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节日的巫术形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02:19
节日是凸现在民间日常生活之上的特定时间标记,它具有调剂民众生活的功能,集中着民俗文化的多种特性,人们通过周而复始的岁时节日,不断地复现与传承着民间的文化传统。楚地素有崇巫尚卜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就成了民众展示巫鬼信仰的有效机会,他们利用各种巫术手段来满足自己驱邪祈福的意愿。
元日:元日是古今社会的盛大节日,楚人认为它处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阳气虽已上升,但阴气依然有相当影响,在阴阳二气交错中,人们易于感受风邪。人们为了对抗与驱除“邪气”,运用了多种巫术手段。
如清晨,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然后饮桃汤,服却鬼丸,食鸡子、麻豆,以“厌伏邪气”。为了防止邪气鬼魅侵入宅内,在门户上方画上雄鸡,并钉上桃板,悬缚鬼的苇索,于是“百鬼畏之”。现在楚地元日驱邪巫术明显减少,但乡下依然有在门庭前焚松柏枝、饮屠苏酒、禁止说不吉利话、禁挑水泼水、屋檐插梅柏、门贴春符、向吉方出行等巫术项目。   楚地还在元日以水的轻重卜一年的水早状况。具体方法是,从元日到十二日,每天取水一瓶,称水的重量,一日代表一月。也有的用甑蒸面饼,根据面饼上存水多少,判断某月的水旱情况。元日的禽声与风向也是预知年岁的巫术方法。
年节:农业是荆楚民众的生产主业,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在年节时期,人们会以巫术手段来祈求一年的好收成。因为“年”的本义是五谷丰熟,庆祝丰收活动的本身便表达了人们对未来丰收的期盼。
在腊月之初,楚地便有腊八日腊鼓催春之俗,谚云:“蜡鼓鸣,春草生”。春种时节的早日降临,意味着一个好的年成。腊月二十三,人们用祭灶文、灶马、灶糖等拜祭灶神,向灶神祈福,使民众不缺衣食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在小年夜,有的地方有“照田亩”的祈年巫术,“村露燃火炬,照田亩,烂然遍野,以祈丝谷”。大年三十是祈年巫术较集中的一天,楚地的人们过年一般要留“宿岁饭”,待新年以后弃之街衢,表示“去故纳新”。还在牛栏猪圈等处贴上春联、斗方,以期“六畜兴旺”。鄂西等地还有过年喂果树的祈年巫术。正月初,还有“鞭春”之俗,在宜昌,立春前一日,有“采松柏枝插入池中,歌唱似栽秧状,酌酒饮满,取丰稔之兆”。此外还有人日招六畜之魂,八日祈谷等。正月十五是年节的终点,也是祈年巫术的集中点之一。湖北英山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请筲箕姑”问收成丰歉。具体做法是,在筲箕口上放一朵纸扎红花,由两女孩用手指头抬离桌面,烧香,念动咒语,如觉手重,即是“筲箕姑”到。   立春:“鞭打土牛”是立春的主要活动。在立春这一天,人们纷纷前去观察土牛的颜色,以预知一年的水旱丰歉情况。有谓黄主谷、黑主水、红主旱、白主兵等说法。
端午:五月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潮湿闷热,易生瘟病,人们又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端午的形成与确立,即与人们要求平安度过“恶月”的愿望有关。因此围绕着端午节的民俗事象,主要是驱邪护生的巫术活动。
古楚人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五彩丝线绞成的细索系在手臂之上,称为“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以“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门户也是防止邪气侵入的关键所在,人们在端午采集艾草作为人形悬之门户上,“以攘毒气”。即使龙舟竞渡,也是远古水滨居民驱疫巫术的变化发展形式,近代楚地的赛龙舟也还蕴合着驱疫的意味。鄂东孝感有这样一种说法,“不打龙船人多疫病”,所以有“龙船不打要划过”的俗谚。
地处江汉腹地的钟样,在端午节中,乡邻互送粽子,喝雄黄酒、菖蒲酒,儿童戴艾虎,系五色“续命缕”,在儿童的脸与手上涂雄黄以辟邪毒。城外赛龙舟,城内“剪纸为龙舟以驱疫”。
嘉禾县位于湖南南部山区,由于缺乏竞渡的水文条件,也就没有了龙舟戏。但家家门口挂蒲艾,妇女或用蒲根簪髻,或掐艾叶煎汤沐浴,并在儿童的额头涂上雄黄酒,烧艾叶驱除邪疫”。
中秋:楚地祈子巫术多集中在八月中秋。人们在地里偷来南瓜 ,再将南瓜穿上小孩衣服,然后吹吹打打地送到尚无子嗣的人家。南瓜多籽,“南”又谐音“男”,所以南瓜成为实施祈子巫术的工具。
此外,楚地还有诸多节日巫术,如除夕守岁使人添寿,立春剪彩燕戴之迎春祈福,端午系“长命线”,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等,节日巫术表达了楚地民众要求改善生存状态的良好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