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森评摩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1:58:35

我觉得摩罗在表面的狂热之下,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理性选择。表面狂热的语言只是为了遮盖他的理性选择。
摩罗当初在北京印刷学院做教师的时候,因为右的极端立场,学校不让他上课,起先不发奖金,后来连工资也不发了。那时他租黄村农民的房子,还没生孩子,生活负担轻,还能勉强顶住。

    刘梦溪把他调到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之后,他贷款买了房子,又有了儿子,如果坚持原来那一套,再次失业的话,他可能连生路都没有了,况且他非常喜欢孩子,总是想着让孩子过上好日子。在巨大的经济的心理的精神压力之下,一个跟头翻到另外一个极端去,对他是最好的选择了。

    不管在哪一端的极端主义情绪,单靠个人都是难以维持的。极端主义最后都会投靠到某种势力的怀抱中去。


    无论在过去的历史,还是今天的现实,极端主义者能坚守思想独立,精神自由的几乎没有。

    一个人,让自己沉浸在他无法承担和承受的情绪当中,压力过大过久,他不走向自我毁灭,就只好背叛自己。

   把摩罗作为一个个案来研究,可以使我们明白很多东西。