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提案与错位代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28:33

扼腕提案与错位代表

一、

谁让你来的?(“两会” )你在为谁开会?你有无或以何样的治理工具代表受托人?如果你是奴仆,你是谁的奴仆抑或谁是你的主人?如何让奴仆“身份”转变为“契约”的个体解放、政治平权、经济平等之关系?……

两千多代表、(委员),恐怕就不是一个哈姆雷特。

所以。我们先后从地方“两会”、国家“两会”看到:

1.不通过伦理考试,不发准生证;

2.停止私家车上牌两年;

3.“增税”,“增税!”“增税”!!由人民代表亢奋高声齐呼共唤:物业税、“绿税”、气候变化税、碳税、机动车环境税、能源税……;

4.让农民工开垦边疆、包飞机回家;

5.恢复繁体字;

6.发行千元大钞;

7.爱乳日;

8.穿国服刺激经济;

9.房价不能压;

……

提案荒唐源自代表错位。

代表之位错在哪里?

身份错位。环境错位。氛围错位。

二、

直面社会积弊,引发全民共鸣的《2009两会“猛案”下落》(南方周末2010-3-9)的追问。人们发现:去年九条“猛案”的提案人身份,分别是由“律师”二人、“教授”四人、“民主党派”一人,“政策银行”一人与“企业家”一人构成。

它说明了什么呢?

提案质量与代表的社会阶层、身份之间,与代表议政的基础职业、能力与条件之间,与代表自身文化、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及综合素质之间,呈联系的正相关。

在代表产生的制度安排上,只能加大向民间力量的扩充。向新阶层、公民社会的意见领袖倾斜。“两会”重大政治表达的公信力,方可免遭普遍性的社会质疑。年年质疑,疑在哪里?

1.好提案,好工具,好治理。必须由远离政府、远离市场、超越自身利益的“准公民社会”的人(代表),收集。酝酿。整理。提出。

他(她)们是准公民社会的人格化。是精彩力量的人民委员。是优秀群体的公民代表。

特别是现当下:下岗职工、农民工、城镇各类无业人员与特困群体等社会最底层弱势民众主体,由于缺乏合格主体“代言人”、“代议人”而被诉求淹没。无法获得、丧失部分或全部,法定“议政权利”空间。绝大多数议案,即使同权同票,均处在对其代表不能。

2.现实的地方、国家会议渠道,诞生的“一定数量的个人”(代表、委员)提出的“原案”,一旦列入“程序”并由“鼓掌、举手”与“被通过”。成为“被团结”,“被胜利”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将由国人深陷灾难,被国际社会贻笑大方。

3.民意提案不会从官员代表产生。曾有人统计:去年某省代表团 “官员”比例,竟占代表总数93%,今年某沿海直辖市的地方两会提案,竟然仅有六件,……。这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眼离“首长发言”,只能把功夫下在与上级“对口型”,唱歌颂诗,诵领袖经。

在此语境下。那个“献计献策别献媚”的“大炮筒子”韩美林、那个发现怎么“领导在场与不在不一样的”钟南山,那个异常“郁闷”、“使不上劲”实话实说的崔永元……,成为人民翘首期盼的“准公民社会”新“身份” 代表。

三、

代表立场。是代表所以成为代表的立身之本。或曰:代表之所以叫做代表的理由。它由什么决定?公众越来越发现:不仅召集“两会”的人,不知道;参加开会的人,实践证明,也不清楚。所以。这才成了问题。

这个问题是:“两会”在本质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比如。究竟是各阶层纳税人与政府之间代表的利益博弈台,还是各界、各阶层、各个特定利益群体、族群的“代言人”,与党治理的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商,表决,并获得合法性的通过过道?或是“一府两院”权利机关与人民团体和代表之间的角斗场?人民到底能在形式上当家,还是能在治理上做主,当多大成分的家?作多大比例的主?……

最庄重的会议为什么年年爆雷人的案,最具公信力的机构为什么反反复复开国际化、近似荒唐玩笑?

这说明什么?

1.中国政体一党治理的统治结构。使各阶层代表、委员,无不期待以最好的调节,加强他们与执政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便从权利中获取利益最大。这种联系,常常令某阶层代表、委员不顾场合、时间与条件而将期待习惯泛化。

“两会”会场,往往成为他(她)们献媚、揣测、迎合本地最高党政领导和上级首长的最佳场所和契机。

因特定习惯语境和符合领导个人偏好,即使“肉麻”,为外界公众甚至另外代表、(委员)不齿。由于他(她)们不必通过人民选举,献媚代表就不惧怕激怒民众而担心遭遇罢免。

2.“两会”是中国特色的民意机关。在这样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形式的各界大聚首中,中央政府与社会各界代表,通过广泛接触,共同参与政治,议论民生,识别社会矛盾和冲突。对执政的人是十分难得的警醒批评,收集建议,看清问题,通报情况,达成谅解,获得真知,形成解决方案最佳时机。

当人们于官场司空见惯了“执政者”说,公众更愿看到“老百姓”言。“两会”之所以越来越不再牵动亿万公众,源于镜头全是“常委”在讲,政治局委员在说,国务委员作指示,书记处书记在发言……。全怪CCTV

领导们到底应不应该在“两会”期间作指示,这都是一个问题。

民间真实传不上来,有闲阶层蛙声一片。领导偏好的“两会”氛围不被治理,就禁制不住代表争相献媚。任“两会”标榜的人民治理,六十年持续彰显尴尬。就不能不说是“领袖集团”带头,不讲真话、不善听人民内心掌声惹得祸。

3.公众不再受伤,民间力量进“会”。敢于放言的代表,不在官场;人民选举的委员,抑制偏好。有逻辑、有见地、有理性与针砭时弊的提案,出自高度责任感的优秀群体。振聋发聩的“猛案”,诞生于超越一己私利的专业知识分子。

惟有人民选举看得最真、最准与最清,并能制约代表发言。使“两会”具有责任,具有价值,因而具有道义。成为加快中国进步的发生器。

“两会”的政治功能。惟在公民社会充分实现。提案只有拓展更多的信息源,民主宪政之潮方凶猛普世;议案只有更广泛汇集民意,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表达,才能形成真正的民族意志。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才得以真正落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