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热文,道破时政的窘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2:29

 

2010年3月12日,中国两会进行中;网络上出现三篇所论不同的文章,引起笔者的关注。一篇是凤凰博报博主盛大林先生的《为倪萍说句公道话》;一篇是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登的张宏先生《我是温和的建言者》,一篇是凤凰博报博主许之远先生《两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三篇文章,各不牵连,放在一起,却道破了中国时政的窘境。

首先说盛大林的《为倪萍说句公道话》。盛大林,据网络资料介绍,1968年生人,是河南《大河报》首席评论员,现供职于河南《东方今报》社;应该说,属于官方或体制内人物。

对于倪萍委员,笔者在2010年3月7日《中国“两会”,将来会受到全人类的耻笑》博文中有所涉及,如“尽管‘两会’上的提案、议案雷人,都还不如明星政协委员倪萍的‘真情告白;雷人。在接受中广和网易采访时,被问到是否行使过否定的权利时,倪萍说,‘在大的会议上举手表决时我从来没有反对过或弃权过’;‘我是(考虑)国家利益的,我热爱这个国家,我没有打断过,也没有弃权过’;‘就党和国家的利益,在目前这个阶段,要是你想不出比它更高的招,你就应该拥护’;‘我不添乱,不能说你把人骂倒了再一问你怎么办你不知道。谁都知道有问题,你以为中央领导不知道啊?千万别以为你的智商比他们高,没有。腐败干部有没有?能力差的有没有?有,但是这样的,是大多数吗?是非常少的少数。’倪萍的话泄露‘两会’代表委员公开的秘密:他们都是鼓掌、举手通过党和政府一切政策、法律的机器而已”;“什么‘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一切权力归于人民’等等也就都成了幌子。”盛大林则是针对 10日下午文艺界别分组讨论会,倪萍为自己喊冤,认为自己投赞成票是从大局利益出发,自己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盛大林也认为她的这一番辩解听起来振振有词,实际上也经不起推敲。“一贯赞成”之错不在于有没有思想,而在于忘记了职责,更在于误解了爱国;认为“好政府是骂出来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自有其中的道理,“投赞成票是从大局出发”就更荒谬,倪萍的辩解是越描越黑。

但盛大林还是想为倪萍说句公道话,请大家先思想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相信倪萍说的都是肺腑之言?如果她不当政协委员,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吗?她只是一个艺人,没有从政经历,甚至没有关心过政治,你让她怎么参政议政?!倪萍之错不在于她说了那些不正确的话,而在于她处于一个不适当的位置上。她当政协委员不是她自己能够决定的,甚至她都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但有关部门却非把她推到这个位置上。因此,不应该把矛头只指向倪萍,而是应该检讨一下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完善。

其次说张宏的《我是温和的建言者》。张宏,现年36岁;《经济观察网》前任副总编辑。这个“前任”,是3月上旬的事情,因为在此前还是现任。对于他的定位,现在应该说是大陆体制外的人物。此前,张宏可以说是一个不出名的网络工作者,但在今年3月突然成为国际知名人士。原因是他作为组织者,促成3月1日在大陆13份报纸共同发表《提请两会代表委员敦促加快户籍改革》的社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评论称此事件当载入新闻史。而他自己,却因此遭到单位的除名,丢了饭碗。

在《我是温和的建言者》中,他详细介绍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因为他的父辈因户籍制度受过许多苦,他的许多朋友甚至下一代现在还在因此制度而受苦,疲于奔命,欲诉无门。自己岁不是专家,提不出完整充分的改革方案,但他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项无视人的尊严与自由的法规,终究要被历史扫入垃圾筐中;期盼着这项制度的最终消亡。作为一位媒体人,我只是在尽我的责任与义务,而我们的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而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在多点突破,许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所以认为就此议题发表社论是符合中国政府改革方向、符合广大民众利益。此外,选取两会作为发表此社论的时间窗口,表明的是媒体参与中国整体改革的一种期望。他说,“我活了36岁,从不知道哪位代表委员是我选取出来的,会为我申张。我想许多中国的民众也会有类似的看法。作为媒体,我们期望大众的声音可以让这些‘代表民意’的代表委员们听到。”;“事实上,每位读者都明白,共同社论引起的广泛影响,并不是媒体的力量有多大,而是民众的期盼有多么热切、焦急!”

