。这两人一到苏拉营中就开始大谈雅典的往事和光荣。苏拉冷冷的说:“我到这里来不是作为学生学习雅典的历史,而是作为主人惩罚臣下的过失。”说罢把他们乱棍打出。
这一天的深夜,雅典城终于被攻破。如同之前类似情况下所做的一样,苏拉放纵了自己的士兵大肆抢杀。马略在罗马的屠杀不过是只针对贵族的,然而苏拉在雅典城的屠杀是下了狠心要给其他希腊城邦立下一个榜样。没有人知道这一夜到底有多少人丧生,后世即使是古罗马的史家也不得不承认甚至需要以被血水覆盖的土地的面积来估算被处死的雅典人的数目。苏拉一度想要完全捣毁雅典城,好在他身边的一些朋友苦苦相劝这才作罢。不过无论如何,这个历史悠久的城邦再也没有能恢复到之前的繁荣。
作者:骑青牛的人 回复日期:2008-7-18 14:21:47
最喜欢这个时候,选择性的看了一些。
感觉LZ此文与《卢比孔河》可称双壁,一个重视具体历史的变迁;一个关注罗马民主与共和传统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期待能出实体书,否则太累了。
作者:天一寸心 回复日期:2008-7-18 15:25:01
关注!!!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7-19 13:37:54
期待楼主早日出书。
顶楼主。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7-21 15:38:30
先攘外再安内,难得
顶楼主
作者:2200266 回复日期:2008-7-24 23:03:39
期待楼主早日出书。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7-26 2:09:48
期待楼主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7-26 20:37:47
十四 东方战歌(2) 总第45篇
雅典的陷落震慑了整个希腊城邦,苏拉终于获得了一个勉强稳固的根据地。但是他已经把战时希腊的财力用到了近乎极限,没有资本打一场持久战。米斯拉特斯同样看准了他这一点,继续避免和罗马人的正面对抗。
苏拉别无选择,他不能等。于是他只有把罗马士兵带出了雅典附近的阿提卡地区,行向北方送先手给庞底斯人引诱他们攻击。阿提卡地势起伏不平,不利于骑兵和战车,而希腊北部是平原地貌。对于骑兵战车占绝对优势的米斯拉特斯来说,一举摧毁苏拉军队的诱惑实在难以抵挡。
双方在希腊北部的平原上经历了几个月猫捉老鼠的来回调动和几次小规模的摩擦之后终于在一天清晨摆开了阵势开始进行一场全面的会战。苏拉抢先发动了冲锋,一下子拉近了两边战线的距离,这样庞底斯人的战车就无法发挥冲击的作用。接下来就是战略之外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了。
苏拉的人数占一比三的劣势,然而都是在社会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老兵,中级指挥的百夫长更是从日尔曼战争就成为职业军人的经验丰富之辈。作为将军的苏拉也久经沙场,在两翼不停的和庞底斯人展开包抄与反包抄,阻止了米斯拉特斯领用人数的优势迂回包围。
到黄昏的时候,罗马人终于完全击溃了庞底斯人。在公元之交的前后两百年内,一个久经沙场的将军麾下的一只经验丰富罗马军队在西方文化圈内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对庞底斯人的这一次胜利却并没有让苏拉的险恶处境有丝毫的改变。就在他在希腊半岛东岸鏖战的时候,希南派遣了一只三个军团的罗马军队登陆希腊半岛的西岸,名义上是接替苏拉对抗米斯拉特斯,但是实际上正冲着苏拉而来。闻听到这个消息的苏拉连忙率军西进,可是走到半道上,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了。
第一次失败后恼羞成怒的米斯拉特斯又从亚洲调来了援军,一支新的由八万步兵和超过两万骑兵组成的新的侵略军再次从东面登陆希腊,而此时苏拉手上的骑兵在上一战中已经几乎损失殆尽。
我们无法想象此时被两面夹击的苏拉是不是还是一如既往的自信,这时候甚至那些一直忠于他的士兵们也开始哗变。在一次扎营的时候,一部分士兵拒绝工作并且告诉他说他们将返回罗马。苏拉冷冷的看着他们,大声地嘲讽说:“你们可以逃走,我可以光荣的战死在这异乡。只是很多年以后如果人们问起你们,你是在什么地方抛弃了你的将军,记得告诉他们就是在希腊!”
士兵们望着这个五十出头的指挥官,岁月的皱纹在他原本英俊的脸上刻下了几分严峻。他们想着这几年来跟随着这位枭雄南征北战的经历,想着苏拉带给他们的荣耀和金钱,不由得低下了头。
人们总说苏拉收买了军队,言语中有些不屑。金钱是可以驱使军队做出种种叛经离道的事情,然而要让一群有胆有识的老少爷们跟着你,无论在怎样恶劣的情况下也不离不弃,这需要的不仅是利益的驱动,更重要的是作为领袖的魅力。
就在此时,伴随苏拉一生的好运在这个紧要关头又显现出了威力。希南派出的远征军刚到希腊就发生了内讧:一个随军的财政官杀死了领头的将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罗马此刻的混乱程度。苏拉等人的作为给很多官员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此时随便什么人都以为自己只要夺取了一支军队的指挥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可是自不量力的人们是玩不起强者的游戏的。士兵们随即哗变杀死了这个财政官。群龙无首的远征军被苏拉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击败,他剩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静候米斯拉特斯王的到来。
不久庞底斯人就杀到了苏拉军前。苏拉知道自己的骑兵占据劣势,于是彻夜在自己的战线两边挖出了两条壕沟以防敌人的骑兵从侧翼攻击。壕沟本身限制了军队的机动力,所以就不能像上次那样通过冲刺来抵消敌人战车的威力。苏拉仿效前辈西庇阿在扎马对付汉尼拔战象的做法,让手下的士兵分层次排列,吩咐他们一旦战车冲击就将他们让到后排的重装枪阵。
第二天的作战不过是数月前的翻版。庞底斯人一浪接着一浪的冲击着罗马的方阵,然而终究徒然无功。在整日的激战之后,庞底斯军队丢下大量的尸体败退了。
米斯拉特斯在希腊的野心被暂时的抑制了,连续两次的战败也使他元气大伤。占据主动的苏拉心思已经回到了罗马,所以也不想穷追猛打。米斯拉特斯的使者——他手下的一个将军来到了苏拉的帐前,向苏拉建议他和庞底斯人停战并且杀回罗马。
“届时,您将得到庞底斯人在金钱和补给方面的全面协助。”他如此许诺。
苏拉打断他说:“将军,我建议你对米斯拉特斯六世举起反旗,届时,罗马人将在金钱和补给方面全面协助你。”
“我可不敢做如此的背叛。”那将军忙不迭地说。
“那么,”苏拉继续说,“你,一个奴隶,或者我们说的委婉点,一个野蛮人君主的朋友,作为我的手下败将,都不能作出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好意思向我提出这样的事情呢?”
