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实拍温家宝总理记者会 总理答记者妙语集(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24:29
现场实拍温家宝总理记者会 总理答记者妙语集(组图) 新华网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采访拍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采访。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采访拍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拍摄。 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一名外国记者在提问。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踊跃举手请求提问。 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一名记者在提问。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一名记者在现场提问。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一名记者在现场进行报道。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工作。 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现场发稿。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一名外国记者在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摄影记者在现场拍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两名记者在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陈树根摄

 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没有一片土地让我这样深情和激动,没有一条河流让我这样沉思和起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我们主张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不仅使经济像活水一样流动,而且给人们带来和谐与和平。  

  我们反对各国之间相互指责,甚至用强制的办法来迫使一国的汇率升值,因为这样做反而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改革。  

  中国经济今年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而在这三者之间,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光明的路子。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二次探底。  

  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我看到台湾的报纸,很大的篇幅报道温总理关于让利的论述。可是我在在线访谈时讲了两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因为我们是兄弟”,这句话就鲜有报道。  

  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  

  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 5000年的文化。   

  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我对有些国家要提高出口的比重予以理解,但是我所不解的是,为了提高本国的出口而贬低本国的币值,反过来又企图用施压的办法来强迫别国的货币升值。我以为这种做法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这应该引起全世界各国的警觉。  

  在这里我愿意给记者们介绍一个你们不甚熟悉的情况,那就是中国的贸易总量虽然很大,但50%是加工贸易,60%是外企或与外企合作企业的出口贸易。如果说对中国采取限制措施,也无异于打击了你们本国的企业。  

  你的问题问得还是比较平和的。实际上现在在舆论上,已经出现了“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必胜论”的观点。  

  我经常劝记者多到中国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你到那里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