但是“在这件事出来后,我本人获得了相应的处罚,其他同事和合作媒体也受到连累。想及此,颇有负疚之感。这不能归咎于报社,因为面对的是不可抗力,我们在做事时总要考虑到还有许多人的饭碗应该保全”。他声明“我是一位温和的建言者,无意挑起巨大的波澜,只不过事态的发展超出了预想。最后请大家记住,我现在是一位独立的评论人。”

再说许之远的《两会: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许之远,1935年生人,现任台湾立法院最高顾问,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台北世新大学副教授等。50年来从未间断写作之全方位作家,诗人,时事评论人,已发表论著逾一千万言。所以,这位老先生,可以被看成大陆境外的华人知识分子,也具有代表性。

在文章中,许之远很不客气地批评大陆的两会。他说,今年的例行两会,在金融海啸后期的今天、各国尚严肃注意演变之际,表现出空前和谐;代表、委员面露笑容,一片汉唐盛世听不到盛世危言;和平崛起而见不到民怨崛起。而中国还在衰败的次殖民地的时代,许多列强已崛起,到现在实际上也还有多少国家比我们先进;那些先进经验,已经实验过可行,那些缺点可避,都摆在我们的面前。

许之远指出,除了少数特权阶层,广大的基层族群都有不同的苦痛;从95%的财富控制在千分之二的人的手上就可知道:只有小贫和赤贫;小康的中產阶级还不多。中共建政主力是农民,开放后出口成品能抢佔世界市场,主要还是仰赖农民工低薄的工资。“我所了解的中国农民工的工资,真值得我们同声一哭”!并举例美国政府当年在阿拉斯加发现石油矿,政府出面和企业家达成协议,以当时登记的省民每人占一股。从第一年开始,按一股分红,就有一千美元,一直根据协议到20世纪80年代才终止。而如果我们官员没有帮着企业家征收农民土地就不错了,会和农民分享资源吗?!大陆外汇存款二点四兆;有多少成数是农民工的血汗钱?拨一部分(如一兆)为广大农民脱贫,不但民怨全解,还为内需创造一个全世界无可比拟的市场,更无需向欧美列强打躬作揖求订单、求解禁、求自由贸易;比钱交到当地官僚、国企手上建楼房炒地、生產过剩要好得多!然而,经过多少年有意无意的误导,许多原本浅易的道理,在私见私利当头,初尚内咎神明,渐渐积非成是,连始作俑者自己都忘记了是非。这个社会病了!

许之远提到,18岁为中国在冬奥争得三面金牌的周洋,第一次说出感谢父母的辛苦裁培,希望有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立即受到指责,认为第一要感谢国家。谁是国家呀!为国家争得三个金牌,不是为国家争得了光荣吗?不是感谢了吗?依此公之论,如果争不到金牌,何以感谢国家?是否要自杀以谢罪国家?但他的指责,还是有人缓脸,这种官官相护,我们的社会还有公义吗?!

站在海外的角度,许之远指出,“很多海外媒体把两会当成娱乐化报导,网民也有这种倾向,在我看来是值得两会检讨的”。

上述三文作者,包括了老、中、青,体制内外,海内海外学者。文中内容、角度不一,但都和两会有关,和中国大陆的时政有关,并道出了大陆时政的困局。

首先是不愿意、不关心国政或无能力的人,却被当局安排成为委员代表,仅仅只能作为一个“一贯赞成”的政治花瓶的人,却被当权者硬生生地拉去“参政议政”,充当举手和鼓掌的工具。其次是愿意、关心并且有能力为国为民鼓与呼的人,即使是“一位温和的建言者”,利用媒体发出民众的呼吁,也横遭打压,甚至丢失饭碗。第三,中国的国政,真如倪萍之类的代表、委员认为的那样,形势一片大好,只能“一贯赞成”吗,显然,即使作为海外人士,也能看出:这个社会病了!并且还能作出诊断,开出药方。但无论如何,当权者不愿意承认疾病,将浮肿当增肥,视恶疮为美容;原因无非就是为了维护“95%的财富控制在千分之二的人的手上”,不愿还权于民、还政于民。堂堂的国家“两会”,变成吃喝玩乐的“娱乐秀”,如此下去,病入膏肓,国家和民族危矣!

好在如上述三文作者,中华的老、中、青,体制内外,海内海外的人民,都在不断清醒,知道弊端、痼疾之所在。如果不想亡种灭国,民众总有智慧,采取有效对策。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1)温家宝,中国官场的良心

2)财富集中在国家手里,是中国腐败的最大温床

3)咒骂普世价值,自伤中国形象

4)中国人最缺的是羞耻

5)对西方煮“夹生饭”,是“中国崛起”头号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