苏拉的心中并不是没有回击罗马的想法,但是他决不容许外族把这个作为谈判的筹码。他清楚的知道,自己首先是一个罗马人,其次才是一个窃国者。
公元前84年的年末,苏拉终于亲眼见到了他所说的野蛮人君主。双方约定了地点进行和谈。苏拉一上来就提出了自己的条件:米斯拉特斯交出他所占领的罗马在亚洲的行省,并且赔偿一笔数量不菲的贡金。从罗马一向的对于自己对手的严厉来看,这些条件不能不说是优厚的。然而米斯拉特斯却沉默不语,或许是他的骄傲还不能接受亲口认输的耻辱。苏拉嘲讽的说:“我原以为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不说话摆架子呢!”庞底斯的王这才表示接受。
这个东方的王此刻的心中一定埋下了要报仇雪恨的意念。他一生将一共三次和罗马人战斗,却依次碰到了苏拉,凯撒和庞培,——虽然第二次的凯撒只是作为普通的士兵,也算是罗马的有缘人了。
然而苏拉这次东方战争完全破坏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他的横征暴敛使无数人丧失了财产和土地,昔日繁华富庶的希腊一片萧条。很多人为了生计铤而走险当起了海盗。从此地中海上海盗猖狂,成为了严重的安全问题。
在苏拉手下的一伙色雷斯雇佣兵中,有一个后来被称作斯巴达克斯的年轻人在战争中被俘,他辗转被买为了奴隶。很快他也将作为角斗士重返罗马。
东方战争中的蝴蝶扇了扇翅膀,数年后的罗马即将飓风临头。
作者:jcxs0107 回复日期:2008-7-26 21:20:15
呵呵从看《斯巴达克斯》开始喜欢上了古罗马历史。
非常喜欢楼主的文章!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7-27 11:46:55
终于更新了,顶楼主。
漂亮的好文。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7-30 15:41:40
斯巴达克斯要上场了?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7-30 17:43:47
支持下~
作者:windbreakers 回复日期:2008-7-30 20:48:11
貌似才女的沙发?呵呵。。
作者:77277 回复日期:2008-7-30 23:17:22
333333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7-31 17:05:34
支持LZ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8-1 20:15:58
支持下~
作者:jessep 回复日期:2008-8-2 13:21:35
精彩!很早就喜欢古罗马史了,一直都是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而且都是单纯的罗列事实,远没有楼猪写的这么有故事性,期待更新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8-2 15:36:37
十五 万人之上(1) 总第46篇
公元前84年苏拉在东方和米斯拉特斯王签订了和平协定。这第一次东方战争的结束意味着罗马内战的开始。从希南上台到现在已经三年有余,罗马在一片潜藏的焦虑中等待了苏拉三年,仿佛时间凝固一般的毫无变化。
希南知道自己控制罗马依靠的是军队,而军队的指挥权在执政官的手里,所以一直不肯下台,贿赂加上威压之下用各种手段连任了四届执政官。在马略死后他捧出了马略的儿子——同样叫做马略,这里姑且把他称为小马略——作为自己的执政官同僚。然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从没有任何的政治改革来解决矛盾危机,甚至没有做足够的准备来应付苏拉的军事威胁。
权力,在有一些人手上是走向伟大的途径,在另一些手上是平庸守成的借口;在有一些人手上只是保命的良方,在另一些人手上却是催命的符节。那些追寻权力却不掂量自身的野心家,和那些追逐钱财却不知如何使用的贪心鬼一样,都是可怜的动物。
元老院对这一切出奇的冷漠。或许是马略的屠杀已经完全灭掉了他们的锐气,又或者在他们看来希南和苏拉根本没有什么不同,都只是带着士兵的的暴君而已。
能走的早已远走高飞。克拉苏的父亲和兄弟们也惨死在马略的刀下,他本人逃到了西班牙,在他父亲的一个朋友的帮助下躲在海边悬崖的一个山洞里,或许就是这些年的苦日子才让他后来出奇的贪婪。
留下来的却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西塞罗专心于法律不问政治,他的家庭或许因为是马略老乡的缘故也没有被牵涉进希南的政治迫害。恺撒养尊处优的过着他的宗教人士的日子,按部就班的同时或许不免有一些厌倦。
最难过的还是庞培,父亲死后临阵倒戈的他虽然抱住了性命,却没有避开麻烦。他在罗马的宅院三天两头的被希南的士兵们骚扰,有时候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冲进他家抢劫。与此同时,他父亲生前的仇敌们三番五次的追查庞皮斯的徇私舞弊的行为,把庞培告上法庭。好在希南担心庞皮斯旧部的情绪问题,没有对庞培太过为难。
公元前84年中,希南终于决定不再继续在不安中等待,而要主动出击到希腊去击败苏拉。庞培起先也随着他出征,但是在过程两人争吵不断。——庞培从小是在战争中打出来的,自然对没有什么战争经验的希南不服。最终不得不离开了军营回到自己家族的老巢帕斯姆去了。
庞培忽然从军中消失。流言开始在军营里散布。士兵们纷纷说庞培是被希南处死了。不管是否有人别有目的的妖言惑众,流言的结果对希南是毁灭性的。庞皮斯的旧部发动早就心怀不满的士兵,希南也死在了哗变的士兵中。他根本和士兵之间没有互相尊重的关系,只以金钱土地利诱,这样的雇佣军怎么能相信呢?
希南一去,罗马只剩下威望不足的小马略主事,对抗苏拉的希望更为微弱了。然而从东方归来的苏拉仍然不免有些忧心,因为他从东方带回来的不过两三万人,假如意大利全面动员的话这点兵力完全是杯水车薪。他对士兵们说他依然是罗马的合法官员,现在在罗马掌权的那些人才是篡权者,阴谋家和人民的敌人,特地要所有的士兵们发誓回到意大利后要和自己站在一块。
这担心在他登陆之后不久就被冲淡了。此时老一辈的知名贵族已经死亡殆尽,然而四个新一辈的青年贵族立刻就投奔到了苏拉的身边,这比什么都能说明他苏拉的正统性。这其中包括梅特路斯的长子小梅特路斯,萨藤斯的女婿后来后三巨头之一的雷必答的父亲老雷必答,从西班牙回来的克拉苏,以及之前赋闲在家的庞培。
庞培不但自己前来,还带来了自己组建的两个兵团。这可又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从前的将军再怎么样目无王法那也要借着国家的名义才能征召军团,现在庞培完全以私人的身份招募军队按理说应该是违法的。可是混乱年代,谁又管得了那么多。况且,上一代的职业军队依赖指挥官的封赏,军队私人化的基础早已埋下。
偶尔有几个人非议庞培的做法不合古制,庞培却轻蔑的说:“别跟我罗嗦什么法律,没看到我带来了刀剑吗?”当年马略在军事改革时也有人向他提异议,当时他同样反击说:“战争的时候法律应该闭嘴。”枭雄们的气质,一览无遗。
或许就是这句话语让苏拉和庞培一见如故。这个老人一向对自己看人的洞察力很有把握。五十四岁他似乎在这个二十出头的英俊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一样的精明和有军事天分,一样的天马行空做事不受拘束,一样的对荣誉十分饥渴,——只是,苏拉自己知道自己未免有些狡诈,庞培却有一种朴实的厚道和不想走极端的优柔寡断。
“这倒也不错,太过无情和果断的话就成了兴风作浪的角色,看起来这是一个可以托付罗马未来安定的人才呢。”苏拉如此想着,开始策划着把庞培收为女婿。
此时庞培已经结婚,苏拉的女儿更是已经嫁为人妇,而且已经怀了孕。苏拉竟然一力促使他们两个都分别离婚再结婚。庞培的精明使得他看到了这是他的政治机遇,庞培的厚道使他一向随和,很多事情无可无不可,于是就连那腹中的孩子也一并收为自己的养子。从此所有人都知道苏拉对庞培另眼相看,
这引起了另一个自命不凡的年轻人的嫉妒,克拉苏自以为也是名门之后,社会战争时也在苏拉的军中效力闯出了点名声。在他看来自己珠玉在前,苏拉怎么能有眼无珠看上了庞培呢?就此他的心中就埋下了和庞培暗中较劲的心思。这两人间的笑里藏刀延绵了今后的三十年,完全改变了罗马的政治风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拉苏才是庞培一生的对手,而恺撒,如我们将会要看到的,在政坛自始至终都和庞培不是一个等级的。
然而苏拉看不上克拉苏是有原因的。当他命令克拉苏去南部一个他家族熟悉的部落招募士兵的时候,克拉苏却首先向他要一队护卫以防路上有不测。手头人手原本就短缺的苏拉这时候终于怒了,一瞪眼睛说:“好,我派给你一队护卫:你的老子,你的兄弟们,你的朋友亲戚,还有所有我们现在的敌人杀死的人!”年轻的克拉苏被这典型的苏拉式的刻薄毒舌吓坏了,只能灰溜溜的自己一个人完成了使命。虽然他不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但是在这种人人搏命的时候显现出怕死的意向,实在不是干大事的料子。也正因为如此,苏拉放心把一部分士兵交给庞培去扫荡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和非洲的希南余部,让他独当一面,却始终把克拉苏留在自己的军中。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8-2 20:20:30
支持下~
作者:第十七个瞬间 回复日期:2008-8-2 21:23:09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8-3 16:52:31
好贴,顶上去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8-5 22:48:26
把好贴顶上去
作者:江山如此跺脚 回复日期:2008-8-7 11:31:40
好的,顶起来!!!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8-9 1:23:10
把好贴顶起来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8-9 10:46:42
十五 万人之上(2) 总第47篇
随着一只又一只的罗马军队被苏拉击败,小马略纠集了最后的家当在罗马城门前和苏拉的军队决一死战。苏拉显然低估了敌人背水一战的决心,在混战中苏拉亲自指挥的左翼被完全击溃,苏拉本人也完全被敌人包围。
为了躲开迎面而来的两柄长枪,苏拉的马高高的跃起把他重重的甩在地上。这个快要六十岁的精疲力尽的老人勉强站起,四周的喧嚣杀伐让他头晕目眩,霎时之间他的耳边的喊叫似乎忽然清静,他的眼前的景象似乎开始模糊。他似乎预感到了自己的终局,用颤抖的手从怀中掏出了一个金色的太阳神阿波罗像,——他在希腊的一间神庙里发现了这件信物,东方战争的时候一直带在身边。
“阿波罗神啊,”他颂念着这似乎是最后的信语,“你保佑我,幸运者苏拉,在无数次战斗中获胜,变得伟大而著名。现在你要离开我了吗?在我打倒罗马的城门前,在我距离成功只差一步的时候,你就要离开我了吗?在这块我出生的土地上耻辱的死于自己的国人之手,这就是你给我安排的命运吗?”
