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消极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10:41:29
“积极思维”更像是一个为完美人士所设计的梦幻。而“消极思维”则为那些内心尚不完美,还存在种种心理缺陷的人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消极思维有时候会发挥出相当正面的力量

人们在生活里,总是会鼓励那些失去希望的人们:要想开点儿,生活要更积极一些。只要把眼光往前看,充满自信的你就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对我们的思维做一番细致入微的考察,我们会惊愕地发现:“失败者”代名词的消极思维,有时候却会发挥出相当正面的力量,其对人的保护作用甚至要强于被视为灵丹妙药的积极思维。

记得当我第一次出席正式宴会的时候,我坐在角落里,手足无措。我不知道自己的衣着是否得体,也不知道自助餐的盘子吃完了是应该放在桌子上还是继续端在手里。当舞会的音乐响起来时,一位彬彬有礼的男子过来请我跳舞。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对自己说:我不会跳舞,他过来邀请我只是因为怜悯。如果我连这都认不清,等会儿上场了出丑的只能是自己。

这毫无疑问是种消极思维。如果让心理学家对此做出评论,他们一定会说:我在潜意识里贬低自己、批评自己,而且我还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别人。这样的结果一定是会让我进一步回避同社会的接触,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我的社会机遇。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家们说得没错:我的确是找了个烂借口,把那个白马王子打发走了,然后我继续一个人孤单寂寞地坐在角落里当壁花。但是我觉得,虽然我拒绝了这次邀请,我的思维却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消极,相反它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我把自己因为心虚而不能接受邀请的过错归结到了“白马王子”身上,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焦虑;

2.因为没有开始,所以我也不必去面临之后的尴尬。

这种消极思维可以称作一种逃避,但就像沉疴不可以用猛药,“消极思维”的逃避作用其实也是对心灵的一种慰藉。除非在人们能够先解决了拒绝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这一障碍,否则他们还会继续用头脑来保护自己免受拒绝和伤害。头脑保护心灵,其实是由自己的感觉决定自己的行动。而这些感觉里最关键的是对自己的感觉。当一个人对自己感觉不安全时,它会影响到自己如何看待其他所有的事物。此时如果强求他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是没有意义的,倒反而不如让他此时从“消极思维”里汲取力量,直到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思维保护模式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思维保护模式。我们惯常认为的“积极”思维,只是其中一种。它可能在概率统计上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标准,但是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自身条件、成长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选择的处事方法也不同。他们有能力来积极地发展各种思维模式来降低自己受到伤害、羞辱和拒绝的可能性。

那些预计自己考试会考砸的人,在考前对父母、同学和自己说:我就知道自己会考试不及格。这种不良暗示,的确会降低自己的信心,但是如果从保护自己的角度来看,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另类的保护手段。考试,不单单是对学习成绩的检验,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自尊和价值的检验:不及格就意味着会被自己和父母同学否定。所以通过这种“宣言”,他试图冲淡自己对成功的渴求,并且为可能到来的失败做好心理准备。一旦面临失败,一个始终抱定“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人,一定会比那个怀有“消极思维”的人面临更大的心理危机。

“积极”还是“消极”,这是一个道德评判,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适应。如果抛开价值观的因素,单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消极思维”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其作用。那些被打上“消极”标签的思维方式,可能也在避免失败、批评、羞辱和拒绝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人们解决了内心深处潜藏的情感冲突。单纯的“积极思维”,虽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前景方向,但在实施上却是困难重重。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内心就完美无比、无懈可击。因此,“积极思维”更像是一个为完美人士所设计的梦幻。而“消极思维”则为那些内心尚不完美,还存在种种心理缺陷的人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因为有了这种思维方式,一个人就不必再为他的缺陷而受到批评。相反,他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到承认,为他的认知方式的发展而受到赞扬。

不可否认,“积极”永远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种人们对完美的追求。但在这其中,尚不完美的我们,是否可以采取相对温和的态度,用略微“消极”的思维方式,来保护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