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战争地理学:巧用围城打援战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9:20:28

毛泽东的战争地理学:巧用围城打援战术

2008-11-05 12:49:43         华夏经纬网

    学兼中西与新旧学的毛泽东,对地理学也颇有造诣。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他还专门从事过地理学的讲授。主持军事后,又在战争地理学即军事事务的空间运筹上颇有心得。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省的地情、民情、军情、资源、战略要点各有参差。在取得战争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态势,必须在地理上大下功夫,谋求必要的“地利”。毛泽东在发掘和利用地利广大,有一系列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其中把一定力量的党和红军、足够的经济基础、敌人之间的矛盾等军情地情因素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毛泽东所作出的一些关于战争、战役的重大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活用了地理之学的结果。大而言之,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毛泽东机巧运用战争地理学并获得成功的结果。毛泽东在空间运筹方面的独到心得,也是构成其军事战略的组成组成部分。用好地势,也似增兵十万。

    抗日战争末期,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已经遍及华北、华中、华南,其大多互不连接且势力单薄。在蒋介石还都南京后,这样的布局肯定不利于国共对垒。并且,东北因苏联军队占领而出现了巨大的战略真空。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等做出了退出南方八个根据地,进军东北,巩固华北的策略。

  在南方根据地大幅度北移的同时,大量武装力量和干部从各根据地抽调到东北。相当数量的中央委员甚至中央政治局委员大量进入东北,迅速造成了东北的局部优势。这一优势得到进一步确认的标志是,蒋介石在东北丧失了他的几十万精锐。而他如果暂时放弃对东北的争夺而将这些力量用于其他战场,将可能因为在其他局部的胜利而逐步换取对东北的后期挤压。

  这样的以退为进确保了共方武装力量的集中使用,追求的局部地区战斗力的最大化。解放战争爆发后,各大根据地又实施大步后退,诱敌深入,在敌人进攻中发现歼敌机会。如此的以退为进,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围城打援是毛泽东及其他的将领们习用的战术。而这一战术的要点之一就在于,要取得较好的打援地利。无论是刘伯承的黎潞之战,还是彭德怀的宜川、瓦子街之战,或是林彪的锦州、塔山之战,都因为充分地利用了地形之利,取得了可观的战果。

  辽沈战役中的锦州之役是一个典型。本来,在整个东北战场上还有四十七万的国民党军,分别隗集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城市群。林彪希望动用围城打援的传统战法通过打长春引出卫立煌的大军予以消灭,但卫将军根本不为所动。无奈之下,林帅遵从毛泽东的建议南下北宁线出击锦州,结果一举激活整个战局。

    由范汉杰率领的锦州十万蒋军一败,东北战场为之一震。长春之敌不战而降,而沈阳大军则遭遇林彪部队的秋风扫落叶一般的“砍瓜切菜”。选择一个攻击要点然后关门打狗的军事计划,轻而易举地造就了整个东北局面的沧桑巨变。英名赫赫的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部队,在极为恐慌的战场形势下实力大打折扣。在这里,锦州就成了整个东北战场的生命线。(新浪网)

 共1页  1 
  责任编辑: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