苏拉后来亲自书写的回忆录现在已经失传,但是他所记载的一个绝望的时刻仍然在其他人的引用中流传了下来。他们说苏拉在这一刻召唤了神灵,而神灵也再次展现出了对于苏拉的眷顾。就在这时候克拉苏率领的右翼击溃了小马略的中央,转回来救援苏拉。阴差阳错之间,克拉苏却在关键时刻救了他的性命,这或许又是苏拉幸运的佐证。
很多年以后,拿破仑说幸运是将军的美德。无论多么出色的指挥官都不能保证战局中的不可测的变化会对自己有利,甚至不能保证混战到酣时死在那刀剑之下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你。古时候的人们把那些百战长胜不死的将军们叫做天之骄子,这固然是朴素的迷信,他们所崇拜的,无非是这些人的运气而已。
然而总有比运气更为必然的东西。在人生的灾难中幸免的人总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而那些曾经死里逃生过的人们再也和之前不一样了。就连以倨傲嚣张而著称的哲学家尼采也不免悲悯的感叹:“我看到那些(我认为)美的人,心中却为他们哭泣,他们是被怎样的磨难所塑造的啊!”
无边痛苦之中常人迷醉于渺小的随波逐流的舒适,只有坚强的不屈不挠坚信自己的眼界的疯子却可以看到脱俗的彼岸,这或许就是叔本华和尼采的区别。二十世纪法国的福珂作“癫狂的文明史”,指出伟人和疯子的共通之处,人们多以为是出语惊人,然而却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死里逃生的苏拉和死里逃生的马略一样,在人生的暮年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忽然体会到了及时快意恩仇的重要性。于是马略的回归是血腥的,而苏拉的回归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拉首先开刀的对象是战败逃到罗马城中的那些残兵败将们。有将近六千人被马略的士兵围在罗马城中心的广场上屠杀殆尽。他们的哀号声声传到了一旁的元老院议事厅中。那些心中忐忑不安聚集在二度杀进罗马的苏拉面前的元老院贵族们不能不心胆俱裂。不管之前是怎么想的,事实已经无比清楚:苏拉取代马略希南,不过是一个暴君变成了另一个暴君而已。
而苏拉,看到他们的面如死灰,只是仿佛忽然想起了一样,轻描淡写的说:“啊,哪只是一些罪犯,在我的下令下被处死而已。我们谈我们的。”
很快罪犯就不仅仅是败兵了。整个罗马城中只要是以前曾经支持马略等人的德高望重的骑士阶层的人士纷纷被杀。这些人不但自己死于非命,而且财产被完全剥夺,就连子女们也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不得在罗马境内就任任何官职。不久这轮政治清洗的对象就轮到了列席元老院的贵族头上,即使是在日常会议中也会有人突然被拉出去处决。罗马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终于有一天一个元老院贵族受不了了,当众问苏拉说:“你到底要杀到什么时候?”
苏拉还是一如既往的作出恶毒的妙语,回答说:“不知道。”
“那么,至少告诉我们,”这个人还不死心,“我们中有哪些人是安全的吧?”
苏拉狡猾的一笑,“这我也不知道。”他正是要用这屠杀来吓倒并控制元老院,怎么能清楚的放弃威胁呢?
“那么,至少每天张榜公布你要惩罚的人吧!”所有的贵族们都不得不如此哀求。
苏拉同意了这一点,从此他的手下开始制定一份长长的叛党名单,甚至还包括很多意大利其他地方的士绅。这些名字常常被罗马的使节送向意大利各处,责令各个城邦的负责人按单索拿,或送往罗马,或就地处决。
没有人知道死难者的确切数字,后世的史学家记述的罗马城内的死亡人数从六千到两万不等。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是这些人全部是被抓住就杀头,没有任何正式的审判。至于意大利范围内被搜捕杀死的人数,更是无法估量。很多人据此对苏拉口诛笔伐,说他是暴君和刽子手,然而苏拉的这场屠杀的动机并不是仅仅恩怨相报这么简单。
从公元前84年到82年的内战造成了数量空前巨大的职业军人,据说仅意大利境内就有超过十二万的军团士兵。如今情势逐渐稳定,这大把大把的士兵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累赘。如果放任这些人不管,那将成为一股巨大的不安定因素。要对这些士兵进行退伍的安置,需要土地;要完成对这些士兵当年的封赏许诺,需要金钱。土地和金钱哪里来?苏拉早已想好,杀人明抢来。就连罗马的民间也纷纷议论,“某某是死在他的庄园手上”,或者“某某是死于他的豪宅之手”。
这其中有一个一条龙的产业链:没收的豪宅或者财物就地变卖,所得用来奖赏士兵让他们心满意足的退役,然后没收的土地直接作为之后安顿士兵的农庄分配下去。苏拉的举措不得已而为之,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重新再分配的土地革命。
“再分配”中,很多苏拉党人借机用底价吃进了不少的地产和财物,由此成为了一方巨富。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正是后来号称“罗马第一富”的克拉苏。专门负责没收工作的他如鱼得水,甚至不惜在苏拉拟定的名单上擅自添加名字草菅人命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某一个宅院或庄园。即使是庞培也因为执行苏拉的命令一力清洗而被人称为“少年屠夫”。
后来的巴尔扎克说得好:任何一笔巨大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克拉苏仅有的一点能力和美德所带来的赞扬也被他的无以伦比的贪婪所带来的憎恶所掩盖了。可是苏拉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克拉苏这样的人的财力和关系网,他怎么能搜罗到足够的钱财呢?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8-9 10:49:55
热烈祝贺北京奥运胜利召开。大家看比赛愉快啊。
作者:abzero 回复日期:2008-8-9 16:50:52
"无边痛苦之中常人迷醉于渺小的随波逐流的舒适,只有坚强的不屈不挠坚信自己的眼界的疯子却可以看到脱俗的彼岸"
同祝奥运
作者:真理不可信 回复日期:2008-8-9 21:43:02
终于更新了…………
虽然每次只这么少,还是要支持!
作者:jessep 回复日期:2008-8-10 16:04:29
等滴好辛苦!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8-8-13 21:26:55
支持下文艺:)
作者:77277 回复日期:2008-8-16 2:00:45
333333
作者:1230917 回复日期:2008-8-16 18:55:18
LZ 更新太慢了.....
