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6:20:12

 与西方社会的契约文化有所不同,易中天认为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内核在于血缘———由家庭至氏族至部族,直至民族国家。“一家之长是父亲,一国之长是皇帝,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全国人民的‘总爸爸’。”地方长官被称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军队叫做“子弟兵”,各行政区域或工作单位之间被称作“兄弟省份”、“兄弟单位”,这些都被易中天作为“中国文化血缘论”的佐证。西方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是个人,而中国却是家庭。“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国家、公家、人家、自家,凡事都脱不开这个‘家’。中国人对血缘的重视,延展到了整个社会,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母系结构深入父权文化

在解说由血缘结节的中国社会文化时,易中天突然语出惊人,他指出,在父权文化的表象之下,中国社会始终埋藏着深层次的母系结构,“一个姑娘出了嫁,她原先的家被称为‘娘家’,新家则称为‘婆家’。为什么不叫‘爹家’和‘公家’呢?因为中国的家庭实质上是靠母亲来操持维系的,母亲才是中国家庭的标志。”

从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到当代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易教授历数了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赞美母亲的文艺作品,甚至搬出封建时代学子当官以后封妻荫子,母亲也能被封诰命,父亲却从来不被重视的事例,来说明中国文化偏向母亲的情感倾向。“《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是孝母而不是孝父。《红楼梦》里的最高家长也往往都是贾母这样的老太太,主持家务的则多是王夫人或者王熙凤这样的主妇。所以,由男人统治世界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我们应该向中国所有的母亲致礼。

“吃出来”的社会关系

更为叫人讶异的是,易中天说,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完全是“吃出来”的。“在中国社会中次于母子关系的亲密关系是兄弟,因为他们由同一个母亲抚养长大,吃的是同一个桌子上的饭菜,“由此,‘同吃’关系在中国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可以帮助中国人把一种非血缘的关系拉近成为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

 “中国人对吃是非常看重的。从原始意义上说,‘吃’与‘被吃’的关系意味着一种生命的赋予与付出,因而,中国人有‘衣食父母’一说。那么在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达到称兄道弟亲如一家的关系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客吃饭。吃过饭就是兄弟,不能见外了。”易中天甚至不无调侃地说,“没进过厨房之前当然是‘生’的喽,进过厨房以后当然就‘熟’了,常常进进出出,自然而然就‘烂熟’了。要不然,我们怎么还把吃同样‘精神食粮’的人叫做‘师兄弟’呢?这也是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易中天由此得出“年夜饭”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在———众多兄弟姐妹赶回家吃由母亲一手操办的团圆饭,这意味着再次用“同吃”这种方式重申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有效,从而使家庭更团结。“这也就是中国人的宴席为何只能同吃、不能分餐的深层文化原因,否则,中国社会就将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