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时尚”读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3:49:09

图为《品三国》上海首发式盛况。
“2006上海书展”8月5日开幕。当天下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上海首发式暨签名售书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数千名读者赶到了签名大厅,既有脚步蹒跚的八旬翁妪,也有八九岁的儿童,不少人是从上海周边地区特地赶来的。出于安全考虑,易中天不得不取消了原计划的演讲,提早开始签名售书。
近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掀起的“三国热”和“易中天现象”持续升温,由此带动了一批通俗历史题材的图书热销。有人说,时下阅读历史题材的书已成为一种时尚,正如一首在年轻人中传唱的歌一样,“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带动读史热 引发“口水战”
品“微言”还是品“大义”
记者在上海书展了解到,仅8月5日一天,易中天的《品三国》就售出6300多册,出版方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展位上张贴着“《品三国》已售出55万册”的大幅喜报。此时,距5月份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拍得《品三国》的版权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从易中天正式完成书稿算起,仅有一个半月时间。而当初,不少人都对这一带有商业炒作意味的“天价”版权交易抱着质疑的态度。没想到,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之下,各地书店一再要求多进货,《品三国》已印到65万册之多,成为国内图书市场营销成功的典型个案。
《品三国》爆热,首先带动了“易中天热”。上海文艺出版总社重新出版了易中天的旧作《大话方言》,这部当年只卖了5000册的书如今起印数就达3万册;包括其四本旧作的“品读中国书系”一跃成为畅销书,目前已销售10万套共40万册。另一家出版社也重出了易中天的《帝国的惆怅》一书。
《品三国》和“易中天现象”的升温,也在普通读者中掀起了一股读史的热潮,各种解读三国以及通俗性的品史讲书类读物成了近期出版的热门题材。在上海书展上稍留意就能发现“冰山一角”: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著名学者何满子的《图品三国》,文汇出版社重出了林汉达的《三国故事》,中信出版社请来成君忆签售《水煮三国》,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三国演义》大受欢迎。至于以通俗易懂方式重新品读、讲解各段历史的作品,更是多不胜数,其中不乏名家大家之作。
不过,学术界对易中天品三国的观点和表述方式存在不少异议。书展上,有学者在讲座中表达了对正在盛行的这种“时尚读史”现象的担忧。几天前,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在其博客中批评易中天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放在一起混嚼,品了“微言”而未阐发“大义”,把严肃的事情变得娱乐化、庸俗化甚至粗俗化。还有学者表示,易中天对曹操等人的评价,有许多并不准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并不难读,媒体不应大炒辅导读物,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网络上,网友们形成了两大阵营,关于“中国历史能否在娱乐或庸俗名义下解读”的论争引发了一场“口水战”。
顺应社会需求 打破学术壁垒
传承文化记忆期待更多“正说”
比起争论,易中天的走红,更让学者和出版商们看到了当代社会对学术大众化、普及化的巨大需求,以及文化产业营销的重要性。
有关专家指出,“时尚”读史现象,或者说“俗讲”经典现象,其实在我国早有传统,并非自易中天始。只是近年来,学院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学术与普及之间壁垒森严,加上浮躁功利之风盛行,大学者们少有为青少年写作普及读物的心思和努力。
记者在书展上看到了一套重出的“林汉达通俗历史经典”。林汉达是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曾任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副部长。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少年的普及性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等书的作者之一。他以一流历史学家的眼光和大文章家的功底写作的有关东周列国、三国、两汉的故事书,让许多成年人记忆犹新,但这些书却少有重出之机,林汉达之名也渐被遗忘。事实上,愈是普及性作品,愈需要大家手笔,最怕半吊子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可惜,近些年来,“戏说”成风,对于历史人文,解构、颠覆者太多,如何用最生动的方式来“正说”,来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却少受重视。因此,有人建议说,“易中天品三国”引发的品史、出版热潮,如果能够在“时尚”趣味和商业炒作之外,传达更深层的民族文化记忆,带来整个社会对于“正说”和文化普及、精神传承的重视,才真正具有长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