一年后等更新完我再来看吧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8-17 11:59:33
十五 万人之上(3) 总第48篇
如果扩大政治打击范围广收钱财是苏拉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接下来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他在完成自己心目中的计划。我们前面提到过,十年前苏拉在小亚细亚担任总督的时候就想要改变罗马此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的政治结构。五六年前他第一次控制罗马的时候就通过限制保民官的权利来试图治疗罗马的现行体制问题,可惜被东方战争而打断。如今他第二次占据罗马,再没有什么政治对手可以挑战他的权威,也再没有什么外患来打搅他的计划,苏拉可以放开手脚按照自己的理念来设计罗马了。
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苏拉的政治主张,来看一看在他的心目中到底为罗马构想着怎样未来。
我们从大小格拉古时候的讨论知道罗马的政坛有贵族派和平民派两种势力。贵族派致力于加强元老院的权威,维持现行的权力平衡体制;而平民派迎合平民的经济需要和政治要求,试图打破贵族垄断的权力平衡。
马略向往个人的战争荣誉,然而一介平民的他只有凭借平民派的势力才能获得指挥权;苏拉同样向往个人的战争荣誉,然而一方面马略在平民派捷足先登,他不甘心跟在马略的后面,另一方面他本人是一个传统贵族,所以自然就被保守派贵族相中作为贵族派的代表和马略抗衡。
于是马略和苏拉都不是纯粹的平民派或贵族派。实际上,苏拉数次带兵进攻罗马,立下了寡头军阀的先例,对于元老院成员横加屠戮,这已经完全不是贵族派的政治作为了。这个饱读希腊历史和哲学的枭雄所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历史地位和能留下的政治遗产。喜爱亚里士多德的他一定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深有心得,那里面所构建的一个有章有法的稳定的政治结构一定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也一定记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做出的论断:“最好的国家,要么是哲学家当统治者,要么是统治者变成哲学家。”在他的心目中,无论如何行事极端,理性的政治都是他的目标。
这个时候他也开始用希腊语书写自己的回忆录,浮现在他脑海里的一定是当后世的读者看着他的回忆录,想着他的作为的时候,会对他怎么想。所以他的目标不是完全的维持贵族共和的现行体制,也不是完全的打破权力平衡,而是面对新的情况建立新的权力平衡,以此来维护罗马将来的安稳。
可是没有行动之前先要把自己的名份定下来。这时候的苏拉,名义上只不过是罗马东方行省的总督而已,只是凭借着军队的强权而控制了罗马。他也晓得这对罗马的稳定不利,于是迫切的需要一个合法的大权独揽的职位。
在罗马的古法中原本就有独裁官一职,在危急的情况下全权负责罗马的军事内政。这个词在拉丁文中叫做dictator,原封不动的也流传到了英语中作为独裁者的意思。然而现在这个词有贬义的色彩,当时却没有谴责的意思。在坎尼之战之后的混乱中,一个独裁官就被委任来稳定军心。
于是苏拉让元老院宣布了自己作为独裁官。可是他的独裁官,和以前并不一样,他是“dictator legibus scribundis et reipublicae constitiendae”,意思是:可以制定法律和改变国家体制的独裁官。以前的独裁官顶多不过只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已,立法权仍然掌握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的手里,但是苏拉的这个独裁官连立法权也握在了手里,颇有“朕即法律”的意思,已经和君王一样了。
他随即开始了一场改革,这其中的种种举措在今天看来很有道理,充分说明了苏拉的政治天分。
首先,罗马疆域的扩大使得原本的官僚体系已经不够管理了。比如作为最低级也是人数最多的财政官只有十二个人。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罗马政府的运作效率,苏拉将这个职务的人数提高到了二十个。
苏拉的第二刀指向元老院。罗马的元老院贵族在正常的时候大概在两百到三百人之间,然而此时经过马略和苏拉的反复屠杀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五十个。苏拉不但补齐了三百人的贵族配额,而且还在把元老院的人数翻了一倍增加到了六百人。新加入的三百人是从罗马的骑士阶层和意大利各地的望族中选取。这样的元老院表面上符合了一个版图扩大的罗马的要求,但是问题是实际上元老院的权威下降了,六百人的组织远比两三百人的组织要难以达成主流共识。
苏拉的第三刀指向保民官。我们知道在他第一次控制罗马的时候就取消了保民官召开公民大会的权力。这一次更进一步,制定法律禁止担任过保民官的人在任期之后担任任何其他罗马官职。换句话说,只要你当了保民官,一辈子只能当保民官。这一限制足以让那些想要借助保民官获得政治声望的有能力的年轻人们望而却步。
苏拉当然没有忘了自己这几年所扮演的角色——身在外省手拥重兵的罗马总督。他的最后一点重要的改革便是指向罗马的高级职务。在苏拉以前罗马每年常设两名执政官,主管军事外政,又有两名副执政官主管内政。苏拉将副执政官的人数增加到八人,这样每年罗马会有十名高级官员,这样互相制衡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某个个人的权力独大。
这个十人的人数同样是有政治考量的。这时罗马记有远,近西班牙,远,近高卢,撒丁岛和西西里,科西嘉,突尼斯,马其顿,小亚细亚,西里西亚一共十个行省。苏拉规定下一年的十个行省总督将由当年的十个正副执政官担任,而具体哪个人负责哪个行省由元老院决定。
客观来说这一条充满了政治智慧。它首先禁止了执政官和行省总督的连任,避免了个人的持续掌权,同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频繁的调动客观上也阻止了一些人持续的野心,更重要的是,元老院有权把自己认为不太放心的某个人指派到一个不太重要的行省去减低他的影响力。
如是,苏拉给罗马的政治制定了一系列的自我保护机制。他的初衷是加强元老院的权威,降低平民团体的政治影响力,避免马略或者某个激进保民官一样的事情发生。他的举措从表面上来看是极为聪明的造成了一种互相制衡的政治平衡,从实际效果来看也保证了此后三十年罗马没有发生大的动乱,然而他没有能够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苏拉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可以站在万人之上制定这些规则,是因为他的背后的庞大军队。一旦军阀寡头的局面,罗马的政治前途就完全取决于军队之主的个人意愿,他苏拉愿意做贵族共和最后的护法,可是又怎么能保证之后的其他人也会和他一样呢?
是的,他加强了叛国罪的范围和处罚,那些不经过元老院同意带兵越过自己行省疆界的罗马将军们将会立即以叛国罪论处。可是他的这条法令和自己的曾经作为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反讽。如果苏拉教会了年轻一代什么的话,那就是只要有一支军队在手,今天的“罗马公敌”,明天就会变成“罗马之主”。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就再也不能够收回去了。
可是苏拉是不会想那么多的,这个权倾天下的独裁官此时翘首盼望着自己看重的庞培在非洲的战果,同时一件小事让他开始注意一个叫做凯撒的年轻人,全然没有觉悟到这一在朝一在野的两人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完全颠覆他的政治遗产。
请看下篇 朝野四杰
作者:慕容子瞻 回复日期:2008-8-17 19:16:45
苏拉活了多大年纪?
如果多活几年会怎么样?
作者:班布尔汗 回复日期:2008-8-17 20:01:29
楼主总是很准时,支持。
作者:逮着兔子的狐狸 回复日期:2008-8-17 20:29:05
其实苏拉还是很能节制自己的,他晚年放弃权利,隐居乡间。
在中国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人物。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8-22 0:54:27
支持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8-22 10:04:39

作者:jessep 回复日期:2008-8-24 9:37:20
有一星期过去了,楼主快更新~~~~~~~~~~~~~~~~~~~·····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8-25 9:56:48
十六 朝野四杰(1) 总第49篇
历史的聚光灯是冷酷而势利的,它总是关注着当时舞台上最耀眼的角色,而舞台暗处的大多数被随意的忽略了。其中的无数平常百姓和庸碌贵族们我们这些历史的旁观者们永远不会在乎。他们或许会抱怨动乱的时世是如此深刻的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或许平心而论他们的那些个人的悲欢离合的确有动人之处,然而历史不是关于他们的学科。
可是还有另一种人,即便身在暗处我们也不能不穷尽典籍找到他的身影,我们是如此好奇,因为我们看着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能不回答这些问题:当这些聚光灯下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在哪?在干什么?有什么感想?因为在这些问题中隐藏着解释这个人后来作为的线索。
凯撒就是这样一种人。
苏拉作为独裁官大权独揽,此时依然在罗马城中的凯撒便出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作为太阳神祭司的他不能见死尸,可是在当下的罗马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苏拉也无意维持希南所作出的职务任命,不久凯撒就丢掉了祭司的名号。这个宗教职务从此空缺了七十年,一直到公元前18年帝国时代,奥古斯都才重新任命。空缺这么长时间也没事,说明这实在是个戒律重重又无足轻重的小官,被免职也实在是凯撒的幸事。
在他还是十几岁的少年的时候就亲身经历了两次杀戮,从此血腥对于他来说不再是什么神秘而可怕的事情了。马略和苏拉两代枭雄数次提兵进军罗马的事情他看在眼里,却记下了军队的重要性。
朱利家早已家门中落,自然没有什么钱财地产能让苏拉看得上眼。凯撒的父亲虽然和苏拉不合,可是早早的去世他也和苏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对抗。至于凯撒本人,作为太阳神祭司也没有直接参与反对苏拉。可是他的妻子是希南的女儿,这是一件要命的大事,这也把苏拉的目光转向了这个不到十八岁的少年。
苏拉一开始提出的条件并不算蛮横:你凯撒和希南的女儿离婚,我对你既往不咎。可是凯撒虽然年纪轻轻,却心高气傲,一口拒绝了苏拉的要求。也许他的婚姻的确美满,但是结合凯撒后来的为人来看,颇爱面子的他一向吃软不吃硬,从来毫无畏惧的不会在任何人面前退缩。
驯服了元老院和控制了罗马的苏拉或许是第一次碰到竟然在这种情况下还和他对着干的人。他逐渐对这个年轻气盛的少年施加压力。很快凯撒结婚时受到的嫁妆被没收了。他清楚的知道继续对抗苏拉的后果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面对压力的凯撒仍然没有低头。
一些人说凯撒的举动充满了政治动机,他不想被人看成一个过河拆桥的人物。这或许高估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此时的凯撒更多的是一种孩子气式的固执和青头。然而当年几乎同样年纪的庞培毫不犹豫地就顺应时势屈从了马略和希南,两个人的不同一目了然,至于谁对谁错,见仁见智。
就是这份固执激怒了苏拉,凯撒一下子就上那份恐怖的死亡名单。很快就有人试图来逮捕他,可是凯撒事先听到了消息,在熟人的帮助下逃出了罗马城,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流亡的凯撒面对的是和他过去作为祭司的三年养尊处优完全不同的生活:从一个地点逃到另一个地点,从来不敢在一处呆太长的时间。苏拉的十二万士兵完全控制了意大利,同时检举揭发死亡名单上的人的奖赏是丰厚的。
更糟糕的是,在途中凯撒染上了痢疾,忙病交迫的他第一次尝到了生活的艰苦。一度他还被苏拉手下的一个百夫长捉住,靠贿赂才勉强得以脱身。他身边的几个奴隶成为了他唯一的伙伴——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希南的女儿,此时安然的留在了罗马,罗马人的习惯在政治斗争中反而不对女人下手,不至于弄出什么满门抄斩的事情来。
这时他在罗马的母亲开始在贵族间积极活动。好歹凯撒的父亲当年在萨藤斯的土地分配十人委员会中和此时显赫的很多贵族有过交往,不久一个向苏拉求情的游说团就诞生了。这其中包括萨藤斯的女婿老雷必答和克拉苏。克拉苏和凯撒的渊源大概就此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一次又一次的扮演凯撒的贵人。倘使没有他,凯撒很难成就后来的伟业。
这些人多是苏拉的得力手下,况且凯撒的地位声望根本无足轻重,所以苏拉渐渐的也就不再坚持要找凯撒的麻烦。然而传说这时候苏拉讲了一句震惊众人的话:“你们现在劝我放了凯撒,之后你们会后悔的,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个马略。”
这个马略的侄子和希南的女婿此刻显现出来的桀骜不拘的性格大概引起了苏拉的警觉。可是性格像马略不代表会成就马略一样的事业,不晓得如果他能知道凯撒后来的作为的话会不会在此时放过他。——即使洞悉人心如苏拉者,也终究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
凯撒并不领情。他随即离开了罗马,云游四方,在苏拉死前再也没有回来。
他在为自己敢于和权重一时的独裁官较劲这一事实而自豪。在一片白色恐怖下,没有人能够违抗苏拉的命令,只有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很久以后我们才能听到他对苏拉的公开评论,那言语中有几分不屑。凯撒的骄傲,如同我们将会再后来一系列事件中所看到的,并不是沾沾自喜的自满,而是一种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浑然天成的高贵。而在他小小年纪时候的这一次事件,很自然的增强了这种骄傲。
有些人打心底里讨厌这种高贵,另一些人愿意为了这种高贵挥洒鲜血。不论怎样,这就是独特的凯撒。
作者:zzjzgs 回复日期:2008-8-25 10:20:24
看了三个月,终于入了正题
作者:wgpig 回复日期:2008-8-25 14:11:30
主角出场了?
