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长承认输给中国?别太阿Q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17:31
但愿印度外交部长慕克吉和商务部长拉梅什有良好的私人关系,否则这二位有可能因为被“拉冠慕戴”的一句话发生龃龉。
11月20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引用了拉梅什部长在一次研讨会上说的一句话,“印度和中国没有进行竞赛,他们已经赢得了比赛。”半个月后,这句话出现在大量的中文网页上,不过讲话者被换成了慕克吉,原文标题《印度和中国搁置争议》也被换成更耸动的《印度外长承认已经失败:印度将停止同中国的竞赛》。
人们其实没必要为慕克吉和拉梅什是否会为这句话的知识产权争论不休而担忧了,这两位部长谁也看不懂中文,他们的中文翻译估计也没空到我们的论坛闲逛。这条用谷歌搜索有21万条链接的新闻传到他们耳朵里并引起某种后果的可能性,估计和印度代表团在亚运会上击败中国登上奖牌榜之巅的可能性差不多。对于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当然也就无需杞人忧天了。
不过,这条在中文互联网上点击率颇高的“新闻”———叫新闻有些勉强,毕竟是半个多月前的事情了,还是足以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
所谓“印度承认失败”至少包含着如下含义:第一、印度和中国在进行竞争;第二、印度输了;第三、印度承认输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印度和中国真的是非输即赢的竞赛关系吗?两国领导人半个月前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中印不是对手或竞争者,而是互利合作的伙伴。英文新词“Chindia”的含义也是ChinaandIndia,而不是ChinavsIndia。
作为两个“崛起”的大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多极化是两国最主要的合作基础,印度和中国一样,都还谈不上制定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不过是在尽力使自己适应这一由大西洋联盟主宰的规则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证明谁更优秀而拼个头破血流,难道是积淀了50多个世纪古老智慧的民族的明智选择?
就算中国和印度的合作本质上是竞争中的合作关系,竞争仍然在双边关系中占据重要内容,那么印度在这场不应有的竞赛中“输了”吗?又不是亚运会,国家之间实力的消长岂可用一个简单的输赢来评价。
中印两国各有其无可争议的优势,亦分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难道我们能因为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而抹煞他们先进的软件工业?或者难道印度可以凭借其完善的金融系统而轻视我们强大的制造能力?抑或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矿难视而不见,一味嘲笑印度的火车出轨?还是印度可以恃其先天的英语优势而断言,写方块字的我们永远无法比印度人更适应国际环境?
如果一定要比的话,中印两国至少应该更多地去和领先我们好多年的西方世界去比,而不是互相从对方身上找自信。
再退一步,假设中印之间确实在竞赛,而且我们“已经赢得了比赛”,拉梅什部长的一句话能表明印度已经“认输”了吗?在大多数转引《纽约时报》文章的中文网页上,这位部长的讲话地点和对象都被忽略掉了。很难说这种忽略是出于翻译的粗疏,因为原文中拉梅什讲话的引文、对象和场合都出现在同一段落中。
拉梅什是在印度工业联合会的一次研讨会上对出席的工商大贾们作上述表示的。这难道不应该被理解为拉梅什对自己同胞的激励吗?说到底,这位部长并不是在拳击场上抛毛巾认输,而更像是在休息室里用反话刺激自己的队员。所谓“知耻而后勇”、“满招损谦受益”,这些先人的至理名言,我们应该比印度人更加熟悉才对。
没错,这些年中国的发展确实创造了奇迹,但不容否认,我们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我们最引以自豪的高增长速度,实际上也没有超过上世纪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经济起飞时期的水平。
现在沾沾自喜于让别的什么国家“认输”实在算不上一件明智的事情,更何况,这个国家和我们一样,有10多亿人民和悠久而充满智慧的文明,而且正在快速崛起,和中国一道,使“21世纪是亚洲世纪”这句让所有亚洲人扬眉吐气的预言变得具有说服力。
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取得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但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比较当然是值得提倡的,就像竞争是前进的动力一样,然而比较的目的决不应该是主张阿Q式的精神胜利。至少,我们应该记住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上镌刻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