作者:vghost 回复日期:2008-8-25 15:17:36
一个星期好难等啊,越来越精彩了.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8-27 14:02:19
LZ,我支持你
作者:慕容子瞻 回复日期:2008-8-30 17:08:42
英雄的出场便不同凡响。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9-1 8:20:50
十六 朝野四杰(2) 总第50篇
不过,倘使自以为是的凯撒晚离开罗马两年,他就会看到除了他之外还有一人挺身而起对抗苏拉的强权。
此人年纪在二十五六,也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此时正踏入法律界充当一名菜鸟律师,却一心要为弱者请命。他有知识分子的懦弱优柔,却也有知识分子的良知气度,正是前面提到过的西塞罗。
却说苏拉的一名党羽垂涎人家的地产,罗织罪名把一个叫做罗赫斯(Roscius)的商人列入了苏拉的名单。这个商人就此被活活打死,财产被充公拍卖,他的儿子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拍卖场上那党羽也如偿所愿的用底价拍到了自己想要的地产。罗赫斯的儿子一怒之下冲上去和人家拼命,被打的重伤不说还被指控谋杀。在苏拉治下的罗马,这原本就是极为平常的一幕。
迫于苏拉的压力,没有人敢于为罗赫斯的儿子辩护。西塞罗这时候站了出来,在法庭上声情并茂的做出了一篇“为罗赫斯辩护(Pro Roscius)”的演讲。这篇演讲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西塞罗的法庭辩论。在辩护中他不仅限于这个案,还明确表示了对于整个苏拉的清洗的反对。在最后他说:“法官大人们,我请求你们停止这些无理的指控。请想一想这样下去罗马会变成什么样子:哪怕是最仁慈的人,反复的观看这些残酷的事情也会失去人性的。”
他的发言得到了无数听众的拥护。法庭虽然没有办法干涉苏拉的行动,但是至少罗赫斯的儿子被无罪释放。西塞罗也在罗马的法律界打响了名声。
西塞罗是对的。这些年马略和苏拉的反复暴力已经完全改变了罗马下一代人的道德观。可是在这野蛮的时代理性有什么用呢?那些听众们为他的演讲欢呼,因为他的演讲表达了大众回归人性的诉求,可是这种下意识的诉求在暴力的潜移默化下又是多么的苍白。
即使是西塞罗本人在这一次强出头之后,内心深处的胆小怕事开始控制自己。因为害怕苏拉的报复,他也远走希腊去进一步学习了。
苏拉好似一条分界线,把有才能的人分在了两边。此刻苏拉手底下的头号大将实在非庞培莫属。
庞培同样是独特的,而他的独特和骄傲,至少在这个时候更能被罗马人理解。
传说当年轻的庞培率领自己募集的两个军团投奔苏拉的时候,在临近苏拉的军营之前特地停下来整顿了军容,以便在苏拉党人面前显示庞培军的威仪。我们无法忽略这样的一些细节,因为它们实在说明了人物的性格。
终其一生,庞培,和特立独行的凯撒恰恰相反,总是更在乎其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这种性格通俗的说就是虚荣。可是不要被虚荣这个词的贬义色彩所迷惑,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胜过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伟大的一种途径。庞培的一生中的若干看似难以理解的政治选择,便就是由他的虚荣的性格决定的。那些总是感觉到自己被注视的人物,便不自觉地演绎出戏剧化的情节,所以历史才如此的好看。
当然,庞培在和苏拉见面之前的整顿兵容不仅仅为了虚荣,更为了给苏拉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就像四年前他父亲死后庞培义无反顾的投向了希南和马略一样,当公元前83年苏拉领着大约四万军队从东方登陆意大利的那一刻,庞培就买定了这一局是苏拉通杀。这个年轻的将军虽然充满了朴实的随和,却实践着适者生存的高超政治智慧。他不像马略总是固执的一条道走到黑,也不像苏拉有着成熟的政治构想。他是一个追逐虚荣的墙头草式的俗人,然而,他的才能保证了他是一个伟大的俗人。
另一件小事同样反映出了他的带兵的习惯。当他被苏拉派往非洲清剿希南余党的时候,刚一登陆就有士兵在扎营的时候挖到了一箱财宝。于是军营中开始流传这个地方是当年迦太基在战争时的藏宝处。士兵们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到处挖掘。
庞培知道这是一件捕风捉影的可笑事件。可是这位老兄不但不强行阻止,反而搬了一个板凳坐在沙滩上看着士兵们到处瞎忙活哈哈大笑。到过了很久士兵们依然劳而无功,最终纷纷走到庞培的面前承认自己的可笑。
很难想象这样的事情会在军令严明的凯撒军中出现,凯撒的士兵们对凯撒总是敬畏的成分多一点,庞培的士兵们对庞培算是敬爱的成分多一点吧。
庞培的随和并不意味着他麾下军队的战斗力有丝毫的减弱。他对于士兵的放纵同样并不意味着对于敌人的仁慈。他的对于俘虏和对手的残忍甚至为他赢得了“少年屠夫”的称号,然而这只不过是古典时代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罢了。
庞培所面对的是希南指定的突尼斯总督,同时和罗马的非洲行省接壤的努米底亚国也借机骚扰边境扩张领土。而庞培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挡。从突尼斯打到努米底亚,扫清了希南余党并且压服了努米底亚国王,这整个过程仅仅花了四十天。
这就是庞培的效率。这就是庞培的虚荣。在现代足球中我们知道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方认为不但要赢,而且要赢得漂亮才算光荣;另一方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再丑陋的一比零也光荣。庞培一定是前者的拥趸。那么凯撒呢?后面的故事中读者们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战役结束之后,庞培还有闲情逸致专门花了数日打猎。这个少年得志的将军对身边人说:“得让非洲的狮子大象也尝尝我的厉害!”年少轻狂的样子一目了然。
就在这个时候,噩耗传到了庞培营中。他的妻子,苏拉的女儿,不幸难产去世了。我们知道这个可怜的女子和自己的前夫有了身孕却被苏拉勒令离婚许配给庞培,可是仅仅数月之后她就在生产中死去了。和她聚少离多的庞培自然谈不上有太多的悲伤,真正让庞培不安的是这桩政治婚姻的突然结束在他和苏拉的关系中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
归根结底,苏拉和庞培的关系不过是一个军阀和另一个军阀的关系而已:当有共同的敌人的时候互相利用,却始终对彼此有着戒心。在苏拉的心中也许还记得当年他第一次控制罗马的时候,手拥重兵的庞培父亲利用士兵哗变杀死了苏拉派去接受兵权的使者。现在在非洲手握六个兵团的庞培,同样是苏拉建立一个太平罗马的不稳定因素。
作者:windbreakers 回复日期:2008-9-1 14:19:46
顶顶,就是太慢了。。。
作者:wgpig 回复日期:2008-9-1 15:37:11
下一节是要介绍庞贝?
作者:zzjzgs 回复日期:2008-9-1 19:26:56
朝野四杰就是凯撒、庞贝、克拉苏加上西塞罗吧,平民没出什么杰出人物吗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9-2 20:18:41
LZ继续加油,
作者:rf_98 回复日期:2008-9-3 18:23:35
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胜过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伟大的一种途径
这句包含哲理与思想 跄跄跄跄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9-3 20:32:19
买了下面几本书,想问下LZ有没有这种介绍凯撒的书,想把西方历史四大军事家收齐
亚历山大的将道
作者:(英国)富勒
汉尼拔--伟大的战略家
作者:(美国)赛格.兰斯
拿破仑--天才的指挥官
作者:(英国)马绍尔·科沃将军
另外LZ有没有这一类的书,推荐下吧
作者:foredawn 回复日期:2008-9-4 11:47:51
终于看完了
也要等更新了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9-6 19:54:24
LZ,等更新
作者:debris_ 回复日期:2008-9-8 0:32:10
楼主好文,期待更新!
作者:卡那v 回复日期:2008-9-8 8:33:21
一个周了,LZ该更新了吧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9-8 9:38:17
十六 朝野四杰(3) 总第51篇
先动手的是苏拉。他借着元老院的名义派出使者到非洲,令庞培交出五个兵团随使者先行返回,而庞培本人则领着剩下的一个军团原地待命。
庞培当然不会这样白白交出兵权。和他的父亲庞皮斯一样,他已经和麾下的士兵建立起了某种紧密的关系。我们现在评论曾国藩的湘军的时候说其中他的嫡系密布,除了他本人谁也调不动,罗马共和晚暮的军阀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这其中所谓的嫡系在古罗马叫做“Cliens(被赞助者)”,这个词在后来的英文中变成了“Client(客户)”,但是在拉丁文中有“门客”或者“家将”的意思,特指那些在贵族赞助下获得政治或军事职务的平民。与此相对的作为恩主的贵族被叫做“Patronus(赞助人)”,这个词在现代意大利语中变成了“Padrino”,翻译到英文中便是“Godfather(教父)”。好莱坞那部著名的经典电影“教父”的片名实际上就是“赞助人”的意思。片中那些普通百姓受黑帮老大的恩惠,在被需要的时候必须不计代价的回报,这实际上是古罗马的“Cliens”和“Patronus”关系的延续。
在马略改革之后的职业化军队时代,赞助人关系成为了那些军阀们搜罗党羽的最佳途径。大量职业化军队中的军官和凭借军功登上政坛的平民都向这个或那个贵族宣誓效忠而不是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这就使罗马的贵族共和的权力进一步集中成为了寡头政治,更进一步的独裁就呼之欲出了。
果然那些士兵们拒绝接受苏拉命令。他们聚拢在庞陪帐前,坚持只受他的指挥,高呼着“imperator”,这个词在古拉丁文中是“上将”的意思。后来的帝国时期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官的代称,英文中的皇帝(Emperor)一词便由此衍生而来。
庞培此时也恰到好处的出现在他们前,眼含热泪的接受了这个称呼。这番惺惺作态如之前所说的,同样是虚荣着在被注视下的戏剧行为。事实是和当年的苏拉一样,一只颇具规模的军队在罗马的行省违背了元老院的意愿,向一个个人宣誓效忠。
不久以后,庞培率军在意大利登陆。这个消息震动了罗马。恐惧开始在人们心中散布,罗马人害怕一场内战刚刚结束,下一场内战又将开始。
没有人知道庞培此时的意图到底是什么。这个年仅二十四岁的将军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声望还不足以像苏拉一样控制罗马,因此他不可能想要引发内战。他的举动,或许单纯的出自于一种对于自己遭受元老院打压的愤怒。他好像一个被激怒的孩子,在等待着别人拿糖果来逗他开心。
糖果很快就送到了。
苏拉亲自来到庞培的军中和他开始谈判。言语中庞培对局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他对苏拉说:“人们总是趋炎附势的,他们只会向早晨的太阳表示敬意而不会关心傍晚的太阳。”
苏拉这时候年近六十。和一生严于律己的马略不同,我们知道苏拉早年是罗马的演艺圈出来的,吃喝玩乐总免不了,之后他的为人又似乎比较放纵,所以到了晚年身体不像马略那样六十五岁之后还能上马打仗。反观庞培,正是旭日将升。
老谋深算的苏拉自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早已看透了庞培的虚荣,为庞培的解除兵权提出了一个他不能拒绝的价格——凯旋式。
古罗马共和国的凯旋式,作为表彰军队指挥官功绩的宗教仪式,被认为是成年男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军事荣誉。仪式当天全体元老院贵族都会在罗马城中的战神广场(Campus Martius)集中等待凯旋将军的入城。浩荡的入城队伍的开头是战俘和战利品,然后是得胜的将军本人坐着战车或骑着战马,尾随他身后的是不代刀剑甲胄的士兵,预示着战争已经结束。这支队伍入城时走得是凯旋门(Porta Triumphalis),这一座罗马城门只有在凯旋式时才会打开。入城之后一路上平民们会争相欢呼,待到了战神广场,号声齐鸣,将军用白牛向朱庇特神献祭,感谢他的眷顾,同时宣誓自己绝不会想要成为罗马君主。至此正式的仪式结束,然而狂欢仍然会延续一个昼夜。
既然凯旋式在罗马人心中的地位如此崇高,它的条件也自然极为苛刻。
首先,将军必须必须决定性的击败了某个外敌,单次战役的损敌人数不少于五千人。注意这里的敌人必须是非罗马人,很多年以后即使是漂亮的击败了庞培的凯撒也无法就内战给自己一个凯旋式。同样,此时的庞培举办凯旋式也不能是针对马略党人的,只能针对非洲的努米底亚人的。
其次,将军必须担任过独裁官,执政官,或者副执政官。
这一条在之前的共和罗马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只有独裁官,执政官或副执政官才有资格担任行省总督,或者握有兵权。只有在如今的私人军队时代,庞培这样的无官无职的人才能统领军队。
罗马政治的规矩是成年男子到了三十岁才有资格竞选最低级的财政官,三十九岁才有资格竞选副执政官,四十二岁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执政官。现在庞培仅仅只有二十四岁,若不是凭自己父亲打下的基业,他根本没有可能单独领兵作战。
然而这也更显出了打破这限制的苏拉的提议是如此的难以拒绝。以庞培的虚荣的本性,他怎么可能拒绝“史上最年轻的凯旋式获得者”这样的头衔呢?
这个大孩子高高兴兴地吃下了苏拉为自己精心准备的糖果,放下了兵权。谁又能责怪他呢?那个男子不幻想少年得志声震四方呢?
就在这次凯旋式中,庞培获得了“Magnus(伟大)”的称号。有些人说是苏拉亲口提出的,有些人说是他手下的士兵齐声高呼的。不管怎样,“伟大的庞培”显然是把他和“伟大的亚历山大”相提并论。这种比较,虽然充满了底气不足的阿谀,却实在深得这个传说有着和亚历山大帝一样的面孔的青年的欢心。
当那些士兵们高呼“庞培伟大”的时候,人群中的克拉苏一定更加嫉妒庞培了。年长庞培五岁的他却也不得不对庞培的军事才能甘拜下风,放弃了在军事上超越他的希望,转而专心于自己最为喜欢的事情——敛财。
我们知道在苏拉在意大利境内进行大清洗的时候克拉苏就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之后他更是变本加厉的低价吃进房地产成为了罗马巨富。
他的手段倒也黑心得有趣:传说此君斥巨资组建了罗马历史上第一支消防队,一旦罗马哪处好地皮的屋宅着火就立刻赶到开始和屋主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什么?要他们付钱才肯灭火?你太看得起克拉苏了。他咬定了一个底价要屋主把着火的地产卖给他。
你不卖?行。看火把它烧干净你一无所获。你卖?好,我立刻一手交钱一手灭火。回头稍微修缮一下立刻可以高价卖出。
如是,在朝的庞培和克拉苏分别执著于虚荣和钱财,于是也分别得到了虚荣和钱财;在野的凯撒和西塞罗执着于自己的原则和骨气,也为此自命清高或畏惧报复的离开了罗马。历史的大道上四人同时起步,然而脚力不同,追求也不同,终点怎么可能相同呢?
作者:zzjzgs 回复日期:2008-9-8 10:56:39
精彩 虚荣真是人的原罪啊
作者:wgpig 回复日期:2008-9-8 15:35:22
庞培登陆意大利后一致停留在那里?
作者:徐勋 回复日期:2008-9-11 21:03:54
顶LZ
作者:gl82407891 回复日期:2008-9-13 16:30:52
LZ加油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9-14 8:46:12
在庞培的一生中,至少有四次刻意的带兵登陆意大利而又停留不前,如果其中哪怕有一次他像马略或苏拉那样进军罗马,历史就将被完全改写。他的踌躇中的个人性格,在之后会逐渐显现出来。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9-14 8:51:03
十七 权力真空 总第52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力的极限,明智的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极限适可而止,鲁莽的人却只会一路走到黑。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的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运气好的那些人能够适时的激流勇退,另一些人只能戏剧性的嘎然而止。
苏拉是一个明智的人,而且也是一个运气好的人。所以当公元前79年他在担任了三年的独裁官之后选择不再连任而退休的时候,那些真正熟悉他的人并没有感到惊讶。
是的,他有无数个理由认为这是合适的时机。
三十年来罗马的边境从来没有这样太平:在第一次东方战争中被苏拉打得损失惨重的米斯拉特斯王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休养生息,只能在小亚细亚的边境小规模骚扰;马略和希南的余党此时只剩下了在西班牙的山地中游击作战的索托斯(Sertorius),成不了什么太大的气候。
更重要的是,他的改革似乎已经获得了稳定的发展。他的曾经的十二万雄兵被他借着剥夺政敌财产得来的土地分配在整个意大利半岛上。在内战中被他赐予自由身份的奴隶也达到了十万人,他叫他们以自己的姓氏——卡涅利为名,作为平民融入了罗马社会。在可见的将来,倘使有人想要强行推翻他的改革,这些自己藏在民间的支持者决不会让他们得逞。
与此同时,下一代的贵族间也已经产生了相互制衡的关系。小苏拉十岁的小梅特路斯算是年轻一代中的长者,声望也最高。但是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贵族共和的忠实拥趸和马略党人不共戴天的仇敌。庞培虽然军事能力超群,但是骨子里面是一个传统而保守的人,不会做极端的事情。而且此人很容易就会被虚荣收买,更何况此时庞培年纪太轻,想要自立山头也不能服众。至于克拉苏,贪财的人总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政变的。或许唯一让苏拉有些担心的是萨藤斯的女婿老雷必答。这个人一直和马略党人保持着不错的关系,虽然在苏拉登陆意大利的时候他倒戈投降,但是保不准今后不动歪脑筋。不过,这仅仅是一个人而已。
下台的苏拉过着极为舒服的日子。为了庆祝自己的退休,他拿出了自己十分之一的家产在罗马举办了整整一个月的狂欢节。其间有各种角斗士和剧团的表演,自然也少不了免费的大餐。后来罗马帝国时的历史记述者们特地记下下了这时候每天都有大量完好无损的酒菜因为实在没有人吃得下了被倒入台伯河。
这种指责奢华的腔调中的道德味道固然常见,然而事实是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这种私人组织的大规模的铺张才开始流行。马略和苏拉的时代造就了更为悬殊的贫富差距,在反复的清洗和没收拍卖财产之后,社会财富更加向那些残存下来的选择和苏拉站在一边的贵族们聚拢。在苏拉之后,贵族富豪们争相负钱举办公共娱乐活动讨好平民,同时也炫耀自己的财力,一时间蔚然成风。
这些公共娱乐活动中最受人欢迎的莫过于角斗士的表演。这样的表演越多角斗士就越多。在苏拉退休之后数年既有斯巴达克斯领导的规模浩荡的角斗士和奴隶起义,这不是偶然的。历史好像一排多米诺骨牌,一旦前一片开始滑落,后一片必然势不可挡。
就在这狂欢节中,苏拉的妻子,梅特路斯的女儿,去世了。苏拉显然没有被此影响,很快就另结新欢。在一次角斗士表演的时候,一名女子走到他面前轻轻撕下了他袍服的一角,说道:“请将您的运气也分我一些吧。”苏拉记住了这个女人,不久她就成为新的苏拉夫人。
公元前78年的罗马街头常常能看到苏拉的身影。他不带一名保镖或者随从,就这样一个人大摇大摆的散步。他或许会想到十年前同样在这罗马的长街之上,索普斯的手下紧紧的跟在他的后面追杀。可是现在的他一点儿也不害怕他的敌人会袭击他,——事实上也没有人袭击他。一些人说这是他一生拥有好运的标志,另一些人只是撇撇嘴说他的敌人几乎都给他杀光了,如何再有人敢碰这个残忍的魔王?
不管怎样,凯撒宽容自己的敌人却遭谋杀,苏拉斩草除根却得以安享晚年,这实在是历史的反讽。
不过确实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在公共场合指着他破口大骂他的凶残。苏拉不以为意,只是反驳说:“你这样对退休了的我,叫以后的独裁官怎么敢放下权力呢?”这是苏拉的伶牙俐齿,却也是苏拉的洒脱。
这一年的执政官选举并不如苏拉的意。虽然他的亲信小卡特鲁斯(他的父亲是日尔曼战争中马略之外的另一个执政官)顺利当选,但是苏拉所不放心的老雷必答在庞培的支持下也同时得到了执政官的位置。
传说当选举结果公布的时候,苏拉对兴高采烈的庞培说:“你现在支持雷必答,但是总有一天你会看清楚他的本质而后悔的。”或许苏拉只是因为雷必答是萨藤斯的女婿而跟耿耿于怀,或者他的确像看透了凯撒和庞培一样看透了雷必答,又或者这也是那些崇拜他的史家们事后的杜撰。
然而苏拉没有干预。他既然已经收手,又何必要再沾政治的荤腥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冥冥之中,苏拉大概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吧。
这时候围绕在他身边一起吃喝玩乐的不是保守派的贵族,也不是他的士兵支持者们,而是他从早年就认识的戏剧界的朋友们。在临近生命的终点的时刻,苏拉反而沉浸在了他早年的记忆中。
在和这些伶人朋友们对酒当歌的时候,恍惚之间苏拉或许回到了那个年轻貌美的演员和歌手。四十年弹指间流过,他苏拉一会儿是穷凶极恶的罗马公敌,一会儿是万人之上的独裁军阀,朱古达,马略,萨藤斯,索普斯,希南,这些人纷纷的登场又谢幕,只留下他苏拉一人作最后的独白。四十年的他和四十年后的他又有什么区别,不过是一个戏子而已,一个历史舞台上的戏子而已。
他的最后的独白就是他用希腊文写就的回忆录。他大概是罗马,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世界第一个自己撰写回忆录的政治家了,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他的不同凡响。人们总是给其他人写传记,好比苏格拉底的那些学生,又好比亚历山大手下的将军们,然而在苏拉的这个时代,除了他自己还有谁值得他来书写呢?
遗憾的是,他的回忆录并没有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只能从罗马帝国时期那些史家们只字片言的引用中找寻苏拉激越的思绪。这思绪中显然有着对于神秘的未知的近乎宗教般的膜拜。他固执的相信着相伴自己一生的好运,在他的叙述中充满了神迹一般的事实和神谕一般的梦境——其中的很多出现在了我们之前的故事中。
在他的回忆录第四十二卷中,他写道:“昨天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死去的儿子和妻子在召唤我放下尘世的一切去和他们在一起。很久以前我在东方的时候,有一个星相师说我会在自己运气的顶点逝去。现在看来我的大限的确将至了。”
十天之后,苏拉死在了自己家中。
在他的遗嘱里提到了他的很多朋友,却没有一个字提到庞培。有人说这是他还在为庞培当年的违令不满,也有人说苏拉周围的那些人中庞培是最不需要被提到的。苏拉当然知道年轻而有能力的庞培将会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左右罗马政治局势的人物。庞培,如同他自己对苏拉所说的一样,是早晨的太阳,因而根本不需要苏拉在遗嘱中特别照顾。
苏拉党人们提出要在战神广场给苏拉举行国葬。对此唯一的反对者是早有心反叛苏拉的雷必答。可是庞培说服了他。在公开火葬的那一天罗马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却在仪式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下雨,人们都说即使到了这时候苏拉仍然是幸运的。
这样在马略之后七年,苏拉也退出了人间的舞台,同样留下了毁誉参半的一生让后人评说。他三十岁出头就随马略在努米底亚作战,立下了擒拿朱古达的大功;后来辗转在亚洲任总督,到了社会战争才真正展露头角;他被保守派贵族们推出来作为对抗马略和激进的平民派的急先锋,却阴错阳差的用和马略一样的方法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权威。
探究苏拉和马略的对比是极为有趣的一件事情。马略属阳,直来直去而性格刚烈,是典型的狮子座的特征;苏拉属阴,难以揣摩却同样恩仇必报,是典型的天蝎座的特征。然而从历史来说他们同样是从马略改革中受惠的第一代军阀,事实上协力把贵族共和推向了万丈深渊。
有人说他是彻头彻尾的个人野心家,有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最后共和派,可是对他最为贴切的盖棺定论的评语却是由他自己写就刻于他的墓碑上的挽词:
“行善超过他所有的朋友,作恶超过他所有的敌人。”
苏拉毕竟是苏拉,到死也不忘伶牙利齿的洒脱。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9-14 10:33:36
写在周年之际的话
五十二篇连载意味着五十二个星期,这部作品也陪伴了我整整一年。不管各位读者们是在这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接触到这作品,在这里我要诚心的感谢你们的支持。
乱世第一代人的故事终于落下了帷幕。从变乱先兆的大小格拉古的悲剧到命运纠缠的双生花马略和苏拉的对抗,贵族共和的罗马一步一步从巅峰滑落走向分崩离析。她的前途却依然迷离,这个文明要再经过两代人的挣扎才能找到重塑伟大的道路,然而彼时的罗马已面目全非。
我决定在这个暂时的幕落结点结束“细说凯撒”在网络上的连载,而专心准备实体书的出版。写作从来不是我的主业,连载开始的时候我也并没有想到过要出书,但是人生永远充满了没有料到。在不远的将来,希望大家能够同样支持这样的一本实体书和我的其他作品。有其他的意见,欢迎在我的blog留言:
http://blog.sina.com.cn/therenaissanceman
再次感谢各位读者,大家中秋愉快。
文艺复兴式的人
2008.9.12
作者:wosnb 回复日期:2008-9-14 11:04:38
这时结束网上连载是有些不厚道,作者思维的确实是有独到的一面,但还不足以以此丰富作者自己的内涵,去出版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要想和大家继续保持交流,提升自己却变得困难了,不知道何时才能看到作者的书,但估计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本来可以在开拓他人的同时开拓自己,可是现在又要受制于出版商,如果不是因为缺钱花,那就让人觉得太可惜了。
作者:abzero 回复日期:2008-9-15 17:37:19
已经一年了呀...不知不觉
有点可惜..
作者:小猴子和小狐狸 回复日期:2008-9-15 18:15:05
我跟了一年,没想到却是这个结果
作者:卡那v 回复日期:2008-9-16 9:28:13
哎,早有预感了。
不过LZ要出书了,先祝贺下。
怎么买到书希望LZ能告知下,在帖子的末尾说下就好。
作者:zzjzgs 回复日期:2008-9-16 20:55:22
恭喜楼主!希望早日看到你的新书不过我相信出书的话你要么改书名要么压缩第一部分 52章的前言太长了
作者:77277 回复日期:2008-9-17 23:32:49
留个名吧,告一段落了
希望书也很精彩
作者:disc 回复日期:2008-9-19 21:10:04
唉,楼主出书了给个链接吧,想尽快买一本
作者:月季花香 回复日期:2008-9-19 21:33:41
mark
作者:saydododo 回复日期:2008-9-23 19:59:48
留个记号。
希望楼主出书了通知我们。
这样的好文、买了书看才爽。
作者:24k重装上阵 回复日期:2008-9-25 3:37:09
看这帖, 真是一场心灵的盛宴啊
没别的,楼主出书吧,一定支持
作者:下曦 回复日期:2008-9-26 17:33:32
帖子不是很火,出书要三思。
作者:freebendy 回复日期:2008-10-15 16:41:45
mark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8-10-17 10:25:04
祸福难料之间,哈密尔卡年方弱冠的儿子汉尼拔接过了父亲的遗业。这个一生坎坷的汉子,注定要成为西方古代史中最为悲烈的失败英雄。
举世无双的统御和武勇,然而如婴儿般幼稚的政治和战略谋划,或许是这个男人,而不是雄才大略的亚历山大帝和凯撒,才真正是阿克里斯的化身。然而人类是喜欢意淫的动物,越是这样的不平衡的绝世奇才越让人觉得扼腕叹息,于是也就越具有悲剧性。
=====================================
不知道楼主是否仔细阅读过所有关于汉尼拔的书籍,如果仔细阅读过,必然不会得出如此的结论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8-10-17 14:24:42
公元前218年12月,刚刚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汉尼拔在特雷巴(Trebia)和大约4万罗马军队遭遇。这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第一场会战。他的对手是一名叫做西庇阿的老将,或许是宿命,这员老将的儿子这是后来击败了汉尼拔的大西庇阿。汉尼拔观察到罗马士兵因为严寒而士气低落,于是蛮不讲理的用全骑兵冲锋,战象在中间,努米底亚轻骑兵在两翼,一下子挤垮了罗马人的士气。此役两万罗马士兵战死疆场。
=========================================
楼主如此描叙特雷比亚河战役,不怕误导众人么- -#……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8-10-17 14:44:37
作者:shhgs 回复日期:2008-1-22 8:53:56
在战术层面,汉尼拔是天才,古今中外的名将里面,必定少不了他。但是在战略层面,他是个白痴。
孙子兵法怎么说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汉尼拔在没有得到国内充分支持的情况下,挑起如此规模的一场战争,最终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由于不能得到国内的充分支持,导致最后的丧师辱国,为亡国灭种埋下祸根。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他对战争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在司马错之下。
============================
居然説汉尼拔是战略白痴,我不知道您算得是上什么水平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8-10-17 14:49:44
作者:文艺复兴式的人 回复日期:2008-1-23 2:42:48
呵呵,最后再回hushan同志几点:
资料方面,我写连载完全使用权威西文资料,中文界写西方历史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的实在很多。因此我还是比较自信自己作品的历史准确性的。
研究汉尼拔战争时代不可或缺的两部史书是李维(Livy)和波里厄斯(Polybius)的罗马史。一部以古拉丁文写就,一部以古希腊文写就。(这两部书据我所知没有中文译本。)我目前还没有能力阅读原文,但是曾经仔细读过它们的权威英译本。两者同意在跨过阿尔卑斯山后汉尼拔有1万骑兵,但是随后战斗折损,虽然补充了一些高卢雇佣兵,但是在坎尼投入战斗的大约只有8千。
至于扎马汉尼拔出于弱势,我觉得我的叙述已经足够让人理解了。罗马由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汉尼拔并非如你所说的在追杀西庇阿,双方只是都在选择时机会战罢了。在记述扎马的时候,波里厄斯和李维都指出了汉尼拔的勉强。同时就我所参考过的其他西方史学作品,包括剑桥古代史,同样是这个意思,所谓史学界共论。
=================================
这个赞同啊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8-10-17 15:35:40
俺觉得俺倒是和jdzheng_sh兄颇为志同道合
作者:西楚--霸王 回复日期:2008-10-19 14:01:51
阅毕
虽然有些观点与看法不赞同楼主,不过还是感谢楼主的文章
作者:ss15 回复日期:2008-11-21 20:49:26
不更新了??
作者:duck0722 回复日期:2009-1-1 7:23:35
jihao
作者:duck0722 回复日期:2009-1-1 7:28:41
jihao
作者:无来去处 回复日期:2009-01-18 19:52:32
咦 细说凯撒怎么感觉成了细说苏拉了
作者:黑色_斯芬克司 回复日期:2009-01-19 12:28:44
看不下去了 楼主对于希腊化诸王国的历史完全缺乏常识随便指出几个:
1、皮洛士(Pyrrhus)只在围城者德米特里乌斯一世东征的时候短暂占领过马其顿一小部分,但是两年后就被色雷斯王莱西马库斯所驱逐,他受邀请进入意大利时,马其顿的国王是托勒密一世之子托勒密·克劳努斯,希腊城市的一部分则在德米特里乌斯的儿子安提柯二世手中,皮洛士则龟缩在伊庇鲁斯本土。终他一生他从来没有占领过小亚细亚一个城市,小亚细亚在Ipsus会战后相继被莱西马库斯、塞琉古一世和安条克一世统治,皮洛士入侵罗马的时候正在遭受加拉太人的侵略。不知道楼主认为他控制了马其顿本土、伊庇鲁斯和小亚细亚是怎么臆测出来的。迦太基和罗马人普遍高估皮洛士是因为他们在众多继业者中就遇到过这一个而已。
2、腓力五世失败后才轮到塞琉古帝国,而且Magenesia战役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罗马盟友帕加玛国王Eumenes II的希腊骑兵,而不是楼主所说的罗马人的骑兵引开了塞琉古帝国的骑兵。
作者:黑色_斯芬克司 回复日期:2009-01-19 14:47:58
不过可以算不错的戏说作品文笔很好 读完了
作者:尹清欢 回复日期:2009-01-19 18:57:36
戏说?
共3页首页 1 2 3
窗体顶端
直接到页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